以创新精神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
德育探索【摘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探讨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健全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实现二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69-05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等10部门2022年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思创融合”)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满足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思创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李想(2022)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面、内容层面和作用层面上均有着良好的融合可行性。
二是对制约“思创融合”发展的要素进行研究。
言捷智、邹建国(2022)认为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基础建设缺失等问题。
三是从实践路径方面讨论“思创融合”发展的方法。
李桂云、金雯(2021)提出可通过“一融入、三统筹、四构建”分层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朱妤(2023)提出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与创业项目提高二者融合发展的效果。
有多篇文章将问题聚焦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师资团队融合的不足上,同时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发展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值引导是 大学生思想 政治发展 的外在 推动 , 自主建构则是大
学生思 想政 治建 构 的 内在 驱动 。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要 取得 预期效果 , 必须关注教育 主体 , 真正做 到以学生为本 , 充分体
乏、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 心理素质欠佳 等
问题 。面对新形势 、 新情 况 , 高校思 想政 治教 育必须 以科 学
2 1 第 1期 0 0年 (第 1 第 1 ) 2卷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lo ioi gAd ns ain C l g o ra fLa nn miit t ol e r o e
No 1, 01 . 2 0
( o.2 N . ) V 11 . o 1
培养人 ” 确立为重大“ 课题” 这从党 和 国家 的高度对 大学 。 生思想政治教育提 出了新 的更高 的要求 , 而这一要求 的精髓 即在于贯彻以人 为本 、 以学 生为 本 的教 育理 念。 目前 , 高校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深入 贯彻 以人 为本理 念具有 特殊 重要 的
意义。
的全 面 协 调 发 展 。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是塑造 大学 生 的精 神与人格 的工 作, 具有 高度 的复 杂性 。建构 主义 学 习理 论认 为 , 学习 不是
主性 、 现实性 、 独立性 、 多样性 等特征 。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育
方式普遍 存在 着过于理想化 、 绝对化 、 单一化 , 人本价值缺失
的先 天不 足 , 已经难 以适应这一 群体 的个 性需求和特征。近
年来 , 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 问题 层 出不 穷 , 这从一 个侧 面暴 露 出当前我 国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仍然存 在着薄弱环节 的现状 。 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 上一个新 台阶, 必须坚持 以人 为
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需要积极采纳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常态,迎接新的教育要求,努力做到将教育理念阵地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依旧较为严峻,一些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但是个人素质、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爱国观不强,因此主要就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期望通过具体的改善方案和策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1-0008-02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①赵毅(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210088)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必然更加强烈,高校教育也必须将注意力逐步转移至高校高等人才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这样才能避免专业人才的流失。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过于薄弱,爱国意识不强,个人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各项心理素质也都有待提升,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一、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资源多元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的生产力逐步由低廉的成本劳动力转为人才创新驱动力,这其中诞生了很多新的思想政治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出现多元化现象[1]。
如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提倡创业教育、自主创新教育以及创业道德教育,这些教学资源的补充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完善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高校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矛盾,鼓励学生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二)坚定党的领导目前,高等学府需要提倡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将其余思想文化作为补充和了解。
高等学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都在这里进行碰撞和交流,但是意识形态领域学校依旧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号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作者:赵擎昊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9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实现教学进步、提升教学效果、增进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漏洞,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现,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改革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思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从网络平台构建、教学导向、学生主体地位、校园文化、人文素质等方面来进行创新,构建全面、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机制,从而来打造优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1.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现代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学。
首先,在教学中,要突破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善于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从网络上选择合适的视频、音频等资源来进行教学,突破传统板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可以开设以班级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比如创建网站、开设班级讨论群、微信公众平台、yy语音等,积极组织小组讨论,实现师生交流等,来不断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习效率。
