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研究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意义与目的
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是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为使这些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其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2001年起,由中央财政每年对我省投入巨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管护基金,如何将这笔资金使用好,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好,是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十分重要的问题。
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检验森林资源管护效果有效手段。
其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变化动态,科学的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效果,有效的监督检查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管理责任状的落实、管护人员履行合同及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条细则制定依据
为了统一技术标准和调查操作方法,以《中华人民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基础,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省市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外业操作细则》、《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意见》、《省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资源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及其它有关技术标准,并结合全省各个监测总体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特点,制定本细则。
第三条监测容及方法
一、监测容
(一)森林资源监测
1、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
2、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并按森林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统计面积和蓄积,计算分析生长量和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
(二)森林生态功能监测
1、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和湿地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等调查;
2、生态因子:包括气象、水文、立地条件等环境因子调查;
3、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调查;
(三)社会经济效益调查
1、劳动力安置、社会就业等方面调查;
2、农、林、牧业生产量及生产总值情况调查;
3、能源、交通等其它因子调查。
二、监测方法
(一)森林资源监测方法
利用统计学系统抽样原理,在各监测总体围,根据森林面积、蓄积精度均为90%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点间距,分别布设一定数量的样地,样地为圆形,样地面积0.06公顷,半径长13.82米。
对样地的林木因子和生态因子进行实测,根据各地类样地成数计算出各地类面积,利用样木材积推算监测总体蓄积,从而推算出每个总体各类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实现包括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更新造林、消耗量及森林灾害等容的森林资源监测。
(二)森林生态功能监测方法
在专家和科研单位的配合下,通过采集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和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资料,对工程区森林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改善状况进行监测。
(三)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通过对监测区劳动力安置、社会就业状况,农、牧业产量产值,交通、能源等因子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条监测周期
每5年一次。
第五条监测总体
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以县林业局(农场管理局、地(市)级直属单位)为监测总体。
利用统计学系统抽样原理,蓄积按n =c2×t2/E2 、各地类面积按n = t2(1-P)/ E2p公式计算,在各监测总体围进行预布设圆形样地。
第六条技术资料
1、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1:5万比例尺卫星图像;
3、各监测总体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图;
4、各监测总体林相图;
5、《省立木材积表》;
6、《主要树种树高级立木材积表》;
7、《市县林区根径材积表》;
8、《省森林立地分类》;
9、各监测总体《森林分类经营实施方案》;
10、林权证;
11、其它相关资料。
第七条县级总体抽样精度指标
1、抽样精度可靠性指标95%(t=1.96)
2、森林资源现状抽样精度
(1)监测总体面积精度90%以上;
(2)有林地面积精度90%以上;
(3)活立木蓄积精度90%以上;
(4)总消耗量精度85%以上。
第八条调查允许误差
1、中心定位:采用GPS定位,在地类不错的情况下,有林地位置误差≤5.0m;无非林地位置误差≤2.0m;
2、检尺株数:胸径≥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胸径<8.0cm 的应检尺株数,允许误差为检尺总株数的5%,且最多不超过3株;
3、胸径测量:胸径<20.0cm的树木,测量误差<O.3cm;胸径≥20.0cm的树木,测量误差<1.5%;
4、树高测量:当树高<10.0m时,测量误差<3%;当树高≥10.0m时,测量误差<5%;
5、地类、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允许有错;
6、其它调查因子允许误差执行《质量检查管理办法》规定。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九条土地类型(地类)
一、类型划分
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
其中林地分8个二级地类,11个三级地类(国家划分13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分5个二级地类,4个三级地类,地类划分最小面积为O.067hm2(见表1)。
二、技术标准
(一) 林地
1、有林地:附着有森林植被、郁闭度≥O.20的林地。
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林带行数应≥2行且行距≤4.0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10.0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0m时按片林调查。
包括郁闭度达不到O.20,但已达到成林年限且生长稳定(人工造林3~7年后或飞播造林5~7年后),保存率≥8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人工起源的林分。
注:乔木林林带宽度=(林带行数-1)×行距+4m。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郁闭度在O.10~0.19之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2行且行距≤2.0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0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是指分布在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干旱(含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或乔木垂直分布上限以上,专为防护用途,且覆盖度≥30%的灌木林地,以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地;
(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注:灌木林林带宽度=(林带行数-1)×行距+3m。
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成活率≥85%,苗木分布均匀,
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2) 未成林封育地:通过自然变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含中等),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表2 黑龙江省市县林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注:1、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
2、落叶松和阔叶乔木树种为速生树种,除落叶松外的其它针叶树种为慢生树种。
3、我省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只有泰来县。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
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种子种条生产用地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1) 采伐迹地:采伐后3年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 火烧迹地:火灾后3年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 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①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林地;
②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③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④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森林防火等需要保留的无立木林地。
7、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等;
8、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包括:
(1) 培育、生产种子和苗木的设施用地;
(2) 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3) 集材道、运材道;
(4) 林业科研、试验、示基地;
(5) 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6) 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7) 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二) 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牧草地: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3、水域: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滩涂、沟渠、水利设施等。
4、未利用地:指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裸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
5、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
包括以下四类:
(1) 工矿建设用地:指工厂、矿山等建设用地;
(2)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3) 交通用地:指各类道路(铁路、公路、农村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不含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
(4) 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等。
第十条植被类型
主要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别,共计9个植被型组,21个植被型。
其中:自然植被分6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栽培植被分3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
表3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与代码表
第十一条湿地类型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
省有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湿地。
湿地调查围包括面积≥8hm2的面状湿地(如湖泊、沼泽等)和宽度≥10m、长度5km以上的线状湿地(如河流、灌渠等)。
湿地类型划分为4大类22个小类,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
1、河流湿地: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
(1) 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
(2) 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3) 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2、湖泊湿地
