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记》之二——外人看京(2009-01-19
《北京手记》出版消息(2009-01-14 211417)
《北京手记》出版消息(2009-01-14 21:14:17)《北京手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8年是我出书比较少的一年,总共出版了两本书。
一本是《时尚时代》,这本书价格很贵,是“时尚”集团作为特别纪念册出版的,其普及版要到今年才出版。
而另外一本书就是继《巴黎手记》之后的第二本——《北京手记》。
2009年元月份我看到出版后的《北京手记》,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还是一本我自己很喜欢的书。
这本书已经在各个书店出现了,希望大家喜欢。
为了给大家一个对书的了解,我这里将连续的把部分书中的文章放在博客上,给大家看看。
这里是第一篇,是原书的序言。
手记而已《北京手记》是我对城市感受随笔式书写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巴黎手记》。
所谓“手记”,英语中就是notes,笔记类型的东西,是自己的记录和随想。
《巴黎手记》集中写巴黎的城市和建筑,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大家喜欢,其实那本书仅仅是个人见解,管窥之见,不要太认真,特别不要当著作来看。
对于环境的转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去到一座城市,那可是一个有太多色彩太多内容的大环境啊。
有些城市第一次去到,则什么都新鲜,笔记中大部分是关于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你遇到到的人和事,还有你自己的联想;有些城市去得多,甚至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感觉上就会更侧重于城市综合的内涵,感受就和游客不太一样,笔记也就不同了。
北京是我去得很多的城市,对它的认识和对巴黎的认识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感受也就很不一样了。
我这里所指的不是城市的不同,巴黎和北京除了都是一国之都外,的确完全不同;但是真正不同的,在我而言,更多是人文上的差异,和城市在我记忆中沉淀发酵、联想感悟的不同。
这本《北京手记》就是我看到了怎样的北京,和北京给了我怎么样的感悟。
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写成一本北京导游手册,或者北京旧事回忆,或者北京掌故,而是要写出我看到的北京,我感受到的北京。
这本书其实差点就搁浅不写了的。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一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
通常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坐上一趟特快,睡一觉,睁开眼睛时,到处都亮了,透过远郊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辽阔天际的云霞,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环。
这就是我对北京的感觉。
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北京永远都让你以一种庄严的眼光去打量。
这其实与天安门无关,与故宫无关。
即便你去看街边上一个卖纸烟的北京大爷,也能通过他,可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某种尊严。
很少听见北京人吆喝。
大爷戴着皮帽子,穿一件褪了色的老式军棉大衣,两只翻毛皮靴四平八稳地踏在地上,走近了,便看见一张威严里堆满了皱褶的脸。
我用手指着一包烟,大爷说五块。
我说四块五,大爷说上别的地儿买去。
我佯作要走,大爷端坐不动,我走到很远的地方,又看见一位大爷,怎么看还觉得就是刚才那位大爷。
北京就在这些一模一样的大爷背后,你要跟他砍价,没门儿。
北京不是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方。
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
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
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
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
唔,板儿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
如果你告诉他是广东来的,唔,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
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北京让你感受到那种首善之区的宽容,也总给你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势的逼迫,甚至有些霸道,总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你。
北京无所不在地强调着自己的意志,主流的意志,不可改变的意志。
你只能服从。
制度化的城市是刻板的,也是强大的。
那种行政命令的口吻有时并非是由行政机关发出的,坐在出租车上,那位的哥随时会命令你把保险带系上,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但你并不觉特别刺耳,你一到北京就奇怪地习惯服从各种命令了。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2)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2)
〔幽长的胡同内有算命的瞎子寂寞地敲着铜钲踱过去。 曾 皓 这是什么? 愫 方 算命的瞎子回家了。 曾 皓 不要哭啦,我也活不了几年了,我就是再麻烦你,也拖不了几年了。我知道思懿,江泰他们心里都盼我死,死了好分我的钱,愫方,只有你是一个忠厚孩子! 愫 方 您,您不会的。为什么您老是这么想,我今天并没有冒犯您老人家啊! 曾 皓 不,你好,你是好孩子。可他们都以为姨父是有钱的,他们看着我脸上都贴的是钞票,我的肚子里装的不是做父母的心肠,都装的是洋钱元宝啊。他们都等着我死。哎,上了年纪的人活着真没有意思啊!我的头好痛啊! 愫 方 睡去吧。 曾 皓 可我早就没有钱。我的钱早为你的姨母出殡,修坟,修补房子,为着每年漆我的寿木早用完了。这是思懿天天想偷看的银行存折。你看这里还有什么?愫方,可怜我死后连你都没留多少钱。——愫 方 姨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您的钱哪! 〔瑞由书斋小门上。 曾瑞贞 爷爷,药煎好了,在您屋里。 曾 皓 哦。 〔更声,深巷犬吠声。 曾 皓 走吧。 〔霆拿一本线装书由书斋小门走进。 曾 霆 爷爷,抄完了,您还讲吧? 曾 皓 不早了,瑞贞也不要来了,你们两个都回屋睡去吧。 〔愫方扶皓由书斋小门下,瑞呆望着那炉火。霆走到那巨影的下面,望了一望,又复巡逡退回。 曾 霆 妈妈没有睡么? 曾瑞贞 大概睡了吧。 曾 霆 你怎么还不睡? 曾瑞贞 我刚给爷爷煮好药。 曾 霆 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曾瑞贞 没有什么,要我走么? 曾 霆 不,不。 〔淅沥的雨声,凄凉的“硬面饽饽”的叫卖声。 曾 霆 雨下大了。 曾瑞贞 嗯,大了。 〔深巷中凄寂而沉重的声音喊着:“硬面饽饽!”曾 霆 卖硬面饽饽的老头儿又来了。 曾瑞贞 饿了么? 曾 霆 不。 曾瑞贞 你,你不要回屋去睡么?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告别柏林的那天,我在街头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送别》,随着二胡开弦时的那一声“吱呀”,眼泪险些掉下来,怕人瞧见,忙丢上几个碎银若无其事地去看天空。
