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筑城体系

合集下载

古代城池构筑

古代城池构筑

古代城池构筑城池是由两个实体组合而成主要起防御作用的体系。

分而言之,城(城墙)是主体,池(城壕)则起着拱卫城的作用,只能视作属体。

古文中提到的城池,往往指城(或整个城市)的本身,取义即在此。

城是用土或砖砌成四面有门的高墙,墙的外围还挖了堑壕,即池,或名护城河。

也有少数的城是用石块筑成的,以取其坚固,古人所谓「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是指这座城有坚固的工事,强盛的兵力。

当然,一般地说,用土或砖(或土砖结合)修筑的城墙比较多见。

不过,城(城墙)和城市并不属同一个概念,城市是居民聚落,往往又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地。

同时具有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职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筑有城墙。

城墙及城池,主要是出于防卫目的而构筑的,在于借其发挥军事上的职能。

我国的筑城历史极其悠久,根据古籍记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筑起过城郭。

近年来在考古获掘中也接现了许多聚落遗址的周围有有土修起的围墙,外面还有沟堑,这不妨可视作原始的城池。

在那个时候,人类构筑墙的目的,不仅为了抵抗敌人的进犯,还为了防范自然界猛兽的袭击。

至于具有概念特征的「城」,则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詨展起来的。

城有大有小,小者周长仅数里(如孟子所谓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大者方圆可数十里,乃至百里以上。

一座城市的建立,既出于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该区域内地表形态、地理位置的制约。

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或临江筑城,至于城的构筑材料和规制也互有不同。

高城深池虽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它对保守一个地方乃至捍卫整个战略地域无疑能起至关紧要的作用。

战国时代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曾以它的险要形势和坚固城墙,屡次挫败了东方各国的联合进攻,保障了关中的秦国。

这里最明显地体现了筑城所起的作用。

又加南北朝时的盱眙之战,北魏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刘宋兵员虽少,在守将臧质的指挥下,凭借盱眙城(今江苏盱眙东北)顽强抗击。

中国古代国防的例子

中国古代国防的例子

中国古代国防的例子边防、海防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例子,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

它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

历史上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修建和连接,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000多公里的长城。

长城拒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防御作用。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金(公元1115年至1235年)在东北也修筑了较为著名的被称为“边堡线”的长城。

西汉文、景之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犯,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

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

二是输粟实边。

文帝时,晁错提出奖励百姓输粟实边,依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至内地郡、县收藏。

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为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徙民治边。

晁错在《筹边策》中提出,在边境要害之处,联络城邑,高城新堑,以防袭扰。

当时每一城邑,徙民不下千家,有才能、习风俗、知民心者充任首领,建立伍、里、连、邑制,平时首领组织徙民训练,战时则率徙民抗击敌人。

这样,每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

到了汉武帝驱逐匈奴之后,在西北边境地区大量增设新郡,并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使数十万边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戍卒无饥馁之忧,国家无转运之劳。

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特点一、城市防御特点1.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2.军事要塞:在战略要地,如边疆、边境等地,设立军事要塞,以巩固国防,防御外敌入侵。

3.城堡与烽火台:城堡是地方政权或豪绅为防御而建的坚固建筑,烽火台则是用于传递军情的设施,通过烟火信号与邻近城堡相互联系。

4.城市布局: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便于防守和调度兵力。

城市内部道路错综复杂,有利于巷战和抵抗外敌。

二、军事建设特点1.兵器制造:中国古代兵器制造技术高超,如剑、弓箭、战车、火器等,不断发展创新,提高战斗力。

2.兵种分类:古代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水军、弓箭手等,各兵种协同作战,发挥最大战斗力。

3.军事制度:古代实行征兵制度、世兵制度等,保证军队的兵源和战斗力。

4.军事训练:古代军队重视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

5.军事工程:古代军事工程建设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如长城、堡垒、护城河等。

6.军事理论:古代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如“兵法”、“战术”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7.将领选拔:古代将领选拔注重才能和忠诚,选拔方式有世袭、举荐、科举等。

8.军事组织:古代军事组织结构严密,实行层级管理,确保军事行动的高效执行。

9.军事外交:古代通过和亲、结盟、互市等手段,展开军事外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通过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和军事建设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为我国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城市防御特点”中的“城池建设: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城池建设还包括城门、角楼、敌楼等设施。

中国古建筑城墙

中国古建筑城墙
(二)封闭式文化心理。
门虽设而常关

千年以来,城墙一直忠诚地卫戍着 城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和万千的百 姓的生存秩序。城墙上的每一砖一石都 承载着数个世纪的岁月悠长。今天,它 们成为一座城市博物馆,更是新时代里 城市新的起点。它是中华民族成长的鉴 证者,华夏儿女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共同把城墙的历史写进未来!
.

