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人生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第12课人生

第12课人生

第12课《人生》(勃兰兑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朗读感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歌德说:“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苦才知道人生的真价。

”巴金说:“我常将生命比之于流水。

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

师生共同探讨这些字词,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记忆2、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做了什么,你觉得这样的比喻恰当吗?明确:(1)攀登高塔,挖掘坑道,在广阔的领域开拓,在工场里劳作。

(2)攀登高塔:通过攀登高塔所经历的和人生所要经历的进行比较,会发现这样的比喻是恰当的。

人的一生有长有短,是无法确定的知道会走到人生的哪个点,然后骤然消失,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消失是必然的。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word文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12人生楼德一中王义宝一、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注意读出文中几类人的特点。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陷阱()瞭望()瞻望()忙碌()攫取()充沛()鲑鱼()臆测()馈赠()2、词语积累粉身碎骨:瞭望:赏心悦目:瞻望:乐此不疲:攫取:充沛:停滞:臆测:三、理解探究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4、“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5、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四、合作释疑7、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五、课内精读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有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8、文中“最初的攀登”指的是人的生命旅程的哪一阶段?这时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宋。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 )取:掠夺。

臆(y )测:主观的推测。

馈(ku )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

第12课《人生》教案 学案 课件 录音 课堂实录 说课稿 教学反思 同步检测

第12课《人生》教案 学案 课件 录音 课堂实录 说课稿 教学反思 同步检测

一、课型:自读课文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4、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面对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大家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

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2、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部分录音,感受一下地下森林的成长,并学会用关键词短语描述地下森林成长的历程。

(三)精读赏析1、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用关键词、短语描述)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的写作意图。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宋。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学设计

第12课人生【教学目标】1、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3、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你知道你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有出生庆典、满月、周岁、婚庆、古稀……是的,人每走一段时间,总有一次庆典,直到你离开人世,你的后人还要为你举办一次隆重的告别典礼。

这些仪式串起了人的完整的一生。

你认为人的一生要怎么样度过呢?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2、扫除字音障碍三、合作探究提问:1、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按作者的四个比喻,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2、他是怎样把人生作比喻的?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你能理解各个比喻的含义吗?人生不满百,不懈的攀登。

向思想深处发掘,钻研。

渴望征服、开拓进取。

努力工作、取得成果。

3、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4、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5、这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热爱挑战、开拓进取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四、拓展延伸勃兰兑斯说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仿写,有多少就说多少。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用一种比喻表达你对中学生活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教师随机点拨
五: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二、资料展示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课题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12 人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2课人生.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2课人生.doc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zhan (瞻)望攫取(jue)停滞(zhi)yi (臆)测kui (馈)赠2.读准多音字(1)角落:jjao 其他读音:jue 组词:驰(2)强有力:其他读音:qi^ny .组词:勉强其他读音:ji^ng , 组词:倔强二、重要词语1.粉身碎骨:身体粉碎。

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2.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3.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屮。

4.攫取:掠夺。

5.停滞不前: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6.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7.臆测:主观的推测。

8.馈赠:赠送(礼品)。

三、作家作品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评论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代表作品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此作品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该书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1.把人生比作高塔的含义探究。

点拨:这个比喻是比较细致形象的,“一百来级”指的是一百多岁。

“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指的是人的死亡。

“最初的攀登”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越往上走”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和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过程是一致的。

2.课文虚拟情景、以小见大的写法探究。

点拨:文章以“高塔” “地洞” “广阔领域” “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 不同情况,这四种情景纯属虚拟,是作者为说理而设置的。

课文寓深刻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夹叙夹议,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作者举例作简单概述,突岀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生课题人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瞻望、攫取、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兑斯及其创作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重要著作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德国印象记》,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写作背景勃兰兑斯曾因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于1890年受到了教会的猛烈抨击,因此到柏林寄居七年。

尽管如此,他仍然抱着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珍爱的情感面对人生,仍然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

