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_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4张PPT)

8、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 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 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 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 红色,颜色鲜明、浓艳,它们 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 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9、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 别的典故。
4、“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 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 尽致地揭示出来。
5、三、四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7、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 作者捕捉这个景象 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 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 态突现出来。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 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 般闪烁着金光
军中所吹 的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 泛指北方边境
及胭脂,这里指战 场上的血迹
凝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 ;夜色中,胭脂般鲜红的凝结在塞上 的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 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 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 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 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 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 ”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 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 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 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5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共62页

25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共62页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 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 歌 戟,虽然历时久远,但
赏 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

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 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
遗物。
写实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 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 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 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 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 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 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 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一、教学目标
25课 课时备课
知识与能力:
1.文学常识的积累。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诵读、引导、讲解、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
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
填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____________.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5 诗词五首_课件

25 诗词五首_课件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景色如 画,淡雅凄婉。 下阕:集中表现了词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 奋精神,即景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诗五首
4、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话怎 样体会?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水自西向东流,长江 黄河均如此。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的赞叹,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苏轼毕竟是一位“奋厉 有当世志”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何必自伤 白发,哀叹衰老呢?
范 仲 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 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根据上阕内容填空 1、“ 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句是 全词的总纲,总领全篇,以“风景 ” 二字引出下文,接着从三方面来描 写塞下秋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 写气 候; 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战争的形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当时的 地形。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推己及人的胸怀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早年隐居家乡附近的鹿门山,40岁 到长安应进士,不第。由于仕途不 得志,一生多以隐居和漫游消磨岁 月,他的诗就反映这两种生活。他 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是盛 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 诗以五言著称,多写山水景物和隐 居生活。意境清远,诗风恬淡。
过故人庄
shǔ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பைடு நூலகம்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25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
译文: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随
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
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15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
诗人传奇一生
❖ 少年,二岁而孤,母改嫁朱家,自己改姓朱。
❖ 从小读书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 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 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 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 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 意,用全部精力读书。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19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描写边塞环境的凄凉 写 景 下阕抒发戍边将士忧国思乡之情 抒 情
20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 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 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 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 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和江南不一样, 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的情意。
❖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
,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
,将士又何以忍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面对沦陷的山河,思念久别无音讯的家人,一位 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 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问题探究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做简要赏析。
刻画了一位苍老的诗人,面对春城破败景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感时恨别,老泪纵横, 白发稀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展现出诗人悲 凉愁苦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 情。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望 盼
所感 所盼 所思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饱含感慨 感时 借景抒情 【翘首望景】 恨别
忧国
心系亲人 充满离情
思家
【低头沉思】
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望”字有哪些含义?
望见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 1、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败,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2、诗人心中的盼望: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3、希望战火平息,国家安定。
所望之景:山河、城、草 木。
画面: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 树木苍苍,组成一幅沦陷长安城破败荒凉的画面。
2 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既点明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24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 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 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 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 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 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个忧 国忧民,念家悲己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课件(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课件(新版)语文版
第二十五页,共68页。
为什么诗人临 走时要主动相 约重阳再聚?
诗人(shīrén) 应邀赴约 欣赏(xīnshǎng) 田园风光
享受农家情趣
再约重阳欢聚
第二十六页,共68页。
诗歌(shīgē)探究:
思考: 1、读了此诗,你觉得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shì诗人qi接n受g)(ji?ēshòu)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情。
•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
国忧民之情)
第十二页,共68页。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tǐhuì)诗 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第十三页,共68页。
结合(jiéhé)诗歌内容,体会诗中 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 出(fāch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 崇高思想。
文言(wényán)知识
• 一词多义
• 1.衣沾不足惜(值得) • 2.丰年留客足豚(丰足) • 古今异义(yìyì)词
• 春社近:古义“土地神”,今义一种集体组织。 • 词类活用
• 拄杖无时夜扣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第三十四页,共68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 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 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 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 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 景象(jǐngxiàng)。腊酒在开春后饮用, 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 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 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 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 为丰盛。

25词五首课件共58页

25词五首课件共58页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 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 眠。
感慨 情怀
将 人军 不白 寐发
征 夫 泪
雁去
渔 上阕写景 边声

