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 “三纲五常”的思想当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 存的东西呢?
材料三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动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慎重讲信誉
下列人物又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 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 必修3 文化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课件
认一认
老子
庄子
Hale Waihona Puke 韩非子商鞅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学派 代表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张
“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仁政”、“民贵君轻” “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法术势结合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表 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太学 兴办
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研习儒家经
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汉代 教 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讲义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讲义

高中歷史必修3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補充講義探究一:從“無為”到“有為”。

請閱讀課文第一目及以下補充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 請問在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經歷了哪四個歷程?“春秋時期,應運而生戰國後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二)分析從漢初的“無為”到漢武帝時要實行“有為”的時代背景。

從這一轉變中,我們能看出,治國方略、治國思想的選擇是由什麼決定的?即一種學說能否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關鍵在於什麼?由當時的社會形勢決定的;關鍵在於是否適合當時的形勢和是否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探究二:董仲舒的新儒學。

請閱讀課文第二目及以下補充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從課本和材料中可以看出董仲舒思想上有哪些觀點?董仲舒的這些思想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什麼關係?董仲舒的新儒學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因而獲得統治者的欣賞。

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

(二)探討董仲舒新儒學思想,指出今時今日其積極可取部分和揚棄部分,並且加以說明理由。

可取:大一統;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有利封建統治長久);薄斂、省役;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孝道揚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強調夫權,壓迫婦女)(三)參見課本第9頁“學思之窗”。

解題關鍵: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的時代需要。

思路引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社會背景。

答案提示: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時代需要。

②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於是其他所有有助於實現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治過程中,採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

③漢武帝的這些做法對於儒學後來發展過程中融合其他學派思想起了推動作用。

探究三:儒學成為正統。

請閱讀課文第三目,回答下列問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兴办学校,推广儒学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民间 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生员学习儒家经典,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学完经考试合格可直接为官。这样的话,就打 破了以往贵族子弟时代为官的陈规。
②措施:
减轻田租;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影响: 积极:
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边境问题
解决矛盾
加强中央 集权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和行动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朝儒家的地位如何呢?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
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
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
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积极的“无为而治”:既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不盲目行动,又轻徭薄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休养生息。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 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5)、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特点
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有带有神学色彩
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王权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 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消极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 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国力日盛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可能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 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 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 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新儒学的内容:
为儒学披上了神学 外衣(具有神学色 彩)其哲学思想的 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 权神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考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 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 食货志》 ( 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 ( 2)原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 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评价: 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 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了历史发展。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2)根据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 (( 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样评价焚书坑儒?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 (3)根据材料二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人心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 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编写者:李淇【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题回顾】(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知识梳理】(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1)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2.内容:(1)减轻,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2)士兵回家,授予,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3.影响:(1)积极:恢复经济,增强实力,国力强盛,人民安定。

(2)消极: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骚扰,威胁西汉的稳定。

(3)出路:采用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糅合、、思想于儒学中,形成新儒学体系,著有。

2.思想主张:(1)提出和的主张。

(2)宣扬,提出和学说。

(3)提出。

3.作用: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政。

(2)公元前136年,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为“五经”,设。

(3)公元前124年,设太学,由传授,合格者即可被授官。

(4)设,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确立儒学成为用人标准,使儒学大兴;儒家垄断教育,使部分非贵族通过为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重点突破】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汉代新儒学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

(2)汉代新儒学增加“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灵宝二高潘琳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史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尊儒措施。

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并且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才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依据:新儒学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又柔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其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学生不易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高二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1.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2.学法选择: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学流程1.导入:给学生展示各界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公祭大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董仲舒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想要了解这些问题,那么就请跟我一同来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吧!2.目标展示(1)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自主预习目标:(把它细化为五个问题展示)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产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复苏西汉武帝——→成为正统点拨升华: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①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有利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
(三)评价董仲舒的思想
1.思想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2.积极方面: (1)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 一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 (3)思想上:促使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社会统治思 想;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育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1.西汉社会潜伏严重社会危机 王国威胁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 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 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 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 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 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消极: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 沉重打击。
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秦朝推崇法家消极影响: 出现秦的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原因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2.表现:与民休息(休养生息) 3.影响 (1)经济实力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 日盛。到武帝时达到鼎盛。 (2)政治气氛的宽松,各派思想复苏,儒学也复苏。 (3)局限:社会潜伏着危机,无为思想已无法满足时 代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 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暴政
墨家 道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事之体”,于是“董 仲舒等出焉。”三次应对,得到汉 武帝赏识。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特点
(1)兼采众家思想 (2)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3)外儒内法 (4)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
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
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0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3
宋明理学
0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中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是哪一派? 秦统一后奉行哪种治国思想?结果如何?
韩非子
儒家思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秦始皇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本史实。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三、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武 帝 的 措 施
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______成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 教育 儒家垄断; 兴办______和地方郡国学,儒学 推广,处于独尊地位。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背景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具体措施: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影响: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府库余财。京师之 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 成群…… ———《后汉书.食货志》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2.新儒学的内容:
1)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 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 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 提出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③倡导“因时制宜”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董仲舒的对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 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元朔 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 杀略三千余人。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 略吏民千余人。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讲究义理,强调“经世致用”; 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 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割据势力 匈奴威胁 土地兼并,造成阶级矛盾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 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二、董仲舒新儒学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二、董仲舒新儒学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 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二、董仲舒新儒学
2、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材料三: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 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 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 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掠卤乡里者, 不可胜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准备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

