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精选14篇)《品德与社会》篇1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题是《“问号”之歌》。

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针对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了解自己祖辈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而《问号之歌》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和谚语、。

然而,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拖拖拉拉,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预设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

2、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

难点:激发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苹果落地、小鸟飞翔、热水沸腾”三张图片,让学生看一看,问一问,学生可能会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究竟是怎么落地的?”也可能会问“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热水为什么会沸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我们截取这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牛顿的故事。

介绍牛顿当时因为受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然后刻苦钻研,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从而让学生懂得问号的魅力,认识到爱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今天的一小问,也许成就的就是将来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6课《世界风情》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6课《世界风情》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6课《世界风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风情》这一课是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美食文化等,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材还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一些国家和地区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包括节日庆典、美食文化、传统习俗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包括节日庆典、美食文化、传统习俗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包括节日庆典、美食文化、传统习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一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一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技,学会用科技为生活服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对科技产品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他们也逐渐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年纪较小,他们对科技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容易只看到科技的好处,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学会用科技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讨论题目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科技产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技知识,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

2.案例分析: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科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看待科技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如何利用科技为生活服务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和践行。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说课稿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说课稿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社区”。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文:分别是《我们居住的社区》、《我们共同的生活》和《我们身边的科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区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社区的功能、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关爱心的社区成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2.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社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社区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探究:a.学习《我们居住的社区》: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b.学习《我们共同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c.学习《我们身边的科学》: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

本册教材以山东人民的生活为例,展示了我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山东人民的生活特点,认识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提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访问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性课程。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山东省,包括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课件等途径,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知识,互相补充,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有关家乡的案例,如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实践活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1》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感受法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法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类型,认识法律对于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类型。

2.教学难点:法律对于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会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的作用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对于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涉及法律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知识讲解:教师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类型。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3课《我们走进新时代》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3课《我们走进新时代》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3课《我们走进新时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走进新时代》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3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走进了新时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思考能力,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时代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在新时代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可能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社会发展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的变迁。

2.学习新课:讲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新时代的特点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时代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体验新时代。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一篇介绍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课文。

本课主要通过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个文明古国的兴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认识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认识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生对于文明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文明的代表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
一、说课目标
通过本次说课,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品德、社会,以及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惯,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课重难点
品德与社会的关系是本次说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品德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品德的提高,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说课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教材准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
3.教学活动设计:介绍品德和社会的关系,讲授“做好事不留名”的道理,组织小组讨论,开展课堂活动和展示等;
四、说课过程
1.导入活动: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品德和社会的概念,激发学
生的兴趣;
2.讲授课文:通过讲述“做好事不留名”的故事,向学生传递正
确的道德观念;
3.展开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做好事不留名”的话
题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
4.开展活动:学生分组展开“做好事不留名”主题活动,传递正
能量;
5.展示成果:学生向全班展示活动成果,分享个人体会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品德与社会的关系
做好事不留名
六、课后反思
本次说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
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品德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化了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小学六年制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的第一课《学看平面图》我把本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二是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从中找到指定位置后半部分重点则在于让学生学画简单的平面图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都比较强但在方位感和思维方面存在不足三、教学目标确定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有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到某一点的位置(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出来四、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确定了这一课的重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五、教学准备:准备几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和一些动物卡片六、教学设想:在授课之前我设想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交朋友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做的事我抓住这一特点主动与孩子交朋友因此带来问题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开始本课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七、说教学流程:(一)轻松谈话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我很喜欢交朋友也很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好朋友那么有空我能去你家玩你能告诉我你家的具体位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永远记住你家的位置呢(画图)是啊通过你的简易图我就可以准确的找到你家了那么在会画图之前我们要先学会看平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看平面图》这一课无处不在的精品无处不在的精品师:孩子们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向和位置还记得平面图上怎样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板书〉(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二)教学看懂平面图1、师:你们想去动物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箭头指的始终是北面大街、售票处等叫图例师:孩子们你们想看什么动物呢分组商量选出最喜欢的三种动物并说出这些动物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吧!(出示课件)2、师:在实际中我们要想很快地找到想要看的动物就需要我们看懂平面图那么才能看懂平面图呢(师板书:看懂图例、弄清方向)3、师:(教师继续出示课件)你们谁能看懂这幅医院的平面图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位置)4、师:除了动物园、医院的平面图你们还在里见过平面图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你能说出每个平面图的名称?师小结:平面图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全貌还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三)教学画平面图1、引导学生看书56页初步学画平面图2、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教师自己就读过的小学的《学校平面图》看了老师画的平面图,你能画出我们校园的平面图?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示图例3、学生展示作品(四)总结师:你们这节课都学了什么(通过学生汇报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五)作业师:把你们画的平面图展示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并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中文万能版一、教学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

我们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本节课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素养为主题,通过具体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和作用;2. 能够描述并分析常见社会问题;3. 通过讨论和合作,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方案;4.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重点1. 公民素养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简单的故事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来影响社会。

2. 认识常见社会问题通过观看视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困和霸凌等,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3. 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创新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4. 提升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公民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以情境教学为主,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发表观点。

3. 利用板书和PPT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方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展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六、教学延伸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给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社会问题,以及参与社区和环保活动。

