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史

合集下载

茶叶加工工理论试卷及答案.

茶叶加工工理论试卷及答案.

茶叶加⼯⼯理论试卷及答案.《茶叶加⼯技术》练习卷号数:姓名⼀、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110题。

随机抽70题。

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取⼀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题内的括号中。

错选、漏选、多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

每题0.5分,满分40分。

)1、茶叶的起源哪个朝代?()(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原始社会(D)唐代2、最原始的茶叶加⼯⽅法是()。

(A)腌茶(B)晒⼲(C)蒸青(D)炒青()3、安溪产茶历史始于()。

(A)汉末(B)春秋时代(C)唐末五代时期(D)明末清初4、()。

(A)思想政治素质(B)职业道德素质(C)科学⽂化素质(D)专业技能5、中国六⼤茶类是指:()。

(A)红茶、绿茶、⽩茶、黄茶、⿊茶、青茶(B)红茶、绿茶、⽩茶、青茶、⿊茶、花茶(C)红茶、绿茶、⽩茶、黄茶、⿊茶、花茶(D)红茶、绿茶、⽩茶、青茶、黄茶、花茶6、安溪铁观⾳是属于六⼤茶类的()(A)绿茶(B)花茶(C)青茶(D)⿊茶7、国外按商品茶特性,将茶叶分为()三⼤类。

(A)绿茶、红茶、⽩茶(B)绿茶、红茶、黄茶(C)绿茶、红茶、乌龙茶(D)绿茶、红茶、⿊茶8、根据三位⼀体茶叶分类法,泡沫乌龙茶属于()。

(A)茶叶饮料(B)茶叶⾷品(C)茶叶保健品(D)茶叶添加剂9、()绿茶加⼯的关键⼯序。

(A)晒青(B)杀青(C)做青(D)闷黄10、下列()是历史名茶。

(A)临海蟠毫(B)安溪铁观⾳(C)蒙顶黄芽(D)南京⾬花茶11、()“茶”字最早出现在()。

(A)秦代以前(B)三国时期(C)中唐以前(D)中唐以后12、鲜叶品质很⼤程度上决定于()。

(A)采摘技术(B)栽培管理(C)⽣态条件(D)品种适制性13、名优绿茶开采期⼀般掌握在茶芽有()左右达到采摘标准就开采。

(A)3% (B)5% (C)10% (D)30%14、英语中茶(TEA)的发⾳是由()演变⽽来的。

(A)普通话(B)⼴东话(C)闽南话(D)客家话15、下列属于红茶的是()。

茗战——安溪茶乡的斗茶遗风

茗战——安溪茶乡的斗茶遗风

安溪是闻名海 内外的鸟龙 莽原产地 ,也是生我 乔我 的 故 乡一 与我 乡虎 邱 镇 一 山之 璃 的 西坪 乡 ,秉 承天地人文之精华 .不但培育出香瓤五洲的鸟龙 茶 饭 品— 袅 观 音 .悠 悠 萘韵 .源 适 赢 长 .也 孕 育 出 多姿 多彩 的 茶 文化 .其 中烈 西土 亚乡一 年 两度 的 斗 茶 之风 —— “ 战 最 具 特 色 茗 中国茶艺史上九 负盛名的斗蔡之风 .是品评荼 质优 劣 以厘 点 沏技 艺的 传 统 茶 艺 ~据 栽 此 风 始 于 唐 五代期 间茶文化发适的江南名莽产 区 而盛于宋 代的 中原 ,并迅速辐射 至国内广大地区一这种斗茶 风俗酌出现 ,在茶 艺史上可谓值 得大书特书 ,因为 它标志着饮茶风俗在 艺术形式上 的提 炼和升单 千 百年之后 .岁月流转世 易时转 .斗莽这 一传统 习俗 在 中国各地 日渐式微 ,甚至销 声噩迹.而在鸟屯茶 的 故 乡 铁观 音 的发 源地 安 漠 西蜉 乡,这 一 古 老 遗 洛 依 然根 深 蒂 固 .恰 似 山岩 中郁 郁 葱 葱 的茶 林 ,历 经 岁 月风 雨 却依 然繁 衍 不 息 ,一 派盎 然 生机 。 斗蓁 ,故 乡名之 为 “ 茗战”,走都在春秋 两季 茶叶采制后举行 ,为茶 乡年 内盛事,比过年过节还 牵动苇 乡人 的一 。茗 战分茶王竞赛 、茶王竞卖 、茶 艺吏演三 个阶段。先姒村 曲单位( 西坪 乡有 5 0多十 自然 材 1 行 “ 战 ”再 由各 村 选 送 的 近 百件 作 品 进 进 初 , 行复 战 .聘 请县 内著名茶 艺 师、品茗 专 家评 选优 岛,最后 ,复战 中选 出的作品m无记名形式参加 由 鲁问 省 、市 、县 的茶 叶 品评 专 莩组 成 的 评议 团决 出 负,评 选 出本 年度 茗 战 的桂 冠— — 茶 王 其 实 , 孳王 赛也 只是 茗 战 的序 幕 . 茶王 赛 后 的 蔡 王拍 卖 、 茎 艺 乇演 , 以及 传 统 的蹄 街 民 间歌 舞 活 动更 是 万 人 空巷 .盛 况空 前 ,把 茗 战 的 气氛 推 向 高 潮。 据 我 所 知 ,这样葶 事盛举在 国 内其他名茶产地窘属 罕见。 教观 音是鸟龙茶 中的枉品 , 是名 副其 宴的功夫 茶 、 质 的优 劣 除 了得 天 独 厚 的 气候 水 土 的 先 天 备 茶 件 外. 人为的因素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 采制人 对 于 采蒂 时 间 、 天候 、 环境 、 湿度 的把 握 、 作 过 程 中 温 制 对足任 、 揉捏 分寸 、 酵程度等 工艺徽 手其微 的拿 发 捏 . 确到毫厘。 精 同样一十品种 出自不 同蒂师之手 , 作 出的 荽品 位 迥 然 有 别 。 以一 品 佳 茗是 天 地 人 高 所 度 品的艺术品 . 在茶 乡人看 来其 中也包含 了某些 坤蛐的运数 采茶时节, 所有参与萘事活动的茶人 必 须皋潘 戎茔 、 观音 和茶祖 而斗 蔡则在 制茶时节 拜

