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关于易经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关于易经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1.《周易入门》(成田翼著):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周易的基本概念、占卜方法以及阴阳八卦等,适合初学者入门。
2.《周易全解》(李大师著):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周易的历史、哲学、占卜和八卦等各个方面,适合初、中级读者。
3.《周易大全》(贾中开著):详细系统地讲解了周易的各个层面,包括占卜、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哲学等,适合进阶读者。
4.《易经简明解读》(左立华著):以易经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解读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占卜方法以及对人生的指导作用,适合一般读者。
5.《易经图解》(陆宏良著):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形象直观地介绍了易经的基本概念、占卜方法以及各个八卦的含义,适合初学者。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易学一一正本清源之四
易学一一正本清源揭开《周易》千古之秘四打开易学之门走进易学殿堂原创作者: 归隐第一篇先提如下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1)你学《易学》入门了没有?(2)易学怎样才算入门?(3)怎样才算是有真本事能应用于实践得名符其实而不是用伪易学去忽悠靠装逼吹牛以求名获利的伪大师?(4)经过怎样呕心沥血才能成为一位名符其实有益于社会的《易学》工作者?为此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写下这篇《易学一一正本清源》之概要,从最要基础概念内函和定义和这些基础概念在整个易学体系中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在整个易学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入手作一个全面概括性描述和解读。
一说易学我们不能不提一部经典一一《周易》。
《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能窃其一斑见其真迹生者中总不过不过一、二,师与徒和孙也多不过三人,一脉单传于世。
能见半部《周易》中的《易经》生者不过三、四,师徒孙也多不过五人,一脉单传于世。
所以成过往了的已故先贤也不会多,而众见之《易经》也是半真半假已非原貌,其所讲也全是“道”,一半言道一半胡说八道,让人不得要领,才有了智者言“智”,仁者言“仁”,也成“智”者不智,“仁”者不仁的众说纷云。
那么《周易》为何物?《周易》是先民智慧圣先结晶,中华文化总源头,更是大道之源。
即有方法论,也有认识论。
小可修身齐家,大可安帮治国。
学《易学》是不是很难。
只你把《周易》有那些内容,讲了些什么搞明白,先把这其中头绪理清就不难了。
没有头绪只有四面乱冲乱撞,必然即无方向,又无通道,撞不死也得掉进沟里摔死。
所以有必要把《周易一一师传秘要》给大家先附录在下面,以备大家参阅,然后介绍易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易学中的意义和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录:《周易》师传秘要是步入易学殿堂研究易学钥匙《周易》师传秘钥引子[一]《周易》:周是运动。
易是变化。
[二]“易”是万事万物万象变化的之道。
[三]“周”是万事万物万象运动之道。
[四]“周易”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万事万物运动规律、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相互关系。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宋两朝易学大发展
在《易》学史上,汉代是象数派最发达时期,因此学者将汉代的象数《易》学称为“汉《易》”。
此名虽然来自汉王朝,但并不是说,所有汉代人对《周易》的研究都可归入汉《易》。
不论哪一个朝代,凡用汉代象数方法研究《周易》的,都可归入汉《易》一派。
汉《易》的代表人物,在汉代有孟喜、郑玄、京房,唐代的李鼎祚,清代的惠栋、焦循,也都属于汉《易》派。
郑玄(公元127—200年),东汉人,字康成。
郑玄一生给各种儒家经典作注,达数百万字,门生千人,被视为一代宗师。
郑玄先是师事《京氏易》,后来又师事马融学《费氏易》,著有《周易注》九卷。
郑玄注《易》,取从象数,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文,以五行说解释《周易》筮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弼兴起后,郑学渐渐衰落。
“宋《易》”就是宋代《易》学的总称,其学风一直影响到清初。
宋《易》中也有义理与象数二派之分,义理派的代表是程颐和张载;象数派的代表是周敦颐和邵雍。
自南宋朱熹之后,更出现了对义理和象数调合的倾向。
宋《易》的主要特征,是对《周易》原理作高度哲理化的发挥,以阐释《周易》哲理为宗旨。
宋《易》将《易》学的哲学研究推向高峰,这是宋明哲学的重要思想内涵;在《易》学史和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上,宋《易》的地位十分重要。
宋代还兴起了图书学派,这是宋《易》中的象数派主流。
宋《易》象数学者多推崇河图、洛书,将《周易》起源与河图、洛书联系起来,藉以阐发本身的象数理论,并形成以图式解说《周易》的学风,被后人称为“图书之学”。
朱熹(1130—1200年),南宋人。
19岁中进士,但仕途很不得志。
自24岁起,师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承袭洛学正统。
但在《易》学方面,他很多理论却与程颐不同。
程颐坚持义理解释,反对穷究象数。
朱熹却喜谈无极、太极、先天、后天等象数理论,继承陈抟、邵雍等人,相信河图、洛书。
朱熹的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文公易说》。
另有阐释周敦颐《易》学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周易易学解析
周易易学解析周易,也称为《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自古以来,周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周易易学进行解析,旨在探究其内涵和应用。
一、周易的起源与演变周易始于西周时期,其前身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卜筮文化。
最早的易经是“卜辞”,用于揭示神运、卜卦、卜筮等。
经过多次修订和扩充,周易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六十四卦以及相关注释和解读。
