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信息窗1 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性质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引入比例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然后,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比例。
接着,讲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最后,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知道比例的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学难点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比例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
2. 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引入比例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2. 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比例。
3. 讲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4.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5.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2. 让学生进行比例的计算和推理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
信息窗一(比例尺)-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比例尺)-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内容及目标1.1 教材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为《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比例尺”中的信息窗一。
1.2 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2.能够根据地图上实际长度与比例尺的比值计算实际距离;3.能够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比值计算地图上的长度。
2. 教学过程2.1 导入新知2.1.1 活动一教师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出游时会发现,地图上会有一些标尺,这个标尺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请若干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比例尺”。
2.1.2 活动二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度为2cm的实线,然后问学生:“如果我告诉你这条线段在地图上的长度是10km,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让若干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计算实际长度的方法。
2.2 学习新知2.2.1 讲解教师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并讲解如何计算地图上的长度和实际长度之间的比率,以及如何根据地图上的长度和比例尺的比率计算实际长度。
2.2.2 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地图和比例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地图上一段线段的长度及其对应的实际长度等。
2.3 拓展运用2.3.1 活动一教师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与城市规划和房屋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在房屋设计中如何利用比例尺来计算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家具的大小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2.3.2 活动二教师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与旅游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一幅旅游地图,并根据比例尺计算出两个旅游景点之间的距离、计算旅游路线的长度等。
2.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比例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计算实际长度和地图上的长度之间的转换时更加熟练。
同时,通过拓展运用,让学生们了解到比例尺在房屋设计和旅游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比例尺的认识。
3. 作业布置1.对比例尺的概念及作用进行总结;2.在旅游地图上找到一条旅游路线,并计算其长度;3.在家中规划一间卧室的布局,并利用比例尺计算家具的尺寸是否合适。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
1.比例的定义
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的定义;
2.学会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比例的基本概念理解;
2.通过具体例子引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比例的应用能力提升。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课堂演示法
4.体验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5.1 比例的定义
通过白板板书或幻灯演示,让学生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书写形式。
5.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2.1 意义
通过场景模拟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意义,例如通过饰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含义和本质。
5.2.2 基本性质
1.比例中,同一线段上的点所对应的数值成比例;
2.比例中,两边项同时乘(除)以同意数时,比例仍然成立。
通过典型例题及课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5.3 比例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和体验,将比例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例如,通过建立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
通过布置作业,课堂互动及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七、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互动和探究,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应多渠道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信息窗1教案
三.啤酒生产中的学问——比例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 2 4运输量(吨) 16 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 16 :2; 32 :4;16 :32; 2 :4; 32 :16; 4 :2。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比例的基本性质|青岛版 (1)
后记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学生独立练习,再正交流,在练习中,将知识内化。
比是否组成比例?(书41页“做一做”)
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2:3=( ):5 0.2:0.6=6:( )
3、小游戏:任意说出四个10以内的自然数,看能不能组成比例。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应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做什么?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2016-2017年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1(精品)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写出哪些比例?2、新课学习师:在比例里,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比例,想一想、算一算,看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我们组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是倍数的关系。
师:噢,不错。
还有其他发现吗?生2:我们把内项和外项分别进行了加减乘除的计算,发现只有相乘时才有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噢?这组同学不但有新发现,而且还很会研究问题。
可是这是巧合呢,还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生:可以验证一下。
师:举例验证,非常好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咱们刚才不是写过几个比例吗?现在请大家动手验证一下,这些比例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生独立验证)师:谁来说说你的验证结果?生1:我验证的是:1:3=3:9,1×9=9,3×3=9。
生2:我验证的是:8:5=16:10,8×10=5×16。
生3:我验证的是:3:4=9:12,3×12=4×9。
师:通过验证也证实了刚才这个组同学的发现。
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内项积=外项积)师:刚才我们先观察比例,猜想出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
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方法。
出示例题:解比例20∶25=4∶x学生自主探究,解答。
说一说:如何转化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0x =25×4.②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信息窗1)》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学生自己起名,集体交 流:如中间的两项是内项、
两端的两项是外项。
2、练一练: ①自主练习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流。
②判断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例? 和 12∶9,7∶4 和 5∶3
学生分别计算出比值
后,确定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
在比例 16:2=32:4 中,除了它们 组探究规律。
学生交流。
师:在我们山东半岛有一座啤酒飘
一、创 设情境,提 出问题。
香的城市,你知道是哪个城市吗? 对,青岛的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
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 回答。
数学。
通过复 习旧知,让学 生进一步熟 悉旧知,并引 出新知。
出示信息图: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 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生自主探究
释交流。
叫做解比例。 师:请大家试着求出比例中的未知
项。
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时 规范解比例的过程。
新知。
板书:解:20x=25×4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20x=100
x=5
2、出示:解比例。
4= 9 5x
解:4x=5×9
4x=45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集 体交流。
x=11.25
三、巩 固新知,拓 展应用。
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 的发现(比值相等)。
学生交流:如每次的运 输量。
