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3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第一单元:自然界的奥秘第1课:天空和大地第2课:水和空气第二单元:植物的世界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第4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知识和科学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放大镜、地球仪、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标本等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例,讲解植物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

4. 详细教学过程(1)第1课:天空和大地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和大地,了解天气、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举例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2)第2课:水和空气介绍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意义。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存在。

(3)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学会分类。

(4)第4课: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环节。

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空和大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2. 水和空气水的三态、空气的重要性3. 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分类、特点4.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植物名称:小草描述:小草是一种绿色植物,有细细的茎和叶子,生长在土地上。

小学科学第3课影子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影子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影子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和特性。

2. 能够观察、描绘并解释影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探索阴影与光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影子的产生原因和特性。

2. 观察和描绘影子的变化。

3. 阴影与光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幻灯片。

2. 物体模型和光源。

3. 黑纸或卡片。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问题: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影子是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变化的?探究:2. 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并描述其特性和变化。

3. 演示实验: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在黑板上投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影子。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些物体模型和光源。

让他们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影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察结果。

总结:5. 总结讨论:带领学生回顾和总结影子的特性和变化。

强调影子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

6. 归纳规律:引导学生思考阴影和光源之间的关系。

帮助他们认识到只有当有光源照射到物体上,才会产生影子。

7. 概念讲解:解释光线传播的过程,以及为什么只有当光线被物体阻挡时才会形成影子。

拓展:8. 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的影子在阳光下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9. 应用延伸: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解释影子的变化。

五、教学延伸:1. 与艺术课结合:让学生绘制不同物体的影子,并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描绘出影子的变化。

2. 研究日食:介绍日食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日食是如何产生的。

六、教学评估:1. 演示评估: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描绘一个特定物体的影子,并解释其特点和变化。

2. 实践评估:布置实践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并记录下来。

3. 口头回答:提问学生关于阴影和光源关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并给出解释。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了影子产生的原因和特性,以及阴影与光源的关系。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植物种子的孵化篇章概述:本课主要教授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了解到种子的结构和发芽的条件,并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

引入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到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植物种子如何发芽生长。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我们平时吃的苹果、梨子里面都含有一颗果核,这颗果核就是种子。

学习目标1. 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和发芽条件;3. 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4. 培养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重点1. 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3. 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习过程一、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板书: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一般由外果皮、种皮、胚乳和胚珠组成。

种皮是种子的保护壳,起到保护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储存器官,能够为胚芽提供养分。

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就会发芽,胚乳中的养分被胚芽吸收,胚芽逐渐成长为新的植物。

二、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板书:种子的孵化条件)为了让种子顺利发芽,我们需要提供一些适宜的条件。

首先,种子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而适度的湿度则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和激活生长。

其次,种子需要适量的光照。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有些植物在阴暗的环境下也能发芽。

最后,适宜的氧气供应也是种子发芽的重要条件。

实践操作: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材料:透明塑料杯、纱布、种子、水步骤:1. 将透明塑料杯洗净并擦干;2. 在杯底铺一层湿润的纱布;3. 将准备好的种子均匀撒在纱布上;4. 适度浇水,保持纱布湿润;5. 将杯子放在明亮的位置,但避免直射阳光;6.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结构、发芽的条件和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学会了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植物种子是植物繁衍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孵化和发芽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动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动物有甚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动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1“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提供动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举行对比,在小组窥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观察小鱼和蝌蚪”、“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活动3 把它们分类”等四个教学环节。

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方法,发现鲫鱼和青蛙的生长发育、身体和运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通过分类活动,初步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在课外,他们不少已经观察甚至养过蝌蚪和小鱼,也看过和听说过一些关于蝌蚪会长大变成青蛙的资料。

可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小鱼和蝌蚪的知识。

由于蝌蚪和小鱼个体很小,外形也相似,加上学生未必对了两者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对比观察,所以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细致地描述两者之间外形特征的区别。

三年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经历,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作为思考的支架。

三、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2.知道青蛙的幼体长大成体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4.初步感知动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的分类感兴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1-3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1-3课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一、导入:(4分钟)(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二、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

(后附学习单)(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

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全班交流。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册,具体章节为《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感受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空气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重点:空气的存在、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空塑料瓶、气球、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2. 例题讲解:(1)介绍空气的存在: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围着我们,使我们能够呼吸、生存。