二、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融合了哲学、宗教、卜筮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周易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认为宇宙万物由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力量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世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人生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追求和谐的重要原则。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对世界万物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与平衡,显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和运行规律。
在易经中,五行学说被运用于卦象的解析和演绎。
3. 八卦学说八卦,又称为“先天卦”或“上卦”,由八个“坤、震、艮、巽、坎、离、兑、乾”组成。
每个卦象都代表着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状态或属性。
通过卦象的运行和组合,易经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发展与变化。
三、易学的应用领域周易易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命理学易经被广泛用于解读个人命运和性格特征。
通过根据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等信息,研究卦爻和辞句的含义,推测个人的命运走势和发展方向。
2. 经营管理易经的思想被应用于经营管理领域。
企业可以通过八卦学说来了解市场变化和适应策略调整,以求稳定经营和发展壮大。
3. 心理咨询易经也被运用于心理咨询领域,通过解读卦象和辞句,揭示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潜在问题,帮助个体解决困惑和提升自我认知。
4. 治疗调养易经中的五行学说被应用于中医学,用于阐述人体生理、疾病治疗以及调养方法。
八字谚语四年级上册
八字谚语四年级上册
八字谚语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言简意赅、易记易学的谚语。
八字谚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简明扼要,言之凿勇,旨在教育人们守纪守法,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
以下是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八字谚语:
1. 一年之计在于春。
2. 有志者,事竟成。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5. 笔耕不辍,书山有路。
6.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7. 时不我待,岁不我同。
8.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9.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0. 微笑是开心的窗户。
这些八字谚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当常常铭记这些谚语的教诲,引导我们健康向上的成长,使我们变得更加善良、坚强、智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些八字谚语的教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未来栋梁之材!。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
(最新版)
目录
1.易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2.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
3.易学哲学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易学哲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
它以《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
易学哲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易学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包括了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变易”等。
其中,“阴阳五行”是易学哲学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易学哲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学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现代环保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
易学哲学的“变易”思想,强调事物的不断变化和适应,对现代社会的变革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易学哲学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它以《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1页共1页。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其起源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
一、周易的起源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易经》最早的版本是《周易传》,据说是周文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所编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传》逐渐发展为《易经》。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周易的发展周易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解释方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有“象数学派”、“彖象学派”和“文言学派”。
这些学派对《易经》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使其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不仅是一部卜筮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哲学经典。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周易的应用领域周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卜筮和预测。
在古代,周易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医学、风水等领域。
