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补体系统——【免疫学】

第四章 补体系统——【免疫学】

C1s
抗体
C4b
抗 原 <40nm 抗 原
② C3转化酶(C4b2b)的形成
C2a
本节内容结束
C1s
C4b
C2
C4b C2b
③ C3的裂解
C3
C3a
C3转化酶 本节内容结束
C4b C2b
C3b
④ C5转化酶(C4b2b3b)的形 成
本节内容C结5束
C2b
C4b
C3b
C5a C5b
参与经典途径形成C5转化酶的补体成分
‹# ›
活化阶段
Ag-IgM或Ag-IgG 复合物
C1q : r : s 本节内容结束
CCaa++++
C4
C4b + C2
(C3转化酶
Mg++
) C4b2b
C4a
C2a
(C5转化酶 )
C4b2b3b
C3
C3b
C5
C3a
末端反应
反应步骤 ① C1 裂解 C4:
C4
C4a
本节 C1qr2s2 内容结束
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
‹# ›
•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蛋
白。 • 2.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 ›
•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 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代谢非 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 4.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 等均可使补体失活。性质不稳定,不耐热, 56℃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去活性。

第四章补体系统

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受体
CR1~CR5、C3aR、C4aR 、 C5aR等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和来源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固有成分通常均以酶原 或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只有被某些物质激 活后,才能按一定顺序呈现酶促级联反应,并在 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片段 和复合物。 补体过度激活也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或 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
MBL
+
病原体 甘露糖 残基
MASP MASP
C1
C4a C4 C4b
C2 C2b C2a
C3转化酶
C3
C4b2b
C3a C3b
C4b2b3b C5转化酶
三、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由C3、B、D因子参与 的激活过程。 激活物质为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 聚糖等。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
D因子 B因子
➢ 膜辅助因子蛋白(MCP)
作用方式: 辅助I因子裂解灭活细胞表面结合的C3b和C4b。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
➢ 衰变加速因子(DAF)
作用方式:
竞争性抑制C2与C4b结合、B因子与C3b的结合; 诱导C4b2b中的C2b和C3bBb中的Bb快速解离。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促进C3转
复习题
1.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2. 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 3.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
C1INH缺陷: C1INH↓→C1↑→C4、C2裂解↑→C2a↑ C2a(补体激肽)可增加血管通透性,患者出现皮肤、 粘膜水肿。此病称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用C1INH治疗。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
的 IgA 和 IgG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理化特征:



本质为糖蛋白,以酶前体的形式存在。 性质极不稳定,易灭活(56C,30min)。 C1分子量最大,血清中C3含量最高, D因子含量最低。 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

4.几种重要补体固有成分的 结构和功能
C1 C3 C9

(1) 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N端
C1q C1r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正常状态 C3 C3b
I因子
替代途径
B,Mg2+ Ba
C3bB
C3bBb
H、I因子 灭活
灭活

激活状态
激活物质
攻膜复合体

C3
C3bBb3b
C5转化酶
C3b
C3bBb
C3转化酶
C3b
三、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 途径
判断题

1.血清补体成分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

2.补体性质很不稳定,多种理化因子及 微生物污染均可使其灭活

3.血清各补体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且 结构最为复杂

4.补体激活从起始到末端的全过程都是 酶的级联反应

5.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所产生的C3b均 能形成C3b正反馈环路

6.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机体后,最先激活 的是补体经典途径


3、攻膜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
(MACs,membrane attack complexes)

