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七讲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讲练结合学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区域经济联系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区域经济联系
西电东送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 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
西部广大地区: 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 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开发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 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南 水资源 北
密度大
西部
资金短缺、市场需 天然气资源丰富 求量有限、基础设施
地区
与交通条件落后
轮南
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 上海 庆到湖南、湖北等省的输气工程
西气东输管道要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 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 越长江,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上 海市。全线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
2原.影材响料产价业格转、移工的资因与素地:价 水平、公用事业 费用 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 低成本 地区
转移。
案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
(1)“二战”后,日本为促使经济的复苏,大力发展纺织、 食品等轻工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了一些劳动密集 型工业。
(2)自1955-1969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 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因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消耗 量大,而日本国内矿产资源缺乏,因此,需大量进口原料 和燃料。
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 负荷分布不平衡,客观上 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西北
中南
西南
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西电东送
资源 分布 原 的不 平衡
经济 因 发展
的不 平衡
水能资源分布不均衡,90%可开发装 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 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 不平衡,客观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 利用

【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

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1~3题。

1.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运距短②相对安全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2.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缓解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3.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A.粉尘污染B.地面下沉C.酸雨D.煤烟污染解析:1.A 2.C 3.B 第1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要近1 200多千米,而且相对安全得多。

第2题,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第3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所以可以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

(2018·东北四校联考)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m3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 km,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m3。

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4~5题。

4.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A.可调水量大B.水质好C.施工难度小D.投资成本低5.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解析:4.A 5.B 第4题,读图可知,白龙江属于长江流域,径流量大,可调水量大,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区域的含义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

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区域认知)2。

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3。

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2。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认识区域1.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②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①指标错误!②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易错提示】“区域”和“地域”的异同: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2.区域的类型类型含义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城市经济区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区域的特征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差异.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城市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向海外大量移民3.我国的区域差异(1)成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降水:受夏季风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浙江)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联系

(浙江)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联系

区域联系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人将当今世界经济称为“地球村经济”,这说明( )①世界经济规模日益缩小②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联系日益密切③各国经济差距日益缩小④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挑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

经济全球化并未缩小国家或地区间的差距,因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国外转移。

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2~4题。

2.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3.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4.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析:第2题,家电组装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是这类产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促使这类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第3题,20世纪90年代末,从投资成本的角度看,越南在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上低于中国。

而相比于越南,中国人口众多,对家电产品的需求量大,促使大量日本的家电组装工厂在中国投资。

第4题,随着经济发展,日资企业在中国的用工成本不断提高,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家电组装企业向越南等用工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符合新兴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答案:2.B 3.A 4.D(2019·舟山质检)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协调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学习目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内容:资源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为例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总思路1、各类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2、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评价优势/劣势3、资源跨区域调配中存在的问题(限制条件、生态环境)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施措施(选线等)5、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地理意义)二、西气东输——主案例1、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及西气东输地区环境与资源特点(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长期占70%左右(2)带来问题——环境问题、交通压力(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4)油气开发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5)西气东输输出区、输入区及沿线环境与资源特点2、西气东输原因分析(1)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显著(2)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3)我国今后油气资源战略重点转向西部——战略接替区3、分析西气东输工程问题及对策(1)问题:生态环境建设问题(2)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建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施措施(选线等)①通过气田,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②线路力争最短③自然与技术因素——施工难度小(地形、气候、河流)④通过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⑤生态风险-考虑对沿线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5、影响(地理意义)有利于调配我国东西部能源地域分布不均状况;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产业转移——以东亚和我国珠三角为例一、产业转移概述1、三类产业的概念2、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3、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4、产业转移规律(1)时间变化—产业升级(2)空间变化--产业转移5、总结--产业转移的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水平差异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成为落后产业接受地三个重要影响因素:(1)劳动力(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6、产业转移典型案例(1)东亚(2)“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前工业基础薄弱①一阶段:政策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慢②二阶段:产业升级③目前产业升级面临问题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总: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2.分:产业移出区产业移入区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区域图。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课时跟踪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课时跟踪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4南平质检)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D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2.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B .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D .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I(2014湖北七市联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之为我国的“中三角”。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与“长三角”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7•中缅油气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A .工业基础好B .交通便捷C .资源丰富D .科技发达4•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B •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C .城市化水平已高达 60%以上D •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2014潍坊模拟)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 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 回答5〜6题。

5•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B .水源C .交通D .城市 6•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B .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C .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D •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读中缅油气管线示意图,回答 7〜8题。

2020版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章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2020版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章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深度剖析考点 探 究
(4)南北方差异
区域 项目
位置
地貌
1月均温
无霜期
气候
≥10℃积温 温度带
年降水量
干湿地区
南方
北方
约32°N~34°N以南
约32°N~34°N以北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0℃以上
0℃以下
8~12个月
3~8个月
4 500℃~8 000℃
1 600℃~4 500℃
热带、亚热带
地区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 结构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 以重化工业为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
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主导
较大比重
工业 结构
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重型工业为主 过渡性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重型工业为 主
深度剖析考点 探 究
(3)工业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差异
进程
东部、东北地区快,中、西部相对滞后
深度剖析考点 探 究
读我国常年10月30日初霜冻南界线分布图,完成4~5题。
4.影响常年10月30日初霜冻南界线在甲、乙两地段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因素
分别是( D )
A.大气环流 地形
B.地形 洋流
C.海陆位置 纬度因素 D.海陆位置 地形
5.关于丙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
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B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2.关于甲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对市场的依赖性强 B.高度的机械化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7讲 考点二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7讲 考点二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考点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2.体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1)特点:普遍存在。