(1) 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
(2) 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3) 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泊;
(4) 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咸水湖。
3、沼泽湿地
(1) 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的泥炭沼泽;
(2) 草本沼泽: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3) 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4) 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覆盖度≥30%;
(5) 森林沼泽:以乔木为主的沼泽,植被郁闭度≥O.20;
4、人工湿地
(1) 蓄水区:水库、拦河坝、水电坝;
(2) 运河、输水河;
(3) 淡水养殖池塘;
(4) 农用池塘:包括小型水池;
(5) 灌溉用沟、渠;
(6) 稻田:水稻田;
(7) 采矿性积水区:包括砂、砖、土坑、取土坑、采矿地;
(8) 废水处理场所;
(9) 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
表4 湿地类型代码表
湿地类型按保护程度分成五级,划分标准(见表5)。
表5 湿地保护等级划分
第十二条土地沙化
沙化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以沙质地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我省土地分为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和非沙化土地3个土地类别。
一、沙化类型
(一)沙化土地:划分为以下7大类。
1、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
2、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10%至29%(草本、灌木植被盖度≥1O%但<30%,或乔木郁闭度<0.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1) 人工半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治理的半固定沙地;
(2) 天然半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半固定沙地。
3、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30%(草本、灌木植被盖度≥30%,或乔木郁闭度≥0.5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
(1) 人工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治理的固定沙地;
(2) 天然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固定沙地。
4、露沙地: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5%)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能就地起沙的土地。
5、沙化耕地:主要指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经常受风沙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沙质耕地,包括沙改田。
土壤为风沙土且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的耕地为沙质耕地。
6、非生物治沙工程地:指单独以非生物手段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如机械沙障及以土石和其它材料固定的沙地。
在非生物治沙工程地上又采用生物措施的,应划为相应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丘)。
7、风蚀劣地:指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粗化土地。
表6 省市县林区沙化类型代码表
(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形成的临界于沙化的土地。
草地、林地上的土壤表层为土质,原生土壤剖面基本完整,尚无明显的风蚀和流沙堆积形态,但植被严重退化,土壤表层腐殖质基本丧失;耕地上以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为标志。
(三)非沙化土地:指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以外的其它土地。
二、沙化程度
沙化土地按沙化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级,其代码分别为1、2、3、4。
1、轻度:植被盖度≥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50% (其它气候类型区),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20%)的沙化耕地。
2、中度:植被盖度25~39%(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30~49%(其它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20~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3、重度:植被盖度1O~24%(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10~29%(其它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30%的沙化耕地。
4、极重度:植被盖度<10%的各类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包括植被盖度<1O%的风蚀劣地。
表7 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
注:我省除泰来县为半干旱区外,气候类型均为湿润区。
第十三条森林分类
一、森林类别
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含林地)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个类别。
(一)生态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1) 国家公益林: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的公益林。
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按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地方公益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
2、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3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
国家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方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
(二)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商品林按经营状况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评定标准见表9。
表9 黑龙江省市县林区商品林经营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
二、林种划分
(一)分类系统
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生态区位特点和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10)。
表10 林种分类系统表
注:代码的第一位为“森林类别”的代码;第二位为“林种”代码;第三位为“亚林种”代码。
(二)技术标准
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
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①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省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有:、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和;
②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
③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或平地1000m以,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或平地250m 以;大型水库库容为:1亿m3以上,中型水库库容为:1千万至1亿m3之间;
④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①坡度≥25°,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②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3)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①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或风蚀劣地地段的;
②与沙地交界250m以的;
③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
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①农田、牧场境界外100m围,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m围的;
②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
(5) 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冲刷或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
①、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和的二级支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围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②堤岸、干渠两侧各10m围的。
(6) 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
①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50m以;
②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其它地区各10m围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7) 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村、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1)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①地形平坦地区,沿国境线20km以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
林地;
②山地和地形复杂地区,国防林的宽度,以能起到阻碍对方瞭望的第一层山脊为界;
③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 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
(3)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4)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5)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
(7)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3、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疏林地。
(1) 短轮伐期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采取集约经营措施进行定向培育的乔木林地。
(2) 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森
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乔木林地。
(3) 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疏林地。
4、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5、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1)果树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2) 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3) 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宁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4) 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5) 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三) 林种优先级
生态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林种和亚林种:国防林、自然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
第十四条区域因子
一、流域
我省属于省松花江流域(见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