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讨论课题、经典案例等,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必须要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人格的树立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利益主体的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得到强化,使现实主义膨胀,其消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人生以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实现,这都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引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比较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深入探讨两者的差异和优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启示及应用前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可以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通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内容单一、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 互动性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缺乏课堂互动和参与性。
学生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也无法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3. 学习效果难以评估: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估方式,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客观地量化和评价。
“专+精+特”目标驱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安行宝 道路安全预警APP(S202210595330X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研发投的影响研究(S2023105955316)项目支持㊂作者简介:吴俊(1982-),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司金融㊂专+精+特 目标驱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吴㊀俊㊀戴梦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㊀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㊂为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上更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本项目通过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㊂具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如下:首先,通过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和金融机构调研,确实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理论和品格要求;其次,在OBE 理念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拟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㊁机构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测度三个模块,并在各模块中引入具有特色标签的思政元素,以期搭建整合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结合的 专精特 课程体系,最后,注重与学生建立反馈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深度㊂关键词:OBE 理念;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F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480㊀引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㊂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而是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发挥出 立德树人 的功能,全体教师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实现全课程育人,这与OBE 理念不谋而合㊂高等院校,作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㊂作为课程育人的主要媒介,高校课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㊂本项目基于OBE 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㊂解决以上问题的意义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㊂(1)确实把脉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合格人才的要求㊂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思政,也不是单纯的专业理论,而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恰当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我深化对爱国㊁为人民服务㊁敬业等价值观意识㊂如何匹配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合格接班人的定位是高校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㊂为此,本项目通过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切实可挖掘学生与用人单位在合格接班人方面的缺口,为培养优良品德的金融人才奠定基础,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㊂(2)更好地落实OBE 理念㊂现有的课程思政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政元素,无参与积极性,而老师则是为了课程思政而 思政 ,未达到培养 立德树人 的根本要求㊂以培养合格接班人,符合当代金融机构所需的 专+精+特 人才要求,按照铸理论㊁精实践和挖特色为产出导向的OBE 理念,拟通过 专+精+特 3个模块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打破传统的由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方案更加符合OBE 理念,从内容方面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㊂(3)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㊂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涉及数学㊁统计㊁计量经济学㊁证券投资㊁商业银行等课程知识,经常会出现知识点可能与其他课程知识点重复,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大等问题㊂通过构建 专+精+特 的教学内容设计,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创新课程讲授方式,不仅有助于避免不同专业课知识点间的重复,而且有助于实现不同课程知识点的更好衔接和深化㊂通过吸引学生参与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所衍生的科学精神㊁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㊂1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主要教学改革举措1.1㊀OBE 