二、探 索尝试,解 释交流。
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师: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
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流。
信息窗一(比例尺)-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比例尺)-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使用比例尺进行地图和实物测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地图和实物的测量方法。
3.如何将测出的距离换算成实际距离。
三、课前准备1.地图(或平面图)。
2.直尺和量角器。
3.测量工具(如设备、绳索等)。
4.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5.教材和教师课件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1.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是指地图或图表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值,通常用分数来表示。
例如:1:1000,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对应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2.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分别用同一单位表示,然后求出两者之间的比值即可。
例如: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实际距离为70公里,则比例尺为1:20000。
3.地图和实物的测量方法地图和实物的测量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地图,可以使用比例尺和直尺来测量距离和长度;对于实物,可以使用设备、绳索等来测量。
4.如何将测出的距离换算成实际距离以地图为例,当我们测量出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时,可以按照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为70公里。
具体计算方法为:3.5/1 × 1000 × 1/20 = 70 公里。
3.实践操作让学生带着直尺、量角器和地图来到校园内的某个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们可以自己处理好测量工具,然后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测量结果以及其代表的实际长度写到黑板上,进行比较分析。
4.总结对于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和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例尺进行测量。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师采用了情景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既生动有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和观察能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详细阐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例的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袋糖果,一袋有40颗,另一袋有20颗。
我提问:“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两袋糖果的比例,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们需要计算两袋糖果的颗数比。
”2. 例题讲解:我写出比例的定义:“比例是两个数或量之间的比较关系,通常表示为a:b或a/b。
”然后我展示一个比例问题:如果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它1小时可以行驶多远?学生回答:“60公里。
”我接着问:“如果我们想要表示这辆汽车的速度和时间的比例,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写出比例60:1。
”3. 随堂练习:4. 教学难点与重点讲解:我再次强调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图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标注重点内容。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写出比例5:7和15:21的等价比例。
2. 如果一名学生以70米/分的速度跑步,那么他6分钟可以跑多远?答案:1. 5:7和15:21的等价比例分别为6:9和14:21。
2. 如果一名学生以70米/分的速度跑步,那么他6分钟可以跑210米。
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解比例。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这一章节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a:b=c:d。
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性质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是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求出汽车的行驶路程?2.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如a:b=c:d,那么ad=bc。
3.例题讲解:以一道具体的例题为例,如已知比例a:b=c:d,且a=4,b=8,求c和d的值。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5.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讲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优惠后的价格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七、作业设计(1)甲、乙两人比赛游泳,甲游500米用8分钟,乙游1000米用16分钟,问甲、乙谁游得快?(2)小华买了3支铅笔和4块橡皮,共花了9元。
已知铅笔每支1元,求橡皮每块多少元?2.答案:(1)甲游得快(2)橡皮每块1.5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展开。
首先,介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其次,深入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四个数成比例、比例的交叉乘积相等、比例中任何三个数可以求出第四个数等。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比例。
2.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比例模型、比例尺、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详细讲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PPT课件和比例模型进行演示。
3. 实例分析:分析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重要性。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练习题。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提高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比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表示比例。
2. 在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知识。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小数-青岛版(六三制)】六下第3单元比例1比例的性质、意义和解比例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六三制)六下第3单元《比例》的1课——比例的性质、意义和解比例。课程内容包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以及解比例的方法,即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先求出未知数的值。
九.内容逻辑关系
① 重点知识点:比例的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② 重点词:比例、内项、外项、性质、意义。
③ 重点句:比例的性质可以表示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意义可以表示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解比例的方法与步骤
① 重点知识点:解比例的方法,即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先求出未知数的值。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地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通过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意义和解比例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 案例研究:我将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比例的应用。
- 小组讨论: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答案:汽车行驶的距离为30公里。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的小数比例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成功引起了学生对比例的兴趣。在基础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性质和意义。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2018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回顾关于比例的有关知识?思考:A.什么叫比例? B.比例的各部分名称?C.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生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
提示:组成比例的条件: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4、巩固反馈(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A 1∶3和3∶9( )B、 60∶30和160∶80( )C、 0.2∶0.4和1.6∶4( )(2).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
(至少写2个)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性质1、请每位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四个或者六个比例,然后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比例都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验证(小组内再举例验证)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
2、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独立探索、举例、全班交流;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多媒体出示)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的积也一定是几?为什么?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积也应是几?为什么?3、解比例20:25=4:x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四、小结: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案 青岛版 教案
