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上)

合集下载

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下)

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下)
疵 与 疑 惑 ( ) 下
王维兵’王玉玲 郑 云哨。 , ,
(. 1高青县水务局 , 山东 高青 260 ;. 5302高青县妇幼 保健院 , 山东 高青 260 ; 530 3 山东大学 医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 2
摘 要: 目的: 分析 经络 学说 中存在 的瑕 疵与疑 惑, 修 正经 络 学说 奠 定基础 。方 法 : 过对 《内经》、 难 为 通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9期







V0. 6 No 9 12 . S p 20 e . 08
2008年 9 月
C NE A HI S OF T ADII A CHI E ME CI HI SE RC VE R T ON L N SE DI NE
要 明确与 通常所说 的足少 阴经上行 不是在 同一 条腿上 , 即 侧经脉 向上运行 于往程 , 而另一侧经脉向下运行 于返程 。 7 跷 脉 属 于 并 联 支 路 计 入 串联 流 注 经 脉 总 长 是 错 误 的

循腹上行至横骨 , 挟脐左右 各五分 , 上行历大赫 ……至胸 中 而散。 据以上记 载 , ” 冲脉 以行 于腹 部交会 于足少 阴肾经者 为主 , 即所称 “ 浮而外 者” 下肢与足少 阴肾经并 列而下 行 , ; 经胫骨 内 , 内踝后入 足下 , 向足跗上人 大趾 问 ; 部从 至 分 上 腹 部上行 , 散胸 中 , 会咽 喉 , 分支 络 于唇 口; 内起 源 于肾 腹
脉在同一时刻 以相反 方 向运行可 以理解为将一侧下行经脉 与 另一侧上行 的同一经脉 相提并 论 ; 二是两者 阐述 的是 身
6 冲脉循行上行四线下行一线 各 线阴阳属 性有待辨析 冲脉循行 :灵 枢 ・ 《 逆顺 肥瘦》日: 夫冲 脉者 , “ 五脏 六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中医最的骗局——经络学说

中医最的骗局——经络学说

中医最的骗局——经络学说各位读者,前方高能预警!前方高能预警!这篇文章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智商正常的人需要初中文凭才能理解,当然,如果你全神贯注地看,其实小学文凭能够理解也未尝不可,毕竟,里面牵涉到的初中文言文知识绝大部分都已经翻译成了小学教材大纲要求掌握的汉字,少数超纲字,比如达到初中难度,请看不懂的读者自己查阅新华字典。

鉴于中医骗子一贯转移话题,我在这里申明,这篇文章我只质疑中医经脉,所以一般只回应跟中医经络关系比较密切的回帖,其余帖子看心情好坏回复。

既然要讨论经络,自然先要明白经络是个什么玩意儿。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脉度》,为了防止中医粉说我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全部节录一遍:“……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这里讲的经、络、孙都是“气”的通道,至于“气”又是什么鬼玩意儿,不讨论。

反正关于经络的定义这里讲清楚了:这是将脉按主次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描述了主干、旁支、再旁支的关系。

并且经络孙这些所谓的脉里面,行驶着一种叫做“气”的东西。

其中作为主干的经脉有12条,经脉上的旁支络脉种类要多点,包括别络、浮络、孙络3类。

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共有15条;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数量未定;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有三百六十五条。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门类虽多,但是跟文章主题关系不大,我就不讨论了。

下面是中医粉们较公认的经络的作用: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经络认知的“对”与“错”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经络认知的“对”与“错”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经络认知的“对”与“错”经络研究最大的困难,不是临床,也不是实验,而是我们的思想认识。

把经络神秘化、教条化、虚无化都是错误的。

我们把对经络的认识分成几派:玄妙派、教条派、平实派、虚无派。

把偶尔出现的暂时不能解释的这样那样的人体现象,都当成是“经络”,给经络无限上纲,也是错误的。

经络是什么?身体内有没有这种线条状的可以产生生理病理与治疗作用的,现代医学还没有认识的生物体?如果有,那我们就必须探明以下这几个问题:第一,经络为什么能防病治病?第二,经络为什么成纵向的线条状?第三,经络为什么可以既连接脏腑又连接肢体?第四,经络与血液循环为什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所说的气血的气可以解释吗?第五,感觉传导现象与经络什么关系?感觉传导的路线与经络线一致吗?第六,穴位的实质是什么?穴位有特异性吗?或者说,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心脏病?按摩“足三里”穴可以防治胃病吗?实战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第七,经络对现代医学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第八,经络对大众健康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经络是古人在平平常常的实践中发现的,是非常平常、平实、平静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经络是我们天天必须面对的,是用来防病治病的,必须应用得当才行。