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

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

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中国人爱喝茶,这地球人都知道。

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基本上每个国人都能说上一两个名茶的品牌来。

那现在来调查下,中国十大名茶背后的传说故事,有多少人知道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一起赶紧来学习下吧!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

林凤池祖籍福建。

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

乡亲们纷纷捐款。

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

”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

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

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

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

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九、碧螺春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

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

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

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

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

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

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

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

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

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

百年观音韵 丝路茶香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源起与发展

百年观音韵 丝路茶香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源起与发展

农村·农业·农民2022.10A 51百年观音韵 丝路茶香来铁观音茶,属于青茶的一种,也称为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兼有绿茶清香纯净和红茶甘醇浓郁的口感,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即安溪铁观音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

其蕴含独特的茶韵香气、多样的营养成分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国内外美誉度。

2008年,乌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5月,被正式认定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系统的生产独特性及全球重要性。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安溪是铁观音茶的原产地,目前,安溪有100多个茶树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等),主要是适合制作乌龙茶的品种,茶树品种丰富是安溪的特色之一,安溪有1000多年的茶种植历史,包括300年的铁观音制作和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历史,铁观音茶在这里诞生是有其独特的历史依据、自然条件和劳动人民智慧作为支撑的。

安溪县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安溪茶文化通过泉州起始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明清时期伴随着安溪茶产业的逐渐发展,安溪县内的种茶、饮茶范围逐渐扩大,新型茶种逐渐被发现(大叶乌龙、黄金桂等),制茶工艺也不断提升,至于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发明了茶树全株分层繁殖法,即应用在乌龙茶生产中的无性繁殖技术;1725—1736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源起与发展张季伟(中国农业博物馆)量和质量。

可用乐斯本浇灌。

四、采收加工(一)采收白芍过去多系4~5年收获,现在由于多施肥,一般2~3年采收。

白芍种植时间若五六年以上,则有脱壳(栓层皮脱落)现象,切片不光滑,品质变次。

以大暑前4~5天采挖最适宜(北方地区可推迟)。

这时采挖100kg 鲜白芍可晒干货50kg。

逾期挖的晒干货40kg,提早采挖影响产量。

白芍过了大暑开始在土内发芽,只有大暑前后个把月是白芍的休眠期,其他时候都在生长,因此收获必须及时。

从古代斗茶到安溪茶王赛_吴梦

从古代斗茶到安溪茶王赛_吴梦

90 2012.052012年05月从古代斗茶到安溪茶王赛文/吴梦摘 要:“斗茶”,亦称“茗战”,即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始创于唐末福建茶区民间。

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从中可以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方法,为生活增添乐趣,因而很快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

因此,斗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关键词:斗茶;茶艺;茶经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5-0090-02谈古论今一、唐五代斗茶萌发于福建唐代,随着禅教在北方盛行,饮茶开始兴起。

陆羽《茶经》云:“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封氏闻见记》亦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此时,上层社会品茶已有定序,成为一种道艺。

唐人品茶,重品沫、品色、品位。

晚唐五代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

此法较煎茶法简便易行,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入宋后“点茶”大为盛行。

唐人冯贽《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曰茗战”,说明晚唐闽人开始有了斗茶的习俗。

二、宋代斗茶从福建传播至全国宋代“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

“斗茶”先斗色,再斗汤,在统治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阶层最为流行,也为富商斗奢比富提供了机会。

徽宗皇帝亦常与臣属斗茶,并著《大观茶论》。

宋唐庚《斗茶记》云:“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寄于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

”饮茶有了一种超乎自然使用价值的新文化内涵。

斗茶之风盛极一时,与北宋的北苑贡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北苑茶的生产目的就是“以供玉食,备赐予”,为了满足皇帝、皇室和高官贵显的需求,官府不计成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生产各种茶叶精品。

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得帝王的欢心,每逢新茶时节,重金收买各种名优茶进贡,促使斗茶风行。

这一时期,以茶为题材的故事、茶诗、茶歌、茶学专著非常之多,如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下“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

安溪茶叶的起源

安溪茶叶的起源

安溪茶叶的起源自古高山出好茶。

安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以位于福田乡与漳平交界的太华山为最高山峰,海拨1600米。

