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疟原虫及虫卵显微镜检查

合集下载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

薄血膜卵形疟原虫形态
6.雌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 1个核,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 胞质深蓝色,色素棕黄色,散在分 布。
7.雄配子体:体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1个核,较大,淡红色,位于中 央。胞质淡蓝色,色素棕黄色,散 在分布。
厚血膜疟原虫形态
一、环状体
1.间日疟原虫:体积较大,核一个,较大, 深红或紫红色。胞质呈深蓝或浅蓝色, 变化较多,常呈“!”、“,”,有时 环状胞质裂断收缩成为间断的环。
二、大滋养体
1.间日疟原虫:体积较大,呈阿米巴样, 形状不规则。核位于胞质中或外边,鲜 红或紫红色。胞质圆形或断裂成数块。 色素分布不匀。
厚血膜疟原虫形态
2.恶性疟原虫:体积较小,胞质常呈圆形, 核呈不规则圆形,鲜红或紫红色。色素 细小或结成1~2个团块。
3.三日疟原虫:体积中等,胞质常呈圆形。 核一个,较大,包含在胞质中,紫红色。 色素粗大。
疟原虫镜检 肖春树
平乐县中医医院
常见人体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vivax)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ovale)
镜检的疟原虫虫期
30
厚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性球 大单核球
酸性球
中性球
淋巴球
淋巴球
血小板
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早期裂殖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雌性配子体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雄性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疟色素
卵形疟原虫环状体
卵形疟原虫大滋养体
卵形疟原虫大滋养体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血片制作与染色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1、载玻片:玻片使用前应清洗。

新玻片应先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然后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

用于特殊的目的时,最后可将玻片浸泡在95%酒精中5~10分钟,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再移到新配置的洗涤剂溶液中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旧的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干净,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釆血针。

3、玻片盒:为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制作的血膜应放在玻片盒中,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

4、75%酒精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5、记号笔或铅笔:用于玻片上书写号码。

(二)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三)涂制血膜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用干棉球抹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

取干净玻片及推片各一张,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疟原虫检验技术

疟原虫检验技术

疟原虫检验技术一、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寄生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

常见的疟原虫种类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无性生殖和在蚊体内的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在人体内,疟原虫经历了肝细胞内的红外期和红细胞内的红内期发育过程。

了解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对于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疟原虫检验技术的分类1、显微镜检查法这是疟原虫检验的经典方法,包括薄血膜涂片和厚血膜涂片检查。

薄血膜涂片用于疟原虫形态学观察,可鉴定疟原虫的种类;厚血膜涂片则提高了疟原虫的检出率。

在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大小、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特点,以及疟色素的分布等,从而确定是否感染疟原虫以及感染的种类。

2、免疫学检测法(1)抗原检测利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抗原。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筛查。

(2)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但由于抗体在感染后一段时间才会产生,且抗体检测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因此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相对有限。

3、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PCR 技术通过扩增疟原虫特定的基因片段来检测疟原虫。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疟原虫核酸。

(2)核酸杂交技术利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疟原虫核酸进行杂交,从而检测疟原虫。

4、其他检测方法(1)血常规检查疟疾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血常规异常。

(2)血生化检查部分疟疾患者可能会有肝肾功能损害,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相关情况。

三、显微镜检查法的操作步骤1、采血通常采集患者的末梢血或静脉血。

2、制作血涂片薄血膜涂片:将一滴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推片以 30°-45°角均匀地推成薄而均匀的血膜。

