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的幽诙 - 副本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旧居
日本留学期间旳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弟兄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有关名词概念
1、发明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1923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旳青年作家组织成 立旳文学社团。发明社主要组员有郁达夫、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发明社旳作家从理论到 实践都强调小说旳主观性和抒情性。他们旳 作品大都有一种抒情主人公旳自我形象,作 者不着意于经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 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旳强烈 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 是一全新旳样式,也是对老式小说观念旳一 种新发展。
所以买通了郑秀岳,买到了满口金牙旳青年 男子等。
大胆前卫旳恋爱理念,着重于肉体感官享有
“恋爱就是性交,性交就是恋爱,所以恋爱 应该不择对象,不分畛域旳。不论对方旳是 猫是狗,是父是子,一道玩玩,又有什么不 能够呢?”
美与丑,善与恶 对比强烈
强调主观抒情旳其他作家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姊嫁 之夜》
——成仿吾《沉沦旳评论》
2、《迷羊》:爱情旳迷失
王介生 体弱多病旳文学青年 谢月英 一种演老生旳女戏子 最终因为经济原因,谢月英离开了王介生,
跟随了一种有钱旳老头。 情欲?爱情?
《她是一种弱女子》构思1927年,1932年出 版,起初被政府指为“普罗文艺”被查禁, 后更名《饶了她》,并删节处理。
以新军阀混战为背景,塑造三位女性。女性 之间旳情爱关系,他们旳不同人生路向。
官宦之后:郑秀岳
清贫之家:冯世芬
土豪之女:李文卿
郑秀岳: 软弱贪婪
情感上依赖冯世芬,生活上羡慕有钱人。
逐渐在金钱和肉体旳引诱下被李文卿控制。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文学流派,主要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形态。
海派文学的第一种理解,是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带有贬义意味。
这类文学作品“极度渲染都市中人们的各种欲望、畸形的生命以及生存的艰辛”,以“玩味、艳羡、调侃、嘲讽甚至挖苦”的态度来描写都市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
海派文学的第二种理解,是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都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
这类文学作品“把现代都市中的人间烟火、世相百态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都市生活的本质内涵,去追寻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作品以“都市人的心态写都市,表现都市人复杂的人生世相”。
文学里的海派名词解释
文学里的海派名词解释海派,是上海的独特文化现象,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多个领域。
它既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文学里的海派名词,并探讨其深层次内涵。
一、海派诗歌海派诗歌是上海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以诗会友”为核心理念,强调独特的情调和城市氛围。
海派诗歌通常采用自由的韵律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诗人对城市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例如,诗人贾平凹的《梦旅人》中写道:“浦江饶人情多富贵,风景醉如痴。
”他用简洁而鲜明的语言,展现了上海繁华与美丽的一面。
二、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是上海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着重描绘上海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变迁。
其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人物鲜活有力,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批判。
例如,作家丁玲的《莉莉安·李子柒》一书,以上海女性的命运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与道德的交织。
三、海派戏剧海派戏剧是海派文学中的重要分支,以上海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注重个体命运与社会问题的交织。
海派戏剧通常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揭示上海社会的多面性和人情味。
例如,戏剧《白鹿原》中,表演者们通过鲜明的剧本和精彩的表演,深入描绘了上海社会的阶级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四、海派电影海派电影是上海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著名。
海派电影常常通过富有情感张力的故事情节和细腻入微的影像表达,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引发观众对人生、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用唯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诠释了上海的繁华与孤寂,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转变。
五、海派音乐海派音乐是上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风格和城市氛围。
海派音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以东方的旋律和西方的演奏方式,塑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上海古典音乐团体“龙吟合唱团”将西方合唱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融合古代和现代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海派文学百科名片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