(2)空气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空气具有浮力、压力等特性。

(3)空气的用途:介绍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燃烧、风力发电等。

3. 随堂练习:(1)空气为什么能让我们呼吸?(2)空气有哪些特性?(3)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特性(3)空气的用途(4)保护空气质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保护空气质量?请至少列举三种方法。

2. 答案:(1)如:呼吸、燃烧、风力发电等。

(2)如:减少污染排放、植树造林、合理使用能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为保护空气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细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及环保习惯的培养;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小学科学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并能够解释温度变化的原因。

2. 理解物体在相互接触时,热量的传递方式。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探究温度传递的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用温度计。

2. 不同温度的物体,例如冰块、热水、室温的水等。

3. 温度计夹子或毛巾用于保护学生手部。

4. 纸和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温度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刻度等特点,问学生是否见过这种仪器。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3. 引导学生探讨:我们平时提到的温度是什么意思?温度与物体有什么关系?Step 2:讨论温度变化的原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温度?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并总结原因,然后汇报给全班。

Step 3:实际操作观察实验(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冰块和一些室温的水。

2. 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a. 每组用温度计测量一杯室温水的温度,并记录。

b. 将一块冰块放入另一杯室温水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c.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杯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冰块和室温水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温度发生变化?Step 4:温度传递的规律(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温度变化。

2.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会发生变化。

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温度是如何传递的?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并总结温度传递的方式。

Step 5:巩固和拓展(2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温度计和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纸杯、铝锅、塑料袋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探究这些物体的温度变化规律。

3. 教师提供一些提示问题,如:相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Step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课堂上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温度传递的规律。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认知: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进一步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④设计一些相关的谜语或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空气科学实验视频: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空气科学实验的视频,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实验,这些视频直观地展示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 培养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重点- 人体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张人体器官图,询问学生有哪些器官,分别是什么,位于哪个部位。

2. 分组活动,让学生集体讨论并绘制自己所分配的人体部位,强化对不同器官的认识和记忆。

3. 整合讨论,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器官图,由全班一起检查完成度和准确性,并补充遗漏的信息。

4. 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扩展- 邀请医生或健康专家到班级上,让他们为学生讲解更详细的人体生理知识;- 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并制作有关人体器官的模型。

第二课大自然中的动物教学目标- 能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的动物,它们的性;- 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大自然之美,并通过图片展示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公园或动物园,并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行为和生活性,并记录下来。

3. 将结果进行汇总,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让其他同学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和性。

4.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热爱动物和自然,提倡保护动物。

教学扩展- 让学生组织“保护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 带领学生一起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一课什么是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3. 能够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教学重难点1. 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2. 科学技能的研究和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引入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概念:播放科学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含义3. 研究科学的方法:解释科学方法的概念,帮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方法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4. 研究科学技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学生实验成果第二课科学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科学常识的研究和了解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常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常识2. 研究科学常识: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蜕变等3.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观察实验报告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学会如何利用力教学重难点1. 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和效应2. 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力是什么”,引出课堂主题2. 研究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例如重力、摩擦力等3. 力的测量: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等4. 利用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力的实验,学会如何利用力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四课生活中的定向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2. 掌握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难点1.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2. 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定向”,引入课堂主题2.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介绍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3. 定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定向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定向实践成果第三单元声音传播第五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声音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什么”,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的源头和产生方式,例如乐器、嗓子等3. 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例如声音的传播速度等4. 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六课声音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学会利用声音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利用声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的作用和用途”,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的常见用途,例如广播、聆听音乐等3. 利用声音:引导学生设计并实践利用声音的小项目,例如制作乐器、录制广播等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践项目成果总结本教案以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基础,设计了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和第三单元声音传播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第一课:鸟的觅食法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鸟类的觅食法,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并能够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难点: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总结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准备:图片、PPT、小饼干、鸟类觅食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用PPT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好!我们要学习鸟的觅食法。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鸟类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的动作和所觅食的对象,让学生描述鸟类的觅食方式。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嘴型和脚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嘴型和脚型与觅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图片,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鸟巢适用于觅食哪种食物,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3 实践探究 (3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饼干撒在教室地板上,并放置一个高处,让学生模拟鸟类觅食。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3. 观察员记录下学生觅食时的动作和选择食物的方式,并总结不同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1. 观察员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图片和记录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种类的鸟类觅食方式,以及不同形状的鸟巢的意义。

3. 教师出示鸟类觅食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鸟类觅食方式。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的觅食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

Step 6 小结复习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学生活动手册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1、说一说上节课比较的几种物体?2、猜猜布袋里面的物体是什么?3、说一说木块和螺母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4、讨论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

