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史部概说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答案整理哈尔滨学院11级

史学概论答案整理哈尔滨学院11级

(名解)史学概论:史学概论是介绍史学研究的入门性读物。

主要讲述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写作等内容。

其中史学理论包括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

(名解)历史:历史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历史学家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载和研究。

(名解)历史观:人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史学的灵魂、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包括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名解)历史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是对历史本质和本源的思考。

其中包括:历史客观性、历史规律论、历史动力论、历史分期论、历史过程论、历史进步论。

(名解)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后现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性史》、《词与物》等。

福柯认为,历史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其实是在某一历史环境中被当作真理的事物)是运用权力的结果,而人只不过是使用权力的工具。

拥有权力的人的话语形成历史。

由此提出“历史、权利、话语”的观点。

强调历史文本,并认为历史文本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

因此真理与谬误、理性于非理性之间并没有静止不变的分界线。

因此,他的认识常常持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的特点。

(名解)ST·奥古斯丁:(约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神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作有《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以及将人类历史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半老期和老年期这样的“六段年龄”的理论。

体现了线性的时间观念与历史分期理论。

然而也将所有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归结于上帝的意志。

い(名解)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一般有实物史料包括遗址和墓葬,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可以分为:史部类;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志类;甲骨和金石铭文类以及外国人著述类。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概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隋书•经籍志》“史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纪传体的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1、《汉书》的成书过程《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2、《汉书》的体例、内容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

•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史料来源(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

(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

4、《汉书》的史学贡献(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

(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

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

(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

(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

(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

(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

(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

(三)注释、研究1、唐颜师古2、清王先谦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

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

编年体概说1、编年体特点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

2、代表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编年体的优缺点优点: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