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
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
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可以看出:上海在30年代是非常现代的。 在生活层面,有宏伟的外滩建筑,闪耀着霓虹灯 的南京路,人群如涌的四大百货公司,著名的百乐门 歌舞厅、光明电影院…… 在文化层面,也孕育和产生了一种新型文化—都 市文化。表现在出版、服装、电影等领域。 在都市文化氛围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 新的生活,不同于传统乡土的生活;新的心态,充满 感性欲望、梦想以及失落的心态,都在这里汇聚 。 海派文学,便成了诠释上海都市文化的形象载体。
第14章
第4节
繁华梦里的海派文学
一、两个“上海” 二、海派文学 三、新感觉派小说(重点)
推荐: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编:《新感觉派小说选》
一、 两个“上海”
(一)左翼文学中的上海
反面形象:“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在《子夜》、《包身工》等左翼文学中普 遍存在。
穆时英的小说特点
不仅写出了都市的五光十色、繁华奢靡的一面,也写出了都市 人带着快乐面具的内心悲哀和灵魂失落。
这使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呈批判性,如《上海的狐步舞》,全篇 表达的就是“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的旨意。但是对于一 个个的局部,如舞厅、夜总会、饭店等,又呈现出迷醉的状态。
穆时英具有双重笔调,他不但具有潜在 的哀婉抒情气息,又随时能够做激烈的 动作描写,讲究节奏、快速组接,特别 富于刺激,因此有人说他是技巧派。
施蛰存的小说特点
都市男女欲望之流的波动、泛起的涟漪,以 及最后无声无息的破灭过程。 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探究古代人物的潜意识 (性欲望),是施蛰存一部分小说的主要内 容。 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接合了起来。节奏比较 平缓,故事性较强,有一种怀旧的气息和古 典的诗情。
海派小说的上海空间解读
海派小说的上海空间解读作者:郭晶,温兆海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2—06—16作者简介:郭晶(1988—),女,吉林九台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温兆海(1964— ),男,吉林洮南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
郭晶,温兆海(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0)摘要:海派与新感觉派都营造出奇幻、光怪陆离的上海世界。
张爱玲的《封锁》描绘被封锁、被冻结的失落时空,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则是塑造淙淙梅雨的诗意时空。
本文从解构与艺术特点,对两部作品的时空进行比较,解读时空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艺术。
关键词:空间艺术;《封锁》;《梅雨之夕》中图分类号:I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123—02时空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的建构和营造作品的基调、人物、情节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特色所在。
时空营造的最大价值是作者所塑造的时空的魅力和品格。
海派和新感觉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两个重要流派,以张爱玲的《封锁》和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塑造的上海空间为例进行分析,他们所塑造出的空间在魅力和品格上具有重合之处外,即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不同特点,揭示上海居民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即被封锁被冻结的失落时空、下着淙淙梅雨富有诗意的时空。
一、空间的独特类型:封闭型、流线型场景的塑造非常必要,并对作品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物是在场景的烘托和营造中,才能生动、具体、有个性。
“没有场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在读者的理解和想象中只有抽象的过程而不构成生动的形象画面,这就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在张爱玲的《封锁》和施蛰存《梅雨之夕》中,就营造具有不同结构与形态的空间,所塑造出来的情节也被带上神秘而独特的色彩。
海派和新感觉派的一些作品中对空间的描写,根据空间特点来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型。
2021年国开《中国现代文学》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2021年国开《中国现代文学》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1、《毁灭》是利用传统技艺的真正长诗,以古雅著称,被看作新文学的《离骚》和《七发》。
它的作者是(朱自清)2、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
另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同样有名,它的作者是(俞平伯)3、孤岛时期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是40年代历史剧创作高潮的前奏。
这些作品的作者是(阿英)4、《憩园》的写作缘于抗战期间巴金两次回到老家成都所得印象,也可以看作是(《激流三部曲》)的续篇。
5、1926年3月,戴望舒与施鲨存创办的第一个刊物是(《樱络》)6、最早举起中国新感觉派旗帜的是台湾作家(刘呐鸥)7、1933年萧红萧军自费出版了他们的小说散文合集(《跋涉》)8、1936年底,艾青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9、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1927年春出版的(《昨日之歌》)10、20世纪50年代,河北、北京、天津的一批青年作家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再淮舟等,受孙犁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11、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王以仁庐隐冯沅君(涂女士))等。
