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研究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及预防与应对建议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及预防与应对建议
及预防与应对建议
王仁锦 中共福建省邵武市委党校
摘 要】 近年来 ,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 规模不断扩大 , 表现形式呈现 多 样 化 , 手段方式趋于激烈, 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 成为影响 【 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 正确认识和分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 从而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群体性 事 件 已 成 为 我 国 面 临的重大任务 。 【 关键词 】 群体性事件 成因 预防与应对 建议 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 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群 体 性 事 件 , 激发, 由部分公众参与, 有一定组织和目的, 采取围堵党政 不当而积累 、 机关 、 静坐请愿 、 阻塞交通 、 集会 、 聚众 闹 事 、 群体上访等行为, 并对政府 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陷 入 一 定 强 度 对 峙 状态的群体性事件 。 在性 质 上 , 群体性事件总体上是属于人民内部矛 盾的性质 , 这是妥善处理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前 提 , 离 开 这 一 前 提, 就有可能 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或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 与我国现行的干部 考 核 评 价 体 系 不 够 健 全 以 及 腐 败 现 象 有 关 。 4. 长期以来 , 我国一些地方党委和政 府 把 地 方 G D P的增长作为评价考核 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 , 甚至是唯一 的 指 标 。 为 了 这 个 指 标 , 许多干部目 光变得短浅 : 放任环境污 染 , 助 长 资 源 滥 采 滥 伐, 把招商引资当着政治 。 因 此, 就可“ 一 俊 遮 百 丑” 一些 任务层层加压 …… 只 要 G D P 上 去 了, 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荣誉 、 地位和 政 绩 , 大搞政绩工程, 把地方 G D P的 增长作为自身升迁的捷径 , 但这样做 却 产 生 了 群 众 利 益 受 损 、 社会矛盾 冲突加剧 、 政府诚信度下降等一系 列 的 严 重 问 题 。 况 且 , 当前存在的买 行贿受贿 、 敛财贪 色 等 腐 败 问 题 激 化 了 群 众 的 不 满 情 绪 , 甚至 官卖官 、 产生仇官情绪 , 加大诱发群体性事件风险 。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互相影响,这些矛盾难以化解,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社会风气不良。

一些偏激、极端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会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比如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围观”心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网络上的炒作、造谣等行为也是此类事件的重要因素。

3.政府失职。

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但有些政府部门在处理问题上不负责任、效率低下,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群众质疑和不满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

4.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无意识的、造假的的信息会被广泛传播和炒作,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另外,网络的盲目跟风和不良信息的过滤不足,也是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群体性事件的对策1.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应积极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和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2.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德、法律、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完善社会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的保护,打造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4.加强信息管理。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过去事件和问题成功经验的总结,指导其它地区的防范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赵亚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处置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成因 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激烈程度上均超过以往,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10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 3. 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群体性事日益引人注目。

一、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内涵%瞭望&新闻周刊认为,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在网络上也不断的发生,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网络群体性事件经常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短的时间内往往给政府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广义上它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从狭义上来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

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舆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事件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不畅。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涉及到大量人群的事件,例如社会群体性事件、集体性事件等。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连锁反应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入探究其生成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不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大量人群失去了对公共资源的享有权益,产生不满情绪并转化为集体性事件。

政治和制度问题也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原因之一。

政府腐败、行政不公和民主机制缺失等问题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心理因素对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信任缺失和情绪失控时,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

对于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民主参与、协商和公正法治等方式,增加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和平衡,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要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水平。

政府应公开透明、诚信守信,处理问题要公正客观、科学决策,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

民众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应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及时获取民意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更加精准地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

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对冲突进行调解和解决。

专业机构应加强研究和预测,提供科学和准确的建议,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提供帮助和支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样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加强社会治理、信任建设和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挑战。

