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物资生活的变迁1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父母, 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 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水上运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首次打破 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1)1909年,_____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_________”航线开通。
(3)戊戌变法时的《__时__务__报__》、辛亥革命时的《民 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0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流行的 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长袍马褂
B.连衣裙
C.中山装
D.西服
解析:近代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答案:C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2.下列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
A.不缠足运动
B.西餐
C.雪茄烟
D.追悼会
解析:带有政治色彩的是“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Ⅱ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解析: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 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B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海: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表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陆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四、大众传Leabharlann 之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轮船(1865年)
“万年清”号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 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观念和新模式。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时间成果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系统1924 上海有了公共汽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保暖
时尚、个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1.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正式办理邮政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的发展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电报 1906年创设,最初用于军航之 间的通讯。 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出现标志: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

交通工具的更新 ⒈过程 ⒉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 对象: 进程:
交通工具的更新 ⒈过程 ⒉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进程:
交通工具的更新 ⒈过程 ⒉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 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 (1723—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 船比中国更固。”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 “黄鹄” 号建成。该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 进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 “黄鹄” 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国家的独立自主;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对 外开放的推动等。
人力车:民国时城镇的重要交通工具 交 通 工 具 的 革 新 自行车: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普及 电车:1906年出现在天津 公共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 轮船:1865年近代轮船业发端
民航: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现代交通工具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现代交通工具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现代交通工具
现代交通工具
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和谐号”前拍照留念。
现代通信工具
可视电话
网 络 聊 天
手机 电话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通信事业迅 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3、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4、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一般规律):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 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 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①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原因
4)中西餐区别
5)西餐传入的 影响
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 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的变迁

前苏联女专家 给中国带来了 布拉吉热
①50年代: 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兰灰黑绿 ②60-70年代: 绿军装 ▲原因: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 匮乏,凭票购布 D.极左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统样式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 洋房或中西合璧的套房。而 现在重重高楼随处可见。
1.服饰方面 2.饮食方面 3.居室建筑 4.交通工具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1.服饰变化(衣): 洋布 长袍马褂 中山装 洋装 旗装、袄裙 三民主义
西装 旗袍 学生装 欧式裙子
耻 廉


以文治国
表现: ①衣: a.清代服饰
b.变化
服饰变化: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存在问题:
▲全盘西化,崇洋媚外 ▲商业化倾向
传统民居
总结: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 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服饰都由自产的棉布、丝绸缝制。 近代服饰由清末的笨拙、繁琐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繁琐走向美观、 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和五彩缤纷的多 样、多彩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由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由解决温饱, 进而转为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膳食结构和健康;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舒 适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
▲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 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 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 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 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 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 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 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 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 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 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 其原因
【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阐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在物质生 活和习俗方面的变迁.第一要掌握1840年 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受西方的影响,人 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生活逐渐向西方发达 国家靠拢,重点放在分析变化的原因和表 现;第二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同样是放在分析原因和表现.
【知识整合】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洋布""洋装" 洋布""洋装" 洋布""洋装 进入中国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中山装 深受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 世纪二三十年代 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但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 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 现代:改革开放以后,服饰从灰蓝单调走 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多样化. 多样化
(2)"断发易服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 断发易服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的影响. 的影响 戊戌变法式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 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 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一举 推翻了清王朝,打碎了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的统治,与之共存的等级服制也随之废弃. 1912年民国政府颁法令,要求废除男子蓄发,女 子缠足等陋习,一时剪辫,放足成为当时社会的 风气.1929年民国政府又颁《服饰条例》,条例 对传统等级制度和礼俗的涤荡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 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一个规律,物质生活的变 化一般在1840年以后,而移风易俗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青年人文化教养象征的服装的是 ( ) A.旗袍 B.中山装 C. 西装 D. 学生装 答案:D 3.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 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 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 ) A.西装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答案:A.解析:西装也是洋装,鸦片战争后洋装最早出现在中 国的通商口岸等大城市中.
2.思维拓展 .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发展趋势和突出特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发展趋势和突出特征 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 走向近代化. 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 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 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 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长 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 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例题: 例题: 1.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 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 (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 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的 剪辫易服 ,其实是革命推动的结果,它 答案: . 解析: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 其实是革命推动的结果, 剪辫易服", 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的提高. 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的提高. 2.右图为 日的美国《 .右图为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一个普通的 年 月 日的美国 时代》周刊封面, 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 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 面露微笑,主题是 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你认为他能看 面露微笑,主题是"中国的新面貌 中国的新面貌, 根将会看到什么?
到的是 ( )
A.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 B.中国青年崇洋媚外心态十分严重 . C.中国改革开放,人们开始新的生活 .中国改革开放,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 . 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新生活( 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新生活(CHINA NEW FACE). ).1984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喝可乐不能 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 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简单说年轻人崇洋媚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从1992年十四大 简单说年轻人崇洋媚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从 年十四大 开始的. 正确. 开始的.故C正确. 正确
7.(山东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下列服饰出现的 先后顺序是 ( )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D.解析:①是清朝,②民国时期, ③文革时期,④改革开放之后.
8.(2009年扬州市调研)千龙网曾发表题为《从 ( 年扬州市调研) 年扬州市调研 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 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 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 脚女人", 其原因包括 ( ) A.中西文化已融为一体 B.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五四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D.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答案: B.五四运动 民国时期的时间与题干中的 时间不符.
3.居住条件的变化 近代: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租界地区,中 租界地区 国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 中西 欧式洋房或中西 欧式洋房 合璧的豪宅. 合璧 现代: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 安居 工程". 工程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1.近代:近代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西方民主思潮的 西方民主思潮 影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前 "断发易服" 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 "断发易服"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现代:社会风气: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 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 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
4.(韶关市模拟)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 (韶关市模拟)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 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后期 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时的年轻人追求时尚, 要求女性大脚和通晓西方文明,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20世 纪初期,即清末民初,是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的结果. 5,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 )
1.重难点分析 . (1)掌握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掌握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 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②.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 俗的变化. 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 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小康当作经济建设 的奋斗目标.
A
B
C
D
6.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 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 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做了一些贡献,就是 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皮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 国"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B经济的发展 C思想解放,审美观点的变化 D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 答案:D.解析: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点也发生 变化 .D项显然错误.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程标准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 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
2.饮食生活的变迁 饮食生活的变迁 近代: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城市出现西餐馆.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 城市 陆续开办了一批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 代,西餐由通商口岸城市流入市镇,由沿 海进入内地,近代物质生活逐步发生变化.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得到 改善,20世纪 世纪50—70年代 年代,由于物质比较 世纪 年代 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计划 凭票计划供应, 凭票计划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人民的生活发 "菜篮子" 生了巨大的
材料二 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 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 婚丧沿用 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 遗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 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 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 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 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 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 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 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量是什么?如何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