安溪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草木繁茂,古有“龙凤名区”的美誉。

县境按地形地貌的差异,历史以来有内外安溪之分,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

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拨在300~400米,年降水量纸16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5~21.3摄氏度,年日照数2000小时,无霜期350天;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拨在600~700米,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年日照数约1850小时,无霜期约260天,季节性变化明显。

更妙的是,安溪与沿海有崇山之隔,不受海风侵扰。

加上境内高山上,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绝少污染,早晚冷,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

此外,安溪高山植被良好,枯枝落叶,形成一层厚厚地地表覆盖层,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养分齐全,特别适宜农作物和茶树、果树生长。

一、安溪的野生茶树安溪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野生茶树屡被发现。

1957年,在蓝田乡福顶山等地发现两个野生茶树。

一是蓝田在茶树,也称苦茶,因味苦面得名,为小乔木型,分布在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之中。

据1978年有关部门的观测,最大棵树高6.3米,树干挺直,树幅2.7米,胸围18厘米,叶形有长椭圆、倒披针形等,叶长11.5~17.3厘米,叶宽4.5~6厘米,最低分枝离地2米,历史以来当地群众有少量采制。

二是企山野生茶,零星散布在企山顶观音坑一带海拨千米以上高山,树冠呈伞状,为小乔木型,其中被观测的一棵野生茶树,树高3.2米,树2.7米,胸围6.9厘米,叶片椭圆形,叶面平,叶尖突尖,叶脉10对,花径3.8厘米,花瓣7片。

安溪茶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安溪茶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茶,作为我国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溪,作为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有着独特的茶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安溪茶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报告将从安溪茶的历史、品种、制作工艺、茶艺表演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安溪茶的历史安溪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安溪茶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安溪茶文化的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安溪地处福建省西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三、安溪茶的品种安溪茶品种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铁观音。

铁观音产于安溪县西坪镇,以其独特的香气、滋味和品质而闻名于世。

除了铁观音外,安溪还有其他著名茶品种,如乌龙茶、大红袍、黄金桂等。

四、安溪茶的制作工艺安溪茶的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烘焙等环节。

采摘是茶制作的第一步,要求茶叶新鲜、饱满、无病虫害。

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保持茶叶的绿色。

揉捻是将茶叶揉成条状,使其色泽油润。

干燥和烘焙是将茶叶水分蒸发,使其成为干茶。

五、安溪茶艺表演安溪茶艺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安溪茶文化的魅力。

茶艺表演分为备茶、泡茶、奉茶、品茶四个环节。

备茶包括茶叶的挑选、清洗、切碎等;泡茶是茶艺表演的核心环节,要求泡茶师熟练掌握泡茶技巧;奉茶是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递给客人;品茶是客人品尝茶水,感受茶香、茶味。

六、安溪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溪茶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弘扬安溪茶文化,政府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政府部门加大对安溪茶文化的扶持力度,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提高安溪茶文化的知名度。

2. 茶叶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茶叶品质,拓展市场,使安溪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3. 茶农积极参与茶文化传承,传承茶艺、茶道等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茶艺师。