理念下多维度挖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质量人㊃441㊃2024年第9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才培养目标和00后的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从多个维度挖掘㊂首先,突出吃苦耐劳,埋头艰苦创业的时代先进精神元素㊂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校以来涌现出的各个领域突出学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和创业所需的激情,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满腔热情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其次,挖掘植根于中国金融创新,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思政内容,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勤思考和不断学习,培养金融风险领域的工程师精神;最后,挖掘典型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创新,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工匠精神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学到真本领的意义㊂诚然,由于各个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在某一课程内容出现,后续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围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在课程内容上挖掘新的课程思政元素㊂1.2㊀构建 专+精+特 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改革框架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㊂掌握金融风险管理不仅需要熟悉相关理论课程,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否则容易陷入学习理论的 无用论 和无精神食粮的 枯燥论 中难以自拔㊂为解决该现实问题,以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学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课程,实现知识传播㊁思政教育㊁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㊂通过对本项目课程建设㊁教学内容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扎实㊁技术型为主的能力教学,以爱国敬业㊁遵守法律㊁严谨专注㊁团队协作为思想教育建设重点,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工匠精神㊁科学精神㊁职业道德为思政目标,精选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㊂具体地看,本项目的教学设计如下㊂立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的特色㊁广西金融发展要求㊁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深挖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深度,促进课程应用推广㊂为此,本项目在厘清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逻辑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挖掘思政元素的创新角度,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㊂此外,本项目还注重教学讲授方式的创新,拟通过案例教学㊁情境教学㊁合作学习㊁启发教学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㊂本项目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主要有:首先,面向社会所需金融人才的要求,梳理和归纳产业界中金融机构所需的合格人才㊁科技创新所需的金融人才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提炼出 专+精+特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其次,基于 专+精+特 要求,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内容,提炼本课程所达到的 专+精+特 核心内容;最后,从培养合格接班人角度,以案例讨论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 专+精+特 内容中,丰富课程氛围和提高学生的使命感㊁责任感意识㊂除重新梳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外,本项目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讲授课程方式的创新㊂为避免 一灌到底 的教学模式,拟在教学内容不难的教学环节融入情境教学㊁合作学习㊁启发式教学㊁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创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育人㊂2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2.1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 专 研精神课程内容设计为培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领域的 专 研精神,从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出发找出学生培养的 共性专长 目标,结合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从课程内容和金融机构所需风险管理类人才需求构建两 专 型的工匠人才,即 专 研中西方风险管理理论㊁ 专 研金融风险管理的新发展趋势,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㊂在基础理论方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㊁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的要求,同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和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目标,使得学生形成 初次认识 认识定位 认知深化 感谢母校 的认知升华过程㊂专 研精神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课知识,还需要结合中国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专 研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趋势㊁新问题㊂为此,从巴塞尔委员会㊁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发表的最新监管文件出发,提炼和挖掘金融监管最新要求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㊂为便于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尤其是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如杨科璋烈士和全国道德模范 挡刀女孩 崔译文的事迹,引起学生共鸣,焕发学生爱岗敬业㊁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㊂2.2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 精 湛技能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㊂作为金融业㊃54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重要的组成部门商业银行㊁证券公司㊁基金公司㊁保险公司是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成员,剖析不同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㊁金融风险识别㊁金融风险评估㊁金融风险处置的具体操作,为培养 精 湛技能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奠定基础㊂为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精 湛技能课程内容:首先,厘清金融监管趋严态势与学生专业认知差问题,通过梳理金融监管文件㊁学生查找文献与辩论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掌握 精 湛技能的渴望;其次,梳理和提炼巴塞尔委员会㊁三行一会有关金融风险监管的新要求下,商业银行㊁证券公司㊁基金公司㊁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举措的变化,剖析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举措变化所需的技能要求;最后,围绕金融机构所需的 精 