浅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析, 并提 出相应的解决对 策。
【 关键词 性 事件 的成 因
猛发展 已在各个领域到广泛应用 ,论坛 、 微博等新媒体平 台层 出不穷 , 为网络群体
目的。 第三 , 公 民民主 意识不 断增强 , 但 法
网络群体性 事件 , 是指在互联 网上发生 的
・ 十 一 十 - + 一 — ・ 卜- 一* — 卜-— - 卜一 + - - 6 - 一 — _ 一一 — + 一 一- 6 - 一 + 一- 4 - - 一 + 一+ ” +
法, 形成舆论 压力 , 对 网络群 体性事 件的 发展与解决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 。
其次 , 现实生活中结构性压力以及诉 求 渠道不通畅 。 结构 性 的压 力 , 如生存 压 力、 环境压 力 、 社会压力等 。 在现实生活中 遇到无 法解决 的问题 , 或产 生矛盾 、 纠纷 等情况后 ,往往选择转求 于网络平 台 , 通 过 网络发泄 自己的情绪 , 以求达到 自己的
- + - — ・ 卜* 4- n4 - “ - - 卜一 + 一+ - + 一 + 一 + 一4 - - + 一 + 一 +
公 民的整体素质与参政能力相对较弱 , 法 律意识 比较淡薄 , 这就形成了一个 反差 。
第四 , 政府监 管不力、 引导 不当, 处置 不合理 。 相关部 门在应 急处 置网络群体性 事件 时常 常是 “ 反应滞 后 、 信息 缺 失 、 处 置失 当、 置若 罔闻”。 在事件萌 芽时期 , 政 府反应不 及时 , 行政 不作 为 , 危机公 关意 识不足 ,往往错失解决 问题 的黄金 时间。
种融合形式 , 实现差异化 、 多样化发展 。 口 【 本 文 系江 西省 十一 五社 会科 学规 划基 金项 目 “ 区域 广电推进三 网融合过 程 中的现实 困境及发展 路径研 究 ” 的阶 段性成果 , 项 目批准号 : 1 O T W l 5 】 参考文献 ①新 华 网江 西频道 , h t t p : / / w W w . j X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 n e w s / 2 0 1 2 - 0 5 / 3 0 / c o n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重新建构了我们的生活,人类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网络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政治生活,成为我们接收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见解的平台。

政府则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及时了解民情民意,便捷、快速地与公众进行政治沟通。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容易引发冲突,这些冲突必然会在网络有所折射,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及其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很容易迅速聚集大批网民,导致百万级点击率,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其后果在于能在很短时间,让大量群众对政府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处置失当,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冲击,造成社会不和谐。

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考验了新时期政府的管理能力。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及其特性(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的危机。

但是,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非常有限,对其概念解释也不是很明确,在此,笔者尝试从其定义开始进行阐释。

要理解网上群体性事件,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群体性事件。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一利益群体因某种共同利益关系聚集起来,以各种方式反映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获得或保障其共同利益的事件。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场域———网络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对公共意见形成过程的一个理论抽象,意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通过聚会、社团、媒体等形式进行自由对话、公共交往、公开表达意见的场域及机制。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人们的自由交流和平等沟通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支撑,也为公共领域的重建和结构再造提供了技术基础,进而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网络公共领域为建构虚拟空间中的民主意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言、讨论,使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民主热情和讨论精神。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

体事件 中 , 有一类是 依托 网络 进行策 划 、 织而 发 模 式 组 在群 体性 事件 发生 、 发展 过程 中, 网络媒 介不 生或迅 速扩大 的 , 即网络群体 性事件 。如北 京 、 上
海、 深圳 等地 的涉 E大游行事 件 ,卜1 ” i 竹 仅可 以起 到正面 的疏 导化解 作用 ,同时还 可能 因 t “ 7 四JI 大 打砸抢 事件 . 门“ X事件 ” 。这些 群体性 事件 存 在大量 的传言 、谣 言等 负面信 息而使群 体事件 厦 P 等 在我 国, 分地方政府基 于多种 部 或 由网络舆情 引发 .或 因网络流 言致 使群 体性事 迅 速恶化 或失控 。 件恶化 、 失控 。 至有 少数敌对 分子 有意识 地利用 原 因. 开始爆发 的群体性 事件 的信息 , 开程度 甚 对 公 网络制造群 体性事件 。 网络群 体性事 件 的多发趋 和透明力度 都明显不够 ,甚 至封锁 消息 、掩 盖真 势对我 国社 会稳定 和国家安全 已经构 成 了很 大威 相 。 这样就使 网络 中谣 言 、 激性 言论 等不适 当信 偏
公众 网络舆论 。 在这种强 大的舆论 背景下 , 当敏感 高 官在酒 中下药 后轮 奸致 死 的” 等谣 言 内容 , 网 在
社会 政治事件 突发 .并对 网 民群体 的集 体理性 构 络论坛 广为发布 。正是 这 , 分 网民便 利 用 网络 策 划 、 部 组 绪迅 速升温, 使群体 性事件迅 速恶化 , 控瞄 失 。
中 图分 类号 : 9 3 C 1.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0 8 66 (090 — 09 0 10 — 2 920)4 0 8 — 4
2 0世 纪 9 O年代 以来 我 国社 会结 构进入 急 剧 日游行 . 最终导致 了全国多 地 的反 日游行 , 甚至部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fr r o wa d,i c u i g t e f l wi g f e a p c s a W i n n e p e S t u t a d e h n i g t e g v n l d n h o l n i s e t :( ) n i g p o l r s n n a cn h o — o v