厚血膜涂片:取较多的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推片制成较厚的血膜。

3、固定和染色薄血膜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然后用吉姆萨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
● 如果不知患者的白细胞数,则每微升血以8 000个白
细胞计数(国际标准) 。
白细胞疟原虫计数法
●例如 计数200 WBC中有35个疟原虫,在不知患
者白细胞数的情况下,以每微升血8 000个白细 胞计数, 由此计算出每微升血液疟原虫密度为: 35(计数的疟原虫数)÷200(计数的白细胞)x 8000(每微升血白细胞数) =1400 / μl 答:该患者的疟原虫密度为1400 / μl。
2. 原虫细胞浆呈条带状或方形
3. 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 4. 裂殖子数通常为6-12个 5. 齐氏点(西门氏点)较少见
卵形疟原虫形态特征
1. 被寄生红细胞正常大小或略涨大,边 缘呈彗星状也称齿轮状 2. 疟原虫通常呈椭圆形 3. 薛氏点与间日疟相似
4. 裂殖子数通常为6-12
● 四种人体疟原虫都有双核和多重感染现象
red cell
A typical Plasmodium malariae presentation
Female patient, arrived from Brazil two weeks previously. Flu like symptoms since arrival.
●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中部 地区病例较多 ● 病程良性, 有复发
三日疟 P.malariae
●遍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西非洲,呈片状、 块状分布 ●三日疟在我国非常少见,只在南方有散在报告
卵形疟 (蛋形疟) P.ovale
● 主要分布非洲。缅甸、东南亚有散在报告 ● 在我国卵形疟消灭
P. ovale
(P.m.)
(P.o.)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 感染 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脑 型疟)

11.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查_1

11.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查_1

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查汪子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Plasmodium)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由雌性按蚊(Anopheles mosquito)叮咬传播。

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内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为特点,并常出现贫血、肝脾肿大。

因疟原虫虫株、感染程度、机体免疫状况和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

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这时其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是目前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危害极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150万人。

它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国,我国主要在华南、华中(特别是云南和海南)。

我国1949年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

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历代战争史实表明疟疾对军事行动影响颇巨,低疟区部队进入高疟区,常发生大量非战斗减员。

疟原虫属原生动物亚界--顶复门--孢子纲--疟原虫属。

寄生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

疟原虫通过蚊叮咬而感染人,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疟疾诊断主要靠外周血涂片检查。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目前用的最多的是青蒿素类药物、或与奎宁、咯萘啶、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等联合用药。

一、疟疾的临床表现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12天。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疟原虫血片检查结果确定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 阴性。
显微镜下查见疟原虫,根据疟原虫形 态确定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 形疟或混合感染。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制 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无油渍 或污垢。制片时,手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 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 生空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玻 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 匀一致。
血片的染色
吉氏染液血片染色方法 (推荐使用此方法)
先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待干后进行染色。在 固定薄血膜后用清水对厚血膜溶脱血红蛋白可用滴管滴 水于厚血膜上,待血膜呈灰白色时,将水倾去,晾干后 进行染色。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 入2%吉氏染液稀释液(2毫升原液加中性蒸馏水98毫 升稀释均匀即成),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如染 液不合标准时,得酌情增减染色时间),然后用清水轻 轻将染液冲去,再用清水轻轻冲洗一次,干净后将血片 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待干镜检。
血片的染色
单张血片染色:薄血膜经固定干燥后,用 2%吉氏染液稀释液1~2毫升,滴入血片标本 上染色30分钟左右;或用中性蒸馏水1毫升, 加吉氏母液1~2滴,混合均匀后滴入血片标 本上,染色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轻轻将 片上的染液冲洗干净,(切勿先倒掉染液 再用水冲洗)晾干镜检。
瑞氏染液的染色方法: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东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周永玲 2011.07.10
疟疾简介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 称“冷热病”、“打摆子”、 “发疟子”、“脾寒”、 “瘴气”等,是由疟原虫寄 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 虫病。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指导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全显微镜,完成疟原虫检测项目2、范围适用于实验室检验人员3、职责检验人员需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和维护全显微镜, 确保仪器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以便得到正确的结果,提高结果准确率。

4、作业指导4.1.需用器材显微镜单、双目显微镜均可,目镜一般以5X为宜(有的用10X),物镜必须用油镜(100X)、镜油、擦镜纸、二甲苯或酒精乙醚4.2操作步骤4.2.1、血膜上滴加镜油滴一滴镜油在血膜上,再将血片置载物台上。

4.2.2、镜检用目镜5×和物镜10~40×低倍镜检下找到血膜,再将物镜转换成油镜(100×),查找疟原虫,吉氏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蓝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原虫的核呈红色。

4.2.3、观察血膜的方法镜检时从血膜的一端开始,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逐个视野顺序查看。