七、课堂设计1. 导入:播放视频,引发学生对公民素养的思考。

2. 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社会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1《最值得尊敬的人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1《最值得尊敬的人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1《最值得尊敬的人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最值得尊敬的人》是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第3.1课的主题。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教材通过讲述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展现出的不平凡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但仍然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加深对社会责任和人物品质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愿意去了解和关注那些具有正能量的人和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感悟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在社会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故事、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那些具有正能量的人和事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践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人,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好,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故事、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人,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2《劳动需要知识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2《劳动需要知识1》说课稿

浙教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3.2《劳动需要知识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劳动需要知识1》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依赖关系,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能力,对劳动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劳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劳动技能欠缺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劳动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劳动需要知识的道理,认识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依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劳动需要知识的道理,认识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依赖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劳动中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劳动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劳动场景,引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劳动需要知识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依赖关系。

3.实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劳动中如何运用知识,取得成就。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劳动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中。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话说地球实用一篇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话说地球实用一篇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话说地球实用一篇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话说地球 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第7课《话说地球》。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丰富,但大多数人往往沉醉于自己熟悉的小环境当中,对地球的认识也可谓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球中”。

因此就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全面、整体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和人类对地球无尽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执著,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对社会探索无止境,未来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探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能力,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目前我们生存的美丽的地球,对于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地球已有的认知是零散、片面的,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之甚少。

三、说教法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

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四、说学法看书与讨论相结合;活动与练__结相结合。

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题目边看书,而后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再小结。

开展活动与幻灯片的问题相结合。

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五、说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调查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让学生感知地球两极的严寒、干燥、风暴、生物等自然情况,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探索作好铺垫。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个内容处于第一部分《我们健康成长》的第二个主题“不可丢掉的传家宝”的第五个讨论话题。

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学生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对象所教六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家里生活条件不错。

从对在校午餐情况观察,学生娇气、挑食,倒饭菜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学生的零用钱情况看,家长也给的不少,比较溺爱;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来看,节约意识不强。

因此,利用本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达到养成节俭习惯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粮食与人民生活、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用处很大,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珍惜一切资源。

在情感上对粮食有爱惜之感,对浪费粮食的现象感到不满。

在行为上爱惜粮食,爱惜食物,不浪费,珍惜一切物品和资源,养成节俭的习惯。

四、说教法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谈话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引领学生讨论。

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不断提高认识,反思生活中的类似行为,将老师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变成自己的行为。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由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及午餐挑食的现象引出本课讨论的主题——节俭的问题。

(二)讨论话题。

课文前言里由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提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生活富裕了,谁还在乎这些?”;二是“浪费粮食虽然不对,但我又没有浪费别人的粮食。

”。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下面的教学。

(三)动手算一算“一粒米=?”。

教师首先设置话题:如果500粒米大约重10克,全国3亿儿童,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浪费掉多少粒米?全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浪费掉多少粒米?请学生计算答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10课《你好,世界公民》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10课《你好,世界公民》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10课《你好,世界公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第10课《你好,世界公民》是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特点等,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世界公民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地理、文化知识,对世界各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可能对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地理特点理解不够。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较少,对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等方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国国旗、地图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国文化,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观察思考: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材料
青龙山学区中心校——王树新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生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它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一切以人为本。

《品德与社会》的开设是为了培养有责任的社会公民。

终极目标也指向“人的培养”上。

我们只有悉心研读课标,整体把握教材,潜心教学实践,才能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目标。

下面我将以《育人为本发展为先》为主题,为大家解说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进行解读。

一、说课标
a、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b、课程分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热
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能力方面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过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
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尝试合理地、有
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
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
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C、内容标准
本册书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
1、互相尊重友好交往
2、人类的家园
3、科技的发展
4、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具体不细说)
二、说教材
课标是纲,教材是本,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读到形神兼备的程度,才能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境界,从而逐步实现课程目标。

那么,本册教材有哪几个突出的特点呢?
一、领域更广泛,探究更深入。

以爱国主义这一主线条为例:在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认识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到了三四年级,则要求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到了五六年级又要求学生了解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整套教材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二、学科特色有亮点
1、亮点一整合性,《品德与社会》课整合了语文、美术、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内容。

包容量大,涉及面广、整合性强。

2、亮点二实践性,本学科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均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才能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3、亮点三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靠外在的影响和作用来完成。

三、说建议
不管是课程目标,还是教材特点,如果离开教学实践,就仿佛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怎样灵活运用教法,用好教材,有效地落实课标精神,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下面我将从四个
方面来【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
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只是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应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4、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

5、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只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构建,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二)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课程改革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注精神。

2、教材编写原则
a.思想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现实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e.活动性原则
3、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教材、多媒体辅助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三)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A.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B.及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测重、突出重点
C.吧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2、评价的方法和选择
A、观察
B、访谈
C、问卷
D、成长资料袋评价
E、儿童作品分析
3、评价的方式
A、关注过程:重视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的程度。

B、追求多远:评价主体多元,儿童即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教科书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来自儿童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3、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A、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B、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C、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D、利用网络资源
让品德课堂从“教”走向“学”,激发起学生的生命潜能;
让品德课堂从“传授”走向“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价值;
让品德课堂从“书本”走向“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结尾: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也许比不上语文课的诗意飞扬,比不上数学课的严谨缜密,比不上音美课的唯美灵动,但它却承载着育人为本,发展为先的重任,对任教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愿我们的教育多一些研究,多一份责任;多一点精细,多一种收获;多一层思考,多一片天地!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