飘逸轩珍藏“年代、纪年、历法”文献目录

飘逸轩珍藏“年代、纪年、历法”文献目录

飘逸轩珍藏“年代、纪年、历法”文献目录飘逸轩珍藏“年代、纪年、历法”文献目录2013.1.8整理唐代的历.[日]平冈武夫编.唐代研究指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2册中国友谊1986.pdf 7.81 MB百年极品精美年历.xls 851.50 KB二十四节气表.HTM 20.32 KB干支次序表.HTM 3.31 KB公元干支推算表.汤有恩.文物出版社1961.pdf 2.28 MB两千年中西历速查.rar 3.81 MB两千年中西历速查1.rar 4.81 MB乔继堂、朱瑞平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df 15.33 MB岁时表.doc 20.50KB汤有恩《公元干支推算表》.文物出版社.1961.djvu 2.95 MB唐韩鄂《四时纂要校释》.缪启愉校释.djvu 11.94 MB未知.jar 551.06KB中国历代纪元表.pdf 747.91 KB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陈久金.uvz 39.07 MB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陈美东.uvz 18.73 MB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星占学.卢央.pdf 31.70 MB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星占学.卢央.uvz 20.86 MB中华历史纪元.pdf 1.45 MB中华通史大历典.王可夫.四川民族1996.pdf 161.07 MB★编年通载[四部丛刊三编][2史部]02編年通載1.djvu 2.52 MB編年通載2.djvu 2.84 MB編年通載3.djvu 4.49 MB編年通載4.djvu 4.51 MB★对照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公元1-2000).薛仲三、欧阳颐.三联书店1956.pdf 23.59 MB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公元1-2000).薛仲三、欧阳颐.三联书店1956(另本).pdf 23.26 MB清代纪年中西对照.doc 69.50 KB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山西省图书馆.pdf 2.97 MB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山西图书馆编.pdf 2.18 MB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660年-公元1918年).pdf 2.96 MB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doc 75.00 KB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山西图书馆.1979.pdf 2.34 MB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方诗铭.上海辞书1987.pdf 22.93 MB★纪年、年表10.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唐方镇年表吴廷燮1980年版排印本1631页.pdf 21.75 MB《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纪年文献.doc 25.00 KB百度_春秋战国志吧_战国历史年表(要求加精).mht 269.88 KB 陈梦家《六国纪年》.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pdf 2.79 MB 程平山《夏代纪年考》.pdf 726.10 KB楚国纪年法简论.pdf 331.73 KB帝王年表+纪年表+年号表.chm 25.70 KB杜建民 -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pdf 1.90 MB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唐方镇年表.吴廷燮.中华书局.1980.pdf 30.40 MB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pdf 3.71 MB 干支纪年(2).doc 27.50 KB干支纪年.doc 36.50 KB干支纪年法.doc 97.50 KB干支纪年法.mht 74.73 KB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简单计算方法.txt 11.39 KB干支纪年推算方法.txt 851 bytes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doc 19.50 KB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txt 1.20 KB顾静编《中国历代纪年手册》.上海古籍1995.pdf 1.99 MB广西历代大事年表.pdf 10.07 MB广西全州县发现纪年唐墓.pdf 1.32 MB广西兴安县红卫村发现纪年唐墓.pdf 1.05 MB黄帝纪年表.pdf 19.47 MB吉本道雅:史记战国纪年考.pdf 6.83 MB李佩钧《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云南人民1957.pdf 2.74 MB梁廷燦、陶容、于士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补》.北京图书馆2002.pdf 11.93 MB两晋纪年表.doc 436.00 KB辽方镇年表民国吴廷燮.doc 188.00 KB林干、陆峻岭编《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封面、目录在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pdf 6.20 MB林干:《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pdf 5.72 MB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初稿).pdf 3.10 MB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公元1919—1957年).三联书店1959.pdf 13.97 MB十二诸侯年表考证——罗倬汉著.商务印书馆.djvu 22.14 MB太岁纪年法.mht 61.90 KB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pdf 3.01 MB我国的纪年纪月纪日法.pdf 6.53 MB吴廷燮《唐方镇年表》3册..pdf 30.40 MB西汉陶钱范纪年着录表.doc 263.00 KB夏代纪年考.pdf 726.10 KB先秦诸子纪年通表.pdf 1.69 MB新编世界历史年表(约前4500-公元991年)[编]杨子娟.uvz 23.83 MB怎样查对干支纪年.doc 27.50 KB战国纪年.djvu 15.35 MB正确的商王朝年代的公元纪年.doc 1.44 MB正确的夏王朝年代的公元纪年与朱永棠的黄帝公元纪年.DOC 3.66 MB中国纪年法--公元甲子互检表.XLS 18.00 KB中国历代大事年表.pdf 8.27 MB中国历代帝王年表.doc 83.00 KB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pdf 5.72 MB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陆峻岭.内蒙人民1980.pdf 7.71 MB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林干、陆峻岭编).uvz 5.58 MB中国历代纪年表..pdf 96.33 KB中国历代纪年表.doc 100.00 KB中国历代纪年表.pdf 74.95 KB中国历代纪年表.txt 3.72 KB中国历代纪年表1.doc 40.50 KB中国历代纪年表[另版].pdf 679.83 KB中国历代纪年手册.顾静.上海古籍1995.pdf 2.08 MB中国历代纪年手册.顾静.