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
工作研究:加快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的思考
加快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省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复杂、多样、动态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
加快我省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主导”转变。
改进政府治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最大限度减少地方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扩大直接面向基层的行政审批范围,基层更方便管理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基层。
二是进一步加快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省直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财事匹配原则,调整完善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进一步推行市州、县市区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工作。
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将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强宏观导向与强化社会服务上来。
二、实现“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党委和政府管理主体之外,以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公民等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一要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功能,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二要增强社会自我建设能力和行业自律能力,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三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对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公共决策,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三、实现“行政介入”向“法治服务”转变。
创新政府治理理念,重在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
一要严格按照职权法定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和纠错问责制,推进各级政府事权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
二要加强法治保障,拓宽公民及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创新体制机制,共筑中国梦——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孟子曰:”民贵君轻“。
可见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不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都是一个”人“字。
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上升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主才能繁荣富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此种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阻碍中国的发展。
所以,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行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平等协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报告中都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做了详细的阐述。
不仅是因为它能体现政府自我变革的决心,更在于它能使中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与人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犹如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那只局限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足人民温饱水平的时代。
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大踏步走在时代的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达到69.6万亿元,人民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着。
所以,以体现政府对社会全方位管理,强调政府权威性、管理责任唯一性的传统社会管理已不得人心,必须改革创新。
社会治理仿佛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正大踏步走出国门,引领世界。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行动主体的多元化与平等性,各主体在协调基础上形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实行共生共赢。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出现了很多好的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北京市海淀区的相关部门与慈爱嘉公司成立的”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建立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体制,使广大老年人受益匪浅,还有信阳市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佛上市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都是很好地探索。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也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要求我们采用更加开放、创新且高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一、从纵向管理到横向治理在过去的社会管理中,政府通常采用纵向管理的方式,即由上至下的指令式管理。
政府部门向社会下达命令,而社会应当服从。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的秩序,但是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延续下来,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不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纵向管理的模式被逐渐取代,横向治理的方式越来越被重视。
横向治理即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参与的共治方式,政府与社会组织可以更加紧密合作,缓解政府压力的同时,也能够让民间更方便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
二、从行政化到规范化过去的社会管理中,政府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占主导。
政府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规范,而是利用对公共资源的掌控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这种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公共资源的滥用、官员的腐败等等。
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应该更加规范化。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备的规范来约束社会,通过规范化的手段来增强社会的治理效能。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度,也能让市场信心大幅提升。
三、从单一服务到全面服务在新时代中,社会管理和治理也需要从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变。
政府应当全方位地考虑公共利益,不仅仅是对特定问题进行服务处理。
例如医疗服务,除了对某一领域的医疗问题进行解决之外,还应当从全面的角度设计医疗方案,从而提高全民医疗服务的效率。
四、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在过去,政府通常优先考虑效率问题,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开展社会管理和治理活动。
这样的导向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公共资源的不公、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等。
新时代中,社会管理和治理应当转向公平原则。
政府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保障人民权益,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全民的利益,对弱势群体给与更加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结:在新时代下,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方式与之前有很大不同。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经济管理97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王 丹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经系摘要:社区,作为居民(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故对其的治理在城乡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之下,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社区治理模式已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传统型的社会管理向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的转变。
本文拟就从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当前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变革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区治理;创新;还权赋能;居民主体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6-0097-01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加快,基层社区治理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
从2015年-2018年,“社会工作”已连续五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7年6月,国务院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其中也提到,要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的治理水平,加快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化与现代化。
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视。
在自上而下对社区治理的推进下,在过去的十几年,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促使社会管理者反思当前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进行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变革社区,是指具有稳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人口,并对其居住区域有归属感及心理认同感的社会有机体。
其中,人是社区的关键因素。
在人口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流动的个体难以对其暂时生活地建立归属感和共同感。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从西部向东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此种流动大部分不是居住地的永久迁移,而是为了赚钱等因素的考虑外出打工。
