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48202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ecurity Law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必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三本科生、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法学概论二、课程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属于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将市场经济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理论与王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相结合,分析和介绍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问题,并反映我国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成果。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
劳动法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附随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地位与作用;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等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概念、范围、功能、类型;社会保障法概念与特征、法律关系、地位;中外社会保障立法等基本理论与实务问题。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全面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劳动法概述(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法概念与属性;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附随关系的概念与特征;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法体系框架。
(二)教学内容要点1 课程简介1.1 课程的地位和属性1.2 课程主要内容2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2.1 劳动法的产生2.2 劳动法的发展3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1.1 劳动法的概念1.2 劳动法的体系框架1.3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4.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及作用4.2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重点与难点:劳动法的属性及其基本原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保障)大纲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它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其宗旨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3.劳动基准4.劳动争议处理5.劳动监察制度6. 社会保障(二)重要知识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合同制度3.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社会保障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适用以及相关制度;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史及国外劳动法的立法状况。
(二)能力要求要求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和当前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保证作用,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为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理性思考。
(三)素质要求通过劳动法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理念,学会用劳动语社会保障法的知识处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多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
(二)作业要求作业分为平时课后作业与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每四学时一次作业,以案例分析为主,课堂作业主要以热点问题讨论、疑难案件分析等形式进行。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法律规定,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概念与原则
1.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劳动合同的破产、终止和解除
3.合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4.离职、退休和辞退的规定
5.工资以及劳动报酬的制定和支付
6.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良好发展
7.公司法与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8.劳动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
三、劳动争议和仲裁
1.劳动争议的分类及其解决方式
2.劳动仲裁的基本程序、标准和条件
3.仲裁调解的形式、程序和法律效力
四、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2.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3.独生子女抚养费、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
五、劳动监察制度
1.劳动监察基本概念及其目的
2.劳动监察的职权、权限和程序
3.劳动监察的效果和经验
六、
通过学习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学习劳动
关系及其变化的原则和方法,逐渐适应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
障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将掌握法律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编码:1814122242.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3.学时:32学时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立法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面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7.考核方式:开卷8.考核标准与比例:课程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法律基础后续课程:公务员考试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可按章节、也可按照知识点填写)学时1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22 第二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24 第四章劳动合同 65 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26 第六章工资制度 47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28 第八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29 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210 第十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211 第十一章社会保障制度 212 第十二章社会保险制度 4合计32三、附录1.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林嘉编,2014年1月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郭捷主编,2008年1月第1版,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制定人:赵翠翠3.审核人:陆东辉。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说明(一) 课程代码:130730(二)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 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 课程性质: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五)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对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明确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内容并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法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采取讲授、讨论、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地表现所讲授内容。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意考勤,学生缺课达规定的旷课量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上篇 劳动法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了解中外劳动法发展的历史及国际劳工立法。
(完整版)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上编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本位思想、基本范畴和体系结构,从而认识劳动法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劳动法学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劳动者在自然状态上和经济状态上都是完全统一的,商品经济是伴随着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状态上的分离而发展起来的,劳动法是适应这种分离而产生的。
它是要解决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那种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上分离(形成财产关系)而在自然状态上又是统一的(形成人身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劳动关系建立时是平等关系,而建立后却转化为隶属关系,产生了内在不平衡。
而劳动法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倾斜立法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把劳动力当作个别劳动力,而且作为企业的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来加以关注,以克服这种内在的不平衡。
第二节劳动法学的本位思想本位思想是权利义务观念的重心所在,是由法律所体现的利益所决定的。
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一个法律部门区别于另外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