(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关联(1)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2)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3.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例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

所谓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分析如下:1.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要素地理位置纬度30°N~33°N附近大致位于44°N~48°N 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生产力较高黑土分布广泛,肥力更高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等大豆、甜菜等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理环境差异并非只影响产业活动地理环境的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2020版新优化高考地理(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7.1

2020版新优化高考地理(人教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7.1

2.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①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 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 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②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 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 地面沉降 。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11-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 枯水季节 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 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③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沿线土壤易发生 盐碱化 。 ⑤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
第十七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纲 考



考Hale Waihona Puke 考频1.资源跨 区域调配 对区域地 理环境的 影响 2.产业转 移对区域 地理环境 的影响
资源的跨区 域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 ☆☆ 景及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 和能源安全 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和 区域协调发 展
“一带一路”和区际协 ☆☆ 同发展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7-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 经济 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 发展。 ③推动 基础设施 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优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 植被破坏 带来的环境压力。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8-
(2)对东部地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 消费结构 ,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 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 基础 设施 建设。 ④改变以 煤 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3)将西部地区的 资源 优势与东部地区的 经济 、技术优势 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含解析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2018·张家口月考)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

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

据此,完成1~2题。

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B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第1题,死海主要由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

第2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2018·淮北周考)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化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4.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第3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

第4题,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

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2018·湖北联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

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海河流域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 B )A.开发水能,提供电力B.保障城乡用水C.拦截泥沙,蓄水灌溉D.提高通航能力6.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其主要目的是( C )A.减少占用耕地B.缩短输水路线C.减少渗漏和蒸发D.减轻土壤盐碱化7.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使海河( C )A.径流深度持续增加B.含沙量呈下降趋势C.春季下游水量增加D.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第5题,海河流域属半湿润地区,且下游地区人口多、城市面积大,缺水严重,故上游地区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城乡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讲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区域发展差异[识记—基础梳理]1.四大地区的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比较3(1)范围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字母代表的省区简称:A内蒙古;B川或蜀;C藏;D贵或黔。

(2)西部地区优势及不足①优势: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

②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3)意义①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③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④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理解—要点突破]1.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比较2考向1 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 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 .东部地区人均GDP 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 .中部地区人均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 .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 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1.BD 2.AB[第1题,B对:读图可知,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趋势。

D对:读图可知,1978~1990年,表示西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柱状与表示全国平均水平的虚线基本平齐。

A错:读图可知,2000~2015年,中西部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东部。

C错:读图可知,1978~199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第2题,A、B对:图中显示,三个时段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首先发力,中西部地区后来居上,这是改革开放对不同区域影响的差异性的体现。

其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C错:由于我国人口、经济的重心都在东部,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

D错: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5年这一时段,虽然中西部人均GDP年均增速已经赶超东部,但其发展水平依然低于东部。

](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3~4题。

3.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4.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思维流程]3.B 4.A[第3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

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

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

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

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

第4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

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

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

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考向2 我国南北方的差异5.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1图2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解析]黄河三角洲地处华北,有大量待垦地,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热量不占优,但光照充足。

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是旱涝、盐碱、风沙等,这些都是开发过程中应考虑的。

[答案]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这几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6~8题。

6.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7.上述四省区季相变化不明显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6.B7.B8.C[第6题,读对联分析,“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苍松雪岭是黑龙江的特征,①是黑龙江。

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是内蒙古的特征。

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是海南省。

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是云南省的特征,所以B对。

第7题,上述四省区的云南和海南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季相变化不明显,③④对。

黑龙江、内蒙古位于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①②错。

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与前面分析的省区判断,黑龙江的东北平原是冲积平原,内蒙古有沙漠分布,海南岛有海蚀崖景观,云南有云贵高原,是石灰岩高原,有溶洞群景观,C对。

][答题模板]区域差异比较类题目(1)自然地理要素差异(2)(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 [识记—基础梳理]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2.资源跨区域调配(1)南水北调(2)①工程起止点⎩⎪⎨⎪⎧主体: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分支: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②(3)西电东送①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②西电东送的三线工程(4) ①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②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3.产业转移(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①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 |低级阶级→重化工阶段→高科技产业阶段| | |生产规模小,对环境破坏小→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产业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②从地域分布来看: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理解—要点突破]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2.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规律 ①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②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4)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①路线:②主要驱动因素:a.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b.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c.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1~2题。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解图流程][答案] 1.B 2.D3.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本题只讨论“有利影响”,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以增加和稳定湖泊的水量,有利于水质的改善、有利于调节局地小气候。

第(2)题,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应关停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并做好污水的处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