在此种情境下,这一群体与当地居民,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也难以产生紧密联系及心理认同感。
这种由许多流动人口组成的社区,给社区自治带来的最大难题是,居民对于社区共建缺乏参与热情。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郭星华石任昊*原文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摘要:针对“法是怎么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命题,以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律革命”为时代背景,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予以回顾,进而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归纳出“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
“拨乱反正”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制”模式,强调法治的价值启蒙,以“压制型法”为手段、追求政治领域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制度设计,以“自治型法”为手段、追求经济领域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实践关切、以“回应型法”为手段,追求社会领域的共建。
经历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仍没有实现现代法治建设所追求的“法治秩序”,“社会治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此基础上,回归“规范—秩序”的命题,针对“回应型法”的时代要求,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规范多元”三个角度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予以前瞻。
关键词: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在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次法律革命,即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1949年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所形成的第二次法律革命,以及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第三次法律革命。
[1]这里所说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法治建设。
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时,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针昭示着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从1978年到2013年,走过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一、本文概述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因此,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探讨这些新趋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梳理,我们将试图揭示新趋势的特点、成效及潜在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新趋势的内涵和外延。
一方面,我们将关注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法治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将重视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发挥,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等方式激发社区活力,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社会管理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领域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预示了未来社会管理的方向。
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管理逐渐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
政府部门利用这些数据和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社会动态,预测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社区治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满意度,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摘要】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涉及多方面的变化。
多元参与正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趋势,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民主决策。
社区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强化社区自治是推动社区治理的关键,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社会化服务也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是城市社区治理的迫切需求,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效果。
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将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科技、社区自治、社会化服务、治理能力。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多元参与、科技创新、社区自治、社会化服务和加强治理能力等方面。
这些趋势的出现,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多元参与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还能够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区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科技创新则为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社区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强化社区自治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管理自觉和自我管理能力,使社区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会化服务则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内容,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治理能力,则是城市社区治理的迫切需求,只有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将以这些方面为主线,不断完善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2. 正文2.1 多元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趋势在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之一是多元参与成为重要特征。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需求,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虽然紧密相关,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方面,探讨其意义与关系。
首先,社会管理指的是通过制度、法治等手段来协调社会中各种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运行的有序进行。
社会管理的特点在于它以制度性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稳定,通过落实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实施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例如,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就是社会管理的一种体现。
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社会成员的参与和共治。
社会治理是指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社会治理的特点在于它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强调社会的自治和自律,倡导社会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和管理社会的方式。
比如,在一个小区里,居民可以通过业委会的组织,共同管理小区事务,制定规章制度,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社会治理的体现。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
社会管理强调制度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而社会治理则通过各种方式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共同管理的合力,增强社会管理的效果。
可以说,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共同构建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贯穿于方方面面。
它们通过各个领域的实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举个例子,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了红绿灯的使用规则,以维护道路交通的畅通与有序。
同时,社会治理也参与其中,比如各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社会交通秩序。
总之,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通过制度与法治,建立规范和秩序,确保社会正常运行。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摘要: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对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意义,是社会管理领域的进步,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服务理念、促进民生等方面都比传统的社会管理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开始转型。
社会治理是我国一直以来在管理社会事务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改革目标与方向,意义较为宽泛和富有弹性,对于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更具有可行性。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动态逐渐开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多个组织、多个层面形成的网络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群防群治的思想。
但是社会治理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而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中,更多的体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自治、自律的活动行为,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都是一种进步。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社会领域却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不协调,并且这类现象越积越多,对经济社会的科学、良性运转有着一定的影响。