湛技能要求,通过相关案例导入相应课程教学,以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㊁纪律意识和使命担当的新时代精神㊂为解决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差,从典型案例出发,引导出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前沿,为学生明确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㊁责任意识奠定基础㊂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搜集整理各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案例资源,将案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㊂通过有效开展教学环节,将思政案例嵌入教学过程,思政案例的嵌入既保证了学生获得必要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又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隐性思政育人功能㊂3㊀课程思政评价与持续改进3.1㊀课程思政部分融入课程目标的评价打造金融风险管理专业金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课程的思政性,这是构建全员㊁全程㊁全过程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课程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㊂基于OBE理念构建 专+精+特 目标驱动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含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持续改进的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㊂OBE理念坚持教学 持续改进 的原则㊂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要从单元教学开始就坚持不断反思和对教学效果评价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门课程在本学期内持续改进㊂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学期末的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对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通过教学结果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成度的对比,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订改进方案,在后期的课程教学中实施该方案,观察改进效果,根据反馈再次进行评价,学期末再总结,下学期继续改进,形成 反馈 评价 总结 改进 再反馈 再评价 再总结 再改进 的评价闭环,最终形成该门课程教学评价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㊂3.2㊀课程思政评价的其他指标维度经过本课程思政的导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尤其是立志进入金融机构的中高层㊂为此,需要有鲜明的政治思想觉悟,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入党人数也可以作为考核指标;关于职业精神㊁社会责任感的思政元素考察,可以从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方面考察;关于创业精神㊁组织沟通㊁人生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可以从学生实习单位问卷获取㊂为进一步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可以通过微信㊁QQ等媒介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将思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专业延伸到生活,从现象延伸到本质,从生活态度延伸到价值观等方面㊂参考文献[1]曾晓华,袁持平.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金融风险管理课题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 134-135.[2]苏木亚,付媛.大数据环境下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151-154.[3]张光辉.基于OBE理念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4):78-80. [4]牛华伟,颜荣卿,李旭东.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基于5所 985工程 高校的调研[J].金融教育研究,2019,(5):75-80.㊃641㊃。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抱负 , 使其 明确肩上 的责任 , 并 强化爱 国热情 和报 国之 志 , 效果 极佳 。科 学研究 来不得 半点虚假 , 必须 尊 重事 实 , 尊重科 学 , 不迷 信 , 不盲从 , 以科 技创新 活动 的经历可 以很好 地培养大 学生实 事求是 的科学精 所
神和科 学态度 。
( ) 二 有助于 形成育 人合力 , 建设 良好 学风
投人 每年在 4 0 0元 左右 , 00 加上 新苗 人才 计划 、 新 性 实 验计 划 等 资助 经 费将 达 10 0 创 5 0 0元 。 为 了更好
的职业兴趣 , 这将促 进其更好 地进行 职业生 涯规划 , 营造 良好 学 习氛围 和学 风建设 也会产生 积极 的推 对
动作 用 。
牧 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30
作者简介: 张
烽 (93 ) 男 , 18 一 , 浙江 奉 化 人 , 硕士 , 事 学 生工 作 研 究 。 从
学 院在“ 战杯 ” “ 节 、 昂立 杯 ” 技 竞 赛 等 载体 作 为 补 挑 、运 、 “ 科
充 , 均每 年邀请 校 内外知 名学 者开展 学术 讲座 近 2 平 0场 , 与人 数达 2 0 参 0 0人 次 。学生 科技立 项 的经 费
科技 创新活 动的持续 性使得 导师和学 生的接触 时 间增 加 , 为形成 育人合力创 造 了条件 , 师在指 这 导
导学生完 成科技项 目的同时 , 发挥 言传身 教和潜移 默化 的熏 陶作 用 , 强 了对 学生 学 习和 成才 的指 导 。 加
在科 技创新 活动过程 中 , 生参与大 多是 因兴 趣驱 动 , 学 因而有 着较 强 的学 习热 情 和动 力 。不 同年级 、 不 同层 次学生 之间 的密切合作 , 也有利 于发挥榜 样和带 动作用 。通过实 践参 与 , 学生也 会更好 地认识 自己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丰富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也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内容创新滞后于网络文化发展速度、教育方式难以有效吸引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难度加大、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等。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教育资源分散与整合难度大:各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资源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共享,学生获取全面系统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教育方式单一与互动性不足:尽管网络技术能够丰富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单向传播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未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多元化的、富有吸引力的思想互动和讨论,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与针对性不强:随着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的快速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应及时跟进并保持时效性。
现实中往往出现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紧密围绕学生思想动态和社会现实进行精准教育的现象。
网络环境复杂与引导监管困难:互联网开放性强、信息量大且鱼龙混杂,一些负面舆论、错误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潜在冲击。
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甄别筛选信息,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一大难题。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支持,而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待提高,对于网络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够深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应当正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特点和需求的教育路径与方法,从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刍议