城池的构筑
中国是最早对城市统一规划的国 家,古代都城建筑的规制布局,既受 宗法关系的约束,也受政治关系的制 约。古城一般意两重:里面的称城, 外城称郭。池,通常指护城河。
二、 作 用
(一)军事防御 (二)维护统治,稳固秩序 (三)宗法等级的标志
(一)版筑法 1.夯土筑城 两板相夹,两板间的宽度就是墙的厚度,两
瓮城,又叫月城。瓮城是建在主城门之外专为保护城门的小城。 例如南京中华门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 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城墙文化
CLICK TO ADD TITLE HERE
中国城
(一)宇宙式空间意识。
宇宙式、正殿等。
在城墙顶添端的加内侧标修题有和垛口并行的矮墙,主要起到护栏的作用,
据说它的高度只及女性腰部,所以它也叫女儿墙。
它凸出于墙体之外约8-12米又与墙体相联,可让守城将士多角度 对攻城敌人进行射击。
马面上通常还会修建敌楼,可屯兵可瞭望敌情,无疑大大增强了 城墙的防御能力。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设施, 起瞭望和防御作用。
城 中
国 古
墙 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筑城技术:
1. 石块筑城:古代城池常常使用石块进行筑城。

城墙通常由大块石头砌筑,有些城墙甚至是层层叠加的,内外都是石质结构。

2. 土坯筑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使用土坯来筑城。

他们把湿淘米稻壳、红糖渣和沙土混合,进行压坯,太阳晒干后就可砌筑城墙。

3. 夯土筑城:在一些平原地区,人们将土壤与水进行混合,使其成为坚实的夯土墙,用以筑城。

夯土城墙可以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4. 砖瓦筑城:在古代中国,砖瓦也是常见的筑城材料。

通过烧制砖瓦,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建造城墙、城楼和其他建筑。

5. 木制筑城:在一些地区,木材是主要的筑城材料。

人们将木材铺设成城墙,再用石头或土壤加固。

6. 护城河:护城河是一种重要的筑城技术,通过挖掘沟渠并填充水源,以形成环绕城市的水体屏障,起到防御和防止进攻的作用。

7. 地形利用:古人在筑城时会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如山势、河流等,来增加城池的防御能力。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造技术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造技术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造技术万乘之尊2018-01-14 07:37:26我国自古以来,各地筑城都是土做城墙,主要是土墙,要做土墙就是要在墙基上堆土,这些土都是松而软的,这样土如同散沙,它不能成为块状,也不能成为墙体,做时要将土加水进行网湿,在墙的两侧用木板或木椽,作为挡土的夹板,这时再用夯打土,把土打坚牢,两个人抬夯,砸土,这叫做夯土。

夯土、版筑、土坯是我国土工建筑3大技术方式。

它主要是用夯打土,用外力作用使局部地基、墙基,达到整体坚固的程度。

版筑是用木板做挡土墙,立柱挡住板,夯打层层移板。

在战国时代筑城,常用拉绳方式。

在立板立杆之两侧用绳拉紧,以防夯土时将两侧木板或木杆外胀。

古代城池的城墙建造均以土为主,做夯土城墙,也用夯土版筑的方法进行施工。

那么各地还有砖城墙。

即是用砖筑城墙,砖也是用土做墙心的。

砖是经过焙烧的。

做砖城墙,是在城墙的内外表面再砌出一层砖皮罢了,砖砌包皮,当土墙完工之后,紧接着就得砌砖,内外都紧贴土城墙。

有两面都砌砖的,这就成为砖城墙了。

这种砖砌城墙从汉代就已有这种做法,不过那个时代,砖城尚不发达,仅仅个别的城墙做砖城墙。

到明代,国力强胜,经济及手工业迅速发展,制砖技术也很快地达到定的水平,因而烧砖业大发展,所以在全国之内大量建砖城墙,即内外用青砖进行包皮,使明代砖城墙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用石灰或白灰做灰浆,大量砌筑,青砖城墙露出白色灰缝,十分美观。