教师活动1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比较的是哪几种物体?总结上节课我们比较轻重的物体有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教师出示小布袋。

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教师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铺满后有多少个?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如:以下平铺方式),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和其他小组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各小组将实验的数据填写到记录表中。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螺母木块橡皮乒乓球第一次教师活动21、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铺满后有多少个?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一年级上册科学1-4教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1-4教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1-4教案课时一:认识身边的物体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身边的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物体。

- 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准备:- 展示用的不同物体,如文具、玩具、水果等。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展示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谈论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2. 启发探究: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向全班汇报。

4. 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并归纳物体的共同特征和功能。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写下他们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资源:- 不同物体的展示样本课时二:认识天空中的事物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天空中的事物,如太阳、云彩、星星等。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天空中的事物。

- 了解天空中的事物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准备:- 展示用的太阳、云彩、星星模型。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展示太阳、云彩、星星模型,引起学生对天空中事物的兴趣。

2. 启发探究:让学生观察模型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天空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向全班汇报。

4. 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和描述天空中事物的方法,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功能。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事物,并写下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资源:- 太阳、云彩、星星模型课时三:认识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征。

- 了解不同动物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展示用的不同动物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第一课:物体与物体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物体模型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间关系的思考。

2. 引入: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物体关系,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真实感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天气预报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作用。

-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天气图标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入:向学生解释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图标或图片。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天气现象,观察并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继续编写备课教案以备后续课程)。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探索(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1、回顾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视频学习,播放视频。

(2)亲自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5步: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具体要求:第一步: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 7 厘米。

第二步: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第三步:上片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第四步: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第五步: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3、温习提示①观察完毕,移去样品,扭转转换器,使镜头V字型偏于两旁,反光镜要竖立,降下镜筒,擦抹干净,并套上镜套。

②每个同学至少练习一次,掌握基本操作要领。

4、看图片,辨别使用误区错误1:用右眼观察回顾,回答看视频学习动手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正确:用左眼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错误2:没有把显微镜放在自己身前观察正确: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 7 厘米。

错误3:在调焦的过程中降低镜头,此时他的眼睛却在看目镜,这是很危险的一个动作,容易压碎玻片。

正确:调焦时,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使镜头缓缓上升,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为止。

再略微转动调节旋钮,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①掰开镜筒(打开开关)②将物镜垂直对准观察物体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④调节调焦旋钮找到清晰图像,进行观察记录(三)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区别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透明物体,手持式简易显微镜既可观察透明物体,又可观察不透明物体。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3课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3课教案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多媒体展示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1、视频蜗牛。
2、在今天的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根据视频和黑板上的内容说一说。
3、我们应该怎样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呢?
板书设计:
蜗牛
身体分为:壳头触角眼睛嘴腹尾等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蜗牛(二)
教学目标:
1.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3.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解结合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学生预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我们可以在校园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
4.学生再次预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寻访活动准备
1.明确寻访的任务和观察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科学课上做什么。

2、通过做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3、动手制作小实验,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科学课上做什么。

学会动手制作小实验。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学会观察简单的实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
一、导入。

1、师自我介绍。

2、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欢迎你们。

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板题:走进科学课。

3、“击鼓传花”——介绍自己。

(让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课件出示课文彩图,谁来说说图画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组织同学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行讨论。


2、我们说一说,叶子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指名发言)
3、我们一起做一做“小鱼有什么变化”(全体学生画个小鱼,教师准备一瓶透明的盛水的玻璃杯,观察小鱼的变化)
三、小活动。

1、按照提示准备胡椒粉,洗洁精,一盆水。

2、按照提示做实验。

3、总结
四、总结全文。

活动延伸:
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玩具的情感,培养研究玩具、探索科学的
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玩具的情感,培养研究玩具、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玩具,放大镜,纸和笔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
一、课前任务。

1、把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吧。

2、板题《我的“小问号”》。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拿出玩具,玩一玩,提出“小问号”(组织同学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行回答与总结。

老师应该充分备课,尽可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
2、生活中,你有哪些“小问号”(联系实际指名发言)
三、拓展活动。

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

四、科学殿堂。

提出“小问号”和反思空间。

3 看一看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纸片,镜子,小松树,花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
一、课前任务。

1、把纸片,镜子,小松树,花生。

带到课堂上。

2、板题《看一看》。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拿出镜子,看一看自己的小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同学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行回答与总结。


2、观察七巧板,看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联系实际指名发言)
3、观察小松树,花生,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注意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四、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