12、《子夜》的“三条火线”是()吴荪甫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的斗争吴苏甫与双桥镇农民的斗争13、在《寒夜》中,围绕着曾树生“是否去兰州”所展开的心理冲突,作了以下冷静的处理:()等。
作者没有将风流偶悦、气宇轩昂的陈主任漫画化,而是强调了他对曾树生小心翼翼的体贴作者没有将曾树生写成一个抛弃病中丈夫的轻浮女人形象,反而强调了她对丈夫的感情和责任,以及面对着陈主任步步紧逼的追求时内心的慌乱与不安作者没有将曾树生被处理成忍辱负重的巾幅英雄,虽然她一直在经济上接济家庭,但去兰州却有她基于自己内心需要的自由选择14、初到延安的艾青,一改往日忧郁和沉重的笔调,以欢快愉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诗篇。
现代文学闲谈者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闲谈者名词解释1、林译小说是指清末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163种欧美小说。
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译笔哀感顽艳,《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译笔质朴古劲。
因其早而开风气,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地位的首肯。
中国现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创造准备了作家,准备了读者,功不可没。
2、“八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他倡导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3、“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并认为文学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
4、《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在《平民文学》中进而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原则。
5、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组、蒋百里等12人,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冰心等。
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其创作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海派小说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 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3)反现代的情绪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都市风景线》中的《方程式》一篇, 主人公密斯托Y先生是个“机械”式、 “方程式”式的人物。“是个都会产的, 致密、明晰而适于处理一切繁琐的事情 的数学的脑筋的所有者”。
(2)理想大厦的坍塌——精神空虚崩溃
刘呐鸥《热情之骨》: 比也尔把她搂在怀里,在她的头发
上印下了嘴唇。这样寂静的半夜,身在 月明的船上,与爱人共感着同一的脉搏, 他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消沉了。橙树的春 风也吹不到他的身边,巴黎的雾景也唤 不起他心弦上的波纹。他只觉得这是天 上并非人间。
……忽然樱桃一破,她说, ——给我五百元好么? 比也尔一时好象从头上被覆了一盆冷
《南北极》就选择了一个“没住的、没吃 的、没穿的” “我”作为叙述者, “我”年年 月月,每时每刻都在这个魔鬼统治的地狱里作 生命的挣扎,又为灵魂的苦刑所煎熬。简陋、 粗俗是“我”生存的环境氛围。上海是座天堂, 富丽堂皇、灯红酒绿。 “电车汽车不用人拉, 也不用人推,自家儿会跑,象火车,可又不冒 烟;人啦车啦有那么多,跑不完;汽车就象蚂 蚁似的一长串儿,也没个早晚儿尽在地上爬; 屋子象小山,简直要碰坏了天似的。”但这一
黑婴(印尼): 《1000尺卡通》、《雷梦娜》、 《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 郁》。 禾金:
反祛魅:海派鬼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
、
展现鬼文化的神秘
与科 学拨 开重重 迷雾 、探 求 事物 的真相 相反 ,鬼文 化总 是蒙着 神秘 的面 纱 。中 国人认 为人 死 为鬼 ,“ 生必死 ,死 必 归土 ,此之 谓鬼 。 2 对鬼 的世 界 ,人们 其实 很 陌生 ,人们 往往 按照人 众 ”l 但 的意愿 来设 计鬼 社会 ,但这 个飘 渺 的彼 岸还 是只 存在 于人 的想 象 中 ,这个 彼岸 就是 冥 界或 阴问 。
中国人还把鬼当作看不见摸不着的 “ ,鬼的精气说虽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可这无助于对鬼 气”
世 界 的把握 ,在人 们看 来 ,鬼 实有 而又 虚幻 。 海 派文 学首先 展示 了鬼 的神秘 的一 面 。叶灵风 的小 说 《 落雁 》叙述 :一 个漂 亮女鬼 到 闹市看
收 稿 日期 : 2 1 .32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9 作 者 简 介 :陈 绪 石 (9 8 ) 男, 江 两瑞 昌 人 , 副教 授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中 国现 代 文 学 16 一 ,
D : 1 . 7  ̄i n1 7 —5 52 1.6 1 oI 03 5 .s. 43 5 . 00 . 2 8 s 6 0 0
肖向明对现 代文 学与 中 国鬼 文化 之关 系作 了较 为系统 的研 究 ,认 为 “ 代作 家在 社会 思潮 、 现
个人 观念等 层面 有鲜 明 的科 学启 蒙意 识 , 不过 在文 学 的审美 需要和 民众 的心 理诉 求方 面对 ‘ ’ 只 鬼 文化 ,有时 不免采 取扬 弃与 同情 的文学 态度 。 ”…他 所说 的基本 上符 合文 学事 实 。作 家 的现 代观 念 与蒙 昧鬼文 化尖 锐对立 ,一般 来 说 ,受制 于科 学精 神 ,现 代作 家疏 离 、否 定鬼 文化 ,但在 审美上 又与 中 国鬼 文化 有着血 肉联 系 。具 体到 海派作 家 ,应 该说 ,他们 在 时代 的大合 唱中保 留有 自己的 声音 ,或 者说 ,这是 一 点杂音 。虽然海 派作 家也 有一 定 的科学精 神 与启蒙 意识 ,但 他 们并 不是精 英作家 ,他们 对鬼 文化 有着 民间式 的理 解 ,也 就是 说 ,在 海派鬼 文 学 中,作家 无意 于启蒙 。他们 在 意 的是鬼文 学 的审美 趣味 与艺 术形式 ,而对鬼 文 化 的保 守性 ,他们 既不 倡 导也不 反对 。这 或许
林纾译作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林纾、魏易合译。
(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著。