[ 章 编 号 ]10 — 48 l0 10 -0 80 文 0 3 6 4 2 1 )60 3—4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成 因及 对 策
张 郁
( 北 工 业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6 ) 湖 湖 3 0 8
[ 摘
要 ]在 对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概 念 进 行 解 读 的 基 础 上 , 析 了诱 发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原 因 , 出泛 滥 的 网络 无 分 指
第2 6卷 第 6期
VO.26 No. I 6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2l O 1年 1 2月
De . c 201 1
J u n lo b i ie st fT c n l g o r a f Hu e v r i o e h oo y Un y
s e y t e c n e l e to h e wo k s r a s t e e t r a a s s h c i i f s e i g t e u d b h o c a m n ft e n t r — p e d i h x e n lc u e ,t e a tv t o e k n h y
ZH A N G U Y
( c o l fM a a e n ,Hu e nv fT c . Wu a 3 0 8 hn ) S h o n g me t o bi i .o eh , h n 4 0 6 ,C ia U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作者:赵玲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1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11-0165-01网络群体事件是网络社会经常遇到的一种危机,也是当前中国一些尖锐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处置失当,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及社会带来极大冲击,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网络群体事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应对策略。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矛盾的积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日益增强。

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持续扩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使一些社会群体增加了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愿望,寻求帮助。

由于网络本身言论发表的自由和网民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一旦有人在网上发帖,马上会引来大量网民围观、热论。

再加上一些“网络别有用心的推手”极具煸动性的话语,导致一些人情绪失控,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易于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二,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的一个特征是容易受群体其他参与者的影响,在事实真相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猜忌并且易受他人情绪的暗示出现从众行为,这时理性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下降,行为出现失控。

第三,具体利益冲突的存在。

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一些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市政建设中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企业或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农村村务不公开;一些地方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费用被截留;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第四,沟通渠道不通畅。

目前,一些基层干部漠视群众利益,罔顾群众疾苦,群众诉求表达不畅,有苦难诉,有怨难平,积怨积案易存在,最终演化成具有严重冲力的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影响多个个体或群体的事件,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行动。

收入分配不公、就业机会缺乏、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2. 不公平待遇:当群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形成集体情绪,并通过群体行动表达不满。

公职人员贪腐、企业不正当竞争、政府不公正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3. 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对称可能导致群体误解和不合理行动。

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实,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虚假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体恐慌。

对于治理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建设,提前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查证和处置,减少信息传播不对称的可能性。

4. 促进公平公正: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社会矛盾的积累,提高社会公正感和满意度。

5.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群体情绪的扩散和集体行动的发生。

6. 提升社会信任度: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恶意破坏和造谣行为的发生。

要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从源头着手,预防控制为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作者:刘川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新热点,而网络群体性事件正是在这种新形势的出现的突发事件。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从信息研判、官方回应、舆情引导、增强公信力、依法治理和道德宣传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群体事件网络应急管理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舆情的具体冲突体现,它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

网络上的群体矛盾冲突容易引发网络上对某一热点问题的激烈争论,进而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并常常伴随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及时引导和控制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不仅对应对现实的群体性事件有舆论引导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到我国文化舆论场的发展方向。

网络群体性事件可根据与现实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现实引发的网络群体事件,如“杨达才事件”。

事件起因是陕西省前安监局长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被拍摄传到网上,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发现杨达才出席不同场合佩戴的多款昂贵名表,涉嫌腐败,进一步增大了这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第二种是网络谣言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4年10月,微信公号“蜜琪儿”发布虚假文章,图文并茂地宣称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污染严重,已停产。

一经推出,短时间内就得到十余万的转发量,引起网友的广泛争论。

第三种是现实与网络交互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网约车的出现,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出租车司机通过网络进行抗议,与网友形成网络冲突,出租车司机通过网络形成群组。

进行了小范围的出租车罢运。

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这又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在重庆和三亚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

