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详解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赏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赏析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选文解读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
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
“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
“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
“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津”是渡口。
“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
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
”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
“是也。
”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
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
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解ppt课件
神编撰在一起,短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这种 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分析。 • 5、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 的人?
学以致用
• 6、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 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 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 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4、这几则文字围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编撰在 一起,短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这种精神?请摘录有关语
句分析。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
表现。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以道易之, 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 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 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 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 和孤独! • 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 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 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2014 (1)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 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 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 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 “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 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 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有 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论lún:编纂。)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 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 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 《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 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 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 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 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 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的全部内容。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文言文天下有道丘与不易也
文言文天下有道丘与不易也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与”什么意思与的意思是:和……一起【原文】长沮、桀溺耦(ǒu)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意思就是,天下如果有道,我孔丘(孔子)就不这样折腾(到处游说希望改变)了.易:改变. 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目录
• 引言 • 天下有道 • 丘不与易也 • 当今社会的启示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天下有道
指天下有道,即社会秩序良好, 人们安居乐业。
丘不与易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会参与改变这种 状态,因为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 社会。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遗产。
倡导道德教育
孔子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 的道德建设。
推动社会变革
孔子认为,社会的变革需要从道德和教育入手,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实现。 他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注重道德和教育,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孔子对于变革的态度
审慎对待
孔子认为变革应慎重考虑,不能轻率行事。在变革之前应充分评 估其利弊,以及是否符合道义和民心。
强调仁爱
孔子倡导仁爱思想,认为变革应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福祉,而非 仅仅追求功利目的。
循序渐进
孔子主张变革应逐步推进,通过逐步改善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而不是通过剧烈的变革来达到目的。
孔子的处世之道
1 2
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 时应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极端。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做人应谦虚谨慎,不应自以为是、骄傲 自大,而应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3
重义轻利
孔子强调道义和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价 值不应仅仅取决于其财富和地位,而更应看重其 品德和行为。
天下无道,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扩大,道德沦丧。
实用性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指出孔子时代的特征。 仪封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桀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楚狂接舆:已而,已而!今 之从政者殆而! 子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当堂检测:
请举出你所知道的 现实生活中体现勇于 担当精神的事例。
当堂检测:
孔子“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对我们 现实人生有很多启示, 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
•
• 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 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 表现,试选择一处进行 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一:第1则【二三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于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
仪封人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 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 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 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参考答案五:【第5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担当精神。从这 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 孔子的评论。
• 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 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 •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 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 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 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 去卫。 •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 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 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 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 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 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 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 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 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 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 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 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 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 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 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 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 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 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小雅》。 高山,人们仰望;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伸引的方向前进。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儒道墨法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即六经 :《易》、《书》、《诗》、《礼》、
《乐》、《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 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 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确立了“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 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然高 伸心《山引向诗,的往》人方之有们向。之仰前:”望进‘;。高Jǐ山宽n仰广g止的,大h景á道行n,行g 人止。们xí虽n沿不g着能它至,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第一单元《论语》选读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翻译】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传大道。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尔)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和谁来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从出世隐居的人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和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啊,孔子!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危险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他)拄着拐杖背负着农具。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政教伦理原则。
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但君臣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高洁,但是使君臣的行为准则乱了。
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主张。
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这是知道不能做到但是去做的那个人吗?2.当仁,不让于师【课文翻译】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样做没有用。
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
他人的才德像是丘陵,还是可以超越的;孔子的才德像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有人即使想要自行断绝和他的关系,那对日月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体现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2.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辅导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你眼中孔子的形象?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பைடு நூலகம் 学者。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思想核心是礼。理想人格是仁、义。
头部凹顶、额头突出 眼大有神、耳大后翻 龅牙长嘴、面黑貌丑 个高背驼、长上短下
孔子的影响:
孔子的形象变化: 为
真实的孔子?
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 专研道德的伦理学家。
怎样理解:“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自己只会活在众生之中,蕴含着孔子 对时间众生的深刻情怀。
2、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 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
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
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 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 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 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 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体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言论。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辅导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讲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力量,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志向和担当,以及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明白其中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天下”,在这里指的是整个社会、国家;“道”,可以理解为合理的秩序、正道、仁道;“易”,有改变、变革的意思。
整句话连起来,就是说如果天下政治清明,走上了正轨,那我孔丘也就不会致力于去改变它了。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周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诸侯纷争,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奔走于各国之间,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恢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孔子的主张,核心是“仁”和“礼”。
“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他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仁”,遵循“礼”,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天下才能有道。
然而,孔子的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现。
各国的统治者大多关注的是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对于孔子的学说并不感兴趣。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放弃。
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他不断地教诲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变革做出贡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明知前路艰难,但依然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社会的不公和问题时,不能选择逃避和沉默,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等。
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和指责,而应该像孔子一样,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去改变现状。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四、特殊句式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④道之不行取独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六、重点实词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7、以杖荷.蓧担,背负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实用 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
翻译: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 (1) 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 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 边疆的官。 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 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 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 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 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 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 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 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 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 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 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 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 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 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 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dà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bì)之,不得 与之言。
3【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 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 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 舆。本书采用第二种 说法。 (2)殆(dài):危险。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 ·
lún
语门也 人“ 书
》 。 ” 论 : 编 纂 。 语 : 言 论
人 相 与 辑 而 论 纂 , 故 谓 之 《 论
。 当 时 弟 子 各 有 所 记 , 夫 子 既 卒
及 弟 子 相 与 言 而 接 闻 于 夫 子 之 语
《 论 语 》 者 , 孔 子 应 答 弟 子 、 时
艺 文 志 》 中 有 这 样 的 解 释 :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 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 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 (xiàn):引见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 其从辟(6) (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 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2【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 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 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 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 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 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 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 路问津(3)焉。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
两三个字。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修》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关 于 书 名 的 来 源 , 班 固 《 汉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
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 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 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 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 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 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 变革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 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 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 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 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 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都解 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