发热病人血片至少要查完200个视野以上,普查带虫血片则需看完全片,方可报告结果。

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作为疟原虫的分类定种。

4.3、结果报告结果报告分阳性和阴性,阳性者至少要查见一个典型疟原虫(并需鉴别虫种和期别)方可确定;以查完整个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阴性。

4.4、注意事项4.4.1染色前血膜的保存新制作的血膜应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鲜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后可不溶血直接染色。

血膜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

不能即时染色的血膜,可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厚血膜溶血,晾干后包好,放入干燥器中,置于冰箱内保存。

临用时,将干燥器放置室温中1~2小时后取出血片。

4.4.2、患者资料应登记详细,确保能追踪随访,个案调查、登记、统计等资料应有专人负责保管。

4.4.3、镜检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操作戴手套、穿工作服。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正确使用显微镜步骤
01
02
03
04
05
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固定。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 对准通光孔。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 野亮度适宜。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 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 载玻片。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 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 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 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 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 的物像更加清晰。
结果判断失误
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 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06
镜检技术在疟疾防控中应用前景
提高镜检技术准确性和效率
01
02
03
改进显微镜设备
采用高分辨率、高对比度 的显微镜,提高疟原虫检 测的准确性。
优化镜检流程
建立标准化的镜检操作流 程,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提高检测效率。
05
常见误区及问题解决方法
涂片制作中常见问题
涂片过厚或过薄
染色时间不足或过长
应掌握适当的涂片厚度,过厚会影响 观察,过薄则可能漏检。
应严格控制染色时间,确保疟原虫着 色清晰。
血液未充分干燥
涂片后应等待血液完全干燥,否则在 染色过程中可能导致颜色不均匀。
观察过程中常见问题
02
Hale Waihona Puke 0103显微镜使用不当
100%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人群进行疟原虫检测,可 以了解疟疾的分布情况、流行趋 势和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防 治策略提供依据。
80%
药物疗效评价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疟原虫检测, 可以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恢 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
镜检技术原理及方法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共77页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共77页

END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以寄Leabharlann 傲,审容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02 显微镜检查方法
薄血膜法
01
02
03
制备薄血膜
取患者耳垂或指尖血制成 薄血பைடு நூலகம்,待其自然干燥后, 用甲醇固定,再用水冲洗。
镜检
在显微镜下观察薄血膜, 可见到红细胞内不同发育 阶段的疟原虫,如环状体、 滋养体、裂殖体等。
优缺点
薄血膜法能清晰显示疟原 虫形态,但操作繁琐,且 易漏检。
厚血膜法
制备厚血膜
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两个阶段,其中红细胞外期主要在肝 脏中进行,红细胞内期则在红细胞中进行。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肝脏进行繁殖,然后侵入红细胞进 行裂体增殖,最后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裂殖子和代谢产物。
疟原虫具有变形能力,可以在红细胞内形成不同形态的虫体,如环状体、滋养体、 裂殖体等。
将患者血液滴在载玻片上, 用推片制成厚薄均匀的血膜 ,待其自然干燥后,用溶血 剂溶解红细胞。
镜检
在显微镜下观察厚血膜, 可见到被溶解红细胞后释 放出的疟原虫。
优缺点
厚血膜法操作简便,检出 率高,但疟原虫形态不够 清晰。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荧光抗体标记
将特异性荧光抗体与疟原虫表面 抗原结合,形成荧光标记的复合
05 显微镜下鉴别诊断技巧与 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流程梳理
样本制备
确保样本薄而均匀,避 免过厚导致重叠影像,
影响观察。
显微镜选择
使用高倍显微镜,确保 足够放大倍数以观察疟
原虫细节。
观察步骤
先观察整体形态,再注 意细胞核、细胞质等关
键部位特征。
鉴别诊断
结合其他相似病原体特 征进行比较,排除干扰

显微镜下疟原虫薄血膜形态鉴别特征

显微镜下疟原虫薄血膜形态鉴别特征

前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 裂为2个以上,空泡 消失;疟色素分布不 匀
圆形,核分裂为2个 以上;疟色素集成团 快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大小正常,色稍紫; 茂氏点紫红色,粗大, 数少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R) 红血球:正常。 大小: 较大,约为红
细胞直径1/3。 胞浆: 环状,浅蓝色。 核: 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大小: 较小,约为红细胞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原虫粗大环状体与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相似,
较难区别。此时应依据血膜上有无其他发育
阶段的疟原虫来确定。