4. 开展茶文化教育,将茶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茶文化的认识。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摘要: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茶安溪被誉飘香土地,近年“茶王赛”又开办到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安溪茶叶进步推向国市场扩安溪铁观音市场上影响,“铁观音”茶发展茶叶市场建设还带动了茶叶包装业、茶叶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和三产业发展形成了规模巨产业链[安溪简介]安溪是位国福建省东南部心沿海山区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邻现辖58村(居、场)其行政村33面积30578平方公里、人口06万安溪属亚热带地区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年平气温8无霜期达30天以上年平日照达850050降雨量500000毫米全县有山地面积330万亩耕地面积389万亩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产四季风和日丽茶飘香安溪是“国乌龙茶(名茶)乡”、名茶“铁观音”发地县现有茶5万亩年产茶叶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四分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欧美等0多国和地区是国茶叶重要出口基地县拥有全国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国茶都;“凤山”牌铁观音茶连续8年荣获国金奖999年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专用茶安溪是国乌龙茶(名茶)乡;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发地;安溪蕴涵着丰富古老茶化[茶叶发展史]翻开安溪历史就是部茶叶发展史安溪悠久产茶历史有着丰富茶树众多茶树品种精湛制茶验独特制茶技艺优良茶叶品质多彩多姿茶化积淀是我国茶叶宝库颗璀璨明珠有史以安溪人以茶生茶业生产兴衰与安溪人生活息息相关直至二十世纪今天安溪仍有80人生产、生活与茶相关30人直接从事这产业年产茶叶约占全国乌龙茶总量四分年出口创汇000多万美元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茶安溪被誉飘香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外古高山云雾出茶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千年实践总结出了精湛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天、地、人、种”四种兼备古老茶区安溪境有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蓝田剑斗地等地发现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米据专论证已有000多年生长历史外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茶树据考安溪产茶始唐末当韩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明清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显著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农村产业尤其值得提是明代安溺爱茶农树无性繁殖法发现与创造明代以前我国茶树采用种子直播有性繁殖法茶树容易变种明崇祯十三年(60年)前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土壤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因而使安溪成了国茶树无性繁殖发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即介红茶与青茶半发酵特种茶乌龙茶采制工艺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又重革新明清雍正三年(78)前安溪茶农又发现了名茶铁观音特别乌龙茶制作工艺独无二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国名茶乡地位安溪是古老茶乡是国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发地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独具格名闻遐迩饮誉海外是全国六茶类佼佼者也是国茶叶宝库颗璀璨明珠97年安溪被列入全国00年产茶叶5万担基地县98年被列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凤山牌”特级铁观音98年起连续8年荣获国金质奖985年特级黄金桂被评全国名茶995年3月农业部、国农学会等单位合举行国特产乡命名会安溪县被命名“国乌龙茶(名茶)乡”称这方钟灵毓秀热土曾以其秀丽山川淳朴民风哺育了代代勤劳拼搏、强不息安溪人由群众创造安溪茶俗化堪称闽南绝每逢采茶季节茶里飘荡着茶歌茶山成了天然对歌台茶艺更具化涵融南音、茶歌、茶舞、高甲戏体从冲泡到品尝共5道工序人们边品尝浓郁甘淳茶韵边享受着绝妙艺术表演“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端朋友”成世代相承礼俗“赛茶王”也是安溪茶化特色每当新茶登场县、乡镇、村制茶高手纷纷取出己“功夫茶”云集处摆开赛场“眼观色手触形舌尝味鼻闻香”等严格程序鉴定和比较推出季、地区各品种“茶王”对奖者给予金牌或奖金重赏以鼓励有地方还敲锣打鼓把“茶王”迎送回视种无尚光彩近年“茶王赛”又开办到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安溪茶叶进步推向国市场扩安溪铁观音市场上影响安溪古老茶乡改革开放这浪潮抓住契机奋起直追业俱兴出现济超常规发展良势头连续5年成福建省济发展十佳县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考察明确把茶业作关系民生重支柱产业抓推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安溪县委、县政府高重视茶业发展0多年对茶业定位由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民生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茶产业迅速发展使其安溪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有茶面积30万亩年产茶9万吨产值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万吨创汇3000多万美元主要茶树品种有铁观音(0万亩)、黄金桂、毛蟹、山、水仙、叶乌龙等全县乡镇57然村总人口07万有70多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观音名优茶叶基地政府把铁观音品种作全县乌龙茶发展当品种抓每亩补助00元鼓励茶农改植或新垦种植铁观音0年共新植0万亩铁观音形成上规模名优茶叶基地重视科技投入增强发展劲安溪茶树品种、制茶技术许多都引台湾并当地吸收消化和发展化成当地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制茶工艺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近年又发明和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提高了夏季乌龙茶做青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000年安溪县政府由名副处级领导挂帅仅靠3万元启动金、00万元银行贷款用0月就建起了占地5亩、5幢建筑面积共5万平方米、有750店面“茶都”(期)吸引商入驻政府又施行了购买“茶都”店面营者城区户口“蓝户”和子女就学提供6成5年银行按揭等优惠政策“茶都”商铺店面不久就销售空政府不仅还了00万元贷款而且赚了主楼二、三层包括交易厅、会议厅、茶化展厅、茶艺表演厅等价值000多万元固定产“茶都”成功运营形成了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和“铁观音”茶贸易市场00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铁观音”茶发展茶叶市场建设还带动了茶叶包装业、茶叶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和三产业发展形成了规模巨产业链茶业已成安溪县特色产业涉及农业、食品工业、茶机工业、保键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和行业全县有60人口从事涉茶产业。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全国6大类74种旅游资源,安溪就拥 有6大类41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 茶舞、茶艺、茶餐、高甲戏等)和自然 与人文浑然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呼之欲出, 成为安溪新的经济热点。
安溪还被誉为“茶树良种的宝库”,茶农 素有“茶师摇篮”之称。安溪县现有茶园25 万亩,既是福建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也是全 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现年产茶叶1.5万吨, 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福建省乌龙茶产 量的1/3,是全国产茶大县。质量上,安溪 “风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18年保持国家金质 奖荣誉,并成为“国茶”、“贡品茶”。
安溪茶艺是安溪 茶文化的精华,带 有浓厚的闽南生活 气息和艺术情调, 追求清雅,向往和 谐,在人与茶的互 动中,传பைடு நூலகம்着“纯、 雅、礼、和”的茶 道精神。
• “安溪茶艺”表达的是“纯、雅、礼、和”的 茶道精神理念。 • 纯,是茶艺之本。展茶性之纯正,茶人之纯心, 茶艺之纯青,化茶友之净纯。 • 雅,即茶艺之韵。呈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 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 礼,为茶艺之德。意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 诚待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 和,乃茶艺之道。创人际之和睦,人与茶、人 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自古 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安溪产茶几乎与 臵县同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盛产的乌 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蜚声中外。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 源地。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 制作之巧、质量之高、茶艺之精、饮茶之盛 堪称华夏一绝。随着茶业的发展,安溪逐步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1)白鹤沐浴(洗杯)
(2)乌龙入宫(落茶)
(3)悬壶高冲(冲茶) (4)春风拂面(刮泡沫)

安溪铁观音知识问答89问

安溪铁观音知识问答89问

安溪铁观音知识问答历史与现状1、安溪产茶历史始于何时?答:安溪产茶始于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1957年,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安溪县发现多处古茶树群,最大古茶树位于安溪剑斗,树龄达1200多年。

2、乌龙茶是起源于安溪吗?答:是。

安溪茶农创制了乌龙茶。

随后,安溪茶种及乌龙茶制作技艺播衍至闽北、台湾、广东等地。

3、铁观音由来的两种传说是什么?答:铁观音原产于安溪西坪。

关于铁观音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是“观音托梦说──魏说”,二是“乾隆赐名说──王说”。