本文就表现了这一点。

读准字音陷阱(jǐng)瞭望(liào)瞻望(zhān)坑道(kēng)攫取(jué)充沛(pèi)鲑鱼(guī)停滞(zhì)臆测(yì)馈赠(kuì)撒旦(sā)忙碌(lù)辨清字形理解词语攫取:掠夺。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臆测:主观地推测。

停滞不前:因为受阻,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馈赠:赠送(礼品)。

新课导入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同学们,人生确实是丰富多彩的,冰心在《谈生命》中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2.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3.练习写作,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人生经历很短,生活阅历少,要透彻地理解课文不容易,学习时要注意语文学习向课外的延伸,要让学生多读谈人生的书,多积累谈人生的名言,从古今中外圣贤哲人的著作中吸取营养。

还要注意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要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积极地生活、努力地进取,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关于人生的格言警句……同学们,人生确实是丰富多彩的,冰心在《谈生命》中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它对人生又做了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幻灯展示课题、作者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人生》学案
主备人:王会芹修订人:
学校
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年级/班级
九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备课时间
2014.9.8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人数
65
单元背景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单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存在着很多共同特点:
屏幕展示。(6分钟)
四、交流展示
作者简介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撒旦:圣经故事中的魔鬼。原为上帝的使者,后妄想与上帝比高下而被贬堕落。
攫取:掠夺。
充沛:充足而旺盛。
鲑鱼:鱼类的一种,呈纺锤形,鳞细而圆。
增益:增加,增添。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臆测:主观的推测。
第1课时:“预习课”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认真倾听,
进入情境。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生命交响曲》引入情境。(2分钟)
二、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批注课文内容。(生字、词语、句子,疑问……)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了解内容。
2、请几个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一个自然段,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适当表扬个别表现好的同学。(14分钟)
六、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这节课,有收获,有疑问,带着这些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
(3分)
第2课时:“展示课”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导语设计(3分)
二、理清思路、探讨主旨
学生交流读文章的感受。
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小组交流概括(10分)
⑤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似乎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小组推荐展示,教师点拨引导。
(10分钟)
屏幕展示。
四、再读课文,体味文意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1.勃兰兑斯不仅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还将人生比做什么呢?
板书设计
高塔 珍爱生命
地洞
人生 广阔领域 以小见大
工场 树立志向、信念
1.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
2.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3.在表达种种感受和理念时,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进行的,即描写了生命界的多种现象,细致具体,生动形象,具有生动性、暗示性、含蓄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其中《人生》是这个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小组交流,每组选出一、二篇进行朗读、展示、评价。教师点拨引导。
(7分钟)
六、课堂小结
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经典的名篇。课外摘录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人生经典的论述,并仔细品味。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人生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呢?请仿照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你心中的人生。
小组推荐展示,教师点拨引导。
(5分钟)
屏幕展示。
五、再读课文体味文意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1.勃兰兑斯不仅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还将人生比做什么呢?
(请注意,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思考体会文章的哲理美。(15分)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3.鼓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对话,有效地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性,实行师生同读、同讲、同评、同议、同写,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相长。
三、小组合作
1.解决生字词。
2.文学常识。
3.质疑。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陷阱jǐng瞭望liào瞻望zhān忙碌lù 撒旦sā 攫取jué 充沛pèi鲑鱼guī 停滞zhì 臆测yì 馈赠kuìzèng
②词语积累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瞭望:登高远望。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四、五岁的光景,对于作者描绘人生的感悟,可能理解不会那么到位,所以应该多下一点功夫。
学习目标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写得非常充分而明确,可 以作为概括要点的训练材料。试从两大方面来概括: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 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是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深思总结(5分)
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学习本文,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教材编写者选用本文的初衷。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是游离于语文基本技能之外的,而是以之为基础,作自然的延伸。引导学生据课前的提示语做深入思考“阅读本文,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④“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 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课时设计说明
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本文用2课时。
学情分析
(请注意,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思考体会文章的哲理美。(10分)
五、写法探究,拓展延伸
1.学习写法
2.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