我需要应用经络治疗一个又一个病人,我要获得疗效才能进行下去,否则,举步维艰。

也就是说,我每天都在用经络治疗疾病。

所以,我对经络的看法肯定细致、深入、全面、动态。

本来,经络就是主要应用在针灸、按摩这种自然疗法中的。

但是,我发现许多专家和许多老百姓对经络穴位都存在错误认识。

具体来说,错误看待经络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条派把古人经络学说中的一切认识都当成“已知的科学真理”。

古人说经络14条,那人体里就是有14条经络?——我的研究,包括循经感传研究,对14条经络有疑问的。

经络远比14条多且复杂。

古人自己都说,一年四季经络深浅不同。

古人说膀胱经就与膀胱有关,心经就与心脏有关。

——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经络穴位并没有这种确定的“特异性”。

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

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

总之,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第一误区电针和手针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

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

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就在研究和使用。

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电针。

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电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1电针与穴位无关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

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

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

即针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枢产生的,中枢的作用机制包括释放内源阿片肽等。

这类研究的人数之多,内容之广及结果之一致是空前的。

可是,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什么结果也没有得到,更不用说解决了针刺镇痛的传入机制问题。

电刺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个常识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麻。

经络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经络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s t u d i e s o n me r i d i a n s a r e u n s u c c e s s f u 1 . Ho we v e r ,we c a n g e t f i v e e n l i g h t e n me n t s f r o m i t .S u c h a s ,r e s e a r c h p u r p o s e s d e v i a t e f r o m t h e c o r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a r e wr o n g,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 s a r e 1 o s t ,u n c l e a r t O t h e a c a d e mi c
经 络研 究 是 过 去 6 0年 来 中 医针 灸 学 领 域 投 入 人
力、 物力最 大 的 一 个 项 目, 也 是 最 为 失 败 的 一 个 项 目。 回 顾 与 反 思 的 目的 不 在 于 对 过 去 错 误 的 追 悔 或 对 既 往
mi s t a k e .We s h oul d i d e nt i f y a c c ur a t e l y kn ow l e d ge i n a nc i e nt t i me s be f or e we e xp l o r e t he e s s e nc e o f me r i d i a n. The s t u dy o f me r i di a n e s s e nc e i s n ot t he s am e as t h e s t ud y o f m od e r n a c upu nc t ur e,t he l at t e r ba s e d o n i m pr ov i n g t he c l i ni c a l e f f e c t a nd e xpl o r i ng me c ha ni s m o f a c upu nc t ur e t r e a t me n t . Ke y W o r d s: me r i d i a n, e l i ni c a 1 a c u pun c t u r e,m o de r n a c up unc t u r e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份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份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1)份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1引导语:《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者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医学入门》也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可见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经,即路径之意。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即网络之意。

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

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骨节、皮肤,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与络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

正经与奇经的不同,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奇经主要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

其中,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而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

浅谈对中医经络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经络的认识

经络学是体现人体内存在一种“网状管道现象”的新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细小的分枝为络脉,“经络”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人体通过物质能量(营养物质)与非物质能量物质(气)。

在遍布全身的经脉通道运行,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任何病变,都可以在人体中的“气”找到解答。

人体气脉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古人称它象天符地,“天有咎度。

人之脉穴同其源。

地有山河,人有脉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

八万四千,尽是肤之穿透”。

人体内具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旋转反复的无形通道,通道中所输送的物质流就是气。

内通五脏六腑,外通皮肤毛孔,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于人体场通道的复杂性,人类一直无法用准确的理论来描述人体经络在人体中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对经络存在的现象与说法就不能完全一致。

人是一部具有超精密结构的系统,由几种仪器无法检测到的神秘现象,同时控制着人体的系统运行。

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

这些系统出现故障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气是一种能量,它在人体间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如气要逆行,就会消耗人体中气的能量,如果两气相触,人体的经穴就会封闭,使人的身体不爽,周身不适,所以气要沿着人体的经络顺行。

