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word版

《宏观经济学》word版

《宏观经济学》word版绪论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是希腊⽂“Uakpo”的意译,原意是“⼤”。

⼀般认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词最早是挪威著名经法学家,第⼀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之⼀R·弗瑞希(R Frisch)在1933年提出的。

经济学家们给宏观经济学下了多种⼤同⼩异的定义。

例如,R·多恩布什与S·费希尔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为的——⾼潮与衰退,经济中产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产量的增长,通胀与失业率,国际收⽀以及汇率。

为了研究经济的⼀般状况,宏观经济学集中在影响经济状况的经济⾏为与政策上——消费与投资,⼯资与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存量,联邦预算,利率、公债。

简⾔之,宏观经济学研究当今的主要经济争论与问题。

”T ·德恩伯格(T ·Dernbwrg)给宏观经济学下的定义是:“‘宏观’⼀词的意思是⼤,⽽宏观经济学的意思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诸如总产量、总就业与失业,价格的总⽔平与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等总体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泛的总量——与单个居民户⽀出决策的决定因素相对的所有消费者⽀出的决定;什么是决定了所有⼚商共同的资本⽀出,⽽不是单个⼚商建⽴⼀个新⼚的决定;与某个⼈为什么失业相对,决定经济中总失业⽔平的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衡量整个经济活动;它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所运⽤的这些活动的决定;它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并且⼒图提出旨在使预测与⽣产、就业与价格的⽬标值相⼀致的政策反应。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平、均衡、稳定、运⾏、增长与调控的⼀门经济学科。

国民经济是⼀个统⼀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不同的经济学科分别研究其中的⼀个部分、⼀个环节或⼀个⽅⾯,⽽宏观经济学则⾼层建瓴、总揽全局,描绘国民经济的整体图像,并要对达到社会经济最优化提出政策性建议。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3、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实例分析
第一步:这100万美元将成为生产这些投资物的人们 第三步:他们又会将其4/5,即64万美元(100×4 / 的收入; 5×4 / 5)再购买消费品,于是它又成为另一些生产 第二步:这些人将其增加的收入的 4 / 5,即80万美 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元(100×4/5)用来购买消费品,这部分又成为另 第四步:这样的过程会继续进行下去 一些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结果是:原始投资虽然只增加了100万美元,但把所 有这些派生收入加在一起却可以得到500万美元的收 入。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4、就业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就业
原因分析: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管是消费品还是投资 三大心理法则影响总需求:按照消费倾向规律,随 品的生产都不能继续增加,这就造成了“非自愿失 着社会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 业”。 越来越小,于是引起对消费需求不足。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方面的具体情况是: 西方世界所曾经遭受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增加了额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私人企业的活力下 外的动力。 降; 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整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殖民化,资本主义体系已 经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 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 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 济学的建立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 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看不见的手”: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策;完备的产权制度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利益。

(2)古典经济学时代: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

认为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

(3)新古典经济时代: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论。

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

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作为需求的消费者在寻求效用的最大满足,作为供给的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价格的变动则能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市场则因此能够得以出清,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安排。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为标志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有效需求:“看得见的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时代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新古典综合时代):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罗宾逊夫人、希克斯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

自古至今,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和学派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源,其核心思想主要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和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实现自我平衡。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劳动分工、货币、经济增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运行规律的理论。

然而,随着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实践中逐渐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缺陷和内外部冲突。

于是,新的学派开始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向前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凯恩斯主义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使得古典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宏观经济学又迎来了新的理论派别——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修正凯恩斯主义的一些缺陷,强调市场的局部失灵和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主张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这一时期新发展起来的学派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和解释框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四、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需要对经济整体进行研究。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经济整体的增长和波动提出了一些观点。

然而,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面临的经济问题。

2. 凯恩斯主义阶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1936)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书中提出了需求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并强调政府干预可以改善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策制订和宏观经济调控。

3. 新古典主义综合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以保罗·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综合理论,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古典经济学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包括供求关系、预期效应和市场结构在内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框架。

4. 新凯恩斯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如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存在),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引入名义僵硬、价格不完全灵活等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提出了政策与经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学派1. 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该学派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来防止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