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法家学说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归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限田、薄敛、省役。
• 针对问题: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4 “三纲五常”和孝道 针对问题:为人处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社会伦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个人品德
意义: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反映了董`的三纲五常思想。看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崇孝 道和五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强调君权有利于当时的需要但对两千年后的中国发展极为不利; 强调夫权,压迫女性的自由平等,应该批判……
一统二独权神授,
三纲五常为美德 外儒内法 文化专制
正统&主流
知识拓展题
• 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 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 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外因: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 崇 “有为”而治 内因: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嘿嘿,只 有老夫靠 得住呀! 先 秦 墨 儒 家 家
新 儒 法 学
①背景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

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综述

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综述
——《汉书.食货志》
历史纵横“萧规曹随”
原表现因::采汉取初与,民社休息会的经政济策残,破主,张自百然废无待为兴的;黄吸老取思秦想亡,如的轻教徭训.
薄赋,减轻刑罚;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士兵归家,授予田 宅等。
基本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基础
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
五行、儒、墨、 法等各家学说。“黄”是指黄帝的学说,
特点:
(1)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众家思想 (2)儒学神学化(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3)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董仲舒的简历应该加上哪些内容才能吸引汉武帝?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限田、减轻赋税、徭役
阶级矛盾
天人相互感应,互动互补,才有天人合一,大千世界。
天与人之关系:
天是客观,人是主观的,人的主观要尊重客观世界,符合客观 规律,人随天意,天公做美,才能万事皆成。
问题探究三:董仲舒的基本思想主张是?
材料四:“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孔淳于越(左子来自一)谏秦董仲舒
孔子、淳于越和董仲舒都是儒学专 业毕业,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在 找工作时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吗?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
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三纲五常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 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评价新儒学 、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极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 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秦朝和西汉建立初期的主流思想是什 么思想?请你查找相关资料, 么思想?请你查找相关资料,谈谈秦朝和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流思想。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西汉前期统治者重视人才
汉高祖、汉文帝、 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
贤良对策” 2、“贤良对策”的方式
推荐 策问
贤良对策” 3、“贤良对策”的作用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 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 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人教版 必修(三)
孔子
孟子
荀子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 在儒学的产生、 在儒学的产生、发 展中起到什么重要 作用? 作用?
儒家思想经历: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秦朝时候, 秦朝时候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西汉初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限制民田”是为百姓着想吗? 董仲舒提出“限制民田”是为百姓着想吗? 三纲五常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 三纲五常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三纲 五常”所阐述的“ 在他的“三纲五常” 五常”所阐述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 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 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
的需要。 目的:加强君权的需要 目的:加强君权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目的: 目的: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的 需要。 需要。
“三纲五常”、孝道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目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目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措施
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政治: 教育: 教育: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 都学儒家经典
2、教育状况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 相 同的。 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 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2000年津赣卷 年津赣卷) (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为相,镇以无为,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史载: 汉初萧(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
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时应该怎样做?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时应该怎样做?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 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性善论 B、民贵君轻 D、大一统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D、①②③
兴办太学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结果
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 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 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4、贤良对策的原因
边境不宁、王国威胁、 边境不宁、王国威胁、阶级矛盾
董仲舒
材料一: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 材料一: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 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而法度可明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材料二: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 的思想
材料三: 材料三: 君为臣纲──君臣义 君为臣纲 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父为子纲 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夫为妻纲 夫妻顺 亲也。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亲也 事之宜也。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 理也。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 智慧也。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智慧也 诚信也。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诚信也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频)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及贡献
著作: 著作: 贡献: 贡献: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董仲舒思想上有哪些观点?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董仲舒思想上有哪些观点?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新”在 何处? 何处?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什么关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什么关系? 除了课本上的内容, 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你还知道关于董仲舒的哪些思 想观点? 想观点?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 认为万物皆由木 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 水五种原素组成, 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 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 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田昌五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 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主要地位。 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主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 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 也是严重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