上海古籍1995(另本).pdf 1.99 MB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上卷).pdf 21.16 MB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下卷).pdf 25.91 MB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上.djvu 7.72 MB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下.djvu 9.68 MB中国历史大事年表.doc 610.50 KB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卷.djvu 12.62 MB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沈起炜.上海辞书2001.pdf 22.63 MB中国历史纪年.xls 113.00 KB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辞书1980.pdf 4.11 MB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pdf 3.71 MB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1978.pdf 3.34 MB中国历史纪年简表.陈作良.中央党校1985.pdf 2.21 MB中国历史年表.doc 79.50 KB中国历史年表.pdf 82.35 KB中国历史年表.柏杨.(柏杨文集).人民文学2010.pdf 25.53 MB中国历史年表1.到隋为止.pdf 672.88 KB中国历史年表2.从唐到民国为止.pdf 0.96 MB中国历史年表研究———以民族历史纪年表为实例.pdf 257.64 KB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云南人民1957.pdf 3.06 MB 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pdf 2.74 MB中国民族史大事年表.doc 203.00 KB中国民族史大事年表.txt 125.79 KB中国文化史年表.pdf 41.64 MB中华历史纪年总表.于宝林.社科文献2010.pdf 115.08 MB中日朝三国历史纪年表.徐红岚.辽宁教育1998.pdf 3.62 MB中日朝三国历史纪年表.徐红岚.辽宁教育1998(另本).pdf 3.32MB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凌凤桐.黑龙江教育1988.pdf 15.23 MB 中越朝日四国历史年表.朱桂昌.云南民院1979.pdf 1.76 MB 涿州历史纪年.pdf 4.05 MB★邓洪波《东亚历史年表》序-黃俊傑.pdf 99.24 KB邓洪波《东亚历史年表》(上).pdf 800.35 KB邓洪波《东亚历史年表》(下).pdf 1.02 MB邓洪波《东亚历史年表》目录.pdf 99.28 KB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上).pdf 800.35 KB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下).pdf 1.02 MB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目錄.pdf 99.28 KB历代帝王纪年表历代帝王纪年表.HTM 3.50 KB历代帝王纪年表·汉.HTM 30.15 KB历代帝王纪年表·金.HTM 10.12 KB历代帝王纪年表·晋.HTM 16.99 KB历代帝王纪年表·辽.HTM 16.60 KB★历表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出版社1987.pdf 73.39 MB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pdf 6.51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10册.中华书局1975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1.djvu 17.32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2.djvu 18.34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3.djvu 17.21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4.djvu 16.47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5.djvu 13.81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6.djvu 13.81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7.djvu 17.54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8.djvu 38.22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09.djvu 26.15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10.djvu 29.15 MB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目录.txt 1.37 KB★历法2002年7月15日中国古代历法概说(陈美东).txt 1.93 KB《回回历法》研究.pdf 259.13 KB【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中国古代历法.pdf 2.22 MB百科小丛书.历法.pdf 9.94 MB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pdf 6.83 MB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uvz 4.69 MB陈美东《古历新探》.uvz 7.30 MB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pdf 7.37 MB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与历法.陈壁耀.宁夏人民出版社.uvz 12.70 MB杜松柏《由卜辞探论殷代的历法》.pdf 519.75 KB古代历法计算法.pdf 19.92 MB江恩理论与中国历法.pdf 4.30 MB今夕是何年——古代历法.pdf 8.67 MB类编历法通书大全.pdf 47.51 MB历法漫谈.pdf 11.07 MB历法知识一百问.pdf 413.02 KB历法资料目录.doc 75.50 KB连分数与历法.pdf 742.27 KB连分数与历法1.pdf 712.07 KB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pdf 461.56 KB民国丛书.第4090册-2.历法通志.朱文鑫著.上海书店.上海.07001262.djvu 9.95 MB庞朴:火历初探、火历续探、火历三探(汇集).pdf 2.64 MB 庞朴:火历钩沉 .pdf 555.14 KB曲安京《中国历法与数学》书评.pdf 5.31 MB时标和历法.pdf 124.96 KB时间和历法(上).pdf 1.36 MB时间和历法(上).srf 1.36 MB时间和历法(下).pdf 596.88 KB时间和历法(下).srf 596.88 KB田合禄、田锋《中国古代历法解迷——周易真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uvz 25.71 MB突厥历法研究.pdf 24.74 MB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df 23.84 MB中国古代历法常识.doc 36.50 KB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六讲(文本).pdf 371.91 KB中国古代历法漫谈.pdf 360.53 KB中国历法与数学.pdf 8.58 MB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历法.张培瑜等.pdf 27.13 MB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历法.张培瑜等.uvz 19.19 MB└─天文历法 (0folders, 18 files, 195.89 MB, 195.89 MB in total.)