国家对社会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社会管理工作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状,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管理需要,而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来取而代之,急需建立一种科学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模式,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传统的社会管理显现出一些弊端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应该是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统一体,然而社会管理的行为理念在应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显得有些滞后。
以往的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但是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如服务思想不够,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替代社会管理中的服务环节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逐渐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政策演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一、历史渊源1.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以"治"为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
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效能不高、民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2.社会治理理念的崛起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二、政策演变1.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政府职能从单一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放权、市场监管和公民参与等方面。
从此,社会治理理念开始在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得到贯彻和推广。
2.重大决策和举措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和举措,比如《社区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社会组织管理暂行条例》等。
这些举措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促进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的有效互动,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3.实践与探索除了政策层面的倡导以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
比如通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加强社区矛盾调处机制建设、推动居民自治等,都是在落实社会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1.社会治理向深度发展未来,我国社会治理将朝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方向发展。
浅析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变迁
社科研究15作者简介:宋祥秀(1978— ),女,汉族,天津人,高级讲师,法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建设。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一目标下,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在此之前的中央文献,都使用社会管理一词,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转变、社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与发展的历程。
一、作为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这里的社会管理,作为政府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并列。
这也是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规格文件中。
此后,在党的会议和文献中,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
作为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是由政府这一主体,对社会各项事务进行管理。
二、作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个热词,是从2004年开始。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里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并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标题下,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同时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完整word版)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内涵之变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内涵之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这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治理意味着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如何决策?如何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曲折,避免危机?这,需要新的治理模式。
治理是关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连接居民的活动。
治理是指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
它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
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治理理念的高度升华就世界范围而言,治理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包括组织治理,也拓展到问题治理,不仅拓展到地方和国内问题的治理,还拓展到全球问题治理。
治理是一门驾驭和引导社会和组织的艺术。
治理是决定权利如何应用,决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的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
治理不仅决定走向哪里,而且也决定谁应当参与决策和以什么样的资格参与.对于加拿大的经验研究表明,公共对话与政府的信任度之间有明显关系,公共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对于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公共对话能够提高经济运作。
社会治理是指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
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结构或关系不只是政府内部的制度结构和关系,还包括社会部门的结构和关系,对决策产出发生重要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事情越复杂,政府的局限性越明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相信,公共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问题非常复杂以至于不能由政府单独决定。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和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组织和社会群体共同协作、协调,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
公共管理则是指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对社会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行为。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信息化和科技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社会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问题,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管理面临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形势。
此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也是当今社会管理需要重点关注和应对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国的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效率。
另一方面,则是更加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化。
除了政府要发挥作用外,还将社会参与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以便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和智慧,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具体实施方面,当前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化社会治理需要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也需要人才支撑。
因此,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应成为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化各种在线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
现如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整治。
同时,各级政府还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包括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分权化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府往往扮演主导地位,而现如今则需要加强市场、行业等群体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治理机制和工作机构,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各界的分权和合作。
四、专业化尤其针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里行政人员、执法人员的专业性提高,以及社会公众的纳入式治理和自治能力提升,社会治理要求参与者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升级。
五、智能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还可以对应急处置、社会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出响应。
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过去,社会大多是围绕着大众的需求和利益展开的。
而现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升级,更多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个体的特殊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这种趋势除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商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更多的企业们关注到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更多与不同文化个体有关的创造性作品,科技的进步也让生活越来越便捷且注重个性化需求。
在社会治理方面,更多政府和社区的行动也积极响应和促进了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在治理中,政府加强了对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支持,这反过来也带动了人们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认知和应用。