C1 C4、C2———C4b2b (C3转化酶)
C4a/C2a


C3———C4b2b3b( C5转化酶 ) C3a C5 ———— C5b C5a C6 C7 C8 C9 —— C56789

免疫学概论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免疫学概论 第四章 补体系统

C1r
C1s
Ca2+
C1r丝氨酸酯酶
C1s丝蛋白酶
复合物
2、C4成分
C4:由α 、β 、γ 三条肽链组成的三聚体 C4a,为过敏毒素,分泌到液相中去。
C4
C4b,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氨基或糖 的羟基形成共价结合(胺或酯),从而使 C4b与细胞膜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C4的活化需要镁离子,C4b与膜上的C1结合,作用 于下一个补体成分C2。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补体活化 第三节 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
发现
羊抗血清+霍乱弧菌
细菌裂解 加热的羊抗血清+霍乱弧菌
Jules Border (1870-1961),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 即: 识别单位(Clq、Clr、Cls); 活化单位(C4、C2、C3) 膜攻击单位(C5-C9)。
1、C1成分:起始成分C1qr2s2
C1:C1是经典途径活化的识别单位。 组成:由一个 C1q 分子、 2 个 C1r 分子及 2 个 C1s 分子组成 的多聚大分子复合物——C1qr2s2。分子量7.5х 105 。
2)C1r:酶原
每个C1有二个C1r分子(每个8.3х104 ),对 C1s有很高亲和力,连接C1q与C1s。 当C1q活化后,引起C1r降解成两个片段(活 化),其中2.8х104小片段C1r具有丝氨酸酯 酶活性。
3) C1s:酶原
每个C1有二个C1s,大小与C1r相同。在C1r作用 下分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小片段C1s 2.8х104具 有丝蛋白酶的活性。 作用:活化的C1s催化C4和C2成分的活化。

第四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第四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的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动物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1、30余种,比较复杂;2、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按其发现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三、补体的性质1、C1—C9 为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2、性质不稳定;温度(书68)3、没有特异性。

补体可以和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第二节补体的激活血清的补体是无活性的,需要激活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

主要有经典途径(最先被人们认识)、MBL途径、旁路途径等三个途径。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C1激活途径(一)、激活物及激活条件1、免疫复合物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2、C1仅有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3、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4、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只有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Fc段发生构像改变,C1q才可能与抗体Fc段的补体结合点接近,从而触发补体激活过程。

(二)、激活顺序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

由于C1q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

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 (C3转化酶)。

C4b2b 使C3裂解为小碎片C3a和大碎片的C3b,C3b与C4b2b结合成C4b2b3b复合物(C5转化酶);C3a游离于液相,呈现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4-补体

4-补体

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 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 体成分,最终导致细 胞膜受损,细胞裂解 的阶段。
穿膜复合物的形成和细菌的溶解
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为非抗原抗体复合物, 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 酸和凝聚的IgA和IgG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 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无产生特异性抗体时, 发挥重要作用。
体液中灭活物质的调节



H因子(factor H) H因子不仅能加快I因子灭活C3b的速度,更能 竞争性地抑制 B因子与C3b 的结合,还能使 C3b从C3bBb中臵换出来,加速其灭活。 S蛋白(S protein) S蛋白能干扰C5b67与细胞膜结合。 C8结合蛋白(C8 binding protein,C8bp又称同 源性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 HRF) C8bp可阻止C5678中的C8与C9的结合,从而 避免危及自身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一、经典激活途径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三组:识别 单位(recognition unit) 包括C1q,C1r,C1S; 活化单位 (activation unit) 包括C4,C2,C3; 膜攻击单位(membrane attack unit) 包括C5~9。
(一)识别阶段


C1 是 由 三 个 亚 单 位 C1q , C1r , C1s 依 赖 于 Ca2+ 结合成牢固的非活性大分子,C1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的补体结合点结合 至C1酯酶形成。 C1q:有6个Ig结合点。 C1r:起着连接C1q和 C1s的作用。
(一)自行衰变的调节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四章 补体系统
三.补体缺陷 C1INH造成遗传性神经性水肿 CD59造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复习
1.基本概念:补体系统,MAC
2.基本理论
(1)补体的三条途径、异同点
(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基本技能:补体系统的组成
C3bnBbp (C5转化酶)
旁路途径
攻膜阶段
1.C5
C5转化酶
C5a C5b
与细胞膜结合
2.C5b与C6、C7结合形成稳定的C5b67插入 膜中。 3.C5b67与C8、C9结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 (MAC),使细胞膜穿孔。
补 体 杀 伤 寄 生 虫
一.补体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 (如C3转化酶)不稳定,易于衰变, 使补体级联反应中断。
效应:抑制经典途径和MBL途径C3转 化酶
3.I因子 作用方式:裂解C3b、C4b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形成
4.H因子
作用方式:
辅助I因子裂解液相中的C3b 竞争性地抑制C3b与B因子的结合
从C3bBb中分离置换Bb片段
效应: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
5.S蛋白
作用方式:与C5b-9结合
效应:抑制MAC形成
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C4 C4a C4b C4b2b C2 C2b C2a
C3
C3a C3b
MASP -2
C4b2b3b
(形成C3转化酶、C5转化酶)
三.旁路途径(C3、替代途径)
是以G-菌、脂多糖、酵母多糖、 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为激活物, 直接与C3b结合后,在B因子、D因子 和P因子参与下,使补体固有成分以 C3、C5-C9的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 的补体激活途径。
作用方式:阻断C9与C8结合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三) 活化的过程
1. 识别阶段:C1
2. 活化阶段:C4、C2、C3
3. 膜攻击阶段
1. 识别阶段
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g的补体结
合位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识别单位:C1由1个C1q、 2个C1r和2个C1s组成。
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 活化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 C1q 抑制物、 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 C5aR。
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
小片段用 a表示,如 C3a; 大片段用 b表示,如C3b。
多种成分的复合物根据数字代号及小写字母按
先后顺序排在C的后面,如C4b3b。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补体活化 第三节 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
第二节 补体活化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溶膜复合物的形成 五、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比较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C6 C5b C5a C5b6 C7 C5b67
C5
C8 C9 C5b6789 (MAC)
MAC插入细胞膜
MAC
C6
CC C C C9 9 9 9C 9C C C 9 9 9 9
C7
b
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
MAC的电镜结果
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
激活物 参与成分 C3、C5转化酶 所需离子 生物学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