林纾、魏易合译。
(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著,即《艾凡赫》(Ivanhoe, 1905)《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
(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肉券》,林纾著。
与魏易合译。
(1905)《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
(1905)《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
13、第十二讲 20世纪30年代小说之四(海派小说)
二、新感觉派的若干关键词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 将人的主观感觉、 的描写中去。……将感觉外化,创造和表现那 的描写中去。……将感觉外化, 将感觉外化 种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种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 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 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严家炎) 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严家炎) 严家炎
《都市风景线》(1930年,水沫书店) 都市风景线》 1930年 水沫书店)
包括《游戏》、《风景》、《流》、 包括《游戏》 风景》 《热情之骨》、《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热情之骨》 者》、《礼仪与卫生》、《残留》、 礼仪与卫生》 残留》 《方程式》8篇。 方程式》
1、《都市风景线》的主题内容 都市风景线》
大家便默着。 大家便默着。 一长串火车驶了过去,驶过去,驶过去,在悠 一长串火车驶了过去,驶过去,驶过去, 长的铁轨上,嘟的叹了口气。 长的铁轨上,嘟的叹了口气。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大家叹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着,走 大家叹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着, ——走着 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路…… 着。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路……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二)刘呐鸥(1905-1940)的《都市风景线》 刘呐鸥(1905-1940) 都市风景线》
原名刘灿波,出生于台南县。 原名刘灿波,出生于台南县。 1928年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等。 1928年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等。 年创办第一书店 1933年在上海创办《现代电影》月刊。 1933年在上海创办《现代电影》月刊。 年在上海创办 1939年筹办汉奸控制的《文汇报》,任社长。 1939年筹办汉奸控制的《文汇报》 任社长。 年筹办汉奸控制的 1940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1940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因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
海派文学地域文学作品
海派文学地域文学作品
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的历史、风土人情为题材,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海派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闻名于世。
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海派文学作品以其对上海城市风貌、市井生活、社会变迁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上海的繁荣与多姿多彩的一面。
《围城》、《白鹿原》、《活着》等作品都是海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它们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海派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海派文学作品以其对上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海派文学地域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海派文学作品将继续为世人所喜爱,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海派文学:市井生活趣事多,爱恨纠缠写小说
海派文学:市井生活趣事多,爱恨纠缠写小说
海派文学是指上海地区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其代表作品包括《吕四娘》、《子夜》、《小城之春》等。
这些作品以上海市井生活为题材,描绘上海市井百态,生动刻画
了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海派文学中,市井生活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生活趣事方面,海派文学大量描绘了上
海市井生活的繁琐和丰富多彩。
比如,在《子夜》中,作者常牧采用了多样化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上海市井生活中的淫祸、婚礼、开墓、诈骗、妓院等方面的事情,这些故事中呈现
的人物形态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特征。
海派文学在描写爱情方面也是非常擅长的。
这些小说大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
爱情视为人生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恋爱故事中,常采用神秘的手法,增加了故事的悬疑
与神秘感,在爱情的不断纠葛中,着重探讨了市井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比如,《吕四娘》中的爱情故事便充分展示了上海传统的爱情观和崇尚的情爱主题,表达了不同层次上海人
独特的审美情感。
除此之外,海派文学也不乏描写人物情感的佳作,从而在写作手法上丰富了传统文学
艺术。
海派文学中描写的情感内容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人性特征,常常具有生趣和深度,故
事形式多样,发人深省。