二、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和智能化正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两大摆渡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快速。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核心——人工智能技术,让智能机器已经具备进行多种工作,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而数字化则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各种工作和娱乐。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在治理方面也同样显著。
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可以方便地在公共场所提供信息服务;利用数字化技术,政府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公共资源的管理;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还支持参与式治理的发展,让公民可以更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多元化的参与治理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治理所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森严的管理体制,更多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公正公平的参与机制。
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
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但同时,社会治理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呈现出一些良性发展趋势。
首先,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是多元参与。
以往的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管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也开始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这种多元参与的趋势有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效果。
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学术界等各方面的代表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社会发展和问题解决。
其次,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是法治化。
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也越来越体现法治的思维和方式。
不仅政府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过程也要依法进行。
这种法治化的趋势有助于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理水平。
第三,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是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信息化的社会治理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公众需求,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和评价机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增加诚信行为的奖励和支持,逐步形成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提高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趋势是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治理也需要通过跨国合作和共治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发展
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发展社会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协同合作,调节公民与非公民行为,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稳定有序前进的一项工作。
社会治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治理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发展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社会治理现状目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效果已显著,从依法治理、社会管理、社区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流动、聚集使社会矛盾、问题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社会治理依然严峻。
一是治理难度加大。
社会治理难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国内由于人口大量迁移,城镇化的加快,许多矛盾和问题都难以有效控制。
国外的不稳定因素对国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加大、恐怖主义的威胁、新兴经济体崛起等。
二是管理体制不适应。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但在新情况下,政府垄断式管理模式逐渐冉冉升起问题,根据新情况的需要,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参与管理治理。
政府与市场、社会也应协同共治,彼此之间形成有机结构。
三是民众期望提升。
随着社会进步、平等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对社会管理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人们可借鉴的方式手段也越来越多,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随时进行交流。
因此,社会治理要想促进合法化、人民化、社会化,需要在生态系统内部建立自然、开放、自由的发展关系,形成持续自我启迪进化的动态因素。
二、推进社会治理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我认为必须推进多元化、多层次和群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推进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
其实,中国古代的社区自治制度,就是民主决策的先行者。
如今,将社区划分成小区等单位,进一步落实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让自治成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主张由民主、公正、公开的群众自治,可以先通过“选、择、调、退”方式,从人的方面切入,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有时甚至可以通过力量的调动,让人民涌现出来更多的凝聚力和感谢之情。
以“四化”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0年第7期新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社会治理新风向,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高效的治理体系,使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之中提升幸福感、获得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更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需要解决的关键议题。
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只有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以及专业化水平,将新时代的新思想注入社会治理新格局之中,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打造“社会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社会管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表面上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需要从政府到社会组织,再到普通公民都积极参与其中,使治理主体承担治理职责,打造“社会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因此,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不再是政府包干、执篙撑船的模式,而是党委政府“掌舵”主导,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所提到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而建设这个“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充分调动每一个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激发治理主体的活力,从而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发挥1+1>2的效果。
同时,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代表了从治理方式由传统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变为多种手段并行使用,尤其在统筹社2020年第。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更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管理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为此,应从管理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从一元到多元构建治理网络,从纵向到多向再造权力流程,从失范到规范完善治理法律,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
本文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引言我国由于受传统政府行为模式影响,将治理理解为管理,与统治的意思更为接近,与当前主流的社会治理理论有些偏离。
在公民社会兴起、公民社会组织日益壮大的今天,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符合世界政府治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和创新,建立起多元参与的、协作互动的、依法治理的合作网络,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1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含义何为社会管理?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由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企业、公众共同介入,基于一定的价值基础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对于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
何为社会治理?它与社会管理类似,都是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进行的。
但与社会管理不同的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倡导公众在有序合法的情况下与政府通力合作,一道对部分社会问题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社会治理是一个自下而上参与的过程。
二者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对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力大有不同。
让我们着眼于中国社会在现有社会管理机制下产生的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中各类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对稳固的关系,在面临转型时,必然以整体系统形式进行过渡,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
