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ppt①)《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
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一)交友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
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ppt②)(二)交友对象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
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明确:“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
“直”指“正直”,“谅”指“诚信”。
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 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
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而不比》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2.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孔子强调礼仪的意义和重要性。
3.能够理解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看法,并且得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周而不比》中的文化内涵。
2.理解孔子对待比赛的态度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探究比赛的深层次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的概念,形成自己的礼仪观。
四、教学内容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孔子的重要性。
2.教师介绍《周而不比》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3.学生阅读《周而不比》的原文,学习其语汇和词义。
4.学生分成小组,探究比赛的内涵,比赛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5.引导学生分析“礼乐”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探究其意义和价值。
6.学生就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7.学生根据探究和讨论的结果,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战略眼光。
五、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
2.小组讨论式教学。
3.多媒体教学法,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考察学生对于《周而不比》的理解和掌握,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和思想。
3.口头评估:通过小组和个人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多媒体,介绍《论语》,进行流传和影响的简单介绍。
2.关于《周而不比》的讲授:讲解基本内涵和思想,并且进行学生问题的解答。
3.学生阅读原文。
4.小组讨论探究比赛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再分组进行展示。
5.引导学生分析“礼乐”的概念,形成自己的礼仪形象。
6.学生探究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思想,展开讨论和解答问题。
7.学生总结和领悟,形成自己的战略眼光。
八、教学资料1.多媒体课件。
2.《论语》原文。
3.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通过对《周而不比》的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到比赛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学习“礼乐”的概念,探究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思想,形成自己的战略眼光。
高中语文《八周而不比》2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第八讲《周而不比》教学设计玉环中学语文组张爱琴1周而不比——用“文言”的线连缀“文化”的珍珠【设计意图】《周而不比》是《<论语>选读》上的文章。
作为一篇课文,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它相应的“课”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周”“比”等文言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孔子的交友观,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周而不比”的现象;它承载的“文”的基本内容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关于交友的十四条名言。
将“课”贯穿于“文”的解读中,是一种看上去朴素本色的教学本质但实际操作上难分难合的教学困境。
体现在:《<论语>选读》的教学着眼于的儒家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的探究。
那么,我们必须面对及解决三种情况:第一种,《论语》在两千多年前的本义如何理解,这是语言层面;第二种,历代学者对《论语》的注解如何参照,这是文章层面;第三种,通过学习,当下的我们对《论语》的意蕴如何领会,这是文化层面。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第一种情况就对师生提出了挑战,走近真实的两千多年前的只言片语,梳理成通顺的现代汉语不算易事。
再加上在疏通的过程中势必参考后世学者基于各自立场对《论语》做出的注解,这种注解在带来疏通文意的便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真实的孔子和儒家,若一味的跟着注解走,就没有办法产生自己对于《论语》的切身的体会,也就没有办法达到第三种情况的学习要求,知识的学习停留于文本的表面,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无法深刻感受,更别说文化的批判继承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必须从“文言”着手,紧扣文本,逐步读出一个真实的也是自己的孔子形象和儒家思想。
简言之,从《周而不比》的重点字词出发,深挖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一方面注意语言层面的学习,一方面兼顾思想文化的把握,以文言为底,让学生联系自身着上不同的文化色彩。
【教学目标】一、掌握“周”、“比”、“群”、“党”、“友”、“直”、“谅”等重点文言现象,把握文意。
二、能联系实际,理解孔子关于择友、察人、处事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精品文档《〈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16.415.154.2612.23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1 / 11精品文档《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2 / 11精品文档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高中语文《周而不比》教案
《周而不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朋友》)(一)导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造化只是借了同样是偶然产物的我们父母的身躯,把我们从虚无中产生了出来。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
——周国平《爱与孤独》1、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好的朋友就像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生活缺少不了朋友,所以我们要交友,你喜欢跟什么人交朋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投影2)2、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研习这几章,希望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借鉴。
(投影3)(二)择友——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1、朋友有诤友,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交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板书:择友)2、探究第7、1、2、3、6章(投影)(1)齐读。
(2)晓其文意,强调“友”、“直”、“谅”、“多闻”、“便辟”、“善柔”、“便佞”的语义。
(3)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巧言令色,鲜矣仁,故友必择而后交,不可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没有标准地选择。
1、怎样解释“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友”?2、“谅”在哪一段文字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3、结合“群居终日”一则,孔子反对和怎样的人交朋友?为什么不要和这样的人交朋友?4、你结交的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如果有,就赶快和他(她)断交,这样的朋友不值得留恋。
周而不比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阅读次数:909]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理科课前背诵周而不比中第四则,第六则。
(出示投影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阅读次数:726]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理科班记录:余珍课前背诵《君子之风》中相关语段,翻译。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孤陋寡闻”这个成语。
...•[阅读次数:2099]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阅读次数:1716]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 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阅读次数:2915]《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阅读次数:1139]《〈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选择怎么样的朋友呢?怎么样选择朋友呢?怎样与朋友交往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二、分析课文(一)择友的标准(选择怎么样的朋友呢?)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评析:《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评析: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小人勾结而不团结,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买弄小聪明,难以有成啊!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一、课文总结本章重在论述如何对待他人,与上一章如何对待个人,都是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在与人交往中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
二、联系现实——-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三、详解词语。
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
”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
引申为“亲属”、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
所以,“群而不党”(偏私偏袒),“各于其党”(类别),“党同伐异”(同类、朋党),“乡党”(乡里),“党派”(政党)。
比:《说文解字》:“比,密也。
”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
所以,“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比肩而立”(并列),“鳞次栉比”(相连),“比及”(相接)。
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
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
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所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前一与作连词,后一与参与,这里作事君),“岁不我与”(等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两个与均作亲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
”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
《周而不比》教学案
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