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来看,存在着国家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与三种本位思想相对应,在法律结构上存在着一元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和三元法律结构。
一元法律结构,这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构建的法律制度,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一种法律结构;二元的法律结构是以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为特征的法律结构;三元的法律结构是指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并存的法律结构。
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的一部分,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第三节劳动法学的基本范畴法学应当是以权利、义务为基石范畴的理论体系。
劳动法学则应当是以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为基本范畴。
权利是具有选择性的行为,义务则是主体具有必然性的行为。
权利是正当的,义务是应当的。
由于"应当"是由表示价值评价的"正当"和表示义务判归的"必须"两要素构成的,它与单纯的价值评价"正当"相比,在语义上更为强烈,因此,义务在法律意义上有更高的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10006(二)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四)课程性质:劳动法是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综合选修教育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法学理论揭示劳动法律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及其付随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目的: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2 学时分数: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 1 第二章劳动法原理 2 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2 5 第四章劳动基本权与具体劳动权利与义务 2 7 第五章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1 8 第六章劳动合同法 4 2 14 第七章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1 15 第八章劳资合作与劳动者民主参与 1 16 第九章就业法律制度 1 17 第十章工资法律制度 2 19 第十一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1 20 第十二章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1 21 第十三章社会保险法与职工福利法 2 23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分论 4 27 第十五章劳动监督检查 1 28 第十六章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 2 2 32 合计28 4 32 (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参加法庭实习等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课程代码:A0206214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法律事务先修课程:法学基础理论
学时数:48 其中实训学时数:8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编制单位:管理系编制时间:2012年 6 月30 日
执笔者:韦雪梅审核人: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全部内容,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法律规范,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及各项劳动制度,正确分析劳动法相关疑难案例,为将来协调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论文欣赏和论文写作。
(三)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类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原理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劳动法的概念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3、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重点: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难点: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2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重点: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难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变更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三章促进就业与劳动保护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2、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制度
3、职业培训制度
4、特殊劳动者的就业保障与劳动保护
5、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重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制度
难点:特殊劳动者的就业保障与劳动保护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2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四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基本养老保险
2、基本医疗保险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5、生育保险
6、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7、法律责任
重点:社会保险中的基本概念、原则、特征以及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规定难点:我国的各社会保险项目的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五章劳动合同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效力
3、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4、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重点: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承继、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难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8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六章特殊劳动合同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集体合同
2、劳务派遣
3、非全日制用工
重点:非典型就业概述、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法律保护
难点: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6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七章工资工时法律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工资法律制度
2、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重点:工资的概念、形式和工资法律的主要规定
难点:最低工资制度、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第八章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监察制度
教学任务与内容:
1、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2、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3、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4、劳动监察制度概述
重点:劳动争议的概念、范围、争议处理机构和程序
难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学时
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讲解教学方法
三、实训环节
(一)本实验课的性质、目的
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我国劳动法的具体应用,系统掌握劳动法及其所规定的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制度及工资工时制度,提高学生运用劳动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工时制度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序号
实训项目
实训学时
实训内容
主要实训器材
1
劳动合同制度案例分析
4
劳动合同制度案例分析
实训报告
2
工资工时制度案例分析
4
工资工时制度案例分析
实训报告
四、考核要求与方式
(一)理论课部分
(1)考核办法与所占权重:以考查—-大作业形式考核,理论考核占总评成绩50%。
(2)分章节考核要点与权重分配:
章节
考核点
考核方式
分值
备注
第一章
劳动法基本原理
大作业
5%
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
大作业
5%
第三章
促进就业与劳动保护制度大作业
5%
第四章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大作业
20%
第五章
劳动合同制度
大作业
20%
第六章
特殊劳动合同制度
大作业
20%
第七章
工资工时法律制度
大作业
20%
第八章
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监察制度
大作业
5%
(二)实训课部分
(1)考核办法与所占权重:以实训报告方式考核,并算入平时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50%
(2)分项目考核要点与权重分配
项目一劳动合同制度案例分析占实训成绩50%
项目二工资工时制度案例分析占实训成绩30%
(三)成绩评定: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的50%+大作业成绩的50%。
五、配套教材或指导书
(一)理论课教材
《劳动法概论与实务》,路焕新,李科蕾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实训教材或指导书
《劳动法案例分析(第二版)(21 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黎建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主要参考书
1、王全兴:《劳动法学(21世纪法学创新系列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关怀:《劳动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景森贾俊玲:《劳动法学(21世纪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编:《劳动法审判实务与典型案例评析(审判实务与案例评析系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