2. 新古典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并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经济状况和波动的主要因素,主张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实现最优资源分配。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自经济学的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也涌现出了多种现代经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反映农业收益递减法则的土地边际产出理论和厂商利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时期的开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要。

他的辩证观点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阐明了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需求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对当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供给学派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孟山都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供给和供给决定的因素,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

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减少政府的干预。

他们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观点受到了质疑。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粘性和市场失灵,认为虽然市场有时可能自我调节,但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3)通货膨胀问题;(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点指标)。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基础

宏观经济学基础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方法论。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要旨在于遇到宏观经济问题时,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将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思想、方式、视野去观察和认识世界,面对现实。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产生于200多年前。

18世纪,被世人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伟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样一个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又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出版了又一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面对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问题,认为仅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的,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也不可能达到均衡,必须依靠“看得见的手”,即借助国家干预,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使经济摆脱衰退。

国家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即运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始。

正是由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

美国从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宏观调控理论,由国家调控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潭,步入快车道。

美国经济的繁荣代表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开始,这种宏观干预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学派,但归根到底上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大派。

两大学派一直在争论,面对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该用这只手还是那只手,前者构成了“微观经济学”,后者构成了“宏观经济学”。

这两派的理论虽然对立,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前提,即它们都坚持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都坚持宏观经济学必须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都强调经济学原理只有一套,只是分析角度不同,才产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高梦蝶摘㊀要:宏观经济学通过使用总量分析方法ꎬ以国民整个经济发展的运营活动作为基础研究对象ꎬ而微观经济学也会使用量化分析法ꎬ以单个市场和单个经济作为基本研究单元ꎮ世界的宏观经济学经过了4个阶段发展ꎬ第1个阶段是最早期时期的宏观经济学ꎬ也称为古典经济学研究阶段ꎬ在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ꎬ就形成了早期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经济学ꎬ在第3阶段是指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做起点ꎮ到20世纪的60年代ꎬ也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时期ꎬ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及演变ꎮ关键词:宏观经济学ꎻ古典经济学ꎻ发展㊀㊀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学派著作中ꎬ可以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当成研究单元ꎬ他们使用了总量概念ꎬ并对整个社会生产总值加总ꎬ以及使用平均数的方法ꎬ来研究早期的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ꎬ与19世纪晚期后的经济学还有很多的区别ꎮ一㊁早期宏观经济学发展阶段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学派和重农的经济学学派中ꎬ他们对于微观宏观的研究划分不是很明显ꎮ例如ꎬ李嘉图和亚当 