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课件
02/过/程/与/方/法
(3)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 赏析关键语句。(重点)
(1) 以读促悟,感受白杨树的 不平凡。(2) 以讨论的方法领 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
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北方抗日军 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2)学习北方抗日军民 顽强不屈的意志。
04
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 的固执分子,爱憎分明,感情 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 象征手法。
02
说/学/情
历史背景——当今时代
01/说/学/情
01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 一个过程,再加上《白杨礼赞》 这篇课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创作的。
01
(2)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 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 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概中使 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说一 说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05
(1)全班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的第7和第8自然 段,边读边思考:这一部 分主要写了什么?
02
(3)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 含蓄深刻,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 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 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的字词掌握, 指名上台书写。
指名读一读相关语句。
小组讨论感受文章语言。
02/整/体/感/知/课/文
感受分析以下句子
01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
02 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
03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 04 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盾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与作者相关的知识; 2、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清文章的抒
情线索; 3、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找出
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 情感,并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象征、对照与及烘托的艺术手法, 复习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 法。
学习目标
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 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 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作者是从 哪些方面进行 具体描写来突 出白杨树的? 白杨树外形的 总特征是什么?
干 笔直 丈把高 无旁枝
白 枝 笔直 向上 靠拢 成为一束 杨 树 叶 宽大 片片向上 没有斜生的
楠木
白杨树
对 照
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 形成鲜明对照;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 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固执派的界限, 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 的热爱。
巩固练习
1、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 吗?说说理由。
①不矛盾。
②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 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 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 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 民。
•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的基本作用有二:一 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 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奇妙地告知给读者。
•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 《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 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 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皮 光滑 有晕圈 淡青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页)
思 考 : 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 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 的?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
茅盾
☆预学☆
读准字音
大毡 开垦
倦怠 初融
婆娑 秀颀
坦荡如砥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地壳
晕圈
虬枝
理解词语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 加犹豫。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第9段:……我要高声 赞美白杨树!
☆共学☆
品析一种形象
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品读1-6小节:
①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采用圈点批注法,抓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③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手法)。
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 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 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 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学习一种写法
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 楠木 ———— 固执的倒退的人们(诸如
国民党反动派)
学习一种写法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 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 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故乡的 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 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 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PPT优选课件
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 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的噩耗传来,印度政府为她 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 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深深的苦海”指人类生存环境充满苦难,“濒临绝 望”说明没有完全绝望,面对人生的苦难,虽然免不 了磕磕碰碰,免不了各种阻碍,但是在这三种激情的 支配下,作者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含义:
2、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 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 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 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2、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总提人生追求
分述追求理由
总结表明态度
文章总体结构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独
我 (渴望)爱情
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
值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得
什 (追求)知识 么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
为 它
而
活
饥饿中的孩子
活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着
着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3、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该年的诺贝尔 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 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文学 家
4、起草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 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成为保卫世界和 平的坚强战士——国际和平战士
思考:1、支配作者一生的是哪几种激情?
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 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18张PPT)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 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 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 《残冬》,散文《白杨礼赞》。
然而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 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 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由此可见,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目的,是借赞美白杨树 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恹 恹 yān
虬枝
旁 逸 yì
楠木
晕 圈 yùn
秀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倔 强 juéjiàng 参 天
婆 娑 pósuō 主 宰
qiú 刹 那
chà
nán 毡 子
zhān
qí 开 垦
kěn
cān 无 边 无 垠 yín
zǎi 坦 荡 如 砥 dǐ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树!
15. 白杨礼赞
茅盾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chóu)。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白杨的形象特点。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 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精品课件
)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 dǐ
(4)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倦 ),你对当前的“ 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怠心头qián zī’àn
zhǎng( 潜滋暗 )了—— “单调”! (5)或者只长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 傲 )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的话,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恹恹然欲睡 )的情绪又将如何?
7.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6分)
(1)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
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___运__用__对__比__,__将__环__境__的__恶__劣__与__白__杨__树__的__顽__强__生__命__力__做__对__比__,__突__出__了_____ ___白__杨__树__的__坚__强__不__屈__的__战__斗__精__神__,__为__下__文__由__树__及__人__,__点__明__象__征__意__义_____ ___做__了__很__好__的__铺__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 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 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 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 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 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优秀课件
精读细研
把“四个难道”改成陈述句,大声朗读,体会两组句子 的不同效果。
改成陈述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
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你不觉得它只是树。 你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你也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 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 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 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 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难点)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 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素养)
白杨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精读细研 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写其色彩 写其辽阔 写其平坦
生长在高原上: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精读细研
读第3段,找出白杨外形的“不平凡”。
外形
品质
干 笔直 丈把高 无旁枝
枝 笔直 向上
靠拢
叶 宽大 片片向上 不斜生
皮 光滑 有晕圈 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不屈不挠
精读细研
第2、3段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哪 些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了烘托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其中 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这就对白杨树进行了很 好的烘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屏新人教版ppt课件
忒 :口语中读tei,书面读tui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 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 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 法。
14
题速 度 课
文 , 回
答 问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 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 具体句子。
“富有诗意” “心生向往之情” “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设置
大小因地制宜 讲究造型、色彩、绘画 设置与整体相称 屏的安放位置和作用、曲屏 折度、视线远近得体
25
研读赏析
找出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并 尝试着理解。
26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汤显祖《牡丹亭》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张恨水《金粉世家》
28
秋夕 唐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29
“闲倚画屏”出自 【归国遥】韦庄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 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闲倚画屏”就是闲得没事干,倚着画屏相 思。 “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 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15
屏有哪些作用?