4、安溪在世界茶业发展史上有哪几大贡献?答:安溪先后为世界茶产业做出了三大贡献:①首创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②发现培育了名茶铁观音;③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

5、安溪茶是如何风靡世界各地的?答:①宋元时期,安溪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达58个。

②明清时期,安溪茶畅销海内外,史称19世纪是乌龙茶风靡欧美时期。

③20世纪初,安溪茶成为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

④20世纪80至90年代,在日本刮起安溪“乌龙茶热”。

⑤21世纪以来,安溪茶再次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续写海丝之路新篇章。

6、安溪铁观音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类?答:安溪铁观音属于青茶类,又称乌龙茶。

中国六大茶类包括: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7、安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哪个产区?答:安溪铁观音属于闽南乌龙茶产区。

乌龙茶其他产区还有:闽北、台湾、广东。

8、安溪茶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答:安溪县是我国第一重点产茶县,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为6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行业总产值148亿元。

9、安溪铁观音在中国茶叶中的地位如何?答: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首。

2016年安溪铁观音以1424.38亿元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位。

10、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何时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答: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溪县申报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关于安溪铁观音文化

关于安溪铁观音文化

关于安溪铁观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喝茶习惯的你,不妨来和小编一起欣赏下安溪铁观音文化知识,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安溪铁观音文化知识一、历史发展安溪产茶始于唐末。

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

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

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

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明代“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

武夷从唐朝起生产蒸青团茶,明末罢贡茶之后,福建省汉族茶农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

这些品种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

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铁观音。

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中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

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

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

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

2014年9月18日,福建省安溪县一茶厂生产的安溪铁观音被检出稀土超标。

安溪铁观音文化知识二、主要功效抗衰老作用通常,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它们均能有效地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

日本研究人员表明,铁观音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防止过度氧化;嘌呤生物碱,可间接起到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22902349_寻访茶乡安溪的清香雅韵

22902349_寻访茶乡安溪的清香雅韵

目的地Destination铁观音的奥秘虽然安溪距离泉州市区只有不到一小时车程,但这里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地貌和生态环境都与市区有天壤之别:当地秋冷早、春来迟,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偏酸性的红土地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放下行囊,我们决定先去住处附近的茶园走走。

茶园地处云雾缭绕的山间,我们一边在山径上行走,一边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前起伏的茶山岭谷宛若绿色的海洋。

时在晚秋,刚刚过了铁观音秋茶的采摘季,大部分茶树上已经见不到嫩芽,不过带我们探茶的当地朋友小玉很有耐心,终于在大片被采摘过的茶山中找到了一片尚未被触动过的茶树林。

我们几个访客虽说是门外汉,但背上小玉事先准备好的茶篓,戴上尖顶竹编遮阳帽,还真有些茶农的样子了。

铁观音的采摘要求跟红茶、绿茶略有差别,不需要特别鲜嫩的芽叶,而是一定要趁着顶芽形成小开面时摘下连着顶芽的两三片叶子,再经过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等复杂工序,最终才能制出铁观音成品。

小玉告诉我们,鲜叶质量不仅跟气候、水土有关,而且也取决于采茶人的技能:熟练的采茶人速度快、产量高,还能够以独到精准的方式辨别芽叶的成熟度。

秋天的铁观音产量虽不及春天,香气却更浓郁。

我学着小玉的手法摘了几片叶子,捧在手上,清新的茶香让人沉醉。

小玉说,采摘之后“摇青”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更高,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叶子在摇青过程中受到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这才形成了乌龙茶的特有品质。

我跟小玉聊了一会儿,得知这个本地姑娘曾在厦门读书,毕业后又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最近才回到安溪帮家里打理茶园。

除了传统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产业之外,当地在近几年发展了以乌龙茶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从种茶树、赏茶山、采茶芽到品茶餐、看茶舞,游客能体验到跟乌龙茶有关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亲自感受摇青焙火工艺的独特魅力。

确实,当酒庄旅游、咖啡旅游在国外大行其道时,中国的茶文化之旅也应该发力了。

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诗

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诗

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诗摘要:I.引言- 介绍安溪铁观音- 阐述茶诗的来源和意义II.安溪铁观音的特点- 地理位置和环境- 制作工艺- 品质特征III.茶诗的解读- 《茶诗》的背景和作者- 茶诗中的安溪铁观音- 茶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IV.安溪铁观音的文化价值- 历史和文化背景- 茶文化和茶道- 当代安溪铁观音的地位和影响V.结论- 总结安溪铁观音的特点和茶诗的意义- 强调安溪铁观音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文:安溪铁观音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安溪铁观音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

本文将结合一首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诗,解读其特点和文化价值。

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从采摘、凉青、做青、炒青、簸拣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大师们的精心制作。

安溪铁观音的品质特征为“色、香、味、形”俱佳,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内质香气清幽、持久,滋味醇厚、甘鲜,汤色金黄、明亮。