斯密就是研究了国民财富及国民的收入等相关社会经济学问题ꎬ同时也研究了在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价值分配的相关问题ꎮ一些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对社会经济指标做出了深度研究ꎬ同时也对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ꎬ有一些较大明显的差别ꎮ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学者是建立在边际增长的基础上ꎬ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ꎬ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中ꎬ边际概念被广泛地推广应用ꎮ使用边际性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总量ꎬ及社会每年度增量变动ꎬ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方向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学者将社会企业个体变量作为已知条件ꎬ个别价值确定要能够当作既定的前提ꎬ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ꎬ以边际效应理论作为基础依据ꎮ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研究占了主导地位ꎬ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学者也将边际效应价值论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基础ꎬ重点是当前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整个经济活动分析ꎬ但与坚持的劳动价值论有较大不同ꎮ二㊁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ꎬ资本主义从过去的自由式竞争逐步转向垄断式的竞争ꎮ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研究ꎬ使经济学研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ꎬ经济学对于国家经营活动的研究ꎬ更多的是集中在对社会经济阶段波动的研究上ꎮ在一些经济学者的著作上就会出现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ꎬ这样就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学说ꎬ这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ꎬ如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ꎬ就使用总量分析法来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状况ꎬ宏观经济学研究理论是将总量与动态分析相融合ꎬ而形成了宏观性的动态均衡理论ꎮ该学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时期ꎬ可以将该阶段分为若干小时期ꎬ针对一些较短时期对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状况ꎬ来进行灵活调整ꎮ过去静态的均衡理论已经被动态均衡理论ꎬ奥地利经济学者熊彼特在其研究学说上发表了静态均衡分析有大量的缺陷ꎬ要使用动态均衡取而代之ꎮ依据熊彼特的研究理论ꎬ社会从创新而引起的分化ꎬ会逐步使经济走向更加繁荣ꎬ但是一切当行业的盈利机会消失ꎬ那么经济会逐步转变为衰退ꎮ由繁荣和衰退交替形成了经济周期ꎬ在这些周期上ꎬ由于企业过度投资ꎬ投资失误或者投机而产生的经济破坏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社会衰退的一个诱因ꎬ就使社会转变为萧条ꎮ经济增长论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进一步延伸ꎬ凯恩斯研究了关于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和投资的之和的理论ꎬ消费与储蓄论综合利用研究ꎮ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学派凯恩斯主义提出各类经济模型的依据在收入增长率㊁储蓄的收入占比率ꎬ和资本与产量的规定ꎬ从而这三个基本量经济变量ꎮ其中国民经济产量增长中储蓄占所有收入中占比ꎬ与资本和产量的不一样ꎮ要想每一期的经济收入都保持在均衡的增长ꎬ它按照储蓄增长量在整个收入增长中占比比率ꎬ从产量与资本比例两者之间确定一个ꎮ经济增长率并按照计划安排投资的数量㊁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市场要素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ꎮ在20世纪30年代ꎬ出现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ꎬ凯恩斯作为垄断型资产经阶级的代言人ꎬ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消除大规模的失业问题ꎮ凯恩斯认为在短期静态的总量分析就可以达到上述的目的ꎬ它主要是考察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况下ꎬ由于小于充分就业供给是过剩的ꎬ资源也是闲置ꎮ如果是通过一些私企投资和消费来拉动总需求ꎬ那么就会增加就业ꎬ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闲置资源的问题ꎬ如果小于充分就业到充分就业这个过程中ꎬ看出不会发生不足的问题ꎬ在分析时ꎬ假定供给不会改变社会上有足够多的资源ꎬ就可以满足扩大投资和消费的需要ꎮ三㊁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在1936年ꎬ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ꎬ这也是现代化的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始ꎮ该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整个社会经济周期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相关的联系ꎮ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析ꎬ可以得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ꎬ不能够自主去调节ꎬ以实现社会就业的均衡发展ꎮ在这种背景下ꎬ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ꎮ在20世纪ꎬ最初的30年宏观经济学ꎬ仅仅只是局限在货币数量和利息研究水平上ꎬ并不太涉及国民经济社会的收入问题ꎮ一㊀㊀㊀(下转第67页)及作业成本法ꎬ使用多样化的核算方法可以有效地去弥补当前产品生产制造及核算中的不足之处ꎬ这样会逐步使核算方法应用更加广泛ꎬ也可以保证核算结果更加精准ꎮ例如ꎬ国内某制造企业ꎬ在产品设计时ꎬ通过应用目标成本核算方法ꎬ人员确定了产品销售价格以及公司整体目标利润ꎮ通过这些数据来测算出公司的未来成本目标之后ꎬ再将产品设计成本与目标成本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ꎮ如果出现产品设计成本大于预先制订出来的成本目标ꎬ那么就要深度地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ꎬ这样才能够去建立一个完善的设计方案ꎮ制造公司在核算期间ꎬ还要结合产品的资源消耗状况ꎬ来科学地划分成本管理范围和成本控制策略ꎬ并将成本管控工作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相融合ꎬ这样才能够凸显成本控制在公司目前发展中的作用ꎮ公司在成本管控时ꎬ还要考虑到价值控制ꎬ对于产品生产㊁销售服务等各个作业环节要全面细致地考量分析ꎬ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都要考虑在范围之内ꎬ这样才能够实诚的管控更加具体ꎬ更加全面ꎮ(三)提升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只要公司在成本控制工作执行中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内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ꎬ应用更高端的信息技术ꎬ提高公司整体成本管控能力水平ꎮ公司给予成本控制系统