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集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规律: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1.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价值: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5.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6.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7.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马原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原 名词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党务活动家马国瑞的原名。
马原因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而被广泛使用来指代他。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义及农村革命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一、农民农村革命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农村革命才能成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农民起来革命,实行土地革命,打击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建立农民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
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的革命力量主要来自于工农联盟,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紧密结合,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中国特殊的革命道路理论。
马原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
他主张中国共产党在农民中发动革命,通过游击战争和群众运动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工人阶级的推翻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
张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马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理论和经验不仅为后来的共产党员提供了指导,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马原名词的使用使人们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提及他的重要地位。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马原名词解释整理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 名词解释
1.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三个特点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两个产生条件4.简单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的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8.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9.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0.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1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12.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13.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14.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1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他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
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16.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17.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从事的劳动。
马原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阶级属性讲,是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后的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结果。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指在独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5、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国家的名词解释 马原
国家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的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阶级斗争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特色化表达。
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原的第一个关键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概念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面临着许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适应的具体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等。
马原强调,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总任务,把发展经济放在中心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马原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在中国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原的第三个关键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等;毛泽东思想,如群众路线、矛盾论、批判的精神等;邓小平理论,如解放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始终把党放在纪律规矩的制约之下等;科学发展观,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总则马原名词解释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人民团体的组织,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即全体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实行专政的政权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性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精炼总结的结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剥削阶级必然建立起专政机器,使之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而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之后,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福祉,必须建立起新的政权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领导的人民群众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这一专政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他们通过群众的组织和运动,对社会上的剥削者和反动派施加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应当是通过普选和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形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
只有人民群众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才能够对反动派进行专政,实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监督和管理。
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实行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一政权形式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旨在维护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无产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政治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限制其活动,以保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无产阶级专政还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等措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在于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参与,对社会上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
这种专政侧重于敌对势力的剥夺、镇压和防范,以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
马原的名词解释
马原的名词解释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统称。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这一学说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其中马原作为其核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历史性马原中的社会历史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按照马原的观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历史是由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剖析社会历史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可以揭示社会的规律和趋势。
二、阶级斗争马原中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斗争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驱动社会演进的主要冲突。
通过阶级斗争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矛盾的本质,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三、剩余价值马原中的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所获得报酬的部分。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剖析,表明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
四、唯物辩证法马原中的唯物辩证法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求和对矛盾运动的辨析。
与形而上学相对,唯物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统一,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五、社会主义马原中的社会主义指的是旨在消除剥削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自治是实现公平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六、共产主义马原中的共产主义是指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境界。
在共产主义中,个人和社会的矛盾被完全调和,私有制被彻底废除,人们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公平的物质待遇。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进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9.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0.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1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4.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6.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椴。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联系: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系。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2)2.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P24)3.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P28)4.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P34)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36)6.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39)7.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P40)8.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得基础。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58)9.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4)10.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P74)11.价值: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P85)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3)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104)1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P110)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112)16.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P115)17.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116)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释和概括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分析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统一体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发展的飞跃性、否定之否定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强调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唯物的理论基础。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彻底解放人类。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原中被系统地阐述和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总结来说,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解释和概括,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马原的深刻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马原的名词解释。
通过了解马原的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
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知识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即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的总和,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南。
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他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对于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的原理与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基础原则,并将其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斗争的结果。
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兴衰更替,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旧的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而产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这一原理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于事物的矛盾性的正确认识。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与斗争,继而达到相互转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了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可调和性,为指导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马原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析和论述。
在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探讨,则强调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目标,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基本原则。
此外,马原还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最终的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
马原还指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核心要求,它要求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
马原的核心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理论观点。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三个特点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两个产生条件4.简单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的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8.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9.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0.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1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12.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13.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14.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1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他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
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16.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17.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从事的劳动。
18.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从事的劳动。
19.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0.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1.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2.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23.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的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24.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这是货币只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2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6.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28.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29.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是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
30.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相互关系、(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劳动价值论。
31.生产性劳动:3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33.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4.劳动:是指劳动力的使用。
3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36.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7.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8.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9.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40.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4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4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4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45.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47.资本主义扩大在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规模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8.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9.所用资本: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
50.所费资本:指生产中实际耗费掉的资本。
51.资本的技术构成:即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52.资本的价值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5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54.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55.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56.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57.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到物质生产领域的职能资本。
58.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一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形成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59.购买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60.货币资本: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
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61.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62.生产资本:就是以各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
职能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63.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阶段。
64.商品资本: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65.资本的周转:即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66.固定资本:价值逐次转移如以工厂、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67.流动资本: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价值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68.再生产:即社会生产连续不断进行。
69.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70.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
71.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72.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73.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
74.平均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75.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7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77.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78.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79.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80.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发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81.农业利润: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8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还包括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83.政治统治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84.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运用各种权利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85.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86.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8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的政治工具,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8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8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垄断资本主义。
90.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91.资本集中: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9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93.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94.短期价格协定:即几个企业在短期内订立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售价协定,所有的参加方必须遵守所规定的商品销售价格。
9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96.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
97.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98.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