在历史上,安溪铁观音曾被当作贡品进贡给朝廷。

在清朝雍正年间,安溪铁观音开始逐渐传入台湾等地。

如今,安溪铁观音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深受茶客喜爱。

在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茶诗对安溪铁观音的赞美之情。

例如,《茶诗》中写道:“水汲石泉声,茶采岩中芽。

拜师习茶艺,问道安溪山。

”这首诗描绘了茶诗的作者在安溪山中学习茶艺的情景,表达了对安溪铁观音的敬仰之情。

总之,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溪茶文化的介绍

安溪茶文化的介绍

安溪茶文化的介绍关于安溪茶文化的介绍安溪的斗茶遗风安溪是闻名海内外的乌龙茶原产地,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与我乡虎邱镇一山之隔的西坪乡,秉承天地人文之精华,不仅培育出香飘五洲的乌龙茶极品——铁观音,悠悠茶韵,源远流长,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其中以西坪乡一年两度的斗茶之风——“茗战”最具特色。

中国茶艺史上久负盛名的斗茶之风,是品评茶质优劣以及点沏技艺的传统茶艺。

据载此风始于唐末五代期间茶文化发达的江南名茶产区,而盛于宋代的中原,并迅速辐射至国内广大地区。

这种斗茶风俗的出现,在茶艺史上可谓值得大书特书,因为它标志着饮茶风...茶乡安溪茶歌薪火相传“有茶就有歌,有歌就有茶”。

安溪茶歌在全县各乡镇均有传唱,而以大坪、西坪、感德等产茶乡镇最为流行,世代相传,妇孺能唱。

据《安溪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因倭寇作乱,原本住在山下的居民纷纷转移到山区开垦茶园,茶歌从此在安溪各村和毗邻的同安小坪乡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

在茶园劳作的村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即兴对歌,茶歌成为消除疲劳、抒发情怀和调节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形式。

因此,“茶歌”是地地道道的茶乡山歌,也可称为“褒歌”。

茶歌内容包括采茶、爱情、农作、道德等主题,多以男女对唱方式进行。

安溪珍田阁茶厂皇赐铁观音名茶负责人介绍:由于我县群众均操闽南方言,用闽南方言演唱,歌词通俗,形象鲜明,歌词结构基本属于“四句头”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为一节,句头的一、二句经常用比拟式写景入手,随后抒唱情怀,层层递进,多数一首多节,一般押一、二、四句脚韵,也有押二、四脚韵的。

韵脚多数为平声韵。

据了解,过去,茶歌是闽南茶乡的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形式,大坪各个乡村就有不少因褒歌而喜结良缘的夫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流传数百年的茶歌日渐式微,会编歌唱歌的茶农歌手越来越少。

直到近年来,我县全面提升茶业水平,同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才使沉寂了多年的美妙山歌得以再次响彻茶山。

2007——2011年,每年正月十五,在厦门同安举办的褒歌(山歌)比赛中,大坪代表队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高元正、张成安、张水池、张清峰等歌手名列前茅。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副本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副本

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因为它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以及平民百姓都乐意参加,广为参与。

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播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纵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史就一目了然,研究中国茶文化就必须研究福建茶文化,而研究福建茶文化就必须从研究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着手,因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是中国茶叶茶叶文化的杰出代表。

安溪人因为有了铁观音而增光添彩,铁观音因为长在了安溪而名扬四海。

安溪铁观音以其特有的观音铁韵、超凡的品质,享誉海内外。

研究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起源与发展,对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建设和谐健康的新生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安溪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起源;发展Abstract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connotation, the role ofsocial civ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ea culture is the elegant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because it covers all the people, affects the whole society. Celebrities and socialites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 culture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displaying thecultural art, self cultivation, edify sentiment,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aspects plays an importantrole. Spread the tea culture,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ea and cul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ea and spirit.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history will stick out amile, researchChina tea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tea culture in Fujian, and we must start from the Anxi Tieguanyin Tea tea culture and tea culture in Fujian,because Anxi Tieguanyin Tea tea culture i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Chinese tea tea culture. Anxi because of the tea and add luster, Tieguanyinas long in the Anxi and well-known in the world. Anxi Tieguanyin Tea to a Buddism godness Guanyin iron rhyme, its excellent quality, reputation at home andabroad. Research Anxi Tieguanyin Tea tea cultur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new life,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unity,promoting Anxi economy sustained steady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role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Anxi Tieguanyin Tea, tea culture, origin, development.一、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起源自古高山出好茶。

安溪铁观音探源及趣说

安溪铁观音探源及趣说

安溪铁观音探源及趣说半发酵的茶统称“乌龙茶”。

乌龙茶如今已变得非常有名,关于其语源有若干种说法。

只是其名称似乎并不是那么历史悠久。

当年曾随亨利的船队来到日本的美国传教士萨缪尔·威廉斯是一位与日本有深厚渊源的人物。

他曾对茶做过一番考证。

从1832年起有一份在广州发行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威廉斯曾在上面发表文章。

文中说:“乌龙即black dragon,其名号来自一株有名的茶树,这株茶树正是这种茶的起源。

”威廉斯对此没有详述,不过却有一个传说,讲的是有一株散发芳香的茶树,其根部有一条黑蛇缠绕。

蛇常常改称为龙。

“黑”字在福建南部,是非常书面语的字,一般不使用,人们通常在口语中用“乌”来表示“黑”的意思。

从安溪县拿到的宣传册子里面有这样一段说明:明末清初(17世纪),安溪尧阳南岩住着一位退伍军人,名叫龙。

因为长年在外打猎,肤色黝黑,被人称为乌龙。

乌龙总是前往深山打猎,顺便采摘一些茶叶,放在背后的筐子里带回家。

这些茶非常好喝,附近的人们等乌龙打猎回来,便到他的家去喝茶,后来便把这种茶称作“乌龙茶”。

在福州市的福建茶叶学会所收集的民间传说中,乌龙这个人物姓苏。

除此以外,关于乌龙茶的名称由来还有地名说。

江西省著名的庐山有一个乌龙潭,浙江省建德县有一座乌龙山,这两个地方都位于产茶区。

11世纪后期北宋的太学博士刘弁著有《龙云集》,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乌龙地区的茶,与顾渚、雁荡(浙江省温州)的茶相提并论。