疟原虫在厚血膜中的形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 红色茂氏小点。 大小:较小。 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核:一个,红色。 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镜检疟原虫技术课件

镜检疟原虫技术课件

卵形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传播,症状较轻,周期性发作
诺氏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传播,症状较轻,周期性发作
热带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传播,症状较轻,周期性发作
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疟原虫属
03
无性生殖阶段:疟原虫在人体内繁殖,产生大量子代疟原虫
04
有性生殖阶段:疟原虫在人体内形成配子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新的疟原虫
01
调整显微镜:调整光源、物镜、目镜等,确保图像清晰
02
观察疟原虫:在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形态、运动方式等特征
03
拍照记录:拍摄疟原虫图像,以便后续分析与研究
04
镜检疟原虫Leabharlann 步骤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抗凝管采集患者的外周血。
01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样本滴在载玻片上,用推片器均匀涂抹。
02
固定和染色:将血涂片用固定液固定,然后用疟原虫染色液染色。
02
03
04
4
镜检疟原虫技术的应用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镜检疟原虫技术是诊断疟疾的重要手段
01
镜检疟原虫技术可以指导抗疟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03
镜检疟原虫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疟疾
02
镜检疟原虫技术可以监测抗疟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性
04
疟原虫研究的进展
疟原虫基因组测序:揭示了疟原虫的遗传信息,为抗疟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03
镜检疟原虫时,应仔细观察,避免漏检和误检
04
3
疟原虫检测结果分析
阳性结果的意义
感染疟原虫:阳性结果表示患者体内存在疟原虫感染。
疾病诊断:阳性结果有助于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监测:阳性结果有助于疟疾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预防。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血片染色好坏除与玻片清洁度、血片制作质量和染 色技术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染剂、溶剂的质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必须用
分析纯,且在配制时所用的器具必须干净而无水份。
(2)染液的新旧 染液存放时间越久,染色力越强。新
配制的染液因色素尚未充分溶解,染色力较弱且常呈现偏碱性。通常 在染液配制1-2周后才使用,盛装染液的瓶子应加塞盖密。以防吸潮而 影响染液质量。
标签
标本片
发热病人血片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1人)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厚薄血膜的标准
●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 ●薄血膜平整,无皱折和空泡,红细胞单层排列。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置
全国疟疾镜检知识与技能竞赛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评价标准
好血片制作质量: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 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 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 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 厚、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 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 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
染液的种类
染液种类: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上应 用最广泛的是瑞氏(Wright stain)和吉 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中的 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红和由美蓝氧化 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我们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果 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时 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稳定,主要在门诊量 大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镜检读片60分,显微镜使用与维护5分。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疟原虫显微镜镜检技术

正确的推片姿势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
厚血膜 用推 片的一角, 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 血量(相当于火柴头 小),使血滴与平置的 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 外一个方向旋转,转 2~4圈,涂成直径 0.8~1厘米大小圆形厚 血膜,血膜厚薄均匀, 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 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常见,恶性疟次之, 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
镜检疟原虫方法简述
19世纪后期,显微镜的出现使 人们不断发现了传染病的病因。 1880年法国军医拉韦朗第一次 见到并描述了人红细胞内的疟 原虫,至此才解开了困扰人们 数千年的疟疾的病因之谜。
镜检疟原虫方法简述
目前用于疟疾诊断的实验室检测包括 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 学检测三类。镜检疟原虫由于具有操 作简便、敏感、价廉和可鉴别虫种等 优点,广泛用于疟疾的病原学诊断已 愈近一个世纪,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方 法,也是我国疟疾诊断标准确定的实 验室检查方法(WS259-2006)。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片染色好坏除了与玻片是否清洁,血片 制作质量好坏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 因素的影响:
(1)染料溶剂的质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 如果不纯,常使配制的染液偏酸或偏碱而 影响染色效果。因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 和中性甘油,而且在配制时所用的器具必 须干净而无水份。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 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建议用大头针 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先用 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 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 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 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 挤压出血。