从 理 论课 程 教 学 、 学 生基 层 管 理 、社 会 资 源 和 校 园 文化 多个 角 度展 开 思考 . 力 求 能 够 在 全 面推 进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创 新 方 面提 供 有 益 对 策
关 键 词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创 新 中图 分 类 号 :G1 2 011—6
作 者简 介 :包春 平 (9 9 - ) 17_ 。女 。山东蓬莱 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 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5 3
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新 时期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教 育 工作 必 须 面 向世 界竞
争 格局 ,充分 学 习 和借 鉴 世界 各 国在思 想 政 治教 育 方 面 的经验 .不 断推 进 我 国思 想政 治 教 育工 作
工 作 方 式 和思 想 观 念 。人们 的选 择 性 、多 变 性 、
差异性 日益 增强 ,对社会 和前 途 的期 望越来 越 高 , 趋利 性 明显 增强 。这些 社会 新 变 化也 广 泛影 响着
帮 助学 生学 会把 握 社会 发 展方 向 ,明确 自己发展 目标 。力 求 消 除对 未来 发 展 的无 知程 度 。以此避
大 批 能够 面 向世 界竞 争 的高 素质 人 才 。而 这种 高 素 质人 才 不仅 仅 是知 识 丰 富 、本 领 过硬 ,具 有 参
免在 复杂 多 变 的环境 中陷 于被 动 。这 既是 当代 大 学生 未来 发 展 的需要 ,也是 思 想政 治 教育 工 作立 足现实 、面 向未来 发展 的需要 。
活 方 式 、经 济社 会 发 展 格 局 正 在 发 生 深 刻 变 革 ,
综 合 国力竞 争 和各 种 力 量较 量更 趋 激 烈 。特 别 是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指引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全面回应了青年大学生的期盼关切,是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导向。
其中,创新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活力源泉,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求,绿色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永续发展的生态动力,开放发展是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共享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后,学界给予了热情关注,从其形成、内涵、特征、逻辑关系、意义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全国掀起了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潮。
五大发展理念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集中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1]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导向。
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高校一项新的任务。
当下在读大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社会实践共同生长,对中国的过往没有历史记忆,能不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他们突出的焦虑。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创造了发展奇迹。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生,已经成为阻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展开研究。
在分析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和论文的理论意义。
接着在正文中,探讨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提出创新策略和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在总结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展望研究未来,进行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数据、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应用、策略、影响、挑战、发展方向、启示、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产业和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动态等数据,高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大数据技术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研究如何在大数据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效果,已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方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通过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对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驱动力——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Ke y Wo r ds :h i g h e r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s;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l a e d u c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 r e f o m r
o p me n t f a c e s t h e d u a l c h a l l e n g e s o f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e x t e r n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i n g t a l e n t ’ S t r a i n - i n g mo d e .T o c o p e w i t h t h e s e c h a l l e n g e s n e e d t o c o n s t a n t l y p r o mo t e t h e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T h e me a s u r e s
第1 1卷
第 2期
西安 欧亚学院学报
J o 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a l o f Xi ’ a n Eu r a s i a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1 No . 2
2 0 1 3年 4月
Ap r . 2 01 3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关 键 驱 动 力
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 是 当今 高 等 学 校 的核 心 任 务 之一 , 教 学 是 高 校 育 人 的 主渠 道 和 基 本 手 段 , 只有 深 化教 学 改 革 , 把 学生具备 创新思 维作为教 学 目 标, 教 师才 能为 培养 创新 型 人才 做 出 贡献 。思想 政 治 教育 专业 是 我 国高 等 师 范 教 育 体 系 中颇 具 中 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探索①朱文彬(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高校是社会发展优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产业基地。