尽管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
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
而理想人格的成就又为社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
1.字音识记(1)矜.而不争(jīn)(2)人焉廋.哉(sōu)(3)便辟.(bì) (4)便佞.(nìnɡ)(5)事君数.(shuò)2.重要词语(1)君子周.而不比.: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贬义,为私情而勾结(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喜好;恶,厌恶(4)人焉廋.哉:隐藏(5)友直,友谅.,友多闻:诚信(6)友便辟..: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友善柔,友便佞(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厚责,重责(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举用;废,废弃(9)事君数.,斯辱矣:频繁3.通假字忠告而善道.之:通“导”,引导4.词类活用(1)群而不党.: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2)友直.,友谅.: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3)毋自辱.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5.古今异义(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古义:结成团伙今义:政党(2)唯仁者能好人..②..①,能恶人①古义:喜欢人今义:品行高尚的人②古义:厌恶人今义:品行低劣的人(3)视其所以..古义:做的事情今义:表示因果关系(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古义:一帮人聚在一起今义:成群聚居6.特殊句式(1)人焉廋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介词短语后置(3)何以报德:介词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位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系列中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周而不比》讲述了儒家的交往观,包括择友对象,择友方法,处友方法,交友原则等。
本文的特点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富有人生智慧。
(二)学情分析学生需要把握儒家的交往观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学生已经已经学习过前面七课课文,了解《论语》内容特点和思想特点;在情感上,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体验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目标阐明(一)知识与能力1.能解释本文“周”等文言实词和“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说出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3.能联系实际,阐释“周而不比”的现象和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讨论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思想的过程中运用提问和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贤者话语的警示意义。
2.能反思自己的言行。
(四)教学重点能说出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五)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阐释“周而不比”的现象和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提问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三、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课前,让每个学生写自己在交友当中遇到过的困惑。
学生的困惑大体上有:友谊的如何保持长久?发现性格不合时,如何与朋友相处?该喝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朋友之间存在误解该如何调节?如何向朋友提意见?自己情商不高该如何交友?【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导入昨天我们做了个小调查,让同学们写了在交友中遇到的困惑,困惑大多集中在: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与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怎么办,如何保持友谊的长久,与朋友交流没共同话题又该怎么办等。
高中语文《周而不比》精品复习教案设计
周而不比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 2.10 16.4 15.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处友观的看法。
《论语》的伦理观从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达到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先知后行,知行合一。
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
3、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每人拟5条思想火花。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马来西亚马六甲培风小学齐集操场晨读《论语》一事导入后,介绍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八课《周而不比》,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同学可能比较关心怎样交朋友的问题,今天我们先研习这一部分,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交朋友的章句。
学生可能会回答7、11、12、13、14章,至于第4第8章到下面再说。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交朋友难,交一个好朋友更难。
但如果你交到一个好朋友,就会一辈子不后悔!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八周而不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八周而不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
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党”、“责”、“道”等字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关于察人、责己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明确交友的目的——辅仁。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择友。
2学情分析
学生不能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观以及儒家的交往观。
3重点难点
理解孔子关于察人、责己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明确交友的目的——辅仁;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择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周而不比
一曲高山流水,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仍在我们心底荡漾——它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相惜之情,让我们不得
不感叹: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那么,怎样才能求得人生的知己呢?也许《论语》能告诉我们答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儒家的“交友观”,一起走进“周而不比”。
2【讲授】说文解题,解读择友原则
(1)齐读(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齐读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周”、“比”、“党”都有“密合、聚合”的意思,但同中有异。
结合成语“周而不比”、“朋比为奸”、“结党营私”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
周而不比的“周”是什么意思?
明确:甲骨文里的周字写法是在“田里”加四点,析为象形。
郭沫若认为“周像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
金文加“口” (围),强调“圈种”的主题, (圈地而种) (圈围),圈围庄稼的土埂。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课件展示)欣赏视频,初步感知交友的意义和方法。
二、导入课文(课件展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今天学习《论语-—周而不比》三、字词处理(课件展示)周而不比比:音bì,勾结。
君子矜而不争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人焉廋哉廋:音sōu,隐藏、藏匿。
事君数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四、课文讲解(课件展示)(一)、疏通课文(课件展示)【原文】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
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
孔
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
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
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
“直”指“正直”,“谅”指“诚信”。
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者、善柔者、便佞者。
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
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
①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
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
③便佞:辩而巧也。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试想。
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
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
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
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
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做
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3.子贡问友。
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
“数”读shuo,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
“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
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后一句可理解为:“,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
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
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
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
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
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
声色俱厉。
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
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
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
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
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
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
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
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
“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
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