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ꎬ在公司与外部软件公司联合开发ERP系统ꎬERP在成本控制上ꎬ也会产生积极作用ꎬ该系统可以实现制造公司内部所有数据信息的共享ꎬ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整体的信息管控水平ꎮERP可以进一步将制造公司的采购㊁生产㊁制造等所有作业环节的信息融合ꎬ整合在一个数据库内ꎬ但是由于各分子系统内部的数据不兼容ꎬ会出现一些财务人员数据成本录入障碍ꎮ在ERP系统建立时ꎬ要加强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ꎬ使公司经营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可以在系统内及时地查询ꎬ这方便了为企业高管提供投资的决策ꎮ公司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公司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的控制ꎬ利用系统来对公司内部所有的物品㊁存货信息进行集中化的数据管理ꎬ这样也能够逐步使公司内部的成本管控模式改进优化ꎬ制造公司可用ABC方法来对公司内部产品和原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控制ꎮ四㊁结束语制造公司成本管控要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之下ꎬ来制订成本控制方案和控制策略ꎬ及编制公司经营活动的成本管控目标ꎬ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内部成本管控工作有效的平衡ꎬ来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ꎬ降低公司运营成本ꎮ在成本管控时ꎬ制造公司还要增强公司自身的成本核算工作重视度ꎬ创新核算方法ꎬ提高成本管控的信息化水平ꎮ参考文献:[1]段若谷.制造行业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J].市场观察ꎬ2020(1):53.[2]曾婧.制造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财会学习ꎬ2019(27):26.作者简介:洪保丽ꎬ杭州润恒医疗器械有限公司ꎮ(上接第65页)些经济学者还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谐的传统思想观念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ꎬ经济的交替转变可以将其看成为经济自主调节的自发力量ꎮ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资本主义危机ꎬ这与以往的宏观经济学认为ꎬ不可能提供的一套有助于这些阶级政府摆脱困境的对策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作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就应运而生ꎮ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研究是社会总价格及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ꎬ研究学者在研究更多是考虑单个产品的需求价格及供应价格的联系ꎬ它是针对个量的分析研究ꎮ对产品价格的均衡关系做出了深度地分析ꎬ当产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ꎬ这时总需求量就决定了总供给量的观点ꎮ凯恩斯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ꎬ该学者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益和流动偏好等一些心理因素的增下ꎬ这就使得社会总需求价格小于产品的总供给价格ꎮ但是市场机制却未能够实现需求与供给价格的平衡ꎮ当供给大于需求时ꎬ就会出现社会产能过剩ꎬ而诱发社会经济萧条及大规模企业员工的失业问题ꎮ当供给小于需求ꎬ社会也会出现物质产品不满足公众需要的现象ꎬ企业向同一产业集聚ꎬ形成产业资源集成的效益ꎬ也会带动社会发展ꎬ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ꎬ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ꎮ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ꎬ全球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ꎬ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出现快速革新ꎬ经济学逐步关注社会产能过剩㊁产业转型升级ꎬ社会大量研究学者都聚焦社会产业升级㊁国民收入增长㊁供给侧改革和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ꎬ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更加细分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ꎮ四㊁结束语宏观经济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研究理论ꎬ由过去古典经济学向现代化的宏观经济方向发展中ꎬ产生了大量丰富的研究理论ꎬ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ꎮ一些经学者从宏观经济学由关键计划的方式来研究ꎬ这样就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ꎬ而拓宽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宏观经济发展态势ꎬ目前全球也有大量研究学者研究ꎬ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国民收入㊁国家经济增长㊁通货膨胀等ꎮ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稳步的发展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ꎬ宏观经济学也有新的发展方向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进一步融合ꎬ两者相互促进ꎬ相互提升ꎮ当前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学者ꎬ重点研究当前的政策和经济的改革及产业转型等宏观经济大方向的变化ꎬ通过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来研究国内特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ꎮ并且大量的研究学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ꎬ研究供需矛盾的平衡ꎬ以及当前国内的供给侧改革相关产业发展ꎮ作者简介:高梦蝶ꎬ西安翻译学院ꎮ。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302017世纪中叶到世纪从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古典经济学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剑桥学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等,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2年代70201936这一时期是指从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世纪1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从,即学的建立观恩凯斯革命与现代宏经济阶第一个段是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1929-1933,建立和形成最初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 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