砌砖之时,墙面有侧脚,即是砖墙表面从下至上都向墙内倾斜,因此砖块,层层砌出露凿于墙面中。

砖城墙的顶端,垛口、枪眼也都用砖块砌出,完完整整,做工十分规矩,墙顶各处包括墙顶表面,都用青砖包住,一点也不露土。

其它如马道、踏步也是全部用砖块砌筑,非常整齐,城墙用砖块砌筑,使城墙达到非常坚固的状态。

时间久了,它可以防雨,砖墙各处从不坍塌,固若磐石,砖城墙非常美观。

关于砖城墙的基础,必需用石块来做基础,这样使墙基更具有防水潮的能力。

石块砌筑城墙,这又是-一种方法。

日本古代城池

日本古代城池
3三之丸
对本丸提供间接的防守,同时也是直接防守二之丸的曲轮。主要由构成城的外郭广大空地组成,平时是家臣的住宅,养马场等等的所在地。在平山城里,三之丸一般都建造在丘陵部以外的平原部分,于是人们通常也把它称作“内山下”。
4天守曲轮
这种曲轮通常设置在有天守阁的本丸内,天守阁和四周的了望台和城墙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也被称作天守曲轮,通常也被称作“连立式天守”。
城池-堀和石垣
城郭防卫最基本的设施就是堀。从古代开始就有环壕集落,利用地面的起伏来防止外部的侵略,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也进步了。到了战国时代,城郭的周围都围着各式各样的复杂巧妙的沟壑。
空堀和水壕
大家一听到堀这个字的时候,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围绕在城周围的水沟。但是事实上,堀最初并不是以水沟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普通的壕沟。最初人们挖壕沟的时候,目的就是要让敌人掉进去,直接把敌人摔死是最为有效的杀伤敌兵的方法,所以在壕沟底部也设置有竹枪等道具,可以起到杀伤掉落者的作用。同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壕沟也可以作为出入口来使用。
U字形底的毛拔堀(图中2)
V字形底的药研堀 (图中3)
此外还有一半是箱堀,一半是药研堀的片药研堀。
对于箱堀和毛拔堀,他们的底部为了加固的关系都是铺设有石头的。如果是空壕沟,底部会装有竹枪,用以杀伤敌人。
而其他两种,底部则是一个一个小土堆,用以限制敌人的行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亩堀,
主要的平山城:小田原城(神奈川县)·安土城(滋贺县)·姬路城(兵库县)
以上所说的城郭都是建立在陆地上的,不过也有少数例外。
水城
水城其实就是平城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邻接与河·海·湖,利用水的优势被靠着海面或湖面,使得敌人所能攻击的部分减少了一半。此外还可以利用水运而方便的展开运输·联络等特有的性能。同时通过这种活动可以给敌人以心理上的压力。

从先秦大型聚落营建看城壕并进的筑城技术路线

从先秦大型聚落营建看城壕并进的筑城技术路线

•古代城市营建•从先秦大型聚落营建看城壕并进的筑城技术路线*李麦产内容提要:考古发现,在中国最初的大型聚落的外围,只有壕沟而没有墙垣。

但随着历史演进与聚落营建实践的发展,早期城址的外围逐渐有了墙垣环绕。

而墙垣一出现,便与壕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传统城邑的重要外部组成部分,成为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或特征。

依据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的城邑已经广泛采用了城墙与壕沟并进的技术路线,即用挖掘壕沟的泥土就近筑城,城墙和城壕共同出现或形成,体现了大型土木工程实施的内在合理性。

这种城壕并进、同步实 施的营建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得到广泛而成熟的应用,典型者如楚国都邑、周王城等的营建或维修。

关键词:先秦城邑营建筑城技术在对我国古代城邑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或概括时,通常 最令人难忘的当是其由平行叠套的城垣与城壕所围圈起来的方形轮廓。

高耸的城墙与宽深的壕沟,二者共同捍卫着城邑,也把城内、城外不同的空 间截然划分开来。

这些传统城市,无论其规模、等级怎样,所呈现出的方 正矩形外观,都一同深深烙印在中华大地上,成为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鲜 明印记。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 &ZD100)阶段 性成果。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近代以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城市的城墙被拆毁,城壕被填 平,城市内部的格局被改写和重新组织,城市也逐渐大规模扩张。

传统城 市原来的那种形制和表现特征,荡然无存。

然而,在历史文化语境浸润下 的人们,仍然难以改变固有的关于我国城市的想象和记忆。

一提到我国的 古代城市,人们就想起紧密包裹着城市的城墙,以及城墙外围的护城河 (也即城壕)。

其实,在古代,由于缺乏类似当今各类髙效率的工程机械等搬运工具 和施工手段,堆筑或夯筑逶迤蔓延的城墙,以及挖掘出那些临之令人战栗 的城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以说,任何一座城壕兼备的古代城池的出 现、形成与修缮,都在当时耗费了巨大的物力、人力、财力,也都会经历 比较长时期的工程营建过程。

从古代城池选址与山的关系,看依山筑城的优势以及如何布局?

从古代城池选址与山的关系,看依山筑城的优势以及如何布局?

从古代城池选址与山的关系,看依山筑城的优势以及如何布局?前面提到,我国古代建筑城池大多以周王城图为蓝本,对于城池的选址也是如此,但也并非全部以此作为标准,古代建筑城池考虑最多的还是山和水,古人崇尚自然,对自然有敬畏之心。

古代筑城,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广的,首先是方位学、水运学、地理学,其次是规划学、气候学、风向学,最后还涉及经济政治学、军事学,在所有城池建筑相关的知识领域,对于地理学的运用是极致的,古人非常注重城池选址时于山之间的关系。

古人建筑城池,“依山傍水”是一大原则,倘若周边没有崇山峻岭,城池似乎是没有灵魂的,即使是平原地区,也要尽可能的运用到远方的山,这便是规划学。

靠山筑城的优势可加强军事防御聪慧的古人在城池建筑时,有意识的将城池选入山中,甚至是被山包围,这样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外面的情况,所以说,军事防御自然是靠山筑城的一大因素,当敌人进攻时,城内有山,可以在制高点射击敌军,攻城战中,靠山筑城的城池优势尤为明显。

有的城池选址是没有山,但是他们会建立一座望火楼,城内城外的百姓居住区或者是寺庙高塔一旦着火,便可在第一时间知晓。

靠山筑城在这一点上的优势又被体现出来,当然,靠山筑城同样要设立望火楼,而且更高,大多设在山的顶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静江府城,此城的望火楼便是设立在山上。