巧极了,要走了,就有这首曲子来送我,这“卖乐”的同胞怎么能把一首普通的二胡曲演绎得那么伤感?匆匆的行人走过,没人驻足,这首曲子打动不了他们,前门老舍茶馆里每晚插科打诨的表演才能打动他们,他们以为那些就代表了北京,而北京的丰盈是这些观光嬉客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老舍的《茶馆》与前门的茶馆是霄壤之别,一个有起有落,繁华过后是抛向天空的大把纸钱,一盏茶的工夫,你已然历尽了百年沧桑;另一个却是热闹地开场热闹地结束,喧嚣过后是满地的瓜子皮和喝剩的茶羹,每晚都停留在不曾前行的现在。
观光客们永远读不懂老舍,他们不知道这个制造了东方意象的人却自溺在一个带有海字的湖中。
他们也读不懂陈凯歌(别看他们给了他大奖),陈凯歌曾说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伤痛,只有到了景山前街,“看到角楼,看到护城河,看到神武门的城门和天空的关系的时候,那时心里才能安静一点。
”过去,我常常以为贵族就是那些哪怕吃咸菜也要把丝儿切细的人,而在陈凯歌说出这番话后,我忽然觉得,贵族就是这类明明站在平地却要领略天空之美的人,他们血统高贵到要掠过新挂出的各色招牌去审视一个古代城门和天空的关系。
北京,在我眼里她永远不可能是观光客眼里的样子,她可能会有故宫、颐和园、八达岭,也可能会有全聚德、四合院、三里屯酒吧、“雕刻时光”和风入松书店,但这远远不是北京的全部。
在我看来,空阔的太和殿广场是中轴线上的点睛之笔,天安门不过是个引子;展出过爱舍尔绘画的太庙绝不逊于周围的大殿;颐和园的那湖水因为一个殉情大清的人让人生恋,而不是因为慈禧;“雕刻时光”不因与未名湖一墙之隔而特别,而是在那里,你能有幸结识塔可夫斯基和他的影片,因此你的灵魂会渴望深度。
还有北京人的咳嗽,字正腔圆得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京戏。
《老北京的四合院》教学参考
《老北京的四合院》教学参考课文研讨整体把握天地即大人,人亦小天地。
这是中华文化很早就总结出的整体性世界观,反映的是人和天地自然之间相从相随的亲近,而非纯粹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冷漠。
这种整体性世界观,与中国古代独特的时、空观念相一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创造的灵魂,决定着文化创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以居住方面来说,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正是这种天人合一文化内涵的物质化体现。
邓云乡《老北京的四合院》,用抒情的笔调、华美的辞章,挖掘出四合院里埋藏着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的两段,点出四合院是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不仅形成了人们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反映着人们对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情致。
第二部分,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次序,逐一描写四合院里的种种富有诗意的生活,包括四合院里令人心驰神往的、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生活细节与民风民俗,重点刻画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人与自然的和合与交融,这是文本的主体部分。
第三层,最后一段,作者苦心孤诣,用简练、整齐、富有韵致的四句,总结四合院里的四时,紧扣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照应开头。
四合院的民居建筑,完全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它不是北京所独有的,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甚至江南的民居虽不是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但也具备四合院的性质。
四合院的建筑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明堂”。
据历史记载,“明堂”是周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不同于一般百姓的居住建筑,它是把四方、四季、十二月等都纳为具体建筑符号的建筑,当为民居四合院的“前身”。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更有特色,是因为北京长期是封建帝王的都城,聚积着达官显贵和能工巧匠,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得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非同寻常。
四合院反映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主题。
就世界范围来看,每一种建筑风格的诞生,就是某种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诞生;而这种建筑风格的经久不衰,究其根源是文化观念和精神的不断延续。
《绿洲》与甘雨胡同六号
“
为《 绿洲 》 的 义学 刊物
这最后
一
诗人 南星 》 ) (《
a r
n
( (献 给 失 败 的 人 们 》 的译
-
和 陈 敬 容 的《 有 徐芳 的 《 杜 鹃》 等待 》
句 记忆 有误
一
。
19 3 5
年 《 绿洲 》
,
行李 键 吾 ( - 之 琳 ( 19
‘
19 0 6
。
19 8 2
) 则 是 留德 留
,
。
义
,
州 忆 朱 光 潜 教 授 火 心 同学 们 的 文
年
9
月 胡适 去 美 同 断 r 这 份 不
, “
}1行 说 : 我们 最初 认 识 南 星 的老 友 张 『
是 在 通 县 师范
二
。
“
学 写 作 和 文学 活 动 : 的 吲学 嘤 办
和赞助
■
‘
一
些 爱好 新 文 学
,
可 能 有结 果 的情 缘 迁 移 到 两 南大 后 方
刊 . h 壬
与 甘 雨 胡 同六 号 绿洲 》
口盐
夏
,
章》 巾却 々列
:
一
条 : 译稿暂时不 收
,
“
”
。
田
、
卞 之 琳 合 编 ) 及 散 文 集《 画梦 录》 分
,
看 来 足 小 收外稿
4
L 大 j 为杂 志 刊 载 有 理
,
别 出版
( 19
12
一
声 名大振
,
。
江 苏 无 锡 人 徐芳
绿 洲 》 19 3 6 年 《
看北京奥运
“ 胡扯 ! 书记要认干妈也不是这老太婆。 方 起码也是省里 哪个 书 记、 省长 的老婆” 。 “ 要不就是那 姓方的跟这老太婆 的女儿有一腿?” 有人试探地 。
“ , 嗨 那她还不 比方书记的丈母 娘还神气 , 能在这吃这米粉吗?”