“气”完全可以按照人的意思和意愿在经络中运行。

阴阳动变的离合,对地球的气候进行改变,产生了冷热,对人的作用也是一样。

我们就必须靠自身的能量去作用它、了解它。

在人体的经脉中,有很多穴位是生命运转的重要关口。

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机关,它就会随你拨动,随着你的意念给予它的方向,实现我们健康、长寿的意愿。

气疾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另一个面是非物质能,通过毛孔沿着经络达到全身。

一旦物质气进入体内,堵塞非物质气进入体内,就会使人体的元气不足,就会造成人的精神和体力下降。

经络穴位的疑惑

经络穴位的疑惑

经络穴位的疑惑当半桶水的科学遭遇玄乎的中医理论就产生了迷惑。

经络穴位是什么,几十年来很多人用现代科技去分析、寻找,也没有发现什么突破性的东西,但经络穴位却又通过无数的成功实践在验证着这套理论的正确性。

不认可这套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又不能忽视基于经络的中药辨证,基于经络穴位的针灸、推拿、点穴,基于经筋的正骨拉筋,这些都是实践的事实,难以无视。

黄帝内经指出了人体有12正经、奇经八脉,最重要的是12正经,次重要是任督二脉,其他奇经和络脉、孙络次次重要。

背出这12正经对我来说还有点难度,死记硬背的功夫几乎丧失殆尽。

我只好把它们分类,按六行分类,同时对应人体六腑六脏,这样可以归纳为3对,每对4条经,每对中有正反两组:木-相火(厥阴),相火-木(少阴)君火-水(少阳),水-君火(太阳)金-土(阳明),土-金(太阴)每对的一组中前者为主,后者为从属,这样就是六气。

与六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只要记住为主的那个就可以了,为辅那个记不住找它相表里的反推一下就可以,比如厥阴的相火不知道对应哪个脏,相火是三焦和心包,只可能是属阴的心包。

这6个为主的3个是手经(少阴、少阳、阳明),3个是足经(厥阴、太阴、太阳),为辅的正好相反。

而互为表里的脏腑两经,要么都是手,要么都是足,这样才形成6个循环,比如脾胃是一个循环,都是足经,先从头走足,再从足走胸,一个属土的循环。

背出这12经只是基础的基础,还有这些经络上的360多个主要穴位,这下可要歇菜了.. 还好找到一本《经穴探源》的书来解释这些穴位的名称及相关属性,只是这本书自我发挥的东西太多了,不够严谨和考究。

其实即使表面上理解了这所有的经络和穴位也很难说就掌握了经络和穴位。

经络最可恨的地方是不可见,看不见摸不着,穴位可能还摸得着,这还得依赖于人的感觉,而不是通过完全客观的仪器。

但有人却爆出惊人消息,说他看见了经络,还体会到了经络的运行规律。

其实李时珍就在《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

对经络学说的感悟

对经络学说的感悟

对经络学说的感悟对经络学的感悟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运行,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经络学的研究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方面。

在学习和理解经络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经络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首先,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它们通过穴位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负责气血的运行,还承担着调节和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调节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而经络是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当身体出现阴阳失衡时,经络会通过调节气血的流动来达到平衡的效果。

因此,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可以有效地调节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经络的研究也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经络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举例来说,一个穴位的刺激可以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影响,一条经络的阻塞也会影响到其他经络的运行。

因此,经络学的研究不仅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需要关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的研究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和调理,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例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现代医学的一些技术和疗法也能够通过影响经络系统来治疗疾病。

例如,经络导引技术和经络显影技术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护和调理经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都可以对经络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经络保健的方法,如经络按摩、经络贴敷等来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药典》不妥之处刍议