建筑手法也是因地制宜,有的建在山中,有的建在山底,还有的将山包围,以便于据守山头,保护城池,其中定远营城一大半城池是在山上。

山麓建城的也有,用山充当依靠和背景,泰山下的安城、华山下的华阴城、衡山下的衡东城都是如此。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将城池建在山顶,可谓是十足的“山城”,安全性极强,汉朝时期的荥阳县广武山汉楚二王城便是如此,此外还有吉林龙潭山、奉节县白帝山的白帝城,这些历史名城一直保留至今。

靠山筑城如何布局?古代城池选址本来就是要极佳之地,和建筑房屋一样,向阳是必备要求,所以即使是在有山的地方筑城,同样是要向阳的,有山依山,倘若山距离城池较远,便可将城池选在山的东或者南面,简单来说就是依山向阳。

《营造法式》筑基、筑城、筑墙之制初探

《营造法式》筑基、筑城、筑墙之制初探

《营造法式》筑基、筑城、筑墙之制初探作者:裴强强陈嘉睿武海超郭青林赵国靖杨善龙王旭东来源:《敦煌研究》2021年第05期內容摘要:《营造法式》是北宋颁行的一部侧重于营造技法与工料估算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其中有关墙体建造工艺、结构特征和营造制度的描述内容丰富。

本研究基于传统夯筑工艺技术调查与试验研究分析,通过对《营造法式》卷三“筑基、城、墙”文献的解读,结合不同等级城址和墙体考证,将宋尺换算为现代尺度基础上,揭示了筑城、筑墙和筑基遵循的不同等级模数制度和夯土结构特征的科学性,阐释了夯土结构中永定柱、夜叉木木楔和葽等加筋制度,以及传统夯筑工艺延续千年的科学内涵,为夯土遗址保护与现代绿色建筑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营造法式;筑基;筑城;筑墙;模数中图分类号:K928.71;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5-0145-14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for Building Foundations,Cities and Walls in Yingzao FashiPEI Qiangqiang1,2,3,5 Cheng Jiarui1,2,5 Wu Haichao1,3,5 GUO Qinglin1,3,4 ZHAO Guojing1,3,5YANG Shanlong1,3 WANG Xudong3,4(1.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736200;2. School of Design Ar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730050;3. National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and Earthen Heritage Sites,Dunhuang, Gansu736200;4.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Gansu730000;5.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Consultation Co., Ltd. of Gansu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Gansu736200)Abstract:Yingzao Fashi (“Standards for State Construction”) is a manual that was publish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that focuses on building techniques and the standards for building materials. The text contains rich information about wall building techniqu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uildings, and rules for construction.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earth tamping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experiments, this chapter interprets the text in chapter three,“Building Foundations, Cities,and Walls.” In combination with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various grades of differen t wall types, and by converting the scale of measurement us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system, a modular system and model of earth tamping for the various grades used in building cities, walls,and foundations has been obtained.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an explication of earth tamping reinforcement systems such as the “yongding column” and“yechawood.”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provide an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raditional ramming technology that allowed the building techniques in the Yingzao Fashi to remain useful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 in the hope that they may provide scientific vide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rammed earth sit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limate-friendly buildings.Keywords:Yingzao Fashi; building foundation; building cities; building walls; modules引言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逐渐从森林到山洞,从山洞到穴居,直至地上建筑的逐渐发展,从未离开过土,伴随着人类对土的认知和夯筑工艺技术的掌握,各式土工建筑在中华大地应运而生[1][2][3]。

有关小日本古代城池构造介绍!有兴趣可以瞧瞧

有关小日本古代城池构造介绍!有兴趣可以瞧瞧

有关小日本古代城池构造介绍!有兴趣可以瞧瞧前言众所周知,日本战国时期但凡涉及大名灭亡的作战,几乎都是以攻城战的方式结束的。

而谈到攻城战或者城防战,必不可少的就会涉及到城池的结构问题上。

因此,笔者在此简要的考证一下日本战国时期的城池结构问题,以期通过本文,同诸位一同探清这其中的奥秘。

一、日式城池的起源及发展弥生时代的日本,由于各部落的分布散漫,因而分别在各山的高处形成了被称为环壕集落的这种高地性要塞集落。

但随着国内政治统一的不断发展,这种一山一寨的情况也逐渐的消失。

最早出现在记载中的城池是公元664年天智天皇所下令建筑的水城,这一时代的文献虽为数不多,但其中所记载的城基本都修筑于九州北部至濑户内海沿岸。

而同北海道虾夷地区战争不断的东北地方,自7世纪至9世纪逐步修筑了兼有军事据点和行政据点功能的多贺城、出羽栅、秋田城等城砦。

这些城都是受当时的中国传来的城壁都市的概念而形成的,日本几乎完全照搬了这种筑城方式,但由于城墙建筑技术低下,因而采取修筑栅等办法来代替城墙。

而这些城又随着律令制的崩坏而被废弃,武士时代所修筑的城大抵均为战斗据点这一狭义上的概念。

日本的城从古代的环壕集落到拥有石垣和天守的近世城池,其发展是多样化的。

包括幕末时期的台场①和炮台等,都是包括在整个城池的范围内。

整个城池由护城河、壕沟、城门和城墙构成。

城内筑有防御工事及天守等建筑。

中世时代的日本,城内主要居住的是作为战斗成员的武士。

大名居城则其一族均住在其中,也包括照顾日常饮食起居的女性。

大一点的城池,则将城下町也包括在内,并修筑有外城墙。

直到1615年幕府颁布《一城一国令》,算上小的砦,全日本各地共计有数万座城池。

这一时期由于城池必须具有保护武士平时的居住地和战时在山中作为关隘进行防御这两个必要的职能,因而城池的建筑也飞速发展。

直到战国时代初期,日本的城池绝大多数都被称为「山城」。

领主的居城在遭到进攻的时候,坚固的山城便自动成为了一个防御据点。

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中国古代城池建筑一直是历史学、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城池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部族的重要标志,是保护国家、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城市、部族的安全和发展,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起源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前。