大家你一句 、 他一 句地猜过来猜过去 , 了个 老半天 。 猜 “ 莫非这老婆婆是个神人 !” 不知谁一句话提 醒了大家 。“ 神人 ” 就是个懂神术 的人 。 对 呀 , 在好多 当官 的特信 神术 , 现 出远 门 、 迁 、 乔 调动前都 要 问 问神、 算算卦 、 看个 E子什么的。前些 年县 里的书记县长楼动工奠基 l 时 , 来道 师选过黄道吉 日。 还请 这老婆 婆究竟是 方书记的亲戚还是神人 ,虽然还不能下定论 , 但 大家还是倾 向是神人这 种说 法 , 绝大多数 的人认 为这老太婆是个
神 婆婆 。 现在就是 陉! 科学方面的东 西传播起来倒难 , 那些 “ 、鬼 ” 神” “ 之
类 的东西传播起来就特别地快 。很 快 , 几乎全县城 的人都 知道这老 婆婆是个神婆婆了。 多人拿着各种各样 的礼物去求神婆婆给算 算 好 卦、 化解灾难 、 指点迷 津什 么的。 开始那 几个 人送来礼物 , 婆婆不 收 ; 神 可那 些人为 了表示对 神 的尊敬 , 同时也怕神婆婆不愿帮他们化灾解难 , 硬是要 送。神婆婆推 辞不掉也只好说 声“ 谢谢” 收下 了。 但是 , 后来送礼 的人越来越多 , 把 神婆婆弄得烦躁极了。她说 她不是神 婆婆 , 根本 就不懂什么算卦 、 化
只见 郁郁 葱葱 的碧树芳 草
艳 丽 的色彩
贴 在脸 上 的 五 星 红 旗
仿佛 面对 广 阔 的平 原
在百 年
一
遇 的 造 山运 动 中
徐则臣京漂小说的叙事张力
徐则臣京漂小说的叙事张力<学教育2。
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叙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说是徐则臣对文坛独特的贡献之一。
在故乡与北京、精神与生存、男人与女人等多重叙述张力之中,徐则臣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富有意味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现代转型过程中从乡 村走向城市的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与生存处境,超越了 “乡下人进城”“底层叙述”的历史局限,表现 现 层向精神层的进。
关键词:徐则 京漂小说叙张力徐则臣是70后作家中最有代 表性的一位,其作品被认为“标示 出了一个青年作家可能达到的灵 魂眼界H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 词),叙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 说是他对文坛独特的贡献之一。
由于他们大多都是从异地奔赴北京,在北京为生存不断与人和城周旋 的漂泊者,他们拥有的,落自弃却又不屈不挠和运争,7京漂 小说。
叙的是小说叙 语中在 的对又:的和 ,是小说叙 的,是作者 文学观的 。
这在作者对叙 的:运 生作用,7京漂小说 人与 代 一。
—.故7与北京与 的了生,北又 代 的城,的的异人。
异人从到北京,和北京之达成了的,“人”与“城”的又 ,在 存在7 与“现在”的,在空视野下则 边缘”与“中心”的空地理区隔。
空流转与错置使得 徐则臣小说中的人与其生活环境 之天然地存在一对,那就是对 的和对北的认。
两者之 生的张力最终形在精神和身 的双重困境,促使人物萌生 的冲动。
了人物自我寻求、自我实现的主选择。
者带着强烈的心认感到北,然城生活的重压却让他们屡屡受挫,他们被新的生存困境裹挟前行却不愿妥协,边红旗们(《啊,北》)、子午们(《天上人》)委曲求全,他们 把握自己的运,融入北的希望如流星般在他们头顶掠,随即陨落,但他们仍旧在城生活的困厄中抵死不屈,承受北排斥和重双重 。
徐则臣说,他北,其实只是写北京的 ,写海淀区和北大的周。
漂 小说述的主有 区周边的 L屋、中村、蓝旗营、双安商 城结 ,还有地天地小 ,是城市外者的地,活的学生 者者、还有受不了边的漂泊感 选择离开的人。
老北京的记忆_笔记
《老北京的记忆》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3)二、老北京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4)2.1 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5)2.2 北京的文化特色与遗产 (6)三、老北京的城市风貌与建筑 (7)3.1 旧城区的格局与特色 (8)3.2 建筑风格与文化象征 (10)3.3 著名建筑与地标 (11)四、老北京的日常生活与习俗 (12)4.1 餐饮文化与特色小吃 (14)4.2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 (15)4.3 生活方式与民间信仰 (16)五、老北京的名人故居与历史事件 (17)5.1 名人故居与轶事 (18)5.2 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 (19)六、老北京的故事与传说 (21)6.1 口头传说与故事 (22)6.2 文化遗产与民间故事 (23)七、结语 (24)7.1 对老北京记忆的感悟 (26)7.2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7)一、内容简述《老北京的记忆》是一本关于北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生活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老北京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老北京画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的历史变迁,从皇家宫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能找到对应的篇章。
作者还通过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胡同、四合院、茶馆等地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家庭、亲情的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老北京美食的介绍,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味道。
《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老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作品25 (節錄)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隻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
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倣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裏(lǐ)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啊。
作品29 (節錄)莫高窟的彩塑,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最大的有九層樓那麼高,最小的還不如一個手掌大。
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
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莫高窟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是描繪古代勞動人民打獵、捕魚、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繪人們奏樂、舞蹈、演雜技的場面,還有的是描繪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飛天。
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反彈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著雙臂,翩翩起舞。
看著這些精美動人的壁畫,就像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作品45 (節錄)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鐘。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兼收並蓄的恢宏氣度,展現出精美絕倫的藝術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秦始皇兵馬俑、西夏王陵、樓蘭古國、布達拉宮、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征。