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根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将思想政治因素纳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文化教育中,能够确保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政治信念和方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法、内容和媒体的创新,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分析学生在思想政治形势下的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文化、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总结其在实践中的弊端,明确提出预防措施,并进行探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因素进行科学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元素[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6-0006-02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也是竞争力的关键体现。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文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把握机遇也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关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报告中强调: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应围绕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坚持创业与创新文化教育的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象。
在我国,高校是社会发展思想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战场。
高校文化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以德育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这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问题。
此外,高校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社会的基础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任务。
创业创新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党和政府教育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规定的实施,而且还是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位的必然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要辩证把握三者关系,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展示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同行”和紧密融合将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本文主要探讨在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下,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思创融合)、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和科学研究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科创融合)三大方向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融合路径;高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研究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展示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同行”和紧密融合将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依据王云涛(2022)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思想指引。
两者的融合互动、协同育人,提升了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针对性、特色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学科发展的现实诉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家整体战略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并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战略依据和现实依据。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内容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促使这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创客启蒙》,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和传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引领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客启蒙;思政教育作者简介:黄晓颖(197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大学文化、众创空间管理;孙秋野(1977-),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电气自动化;黄达(1983-),男,湖南浏阳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二课堂协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大学“思业融合燎原计划”项目“课程思政”专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26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黄晓颖,孙秋野,黄达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一环,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筑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使学生从中吸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东北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首批试点高校并全面开展三全育人建设工作为契机,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方法。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1C105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曾学清(1982-),女,青海互助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曾学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501)摘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对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的崇尚。
当前,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背景下,高校合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分析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明确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从课堂教育、网上网下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探索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141-04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继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落实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2]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促进科技强国战略的落实,推进高校铸才、育才工程的实施。
一、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要想理解科学家精神,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科学精神。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载体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载体摘要: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的驱动下,学科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学科融合等正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向。