这又更加大了网络上的冲突和争论。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网络凸显。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治理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治理

受 。在 G P高速增 长 和基本 生活 得到保 障后 , 生 出 D 衍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4 2
作者简 介 : 晓芬 (9 8 ) 女 , 南 富源人 , 李 16 一 , 云 中共 曲靖 市委 党校行 政 管理 与 法 学教 研 室 副主任 、 师。研 讲
可 以为公共 部 门应 对群 体性 事件 , 强应 急管理 能 力提 供 有益 的帮 助 。 加 关键 词 : 网络群 体性 事件 ; 因; 成 治理
中图分 类号 :9 1 C 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2 9 (0 1 0 - 1 5 0 1 7 — 9 4 2 1 )3 0 4 - 3
V o11 . 2 N 0. 3
试论 网络 群体性 事件 的成 因及其治理
李 晓芬
( 中共 曲靖 市委 党校 行 政 管理 与法 学教 研 室 , 南 曲靖 6 5 0 ) 云 5 0 0
摘 要 : 网络 群 体性 事件 是 网络 社会 条件 下 出现 的新 型社 会 问题 , 既是 典 型 的社会 突发事 件 , 又具 有 以网络舆 论 和信 息传 播 为基础 的特 点 , 对其 成 因进 行 分析 , 讨如 何 治 理 网络群 体性 事 件 , 探
种危机 , 它能 在 很 短 时 间 内 , 大量 群 众 对 政 府 的 看 让 法 发 生根本 性 的改变 。如果处 置 失 当 , 能 形成 现 实 可
些 群众 的合 法利 益受 到损 害 。 不满 自身 利益 受损和
腐败 现 象 的滋生 , 众在 通过 正 常合 法 的利益 表 达渠 群 道 不 能得 到 解 决 的情 况 下 , 又担 心 被 打击 报 复 , 们 他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现实基础、内在机理、本质缘由与直接诱因四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原因政府应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政府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大量经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爆发并呈上升趋势。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致使事态恶化、局势失控。

当前引起网络群体事件频发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因素可以从现实基础、内在机理、本质缘由与直接诱因四方面进行解析。

一、网络的迅猛发展与监管不足并存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

其中微博用户数量爆发增长是最大亮点,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二)网络安全与监管面临挑战。

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

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的44.7%。

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

尽管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十余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制度难以应对复杂的、发展迅速的网络违法行为,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有效处置网络上的群体聚集事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
公共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 年第 5 0 9 期
网络群体 性事 件 : 性 、 因及对 策 特 成
王扩 建
( 苏州 大学 政治 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摘
江苏
苏州
2 52 ) 1 13
要] 网络群 体性 事件 是 网 络社 会政 府 面 临 的 一 个 新 挑 战 。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具 有 独 特 的 场 域 、 体 、 体 , 且 具 有 主 客 而
[ 稿 日期 ]0 9 8 l ] 扩 建 (90一) 男 , 徽 蚌 埠 人 , 州 大 学政 治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事 危 机 管 理研 究 。 作 王 18 , 安 苏 从

5 4 ・
公共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 年第5 09 期
缺 少 了叙 事 和传 播 过 程 中 的权威 审查 机 制 , 络叙 网 事 本身 也就 变成 消 费 过程 , 这 个 过 程 中叙 事 主体 在
因不断 发泄 非理 性 的 情感 而 得 到 了娱 乐 , 这 种较 在
+ [ 基金 项 目] 文 为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金 重 大 项 目“ 对重 大 突发公 共事 件 的政 府 协 调 联 动 机 制 研 究 ”0 Z 00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本 应 (8D 1)
望, 以期 引起 政府 和社会 的关 注 , 从而 获得 或保 障其 共 同利 益的 事件 。对 于网络 群体性事 件这 种新 型 的 群 体性 事件 而言 , 我们 可 以从 以下几 个角度 来理 解 :
在 网络有所 折 射 , 网络 信 息 的传 播 机 制 及其 本 身 受
的非 理性 因素 影响 , 容 易迅速 聚集 大批 网民 , 很 导致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事件在涉及民生、就业、环境、财产等方面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社会治理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发性: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劳动纠纷、土地征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形式多样,数量庞大。

2. 规模化:随着社会组织的壮大和互联网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通过网络传播,群众积极参与,从而使一些事件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事件规模进一步扩大。