《周易》中的“易经卦辞”和“爻辞”被用来解释天文、地理、人事等现象,并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至今,《易经》仍然是许多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五、周易的影响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易经》的思想和理念被广泛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并在当地的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起源与发展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无论是其起源的商周时期,还是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易都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作者:王渊儒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与《易传》组成的一部经典。
《易经》的发展受到夏朝时期产生的《连山易》以及商朝时期产生的《归藏易》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在受到上述两个易学著作的影响下,创作了《周易》。
因为时间原因,《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已经失传,所以《周易》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的主体。
而《易传》则是用于解释《周易》的易学专著。
《易传》也称《十翼》,关于是否是孔子与孔子后学所著,学术界有诸多争议。
但是易学的发展,无疑是从《易传》开始的。
从《易传》之后,研究《易经》并有其发展与成果的,被统称为易学。
早期易学,分为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
而在后来的易学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分为了:“易理易学”“象数易学”“团正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等几大类。
“易理易学”是对于《易经》本体的深入研究,其观点在于阴阳消长,互补转化。
对于《周易》与《易传》的研究与社会发展,人文自然的思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与思考,并上升到了哲学的辩证角度。
在当代,对于易理的研究,人们做出了诸多的专著与研究结果。
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曾于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台的《百家讲坛》中,进行了《易经的奥秘》专题系列节目,对于“易理”从人文生活,环境自然,辩证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读。
由于该系列讲座是头一次在中央电视台这一传播广泛,权威度高的的平台上,以简单直白的话语,对《易经》做出了解读。
自此之后“易理易学”的思考与发展,在当代成为了全民的热度话题。
而“易理易学”的研究,在当代多表现为辩证思考,行为指导,人生哲学等诸多研究方向的核心。
而与“易理易学”相辅相成的“象数易学”,由卦爻象数与卦爻辞文字系统构成,涉及天文,历法,音律,伦理,哲学,占测等内容,由于内容繁杂,所以其学术研究成为易学的一个流派,统称为“象数学派”。
象数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与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明代周易发展历程
明代周易发展历程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周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周易学者和著作,对周易的研究和解读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初期,朱熹成为了周易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以《易经大全》为著作,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通过研究事物的变化,可以达到对于天地运转规律的认识。
朱熹还对《易经》的卦辞、爻辞进行了详尽的注释,丰富了周易的内容和意义。
明代中期,杨慎对周易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鸣
以方圆、形以向背”的观点,认为以“乾”为圆,以“坤”为方,
通过“圆”和“方”的关系来理解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杨慎还深入
研究了周易的象数、象理和象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观点,对后来的周易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后期,王守仁对周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提出了著名的“理气论”,将周易的观念与儒家的“理”相结合,认为“理”是周
易的中心核心。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周易的真理。
他通过对《易经》的注释和解释,对周易的内容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后来的周易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代是周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周易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这些学者们对周易的解读和研究,不仅为后来的周易
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1. 引言1.1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不仅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关怀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低年级语文教师不仅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1.2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和促进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运用得当的语言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语言障碍,提高语文阅读、书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并成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教学语言是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的纽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2. 正文2.1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具有亲和力。