比如,《小城之春》就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平民立场中的感情、
情感的流动和矛盾,展示了艺术化的卓越功力。
总之,在海派文学的世界里,上海市井生活关于情感、爱情和人性等方面的描绘塑造,丰富多彩,让读者们在享受深入上海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对于人生态度、文化底蕴和人性
精神进行认识和深入思考。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测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作品中,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A.《论语》B.《孟子》C.《荀子》D.《礼记》2.自称郡望昌黎的唐代散文家是()A.柳宗元B.韩愈C.曾巩D.欧阳修3.苏轼《前赤壁赋》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用的句式是()A.被动B.宾语前置C.意动D.使动4.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段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反诘C.对偶D.排比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A.《前赤壁赋》B.《滕王阁序》C.《西厢记》D.《小石潭记》7.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A.人与自然的矛盾B.人的独立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矛盾C.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充满罪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D.民族解放的要求与腐败的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8.易安居士指的是()A.李清照B.姜夔C.苏轼D.欧阳修9.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是()A.《死水》B.《女神》C.《尝试集》D.《乡愁》10.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是()A.胡适《尝试集》B.闻一多《死水》C.李金发《微雨》D.臧克家《老马》11.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着力抒写的思想主题是()A.诚挚不渝的爱情B.伤春惜时的感伤C.仕途失意的愤懑D.旷达潇洒的情怀12.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联系工作应当用()A.通报B.通知C.函D.请示13.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曾巩14.《沈园二首》是陆游写给唐婉的()A.言志诗B.送别诗C.言物诗D.悼亡诗15.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A.古体诗B.七言绝句C.乐府诗D.七言律诗16.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A.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其绝必有处:绳子必有一个地方先断开B.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移之官理:运用到管理上C.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日夕策马:从早到晚骑马去D.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匍匐前称弟子:匍匐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17.下列不属于三曹作品的一项是()A.《观沧海》(东临碣石)B.《短歌行》(对酒当歌)C.《洛神赋》D.《登楼赋》18.巴金的处女作是()A.《家》B.《寒夜》C.《雾》D.《灭亡》19.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陌生漠视秣马厉兵蓦然回首B.唠叨捞本时代烙印防旱防涝C.堕落舵手度德量力城墙垛口D.保姆模样栉风沐雨睦邻友邦20.明代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是()A.文必秦汉B.提倡义法C.独抒性灵D.事信言文21.《季氏将伐颛臾》主要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主张A.为政以德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克己复礼22.穆旦属于现代文学史上的()A.新月诗派B.象征诗派C.意识流派D.九叶诗派23.海明威凭借()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A.《老人与海》B.《永别了,武器》C.《太阳照样升起》D.《丧钟为谁而鸣》24.《五代史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句中少牢是指()A.监狱B.祭祀用品C.宗庙D.官名25.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A.《水浒传》和《聊斋志异》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26.《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A.文言短篇小说B.文言长篇小说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27.《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A.高适B.孟浩然C.陈子昂D.张若虚28.《张中丞传后叙》中张巡、许远所守之城是指()A.汴州B.睢阳C.徐州D.和州29.余秋雨的《废墟》是一篇()A.叙事散文B.传记散文C.游记散文D.文化散文30.()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A.《老子》B.《孟子》C.《论语》D.《庄子》二、填空题(20题)31.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____、杨雄、____、张衡四人32.杜甫《兵车行》: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33.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____》34.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____!35.此身行作稽山土,____。
第十四章 海派小说
海派小说
一、海派文学特质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 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海派文化形态:物质性、实用性、消 费性、娱乐性