《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邓文宽着2002.pdf 14.46 MB陈久金《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pdf 4.13 MB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索.pdf 10.31 MB敦煌研究丛书之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_邓文宽甘肃教育0209一版一刷.djvu 18.11 MB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uvz 13.41 MB古代天文历法论集.pdf 5.55 MB古代天文历法释证.pdf 15.41 MB李芝萍、贾焕阁《天文时间历法》.pdf 8.51 MB刘操南《古代天文历法释证》.pdf 15.41 MB六经天文编(二).pdf 7.99 MB六经天文编(一).pdf 7.79 MB认星识历:古代天文历法初步.pdf 8.70 MB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pdf 7.23 MB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1.pdf 7.79 MB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pdf 4.61 MB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天文历法卷.pdf 9.94 MB追星逐月——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建系50周年.陈黎主编(草稿版).pdf 10.58 MB薮内清《中国の天文历法》.pdf 25.98 MB★历日《穆天子传》历日研究.doc 104.50 KB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pdf 219.64 MB刘永明《唐宋之际历日发展考论》.pdf 299.79 KB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张培瑜.大象出版社1997.uvz 62.85 MB唐宋之际历日发展考论.pdf 299.79 KB铜器历日研究.pdf 3.01 MB徐锡祺《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pdf 12.44 MB徐锡祺《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uvz 12.35 MB徐锡祺《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另本).pdf 11.63 MB└─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 1997 (0 folders,3 files, 63.27 MB, 63.27 MB intotal.)《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批评.txt 760 bytes《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目录.txt 514 bytes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历书公元前722~2050年)、天象公元前1500~2050年).pdf 63.27 MB★年代中国历史年代总览.doc 122.00 KB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pdf 339.31 KB何幼琦《西周年代学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djvu 22.25 MB中国历史年代表.exe 4.66 MB中国历史年代简表.编辑部.文物出版社1994②.pdf 1.72 MB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pdf 30.93 MB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另本).pdf 11.53 MB└─地质年代表 (0folders, 5 files, 4.76 MB, 4.76 MB in total.)★年号中国历代帝王年号在位时间及发行钱币名称.doc 56.50 KB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2001.pdf 5.29 MB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2001(另本).pdf 5.33 MB历史年号转换+V0[1].5.rar 303.55 KB年号索引表.PDF 174.04 KB辛德勇: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pdf 696.94 KB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陈光.北京燕山2000.pdf 5.04 MB中国历代皇帝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pdf 364.00 KB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doc 453.00 KB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xls 131.00 KB★日食月食(日月食)人类历史中的日食和月食.pdf 93.33 KB日食和月食.pdf 1.38 MB日食月食.pdf 6.18MB日月食计算1-3.doc 920.00 KB唐汉良《日月食计算》.pdf 6.45 MB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时机.txt 1.73 KB★朔闰春秋历学三种(春秋朔闰日至考、春秋朔闰表、春秋日食辨正、元史授时历所推春秋日食).pdf 6.11 MB金元四史朔闰考.钱大昕全集.pdf 17.96 MB金元四史朔闰考.清钱大昕.pdf 5.15 MB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公元220).商务印书馆2006.pdf 10.30 MB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附《西历回历》) (1 folders, 3 files, 10.86 MB, 12.78 MB intotal.)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附西历回历.古籍出版社1956.pdf 10.74 MB二十史朔闰表.JPG 110.94 KB《文物》1974年第3期刊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在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朔闰补正 (0 folders, 5 files,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之不足.txt 312 bytes★天文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陈美东.pdf 28.38 MB (天文).pdf 6.52MB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pdf 36.71MB民国丛书.第4090册-1.天文学小史.朱文鑫著.上海书店.上海.07001261.djvu 11.12 MB天文爱好者入门指导教材.exe 4.88 MB天文爱好者入门指导教材.rar 4.72 MB天文爱好者手册.pdf 35.01 MB天文爱好者手册1.pdf 19.24 MB天文爱好者资料.pdf 7.99 MB天文考古若干问题研究.pdf 5.81 MB天文普及年历的使用方法.pdf 751.75 KB天文学百科全书.pdf 31.79 MB天文知识.pdf 19.39 MB天文知识1001条.pdf 1.29 MB有关太阳的天文知识增强版.rar 5.54 MB天文知识小摘 (0folders, 13 files, 24.43 MB, 24.43 MB in total.)★万年历1328-2050万年历.pdf 7.41 MB民俗宝典.万年历(司马雄).pdf 10.69 MB实用中华万年历(1840-2080).pdf 12.70 MB万年历.exe 64.00KB万年历.rar 17.77KB万年历心算法.pdf 8.96 KB万事通、万年历(历象).pdf 10.05 MB微微万年历2.0.exe 4.50 MB微微万年历最新版.rar 4.33 MB新编实用万年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pdf 17.60 MB新编万年历.农村杂用1924-1994.pdf 1.28 MB阴阳干支万年历(1900-2100)(文本).pdf 4.87 MB珍藏的万年历(1583-5582年).exe 1.02 MB珍藏的万年历(1583-5582年).rar 823.88 KB中国古代万年历.林道心.河北人民2003.pdf 44.20 MB。