分隔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缓冲视线
16
按屏的建造材料,装
屏
饰的华丽程度:
有
金屏、银屏、锦屏、
哪 些
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种
艺术上:雅俗之别。
类
外形上:大小之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共56张PPT)
黄的是土, 未开垦的荒地, 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 黄土高原的外壳
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2020/3/22
37
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
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 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 ,接下来并不 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 了白杨树的 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四自然段起 承上启下 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 的 外形 和性格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 段把白杨树和 北方农民 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 第九段以斥责 楠木 赞美白杨树结尾。
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 白杨树的段落, 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 有哪些相似点。
直那 的是 干力 ,争 笔上 直游 的的 枝一 。种
树 , 笔
笔
笔
那
直
直
是
的
的
力
枝
干
争
。
,
上 游
的
一
种
树
,
2020/3/22
人它 工的 似干 的通 ,常 一是 丈丈 以把 内高 绝, 无像 旁加 枝过 。
22
2020/3/22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 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 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 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研读语段:七八段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思考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一二三原文知识点第15课《白杨礼赞》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课件
学习了《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后,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过去的岁月固然令人怀念,但不必惋惜。因为生命是没有
终点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它能 够创造新的生命,并快乐地生长着。生命是易逝的,消逝的 成为过去,永不再来;生命又是长久的,它会以新的姿态, 迎接新的生命的来临。所以我们要更加勇敢、更富热情地去 工作、生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唱出对生命的赞歌。
开头两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论述。首先,通 过对生命在时间中消逝的种种自然现象,让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 感同身受。接着,进一步提出人们在过去了的时间面前的无能为 力,即“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当然在时间面前的这种无 奈感并没有让作者意志消沉,他旋即看到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即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类文欣赏
紫藤 叶全新 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开始思索。惜春
的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我喜欢“人间四月天”这样的 句子。因为闰月,今年春天来得迟,虽然是四月,阴历还
在二月,但不知为什么,这棵紫藤却开花了。
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 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一棵月季花确 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花树也有公树和母树吗?我再一 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 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 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 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 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现在它已 是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 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态 出现了,它开花了!
2. (吉林中考,T23) 如何理解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 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含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 2.主题归纳 •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 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 3.写作特点 • (l)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 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 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 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
• 4.问题探究 •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 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 人都无法改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 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 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 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 4.问题探究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 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如何理解 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 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 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 2.作者名片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与弗 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 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 哲学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幸福之 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分析》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第二课时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4) 飓风(j U ) 濒临(b 1 n)俯瞰(k a n) 呼号(h a 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介绍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深入探究速读课文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交流点拨】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祕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交流点拨】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了解人的心灵;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上第15课《散文二篇》PPT课件PPT课件
表达技巧分析
• • • • • • • 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周密 感情真挚 直抒胸臆 语言优美流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和生动性)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 同情心
•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是什么? • 明确: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 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 折磨者;同情无助的老人;同 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思考: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 最重要的 ? • 明确:同情心。 • 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 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 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 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 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 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本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 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 生命是不朽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 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这体现 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为了什么?
•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 着。 ——莫里哀 •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 —佚名 •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 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 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 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围绕“过去了的时间 永不再回来”这句话进行论述的。 开头两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论 述。首先,通过对生命在时间中消逝的种种自然 现象,让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感同身受。接着, 进一步提出人们在过去了的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 即“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当然在时间面 前的这种无奈感并没有让作者意志消沉,他旋即 看到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即“我们应该看到生命 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课件
4.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 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具有无限感慨和赞颂之情,类似的语句又 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作者简介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诞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 《林家铺子》等。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 中国国民党固执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 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 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 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 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 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新课讲授
(一)学习5、6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怎样刻画白杨树的性情的?
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情 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 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 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情。
2.阅读课文第5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 白杨树的?
(1)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 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 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 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 微微泛出淡青色”。(2)作者用“力争上游” 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 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 一种意境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 2 岁丧母,4 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 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 1950 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 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 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 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 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 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 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 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 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 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 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 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 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 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_ 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屏
安
学
校
陈
从
程 志
周
亮
陈从周(1918—2000),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
擅长文、史,兼工诗词、 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 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 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 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 成果瞩目。著有《说园》、 《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
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纳凉 nà 帷幕 wéi 忒 tuī 闺中 guī 书斋 zhāi 伧俗 cāng 缘故 yuán 休憩 qì 韶光 sháo 销魂 xiāo
分隔、点缀、挡风、缓冲视线
种类: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 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 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 均要做到得体。
(3)划出文中表达作者对屏的感情的 词语。 作者为什么喜爱赞美屏风?
象——屏风——这
种中国传统器具是
相称的。
小结一: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1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
第二节,介绍屏风的作用
说 2-4节 第三节,屏风的种类
屏
第四节,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5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 点明写作意图
小结二:
本文是一篇轻松、写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 者在欣赏优美的文章的同时了解了屏风。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不仅很好地为说明 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而有文采。
思考:
• (1)什么是“屏”? •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
知识? • (3)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1)什么是“屏”?(用文中 句子回答)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 一下视线。”
——(下定义)
金 屏
银 屏
锦 屏
石屏
竹 屏
讨论:
•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 知识?
作用: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 觉得它实在微妙”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 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 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 加深。
(4)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找出来,并体会
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 词,使全文具有浓
银烛秋光冷画屏
浓的诗意和韵味,
这和本文的说明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件 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 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 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 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 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 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形 形 色
的色
扇 子
中国结
传统家具
歙砚与徽墨
歙 县 的 牌 坊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