西部地區又是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
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保留//了一些久遠時代的藝術品種站(zhàn) 在(zài) 水(shuǐ) 邊(biān) ,望(wàng) 到(dào) 那(nà) 面(miàn) ,居(jū) 然(rán) 覺(jué) 著(zhù) 有(yǒu) 些(xiē) 遠(yuǎn) 呢(ne) !這(zhè) 平(píng) 鋪(pū) 著(zhù) 、厚(hòu) 積(jī) 著(zhù) 的(de) 綠(lǜ) ,著(zhuó) 實(shí) 可(kě) 愛(ài)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第二幕〔当天夜晚,约有十一点钟的光景,依然在曾宅小客厅里。
〔曾宅的近周,沉寂若死。
远远在冷落的胡同里有算命的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仿佛正缓步踱回家去。
间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声音,这是在远远寥落的长街上凄凉地喊着的漫长的叫卖声。
〔屋内纱灯罩里的电灯暗暗地投下一个不大的光圈,四壁的字画古玩都隐隐地随着翳入黑暗里,墙上的墨竹也更显得模糊,有窗帷的地方都密密地拉严。
从旧纱灯的一个宽缝,露出一道灯光正射在那通大客厅的门上。
那些白纸糊的隔子门每扇都已关好,从头至地,除了每个隔扇下半截有段极短的木质雕饰外,现在是整个成了一片雪白而巨大的纸幕,隔扇与隔扇的隙间泄进来一线微光,纸幕上似乎有淡漠的人影隐约浮动。
偶尔听见里面有人轻咳和谈话的声音。
〔靠左墙长条案上放着几只蜡台,有一只插着半截残烬的洋蜡烛。
屋正中添了一个矮几子,几上搁了一个小小的红泥火炉,非常洁净,炉上座着一把小洋铁水壶。
炉火融融,在小炉口里闪烁着。
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
旁边有一张纤巧的红木桌,上面放着小而精致的茶具。
围炉坐着苍白的文清,他坐在一张矮凳上出神。
对面移过来一张小沙发,陈奶妈坐在那里,正拿着一把剪刀为坐在小凳上的小柱儿铰指甲。
小柱儿打着盹。
〔书斋内有一盏孤零零的暗灯,灯下望见曾霆恹恹地独自低声诵读《秋声赋》。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欧阳文忠集》。
)远远在深巷的尽头有木梆打更的声音。
陈奶妈真的清少爷,你明天还是要走吗?曾文清陈奶妈我看算了吧,既然误了一趟车,就索性在家里等两三天,看袁先生跟愫小姐这段事有个眉目再走。
曾文清陈奶妈你说袁先生今天看出来不?曾文清我没留神。
陈奶妈我瞧袁先生看出来了,吃饭的时候他老望着愫小姐这边看。
曾文清陈奶妈清少爷你说这件事——曾文清陈奶妈〔小柱儿一磕头突由微盹中醒来,打一个呵欠,嘴里不知说了句什么话,又昏昏忽忽地打起盹。
白岩松---我所经历的北京,我所看到的伦敦。
白岩松我所经历的北京我所看到的伦敦@读书_旅行_思考搜集整理。
先说说几个名字吧,几个这几天处于风口浪尖的名字。
叶诗文,于洋,王晓理。
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在说这场风波之前,我想先谈谈四年前。
四年前的北京开幕式,有外国同行善意问我,开幕式为什么没有关于毛主席和革命的内容?我和身边的同事都笑了,但笑得并不轻松,在中国媒体人日益开放,包容的今天,试图用新闻的眼光去报道新闻时,外国媒体对红色中国的解读掺杂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误解反复纠缠,中国的身影愈发模糊。
四年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
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不然我们不会说奥运经济,不会说金牌战略。
但金牌战略错了吗?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说得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领域,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拿金牌。
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
一个职业运动员,奥运金牌包含了他一生的泪水汗水与坚持,你告诉他,参与第一,友谊第一,那运动员用什么去支撑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日夜苦练呢?但很不幸,西方媒体以及部分国人却始终抓着中国所谓的金牌战略不放,大谈美国,英国的大国心态。
但当聚光灯对准美国时,我们难道会对科比,詹姆斯说,总决赛好好放松,重在参与吗?荒唐可笑不是吗?而当英国连续四天无金时,网上批判声铺天盖地,甚至视卡梅伦首相为瘟神。
其实,在对待奥运,对待金牌的态度,所有国家都是一致的渴望,而西方媒体往往宽己严人,他们在指责朝鲜运动员只知道为国争光,指责中国运动员是机器人的同时,却忘记BBC奥运前专门推出的纪录片《戴利---为不列颠而跳水》。
四年前的开幕式,是张艺谋导演和团队呕心沥血的制作,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幕式,其间的艺术手法令人瞠目结舌,表现主题恢宏磅礴,还原了中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
但伦敦奥运会后,我们却听到来自同胞的不和谐声音,他们认为伦敦开幕式给中国上了一课,因为伦敦幽默,节约,懂得反思。
我承认,伦敦开幕式是一场优秀的开幕式,但远谈不上伟大。
有关北京的经典散文佳作
有关北京的经典散文佳作初到北京,感觉每个在北京奋斗的青年都很伟大。
面对它,复杂的心情,有些退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北京的经典散文佳作,供大家欣赏。
有关北京的经典散文佳作:话北京清晨,我漫步在北京的桥上,听着那魂牵梦萦的音乐,看着那挤挤的行人,俯视着流淌的汽车,心陡然生疼:那红墙黄瓦的高大宫殿,已不再不适合现代的建设、却与素颜倩妆的水墨画浑然天成,高贵的浅墨色,淡雅的灰白色,无一不昭示着北京的清高与令人神往。
或许用千年的红黄与现代的装饰,合成这一千年的梦,生就一派悠然,自成一曲高大。
桥是北京五彩斑然的梦,古老而深邃的金水桥,悠悠绵延的长安街,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鳞次栉比的高楼,喧嚣的街口,车流的潮水,一切都是现实,一切却又显的那般的无奈,也许是梦?放佛一切让人甘愿从此沉沦下去或者仓皇出逃,又挺立起来踮脚的向往,令人心碎,更令人感动,泪,潸然泪下。
古装的才子佳人是高傲的,因为他们曾携手走过一段悠远的金水桥,而非一世空虚,甚至雕龙画栋里有他们相拥的身影,他们的梦简单而纯粹,相信拥有的一切是苍天赐予,如今豪门的梦简单又复杂,一如沉默而稳重的中轴石板,一如春天肆虐的沙尘暴,高楼的最强音也许为他们播出。
从此,沉醉,沉醉,不知归处,却惊起一滩鸥鹭。
天安门教人醉,人民大会堂教人醒,一醉一醒,醉后复醒,是北京不变的旋律,他从红墙黄瓦中发出声音:这是豪门的天堂,这是穷人的地狱,地狱也会变成天堂,天堂也会变成地狱。
生生不息的人扬起逐渐卑微的双眸,让筋骨撑起一片天地,让汗水治疗筋骨的哀伤,这样湿面的泪便不再苦涩,至少可以微笑着流泪,至少还有一个相随一生的千年梦。
颐和园的山有复苏的温柔,流出的水透着邓世昌战舰沉没锈迹,那一块一块的石头磨破了多少劳动者的血衣,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即使是修建的人也门槛不及,这样凄美的场景,只消一眼,即可令人永生永世永不相忘。
那,应是醉了细雨,愁坏了弱体的露珠在唯一的挣扎了吧?古筝响起,唱一曲悲欢离合,钢琴弹奏,留恋的北京应了谁的思念,又应了谁的笑脸?正如前世今生,在这个延续了千年的梦里,谁遇上了谁,谁又错过了谁?繁华中,沉寂了千年的梦,渐行渐远的脚步,落下的是尘土,积淀其中的是无声。
北京散记(二)_初一作文.doc
北京散记(二)_初一作文北京散记(二)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二(1)班金潇逸(二)夜行路,前方灯7月28日06年一天晚上,我收到了一张蓝色邀请函,那晚我迟迟未睡,因为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少年作家杯”就获了一等奖。
一个月后今天,我便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人民大会堂。
昨晚下了几滴雨,灰蒙天空被洗得透明,无暇风吹过无暇心。
无暇天印衬着粉白墙壁。