2020/11/4
33
六、补体与凝血、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1. 补体系统、体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 和激肽系统的活化均依赖多种成分级联 的蛋白酶裂解作用,均借助丝氨酸蛋白 酶结构域发挥效应。
2.一个系统的活化成分可对另一系统发 挥效应。
2020/11/4
34
第六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
1. 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2. 补体与炎症性疾病 3. 补体与异种器官移植
18
2020/11/4
19
三、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 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
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主要激活物
细菌等微生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
3.激活过程
系统。
2020/11/4
3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 组成
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2.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的受体分子 (二) 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 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表示,如“C1,C2,┄C9”。
2020/11/4
4
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已生成的IC溶解,发挥自身稳定作用。 2. 清除凋亡细胞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 促进吞噬。
2020/11/4
32
五、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2.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以C5a的作用最强。 3.趋化作用(C3a、C5a、C567)
7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 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 生。

第四章补体

第四章补体

3、理化特性及含量
4、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加 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5、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只有在抗原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才能激活酶原变成 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 酶,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2.参与成分 Nhomakorabea.参与成分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相关内容
激活物 补体固有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作用
经典途径
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IgM或 或 IgG1-3)形成的复合物 ) C1~C9 Ca2+、Ma2+ 、 C4b2b C4b2b3b
替代途径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IgG4 、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 IgA C3、B因子、D因子、P 、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和C5~C9 因子和 Ma2+ C3bBb(P) C3bnBb(P)
C1q 由六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又由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结构,它可主动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抗体的补体结合位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其构型由“ 型转变为“ 其构型由“T”型转变为“Y” 型,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免疫球蛋白,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此酶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C1s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四章 补体系统
(三)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段)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识别阶段: C1(C1q)与IC中 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至C1 (酯酶)形成
C1qrs --→ C1q → C1r

IC
C1s
* 阻止C4b2b形成(C4b与C2结合↓;I水解C4b↑) * 阻止C3bBb形成(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促进Bb从 C3bBb解离;促进I因子裂解C3b)。
四、补体的受体
补 体 的 生 物 学 作 用
五、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补体激活 → 形成MAC → * 溶解各种靶细胞 → 抗微生物 * 溶解自身细胞 → 组织损伤与疾病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段)
•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 C5 转化酶,均可裂解 C5, 继 而通过系列的连接反应,形 成 C5b-C9 膜 攻 击 复 合 物 (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最终损 伤靶细胞膜,致细胞崩解。
C4b2b3b C5-------→ C5a + C5b C3bnBb ↓C6、C7、C8、C9 ----------------→C5b6789(MAC)
(二)补体含量增高
传染病时可见补体代偿性增高
(三)补体含量降低
补体消耗增多;补体大量丢失;补体合成不足
• MBL + 病原体甘 露糖残基 +丝氨酸蛋白酶
--------------→
C4 --→C4a + C4b
↑ ↓ --→ C4b2b(C3转化酶) ↑
MASP

C2 --→C2a + C2b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第四章补体系统一、概念、组成和命名:(一)补体概念: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一组球蛋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其量不受免疫影响,对热不稳定、经56℃30’灭活。