《药典》不妥之处刍议
维普资讯
江 苏 中 医药 2 0 年 第 2 02 s卷 第 5期

3 ・ 1
循 经辨 环 跳 之 我 见
扬 州 市 第 四 人 民 医 院 ( 2 0 2 管 辉 250 )
辫 l环 经 腧 足 阳 黼 跳 络 穴 三 经
著 名 针 灸 学 家 邱 茂 良 教 授 认 为 , 证 取 穴 务 须 临
路 3 结 语 环跳 穴一 直被认 为 是足少 、 阳二经 之交 会穴 , 太
( ( 药
臣毕药
该论 点一 直 沿袭至 今 。 于王 氏 的“ 会 ” 说 , ”关 交 论 可 在《 灵枢 ・经脉 》 内找 到理 论依据 根 据 足少 阳经脉 的循行 “ 支者 , 锐 眦 , 大迎 … …横人髀 厌 中 。 其 别 下 其 直 者 , 缺 盆 下 腋 … … 下 台 髀 厌 中 ” 再 考 足 太 阳 经 从 , 脉 的循行 支者 , 膊 内左右别 下 贯胛 , 脊 内, 其 从 挟 过 髀 枢 … …” 以及 滑伯 仁《 四经 发挥 》 犍 骨之 下 , , 十 “ 为 髀厌 , 即髀枢 …… ” 说 明髀厌 与髀 枢 为 同一 解 剖 位 + 置 。 甲乙经 》 :环 跳在 髀枢 中 。所 以 , 跳 作为 足 《 示 “ ” 环 少 阳 、 阳二经 之交 会穴 已不难 理解 。 太 笔 者 认 为 , 跳 不 仅 为 足 少 阳 、 阳 二 经 交 会 环 太 穴 , 且 是 足 三 阳经 的 交 会 穴 。这 一 点 可 以 在 《 枢 而 灵 经 筋 中 寻 到 答 案 。经 云 :足 阳 明 之 筋 , 于 中 三 “ 起 指 … … 直 上 结 于 髀 枢 … … 。 可 见 足 少 阳 、 阳 二 脉 ” 太 与 足 阳明 之筋 共 同 会合 于 髀 枢 + 而环 跳 穴 又正 当髀 枢 中, 环跳应 为 足少 阳 、 阳、 故 太 阳明所结 。 2 临 床 验 证 在 临 床 治 疗 中 + 跳 不 仅 能 治 疗 本 经 病 变 , 常 环 也

'易筋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探

'易筋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探

“易筋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探彭旭明广州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510405)“易筋经”是学习推拿的基础功法,“易”是指改变、变化,“筋”是指肌肉、肌腱、韧带,“经”是指方法。

通过学习和锻炼“易筋经”,使得筋强骨壮,经脉通畅,具有很好的健身和强身作用。

不过,我们在“易筋经”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随着教材的更改,“易筋经”的每一个动作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使我们存在不少困惑,现在就常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总结如下:①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范炳华主编)。

简称“推拿范”。

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手法学》(王国才主编)。

简称“手法王”。

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医推拿学》(曹仁发主编)。

简称“推拿曹”。

④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手法学》(王之虹主编)。

简称“推拿王”。

⑤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推拿功法学》(周信文主编)。

简称“功法周”。

预备势:并步站立。

头如顶物,两目平视前方,口微开,舌抵上腭,下颌内收。

含胸拔背,收腹直腰,蓄臀提肛。

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双膝空松,两脚相靠,双足平行。

心平气定,神态安祥。

“手法王”、“推拿范”、“推拿王”、“功法周”基本相同。

“推拿曹”是立正准备。

第一势:韦驮献杵势“手法王”、“推拿范”、“推拿王”、“推拿曹”、“功法周”。

分别如下:1①预备;②两臂展平;③环拱抱球;④抱掌合拢;⑤旋臂指胸;⑥收势。

2①预备姿势;②下肢动作(两足平开);③上肢动作(只有抱球动作)3①两臂展平;②合掌胸前;③旋臂指胸;④两手抱球;⑤收势。

4①两手前平举;②两手抱球。

5①两手前平举;②两手抱球。

或“合掌势”合掌胸前,中指对喉结。

本势存在的问题有:(1)环拱抱球与合掌胸前的先后顺序问题。

在“手法王”与“推拿王”中顺序是相反的。

(2)在“推拿范”、“推拿曹”中只有环拱抱球势,而没有旋臂指胸,及合掌胸前。

(3)“指胸”的位置不同,在“手法王”、“推拿王”中是指“天突穴”,而在“功法周”中是指“喉结”。

经络的新发现《十一》,经络相关问题的探讨:

经络的新发现《十一》,经络相关问题的探讨:

经络的新发现《十一》,经络相关问题的探讨:关键词:阴阳经,虽然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唯有经络的走向,运向,补泻和虚实的四大功能,是经络相关问题探讨的中心和主题。