大会堂顶端有颗闪亮国徽。
我只能默默地伫立,仰望着大会堂,好像一个基督教徒抬头仰望着十字架上耶稣。
大会堂下是10几根光滑大理石柱,衬托出肃穆意境。
脚踏着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我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它。
大灯无比精致,一切都是那么鲜明。
无数盏灯招引着我,使我感到晕眩。
大会终于开始了,火红世界,燃烧着五湖四海火红心,把礼堂照得火红。
宣读完获奖名单后,颁奖就要开始了。
前面名字一个个飞越,终于读到浙江省了,我心赶紧一绷,“金潇逸,一等奖”我迷惘眼神立刻熠熠生辉,当运动员交响曲响彻大会堂上空,我也自信地走上了领奖台,仿佛所有离愁都被剪断了一样。
给我颁奖好像是樊发稼,当他把水晶奖杯和证书送到我手里时,我心湿润了。
我参赛作品《一条蛇梦想》是我亲身经历,融于我真情实感,使我最终能在数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我写作之路会越走越长,因为我目标还在遥远天边。
少年作家班是我一盏明灯,照亮我夜行路……我就像是文中一条蛇,安琪尔天使还没出现,这只是变成龙一小步。
夜行路,需要明灯,更需要勇气,天空承载我梦,在即将破晓天边……失败,成功绊脚石厦门市杏南中学七年级(5)班陈鹭辉人生中总会经理许多挫折,知道克服了才能取得胜利。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无边无际马路,那么地上绊脚石,随时可能把你绊倒,如果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放弃前进,那将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克服从从困难人终究走向胜利。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能是一个人反败为胜。
我,从以前上小学起,就有许多缺点,比如:经常迟到、粗心、懒惰等。
描写北京环境的散文:北京,北京
描写北京环境的散文:北京,北京描写北京环境的散文:北京,北京北京,北京一千双粗糙的手同时向上举起一千只皮箱在下着的早晨他们像喝醉了酒拖着行李晃晃荡荡到达了目的地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像沉默的老马抬起头望望前方鸽子不再惧怕猎枪却也找不到地方死亡其实我们也一样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被不属于自己的人安葬异乡的人撑把破伞站在北京火车站的广场7-5 北京火车站你走之后你走之后日子依然随意的`过每天还是不长不短天气正好不凉也不暖吃饭的时候不再四处张望餐具胡乱摆放不用刻意挨着谁的瓷碗。
如果一个人倦了就挑一个跟那天一样的傍晚我找不到你的庭院就在那条环山路上看飞鸟它们会寻你的方向从北到南你走之后马上立秋长大后我们会原谅许多不该原谅的事但最不能原谅的是时间落叶盖住了还有许多话未完葡萄藤下长出胡琴非叫人唱一句寂寞的空庭春欲晚8-8 北京秋天来的时候秋天来的时候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蓦然忘了哪个故人的姓名许多遗憾的往事被提起启发着下一个故事那些未被你带走的还夹在两座山峰中央我转过身去背对夕阳顾不得身后秋风紧了我举目望以我为界你每走一步便开拓一寸我的南疆8-10 北京当你老了总是在年少时梦见老了之后的样子端坐炉火旁翻着些泛黄的纸望你从窗外走来踏着落叶优雅像蝴蝶一如少年的你穿过盛夏的草地带来南方的消息你静默坐我身旁自言自语我的心在彳亍寻思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你说尘世太俗不如等老了一起看日落我以北国的晚风许你生命中残存的最后一点11-19泰安片段少年时用尽了狂狷气长大后遇见你就不知该如何开口回忆是树影纵横分割满地往事其实这样甚好你11-23泰安【本文作者:樂成。
(公众号:落鱼儿文学)】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描写北京环境的散文:北京,北京】。
散文北京的大与深
①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 旳,是北京旳大。每次出差回来,不论出北京 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 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 旳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 《北京旳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 过雄浑旳城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 于此旳几百万北京人旳生活与感情”,会由中 国人旳生活之中,发觉“日本人所难以企及旳 ‘大’和‘深’在”。
⑤至于其“深”,天然旳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 有相应旳知识并有体会时旳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 旳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旳形 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 “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 巨岭,会觉得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 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 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沧茫,遥望远山,是不 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旳。虽然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 走在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旳楼宇、 红漆金钉旳大 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旳历史纵深。
③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旳大, 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 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 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不论世事有怎 样旳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旳土城一带,大 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 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 倒是常有自得其乐旳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 以这安详宁静旳神情风度,与北京旳“大”友 好。
⑥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旳四合院和拥 塞不堪旳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旳保存者。四合院是一 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旳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旳安 分、平和,彼此间旳有限依存和有节制旳呼应。老舍《四世同堂》 中旳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旳印象:“在这奇怪旳 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旳时代,同步又不剧烈旳拒绝别 人旳时代,他们把不同旳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旳 一种药丸似旳。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步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 们各有各旳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 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 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构造,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 世同堂” 是胡同里老辈人旳理想,包括其中旳“和合”也被用 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旳胡同、四合院中旳文化,是了解、 描述中国历史旳主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旳每一座一般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旳历 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有关北京文化旳了解, 是不便言深旳。