他们需要用温暖、亲切的语言来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言表达上,要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复杂的词汇,而是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易学的分类
易学的分类
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
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
《易理易学》源于易经之学,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
可分为: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简易: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
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象数易学》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
《数理易学》类似于数学,先天易是数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定义的序数体系,该序数体系在数学史上率先采用了二进位制记数法,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纳音易学》基于六十花甲纳音与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结合而产生的纳音易学,对实用易学、中医运气学有一定贡献。
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
易学史
一、易学及其传承《周易》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
近3000年来,研究《周易》的代不乏人,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
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归纳为义理、象数两派和汉儒卜筮,京房,焦延寿机祥,陈抟、邵雍图书,王弼“说以老庄”,胡瑗、程颐“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参证史事”等六宗。
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些话并非虚夸。
《周易》可谓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无所不包”说明易学外延的无限大,反映了《易》对文化各层面的影响;而“易道”则是易学最本质的核心层次,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历来注重“辨门庭”、“论流派”,即通过辨析某一学说的源流派别,明确这一学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然后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索考察,把握其精髓,总结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实质,遂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卓有建树的一家之说,从而使这一学说有所开拓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学术程度。
此种治学方法,值得今天的学者借鉴,研究《易》学,实亦莫能外此而别行。
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尝云:“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
”朱熹门人问道,“门庭岂容各立耶?”朱熹答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功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
”朱熹门入又问,“如何是门庭?”朱熹曰:“是读书之法。
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
伊川《即程颐》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
此便是读业之门庭。
”程颐所言王辅嗣,即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胡翼之,即胡瑗,著《易解》(即今存其门人倪天隐述师说作《周易口义》),王介甫,即王安石,著《易解》《今不传》。
乾坤客儒源易学——鸿硕大儒不可不知的正本清源易学
乾坤客儒源易学——鸿硕大儒不可不知的正本清源易学儒源易学是由羑里易儒乾坤客所创立的一门读书人不可不知的正本清源的辩证唯物易学。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言》曾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一个读书人用尽毕生精力,也研究不完历史上的各种易说,如果终其一生只处于读书之中,必然会成为“书呆子”,万一不辩是非,再进入易学的“旁门邪道”,就会害人害己。
有感于此,乾坤客创立了“儒源易学”,这是为读书人所创立的而非为算卦者流创立的一门易学,是为了改变一般群众一听《周易》,马上认为是“算卦”的现象,而专门为读书人用最前沿学术研究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儒易进行学术研究的学问。
术数之流本为古代易儒为适应世俗研究出来的未枝小道,非“内圣外王”之易学正道,儒源易学于此不做过多品玩。
儒源易学是研究什么的?一、用辩证唯物法和考古学来研究易学的起源。
二、研究《易经》文本,告诉读书人二千多年未弄清的易学之谜——闰拍和令卦,也就是古人真正的历筮方法而非《易传》中的巫筮方法。
三、讲清《三式》的本根,学习其内蕴的易理而非其术技,知其技而识其理。
各种其它术数虽为未枝小道,但亦为中国流传千年之传统文化,史上多有记载,为解史实其技不可不知,学术研究其理不可不用。
四、用儒源易学进行学术研究,探寻商周历史和文化。
五、具体应用儒源易学达成7项成果:考古解易源;数学解易理;易解西周青铜断代;易解殷商甲骨断代;易解《春秋》时事;易解历代易说之误,最终达成中国人说中国话的易化哲学。
用什么方式来讲呢?侃大天。
从笔者的故事侃起,算是从一个案例讲起,直到让读书者特别是研究商周历史的读书人得到梦昧以求的干货为止,先为第一个案例起个名子:《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读书人请进来,算卦的一边去。
且听下回分解。
清代易学演变及其哲学思考
清代易学演变及其哲学思考
清代易学起源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仅宋元以后才称“易学”,清代易学继宋元时期易学思想,是易学最鼎盛的时期。
清代易学在明末清初开始发展,这段时期在国内普遍有衰落态势,直到清末,才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学者。
清代易学在清末以尔雅为主导思想,尔雅是以前代易学思想的修正和精炼而形成的一套新易学思想,注重从实践出发,侧重从微观且客观上认识易学。
实践、客观、系统是清末易学思想的三大特点。