《01》,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脏腑”:自古以来,我们祖先所讲的脏腑,常常不是指真正“五脏六腑”!而是指脏腑所属的“经络”!即脏腑,只是经络的代词!所以,我们祖先把具有肺功能的阴经,称为肺经和肺幕经!把具有大肠功能的阳经,称为大肠经和大肠幕经!把具有脾功能的阴经,称为脾经和脾幕经!把具有胃功能的阳经,称为胃经和胃幕经!把具有三焦功能的阳经,称为三焦经和三焦幕经!把具有肝功能的肝经,称为肝经和肝幕经,把具有胆经功能的阳经,称为胆经和胆幕经!把具有心脏功能的阴经,称为心包经和心包幕经!把具有“思想功能”的阴经,称为心经和心幕经!把具有小肠功能的阳经,称为小肠经和小肠幕经,把具有肾功能的阴经,称为肾经和肾幕经!把具有膀胱功能的阳经,称为膀胱经和膀胱幕穴经。

《02》,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中医常说的“五脏”,是指心脏,肺腑,脾脏,肝脏和肾脏;而“六腑”,是指小肠,三焦,大肠,胃,膀胱;但是,中医所说的“心”,实际上是“一字三用”;一当,血液器官用;二当,思想器官用;三当,中心器官用;血液器官,就是心脏;而思想器官,就是“大脑”;而中心器官,就是人体中心的“心口窝”;而心口窝,正好是“心幕穴”的“巨阙穴”;即“巨阙穴”,既是有思想器官的幕穴,又是“六脏六腑”中心的幕穴。

所以,“五脏”,实际上,是“六脏”;一是心脏,二是思想器官,三是肺脏,四是肝脏,五是脾脏,六是肾脏。

《03》,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阴虚型”和“阳虚型”的体质:中医所说的“阴虚型”和“阳虚型,只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阴虚型”体质的人,中医只是强调,该人“阴气不足”的一方面,而没有讲“阳气尚足”的另一方面;而“阳虚型”体质的人,中医只是强调,该人“阳气不足”的一方面,而没有讲“阴气尚足”的另一方面;所以,中医所说的“阴虚型”体质的人,实际上就是阴阳经的“阴实阳虚症”的人;而中医所说的“阳虚型”体质的人,实际上就是阴阳经的“阴虚阳实症”的人。

八种常见经络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八种常见经络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八种常见经络异常及其临床意义·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气血、组织液或体液里的有形精微物质或代谢物能沉淀在缝隙中,形成结节、结块等异常表现。

有时经络缝隙周边的皮、脉、肉、筋、骨也会出现改变。

·辨经是把患者的症候结构与相关异常经脉进行“对接”,从而辨别疾病变动所累及的异常经脉的思辨过程。

但临证时不能盲目地针刺经脉的异常反应点,应结合临床症候进行细致辨经、选经、选穴,再予以施治。

王居易教授对经络结构的认识来自中医经典,他认为《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中“分肉”的概念是广义的,表示体表的五种组织——皮、脉、肉、筋、骨,也称为“五节”。

经络位于“分肉”之间,即五节之间的缝隙中,且缝隙里有气血循环并与周边组织进行灌渗。

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气血、组织液或体液里的有形精微物质或代谢物能沉淀在缝隙中,形成特殊的异常表现,如结节或结块等。

有时经络缝隙周边的组织结构——皮、脉、肉、筋、骨也会出现改变。

这些异常能在某种程度上较为直观地反映本经气血的虚实盛衰,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笔者分析以下八种经络异常变化,以明确经络诊察在缝隙中可以摸到哪些最常见的异常反应。

八种常见经络异常结块为在经络缝隙中肌肉丰满部位出现较大范围的结块样肿大,边缘光滑,弹性变小,小者如黄豆,大者如蚕豆或小枣,有的松软,有的较硬。

一般出现在十二经前臂、小腿段以及膀胱经背部缝隙中,多为肉与肉、肉与筋、肉与骨、筋与骨之间的缝隙。

王居易老师认为结块是经络缝隙或周边组织的炎性代谢物堆积,或者是组织液的滞留物经过发酵变质而成。

结节为缝隙中或周边组织外膜沉积物硬化而成,小者如米粒,大者如绿豆,外形比结块小。

一般出现在十二经四肢部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缝隙内,多为肉与肉、肉与筋、骨与肉、骨与筋之间的缝隙。