而我们当今所面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一是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社会向相对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二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机构随社会集体利益转变而激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演变。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理念变迁与路径思考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理念变迁与路径思考
杨和平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
【摘要】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在治国理念和思维上一次重大的转变,是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新提升。
理念上的变迁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径建构。
文章通过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内涵解析,指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最后,对我国未来社会治理的路径发展进行了思考:加强现代化公民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杨和平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进程及演进路线
2.理念升华与体制创新: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理性审视
3.从社会管理
理念变迁看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4.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理念变迁与路径思考5.浅析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变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要敢于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以及感触最深、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敢于碰社会领域中的硬骨头。要努力消除传统社会和文化中长期积淀、阻碍国家现代化的障碍。在现实社会中,官本位和泛行政化趋势是亟需改革的一个领域。官本位和泛行政化的触角已经遍及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甚至居民生活等领域,它使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侵蚀社会的公共生活,破坏了社会和谐和公共参与的基本价值--平等和公正,挫伤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不断完善决策模式。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如何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曲折,避免危机?这需要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政府首先要意识到:重视公众利益并不意味着要约束政府,但是政府应当与其他角色包括媒体、一些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分享共同利益,在基本的公共问题上要保持一致。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改革和更新当前的治理模式
过去的35年发展中,中国社会的治理和体制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法治在替代人治;立法与执法的分离;部门之间的壁垒在打破;分权使地方领导获得更多的权力;公众越来越多参与立法、执法和政策制定。但是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目前差距尚远,改革和提升的空间很大。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适应产业革命变革,不断改革社会体制。社会治理要努力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和产业升级这一新的形势,努力实现与时代同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探索阶段,主要在两个方面酝酿突破,其一是针对社会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在交流和碰撞中形成新的理念和方法,参加交流和碰撞的部门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政府、专家学者、职业服务供给商、创效评估人员等。其二是在传统的金融体制内,植入社会和环境效果评价,引导私人资本进入社会和环境领域,产生了诸如社会创效证券、小额贷款、小额保险等新的金融产品和组织形式。这些创新活动依赖于社会体制改革,所以,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当前,必须把改革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顺应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观念和行政治理模式的变革。换句话说,需要更加深层次的改革。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治理理念的高度升华
治理是一门驾驭和引导社会和组织的艺术,它决定权利如何应用,决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的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治理不仅决定走向哪里,而且也决定谁应当参与决策和以什么样的资格参与。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公共对话与政府的信任度之间有明显关系,公共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公共对话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次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期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没有彻底厘清,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人民群众不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尤其是个别官员腐败和官僚主义,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在很多方面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对于党和政府倡导的很多事情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对于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许多人在很多时候麻木不理、袖手旁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注定难成功。因此,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直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表现在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上,并时而通过一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来,它导源于政策、法规、机会、公共资源、生存发展环境诸多方面。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实属当下人民的最大期待。改革开放35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老百姓对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仍心存疑虑,各种极端行为时有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尤其由于利益格局不合理引发的过激反应日趋凸现,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患冲突、环境事件,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热点和焦点。不得不承认,利益格局调整是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改革难度之大,问题之多,矛盾之复杂,涉及人群和部门之广泛,实为改革开放以来之最。深化这些"难啃的骨头"的改革,需要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完善的社会治理方式和高超的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加大力度改革计划经济中遗留的阻碍社会和谐的因素。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的是富有成效,公平正义,政治清明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反腐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之间的差距,完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使全体人民能够自由迁徙,安居乐业。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决策机制。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要求民主决策和自我治理的诉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就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事务的公共决策机制。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当下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更加复杂,尤其是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来办,我们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办了。"在一个社会结构单一的时候,决策者可以像指挥军队一样引领社会前进。当利益格局复杂、社会诉求多元以后,要把更多的决策交给社会去博弈,交给社会组织去负责,要相信社会的自治能力。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制度结构或关系,不只是政府内部的结构和关系,还包括社会部门的结构和关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事情越复杂,政府的局限性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相信:公共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问题,非常复杂,以至于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单独决策。这样,一个好的社会运行方式,还必须包括社会的广泛参与,即以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唯此,才能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既节省成本有效率,又能提高效能促进社会和谐。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司法公正,使法律成为社会公平正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以下的问题是首当其冲的。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鼓励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种挑战层出不穷,严峻危机时有发生的形势下,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避免社会治理危机或通过社会治理避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政治家、企业家和非营利部门领导人共同面临的课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通过社会治理提高组织效率、避免组织危机,保持组织、国家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趋势。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来办,我们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办了"。在一个社会结构单一的时候,决策者可以像指挥军队一样引领社会前进,但当利益格局复杂、社会诉求多元以后,要把更多的决策交给社会去博弈,交给社会组织去负责。要使居民的公共参与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社会通过居民的参与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