清末易学融合了儒家哲学、道教哲学、道家哲学等多种学术思想,从古代典籍
中挖掘、筛选、重建等形成一套易学完整体系。
在易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致力于推动人们认识易学的本质,使古代易学的理论思想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同时,还有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问题。
比如徐鉴德,他反对统治者的权力,认为自律是社会的基石,认为古今的“大学”思想统一,认为仁义是理想社会实现的特征,他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学说来推进社会发展。
因此,清代易学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思想,它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它
对历史、当代社会以及经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赞赏。
正是由于清代易学的力量,学术家们便毫不犹豫地认识易学,努力求索易学的真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清末时期的学术思潮的发展和进步。
河图左旋洛书右旋,妙合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
河图左旋洛书右旋,妙合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在汉武大帝时期,易学开始分成两大派,即义理派和象数派。
这两大派自从出现开始就水火不可交融,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易学中,这两大门派的鸿沟依然存在。
自古以来,义理派是士大夫、儒者、高贵的读书人学习《周易》的途径。
他们训诂,追求六十四卦本义,穷尽智慧钻研易理,解释卦爻辞,做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工作。
这种人都认为:善易者不卜。
象数派是民间隐士、深山道士、方外人士、落魄文人学习《周易》的途径。
他们深研易理,用于预测未来,预测未知之事。
根据易理,创造出各种形式的预测技术。
这些技术高深莫测,是对人类智慧所做的贡献。
但是他们硬是假托神人、名人,使用秘诀、谶纬的手法流传。
弄得玄之又玄,结果被大多老百姓调侃成史巫、神汉,更斥为迷信。
象数派的大咖们都认为:占卜预测是科学。
笔者认为,占卜预测肯定不是科学,但是整体评估,占卜预测和科学预测相比,大胜。
科学预测,没有相关联的条件,数学模型就无能为力。
而占卜预测无论有无条件皆能预测。
正统的学者,不敢公开自己研究象数派的预测术。
认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不体面,使自己没有面子。
这是虚荣心在作怪。
没有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现。
研究古人的学问,名正言顺。
我就给你占一卦,能丢多大的人。
占卜算卦在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手上,神机妙算不丢人,为什么现在,我们用八阵图怎么就丢人了?这反而证明,许多人没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崇拜和迷信科学过头了。
时间到了宋朝,突然间易学竟然崛起了图书派。
起源于华山老道,民间称之为陈抟老祖。
陈抟著书《易龙图》专门解释河图洛书,并且把先天图传播到民间。
北宋初期和中期,政通人和,诞生了一批易学家。
如:周敦颐、程颐、张载、邵庸等。
邵庸、刘牧是图书派最杰出代表。
图书派被归到易学象数派,发展了一段时间,民间出现了以邵庸名义的河洛理数和铁板神数之后,易学图书派渐渐走了下坡路。
河图洛书不论是真是假,都不影响其神奇和巧妙的数理内涵。
《周易》理论与河图洛书妙合,除了河图洛书,世上还找不出另外一个能与河洛比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
《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
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焦,入于 祥” 。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
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
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
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三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 。
《周易》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 不切于民用”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 演愈繁,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
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 《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 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
“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
汉人讲 《易》, 第四阶段,《小叙》 曰:依象解辞, 句句都要附会《易》象。
而八卦之取象,除《说卦》所载 之外,汉人又补充了很多“逸象” ,仅就我们所知,即有荀氏九家“逸 象”三十一种(见《经典释文》),并被朱熹采入《周易本义》,虞氏 五世家传孟氏《易》学,其八卦取象更十倍于荀氏九家之《易》,八 卦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取象。
在这种情形下,王弼一扫汉人象数之说, 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主张言《易》最重得“意” ,提 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
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第五阶段,《小叙》曰: “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
正如王弼把注《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一样,胡瑗、程 颐也以此作为发挥自己理学思想的工具。
在程氏《易传》中,《周易》“理”能“遍理天地之道”“理”不但是《周易》。
,的“象”出自“理”象数、阴阳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在程颐看来,甚至《周易》 作为一部筮书而能占筮,究其原因,也无非是一个“理”字在起作用。
第六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 。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 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