主要产生C:肝C、巨噬细胞。

(二)组成: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1、固有成分:(1)经典途径成分:C1(c1q、c1r、C1s)、C4、C2;(2)MBL途径成分:甘露聚糖结合凝聚素(MBL),丝氨酸蛋白酶;(3)旁路途径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4)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C3、C5-C92、调节蛋白: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CRl-CR5、C3aR、C2aR、C4aR。

(三)命名二、补体激活途径:(动画演示)(一)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参与补体成分:C1~9*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IC)过程:由C1开始,分三个阶段1、识别阶段:C1(C1q)与IC中Ig补体结合点结合,形成C1酯酶。

2、活化阶段:活化C1;依次酶解C4、C2,C3,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酶解C3,形成C5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c5转化酶裂解c5,继而作用于其他补体成分,形成C5b-C9膜攻击复合物(MAC),损伤细胞膜,细胞裂解。

(二)MBL途径:又称凝集素途径,第三途径。

参与补体成分:C2~9、MBL、丝氨酸蛋白酶。

激活物质: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过程:由MBL结合至细菌表面启动激活的途径,(MBL+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MASP-1、2)↓形成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MASP-1、2)↓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续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三)旁路途径:又称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参与补体成分:C3、B、D、P因子、C5~9。

激活物质: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和IgG4。

过程:越过Cl、C4、C2,直接激活C31、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2、C5转化酶的形成,进入与经典途径共同的终末效应阶段;3、补体激活的放大。

