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学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The wind blew hollowl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策略: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
“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
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
(指导朗读)5、抓字眼,明诗意(1)划分诗歌的节奏(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教(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教(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教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板书:地白)2.除了洁白如水的月亮,诗人还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还望到了鸦雀栖息在树枝上。
这样的景象既是望到的,更像是诗人听到的,运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进行描写,能够让读者全面感知到诗人所处的环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并背诵。
2、背诵古诗,体悟诗人思亲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抓住诗中关键词体会古诗所写景色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引导法和探讨交流法。
学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诗人和中秋节相关资料,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说中秋。
教师: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你们家有什么不同的庆祝方式?指名两生回答。
教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中秋月圆之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能寄愁心与明月,把思念化成文字。
于是就有了无数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板书:十五夜望月)2、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教师:想要真正了解古诗意境,就要走进作者。
课前了解了关于王建的哪些信息?学生作答,教师相机出示诗人资料。
教师:了解了诗人,还得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1、划分节奏,有感情读。
教师:学习古诗,首先应该读好节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请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试着划分节奏。
(2)课件出示古诗节奏。
(3)和同桌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
(4)指名读。
2、学习古诗第一、二句,联系已学的类似古诗,体会景色特点。
教师:中秋与朋友相聚,品着美酒,赏着美景,人生多么惬意!请借助注释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诗人描写了八月十五晚上的哪些景色?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提示:请用上“我从一词或一句读出诗中描写了”的句型回答)(1)体会“中庭地白树栖鸦“所写景物的特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欣赏、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通过对月亮、庭院、树木、乌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2)出示课题,板书《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感悟:(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设计:(1)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庭院:月光、树木、乌鸦情感:思乡七、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十五夜望月》教案
The wind blew hollowl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策略: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
“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
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
(指导朗读)5、抓字眼,明诗意(1)划分诗歌的节奏(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1.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六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人教部编版
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
【学习难点】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自主学习1.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完成下列词语的注释,初步理解本诗并熟读成诵。
十五夜:中庭:地白:栖:秋思:2.精读以下赏析文字后,再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二、思考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2.“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3.“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4.本诗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暗示了望月之夜所处的是什么季节?5.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月的空明皎洁却跃然纸上,你是从诗中哪个词语感悟到的?6.本诗后两句抒发了望月者怎样的情感?【达标检测】1.请试着默写这首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景物表达这种情感?。
《十五夜望月》教案五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五篇《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课设计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味。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本、报刊、网络采集对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余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沟通。
二、教课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日我们将经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领会,并进一步睁开议论,哪些地方特别出色?哪些地方有不一样的看法或增补?《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冷清的露水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境界,就显得更悠久,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倒是人各不一样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失散因此由月宫的悲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境界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分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特别委宛感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相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互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论,大家着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看法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沟通。
(四)思想训练用媒体展现不一样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荒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以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即便否认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诵读法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
1.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本诗并熟读成诵。
2.精读以下赏析文字后,再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学程之二
自由朗诵,自由展示
学程之三
问题研究(抢答)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2.“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3.“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学程之四
自主学习
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有感情地朗诵
背景介绍: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问题研究(抢答)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成果展示
小组朗诵比赛
学程之五
总结提炼(总结内容,评价小组表现)
巩固提高
1.背诵《十五夜望月》
2.抄写2首诗1遍
3.预习《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一、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
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唐宋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辙苏轼)、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遽发展的时代,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苏轼仕途坎坷、降职外调,先后任杭州、徐州、湖州等地州官。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密州上任知州时所写。
当时苏轼因仁途失意被贬官,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有七年未见面了。
熙宁九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钦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赋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叹之情怀,兼抒怀念亲人的深情。
2. 排除生字,熟读课文
学程之二
学会朗诵
1.自由朗读
2.听录音
3.个别朗诵或者小组朗诵,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问题研究:整体感知课文(个别举手回答)
说说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互动生成:分析上阕(第1组23题,第2组第4题,依次类推,口头回答)
1.齐读上阕
2.用自己的话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3.他向往美好的天宫吗?
4.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5.“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它含义?
6.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意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7.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8. 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程之三
问题研究:分析下阕(抢答)
1. 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2. 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互动生成:整体归纳(组内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1.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2.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4.你能告诉大家在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外拓展
1.讨论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和词有哪些?
2.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改写原文,配乐朗诵。
学程之四
总结提炼: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
在美好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和矛盾,最后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热爱生活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音乐欣赏(多媒体)
巩固提高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