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 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
总的看,《小叙》 所勾勒的易学发展的轨迹是清晰的,纪昀按照 “义 理派”和“象数派”的发展为线索,将易学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这 也体现了纪昀等馆臣研究易学的方法。
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十全十 美的:其一,不能很好地体现易学发展过程中内容上的变化。
其二, 就今天看来,这种划分还没有涉及到清代及近代易学的发展情况。
作 为以考证为主的清代,在易学的发展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于近 代, 易学发展走向自然科学化、 百科全书化, 这点是纪昀无法概括的。
二.关于易学流派的划分在易学“两派六宗”的划分上,纪昀所说的“两派”可定名为 “义理派”和“象数派” ;纪昀把《易》学史上古往今来的《易》学 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这作法基本上把握了《易》学发展的规律。
宗、 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六宗,实际是占卜禨“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
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 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
“儒理” 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 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 一范围。
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 观点。
《周易》是观象系辞,以数推衍,也离不开象数。
只是禨祥、图 书类著作,大多是创造性地解释《周易》,它们往往在《周易》的基 础上又创出了另外的一个相关体系,不能照搬解易。
重要的在于从各 派中吸取与《周易》一致的内容,博采众家之长,而不是去排斥某一 流派。
两派六宗在说明《周易》上都有不同贡献。
从总体上说,象数 派的最大贡献是保留了积古的传述内容。
而最大的错误在于为易传寻 找象数依据。
义理派的最大贡献是精微地阐明了易理,最大的错误在 于扫荡象数。
离开象数,《周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 空洞的理论。
而离开义理,《周易》就会成为无法理解的梦呓。
但是关于“六宗”的代表人物上,纪昀等馆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 疑点:列举京房、焦延寿、陈抟、邵雍、王弼、胡瑗、程颐、李光、 杨万里九家《易》学,而西汉田何、施雠、孟喜、梁丘贺《易》都得 立学官,京氏《易》依附孟氏,有京、焦却不及四家。
这是疑点一。
东汉荀爽、刘表、马融、郑玄并称四大家,只字未提;费氏《易》贯 两汉而绵延不绝, 一直影响到三国曹魏时期的王肃和王弼, 史家溯源,“两派六 多称述费氏《易》,亦未包括;合两汉四百余年之《易》学,宗”只提到京房和焦延寿,这是其二。
朱熹《易》学与程颐《易》学“两派六宗”有程氏却无朱熹, 并立学官,到清代乾隆年间仍然如此,这是疑点之三。
李光、杨万里的《易》学虽有其特点,但在《易》学 史上地位并不显豁,能与之并列的易家不乏其人, “两派六宗说”举 之为“史事宗” ,而简省其余,这是疑问之四。
这样疑点是怎样造成 的?是纪昀等馆臣的疏忽,是个人偏见,还是其它因素?这有待于进 一步的研究。
三.关于易学研究方法易学有两派六宗之分, 就其研究方法说, 不外乎义理、 象数两种。
这两种方法虽然在对《周易》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同,但有一点是比较 一致的,就是注重“解释”,不注重实证。
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混淆或 抹杀历史真相,经、传、学不分,乃至把自己对《周易》的理解看作 是《周易》本身固有的思想。
但是,这种易学研究方法也并非没有其 长处。
首先,义理和象数两种方法,即是传统易学研究的方法,又是 传统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与对象浑然一体的模式,对于易 学本身的创新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几千年来的易学史之所以内容丰 富,花样翻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次,这些方法都是 时代的产物,与该时代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如汉代讲象数,宋人重 义理,都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相一致。
第三,由于这些方法以 特殊的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所以,也使它们有资格成为该时代人 们认识宇宙,发展学术的理论思维基础。
如宋儒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核心,以易学思维为理论基础,吸收佛教、玄学、道教精于思辨的理 论特征而创立的新儒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明显,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易学研究定要走出传统的研究 方法,再不能一头扎在经义的考证、义理之上,而要与时俱进、学以 致用,站在易学之外研究易学。
这种研究,可以称之为对象性研究, 研究者就象一个解剖师,他可以把研究对象条分缕析,详细入微地解 剖开来。
如对文献的辨伪和整理, 对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 社会结构、 思想渊源的探索,对文献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 弥补传统经学方法中经、传、学不分的不足,把经的还给经,把传的 还给传,把学的还给学。
一句话,可以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就这一点 说,这些方法之“新”是有其价值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站在 易学之外研究易学的、方法与对象二分的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那就是往往容易造成分析批判有余,继承创新不足的后果。
当然,《小叙》中旁及的问题还很多,如“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今参教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说的 概述的是易学的作用之大,是校勘及作者的立场问题,这里不作论述。
参考书目:1.《周易概论》 ,刘大钧著, 齐鲁书社 1986 年。
2.《秦汉易学思想论纲》,张涛,济南大学学报,2002 年。
3. 《周易集解》,李鼎祚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4.《易学十讲》,邹学熹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学勤整理,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