这使得本来就为学界所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更显热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科创设伊始便以交叉研究的取径出场。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研究取径和专门的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要法宝,在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载体引言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苦于没有合适的教育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力无处使”;还有的单位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认识不深,固守传统的“一言堂”式宣讲、单向灌输式教育,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因此,坚持守正创新的工作思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载体上下功夫、作文章,就成为广大党务工作者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1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思想的生产者”通过研究性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物,它实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因此,加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于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它关系学科建设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涵摄于研究者在参与“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中能否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建构和完善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和完备的知识体系,是评价其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作者:吴旻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功能及其发挥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
现阶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往往取决于能否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高铁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赖于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是新形势下高教改革的题中之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800万人,国家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
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业目标不够明确,二是没有足够的就业能力。
很多学生不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更没有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结果导致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用核 心价 值体 系创 新 思 想 政治 教育 是 构 建 和 谐 .
育 的意见》 神 , 固树 立“ 精 牢 育人 为本、 育 为先 ” 德 的工作 理 社 会现 实 的需要 念 , 建与 高等 教育 大众 化发展 阶段相 适应 的 全员育人 的 构 社 会 主义和 谐 社 会是 人 与人 、 与 自然、 与 社 会 和 人 人 在 体 化 工作 机 制 , 设专 业 化 、 业化 学 生思 想 政 治教 育 谐 共融 的社 会 , 构建 和谐 社会 中思 想 政治教 育发 挥 系 , 建富 有 实效 性 的 学 生思 要功 能。 想政治 教育 能够帮 助人们 树 立正确 的价值 取 向 拓 创 思 想政 治教 育工作 模式。 和 评 判标准 , 育人们 正确 处理 各种 关 系 , 进社 会和 谐 。 教 促 促 1 用核 心 价值 体 系创 新 思 想政 治 教 育是 新 时 期 的历 它 能产生精 神 动力 , 进 社会 进步和 人 的全 面发 展。 思想 史发 展的 必然要 求 政治 教育在 构建 和谐 社会 中的地位 决定 了它 的新功 能 , 思 11 核 心价 值 体 系 为思 想 政治 教 育创 新 提 供 了 思 想 想政治 教 育是构 建和 谐社 会 中 的思想 政治教 育 , 心价值 . 核
来 受到 党和 国家 的高度 重视 。如 何 以创 新 为主 线 , 进思 抓住 了思 想灵魂 , 出 了时代 主题 , 握 了理 论 的精髓 , 促 突 把 打
社 想 政治 教育工 作 改革 , 为高校 培 养创 新型人 才提供 良好 的 牢 了思想基 础。 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既是构 建和谐 社会 又 同马 克 思 主 思 想教 育氛 围 , 当前 摆在 高校 思想 政治 教育 工作 者面 前 伟 大 实践 的理 论 升 华 , 是 时代 的理 论诉 求 , 是 的一 项 紧迫任务 。 义是 一脉相 承 的 , 它为思 想 政治教 育提 供 了思 想资 源和理 新 时期 大 学 生思 想 政治 教 育 工作 面 临着 新形 势 和 新 论基 础 , 它教育 和 引领 群 众 , 能够 发 挥理 论 在 推 进 经 用 就 任务 ,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领会《 济社 会发展 中的 巨大作 用。 中 共 中央 国务 院 关于 进 一步 加 强和 改 进 大学 生 思 想 政治 教
以创 新精神驱动高校 思想政治教 育
张 向 飞 ( 西安丈理学院)
摘 要 :创 新 的 思 路和 措 施 是 提 高 大 学 生思 想 教 育 管理 工 作 水 平 建设社 会 主义和 谐 社会 , 必然 有相 应 的理论 支撑 和 正 的 必 然 要求 。 改 革创 新 的精 神 推 进 当前 大 学 生 思 想教 育 工 作 , 以 需要 确 的指 导 思想 。科 学 发展 观 和建 设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体 我 们 认 真分 析 当前 大 学 生思 想 变 化 特 点 , 固 树 立科 学 管 理 理念 , 牢 增 系 , 是 党在 构建 有 中 国特 色 的和 谐社 会 的实践 中 , 新 就 在 强 思 想 教育 的针 对 性 和 实效 性 , 实把 育 人 任 务 落 到 实 处。 何 以创 切 如 新 为 主 线 , 进 思 想 政治 教 育 工作 改 革 , 高校 培 养 创 新 型人 才提 供 促 为
一
的历 史 时期和 时代 背景 下提 出 的新理 论 , 思 想文化 建 设 是
上 的重 大理论 创 新。在 核 心价值 体 系 四个 方面 的内容 中 , 良好 的 思 想 教育 氛 围 ,是 当 前 摆在 高 校 思 想 政治 教 育 工 作 者面 前 的 马克思 主 义指导 思想是 灵 魂 ,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共 同理 想 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 新 创 驱动 高校 思 想 政治 教育
是 社会 主 义核心 价值体 系的主题 , 民族精 神和 时代 精 神是
社会 主 义荣 辱观是 社会 主 21 0 1年是 “ 二五 ” 十 开局 之 年。 “ 二五 ” 划 纲要 教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 体 系 的精 髓 , 十 规 育 篇 提 出 : 新驱动 , 施科教 兴 国战 略和人 才强 国 战略 , 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的基础 。 核 心价 值体 系这 四个 方面 的 内 创 实 容 , 互联 系、 相 相互 贯通 、 互促 进 , 有机 统一 的整体 。它 相 是 为十 二五 时期我 国教 育工作 指 明了方 向。 想政治 教育历 思
个有机 系统 , 通过 教 师全 员参 与 , 互 配合 , 同促 进 中学 相 共 学生 心理 健康 发展 。要健 全 制度、 善机制 。 完 4 结论 与建议
41 结 论 .
参考文献 : 【 张 厚 集 . 理 与 教育 统 计 学 【 . 京 :t 师范 大 学 出 版 社 . 1 l 心 M】 北 a京
建 立和谐 的 心理知 识教 育 系统 , 方位 地开 展 中学 学 全 生 心理健 康教育 。 过心理 咨询 、 通 思想 品德教 育 、 各学科 的
教 学 工作 , 中学 生传 授 心理 健 康知 识 、 强 自我教 育 能 为 增 力, 既是 学校 心理 教育 实施 的途 径 , 是 中学 学 生 自身 发 也 展 的必然 要求 。 因此 , 把 中学学 生心理 健康 教 育作 为一 应
资 源和理 论基 础
( 接 第 2 4页 ) 上 4
体 系又是 以思 想政治 教 育为依 托和 载体 的意识 形态 , 想 思 健 康水 平 高于 乡村 : 性别 上 看 , 生 的心理 健 康 水 平 高 从 男
于 女生。
4. 建 议 2
表 3 新疆维吾尔族 1 — 8岁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子分析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