不过,根据研究人员的考证,这两处地方与现在福建的乌龙茶并无关系。

乌龙茶归根结底乃源于武夷山,南下传至安溪,并跨越海峡传至台湾。

18—19世纪,当英国大量买入中国茶时,南部的安溪比北部的武夷更有优势。

安溪近海,运费也就相应便宜。

安溪县古代属于泉州府,为原来南安县的一部分。

唐代灭亡之后,南唐地方政权在这里设置了清溪县。

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名安溪县,直到现在。

安溪乌龙茶的代表是“铁观音”。

关于铁观音的名称,福建和台湾的解释各不相同。

介绍安溪铁观音资料

介绍安溪铁观音资料

介绍安溪铁观音资料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铁观音的基本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安溪铁观音的基本资料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

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

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

有“好喝不好栽”之说。

“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铁观音不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饮,并且养生保健功能在茶叶中也属佼佼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铁观音于民国八年自福建安溪引进木栅区试种,分「红心铁观音」及「青心铁观音」两种,主要产区在文山期树属横张型,枝干粗硬,叶较稀松,芽少叶厚,产量不高,但制包种茶品质高,产期较青心乌龙晚五。

其树性稍,叶呈椭圆形,叶厚肉多,叶片平坦展开,适宜制种铁观音茶。

安溪铁观音的基本特征“铁观音” 茶树,天性娇弱,产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说法,“铁观音”茶从而也更加名贵。

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

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

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外形: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向叶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新工艺中,红镶边大多已经去除)。

铁观音的历史

铁观音的历史

铁观音的历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铁观音的历史》的内容,具体内容:铁观音茶,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发现于1725—1735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创制历史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铁观音茶,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发现于1725—1735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创制历史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了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

"铁观音因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传遍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

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部分绿茶区纷纷引进乌龙茶制作技术,进行"绿改乌"(即绿茶改制乌龙茶)。

目前我国乌龙茶有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四大产区,以福建产制历史最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尤以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闻名于海内外名字起源一、"魏说"--观音托梦铁观音相传, 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

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

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

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安溪茶史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

早在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神农首先发现茶。

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潜心著述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科学巨著、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历时20年,于建中元年(780年)刊印出版,被世人尊称为“茶圣”。

自此,饮茶之风传遍全国,成为举国之饮。

【安溪茶叶的起源】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

唐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茶史无考。

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

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丰人稀。

这个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下移居。

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在安溪,已有邱、黄、陈、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诸多姓氏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俶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

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的生产技术,推动安溪茶业的发展。

五代年间,与小溪场长官廖俨年龄相近、一朝为官、偕同入闽、一生视为知己的唐著名诗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韩偓在南安归隐期间,经常与廖俨相互造访,互赠诗文。

韩偓留有诗句:“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

”足见当时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

唐未,安溪的寺庙已开始种茶。

在安溪县城西部的阆山(今为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上,有座始建于唐未的古刹阆苑岩,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

现存岩宇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证。

五代时,安溪人在交往中已有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

时在安溪南部归善乡张仁里贵湖山(今属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有一著名寺院,寺名称龙安岩(后改称青林岩),是安溪历史名岩。

龙安岩的主持号清豁禅师,时为名僧。

开先县令詹敦仁与清豁禅师均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交往甚密,并曾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故交情甚厚。

有一次,詹敦仁曾特往龙安岩专访清豁禅师,并接受了清豁禅师馈赠的茶叶。

为此,敦仁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作诗一首: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

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五代时,安溪县域西部山区佛耳山一带已产有茶叶。

佛耳山为戴云山脉向安溪东南延伸的西侧支脉,位于祥华乡白玉村,海拔高程1535.5米,为安溪第二高山。

詹敦仁卸任后在其山麓卜筑定居。

时詹敦仁与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交情甚厚,释宏道特专程到佛耳山拜访敦仁。

詹敦仁“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

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

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与此同时,安溪邻近泉州一带官道中已有出售茶水的茶亭。

有一次,詹敦仁自泉州返回安溪,途中曾与名僧介庵相遇,于野店中啜茶,因天色已晚,曾寻旅馆同宿,并为此作诗二绝赠介庵:其一三两人家起暮烟,夕阳风凛怯寒天。

君看云外孤僧老,一笠枯藤倒挂肩。

其二野店相逢说赵州,对师无语亦无酬。

道人已得三三昧,明月江头送渡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安溪茶叶的起源最迟应在唐末,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伴随着中原茶文化的传播,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

【宋元时期安溪茶业的发展】宋代是我国茶业生产和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安溪茶业也有较大发展,产茶区域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成熟,茶叶产业已具雏形;清水、圣泉等名岩已产名茶,其味尤香,其功益大,声誉远扬。

