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文库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文库

一、概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教育领域,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我们编写了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3. 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4. 培养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课程内容1. 环境心理学概论1.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空间认知理论2.2 环境行为学理论2.3 环境认知心理学理论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1 教室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3.2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则3.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践演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心理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2.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4. 学生需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六、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和表现的积极程度。

2. 作业成绩评定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心理学导论》2. 参考书目:《空间认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导论》3. 网络资源:国内外环境心理学学术全球信息站和期刊等八、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

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

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北师大312心理学大纲概述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思维、行为、情感和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北师大312心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引论:1.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解释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包括其起源、不同学派和重要的研究人物。

2.研究方法:-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访谈和测量等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3.道德伦理:-强调心理学在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和研究伦理等。

二、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1.神经元和神经传递:-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传递的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性神经传递。

2.中枢神经系统:-介绍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包括脑的各个部分在行为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3.感觉过程:-解释人类感觉系统的运作原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4.生物心理学:-探讨基因、遗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和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1.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描述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2.语言与思维:-探讨语言习得、语言处理和思维的发展,以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3.知觉和知觉注意:-解释感知的原理,包括注意力对感知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视觉和听觉等感觉通道的运作原理。

四、发展心理学:1.生命研究领域:-研究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等。

2.社会化和个体差异:-探讨社会化和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的原因和重要性。

3.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的定义、分类和治疗方法。

五、社会和人格心理学:1.社会知觉:-解释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环境、其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社会认知的错误倾向。

2.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探讨人际关系、情感互动、合作和群体行为,并分析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课程大纲】《 环境心理学 》

【课程大纲】《 环境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心理学(英文):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4371040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讲课学时:24课内实践学时:8)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

课程理论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心理学概述、环境认知、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偏好与环境评价。

主要讲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讲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贯串以实践教学,以调查、分析、汇报为主要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自己实践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建意见。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还注重互动式教学,增加课堂讨论内容,加强学习相关博硕士论文和外文资料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查阅和学习文献、了解本课程发展前沿的能力。

2、基本要求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人文学、城乡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环境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环境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环境心理学理论模型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2学时)一、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1学时)二、场所精神(1学时)第二节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2学时)一、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0.5学时)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0.2学时)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0.8学时)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0.5学时)第一章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四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掌握格式塔知觉理论,掌握认知地图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格式塔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理论,掌握人之距离的概念第一节环境知觉基本理论(2学时)一、格式塔知觉理论(0.5学时)二、演化观点的知觉理论(0.5学时)三、生态知觉理论(0.5学时)四、概率知觉理论(0.5学时)第二节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学时)一、认知地图的概念(0.5学时)二、城市意象(0.6学时)三、邻里意象与孩子(0.3学时)四、寻路(0.3学时)五、认知距离(0.3学时)第二章环境中的社会行为(10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类的环境习性;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了解污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个人空间与个人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类的环境习性和行为场所理论握,个人空间与个人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第一节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2学时)一、场所理论(0.4学时)二、唤醒理论(0.4学时)三、环境应机动(0.3学时)四、环境负荷理论(0.3学时)五、适应水平理论(0.3学时)六、行为约束理论(0.3学时)第二节城市生活与拥挤(2学时)一、大城市与小城镇(0.5学时)二、拥挤与密度(0.5学时)三、拥挤的影响(0.5学时)四、高密度环境与环境设计(0.5学时)第三节私密性(2学时)一、私密性的性质(0.6学时)二、私密性的影响因素(0.7学时)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0.7学时)第四节个人空间(2学时)一、个人空间的性质(0.5学时)二、个人空间的测试(0.5学时)三、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0.5学时)四、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0.5学时)第五节领域性(2学时)一、领域性的性质(0.6学时)二、领域性的影响因素(0.7学时)三、领域性与环境设计(0.7学时)第三章环境评价(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公众偏好、满意度评价,了解社区环境与居民安全感的心理关系2.教学重点与难点:住宅和社区的居住满意度,社区的领域性、安全性和可防卫空间第一节公众偏好与环境评价(2学时)一、环境评价概述(0.5学时)二、用后主观评价(0.5学时)第二节住宅与社区(一)——居住满意度(2学时)一、居住满意度(0.6学时)二、住房中的环境心理(0.7学时)三、社区中的环境心理(0.7学时)第三节住宅与社区(二)——社区中的犯罪与居民安全感(2学时)一、可防卫空间(0.7学时)二、领域性行为(0.7学时)三、环境的文明程度(0.6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平时考核(30%)+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7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拟选用教材:(1)林玉莲编著.环境心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书籍:(1)常怀生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理查德1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与环境反馈相互作用下塑造和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以及其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模式来形成和塑造的。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的行为可以被外界的刺激所改变和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将个体的行为看作是对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这些刺激是来自个体所处的环境。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被认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来适应和应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接收到的刺激会引发特定的行为反应,而这些行为反应又会进一步受到环境的反馈和影响。

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给予了实际应用带来了启示。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被用于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的发生和巩固。

通过正确的环境刺激和适时的正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行为主义者通过分析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应对和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例如,在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帮助个体克服恐惧症或强迫症等行为障碍。

通过系统的暴露和反应阻断训练,个体的行为模式可以得到改变和重建。

除了教育和临床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组织管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中也有应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激励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奖惩机制,员工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塑造,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社会行为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到的刺激和环境的反馈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来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原理及基本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空间设计思维与设计观念;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能够遵循设计原则,
运用专业设计语言、设计形态和媒介形式去表达设计方案;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体系宽泛,专业能力较全面,具备较好审美能力与艺术情趣;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和较好的专业创新能力,能够针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并能付诸实施;
1.建议教材
1.胡正凡,林玉莲主编.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2.主要参考书
1.房慧聪.环境心理学:心理、行为与环境.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o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o。

《环境心理学》考试大纲

《环境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贵州大学衔接考试环境心理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5339课程目标: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是在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适应环境和设计环境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涉及的学科较多,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明显。

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1.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2掌握影响人们环境认知的物理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解决和处理不同的环境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了解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的基本策略与措施。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可在心理学基础课程中获得。

2.与社会心理学联系密切。

社会心理学主要强调社会环境,而环境心理学主要强调物理环境。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识记)第二节知觉与认知(识记)第三节知觉研究与环境设计(了解)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识记)第二节概率知觉理论(了解)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了解)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的研究(了解)第三章环境认知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掌握)第二节空间定向(掌握)第三节认知距离(掌握)第四节城市和区域公共意象研究实例(了解)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了解)第二节环境应激理论(掌握)第三节适应水平理论(识记)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了解)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了解)第二节拥挤(了解)第三节空气污染(掌握)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了解)第二节私密性(了解)第三节领域性(了解)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和差异(了解)第二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了解) 第三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了解)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一节场所外观评价意象综述(了解)第二节影响评价反应的因素(了解)第三节实例研究:校园评价意象(了解)第四节两个主城区的评价意象(了解)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了解)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识记)第三节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研究实例(了解)第四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掌握)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识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了解)第三节城市实际问题讨论(了解)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了解)第二节建筑体验研究概述(了解)第三节建筑认知研究概述(掌握)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了解)。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一、总目标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分目标小学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小学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初中: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

高中: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小学1-3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小学4-6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初中: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12课时)高中: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标准(8课时)四、实施建议1.本专题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小学1-3年级12课时,4-6年级12课时,初中12课时,高中8课时。

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每学年的课时安排做适当调整。

课时由学校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进行安排。

2.本专题教育强调贴近生活实践,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校和教师要依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参照教学活动建议,选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

建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为3:1。

3.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