具体到文学上来,表现为: ①文学商业化;
②文学形式现代化 。
二、海派发展的三个时期:
⑪张资平、叶灵凤、曾可今、章克标、 林微音等;
⑫ “新感觉派”,包括穆时英、刘呐鸥、 施蛰存等。
??二是二是乡镇情结乡镇情结??人物多是上海边缘地带的人物多是上海边缘地带的小镇男女小镇男女??人物的性格也在人物的性格也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故事多写故事多写家庭生活??故事多写故事多写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和发生在都市与和发生在都市与家庭生活和发生在都市与和发生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乡村之间的边缘小镇边缘小镇的事情的事情??很少写都市光怪陆离的快节奏生活很少写都市光怪陆离的快节奏生活55历史题材与心理分析历史题材与心理分析说集说集将军底头历史小历史小将军底头??5
第一阶段:《上元灯》(1929年)
浓重的抒情气息与东方情调 。
第二阶段:《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 现代主义创作,精神分析学。
第三阶段:《小珍集》( 1936年)
重回现实主义
4、施蛰存描写都市的两个特点
一是心理分析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描写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 (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 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 调化装着的都市啊!年红灯跳跃着——五色的光 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 潮的天空,天空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 也有了钟……
海派小说
主要作家
• 刘呐鸥 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 穆时英 短篇小说集《南北极》、《公 墓》、《白金的女体塑像》 • 施蛰存 短篇小说集《上元灯》、《梅雨 之夕》、《将军底头》
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
• 1 、着力表现都市社会,为中国现代文 学留下了病态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剪影。 相较于茅盾等左翼作家,新感觉派对都 市的表现更注重书写都市人在都市中生 活的真切感觉。
作为都市文学的新感觉派是西方现代派的一个分支20年代在日本兴起自称是感觉艺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五官去感觉世界把这种感觉感觉到的世界表现出来艺术上强调灵感的抓住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表现出来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 • • • • • • • • •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 车声响 歌舞升平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
• 在这样的十里洋场里,很容易滋生真正 意义上的现代都市文学。新感觉派就是 代表之一。作为都市文学的新感觉派— —是西方现代派的一个分支,20年代在 日本兴起,自称是感觉艺术,通过人的 视觉、听觉等五官去感觉世界,把这种 感觉感觉到的世界表现出来,艺术上强 调灵感的抓住,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表 现出来。
• “但是你所要求的那种诗,在这个时代是什 么地方都找不到的。 诗的内容已经变换 了。就使有诗在你的眼前,恐怕你也看不 出吧”
• 2、深刻地写出物化的生活中人们深沉的 悲哀,精神上的孤寂,冷漠,堕落和痛 苦。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
•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大家叹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 着,走着。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 路……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海派小说》PPT课件
穆时英 的小说
⑵《公墓》()——灯红酒绿的都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
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公墓》(是以爱情和死为主题的心理小说。第一人称,
格调是感伤的抒情;爱情的起点在坟墓,爱情的终点又归
于坟墓)。
穆时英 的小说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总会的疯狂,充满 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虽置身闹市却犹如置身荒漠的感觉———这是一种与 传统亲情伦理之人际关系不同的典型现代派的感觉。
(三)穆时英 的小说
2. 穆时英 (1912-1940):“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学,或者描写了 都市而没有采取了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 鸥算是一个开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的 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非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 缺点而继续努力的,这是时英。”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 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 强烈的色调 化装着的都市啊!年红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 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有了 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夜总会的五个人》
——《白金的女体塑像》
穆时英 的小说
“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的方法,写了上海社会中的形形色色, 人物尤以舞场男女为多,它们给当时文坛造成了一种描写 都市爱情生活的甜腻腻而又轻飘飘的‘海派文学’或者
‘洋场文学’的风气。”
穆时英 的小说
⑶ 现代派描写手法的大量运用:
“怕她病瘦了黑玉似的眼睛”(《被当作消遣品 的男子》)
海派小说总结