7疟原虫及虫卵显微镜检查

7疟原虫及虫卵显微镜检查

粪便水洗沉淀法
肝吸虫卵
大小:最小虫卵(30×20μm) 形状:芝麻、西瓜子 颜色:淡褐色
卵壳厚薄:较厚,疣状突起
卵盖:肩峰突起 卵内含物:梨形毛蚴
肺吸虫卵
大小:比受精蛔虫卵大 形状:椭圆、多态 颜色:金黄色 卵壳厚薄:厚薄不均 卵盖:大、倾斜 卵内含物:卵细胞、 卵黄细胞
文本内容
姜片虫卵
大小:最大的虫卵 形状:长椭圆形 颜色:淡黄色 卵壳厚薄:薄、均匀 卵盖:较小 内含物:卵细胞、 卵黄细胞
疟原虫显微镜检查
张永海 2014.6
病原学检查---厚薄血膜法

2


血涂片制作及染色 1.材料 :载玻片,消毒棉球,酒精,剪刀,蜡笔,吸 管,蒸馏水,培养皿,姬氏或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方法:薄血膜加厚血膜 厚血膜涂片: 优点:检出率高,用于定性。 缺点:不易鉴别虫种 薄血膜涂片: 优点:容易辨认虫种 缺点:易漏检。
虫卵显微镜检查
粪便检查法
生理盐水涂片法
基本原理:生理盐水作为粪便的稀释剂 ,使病原 体在等渗环境下保持原有形态和活力以利于观察。 适用:产卵量较多或较大的寄生虫。
实验材料:载玻片、盖玻片、竹签、滴管、大便 杯生理盐水、显微镜。
生理盐水涂片法--步骤
1)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
2)用竹签取米粒大小的粪便,在生理盐水中混 匀,其厚度能透过粪膜隐约辨认玻片下的字迹为 宜,注意去除粪便渣滓。一般在低倍镜下检查, 镜检顺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不要遗漏。如 发现可疑物再转高倍镜观察,加盖玻片 。
棉拭子法
试剂:生理盐水、饱和盐水 (2)仪器:棉棒、载玻片、试管、青霉素小瓶 (3)操作步骤 ①将棉签浸入试管中的生理盐水中,取出时拧去过 多的水滴。 ②清晨排便之前在肛门周围擦拭。

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查

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查

疟疾(Malaria)•系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危害极大,非洲每年约100万儿童死于疟疾•疟疾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国,我国的华南、华中(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疟原虫属原生动物亚界--顶复门--孢子纲--疟原虫属•寄生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疟原虫通过蚊叮咬而感染人,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疟疾诊断主要靠外周血涂片检查•用磷酸氯喹及磷酸伯氨喹治疗,对于抗氯喹虫株则宜用青蒿素类药物、或与奎宁、咯萘啶、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等联合用药疟疾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周期性:冷(1-2h)à热(4-6h) à汗。

实际上发作周期多不典型,尤其是儿童、初发时和进入疟区的初患病例•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贫血: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

•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500至1000g.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原因•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疟原虫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和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吞食而产生内源性热原质•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骨髓造血受抑制•免疫病理(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疟原虫的生活周期生活史中的关注点:1.感染阶段:子孢子2.感染方式:蚊虫叮咬和输血3.致病阶段:红内期原虫4.寄生部位:肝、红细胞5.媒介:蚊(为终宿主)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疟疾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1. 血涂片染色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镜检2. 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