二十四部史书详细讲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各有谁撰写?

二十四部史书详细讲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各有谁撰写?

二十四部史书详细讲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各有谁撰写?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史记《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

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史记》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广义的指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一是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史学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等。

史学理论: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与其与社会关系,史家修养与批评的理论。

良史:“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书法不隐: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撰述记注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讨论的是史学家的修养问题。

新史学:最初是专指对具有“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一指鲁宾逊的《新史学》,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

80年代以来专指有别于“旧史学”和国外各种历史史观与历史学派。

或包括唯物主义史观或不包括唯物主义史观史学。

正统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史学革命:1958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

“史学革命”应运而生。

1958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是这次史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史学界在如何估价阶级统治的历史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无不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生的。

国学基础教程

国学基础教程

国学基础教程《国学基础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教材。

该教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国学概说:这部分介绍了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研究国学的基本方法。

2. 经部之学:经部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经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经学的类别和主要经典。

通过学习经部之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 史部之学:史部之学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史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掌握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 子部之学:子部之学涵盖了除经史之外的各类学术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宋明等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5. 集部之学:集部之学主要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

该部分介绍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集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

6. 校勘学及其方法:校勘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编辑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校勘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知识,掌握其编辑和整理的方法和技术。

7. 注释学及其方法:注释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注释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注释学,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技术。

8. 综观国学著作的门径:目录学是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的学科。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先秦史学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传说口耳相传史学的源头传说包含两大类:1)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治水(禹、女娲)干旱(羿)耕稼(弃,也称为稷或后稷,成了农神)2)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始祖禹:从鲧腹中生契:简狄吞了燕子的蛋,生了契弃:姜源践巨人迹怀孕所生原始战争(黄帝与蚩尤之战)传说与史学的关系2、官书1)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文书。

卜辞和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2)《尚书》历史鉴戒《酒诰》“罔(无)敢湎于酒”、“荒腆于酒”“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3、史诗,指《诗经》中的《大雅》史诗与史学的关系二、国史和《春秋》1、国史《左传》“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国语》“习于春秋”、“教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国史的特点及与史学的关系2、《春秋》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左传》和《国语》1)《左传》2)《国语》3)《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春秋外传》2、《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竹书纪年》《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束皙、荀勖、和峤、杜预2)《世本》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3)《战国策》4)《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3、多种撰述《山海经》、《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官礼》四、先秦诸子历史观1、损益史观孔子《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复古史观老子《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国学概说》之史部著作简介

《国学概说》之史部著作简介

《左传》
《左传》的地位和价值: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 、《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李源澄《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 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 独有千古。”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 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 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 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料。
《左传》
《左传》的思想: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尊礼 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力于神。”( 桓公十六年)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 师旷:“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 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
《左传》
《左传》的注本: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左传译文》,沈玉成撰。
《左传》选讲
魏颗受结草之报
(宣公十五年) 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 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 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 “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 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 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史记》版本
1922 年商务影印的二十四史百衲本。采用宋刊黄善夫 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南宋庆元二年( 1196 年)建安黄善夫刊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以金陵书局张文虎校本为底本,对《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4,简述班马异同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绪论一、“史学”的产生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1、史官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2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2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3、史事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八股书目