如结块或结节呈连续状,则称为条索。

结节与结块的临证意义有相同点。

其大小、深浅、质地的软硬和形态均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具有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大的显示疾病较重,小的显示病情较轻;深层出现异常提示慢性病,浅的提示急性病;质地较软的提示为新病,随着疾病痊愈大多能消失,质地较硬的则提示病程较长,有时也可能是曾经罹患疾病遗留的痕迹;大多边缘光滑,但也有极少数可触及尖锐性的边缘,这种情况提示病久,甚至可能是恶性或不可逆疾病。

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一、学习《经络学》意义何在?1、说明生理功能A、运行气血(卫气、营气、宗气、原气),营养周身,抗御病邪;B、沟通内外(“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协调阴阳。

2、说明病理变化A、反映症候(虚、实、寒、热),特别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这又是该经络、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B、传注病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病胁痛;肾病腰痛),脏腑之间(心移热于小肠;肝木乘脾土;)。

3、指导辨证归经(经络辨证产生的根源)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脏腑属络,因而可反映出一组特有的症状(如对十二经脉而言,主要是其病候);反之亦然。

如头痛,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阳明、太阳、少阳、厥阴。

具体诊察方法有:经络诊察、穴位诊察。

4、指导临床治疗A、针灸治病原理:腧穴→经络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脏腑(调整虚实)B、针灸选穴:循经远部取穴主要在经络辨证基础上进行,如“四总穴”;经筋病候主要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如足阳明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即病愈)为数,以痛为输”;汤药治疗的引经药,即药物归经。

5、其他A、循经考穴:先发现少数基本穴位,再认识到经络联系,进而在经络知识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穴位;B、子午流注:由经络气血的运行与时间相关而产生。

C、明确经络循行和主病可以更好地运用药物归经的理论,选用针对该经络或脏腑的特定药物来治疗。

总之,经络学说与气血、脏腑学说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阐明机体的气血运行以及全身各部分的联系,从而论证机体的完整和相对稳定、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临床各科,尤其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因此,《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清代俞伽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二、如何学习《经络学》的十二经脉及总论1、认真学习总论中各项内容。

中医的经络为什么会遭到质疑

中医的经络为什么会遭到质疑

中医的经络为什么会遭到质疑有人说针灸是中医最纯正的传承,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也就是针灸技术了,到目前为止,一切用科学方法解释中医经络的实验都没有很好的结果,原因是什么?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经络是骗局,中医更是伪科学,现代社会应该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医呢?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主干,是粗大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相对来说是位于深层的。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具有网络的含义、位于浅层、较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整个经络系统在内连属脏腑,在外网络“支节”,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经络理论是中医的一部分,好比解剖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穴位辨证关系与中药处方用药原理相通,“烧山火”和“透天凉”是两种重要的针刺手法。

烧山火法就是通过一定手法的针刺使人体皮肤,肢体或全身产生温热感,是补法的一种。

"透大凉"法正好与之相反,是泻法的一种。

《灵枢》又被成为《针经》,记述了古中医关于针灸的内容,开篇就是“九针”,流传下来的却很少,现代用的最多的仅剩下毫针,民间也有自制九针的各种培训班,也有一些号称中西医结合的技术,比如小针刀、银质针等操作,甚至还有针刀镜等。

从事过针灸的医生,或者有过扎针经验的人,都能感觉到针下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和血都是形而上的概念,因此经络也不是肉眼可见的,更不是现代科学手段可以观测的。

没有深入了解不同医学模式的哲学起源,就用现代的知识去反驳中医是草率的。

不仅仅是经络,包括中医理论,从现代角度来讲都是比较神秘的,为什么神秘,无非是时代变了,中医还是那个中医。

近现代有很多用科学手段寻找经络的实验,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假设,这张图前段时间很火爆:荧光管路的发展来显示经络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深入,年轻人中相信中医的在减少,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西方科学体系,人们认为除了科学以外的东西都是错误的,这个观念也正在被纠正,因为,现代中国教育施行的是西方的体系,却没有从根源上去学习科学的思维,西方哲学也是被当做大学的一个分科来学习。

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一)

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一)

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一)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一、十二经脉与天地阴阳之道祖国医学发源于《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

贫道根据练功的体验认为,发现经络学说是古圣人通过养身修道达到与宇宙的大自然之道合体之时所取得的中医理论---十二经脉理论。

祖国医学理论虽玄,却是通过自身反应内观证得,故是十分科学实用的,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类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祖国的医学理论和我们道家的道学理论相同,都是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宇宙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在运行五运六气,产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人体之内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在循环轨道场(即十二经脉)在运行五脏六腑,产生春季脉弦、夏季脉钩、秋季脉浮、冬季脉石的脉象变迁。