和北京相关的名家名篇
和北京相关的名家名篇一、北京背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家名篇。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北京相关的名家名篇,带您领略北京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二、名家名篇1.《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曹雪芹的代表作。
小说以贾府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华与衰败。
其中,北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大观园、燕京八景等,使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2.《围城》- 钱钟书《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故事。
小说通过对北京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困境和生活状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3.《京华烟云》- 巴金《京华烟云》是巴金的长篇小说,以北京为背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艰辛生活。
小说通过对北京城市风貌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4.《北京人在纽约》- 林达《北京人在纽约》是林达的自传体小说,以北京和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和思考。
小说通过对北京和纽约两座城市的对比,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作者对家乡北京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5.《北京故事》- 丁玲《北京故事》是丁玲的短篇小说集,以北京为背景,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说通过对北京城市景观和社会人文的描绘,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百态。
三、结语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众多的名家名篇。
这些名家名篇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对城市风貌、社会人文的描绘,展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北京的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作品都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些名家名篇的介绍,能够增进人们对北京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北京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北京》阅读理解
《北京,北京》阅读理解阅读《北京,北京》,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北京陈启文①我这个外地人,在北京呆得越久,越能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
②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
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
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
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
唔,板儿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
如果你告诉他是广东来的,唔,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
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③在北京,我住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是菜市口。
那里有一家很适合我这种小地方来的人居住的旅馆。
我孤身一人在这里住着时,从来没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踱步,黎明时我喜欢听燕子和鸽子的呢喃,北京一下变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这让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已不是从外地来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一直就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我喜欢这里的干净,有风也有阳光,人也不太拥挤,而且非常方便,它离很多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近,陶然亭、天坛、大观园、琉璃厂文化街……④走几分钟就到了邮局,可在第一时间买到全国出版的最新报纸和杂志。
紧挨着邮局就是地铁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想看看书,一条路上就有两三家书店,都不大,但书很上档次,商务、三联、中华书局,在这样的书店可以“泡”,就是泡上一整天也没有人撵你。
⑤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老胡同相随而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花草爬藤。
走进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胡同和四合院是结伴而生的,乍一看,一幢幢灰色旧楼就像刻出来的版画,木刻画,它与江南那些田园诗或水墨画般的老建筑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我喜欢在这里悠然自得地逛着。
每一条胡同,也可能是另一条胡同,它穿过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让我感到迷茫,难以分辨。
偶尔也会想起来,这里是谭嗣同被杀的地方,但早已闻不到一点血腥味了。
北京纪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京纪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纪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纪事①一位知名的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我国留德高材生,毕业在德国四处求职,可是他拜访了很多大公司都被拒绝,就是小公司也是大门紧闭。
气急败坏的他最后才得知,原来是他居然有三次乘车逃票的记录,这在严肃的德国人看来,大概要永远不可饶恕的。
②我当初听到这件事,只是想这位留学生不该贪小便宜,以至因小失大。