八股书目

八股文研究书目一、经部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二、史部《宋史•选举志》,《明史•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6年;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四库存目本;明张弘道、张凝道辑《皇明三元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成化十一年会试录》,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珍本丛刊;《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2年;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杨学为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年;三、子部宋朱熹《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四库全书本;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丛书本;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魏晋至明清)四册,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1993年;四、集部(一)别集明王鏊《震泽集》,四库全书本;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四部丛刊本;明王慎中《遵岩集》,四库全书本;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四库全书本;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明陈际泰《已吾集》,禁毁丛书本;明艾南英《艾千子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本;清戴名世《戴名世集》,王树民编校,中华书局,1986年;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清俞长城《俞宁世文集》,四库未收书目丛书;清陈明夏《石云居士集》,四库存目丛书本;清王步青《王巳山文集》十卷,《别集》四卷,四库存目本;清方苞《方苞集》,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清姚鼐《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二)总集宋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佚名编《经义模范》,四库全书本;宋魏天应编《论学绳尺》,四库全书本;明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四库全书本;清黄宗羲《明文海》,四库全书本;清黄宗羲《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本;清俞长城编《一百二十名家全稿》,光绪癸巳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孙维祺《明文得》,四库禁毁丛书本;清方苞《钦定四书文》,四库全书本;清吕留良《小题观略》、《大题观略》,天盖楼刻本;(三)诗文评元倪士毅《作义要诀》,四库全书本;清王夫之《薑斋诗话》附《夕堂永日叙论》,戴鸿森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清梁章钜《制义丛话》附《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五、著作、论文章中如《清代考试制度》,黎明书局,1931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卢前《八股文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邓云乡《清代八股文》,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王凯符《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1年;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日)铃木虎雄作、郑师许译《八股文的沿革和它的形式》,《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9集第102期,1929年;周作人《论八股文》,《骆驼草》第2期,1930年;李长之《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污点——八股文——的分析》,《清华周刊》第四十卷第一期,1933年;朱滋萃《八股文研究》,《中法大学月刊》七卷一期,1935年;周作人《关于试帖》,《宇宙风》第27期,1936年;周作人《再谈试帖》,《益世报》1937年2月25日;陈德芸《八股文学》,《岭南学报》第六卷第四期,1941年;郑师许《八股文的沿革及其对于士风所发生之影响》,《说文月刊》第五卷1、2期,1944年;文元珏《论八股文的源流及其历史意义》,《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台)郑邦镇《明代前期八股文形构研究》(博士论文),台湾大学,1987年;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戏曲》,《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朱瑞熙《宋元的时文——八股文的雏形》,《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港)邝健行《律赋与八股文》,《文史哲》1991年第5期;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张中行《说八股补微》,《读书》1992年第1期;(台)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文学评论》第九集;(台)叶国良《八股文的渊源和及其相关问题》,《台大中文学报》第六期,1994年;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孔庆茂《八股文流派论》,南京师大博士论文,1999年;王戎笙《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美)艾尔曼著、吕妙芬译《南宋至明初科举科目之变迁及元朝在经学历史的角色》,杨晋龙主编《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吴承学《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吴承学《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高寿仙《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顾歆艺《论科举、四书、八股文的相互制动作用》,《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祝总斌《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陈宝良《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明代学术史一隅》,(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十三卷第一期,2003年;李弘祺《中国科举制度的意义及解释——从艾尔曼对明清考试制度的研究谈起》(书评),《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2003年12期;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英文名称:课程编码:学分:4学分总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理论学时:32学时实训学时:0学时执笔人:冯杜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

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

国学,不可不立。

《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进;介绍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介绍经史子集三教等有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构成一定的搜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章目一二三四五六课程引入国学概述(一)国学概述(二)国学概述(三)国学概述(四)经学(一)教学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教学方式或手段备注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经学(二)经学(三)经学(四)史学(一)史学(二)史学(三)子学(一)子学(二)子学(三)课程答疑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作业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谈国学详述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就是“国学第一节什么就是国学一、何谓“国学”?二、国学的框架体系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概念的历史总结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新国学的历史任务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第二谈经学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 1、熟读基本要籍 • 四库所收图书共有3470部,7918卷;存
目部分有6819部,9434卷。 • 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 礼》、《仪礼》、《礼记》、《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尔雅》、《孝经》、《孟子》。
2、明了学术发展路径
• 3、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记 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
• 班固《白虎通》云:“经,常也,有 五常之道,故曰五经,言不变之常经 也。”
• 刘熙《释名·典艺篇》云:“经,径 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 用也。”
•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经也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国学
• 概之,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 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 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 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 系。当然。国学主体是先秦诸子, 主要指儒学。
二、国学 的范畴及 典籍 。
(一)范畴
• 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 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 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 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8史部概说

