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科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开创者,针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批判,在混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中发现其所面对的理论危机,正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阶段,提出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哲学转折”,以此来坚守马克思恩格斯所走的真正的哲学之路。科尔施为破解20世纪20年代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相互攻击的混乱局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即哲学的论断,并运用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这一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经典之一。

关键词: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50-03

历史从来都是连续性的,有自身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其发展源自于对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完成。理论的发展是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需要接受来自各方的不同解释、批判和完善。20世纪20年代,各类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学说达到空前。修正主义、列宁主义、考茨基主义等各种学说相互攻击,造成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混乱。在实践领域,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占据主流,第二国际等共产主义组织则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用于各国的共产

主义实践中,导致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纷纷失败。科尔施对当时思想界的混乱状态深入思考,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当科尔施初次提出其观点时,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但历史不会被遗忘,今天,当人们再细读科尔施著作时,科尔施观点的独到之处不容掩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苏联的解体,似乎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劣势,而最近三十年,我国的异军突起,似乎又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始终绕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至今已经超过一百六十多年,至今仍是社会制度学说中的热点,足见这一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可以更加从容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并存但依然有差别的两个主体,前者促成后者发展,但是前者又决然不是后者本身。共产主义的研究进路跟随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而作为其中重要一派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是学界研究的前沿和关注的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派。进而深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来看,对这一学派奠基人科尔施的研究,必然助推我们对这一理论的宏观把握,从而深化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科尔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国际的失败和列宁主义的胜利。在他所处的时期,不仅资产阶级,即使是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均非常不一致,为纠正这一混乱局

面,科尔施决定从源头寻找答案,即着手思考串联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引入辩证唯物史观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内涵。出于这一目的,科尔施有心地开辟了另外一条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种开拓性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其实对于某一理论来说,从不存在背叛与非背叛,任何对经典理论的解释,只会给人们提供分析理论更多视角,加深人们对理论的认识。

二、科尔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

1.理论危机的揭示

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实际上有多种共产主义思潮,这些思潮一方面造成共产国际内部派系林立,面临解体,另一方面各种派系不同的政治主张实际上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混乱。在种种混乱之下,一部分共产主义理论专家要么放弃自己的学说,归于民主社会主义派别;要么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科尔施不满这种现状,他清晰地看到各个派系要么忽略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要么将马克思主义特殊化,从哲学中分离。在当时各种主义盛行,以及帝国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打压的情况下,科尔施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认为其他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割裂开来,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其内在的哲学性。科尔施对形势的判断具有开创意义,从当时混乱的状态来看,无论是去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意义,还是经济决定论,均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危机。

2.理论危机的根源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的源头在于对这一理论不务实的研究态度,即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还是无产阶级理论学说都没有从一门学科的角度认知其理论。资产阶级学说以一种异端邪说的态度对待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则批判资产阶级仅仅为其阶级利益服务。各种派别只是浅薄地相互攻击,却没有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科尔施认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类解读均忽视了德国古典哲学,抛弃了黑格尔哲学和他的辩证法。哲学家们对哲学的探究要么局限于哲学史的纯粹理论研究,要么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这种方法使得他们必然得不到任何哲学的东西,只能得出“观念的历史”或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首先,对历史过程的推理研究得出的结论,必然只会成为脱离现实发展的知识和单纯的经验,并只能生产纯粹理论。这种解读历史演进规律的学说,只能在书本上预测,因为它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假设,并且无法运用到更具体的时间和科学领域之中。其次,从经典哲学研究者来看,他们对什么是哲学表现得思想保守,尤其抱有民粹思想的德国学者,他们竟然认为除开叔本华、康德、黑格尔等人之外,不存在着其他的哲学家[1]49。当时的德国是法西斯统治的国家,且仍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下,无论是他们对内的极权统治还是对外挑起战争的战败身份,都使得国家文化及思想相当封闭,直至今日,德国国民精神依旧专一甚至

有些“抑郁”,所以那些哲学家们根本不会看到其他国家的哲学,更不必说是那些哲学的发展,以致忽略了黑格尔体系在其他地域的盛行。最后,共产主义学说的各个派系均为自身的处境做辩护,无论是成功开展了十月革命的列宁主义,还是修正主义等等,均只是片面从自身的实践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自圆其说,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续性。科尔施认为无论是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理论,均未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开展分析,这是当前理论危机的根源。 3.理论危机的表现

首先,理论危机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丧失了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革命性的重要关联被割裂。黑格尔说过,“革命是通过思想形式概括出来了、表达出来了”[2]240。可见,黑格尔时期就将思想(哲学)看作是独立的科学,但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个思想上发达的民族能够鼓舞人心去革命,科尔施通过比对不同的理论状况,阐明了思想与现实、哲学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性。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们仅仅局限于思想的纯粹层面,他们用思想活动伴随革命发展,并未参与其中,只是理论的发挥;而马克思主义注重的是意志的实践层面,将思想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参与到革命过程之中,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现实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往往脱离了现实,仅仅只是局限在大脑范围内的思维的自由活动。脱离了思想的革命也无法真正的指导实践,因此若要真正使人获得自由解放,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在社会革命对于国家的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