凯恩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汉森等人的新A.萨缪尔森、R.哈德、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两个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剑桥之争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最初的对国家财富的探索,到对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古典经济学专注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入手,探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复杂且多元。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如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这些事件促使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失业研究如何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中去;通货膨胀研究如何保持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

然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仍在持续。

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经济的整体运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从研究宏观经济怎样运作到探求如何使它运作得更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根本的问题是,政府能够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使其运作得更好呢? 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总是以浓厚兴趣乐于宏观理论的政策运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此后,芝加哥大学和胡佛研究所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麻省理工学院的弗朗哥·莫迪利安尼与罗伯特·索洛,耶鲁大学的托宾等老一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这一领域中美国的领袖人物,也是如此。新一代领袖人物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马丁·弗尔德斯坦与N·格里高利·曼昆;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与托马斯·萨金特,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以及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与约翰·泰勒,尽管他们怀疑积极的政府政策的说法,但也具有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关注。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不前、离题和死亡”。 更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总的来说科学是由不成功的实验扫清道路的”。
经济长期行为是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
中国
年份
美国
年份
增长率
增长率
1900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长期增长
AS
AD
P0
Y0
P价格水平
产量GDP
AS
AD
P0

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介绍

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介绍

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介绍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非常丰富和复杂,包括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影响。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化时代。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集中。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行为和市场交易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学术思想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密切相关。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思考关于整体经济活动的问题。

然而,真正系统地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出现在20世纪初。

其中,对宏观经济学产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有凯恩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在大萧条后的经济困境中,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不足”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并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与凯恩斯理论不同,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主张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

哈耶克主张政府应该降低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而弗里德曼则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稳定的规则。

这两种观点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济政策的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还与经济政策的需求紧密相关。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危机交替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和工具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宏观经济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例如,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政府则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防止过热和通胀。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持和数据分析。

总结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需求等方面共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时间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经济实践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劳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核心: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市场机制使劳动市场永远处于供求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市场会自动实现经济均衡;政府不应该干预任何市场和经济活动。

二、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经济实践背景: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即市场不能自动均衡;经济波动明显,即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明显不一致,表明经济资源有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瑞典学派: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不一致将自动调整经济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成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从而使生产具有周期性);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又称伦敦学派:代表人物有爱德温·坎南、罗宾斯、哈耶克等;其宏观经济理论核心:工人大规模失业是因为工人对工资和工作条件要求太高所致;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投资过度引起;利息率的自动调整能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货币数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而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因此,不赞成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间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经济实践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经济增长下降30%,失业率高达25%,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凯恩斯理论产生时期和凯恩斯主义理论形成时期:A.凯恩斯理论产生: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称为“凯恩斯革命”核心内容: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致;政策选择:实行国家干预和调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的框架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收入国民收流动偏好入和就利息率{(货币需求数量)业决定投资需求{货币供给数量理论预期收益资本边际效率重置成本B.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希克斯—汉森提出“IS-LM”模型,着重解决收入变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也决定利率,而利率又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收入,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b.汉森—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阐述收入增加会通过消费影响投资,使引致投资增加,从而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c.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劳动比例不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d.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劳动比例可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e.各种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现期收入、绝对收入和实际收入为函数条件的;发展的消费理论包括: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f.罗宾逊等提出的开放型经济模型。

四、宏观经济学的演变时期□时间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实践背景: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减弱;失业问题严重程度下降;但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问题突出;这一时期的演变分为两大派系,即坚持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或“新自由主义”:A.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主流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代表作: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有第13版);核心理论和政策:一方面应由政府实行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追求好的效率;政策选择:强调政府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适时调节,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B.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琼·罗宾逊为代表;核心理论:以凯恩斯的《通论》为基础,强调经济现象的不稳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溶为一体;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如何变化问题;C.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及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核心观点:坚持理性人和市场出清假定,强调市场具有促使一个社会维持充分就业的作用,主张国家较少干预经济生活。

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通过“微调”来进行需求管理的政策,把反通货膨胀目标放在优先地位,认为货币在短期内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唯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政策,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经济分析的着眼点应该是刺激生产,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刺激投资,促进储蓄,从而促进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经济人是根据理性预期作出经济决策的,而市场运作的结果是使市场得以出清的供求平衡。

因此,一切宏观经济政策都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比货币主义学派更具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

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

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

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

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

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评论国民收入核算中七个相关联的总量及关系①国内生产总值GDP②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NDP=GDP —折旧③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④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

⑤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NI指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转到的总收入.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N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⑥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得到的所有收入总和.⑦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