第四章补体系统-2

第四章补体系统-2

二﹑膜上的调节蛋白
调节蛋白 成分
促衰变因 子
(DAF)
膜辅助蛋 白因子 (MCP)
同源限制 因子 (HRF)
溶膜抑制 剂
(MIRL/C D59)
组成和分 子量
(×103)
70
分布
多数血细胞、上皮及内 皮细胞
作用靶
C4b2a, C3bBb
主要功能
加速C3转换 酶衰变
45—70
多数细胞(红细胞除外), 上皮、内皮、成纤维细
• 使C3b裂解出C3f形 成C3bi,后者再进 一步裂解为C3dg和 C3c,由此而控制 补体系统的活化。
一﹑ 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
• 4、H因子(β1H)——C3b抑制因子(I因子)的 加速因子
• (1)为Ⅰ因子的辅助因子,可增加C4b对Ⅰ因子 的敏感性。
一﹑ 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
• 4、H因子(β1H)——C3b抑制因子(I因子)的 加速因子
二、补体的生物合成
• 过程:补体有许多成分是由多条肽链构成,由 不同的基因编码进行合成,分泌到胞外组装,如 C1。
• 速度:补体代谢速度快,合成也快。 • 位置:肝脏细胞合成大量的补体,炎症部位的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也能合成补体。 • 炎症期一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如IL-1、-6、
TNF、γ-IFN等能促使急性期补体的合成。
血红细胞
肝和脾,扩大吞噬 性白细胞的胞饮作
肝脏
用,吞噬C3b或
和脾
C4b包被的颗粒和
细菌。
三 ﹑补体受体
• 2、补体受体2型(CR2,CD21,C3d受体)
• 即CD21,补体片段C3d、C3dg的受体。主要表 达于人成熟B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可调 节B细胞活化、增殖和IgE产生,也是EB病毒受 体,与鼻咽癌发生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微生物激活。有辅助抗体进行溶胞
的作用,可参与破坏并清除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和细胞。
通过溶胞、调理、吞噬以及活化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
物,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 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第一节 补体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补体的成分和命名
后期:进入溶膜途径,其顺序为 C5 , C6 , C7 , C8 , C9 。
经典途径活化的前期阶段分为两步:
(1)识别:补体识别的成分为C1成分的3个亚类,即C1q、 C1r和C1s。 (2)活化:活化步骤的成分包括C4、C2和C3。
① C1成分 C1成分是经典途径活化的识别单位。它是一个多聚 2个C1r分子及2个C1s分子在Ca2+存在下结合而成的大分 子,在末被活化之前是非活性的分子。 C1能识别IgG和IgM分子上的Fc区的补体结合位点。 当发生病理变化时C1的3个亚类分子才各自发挥作用。
2、补体的分子大小
补体的分子量大约为 2.5×104~5.6×105D 。最小的分 子为 D 因子,分子量为 2.5×104D 。最大的分子为 C4bp ,
分子量为5.6×105D。
3、补体的构造 多数补体成分由多条肽链组成,如C1由 C1q、C1r和
C1s 三种肽链组成,其中 C1q 是由一个 18 条肽链组成的大
当2或3种成分的分解组分再组合成一种新的复合物时, 命名时则将各组分的数字代号及小写英文字母写在C的后
面。例如 C4b 和 C2a 可以结合成 C4b2a 复合物,也可以简
写 为 C42 ; C4b2a 再 与 C3b 结 合 形 成 新 的 复 合 物 即 为 C4b2a3b,以此类推。
当补体成分被激活呈酶的活性,则写成C4b2a3b,反 之如果该成分分解后不是活化,而是被灭活,则写成C3hi
段具有丝氨酸酯酶的活性,即活化的C1r。
c、C1s亚类:也是由两个分子量为8.3×106D的蛋白分子
组成。 C1r酶原在C1s的作用下,分解为两个片段,其中2.8 ×104D片段具有丝蛋白酶的活性,即活化的C1s。活化的 C1s可催化C4和C2成分的活化,形成C3和C5转化酶。
C1r和C1s酶能被二异丙基氟磷酸(DFP) 抑制。DFP
IgM激活补体的效率最高,只需一个分子就能使补体
激活,而IgG至少需要两个分子。
对于 IgG而言,结合的抗原必须是多价抗原,即能够 结合两个或多个IgG的抗原,才能有效地激活补体。如果
IgG 与单价的半抗原结合形成小的复合物或 IgG 与过量的
多价抗原形成的复合物都不能有效地激活补体。
补体激活还与抗体分子的功能区段密切相关。抗体的 Fab 区段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不能激活补体。 IgG 必须带 有Fc区段的CH2区,这样形成的Ag-Ab复合物才能有效地
C4b2a复合物具有酶的活性,是C3的转化酶。
C4b2a 中 的 2a 组 分 不 稳 定 , 在 37℃ 下 半 衰 期 仅 有
10min ,它会分解为失活的片段,但留在膜上的 C4b 仍能
与 C2 结合形成新的 C4b2a 。在 C4b2a 中起催化作用的是
C2a成分。
④C3成分
C3 是补体活化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共有的补体成分,
菌混合在一起,在37℃条件下细菌会因溶菌而死亡,而且
只有新鲜血清才有这种特性,这种特性对热很不稳定,在 56℃时,加热30min,即可消除。 上世纪 60 年代,补体被成功分离。 1982 年对补体 C3 等成分进行了分子克隆,从而确定补体成分是由大约30种 功能蛋白质组成的一个系统。
补体成分有的分布于血清中,有的分布在细胞膜上,
如果内硫酯键被水解,则C4b将失活。
C4的活化需要有 Mg2+存在。结合在膜上的 C4b是组
成C3 和 C5转化酶的重要成分。在Mg2+ 存在下, C4b 可与
C2结合,具有较高的酯酶活性。 在C4bp的辅助下,由I因子作用,C4b可进一步降解
为C4c和C4d。
③ C2成分 C2蛋白为单一肽链,分子量为1.1×105D,在Mg2+存
C1 成分由 3 种蛋白分子组成,分别命名为 C1q 、 C1r 、
C1s。
补体被分解成小肽段时,有些肽段又能组成新的复合 成分,分解后的肽段命名是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的,例如