当时中国出现了大量城镇和部落,人们开始建筑城池进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城池建筑逐渐进化和完善,成为了古代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城楼三个部分。

1. 城墙城墙是城池建筑的主体,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古代城墙多采用土夯筑造,也有砖石夯筑和木质结构等形式。

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防御需要,有的城墙高达20多米,足以抵挡敌人攻击。

城墙上还设有马头墙、雉堞、箭楼等防御设施,用于守城和攻城。

2. 城门城门是城池建筑的入口,也是城市防御的要塞。

中国传统城门多为靠山设城,有山门、峰门、隘门等,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原因,城门的形状各异。

城门前设有护城河、桥梁等防御措施,城门上还设有门楼、瓮城、守城台等防御设施。

3. 城楼城楼是城池建筑的高处防御设施,也是指挥作战和观察敌情的重要地点。

城楼通常建在城门、城墙的结合处或城墙间。

城楼的形式有多种,如角楼、转角楼、凸字楼、半月楼等。

城楼的构造多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内部有楼阁和观景台等设施。

城楼还与城池的其他部分相连通,形成连通性的城防体系。

三、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和清代时期。

1. 战国秦汉时期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城池建筑迎来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池建筑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上的改变和技术上的创新。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将城墙建在山顶上的山城,并开发了深坑陷阱、箭楼等防御措施,使城池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马面——中国古城墙防御体系中的杰作

马面——中国古城墙防御体系中的杰作

马面——中国古城墙防御体系中的杰作中国古代成熟的城防设施体系,有三个子系统。

一是城墙防御系统,二是城门防御系统,三是护城河防御系统。

我们今天先说一说由墙体、城墙四角的角楼、马面、敌楼、女儿墙、垛口共同构成城墙防御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马面无疑是整个系统中最精彩的篇章。

一、墙体——城防中的基础工程(一)由纯土墙到内土外包墙。

城池一般建在地势比较平整的地方,筑造城墙的材料主要是黄土。

早期城池的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或版筑)而成的土城墙。

为保证质量,在管理上实行责任制,谁修谁负责;在技术上,多用粘土做材料,逐层夯筑,夯筑时土质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有利与土壤的凝结。

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土质好,建造的城墙非常坚固。

开封、商丘城墙土都是就地取材的黄河冲积沙土,松散缺乏粘性,干燥无法凝结,遇水极易垮塌;在土城墙的质量检验方面,采取向土城墙上射箭,箭落合格,箭留为不合格。

尽管土城墙有雨水冲刷和浸泡的致命弱点,至今在全国还有不少百年、千年的土城墙遗存。

郑州3500前的商代都城土城墙为了解决土城墙的防水问题,东晋时期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

砖石包封,使城墙的防水和防攻击功能大大增强。

到了唐、宋时期,一些较大的城池都用砖包砌城墙。

明、清时期,用整齐的条石、块石和大城砖包砌城墙已较普遍。

明代城池的城墙,重要部位砌砖用糯米石灰浆胶结,城门起拱处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非常坚固。

坐落在西安市皇城东路上的一段土城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受财力和城池重要性的影响,土墙体包封又分全包封和半包封。

西安、南京、平遥城墙都是全包封。

这也是这些城墙保存下来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墙顶排水,又保持外墙面光滑,外墙面不作任何排水设施,不给攻城者攀爬有可趁之物,墙顶平面外高内低,排水槽都修在内墙面上,只允许顶上的积水向内排。

全包封的西安城墙和内侧城墙上的排水槽开封明清城墙采用的是半包封,外墙面为厚约70厘米的包砖,内墙面和墙顶平面,则用七分白石灰和三分土掺和后夯筑。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三大技术闻名世界!羽评郡主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古代城池建筑史,从夏商周到明清,从都城到一般城池,有近千座(不包括明清时期的县镇建筑),这些浩大壮伟的建筑工程,足以显示出古人的智慧和气魄,更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

虽说我国有众多城池数量和遗址,但是对于筑城施工的方法却了解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历朝历代遗留的文献有限,更没有直接的资料可询,所以针对这些古代的城池建筑方法,学者们只能根据现存城池的遗址进行推测。

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驭寰(曾担任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秘书)曾对众多城池进行考察,一步步揭秘古人的建筑方式,意外的发现如今普遍见到的建筑“脚手架”,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采用。

通过专家张驭寰的亲身考察和研究,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代建筑知识被一一揭秘。

郑韩故城的新发现1971年,张驭寰教授正在对郑韩故城进行研究考察,发现在北城墙的一个偏东部位,有一个大洞,洞宽4米,南北方向5米,东西方向9米,初步估计有45个平方米,这个洞是农民为了存放木材或者粮食,在城墙的墙体上挖掘出来的。