在宇宙间若没有自然大道的运行能量,日月星辰即不能有规律地运行,万物也不能生长;在人体内若没有十二经脉的运行能量,人就没有生命;所以,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之道至关重要,又非常玄妙。

《灵枢·经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说“肝应岁星(木星),心应荧惑星(火星),脾应镇星(土星),肺就太白星(金星),肾应辰星(水星)”,说明宇宙是个大天地,人体是个小天地。

前圣曰:“人乃天地之精灵”,可以说人体即是天体的一个缩影,太阳系的天体结构在人体内都有,但却隐藏着,因而许多修行人在修炼到一定程度时(有日月会合境界),就能返观内照见到太阳、月亮、星辰,故我们道家说“大道在自身,身外无道”,也说明我们的人体已具备天地之全璧,就予珍惜修养。

—文尾线—▶版权声明:。

武当祝氏道医: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三)

武当祝氏道医: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三)

武当祝氏道医: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矛盾之谜(三)十二经脉运行理论的四个矛盾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素问》《灵枢》。

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道经脉,一道位于左侧,一道位于右侧,而《灵枢》中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一个侧面而已。

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真谛。

如果仅凭《灵枢》中某一章节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

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一、井、荥、输、经、合的出入矛盾《灵枢·本输》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输,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又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如果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那么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的路线中而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灵枢·本输》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为原。

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

”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那么入于曲池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入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论,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二、根结矛盾 《灵枢·根结》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络学》 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 , 进行 比较对照、 分析评 价。结果 : 督脉循行有 上有下、 方向相悖 , 分支众 多有待探 究理 清; 将督脉与任脉视 为二条经脉计入 全身经脉 串联流注总条数及总长度疑惑是错误 的; 阳明 足 胃经胸腹段 中有其他经脉的脉 气合并而行 , 足太 阳膀胱经背、 、 腰 骶段 双线 可能属于两条经脉的组成部 分, 足少阳胆
臬 ” 所 以对 于 这 部 不 是 出 自一 人 手 笔 、 个 时 代 、 个 地 , 一 一 方, 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 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性 各 著作 中显露 出的许多学 术观 点的 分歧 、 自相矛盾 的地 方和 用人与天 的关系进行机械 比附有 时导致 的某 些错误 I 等 , l 少有质疑并探 讨修 正者 , 经 络理论 尤其 如此 , 对 即便 有为 者, 往往被视 为误解误 注或 被戴 上 “ 不符合 原意 ” 的枷锁 。
经 络学说 不仅 为 中华 民族 的健康 事业发挥 了重 要作
用, 而且对世界人 民的健康事业也将具有重要 意义 , 这是 中 华民族 对人 类 的伟 大 贡 献。然 而 , 因为 记载 经 络 学 说 的 《 内经》 《 、 难经》 《 、 甲乙经 》 等古 典 医籍 , 被历 代 医家 尊为 “ 万世宗 法 ” 的规 范 , 其是 《内经》 历代 医 家 “ 为圭 尤 被 奉
经 络 学 说 中存 在 的 瑕 疵 与疑 惑 ( ) 上
王 维兵 王 广 琦 张 , , 颖
(. 1 高青县水务局 , 山东 高青 2 60 ;.北京市崇文 区园林 市政服务 中心 , 5302 北京 10 6 ) 0 0 1 摘 要: 目的 : 分析经络学说 中存在 的瑕疵与疑 惑, 为修 正经络 学说 奠定基础。方法 : 通过对 《 内经》 《 、 难经》 、
者批评指正。
系两 目之下 中央” 难经 ・ 。《 二十 八难》: 督 脉者 , “ 起于 下 极之俞 , 于脊里 , 并 上至风府 , 入属 于脑 ” 灵 枢 ・ 。《 经脉 》 : “ 督脉 之别 , 日长强 , 名 挟膂 上项 , 头 上 , 当肩 胛左 右 , 散 下 别走太 阳, 入贯膂。 《 ” 奇经八 脉考》: 其 脉起 于肾下胞 中, “ 至于少腹 , 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 , 系溺孔之端 。男子循 茎下至篡 , 女子络阴器 , 合篡 间 , 具绕篡 后屏 翳 , 至少 阴与 太 阳中络者合少 阴上股 内廉 , 由会 阳贯脊 , 会于长强穴 。在骶 骨端与少 阴会 , 脊 里上行 , 并 历腰 俞 、 阳关、 门、 枢 、 命 悬 脊 中、 中枢 、 筋缩 、 阳、 台、 至 灵 神道 、 柱 、 身 陶道 、 大椎 , 与手 足 三阳会合 ; 上哑 门 、 阳维; 系舌 本 , 会 入 上至 风府 , 足太 阳 会 阳维 , 同人脑 中 ; 循脑户 、 问、 强 后顶 , 上巅 , 历百会、 前顶 、 囟 会、 上星 , 至神庭 , 为足太 阳督脉之会 ; 中 , 循额 至鼻柱 , 素 经 谬、 沟, 水 会手 足阳明 ; 至兑 端 , 入龈交 , 与任 脉足 阳明交 会 而终 ” 经络学 ( 。《 本文所 用的相关 经典 文献多 引 自该 书, 特别 注明者除外 , 同) 为 , 下 认 根据 以上有 关记载 , 督脉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8期






