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2标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2018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主题:传统文化课时:共3课时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书,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在诵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的和优美的语句,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3)基于习作留心观察周围世界,能清楚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会简单使用标点符号。
(4)基于口语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解,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是个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3.教材分析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个汉字,会写2 个字,积累“屠苏、旧符、”等词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暮江吟》说课稿一、说教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学情: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
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六年级古诗三首下册第三课
六年级古诗三首下册第三课
根据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是《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
全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大约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期间所作。
全文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
全文如下: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中国古代的节日和习俗,以及人们在这些节日中的情感和体验。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基于课标教学设计12古诗三首教材来源: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主题:古诗三首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教材分析课文简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管理的无名小岛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岛上战士艰苦的生活,但他们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写出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的品质。
3.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生活经验有限,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习目标:1. 通过读能认“喑、擞p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出示课件3)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出示课件4)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详案
3、《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三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2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 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篱 笆下闪烁的灯火、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 挑促织的情景。
诗歌品读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拟人
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 叶不禁感到孤独落寞。
诗歌品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几户人家。 “我”被一片火红的枫林吸引住了,停车观看,情不自禁感 叹这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三 首
同学们,诗人展示的枫林之 美,嫣红满目。在日常生活中,你 们有没有近距离的观察过枫叶呢?
枫叶为掌状,有五个“手指”,上具 有锯齿基部为心形,上面为中绿至暗 色,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
让我们一起来 感受一下大自然的
鬼斧神工吧!
我会写
hán
jìnɡ
组词 造句
寒冷 寒战
哈尔滨的冬天十分寒冷。
组词 造句
“已无”与“犹有”形 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 斗寒的形象。
擎雨盖
这两句诗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 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一 反悲秋的传统,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 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然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刘景文 要珍惜大好时光,怀着乐观向上的心,不懈努 力,不要意志消沉,更不要妄自菲薄。
诗歌品读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古诗三首2标准课件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ì):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二、字词(教案书95页) 1、多义词 哀 独,百年多病独登台(形容词,单独);鳏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独亮自以 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副词,仅,只有) 语,千载琵琶作胡语(名词,音乐);又闻此语重唧唧(名词,言语);亡不去不 义,不可不语(动词yù告诉,相告) 2、古今异义词 他日:古,往日。今,将来的某一天 省识:古,曾经。今,醒悟、明白 落木:古,秋风飘落的树叶。今,落“落下”;“木”树木 百年:古,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今,人的一生或终身。 苦恨:古,极其遗憾。今,痛苦,痛恨。 3、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风树林:使草木凋落衰败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 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 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 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 难忧心忡忡。
【小学六年级】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本文概要】《古诗三首》包含《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寒食[唐]韩��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白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子。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侯hóu:侯爵公侯封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简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丰盈盈利盈余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脉脉栖qī:栖息栖居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鸦片战争多音字:处:chù办事处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形近字:宫(宫廷)官(官员)侯(王侯)候(等候)栖(栖息)柄(把柄)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六上《古诗三首》评价任务设计
评价任务设计
目 录
一、设计说明 二、学习目标 三、评价任务 四、检测与作业
设计说明
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时,设计有效的 评价任务对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 学 习 目标的达成至关 重要。本课选取了三首经典古诗词,学生通过诵读、理解、 想 象 ,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 下是一份针对该课时的评价任务设计,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二、【学习目标】
1. 通 过 自 学 生 字 词 语 , 能 正 确 认 识 “ 渚 ” 、 “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 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通过借助注释读懂古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词句想 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串联画面,再 现诗人不同的生活场景。
景色,你也搜集一些描写月夜的古诗,说说他们表达的情感和课 文古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四【检测与作业】
设计剖析: 1.基础性作业设计,设计字词练习、注释理解、古诗词的背
诵默写的考查,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理解性作业设计 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问题,来
检测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拓展性作业设计,如改写诗歌,鼓励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
【评价任务设计正文(课时)】
设计剖析: 设计这样一场穿越千年的墨香之旅,我们不仅找到了古诗词
中的字词宝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疏通字词,读通古诗。设 计这样一个场景,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古代气息的空间中, 准备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诗词之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
《古诗三首》PPT第二(部编版))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书写指导
yù
欲
音序:Y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欠
组词:欲望 贪欲 造句:欲望是创造的原动力。
书写指导: 注意右半部分“欠”的书写, 第二笔是横折。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书写指导
hún
魂
音序:H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云
书写指导: 组词:灵魂 魂魄
注意“鬼”字最后两笔别忘记。 造句:老师是我们的灵魂工程师。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9.古诗三首
语文部编版 三年级下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知导入
清 明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自读课文
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解读作者
《古诗三首》PPT课件第二课时(人教 部编版 )(共3 5张PPT )
杜牧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解读题目
清明
《古诗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第1单元主题:民风民俗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李艳雨、时梦 /经开区瑞锦小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文夫的相思之情。
部编版《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
州( 神州 ) 洲( 亚洲 ) 祭( 祭奠 ) 察( 观察 ) 湖( 西湖 ) 糊( 模糊 ) 抖( 抖动 ) 蚪( 蝌蚪 )