张驭寰教授进入洞内,发现当年古人筑城施工时留下来的痕迹,从痕迹的形状来看,有80cm的圆形柳条筐,还有一条六七米的绳子,一条两米左右的扁担,虽然这些建筑工具已经腐化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情况。

“这些古人在建筑城墙时,先是用圆筐装泥土,再用绳子绑在筐上,最后两个人用扁担抬起这个装满泥土的筐,一步一步的运到城墙,再一层一层的夯实,城墙就是这样被建起来的。

”因为郑韩故城大部分尚存,尤其是城墙基址保存完好,张驭寰教授不仅了解到了古代城池的建筑工具,最主要的是他还了解到古代的建筑技术。

高大宽厚的城墙表面有着成排的洞眼,经过测量,洞眼的直径有15厘米,洞眼之间间隔的距离是七八十厘米,上下的距离在两米左右,排列相当整齐,通过对这些洞眼的数据分析和还原,惊奇的发现,这些洞眼竟然是建筑城墙时“脚手架”的插竿洞眼。

中国古代的城池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池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池文化中国古代的城池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代城池是城市的核心,城池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城池的建设、城墙的功能、城市规划和城池的象征意义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城池文化的特点。

一、城池的建设古代中国城池的建设通常采用砖石和土木结构,城墙高大厚实,四周环绕。

城墙的形状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城池还有护城河。

城墙上设有城门和城楼,城门是进入城池的通道,城楼则是城池的防御设施之一。

城池内部设有街道、居民区、官府、市场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城墙的功能城墙是古代城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城墙是城池的防御工事,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侵略。

其次,城墙还能提供居民的居住和工作空间,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城墙还能起到统一城市规划、限制城市扩张的作用,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治理。

三、城市规划古代中国城池的规划非常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一般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多为官府、贵族居住区和重要建筑群,外城则是商业和民居区域。

城市内部还设有市场、庙宇、学堂等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

城市规划中还注重交通布局和水利设施建设,以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防洪能力。

四、城池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城池不仅是城市的物质建筑,更是一种象征和标志。

城墙的高大厚实象征着国家的强盛和安全,城门和城楼则是城市的门面和形象展示。

城池的建设还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一座城池的建设往往意味着一个王朝的兴盛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城池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城池的建设、城墙的功能、城市规划和城池的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研究古代城池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和关爱。

古代城池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我们今天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宝贵经验。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
古代筑城技术在不同地区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筑城选址:古代城市的选址考虑了自然条件如水源、地势等,通常会选择在山坡、河岸等易守难攻的地方,以增加防御力。

2. 筑城防御工事:古代城墙通常由土、石、砖等材料建造而成,多以砖石夯筑或者夯土围筑的方式进行。

城墙通常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同时设置城垛、壕沟、堡垒等防御设施。

3. 城门设置:城门是城墙的出入口,也是攻守战斗的重要点。

古代城门通常有多层防御,如外城门、内城门、城门楼等,同时还有护城河、吊桥等设施。

4. 城市布局:古代城市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是统治者和精英居住的地方,外城是普通民众的居住和商业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交通便利性、水利设施、居民生活等各方面。

5. 火器防御:随着火器的出现,古代城墙的防御也发生了改变。

城墙上会设置炮台、火器楼等设施,用来布置大炮、火箭等武器,增加城市的火力防御能力。

6. 其他防御设施:古代城市还会设置箭楼、城楼、城堡、城池等防御设施,以增加城市的防护能力。

在城墙上还会修建哨塔、烽火台等,用来传递信息和发出警报。

总体而言,古代筑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涉及到建筑、军事、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古代,筑城技术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为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建筑城池后,为何还要设立“分城”、“关城”,有何意义?

古代建筑城池后,为何还要设立“分城”、“关城”,有何意义?

古代建筑城池后,为何还要设立“分城”、“关城”,有何意义?我国古代建筑城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军事防御以及百姓聚居,自封建社会以来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人在原有城池上不断添加建筑,这种建筑是多样化的,包括宫廷建筑、居民建筑、高塔以及小型城池建筑等,正是这些建筑群体,最后构成一座完美且固若金汤的城池。

在我国古代,城池无论大小,都会建设一座城,这是当时的主流做法,但是也有很多城池,他们是建设好几个城池的,比如南北城或东西城。

再或者是一座城池建在中心部位,然后在城门外再建筑一座或者几座小型城池,这座做法也非常普遍,这样的城池叫“分城”,分城的建筑方式非常多,此外还会设立关城,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设立分城和关城的意义?分城在古代,国与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国家动荡,百姓不得安宁,因此,统治者在城池的周边开始建立分城,分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多种形式,而且内容丰富多样。

就拿现在的城池遗址来看,遗留下来的长安城、北京城、东京城这些大型城池,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分城,不仅如此,在古代一般的州、府、县城池,它们同样会设立分城,那么设立分城的意义是什么?政治因素虽说城池的建筑是为了防御敌人和百姓居住,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城池的建筑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统治阶级的建筑占据着整个城池的中心部位,同时他们还会下令建筑一些陪衬建筑,例如庙宇、神祠、书院、会馆、寺院以及王府大宅,(看北宋东京城就知道,这些大型建筑占据面积是极大的),这样一来,整座城池的面积就会减少,真正留给百姓居住的面积并不多。