8史部概说

史部概說
关于史书的分类,各家不一。班固《汉 书·艺文志》将史部作为《春秋》的附庸。西 晋荀勖《晋中经簿》将史部从春秋家类独立 了出来。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总目》 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时,将史部定为 乙部。其后,《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 丁四部明确为经、史、子、集四部。
史部概說
《四库全书》把史书分为十五类: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 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編年體(二)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汉代荀悦《汉纪》开 创了由断代纪传体到断代编年体史 书的先例。其后,有袁宏《后汉 纪》、孙盛《魏春秋》、习凿齿 《汉晋春秋》、干宝《晋纪》、裴 子野《宋略》、吴均《齐春秋》等 编年体史书(现仅存荀悦、袁宏二 家)。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是 编年体史书中最有名的一种,对后 代史书的编纂有很大的影响。
國學入門
——經、史、子、集
史部概說
“史”,原本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 说:“史,记事者也。从又(古手字)持 中。中,正也。”《汉书·艺文志》说: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里,点出了 史官记事的分工和原则。后来,人们把史 官所作的记载历史的书籍,称为“史”。 这里的“历史”涵盖面很大,包括人类的 各种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
紀傳體(三)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 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 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 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 史》《明史》。民国时期,加上近人柯劭 忞撰写的《新元史》,合称为“二十五 史”;又增列近人赵尔巽等编的《清史 稿》,称为“二十六史”。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20101119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史部的分类

史部的分类

史部的分类史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图书分类,按照其分类来看,史部可以分为十二种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按照这十二种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史部的内容和特点。

一、经部经部是史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包括了儒家经典和其他学派的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礼记》等,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其他学派的经典著作包括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品。

经部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二、史部史部主要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包括了正史和野史。

正史是古代官方编写的历史记载,如《史记》、《汉书》等;野史则是民间编写的历史记载,如《资治通鉴》等。

史部中的作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子部子部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子部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注释、文学名著、诗歌、音乐等作品,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四、集部集部是史部中一个比较广泛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集和选集。

文集是指某一位作者的多篇作品集合,如《唐文粹》、《宋诗选》等;选集则是指从不同作者的作品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整理和编辑,如《全唐诗》、《文选》等。

集部中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古代文化、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五、古籍类古籍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献和典籍。

这些古籍包括了古代的医学著作、法律典籍、天文历法等。

古籍类的作品大多是古代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医学、法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六、子部类子部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子部类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注释、文学名著、诗歌、音乐等作品,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七、集部类集部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广泛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集和选集。

带数字的文学历史地理常识

带数字的文学历史地理常识

带数字的文学历史地理常识世界文化中的数字知识一、与数字“1”有关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357句,1785字)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别录》。

我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修辞学发凡》。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小说:《水浒传》。

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中国文言小说最高峰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中国讽刺小说最高峰我国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

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窦娥冤》。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女神》。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亦称“一代词宗”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国别史:国语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二、与数字“2”有关的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为“至圣”和“亚圣”。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21
二、古籍分类

集部[“集(雧)”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群鸟在
木也”。引申为汇集、聚集等意义。集部书大都带有 汇集、综合性质。个人作品综合集称为别集,诸家作 品综合集称为总集。当然,集部除包括历代诗、文、 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外,也包括对各种作品进行评论 及文学理论的著作。总之,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集 入此,文学理论之书亦入此]
15
二、古籍分类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注意与政书类钱法之别] 玺 印[注意与篆刻类之别] 史评类[论述史书理论、考证史实、评论历史事实与人物之 书入此]
16
二、古籍分类

子部[“子”字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一般说“子”是古
通代 断代
13

二、古籍分类


杂史类[杂记史实与个人见闻之书入此,如《汉唐秘史》、《国 语》、《战国策》、《明季野史》等书入此] 诏令奏议类 诏令[指君主给臣下的诏令] 奏议[指臣下上君主的奏议] 传记类 总传[二人以上传记入此] 别传[一人传记入此]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 谱 杂录[缙绅、乡贤等録入此]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节抄史书之著作入此] 时令类[记述有关时令节序之书入此]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山志 水志〖附水利〗) 专志(古迹 宫 殿 寺观 祠庙 陵墓 园林 书院) 游记 外纪[记载域外地理之书入 此]
20
二、古籍分类