2、采血的部位和方法
以耳垂采血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干后,左手 拇指和食指紧捏采血部位,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采血部位1~2mm深,然后用左手拇指和 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3、涂制血膜 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作推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 ~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 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 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 推成舌状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
薄血膜间日疟—环状体期
胞浆 核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薄血膜间日疟-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 均匀,数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伪足,有
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间日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 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薄血膜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 胞浆和核:裂殖子12_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 规则,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
薄血膜间日疟—配子体
薄血膜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小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较少有空泡,呈环状, 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 红宝石戒指; 大小: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红细胞: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一个环状体可有2核; 一个红细胞可被多个环状体寄生; 位于红细胞的边缘的环状体形如“飞鸟状”。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小致密,位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大疏松,位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 较多
成熟裂殖体
时间:48小时, 核: 12~24个。 (平均16个), 胞质:分裂,裂殖子 疟色素集结成块。
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球形,占满胀大的 红细胞。 胞质:致密,深染呈蓝色。 核:小,致密,偏一旁。 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 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核:大,疏松,中央。 疟色素:分散
恶性疟原虫
虫卵显微镜检查
粪便检查法
生理盐水涂片法
基本原理:生理盐水作为粪便的稀释剂 ,使病原 体在等渗环境下保持原有形态和活力以利于观察。 适用:产卵量较多或较大的寄生虫。
实验材料:载玻片、盖玻片、竹签、滴管、大便 杯生理盐水、显微镜。
生理盐水涂片法--步骤
1)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
2)用竹签取米粒大小的粪便,在生理盐水中混 匀,其厚度能透过粪膜隐约辨认玻片下的字迹为 宜,注意去除粪便渣滓。一般在低倍镜下检查, 镜检顺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不要遗漏。如 发现可疑物再转高倍镜观察,加盖玻片 。
棉拭子法
试剂:生理盐水、饱和盐水 (2)仪器:棉棒、载玻片、试管、青霉素小瓶 (3)操作步骤 ①将棉签浸入试管中的生理盐水中,取出时拧去过 多的水滴。 ②清晨排便之前在肛门周围擦拭。
蛲虫卵
形状:不对称椭圆形, 柿核状 大小:中等略小 (50~60μm)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较厚 卵内容物:幼虫胚胎


薄血膜制备法

注意点: 冲去染液时勿先将染液倒掉,应一边 冲洗一边让染液自然流失否则染液色素易沉着 于薄血膜上,而影响原虫的检查。
厚血膜法

①采血 同薄血膜法 ②操作方法 厚血膜可制于薄血膜的另一端 。用推片的一角取血2~3滴,自里向外顺着 一个方向涂成直径约1cm大小,厚薄均匀的 血膜。厚、薄血膜间用蜡笔画线分开。充分 晾干后,滴加蒸馏水于厚血膜上溶血,将水 倾去,晾干后与薄血膜一起染色。
3)连续涂片3张 ,一张检出率约为85%,3张可 达95%。
蛔虫卵形态要点
大小:60×40μm 颜色:棕黄色,脱壳卵无色 形状:宽椭圆形,未受精卵长椭圆形。 卵壳:厚 内容物:一个卵细胞
蛔虫卵
钩虫卵
形状:椭圆形 大小:中等大小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极薄 卵内容物:4~8个卵 细胞
钩虫卵与脱壳蛔虫卵
薄血膜制备法




(1)器材:刺血针、载玻片、酒精棉球、干棉球。 (2)试剂:瑞氏或姬氏染液、甲醇。 (3)操作方法: ①取一洁净无油脂的载玻片作载片及一张两端边缘 光滑的玻片作推片备用。 ②以70%酒精棉球消毒病人耳垂,待干后,针刺取 血 ③则用推片取适量血一滴,30~45度角与载片一端 接触后,迅速向前推成一薄膜,推动时注意保持一 定的速度和两片间的角度,切忌过分用力成中间停 顿,否则将使血球破碎或涂片不匀。 ④涂片完毕,将血片臵空气中干燥。
薄血膜制备法

⑤血片染色:瑞氏染色(甲醇溶液) a.染色前在已经干燥的血膜两边用腊笔划 两条线。 b.滴加瑞氏染液在血膜上,使血膜全部为 染液所遮盖,静臵1分钟。 c.加等量蒸馏水或PH7.0缓冲液,然后轻 轻摇动血片,使水与染液混匀,静止5~10 分钟,一般至液面发生明显的一层金属光泽 浮膜为止。
粪便水洗沉淀法
1)仪器:竹筷、40孔钢丝筛、锥形杯、污物缸、载玻 片、温箱 2)操作步骤 ①取30克左右的大便,通过40孔钢丝筛滤入盛满清水的 锥形杯内,残渣倒入污物缸。 ②静止25分钟左左,倒去上层粪水,留下沉淀物,再加 清水至满杯,再静止15~20分钟,倾去上粪水,如此 反复数次,直至上层液澄清为止,倾去上层液,留下 沉淀物。 ③用滴管吸取少量沉淀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寻找虫 卵,常规需查看三张片子。
疟原虫显微镜检查
张永海 2014.6
病原学检查---厚薄血膜法