海派小说海派文学: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对都市文明留恋又充满幻灭感,表现环境与人的对立而导致人异化的主题产生艺术形式的特点。
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
初期海派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轻文学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能发现城市罪恶之美却认识肤浅 3.都市男女长写长新的主题,性爱小说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和归宿 4.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述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象征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表达式成为时尚为新感觉派做准备张资平:创造社离开新海派作家,《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将创造社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媚俗化,为了商业目的制造恶俗色情因素,性爱描写手段反射海派的驳杂使新文学堕落和让商业文学同时并存,海派的一条基本线索叶灵凤:色调复杂的海派作家,成名作《女娲氏之遗孽》鲜明都市先锋意识,小说集《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紫丁香》通俗长篇《时代姑娘》,起点感伤的恋情小说反禁欲批判封建,性暴露挑逗文字《浪淘沙》幻美色调《落雁》心理分析《内疚》1931年后感官刺激的意象新奇的借喻对话的暗示多义性分镜头剧本的直接插入最现代文体写都市男女《紫丁香》同操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代表性。
其他性爱小说曾虚白长篇《三棱》林徽因《花厅夫人》性爱小说生逢其时,左翼人物性爱是灵肉冲突而海派狂喜解放又精神分裂和迷茫。
初期性爱小说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现代潮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同步发展越过通俗文学的界限。
1928年后《文学工厂,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活跃效仿日本新感觉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理论基石。
上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感觉派——40年代张爱玲沪港市民传奇,新在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大都会与人的神韵刘呐鸥:短篇采用新感觉体,敏感的手法对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的幽诙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周立波老师前段时间出了一本书《诙词典》,内容大致是:把一些比较流行的上海话解释了一番,其实大都是他的清口里出现的一些词汇,同时还用几个段子来阐述这些上海土语,字数不多。
钱文忠老师还给他做了一个跋,说乐得不行。
但我看的时候就没觉得乐得不行,因为上海话的语境我无法理解,里面的幽默感我也就自然无从感受了。
这也很正常,不是说你不能理解的幽默,它就不是幽默。
把它当作一种语言知识了解到也无妨。
方言是了解某一个地区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最好入口。
周立波给我印象是:他很强调地域特色,同时对目前走红的喜剧小品演员表示出一种不卑不亢式的不屑。
我为什么要用“不卑不亢”?因为周老师一方面很想告诉媒体,他们那些所谓的幽默、搞笑都很低级,缺乏他那种儒雅的睿智,对北方喜剧演员红遍大江南北感到丝丝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他们很好,有特点,该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说:“我可以听懂你的幽默,但你听不懂我的幽默。
”周老师越是强调这些,我就越觉得他不自信。
周立波已经变成一个上海的文化现象,半夜跟一个朋友在一家特破的饭馆里宵夜,后面坐着十二个时髦男女,他们一晚上的谈论的话题就是周立波,这让我很吃惊,上海人在饭局上居然不讨论品牌、炒股、房地产,这我还头一次遇见过。
我好奇地不停地回头观望,这桌人六男六女,平均年龄大约在26岁左右,衣着时尚精致,他们是周立波的粉丝。
周立波本人也很自信地认为,他拥有一千多万上海听众,对他来说足够了。
他根本没必要走向全国,更没必要上春晚。
我很关心周立波书卖得如何,尤其是在北京。
据说他的书印了五万,在北京卖了五十本,但目前还在加印,这意味,周老师的销售市场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事实上这样的数字也属于正常。
周立波挑起了一场海派文化的热潮,但也不至于到了余秋雨说的“一千年出不来一个周立波”的地步,大师说话以“大”为主,大文化、大爱以及大话。
但通过
周立波现象,让人看到一种海派文化的的自卑。
从现实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当下出发,一句话,是说大众关心的话题,将大众的情绪表达出来,说直言真话,这是周立波“海派清口”得到接连不断笑声的源泉。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它主要的是大众文化,而不是贵族文化。
海派文化当然也包容各种阶层需求,但我们的文化主要是为平民大众服务的。
它的先进性,就在于民众的立场。
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大众文艺中,艺术才华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切近大众的痛痒。
在海派文化中,“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为需要。
我们就是缺少这些民众中的俗文化。
而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就是代表着这些受民众欢迎的通俗文化。
地方戏曲本来就属于群众的娱乐,如果我们考察地方戏曲的发展过程,大约现在人们所推崇的老一辈艺术表演家们,都有过草根演出在底层滚打的经历。
我们最好的态度是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养成深厚的民间文艺的风气。
民间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包容性和自在性。
开始时候,格调可能低一点,表演可能差一点,如果是敬业的民间艺术家就可能为群众所欢迎,艺术的流派,唱腔的风格,也是在群众的选择中慢慢形成的。
这是一种活在民间的文艺,可能是下里巴人,但是今日的俗,可能即明日的雅。
我们应懂得“雅从俗来”的道理。
在大众的文艺欣赏中,就像周立波表演的那样,不需要人物的拔高,不需要那么多的装模作样的好人好事和说教公式以及主题先行。
当说唱磨光了棱角,不疼不痒,怕触痛处,尽在框框中找幽默,这样的文化,哪能博得群众会心的一笑?