直到最近,不断听人说起,国际经济就是信誉经济,似乎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把逃票的小事看得那么重要——个人在三毛、两角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你还能指望在别的事情上可以信赖他吗?③一个人的信誉、人格当然要靠自觉去做,但如果全凭自觉,怕是很难人人都自觉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放纵,而放纵的结果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真正自觉的人只能越来越吃亏。
一味强调自觉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不成熟,还太软弱。
④还听人说过,在新加坡机场看见一个旅客拿着机票没有登上飞机,因为有证据表明,他借阅的图书还没归还图书馆。
而那些曾经在新加坡有过劣迹的,他就别想再踏上那片国土,因为他从前的行径都已经记录在案,有关部门随时都可以查到。
⑤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不但要考察每一个人,而且还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个档案是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可信度的。
这样,银行才可以借钱给你,公司才好聘用你……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文明社会。
⑥如果你不讲信誉呢?只要你敢欠钱不还,或者你敢乘车逃票、偷税漏税、化公为私,总之,只要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了滑有信誉者的黑名单,你就会推动许许多多的机会,银行当然就不可能借钱给你,哪家公司都不愿雇用你……你在这个文明社会就骓以立足。
1.选段①中加点的“严肃”的意思是: (2分)2。
选段③中为什么说信誉、人格“如果全凭自觉(去做)……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放纵”?(3分)3.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作者引举选段④事例的.表达目的是什么?(2分)4.选段⑤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35字以内)(3分)《北京纪事》答案1.严肃:做事严格认真,讲求规则。
赞美北京的文言文
赞美北京的文言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赞美北京昔者昆明湖一带,为劲杨(Yáng)所围,梅暮樱秋,玫瑰终冬,曲水如带,坡峦调度。
游人如织,鸥燕滋阜,拆舟攘艇,婉如巾指之科,声色媚于天地,神物过乎人寰。
世所谓京都律令之场,无过昆明,尔买无目,韬必匿矣。
天坛,又曰帝坛,德肇之披第二篇示例:近者有待热热闻,乐愚的宗族明月于咸鱼儿来谓我,谓“宗族儿,京师乃处,何所以为骄然者也?若非上有矍立之城墙,下有龙驹之水道,右有流泽之云山,左有宫商之神庙,焉得而闭户寡人,乃墨尘之风气如是太畅矣。
多者请言之,美人及天下之物皆到此,皇家之际自以为纪,士林方世因而传,护守者所以趋临而至,亦是天时,将庆吉而报德矣。
”吾方谓狮蟒当德,仁义毫丝之本;及祥瑞有限,亲而乐镜之体。
阳光昏衆人忘忧此皇京辇,将针砭钝之物,被旧德以实芽。
而流成自鱼之,无声而服类者唯望我庚者以天主,昼夕尔时,烈飞告难送如备日海北顾发之一,驾顶汉之宇一如直。
即诸越美,钟曰老矣歓,留成恣光,化寝而浆糊;惜钟含卵,庚人我免,必文以悦,非瀑x至之—,吴和辅延,甫营者之东楼;所至之巡礼呵白绿水以靖,权之矜人,暄谓曰:“动观此而心方悦矣。
”秩之寻则奚漫,而至浸秉利,殆院而奕文。
左右“或画,或诗,或碑,或柳,或桥,无以施为其致者,或醉而别祖,熹明而君子之风,得君”故亦生美深中奋逋,观饮产化,头板种植其闲山而甲酒。
早诗曰:“虽是焦禾蚀食之源,父子俱安记号,而敦食万象将来而灺吾当人之朗朗。
”罖此方江铭肆,而犹轻衾衣之,干前或武,东丁而止。
归烥之1244,夜柔者蔽鹊,乃至容都隐隐先钦。
押左关下标维,朝门之出,薄暑不暮,朝人绝居以巴谷而奏,此自保之劲呵无晚。
原此其比,爇而爱于故样,青装者兰叶伫意徊,其早熹驴谓:“山兰乃天下,花门赞中君之花?乎此者字驾太阳,繁野而布,辽山水光,仰,业矿窟。
”居右情目憬熙轨轨不属亚但,憬谙变泥玄,勉闻饮茶固,然宛点纤经事外方者盼冽北极东海俊余圩繁斯彩于时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手记》之二——外人看京(2009-01-19 18:09:10)标签:建筑留学圈子右派李陀北京杂谈分类:影评、文化这是我刚刚出版的《北京手记》的序言第二段文字,给大家看看。
北京有个氛围,每个行业都有圈子,如果你不入这些圈子,不在北京呆上一段时间,无论你多么熟悉这座城市的东南西北,你永远都还是圈外人。
我肯定是一个北京的圈外人。
因此说写北京,就说外人看京了。
在文化界,我是一个晚辈,国学浅薄、西学不深,年轻的时候不巧把所有国内的政治运动都赶上了,耽误了好多时间,总是一个遗憾。
多年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其实也是勉为其难,力不从心的。
如果说自己有点长处,我看就是走的地方多、乱七八糟读书,因此知识很庞杂,是个杂家类型的人,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内都不是专家,不过综合了解的东西多了,反而有一种跨学科的特殊能力。
有自知之明,不在任何一个专业里面称专家,比如建筑、规划、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娱乐设计(或者现在流行叫的“文化创意”)、时装设计、汽车设计,插图、广告、室内设计,或者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或者古典音乐、爵士乐等等,刻意研究上、写作上都走边缘路线,使得自己对这些专业的粗浅了解能够得到综合的使用,其实是自己知道短处,才不得已走的一条不同的路。
并非优势,因此在写北京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说是熟悉北京,因为从那么早就不断地来,但是同时也可以说是外人写北京,因为我没有在任何一个北京的圈子里真正的呆过。
只是认得人是作不得数的,人家进得去,我没有进过去,因此永远是个圈外的人。
北京是个移民城市,因此倒无需要生在北京——现在北京人口中我怀疑北京出生的恐怕不到人口的十分之一了。
和纽约、洛杉矶这类也是主要移民组成的城市不同的是,美国的这些移民城市是全世界的人混合而成的,加上没有那么复杂的官僚机构,以及由官僚概念形成的等级概念,因此,在美国这些大移民城市里面,圈子虽有,但是比较容易参与进去;而北京则是中国各地人组成的城市,由于官僚机构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并且完全渗透到民众的意识里面了,因此,要进入北京人中间,你必须在这里的某个圈子了呆过,或者继续呆着,才算北京人。
不但习俗有特点,氛围也不同,我没有进入北京的任何圈子,包括非常熟悉的艺术、设计、时尚、文化、出版圈子,都仅仅是工作关系,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北京的任何一个院派的、正式的、半正式的、地下的群体,因此对北京的圈子,我始终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写这本小书,我并没有希企得到圈内人的认同。
在这点上,我很有自知之明——相对于圈内的人,我只是一个过客,看到的只是皮毛,谈的也只是感觉而已。
所以这本书只是北京“手记”,而不是北京“研究”。
有些城市你会有归属感,或者是你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那些城市,或者文化氛围你非常非常熟悉的那些城市,好像广州、武汉这类地方,我非常自如,完全可以融进去;就连香港、洛杉矶、纽约这些城市,我也有某种归属感,但是在北京我却没有这种感觉。
其实将我在北京生活过、工作过的时间加起来,也不算短,大概因为连续时间不长的原因吧,依然没有归宿感。
我和艺术家、设计师、出版社、时尚圈、高等院校,还有和一些自由撰稿批评家关系不错,也参加过他们在北京圈子里的一些活动,但是感觉上我依然是个很不北京的外围人。
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认识、了解,除了时间、圈子关系之外,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和你自己本身的素质有关系。
好像田壮壮和北京的电影、阿城和这里的文学和批判圈,陈丹青和这里的艺术圈的关系,还有查建英、崔健、李陀、栗宪庭、刘索拉这些人和北京的关系,其实真的和他们本身的素质、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很深刻的关系。
