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5《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5《白杨礼赞》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5《白杨礼赞》优课教学设计15 白杨礼赞【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情分析】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
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感情。
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1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共研评价:讲“理”。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
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
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走进文本(一)为何礼赞——解赞质疑1: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但文中却有一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二)领会象征手法内涵。
1.通过资料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进一步领会象征手法的内涵。
资料助读:《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质疑2: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白杨树作为象征了?可以选择其他树吗?(三)学会使用象征手法。
1.需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
明确:2.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融材”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赞美其他植物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赞誉、傲然、挺拔、繁茂等。
-阅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某植物为பைடு நூலகம்的赞美文章。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资料,了解其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
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
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白杨礼赞》第2课时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和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姿态,使得这“不平凡”的白杨树的形象更加清晰、鲜明和高大。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这“不平凡”的白杨树。
二、品读,感知形象1、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明确:(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
(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2、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赏美:文中““这句很美,因为。
【交流】示例:文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很美,因为他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你的视野的”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白杨树的具体描写,如“它挺拔、葱郁、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上”,从而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民族精神。
-在分析写作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白杨树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向学生解释拟人手法如何赋予白杨以人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要及时、具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最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我将在课后进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4.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热爱。
5.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杨礼赞2-部编版
3.修辞手法的讲解。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进行讲解。但课后反思,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品味文章中的精彩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举例:“它把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里,用坚强的意志抵抗着风沙的侵袭”等句子,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杨礼赞2-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杨礼赞2-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继续深入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感受作者通过白杨树所传达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并理解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增强语言感染力。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感受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并发扬光大。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散文,这一单元是类型多样的散文,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本单元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是茅盾散文的代表,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从解放区人民身上,作者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文章从外形、环境等方面“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象征着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决守卫自己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背影》等,感受了托物言志等一般散文的写法及一般阅读方法,能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会圈点勾画。
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勾画、赏析文章描写白杨树语句,能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但在语言品味方面往往理解比较肤浅,进而影响对白杨形象与精神的深刻理解。
《白杨礼赞》 教案(第2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解题:“礼赞”是表示崇敬和赞美之意,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请找出来,反复朗读,并加以体会。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反复地礼赞白杨呢?请你在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礼赞白杨真正用意的句子。
明确:第8段写出了礼赞白杨的真正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师归纳:作者礼赞白杨的真正用意是礼赞“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这是运用象征手法。
我们学是要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二、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题: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受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深入主体,具体描绘: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中心,点明主题: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目标检测: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出示相关练习。
总结目标:要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回顾课上所讲。
巩固目标: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五2.背诵课文。
3.继续读课文。
《白杨礼赞》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我在课后收集了学生们的作业,发现他们在词汇和句子的运用上仍需加强。因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环节,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复习巩固,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白杨礼赞》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4.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自然、赞美生活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语文统编版初二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期
秋季
课题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总结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抚今追昔,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回顾课前学习任务,阅读链接材料,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任务二
任务二:分析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1.什么是象征?
2.如何读懂文章的象征意?
3.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2.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3.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象征手法的写作技巧,学会使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了解以《白杨礼赞》为文集名称的缘由,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章“弦外之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杨礼赞》
在《白杨礼赞》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我反思了一下教学的效果和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产生共鸣。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看到学生们在听到这些解释时,眼神中流露出了理解和认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赞美身边的“白杨树”。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学习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的枝条向上,像是要拥抱太阳”,理解其表达效果。
-重点三: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优美的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举例:积累词汇如“傲然”、“挺拔”,学习复杂句式如“它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向上生长上”。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从表面的景物描绘中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白杨礼赞》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定为:(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4)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通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自豪感。以上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婆娑”“秀颀”“坦荡如砥”“潜滋暗长”等易考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3.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难点)4.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精读探究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突出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起笔有力,总领全文,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扑”呼应“奔驰”,突出汽车速度之快,写出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写出了白杨树的生存背景。
3.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欲扬先抑。
从“雄壮”“伟大”到“单调”的感觉变化,构成了“欲扬先抑”手法中的“抑”,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
【学法指导】欲扬先抑“扬”是赞美、褒扬,“抑,是批评、贬低。
欲扬先抑是本欲赞美某人某事,却并不从褒扬处入手,而是先宕开一笔,用曲解的态度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通过前后的落差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4.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人教版八年级白杨礼赞2教案
课题
14白杨礼赞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
副备
学习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明确: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之后派代表交流。
培养思考、概括能力。
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微微地泛出淡青色”,则主要点明它旺盛的生命力。
4、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重点掌握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学习重点: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师总结。
督促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形象
白杨树
气质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学生朗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1:白杨礼赞(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最新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预习思考】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参天耸立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 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以及厌像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 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紧张 着急 恼怒 3.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 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4.淡漠——亲近——融洽 5.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 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 “善待彼此”)。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 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 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 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 怎样教它开花呢?
拓展探究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 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 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 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 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 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 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 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拓展探究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 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 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 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 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 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 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
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
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②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那种精神和意志?”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中的四个“难道”构成了排比句。
②改为陈述句后:“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你应该想到……你应该联想到……你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
为全
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4.文章开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目的?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
开篇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粗犷、豪放的气势,属于正面烘托。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
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
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象征,用白杨树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二)
五、布置作业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①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②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烘托笔直
楠木对比向上
白杨树象征顽强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