著名人类学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安溪县的发展历史》一文中说:“安溪到了宋朝的时候,已有很大的发展,潘田的铁矿和仙苑的乌龙种,就在这个时候生产的。

当宋朝时,有个黄夷简,他做五代钱俶的部下20年。

后来北宋统一的时候,他称疾于安溪别业,曾作小居诗:‘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见《福建续志》卷九十)。

可知安溪在五代末宋初时,已有焙茗的手工业”。

安溪的矿冶业,始自唐五代,特别是宋代,安溪的矿冶业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

北宋年间,潘田铁矿就有开采的记录。

庄为玑教授把潘田的铁矿和仙苑茶联系在一起,可见仙苑的茶叶在宋初的发展已非一般。

明万历《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

始修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重修的《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

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

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经焉”。

在安溪驷马山左侧(今官桥镇)的圣泉岩,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约905年)。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

岩产茶甚佳……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以上史料说明,宋元时期安溪的民间和寺庙中已普遍产茶,而制茶手工业的出现,则表明安溪茶叶的发展已具产业的雏形。

【明清时期安溪茶业的兴盛】明清时期,是安溪古代茶业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植茶、饮茶和制作技艺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发展的时期。

明代,安溪饮茶、植茶已广泛传播至全县各地。

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

明陈懋仁著的《泉南杂志》载:“茶:晋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

明时,龙涓里今为安溪的龙涓乡,崇信里属今西坪镇、芦田镇、祥华乡、福田乡等地,常乐里属今剑斗镇、白濑乡等地,崇善里属今魁斗镇、金谷镇、蓬莱镇等地,留山今属西坪镇。

不难看到,至明中叶,安溪茶业生产已遍布安溪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安溪东部的不少地方,并得到迅猛发展。

此时,凤山、清水之茶且逐渐有了名气,安溪茶叶在市场上已较为广泛的交易。

茶树无性繁殖法的发明,是明代安溪对全国茶业发展的一大贡献。

明代以前,我国茶树繁殖均采用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法,种性易退化、混杂,树势、叶形产生较大差异,茶树品质易变。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茶树技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中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

它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

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园。

“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苗圃,方法简单,压条所需水分、养分由母树供应,容易发根且根系发达,移植后成园快,故一经出现就为广大茶农接受和应用。

它较好地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使众多茶树良种性能得以保存下来,并日后得到选育和推广。

独特的乌龙茶采制技艺的发明,标志着安溪茶业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禛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

清初,安溪曾有许多制茶高手被武夷山聘为制茶师傅,传授乌龙茶制作技术,其中不少人就在武夷山定居下来。

现武夷山天心洞、水帘洞等产茶区一带有操闽南话的安溪籍村民上千人。

1987年,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农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欣然为安溪乌龙茶题词:“青茶原产地,流传达四方,东渡传乌龙,西移藏佛手,南下播水仙,北上创奇种,愈来愈兴旺,香味溢九洲。

”对安溪创制乌龙茶作出肯定。

此外,关于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在民风淳朴的安溪大地上世代流传着《打猎将军创制乌龙茶》的传说,明末清初,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麓,住着一位退隐的打猎将军,单名唤“龙”,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乌龙”。

有一天,乌龙上山采茶,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枪,击伤山獐。

山獐带伤夺路奔逃,乌龙肩背茶篓顺沿血迹紧追,终于擒获山獐。

等晚上到家,乌龙急于宰杀山獐,品尝野味,竟把茶叶搁置,直到第二天清早动手炒制后,发现茶叶往日的苦涩之味全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

乌龙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前来品尝。

众人尝过,不禁连声称赞!后来,聪明的乌龙深究原因,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新的制作技艺,并广泛传授给广大乡亲。

民间传说固然不足作为史实考证的依据。

但应注意的是,民间传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都是空穴来风。

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使我国诸多的古代历史得以代代相传,较好地保留下来。

明末清初,走过了700多年发展历程的安溪茶业已渐趋发达。

“乌龙”的传说如果说是它总结了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而归功于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乌龙,本也无可厚非。

而在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技能、技艺,则也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正如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等编著的《福建乌龙茶》称:“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也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清初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培植和广泛传播,使安溪成为中国茶业的一颗耀眼明珠。

铁观音于清雍正年间被发现,其由来在安溪茶乡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两种传说: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安溪西坪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傅姓魏名荫,他十分虔诚信奉观音。

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观音菩萨金身现于屋后的山崖上,他上山跪拜,就在那山崖的石缝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枝粗叶茂,喷发出一股诱人的兰花香味。

魏荫正想探身采摘,却被突然传来了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

第二天清晨,魏荫顺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梦中所见一般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与一般茶树大异。

他喜出望外,遂在茶树上包土压条,悉心培植,待生根发芽后,把茶苗移植到家中,分种在几个破铁锅内。

时经三年,株株茁壮,叶叶吐翠,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

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称为茶王。

一天,有位私塾先生饮了此茶,惊奇地询问来历。

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细地告知塾师,并说这茶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种在铁锅中,想称它为“铁罗汉”。

塾师听后摇头说:“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能取此俗称。

此茶仍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铁观音”从此便成名。

二是“王说”: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王士让,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清雍正十年(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

士让平生喜爱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书轩辟有一个花苗圃。

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在一片荒园层石间,发现一株生态独特的茶树,香气扑鼻,遂移植于南轩的苗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