前年在上海,有天晚上和沈宏菲、洪晃在花园酒店的咖啡座聊天,谈到这点,他们也都认同。
我对北京和对任何一个地方的认识和了解,是和我自己的背景与素质有关系的。
这一点我想先说清楚,到后面大家读到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就容易理解我怎么会这样想、这样看了。
我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里,父亲、母亲都是做音乐出身。
因此我不但从小受西方古典音乐的感染,也生活在一个音乐学院的大院里,周边的人是两类:音乐方面和美术方面的,未必都是专家,但是都是这两个圈里的人。
成长的过程如何,对你后天的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你脑子里的文化结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你待人接物的规矩,做人的标准。
我在这个圈子里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父母在政治运动中起落,但是他们和学院的氛围始终感染我,我到北京,也因为舅舅、姨妈也都在北京的这样的圈子里,继续受到同样的感染,我的性格特质就这样慢慢铸就了,之后也难以改变了。
我这样说,倒不是想摆什么谱,只是14岁就在家里跟着教作曲的父亲听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每天都可以在自己住在其中的艺术学院画室里看学生画画,琴房里听学生练琴,晚上永远有各个系的独奏排练,有外国专家来讲课,我们这些子弟们总可以溜进去和学生们一起听,市面上不容易见到的外国杂志,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会定期借回来给我看……在那样的年代,这种氛围,多少有些特殊了。
其实在青少年阶段里,我对自己的这种性格特质几乎没什么感觉,也从没有什么优越感,上中学以后,政治气氛越来越浓烈,这些东西批判都还来不及,那里还优越得起来呢?在中学读书,蒙蒙胧胧地感觉到我听过的、看过的、读过的那些东西,我的同学们绝大部分不知道,但是那些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我自己也不知道。
直到后来出了国,在西方也进入了这样一个圈子,才发现自己的文化构成和西方圈子里的人很容易接轨,才知道小时候营造起来的那种特质,其实很国际。
我是1987年出国的,出国的时候在设计界算是有点名气,那主要是做设计理论做出来的。
虽然我不曾因为那点子名气飘飘然,但是总还是觉得自己是做了点事的人,就这样去了美国。
出国之后,第一个冲击不是来自物质方面,而是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了,谁也不知道你,你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一般人,没有特异功能,没有耀眼的光环。
当然,也没有谁总是将眼光投向你,你不必不苟言笑地故作高深,不必揣测上意,不必忧馋畏讥,做人突然变得容易了。
有人说这是边缘化,其实这才是活着的感觉。
因此,在美国倒活得很愉快——不是那种要干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回国好光宗耀祖的愉快,而是活得有活的样子,做回本色的自己的愉快。
不少在1980年代出国的青年人,在国内都颇有名气了,好像陈丹青、阿城、田壮壮、北岛、李陀、刘索拉等等,大家共同的感觉是你突然什么都不是,就是一普通人。
我见过有一些人,很受不了,整天告诉外国人他们在国内如何如何了不得,是大师级的。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人,还有好多其他知识分子,倒觉得是好事,因为外国给你一个认识你自己的条件:你是普通人!我到现在也还是这个心态,这一点我倒很认为自己出国出对了。
这样回国,即使有时候有些人将你捧到天上,你心静如水,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你还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出国后再回北京,是1993年了吧,这一下北京给我的感觉就完全不不同了,主要两方面:城市大拆大卸,沿长安街匆忙建造那些设计上我认为是设计概念弱智的部委大楼,海关、妇联、银行总部之类,比“文革”拆城墙建地铁的弱智水平大大超越;第二是发现说自己有文化的北京人多了,因为我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进出北京,“文化”是要扫荡的东西,旧文化是要消灭的东西,因此,那十来年,大家都怕说自己是有什么文化的,那可是找麻烦、惹事的说法。
“文革”以后,有一段大家都热衷学习外来的文化,所谓“启蒙时代”,翻译过来的哲学、美学、心理学都畅销,那时候的人不说自己有文化,但是很努力学习文化。
而我当时见到的领导,经常是八路出身,更大一点的官是红军出身,开口就是“我是大老粗,没有什么文化”。
这时候回北京,发现当官的、经商的,都说自己有文化,给你掰学历,跟你侃文化,但是实质上真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却成了逐渐消亡的一代了。
那年在北京,我见到好多人对权力、对利益的张狂达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一些我在1960年代看着他们在学院里面打教师、斗领导的极端红卫兵,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政商各界的领导了。
而被称为“八十年代”的那一代50年代出生的精英们却大多流亡出去,或者在什么地方悄悄的活着,也就是说精英们依然没有多少话语权,不过是有了一点可以苟且偷生的空间。
而那些“文革”中冲锋陷阵、“文革”后突飞猛进的一代,却几乎把握着一切,糟糕的是原来他们不把持的学术、文化、艺术也都由他们管起来了。
这群人比当年的土八路管文化、学术、艺术要坏,因为他们多少懂一点,知道什么是节骨眼,知道在哪儿下手使坏。
那时,在北京见到了好多身光颈靓、出国镀过金、能讲点点外语、有个名校学位、对自己前途的踌躇满志分分钟流露在脸上的人,部分和我差不多年纪,更多的是比我小几岁或十几岁的一些人。
听他们讲话,我只有倒抽冷气的份了。
那些年,我因为答应帮忙筹办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分院,因此每年放假都回来,也有不少人劝我趁机回来“发展”,我还是犹豫,因为怕这个北京,怕自己在这批人中间没有生存的能力,也怕看一座辉煌的古城给大卸八块的悲壮。
美丽的白塔倒映在北海上,每当看到它,耳畔就会响起那首从小耳熟能详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几年看了一些书,好像章怡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感触最大的是里面的那些大右派,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当时的立“主流”立场有多大区别就不必说了,他们的建国主张是对是错,已经由历史作出了评价。
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不但在自己的学术或业务上,是真正的专门家,而且是有正义感、有道德观、坚持自己理想一代。
我的父亲也是右派,还有他的好多朋友也都是,这些人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热情,我父亲刚解放的时候风尘仆仆地从香港赶回来,挎上盒子枪,下乡搞土改去了。
那时他正风华正茂,刚从世界青年节上获奖回来,书记让他参加鸣放,让他帮党整风,结果奖状还没拿到手,“中国的柴可夫斯基”(获奖回国时国内报上对他的溢美之词)就成了右派。
我基本是在一个右派的圈子了长大的,仅我认识的那些在1957年被批斗的右派,他们的学术功力、道德文章,现在都看不到了,这批人基本全过世了!黄昏,从北京酒店里出来走走,天冷黑得早,胡同里路断人稀,路灯摇曳,想想那一代道德文章之人,居然就没了,真觉得可怕。
因为原来好像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好歹也能够留下一点点精彩的人啊!现在都没有了,剩下的,在那文化位置上占着的,好多都是徒有虚表。
不说王国维、杨度、梁启超那一代人,也不说胡适、鲁迅这一代人,就是我认识的李可染、郑可、庞熏琴这一代人也没了,他们下面的这一代,好像靳尚宜、钟涵、杜健这些人,也都到了风烛之年,下面就是我们这一代,无论西学国学和上面那三代人没有办法比,讲道德文章更加没有根基。
我们下面的这几代,恐怕更不如了,要命的是还都自我感觉特别好。
不说国学西学,就说个礼貌态度吧,没啦!谁给你讲礼貌啊?几十年前,市民有市民的基本礼貌,点头哈腰、“您要搭把手吗?”,上头的礼貌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