小说类 笔记(杂事 异闻[神怪小说入此,如《山海经》、《穆天子传》、 《白猿传》、《太平广记》、《夷坚志》、《五色线》等书] 琐 语[小品文入此,如《玉堂丛语》、《耳新》、《女才子》等书入 此] 谐谑[笑话之书入此,如《开颜集》、《山中一夕话》、《古 笑史》等书]) 短篇 长篇(讲史 人情 神怪) 类书类[从许多图书中采录材料,分门别类按一定体系编辑而成之 书入此]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注疏 撰述 语录 纂集 史传 音义 目录 杂撰 附[释、 道以外宗教之书入此]) 道家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二)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唐]李延寿 [唐]李延寿 [唐]魏征等 [后晋]刘昫等 [宋]欧阳修、宋祁 [宋]薛居正等 [宋]欧阳修 [元]脱脱等 [元]脱脱等 [元]脱脱等 [明]宋濂等 [清]张廷玉等 私撰 私撰 官修 官修 官督私修 官修 私撰 官修 官修 官修 官修 官修
二十四史(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西汉]司马迁 [东汉]班固 [南朝宋]范晔 [西晋]陈寿 [唐]房玄龄等 [梁]沈约 [梁]萧子显 [唐]姚思廉 [唐]姚思廉 [北齐]魏收 [唐]李百药 [唐]令狐德棻 私撰 私撰 私撰 私撰 官修 私撰 私撰 私撰 私撰 私撰 私撰 私撰
史部概說
关于史书的分类,各家不一。班固《汉 书· 艺文志》将史部作为《春秋》的附庸。西 晋荀勖《晋中经簿》将史部从春秋家类独立 了出来。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总目》 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时,将史部定为 乙部。其后,《隋书· 经籍志》将甲、乙、丙、 丁四部明确为经、史、子、集四部。
史部概說
《四库全书》把史书分为十五类: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 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紀傳體(三)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 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 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 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 史》《明史》。民国时期,加上近人柯劭 忞撰写的《新元史》,合称为“二十五 史”;又增列近人赵尔巽等编的《清史 稿》,称为“二十六史”。
紀傳體(一)
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一般又称为 “正史”。 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其 首创者为西汉司马迁。他的《史记》当是纪传体 的开山之作。其后,班固《汉书》、范晔《后汉 书》、陈寿《三国志》都是仿其体例而作。这四 部史书并称曰“前四史”。
紀傳體(二)
后世的官方史书即以它们为范本,进行编撰。 这些史书或称“书”,或称“志”,或称“史”, 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史书有“十史”、“十三 史”、“十七史”、“十八史”、“二十一史”、 “二十二史”等名目。到清朝时,所有的史书合 在一起,通称“二十四史”。
編年體(一)
编年体,是指按年月顺序编写史书的体 裁。具体而言,就是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 纬,叙述史实。它能相对明晰地叙述出同一 时代的各个事件,有更强的时空感。《春 秋》、《左传》、《竹书纪年》、《汉纪》、 《后汉纪》、《资治通鉴》,以及历代的起 居注、实录等,都采用这种体例。
பைடு நூலகம்
編年體(二)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汉代荀悦《汉纪》开 创了由断代纪传体到断代编年体史 书的先例。其后,有袁宏《后汉 纪》、孙盛《魏春秋》、习凿齿 《汉晋春秋》、干宝《晋纪》、裴 子野《宋略》、吴均《齐春秋》等 编年体史书(现仅存荀悦、袁宏二 家)。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是 编年体史书中最有名的一种,对后 代史书的编纂有很大的影响。
國學入門
——經、史、子、集
史部概說
“史”,原本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 说:“史,记事者也。从又(古手字)持 中。中,正也。”《汉书· 艺文志》说: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里,点出了 史官记事的分工和原则。后来,人们把史 官所作的记载历史的书籍,称为“史”。 这里的“历史”涵盖面很大,包括人类的 各种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