但是统治者也会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为此,统治者会将剩余的土地面积建筑居民区,但是还不够,所以开始在城外建设城池,这就是分城,分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居民。

军事因素既然要建设分城,那自然要建筑好,除了可以让百姓居住,还能够防御低人或者作为进攻敌人的城池,所以这些分城同样具备军事防御能力。

从古代书上或者城池遗址来看,分城一般都建设两座,一座为军事城,一座为政治城,黑龙江的双城县城就是如此。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硬楼、团楼、敌楼、角楼分别设置在哪里?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硬楼、团楼、敌楼、角楼分别设置在哪里?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硬楼、团楼、敌楼、角楼分别设置在哪里?导语在我国历史上,各个地方的城池都是用土做成城墙,所谓的“土筑城”就是如此,但是也有特殊城池是用砖包城,明朝之后,国力强盛,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大量生产青砖,这才出现砖城,也就是用砖块砌成的城池和城墙,看起来整齐又美观。

砖块砌成城墙非常牢固,这种做法是中国城池建造史上非常关键的变化,这种城池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御能力。

不过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城池在筑成之后,古人需要进一步规划,尤其是对城墙的结构,城池的形状以及城门的设置、瓮城的建设都要有系统的规划,这样才能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城墙、垛口、马道城墙中国古代城池的城墙,用土居多,以前也叫土城,虽说后期有砖城,但也是城墙外部用砖包皮,内部依然是土城,真正的砖城是在明代以后建成的。

虽为土城,却同样坚不可摧,之前曾提到过夯土做成的城墙千年不塌,古人们将土抬至城墙,随后用夯打实,10cm为一层,非常牢固,有人疑问“城墙越建越高,古人怎么做?”古人的智慧超出你的想象,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学会用脚手架施工。

郑韩故城遗址就有用脚手架建筑城墙的痕迹,这些墙壁上有很多洞眼,就是用来插杆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古代城池城墙从整体来看,城墙底部宽3-6米,顶部宽3-4米,高度一般在7-8米之间,建筑城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夯土必须结实,层层夯土。

后期有了烧制的砖块,人们为了防止土墙积水,于是用砖块包皮,只是这样年代久了,城墙缝隙里面会长出小树,甚至是大树。

无论是土墙还是砖墙,它们的质量是一流的,如果不是人为的可以数千年不倒塌,尤其是土墙,当时古人偷偷从城墙内部取土,用来造房子,但是墙土也未曾塌落。

到了近代兴起的城建之风,许多城墙被拆除,这也是城池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

垛口垛口是每座城墙都有的,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

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池筑城体系
中国古代筑城的基本形式。

它是以城墙为主体,与沟池等障碍和外围关堡相结合所组成的防御工程整体。

古代城池,是统治阶级对外进行防御,对内实行统治的基地。

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城池的得失作为战争胜负的主要标志,把构筑和加强城池筑城体系作为国家设防的重点。

据统计,西汉时期构筑的郡、县城池达1400多座,以后又有增加。

城池筑城体系在中国延续约4000年之久,到明、清时期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组成城池筑城体系以一座城池为一个单元构成,大体上由墙、壕防护设施,射击设施,出入口防御设施,指挥、观察设施和外围关堡等五部分组成:①墙、壕防护设施,是城池筑城体系的主体工程,墙体要求构筑得高、厚、坚固;羊马墙、护城河(沟壕)是保护城池的主要障碍物,可使进攻一方的人马、兵器难以接近城墙和登城。

②射击设施,是指沿城墙顶部外缘构筑的雉堞(又称堞墙、睥睨),雉堞上有垛口和孔眼,供守军观察、射击和投石用。

③出入口防御设施,主要是指城池的门洞,它是防御的薄弱部位;其防御设施为门和闸,门多为木制或外包铁皮,闸为铁制(靠绞车操纵升降)。

④指挥、观察设施,主要是指建于城门上的城楼(亦称重楼)和城墙上的敌楼。

⑤外围关堡,是在城池外围的交通要道上构筑的关城和堡城,为城池防御的前哨阵地,能起到加大城池防御纵深,使城池免遭突然袭击的作用。

沿革据《世本》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构筑城池,起源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约是在夏王朝建立的前后。

更早出现的土墉,是城池的雏形。

城池筑城体系是随着战争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变化而演变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翟,对中国古代城池筑城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

例如,他主张构筑城池的位置要选择在军事和经济要地,并注意利用地形;城池筑城体系要构成能四面进行防御和多道的防护设施;城墙的外围要有壕池环绕,最外层构筑木栅外郭予以加强;城池与亭燧的配置要能互相掩护,互相支援。

此外,他还主张城墙内侧每隔140米左右设“突门”(即暗门)一座,以便守军战时出敌不意地从突门出击或偷袭敌人;他还针对当时出现的“穴(地道)攻”,提出了“以穴迎穴”的战法和工程措施。