3. 多元化: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不断多元化,不仅包括普通群众和劳动者,还包括NGO组织、律师团队等各种利益相关方。

这些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事件的解决更加复杂化。

4. 激烈化: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的情绪激烈,行为极端,可能出现暴力冲突、堵路、打砸抢等行为,对社会治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5. 联动性: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相关事件,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二、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群众对发展问题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2.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包括劳动关系、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医疗权益等问题,这些矛盾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触发点。

3. 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加愿意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政府管理不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政府管理不善、对待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有关,导致事态失控、积极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引导。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心理能量逐渐积累 ,容易被放大 ,导致发生侵犯行为 ,例如愤怒 的情绪 积累起来 ,需要宣泄 ,一旦出现导火索 ,可能一点就着。 四是社会 弱势 群体更容易出现破坏 性行 为 ,因为他 们往 往感 觉 自己被不 公 正地 弱势 化 ,认为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改变这种境遇 ,就可能在群体 匿名 的保护 下诉诸暴力的手段 ,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有这样一群 自发的行 为煽动者。 四 、关 于 防 控 群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的 几 点 思 考 是 加 强 舆 论 引 导 ,消 除 社 会 不 满 情 绪 的 发 生 和 积 累 。现 在 的 媒 体 往往注重负面新闻的报导 ,而忽视了正面信息的宣传 ,造成 了普遍 的仇 视心理和不满情绪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信息的监控和导 向。二是 关注弱 势群体 ,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参与者。社会弱势群体往往 因为得不到 他们心理预期的关注 ,而感觉被社会遗忘 ,感 觉被不公正地对 待 ,更容 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潜在性事件参与者 ,所 以相关部门应该加 强对弱 势群体的关注 ,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肃清信访 渠道等方式帮助弱 势群体 以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三是加强宣传教育 ,使大众认清群体 性事件 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自觉抵制从众行 为的发生。在当下 网络盛 行的时 代 ,信息播散的瞬时性带来了情绪传播 和感 染迅疾性 ,这就要求 网 民必 须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掌握一定的识别 虚假信息和煽 动信息 的能力 , 自 觉 地 对 煽 动 和 感 染 进 行 抵 制 。 四 是 健 全 网 络 实 名 制 ,消 除 群 体 匿 名 性 , 减少群体去个性化行为的发生。在群体匿名的保护下 由于责 任分担 ,处 于群体中的个体更易采取极端的冲动行 为或清新发泄 ,因此应 消除匿名 性 减 少 去个 性 化 的 发 生 。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臵对策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随着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继涌现,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公安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对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成因、特点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我国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这类事件往往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

这些群众以要求政府解决各种问题为由,有的集体上访,聚集在党政机关门口,堵塞交通,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对抗,抓伤、挠伤干警;有的直接拦截各级党政领导乘坐的车辆,拦“轿”喊“冤”;有的集体罢工、罢市、罢课;有的上路拦车,甚至聚众拦截铁路列车。

(一)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主要成因诱发群体事件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使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大量网络用户或群体之间发生的集体行动或事件。

其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网络相互作用的过程。

以下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和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观念、信念和态度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受到网络上信息的影响与传播,从而产生行动的动机和决策。

2. 信息传播与扩散: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

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可以迅速影响到大量的网络用户,进而激发行动的参与和扩大。

3. 社交影响力理论:社交影响力理论探讨了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影响力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而产生,推动群体行动的形成和扩大。

4. 群体动力学与动员机制:群体动力学研究了群体行为中的集体动力与行动的演化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动力学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聚集、信息交流和互动等方面解释行动的产生和发展。

5.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连接和交互等社会结构。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信息流动路径和集群结构等,从而解释事件的形成和传播。

以上仅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实际的发生机制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流行,逐渐解构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生态。

笔者选取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及围观群体的行为及心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体现的一般规律性,并由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折射出的社会阶层图景进行反思。

同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严肃、客观的评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举措促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民主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真正成为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大字报;社会权力结构;网络舆情监测1.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使原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并得以充分暴露,同时也滋生着新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场域——网络公共领域;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网民群体;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客体——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

由此可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界定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公共领域,针对“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的行为。

1.2网络群体性事件兴起的背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兴起首先反映的是社会矛盾交织,群众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当作对社会现状不满的情绪宣泄口。

当下我国的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大量经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由于社会既得利益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的媒介方式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改变了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信息资源“总阀门”的格局,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主导性的舆论形态。

