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学:病因病机

中医学:病因病机
35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36
痰饮
痰饮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 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并称 痰饮。
痰饮分类: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痰饮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 津停滞。
37
痰饮致病特点
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痰证
4
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5
2.东汉·张仲景: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
《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痰在肺;痰迷心窍;痰上逆于头;痰凝咽喉; 痰在胃脘;痰在胸胁;痰在四肢;痰在经脉筋 骨
饮证
饮溢肌肤(溢饮);饮留胸胁(悬饮);饮在 膈上(支饮)
38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 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的血液。
39
瘀血成因
气虚、气滞、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内外伤、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妄行,造成
25
《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 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 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26
疫疠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27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9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气挟湿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产生了某种病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各种疾病。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中医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准确的分析。

下面将从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分析中医学中,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而内因则与人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1. 外因病因分析外因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存在的具有病邪作用的因素。

七情主要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七种情志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进而引发疾病。

以风邪为例,风邪是一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其特点是具有迅猛、变化无常的特点。

当人体遭受寒风侵袭时,容易导致风病的发生,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内因病因分析内因病因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先天禀赋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遗传因素,包括先天体质弱、体质特点等。

后天生活习惯则指的是个体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疾病发生后的演变过程,如从表浅到深、从表到里等。

以饮食习惯为例,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胃火旺盛,引发疾病,如胃火上炎、消化不良等。

二、病机分析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中医学强调疾病的病机是由于病邪侵袭而引发了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等异常变化。

病机分析主要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病程的发展等。

通过病机分析,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寒邪侵袭为例,寒邪具有寒凝、收引的特点,容易导致气血运行受限,引发疼痛等症状。

在病机分析中,通过判断寒邪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中医医生可以选用温补、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通过准确地分析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和护理处理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是指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机制,为中医护理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依据。

以下将从中医护理学的角度探讨病因病机。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的原因,它通常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生活习惯等。

外因是指来自环境和社会的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传染病等。

中医护理学通过分析病人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寻找病因,以指导护理干预。

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病理变化、病程演变等。

中医护理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病因和机体防御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

病因侵犯机体后,机体会通过气血运行和正气抗击等手段来阻止疾病的发展。

中医护理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演变特点,判断病机,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2.气血运行障碍:中医护理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运行障碍是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泄,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3.温热寒凉失衡:中医护理学认为温热寒凉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节体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促进疾病的愈合和康复。

4.情绪不稳定:中医护理学认为情绪不稳定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学通过调节情绪,促进身心的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病机的研究可以为中医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障碍、温热寒凉失衡和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演变特点,判断病因病机,以提供精准的护理干预。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疾病防治规律的认识,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三、病因的分类 病因的分类,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 方法。 《内经》把复杂的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阳, 或生于阴”。 《金匮要略》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 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 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伤津液 各种干燥症状 干涩 易伤肺阴 主要病症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 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 干结 干咳少痰、痰粘难咳、痰中 带血
(六)火邪
1、火邪的概念
火为热之极,火与热常并称。热旺于夏季, 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扰心神 (3)火易耗气伤津 (4)火易生风动血 (5)火热易致肿疡
入肝
过食咸
过食甘 过食苦 过食辛
入肾
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淤滞
脾土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
入脾
入心 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 入肺
肺金乘肝木: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内伤病因
过劳
劳力过度
: 耗气 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 损伤心神: 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 损伤脾气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阳痿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风邪: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 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的火热之 邪 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 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 的外邪 火(热):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因的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

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各种因素。

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的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的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

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的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

例如,痰饮和瘀血,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

这种病因和病变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

病机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内径选读-病因病机

内径选读-病因病机

《灵枢·百病始生》
按 语
一、三部之气的病因分类
六淫—风雨寒暑—伤上 伤于表— 病起于阳 居处—清湿— 七情—喜怒— 伤下 伤内 病起于阴
三 部 之 气
《灵枢·百病始生》
按 语
二、“两虚相得”的发病观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外界的虚邪之风与人体 正气虚弱;相得,即相结合。两虚相得是谓致病因素的虚 邪(外因),遇到人体内在致病因素的虚,才能发病.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 就会健康无病。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 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其他篇章中也有这种观点,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 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05原文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 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 削也。 【译文】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 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 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 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 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 ,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 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4103原文
•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 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 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 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 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 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病因 病机

病因 病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六)火 •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热虽程度不同,但性质相同,故常火热
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 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升腾上炎,故 火邪致病多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因火性炎上,故 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 阳明热盛可见牙龈出血,衄血,唇口糜烂等症。
• (二)寒 •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冬季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
病根据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 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寒邪最易伤 及人体阳气而呈现寒象。如寒伤于表,卫阳被遏,可出现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等症;寒中于里,脾阳受损,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四肢不温等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2. 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出,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 耗伤,因此,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同时, 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 使气更耗伤,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症。
• 3.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 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如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引起热极生风, 症见高热抽搐;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此外,元件库编辑器绘图工具栏上各个按钮 所对应的选项也可以通过Place菜单命令找到。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 便溏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
2、寒