中国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各个朝代有不同的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城池规模中国早期的城池规模较小,春秋中叶的城池,方圆不过10公里,以后规模逐步扩大。

如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燕下都(今河北易县南)周长已达24公里;到了唐代,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区)的周长扩展到36.7公里;明初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外郭达103.7公里。

大的城池也不断增多,如唐代10万户以上的城池只有10多座,到了宋代已增至40多座,以后继续有所增加。

墙壕防护设施历代城池的修建都强调深沟高垒,重视建重城和采取城墙与护城河(或沟壕)相结合的防御措施。

如战国时期的淹国都城淹城(今江苏常州市南)为三重城,每重城的周围都建有护城河;汉朝京城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为二重城,外城城墙高达8米,底厚3.5米,顶厚2米,墙外有宽约7米、深约4.7米的护城河环绕;汉末曹操改建的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隋代的长安城(今西安市区)均为三重城;据考古发掘,唐代长安城城墙的底厚达12~20米。

宋代的城池除沿袭重城和保持唐代城池城墙的厚度外,为加强城池防卫作战中的侧击能力和友邻互相掩护,在城墙上加筑了突出于城墙外侧的马面,形成了城墙马面筑城体系;还加宽了护城河,如宋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城的护城河宽约30米,从而使城池筑城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以后历代的城池,在墙、壕防护设施方面发展变化不大,但重城个别仍有发展,如明代的北京城建为四重城。

指挥、观察设施中国古代筑城很重视在城门上和城墙的拐角处构筑指挥观察设施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宫隅、城隅之制的记载。

秦代出现了城楼,汉代出现
了角楼,以后历代筑城,在城门上和城墙的拐角处均建有供望用的亭楼观榭之类的建筑。

明代对角楼在形制上做了大的改进,改建为四周开有箭窗的多层角楼,既可用于观察,又可用于射击。

南北朝时期的邺城,城墙上还建有用于观察的敌楼,后代一直沿用。

此外,有的城池还在内城建有钟楼、鼓楼,平时用于报时,战时用于报警。

出入口防御设施城门是城池筑城体系的薄弱部位,也是进攻者攻击的重点,因而也是历代城池发展中研究和改进的重点。

周代在城门外加筑有突出于城墙的城阙,防守的士兵可在城阙上以弓箭侧射掩护城门。

汉代又在主要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图 1 [瓮城] )。

瓮城有的亦称月城,它是突出于城门外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其设施较前代又有发展。

如明代城池的城门,有的构筑有双重瓮城,有的在瓮城的正前方还建有高大的箭楼,从而大大加强了城池出入口的防御。

材料和工艺早期的城池,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或版筑)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筑城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发展。

东晋时期,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

到了唐、宋时期,一些较大的城池都用砖包砌城墙。

明、清时期,用整齐的条石、块石和大城砖包砌城墙已较普遍。

明代城池的城墙,砌砖用的胶结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浆,城门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历经数百年仍坚实如故。

典型城池明代修建的北京城(图 2 [明代北京城] )
,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的。

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具有防御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工程构筑坚固等特点。

该城略呈方形,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组成。

内城是北京城的防御主体工程,城墙周长约24公里,墙体最高为13米多(包括雉堞),底厚19.5米,顶厚16米。

墙顶的内缘设女墙,高1米,外缘设雉堞,有垛口11038个。

沿内城城墙构筑敌台172座。

内城共设城门9座,位于南面的有3座(正中的为正阳门),其他三面各设城门2座。

城门上建有城楼。

内城的城门外建有瓮城,其中正阳门的瓮城还增筑箭楼3座。

为使瓮城得到进一步的掩护,在城门外附近构筑有大敌台。

为加强城角的防御,各城角都建有角楼。

为加强整个内城的防御,在城墙外开挖有护城河,河宽30~60米,深度3米以上。

在内城的北面中心位置建有钟楼和鼓楼。

外城的城墙建于内城的南面(东、西、北三面未建外城墙),建有敌台63座,城墙、敌台的构造与内城相同,仅强度稍次于内城。

皇城和宫城位于整个城池的中心,其结构和防御工程设施与内城相近。

历史上的作用在中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城池筑城体系曾发挥过很大作用。

如四川合州的钓鱼城,是南宋末年为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而构筑的。

涪水在其南,嘉陵江流经其北,渠江在其东,三面临江;城池建在山顶上,南北两面为峭壁悬崖,地势十分险要。

它上控三江交汇的扇形地区,下屏战略要点重庆,是攻必夺、防必守的军事要地。

南宋的余、王坚、张珏等将领,从1243年起,先后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条件和险要地形,顺着山的自然地势构筑了钓鱼城,又在城外据险构筑了一些外围据点,形成了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坚固的城池筑城体系。

宋军依托它从1259年开始,抗击蒙古军队和元军多次进攻,坚持20年之久。

又如明朝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海岛、海岸、海口筑城体系(见明代海防筑城)。

这些筑城体系的共同点,都是以卫、所的城池为主体,并与堡寨、
墩台、烽堠相结合而构成的。

它是一种将内地的城池筑城体系,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于海疆不同地理、地形条件下的设防,曾有效地保障明军阻止和打击了倭寇的多次入侵,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