C2分解成大小两个片段,大片段命名为C2a,小片段命名
为C2b。 C3 成分也可被分解为两个片段,分别命名为 C3a 和 C3b。 C3b为大片段,它如果再进一步分解成小片段,则 命名为C3c、C3dg、C3e、C3f等。
大片段为稳定的 C3b ,含内硫酯键。大约有 10% 的
C3b与细胞膜结合或者与细胞膜上的抗体重链共价结合,
有些 C3b 能与细胞膜上的 C4b2a 结合为 C4b2a3b ,成为活 化C5成分的转化酶。 C3b 与 C4b 相似,大多数 C3b 的内硫酯键与水作用, 形成的水化产物不再参与补体系统的活化作用,而成为液 相中钝化的C3b片段。 C3b结合到细胞表面上的抗原位点附近,从而介导了 补体的许多生物活性,如调理作用。
分子,C1r和C1s分别由2条相同的肽链分别组成。
也有一些补体成分是由一条肽链组成的,如 C2 、 C6 、 C7、C9和B、D等。
补体激活后许多成分会降解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片段。降解成两个片段的有 C2和C5及B因子,降解成4个
和4个以上片段的有C4和C3。
有些降解片段重新组合表现出新的生物活性,如 C4b2a和C3bBb等都有C3转换酶活性。
或iC3b。
补体系统中有些因子以及补体的受体成分多用大写英 文字母表示,如 B , D , P , I , H 因子, C1 抑制剂为 C1
INH,补体的受体成分命名为CR1、CR2、CR3。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1、补体的含量 补体是正常血清成分,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大 多数为β 球蛋白,少数为α 和γ 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的含量以 C3 为最高 (1.2mg/mL) ,其次 为S蛋白,H因子及C4等成分。
③病原物:如逆转录病毒、菌原体等具有补体激活作用。 这些病原物的表面可能直接与 C1q成分结合,使补体通过 经典途径而活化,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2、活化顺序 组成补体系统的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在活化时能有序 的发生连锁反应。在经典途径中,补体成分活化的顺序分
为两个阶段:
前期:C1,C4,C2,C3。
重要作用。
在C1s作用下,α 链N端降解下来两个片段 C4a和C4b。 小片段 C4a 分子量为 9×103D ,为过敏毒素,可释放 到液相中。 大片段C4b的分子量为 1.95×105D,通过内硫酯键上 的谷氨酸羧基能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氨基或糖的羟基共 价结合,也可与Ab共价结合,从而使C4b与细胞膜结合。
二、补体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补体的成分和命名
1、补体的成分 补体的成分按照活化途径和功能特点分为三部分: ( 1 )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 (C1 、 C4、C2);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旁路 激活途径的成分(P、D、B因子);共同:C3、C5~C9。 ( 2 )参与调节的成分 (C1 抑制物、 I因子、 H因子、 C4 结 合蛋白等)。
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替换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溶膜复合物形成 五、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的比较
补体的活化
活化的前期阶段
经典途径 凝集素途径 替换途径 补体的溶膜途径 形成溶膜复合物
活化的后期阶段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1、活化物质 (1)抗原抗体复合物 游离的Ab不能激活补体,只有Ab和Ag结合形成复合 物才是激活补体的主要物质。 适合于激活补体的 Ab 有 IgM 、 IgG1 、 IgG2 、 IgG3 , 当与Ag形成复合物,能有效的激活补体,而IgG4、IgA和 IgE不能激活补体。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学时:4 教学内容
1、掌握补体的基本性质 2、掌握补体的活化途径 3、了解补体反应的调控 4、了解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5、了解补体的生物合成及补体缺陷
1890年,比利时医生J. Bordet在研究机体防御细菌侵
染机制时,发现了补体。抗体在体外能与抗原结合发生凝
集反应,但不会破坏细胞。而如果将新鲜血清、抗体及细
来说只要一个五聚体的大分子与固定相上的抗原结合就能
有效地活化补体。因为它可以提供充足的补体结合位点与
C1q结合。
当C1q的球状头与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结合点后,引起 C1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导致C1r酶原活化。
b、C1r亚类:是由两个分子量为8.3×106D的蛋白分子组 成,对C1s有高亲和力。 C1r亚类连接着C1q与C1s。C1q活化后,引起C1r酶 原的活化。C1r自身降解为两个片段,其中2.8×104D的片
与酶分子催化点上的丝氨酸结合,可使其失去催化作用。
C1复合物的稳定性与Ca2+有关,Ca2+在免疫溶胞作 用中是不可缺少的离子。如利用络合剂除去Ca2+,使C1 复合物和C1-Ab-Ag复合物解离,补体活化就会停止。
② C4成分
C4 是第二个活化的成分,分子量是 2.1×105D ,由 α 、 β 和γ 三条肽链组成三聚体,链间由二硫键相连。 C4与C3蛋白成分有同源性。在α 链上Cys和Glu之间 有一个内硫酯键,该键对 C4 成分在细胞膜上的固定起着
(3)补体受体:CR1~5、C3aR、C2aR、C4aR
2、补体的命名 补体由一系列蛋白组成,通常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 以数字命名,分别为C1、C2、…、C9。此外补体还有许
多调节成分。补体成分参与反应的顺序与其命名顺序不完
全相同。其中C4的反应发生在C2、C3之前。 补体是正常的血清成分,但在其参与补体反应时,会 降解成许多小片段,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