外寒
伤寒
分为
中寒
内寒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
冷痛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邪善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④风性主动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4、湿 邪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第四章络病病因病机学时详解

第四章络病病因病机学时详解

第四章综病病因病机学时详解一、概述综合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涉及到邪正互相作用、病机变化、辨证用药、防治轻重缓急等方面。

其研究对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即病因、病机、病证、治疗原则、预后等方面。

综合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病人的诊治完全依赖于综合病因病机学的理论指导。

为此,深入学习掌握本学科知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全貌的基础。

本章主要讲述综合病因病机学的概念、内容和应用,包括病因病机的辨析、病机的演变过程、病性状况及转归情况定义、症状的各类表现及其发生条件等方面。

二、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主要有外因、内因和其他因素。

1.外因外因指疾病的直接致病原因,包括五行元素中的寒热湿燥风、动物、植物、矿物等环境因素。

外因能直接引起疾病发生,如感冒、梅毒等。

2.内因内因是指疾病的内在致病因素,包括机体先天不足、后天功能失调等。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易滋生寒、热、湿、燥、风等外邪,如感冒、心脏病等。

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人的心情、思想、饮食、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抑郁、忧虑、愤怒等消极情绪,长期摄入辛辣、腥、燥、油腻等食物,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可能引发疾病。

三、病机的演变过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机是从表浅逐渐深入的。

从表层病机的表现可以推断内在的病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1.外感病的演变外感病是指由寒、热、湿、燥、风五种外在因素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外感病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外感初邪、病邪入经络、经络传导、脏腑受邪、正邪相争、邪去正存、正气不足、再感再发等多个阶段。

2.内伤病的演变内伤病是指因忧思、喜怒、恐惧、劳累、饮食能量摄入不及所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气滞血瘀、虚实阴阳、肝肾耗损、久病所成等多个阶段。

四、病性状况及转归情况定义疾病的性质和转归是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2)影响脏腑气机
①怒则气上 ②喜则气缓 缓和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 ③悲则气消 ④恐则气下 ⑤惊则气乱 ⑥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二)饮食
1.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食复)、食无定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 先入肾
–(2)饮食的寒热偏嗜 –(3)偏食饮酒、肥甘厚腻
(二)瘀血
–瘀 血 是 指 体 内 有 血 液 停 滞 。 包 括 离 经 之 血 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 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瘀血的形成
–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 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由于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 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痛觉反而消失。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而引起 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属寒毒为患
(四)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
•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饮
• 痰--稠浊
饮--清稀
• 水--清澈澄明
湿--弥散浸渍
–有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
“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 为恐”。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
–并 非 绝 对 如 此 , 心 在 七 情 致 病 中 起 着 主 导 作用。
–临 床 上 情 志 所 伤 的 病 证 , 以 心 、 肝 、 脾 三 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易动
(2)寒邪 • 寒是冬季的主气 • 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
寒之别
–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 –寒 邪 直 中 于 里 , 伤 及 脏 腑 阳 气 , 则 为 “ 中
– 气机失调
• 病因归纳
第一节
– 外感 – 内伤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病因
• 中医病因理论认为病因具有相对性的
特点
– 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 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 认识病因的方法
– 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 – 以病证的发生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湿病症状的粘滞性 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 燥为秋季的主气
–初秋温燥;深秋凉燥。
•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 (6)热(火)邪
•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 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而火邪则多指内生,属
“内生五邪”。
• 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性四趋)
– 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 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 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 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的致 病特点和病证相类似,但其不是外来之邪, 而是内生之邪,故称为“内生五邪”,不属 于六淫的范围。
• 是病理结果和病理机制,但本教材也列为病因
过分析疾病与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 求因”(主要)
一、 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 六淫:风、暑、湿、燥、寒、火——六

– 淫,水满而外溢,有太过、浸淫之意
• 六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 六淫的相对性
• 六淫致病特点
– (1)外感性 – (2)季节性 – (3)地区性 – (4)环境性 – (5)相兼性 – (6)转化性
寒”
•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3)暑邪 • 温、热、火、暑 •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 •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
(4)湿邪 • 湿为长夏主气 •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热易扰心神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⑤热易致肿疡
• 六淫致病特点归纳
– 1、三阳邪,两阴邪,一中性 – 2、燥二风暑寒三湿四热五 – 3、暑热燥伤气津,湿寒伤阳 – 4、风暑热向上,湿向下
(二)疠气
1、概述
–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