.J - l = J
V0. 6 No 8 12 .
Au .2 0 0 8 g
200 8 年 8 月
CHI NESE ARCHI VES O F TRADl O NAL CHI Tl NESE MEDl NE CI
督 脉循行 ; 灵枢 ・ 《 营气 》 “ 厥 阴 …… 上循喉 咙 , :足 入 颃颡 之窍 , 于畜门 ; 究 其支 别者 , 上额 , 巅 , 循 下项 中, 脊 , 循 入骶 , 是督脉 也 ” 素 问 ・ 空论 篇 》: 督 脉者 , 于少 。《 骨 “ 起 腹, 以下骨 中央 , 女子入 系廷孔一其 孔 , 溺孔 之端也 。其 络 循 阴器 , 合篡 间 , 绕篡后 , 别绕臀 , 至少 阴 , 巨阳中络者合 。 与 少 阴上 股内后廉 , 脊属 肾。与太 阳起 于 目内眦 , 贯 上额交巅 上, 入络脑 , 出别下项 , 还 循肩膊 内 , 脊抵腰 中, 循膂 络 侠 入
肾 。其 少 腹 直 上 者 , 脐 中央 , 贯心 , 喉 , 颐 , 唇 , 贯 上 入 上 环 上
笔者认为 , 当前反 中医思 潮盛 行的背景下 , 在 对于古人 受当 时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 平限 制创编的经 络学 说 , 我们再 也 不能为 了“ 内经》 《 一动摇 , 我们没饭 吃 ” , J 而对其 中存 在 的观点分歧 , 甚至错误 视而 不见 , 一味 的墨守成 规 、 万世 宗 法, 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 时俱进的精神 , 根据 中医现 代研究成果 , 参照现代 医学理论 , 对其进行有甄别地继 承和 发扬 , 挑起 修正完善经络学说的重担 。不然 , 若被外 国富有 创新精神 、 勇于打破 成规的医家 , 抢先对经络学说进行修正 完善 , 使被称为“ 中国第一 大发 明”3的经络学说 发展成为 【 “ 中外发 明” 的经 络学说 , 或被反 中 医者 贬低其 科学 价 值 , 我们都会有负于时代 有负于祖先。值 得庆幸 的是 , 王鸿谟 教授 对有关 营气流注的经文 提 出了质 疑 , 励笔者 斗胆 激 提出经络学 说 中存在 的瑕疵与 疑惑管窥 之见 , 恳请专 家学
笔者认为在当前反中医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对于古人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创编的经络学说我们再也不能为了内经一动摇我们没饭吃2j而对其中存在的观点分歧甚至错误视而不见一味的墨守成规万世宗法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参照现代医学理论对其进行有甄别地继承和发扬挑起修正完善经络学说的重担
经头部循行线 中5个转折分成的 6条线段可能分属 于两条 以上 的经脉 。结论 : 客观存在 的督脉 、 阳明 胃经、 足 足太
阳膀胱 经、 少阳胆经的循行分布状况 , 足 可能与 目前公认状况相 比悬殊较大 , 因此有必要进行探 讨修 正。
关键词 : 经络 学说 ; 瑕疵 ; 惑 疑 中图分类号 :2 4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77 2 0 ) 8 7 4— 3 17 1 ( 08 0 —19 0 1 督脉 循行有上有下方 向相悖 分支众 多有待探究理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