四、根据下列句子写出相应的诗句。 1.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 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1 )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 ( 2 )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眼前。 ( 5 )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 发出青白色的光。
部编版《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
部编版《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
能力提升
六、古诗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táo zuì ( 陶醉 )
jū shù ( 拘束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诗( 诗句 ) 寺( 寺庙 ) 师( 师傅 ) 帅( 元帅 ) 题( 题目 ) 提( 提出 ) 杭( 杭州 ) 抗( 抗击 )
示( 表示 )
际( 实际 ) 原( 原来 ) 源( 来源 ) 楼( 楼宇 )
搂( 搂住 ) 亥( 亥时 ) 孩( 孩子 )
1.本诗的作者是 南宋
朝诗人 陆游 。
2.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同:统一。 乃翁:你们的父亲。 3.读了这首诗,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出了作者临终时,对儿女的嘱托,表达了对收复失地, 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部编版《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
部编版《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
七、课外阅读。 驴小弟变石头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人教部编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
理解诗意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第二课 时)人 教部编
君山
比作
青螺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第二课 时)人 教部编
理解诗意 2.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 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 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词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诗人描写了哪两种 天气的西湖景象?
问题: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分别是怎样的景象?
晴天:水光潋滟
理解诗意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第二课 时)人 教部编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第二课 时)人 教部编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雨亦. 奇(chì
yì √
)
总相宜.(
yí √
洞庭.(t√ínɡ
tín
)
镜未. 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六)内容评述主旨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 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 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 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 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 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 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 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主旨:《秋兴八首》抒发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抒发了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和凄苦、思乡之情。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ì):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二、字词(教案书95页) 1、多义词 哀 独,百年多病独登台(形容词,单独);鳏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独亮自以 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副词,仅,只有) 语,千载琵琶作胡语(名词,音乐);又闻此语重唧唧(名词,言语);亡不去不 义,不可不语(动词yù告诉,相告) 2、古今异义词 他日:古,往日。今,将来的某一天 省识:古,曾经。今,醒悟、明白 落木:古,秋风飘落的树叶。今,落“落下”;“木”树木 百年:古,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今,人的一生或终身。 苦恨:古,极其遗憾。今,痛苦,痛恨。 3、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风树林:使草木凋落衰败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 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 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 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 阔。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内容分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 景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 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 感到“悲哀”。
急风——冷(心灵的)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 高天——人渺小、孤单 哀猿——悲凉 感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主旨分析
•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传说汉元帝只凭借画像辨 认美人的容貌,于是画师大为吃香,许多宫女为了博得皇 帝的青睐,纷纷贿赂画师,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丽一些。王 嫱艳冠群芳,画师毛延寿用画笔真实地再现她的美丽,随 后向昭君索贿,遭到痛斥后恼羞成怒,将画好的美人图加 以丑化,以至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君主一面。而后昭君 主动请求远嫁匈奴,汉元帝在朝廷上见到风华绝代的昭君, 惊为天人,大为不舍,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 千古憾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就是讽 喻此事。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身怀 安邦定国之才,胸负兼济天下之志,照理应该得以一展抱 负,然而却郁郁不得志,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只有忧国 忧民之心依旧深切。昭君的遭遇正与他类似。
4.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 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 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 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登高》主旨: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 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 激烈,慷慨悲歌。表达对漂泊人生的感慨,对老 弱多病的嗟伤,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 的执着,同时也写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 博大胸怀。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 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 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 难忧心忡忡。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答: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 昭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 论。 【思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 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同情她的不幸。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背景: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 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 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 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 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结构分析
仰视 首联 俯察 写景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不尽的江水 仰视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抒情 尾联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情景交融,气象恢宏 云天秋风
登 高
答:怨的开始:“一去”二字; 怨的终结:“独留”两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通过对造成昭君命运的回答和悲凄 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思考】“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 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 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 个问题的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 归来也是徒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 徒然的了”旨在批判什么?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风 登 急 杜 天 甫 高 高 猿 啸 哀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四)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一首。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 的萧森气象。
(五)层次结构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 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 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村。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 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 势。
【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 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 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 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 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思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作者叙 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 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 —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因此,这首诗的主题落在 “怨恨”二字。哪个短语是怨的开始?哪个短语是怨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