本质上讲,四川与南粤文化都是在自闭中寻求开放——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但海派文化不这样,海派文化在它形成的那天起,它就是封闭的,所以上海人很本能强调自己的特征。
但是多年来它一直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这让海派文化很尴尬。
比方说,在旧上海,它是东方最先进发达的城市,上海在30年代就经历了几乎是今天中国目前该经历的一切。
但是,见过大爷之后,上海的资本主义情怀被扼杀了,它必须倒退到农业社会。
但是上海创造的现代文化与后来的农业文化格格不入,这一方面让上海人感到失衡,另一方面,也越发显现出上海人骨子里的优越感,这造成了它一直以来“自绝于人民”的特征。
开放让上海先天的优越感得到了发挥,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资本主义历史的大城市,它并没有开放后把自己的先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是东南沿海地区得到充分发展,这对上海来说有点大奶失落的感觉。
虽然后来政府在经济规划过程中把上海当成一个发展的重点,但那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了,那种他们在几十年前独家享受到的资本主义氛围已经不存在了。
尤其是,北京逐步变成一个文化中心,并且越来越强大,越来可以跟北京比肩的文化机制,随着北京变得逐步强大,上海已经不是对手了。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北京发展文化,上海发展商业,大家各取所需。
北京人不会觉得因为商业发展不如上海而感到自卑,但上海就不行,这就是因为它曾经一度是文化的潮头。
这种文化自卑感表现出来的就是他过于强调自己的文化,自卑感与优越感合二为一的表现就是——我有自己的东西,但你必须亲自过来接受我,我不会送给你。
但你不接受的话,它就会有些不安。
其实上海人说话从来都是希望别人听到,他也渴望被认同,这种认同是你要接受它的特殊文化规则。
但这种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完整系统的海派文化,“海外”人接受起来确实有些门槛。
至少,在上海人看来,大上海、大商业必须要有一种大文化相辅相成。
但是恰恰这个海派文化很小,这一直是大上海心中永远说不出的痛。
因此,当周立波引发上海人民的狂欢,确实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因为那个最小的地方在壮大。
但随时事态发展,这个壮大的部分又开始回到它的“小”,过分强调自己的纯粹性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
周立波不想走向全国吗?他当然想,但前提是你们必须都能听懂上海话。
这正是海派文化一直以来的纠结之处。
其实中国之大,什么鸟都有,北方的文化到南方照样没戏,比如冯小刚的电影,一过长江票房就很惨。
甚至,单田芳的评书、赵本山的小品、郭德刚的相声,都存在这个问题。
但你看他们谁因为半壁江山丢失感到过焦虑,或者过分强调自己地域文化的特色?没有,他们觉得无所谓,你爱接受不接受。
但周立波不这样,他一定要反复强调自己的“上海牌”。
海派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本土性。
方言越土、越纯、越地道,就越能体现其音韵美、乡土美、风格美,使喜剧的演出更火爆、更出彩、更成功。
这种“地方风味小吃”,能满足人们寻新搜异、渴求刺激的猎奇心理,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听觉感官的刺激愉悦,获得一种无以言状的心理满足。
还有一个原因,这是《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老师说的。
前几天跟廖老师见面聊天,他定居在上海,上海的三教九流什么阶层的人他都交朋友,这是了解一个地区最有效的办法。
廖老师说:“周立波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上海人在寻找一种身份认同,因为这些年上海外地移民越来越多,上海文化的纯粹性不明显了,能欣赏周立波的人恰恰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面上的排外已经变成了内心的排外,毕竟移民或民工对建设上海做出不少贡献,这些“乡下人”已经混在庞大的上海人当中,跟上海人一样打扮,一样背LV包,甚至一样说上海话,没有人能一眼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分。
但上海出来个周立波,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周立波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上海人民寻找回失落的世界的愿望,因为只有上海人在听周立波的清口才会笑,外地人听了只会强颜欢笑。
周立波是一块试金石,用来分辨真假上海人。
至少,在生活空间中他们被外地人侵入了,但是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他们可以借周立波重新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
于是,海派文化重归自娱自乐。
但你如果真的让上海人制造的文化局限于本地,他们坚决不答应,海派文化像是得了文化抑郁症,瞻前顾后的,一方面希望海派文化强大,另一方面又不被改变。
这不跟崔健老师一方面希望所有人都喜欢他的摇滚,另一方面又不想借助商业手段来让人接受是一个道理,都是做梦!而能医治海派文化抑郁症的办法,不是再出来十个八个百个千个周立波,而是把官方语言变成上海话。
喜剧的灵魂是其幽默和讽刺精神。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给人的感觉,是回到了滑稽戏初创时期的生龙活虎,拾回了喜剧幽默讽刺的灵魂。
这是对于说教对于歌德习惯的冲击,是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的重新回归。
要讽刺,就要得罪人,喜剧是一门得罪人的艺术。
但它又是一门娱乐,人们都应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喜剧。
讽刺喜剧,就是要把丑恶撕给你看,让人们感受到大笑之下的沉重。
每个地方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就方言本身而言,它们的特色是值得关注的。
像上海方言有五个声调,广东有更多更复杂的声调,这是方言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国家的文化景观一旦整齐划一,地方特色就会凋谢。
老上海人严重缺乏归属感,因为他们失去了记忆的支撑。
童年时代的房子、街道和景观都消失了,城市的文
脉断裂了。
老居民向何处寻找归属呢?他们不仅有语言隔阂,还有更深的心灵隔阂。
所以上海话这一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