借助网络这一共公共平台,网络群体性事件兴起。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为了更加方便地对网络群体性热点事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呈现的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研究
作者:陈帅范入今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6期
摘要: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而且,由于网络传播快速并具有扩大性,使得事件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社会讨论更强烈。

因此,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预防
作者简介:
陈帅(1985-),四川金堂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

范入今(1986-),四川广汉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236-01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网络群体性事件虽然也是公共危机事件,但是它由网络引发,由于网络的及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它有着如下不同于一般危机事件的特征:一、瞬间爆发性强;大多数事件都是在网络瞬间爆发,迅速传播,在相关部门还没来得及处理之前形成。

二、诱因相对集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基本都是关于公共部门误用、滥用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的问题。

三、影响范围广;以前,一般公共事件的影响很多都限于特定地区,而由于网络的扩大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四、虚实互动性强;网民不止在网络上对事件发表观点、表达不满,更在线下组织活动,影响现实舆论导向。

五、控制难度大;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机构很难加以控制,容易形成所谓的“三个进不去”,即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通过笔者对网络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都相对集中,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官员腐败和政府不正之风的痛恨
网民对不正之风与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官员的不当言论、错误行为一旦被网民发现,
便会被传上网络,引起网民谴责,遭到千夫所指。

因此,互联网已经对政府官员形成了强大的网络监督,政府部门的一言一行、甚至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被放在网络上经网友讨论,发展为公共事件。

在网络时代,政府官员就像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演员,任何疏漏和错误都会被网络暴露无遗。

网民的这种网络监督,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2.对权贵势力的敌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上层和下层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矛盾冲突不断,这些冲突导致官民关系、警民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

而现实世界的信息申述通道并不通畅,网络自然成为其表达不满情绪的重要场所。

因此,公权力大、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的言行举止成为网络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些部门的不法勾当被曝光后,普通民众对传统、权威的不信任感增加[1]。

3.主动意识、主体意识增强
网民在整个社会民众中,属于年龄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民主意识较强,时常有一种要伸张正义、主动参与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理想主义情绪。

因此,才有众多的网民愿意参与跟帖、顶帖,自愿做公共事件的监督者,自愿做分析师和取证师,民众政治参与意识萌发[2]。

例如很多网民主动对自己知道的政府官员的不当行为在网上曝光,而相关部门对这些官员的调查又大大增加了网民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由以上分析得知,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采取合理、合法、正确的措施应对,对成功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极为重要。

1、转变政府观念:尊重网络民意,维护网民权利
近几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质都是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

瓮安事件,是为了捍卫公民权利,拷问政府责任;杭州飙车案,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也体现了民众与政府官员的矛盾;以及邓玉娇案、上海钓鱼执法等等。

在这些事件中,网民普遍存在着对权势的不信任,对官员不正之风、贪污腐败的痛恨。

这与以往政府官员经常采取的查封ID、删除相关帖子、利用公权力打击报复的措施密不可分。

政府的行为,丝毫没有尊重网络民意,也没有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杭州飙车案的开始阶段,政府为了封锁信息,对网上的所有帖子一删了之,但是并没有抑制舆论发展,相反,使得舆论大爆发,影响迅速传至全国,而政府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因此,政府必须意识到,网络舆论已经是社会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已经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而且蓬勃兴起的网络民主政治参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民主警察的先锋领袖[3]。

政府应该时刻关注网络事件的发展,和媒体积极合作、快速应对、透明信息,才能掌握舆论主导权。

2、创新回应方式,沟通网络民意
通过笔者长期跟踪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现,网络的“首因效应”极其重要,最先留下的评论对整个舆论导向有重要作用。

网络舆论之所以容易出现偏激、失范,很大程度上源自网民对于真相认识存在缺陷。

政府应该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建立网络回应方式,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

并组织一支固定的、强大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相关事件发布的第一时间,留下正确、合理、合法的评论,有针对的回应与引导舆论。

同时,积极利用市长博客、市长信箱等网民认可的手段,搭建民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积极及时的回应。

别让这些手段成为一个空壳,真正利用起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民主与责任并存
网民虽然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也有作为公民的责任。

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发布虚假信息、蓄意煽动社会动乱等违法行为给予严惩,公民在保障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同样,要落实官员问责制度,严惩用非法手段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官员,追究相应责任,给广大网民树立一个公正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陳强、徐晓林、王国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变机制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3月
[2]郭保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应对》,《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 顾金喜,《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行政管理改革》,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