比例的根本性质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标准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解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4x=120 6x=24×52.回忆: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下面每一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4.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以下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1.5∶0.2=30∶4二、提醒意义、自主探究:〔一〕提醒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得出: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如果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如果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解比例20∶25=4∶x学生自主探究,解答。
说一说:如何转化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0x =25×4.〔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解。
〔3〕标准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3.独立完成:解比例=。
学生完成后,要适当追问思考的过程,突出比例根本性质在解比例过程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第11题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个别学生板书。
2.补充练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比例的基本性质|青岛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比例是小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其中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第41页,是学生在学习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也后面学习解比例应用知识的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本班的学生基础,我首先思考的复习比例的意义,及怎样判断一个等式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小组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达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比较、探究、归纳等数学活动,得出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小组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常规的学习用品【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都是从学生已有旧知识,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经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归纳、等方法到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什么是叫比例,2.怎样判断一个比例是否成立(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索新知1.小组合作自学课本41页,并带着问题思考(1)5:8=10:16这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比例的外项和内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设计意图】:通过等式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出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什么是外项和内项游戏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找出以下四个比例的内外项6:3=8:4 0.5:10=2:40 7.5:20=1.5:4 27:15=9:5【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比例的意义。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2.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例题讲解1.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强调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要布置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比例的意义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在数学中,比例是一种基本的数学关系,用于表示两个比的大小关系。
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比例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即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是相等的。
例如,如果有两个比例3:4和6:8,那么这两个比例表示的是相同的相对大小关系,即两个比例的比值都是0.75。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能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比例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比例的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
1.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何求比例、比例的意义等,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引入比例的基本性质,探究比例的规律,并通过数学公式和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概念讲解
1.比例的概念及定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中每个比值等于它们的乘积与它们的和的商,也称作“乘积与和的关系式”。
3.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实例练习
1.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2.在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性质进行求解,提高比例的应用能力。
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巩固和复习。
2.用详尽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基础性的练习,直接复习所学的内容,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2.考察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课后完成相关的作业。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翰林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1. 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中,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篇章的第二节,主要内容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现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3.1 导入1.通过讨论“什么是比例”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比例-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3.2 讲解1.“比例”的概念:介绍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比例”的基本性质:讲解比例的四个基本性质;3.应用示例: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1某班级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例是4:5,女生人数是40人,求男生人数。
练习2小明和小红一起完成了一项作业,小明花费了4小时,小红花费了6小时,求小明和小红完成这项作业所需的总时间。
练习3把一支8厘米长的钢笔和一支12厘米长的铅笔竖直放在地上,使它们交在一点上,求它们到这个交点的距离。
3.4 总结1.概括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例基本性质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应用,并且在运用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应该继续强调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
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
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
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
(学生独立完成)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同时,通过与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3.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6.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学生独立验证)
7.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
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
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8.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试一试:40 :2 = 60 :3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练习后,很巧妙的说了一句“我是用其它方法也作出了判断”。
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那种方法是什么”?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1.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2.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3.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1.4:2=( ):3 1/2:1/3=3( ) 12:( )=( ):5
[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四、课堂总结
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合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引导观察,留给学生自主验证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或创设情境、设计某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
但自主也好、合作也罢,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留给学生“一席之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与空间?本节课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一结论。
这时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验证的环节:“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验证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在验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同时增长智慧
让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奠定新知识的起点;于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
于不经意的诱导“我用别的方法也作出了判断”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