孤城

渲染荒凉 萧景 抒
落日 家万里- 归无计


抒发思乡
下阕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报国之情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 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 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狂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 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 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 情作了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5词五首课件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 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 “长短句”。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 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 “阕”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 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 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 尚有用武之地。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课件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课件
创意表现
鼓励学生运用美术元素进行创意表现,将自己对诗词曲的 理解以独特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艺术表现力。
跨学科拓展教学方法探讨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诗词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所表 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词曲与音乐、美术等元素的内在联系,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05
跨学科拓展:音乐、美术等元素融入课堂
音乐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运用
1 2 3
音韵之美
诗词曲中的音韵、节奏和旋律,可以与音乐元素 相结合,让学生在吟咏、歌唱中感受音韵之美,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表达
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与诗词曲中的情感 表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 的思想情感。
乐器伴奏
运用乐器为诗词曲伴奏,可以营造出更丰富的艺 术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理解作品。
美术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表现
画面呈现
通过美术手法,可以将诗词曲中的场景、人物等以画面的 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内容。
色彩运用
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可以与诗词曲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通 过色彩的冷暖、明暗等变化,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04
诗词曲五首文化内涵探讨
酒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
借酒消愁
在古代诗词中,酒常被用作消愁解闷的媒介,诗人通过饮酒来抒 发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酒宴欢聚
酒也是欢聚庆典的象征,诗人在诗词中描绘酒宴的热闹场景,表达 友情和欢乐。
酒与诗词创作的灵感
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微醺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富有想象力和 表现力的诗句。
语言风格及修辞手法

2019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5 诗词五首 (共27张PPT)

2019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5 诗词五首 (共27张PPT)

1.下列对该诗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D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 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 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 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 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
示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 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该句渲染了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 的情感?
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川外附中 中考模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 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 术风格。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 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 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课件(共22张幻灯片)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课件(共22张幻灯片)

,她是 朝
女词人,号

2、本词中“

”两句描写
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3、“

”两
句,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
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
到光明的出路。
4、词人最后表示,要像大鹏一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
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她写到“ ________。
__________,
作者在梦中 梦见了什么?
“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翻译: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 数的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句首的几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句首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 海天动宕的境界。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 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 似要转动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 闺中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 路。
她是一轮明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莫 道 不 消 魂 , 帘 卷 西 风 , 人 比 黄 花 瘦
。意境开阔,想象丰风高飞。风啊,你 不要停,把我的小船吹到东方大海的仙山上去吧。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5 诗词五首_课件共45页文档

25 诗词五首_课件共45页文档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 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 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 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 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 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
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 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 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
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 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游山西村
杜甫
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 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 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 由,富于变化。
成都草堂
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 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 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 有《杜工部集》。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 字务观 ,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 南宋 著名爱国诗人。 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 作最多的一个。

25课《诗词五首》课件

25课《诗词五首》课件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宋朝诗人。 他的诗词均 感情豪迈奔 放,胸襟开 朗洒脱。
作者被贬官黄州,游蕲水清泉寺所作。 当时年岁渐高(47岁),白发渐生,身体欠 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吟咏出“休将白发 唱黄鸡”的激昂之辞,袒露出奋发向上。旷 达乐观的胸襟就更难能可贵了。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浸泡在溪 水中的兰草钻出嫩嫩的短芽
从《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 “羌管悠悠”你能联想到哪些相 似的景物描写的诗句?请摘录 下来。
词 牌 名
词:诗歌的一种
1.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2.因词在产生时是为了吟唱的,并配有音乐, 它又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如《浣溪沙》便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因 西施在若耶溪浣(huàn,洗的意思.)纱得名, 又名“浣溪纱”。
读 课 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松间沙路净无泥,
青翠的松林中一条清幽的小路洁净异常
来暮 布色 谷迷 鸟茫 “, 赶细 快雨 播纷 谷飞 ”, 的远 叫处 声传
潇 潇 暮 雨 子 规 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谁说人生不会再有青春年少的时期呢?门前 的流水尚且能够不停地向西流淌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必因为年纪大而悲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5. 诗词五首板块:教学设计—课件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一、“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悠然”看出作者此时什么的心情?悠闲自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喜爱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说一,我说二一家之言——此诗的神来之笔,亦为陶诗中的经典名句。

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物我合一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三、“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

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小结结庐人境 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南山 山气 日夕 飞鸟真意 超然尘俗、物我合一的意趣陶渊明醉结合诗作的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王湾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入旧年”做准备。

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比较赏析: 低沉、缠绵并不低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于文也反对浮艳,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

②悠悠——辽阔,遥远。

③怆然——悲伤的样子。

④涕——眼泪。

译诗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 往后看不见来世的人。

想到天空、大地辽阔苍茫,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思考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探究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据说,七岁能辞章。

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

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