2


血涂片制作及染色 1.材料 :载玻片,消毒棉球,酒精,剪刀,蜡笔,吸 管,蒸馏水,培养皿,姬氏或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方法:薄血膜加厚血膜 厚血膜涂片: 优点:检出率高,用于定性。 缺点:不易鉴别虫种 薄血膜涂片: 优点:容易辨认虫种 缺点:易漏检。
钩虫卵与脱壳蛔虫卵
脱壳蛔虫卵 壳 厚 钩虫卵 薄 四周均有 2-8个卵细胞或更多
壳内空隙 两端,新月形 内含物 一个卵细胞
鞭虫卵
形状:腰鼓形 大小:较小(50~54×22~23μm) 颜色: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各有 一透明结节 卵内容物:一个卵细胞
透明胶纸粘贴法
该法是利用蛲虫雌虫在人体肛门周围产卵的待点 ,检查时间在清晨排便之前较好。 (1)仪器:透明胶纸、载玻片 (2)操作步骤 ① 取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的透明胶纸贴玻片上。 ② 在清晨排便之前揭开胶纸一端粘擦肛门周围的皮 肤, ③ 将有胶面的透明胶纸贴玻片上镜检
阿米巴滋养体与包囊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
大小:比受精蛔虫卵大 形状:椭圆 颜色:淡黄色 卵壳厚薄:较薄、均匀,小棘 卵盖:无 卵内含物:梨形毛蚴
日本血吸虫卵
饱和盐水漂浮法
适用:产卵量小;虫卵比重小于1.06,(饱和盐水 1.20); 物品准备:玻片、棉棒、饱和盐水、、滴管、烧杯、 漂浮杯、大便杯、显微镜 步骤 1)取黄豆大小粪便置于浮聚瓶,加少量饱和盐水调 匀,除去大的渣子。 2)慢慢加饱和盐水至液面略高于瓶口而不溢。 3)在瓶口覆盖一载玻片,静置15分钟。 4)将载玻片迅速翻转,镜检。

饱和盐水漂浮法
1.取黄豆大小粪 便至含少量盐水 的漂浮瓶
2.混匀后加 饱和盐水
3.加盐水 至满
4.盖上盖玻片, 静置15min
5.垂直向上 提起盖玻片
6.迅速翻转, 镜检观察
注意事项:
1.粪便量要足够 2.注意去除粪便中大的食物残渣。 3.液面不要形成气泡。 4.液体不要溢出。
绦虫卵
卵壳很薄而脆弱,多已脱落,成 不完整虫卵,圆球形, 31~ 43μm, 外层为厚的胚膜,棕黄 色,上具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 蚴。
碘液染色法
物品准备:玻片、棉棒、生理盐水、、滴管、大便 杯、显微镜 检验步骤: 加1滴碘液生理盐水在载玻片。 取米粒大小粪便涂匀,能看清下面字迹。注意去除 粪便渣滓。 高倍镜下镜检,找到包囊后转换油镜镜头观察。镜 检顺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不要遗漏。
质量控制
分辩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取带有脓血的部位; 盛标本器皿要洁净,防止标本被尿液污染; 考虑到治疗药物的影响,尽量服药前取标本; 快速送检; 标本要保温。
小滋养体(环状体)
瑞氏或姬氏染色后, 核:红色, 胞浆:兰色, 疟色素:代谢产物呈 棕黄色。
大滋养体
时间:10小时, 胞核:增大 胞质:增多,有空泡 ,有伪足,不规则, 出现细小杆状的疟色 素 红细胞:胀大、变形 ,颜色变淡,出现鲜 红色的薛氏小点。
未成熟裂殖体 来自时间:40h 胞质:变圆, 无空泡 核:开始分裂。少 于12个。 疟色素:开始集结。
粪便水洗沉淀法
肝吸虫卵
大小:最小虫卵(30×20μm) 形状:芝麻、西瓜子 颜色:淡褐色
卵壳厚薄:较厚,疣状突起
卵盖:肩峰突起 卵内含物:梨形毛蚴
肺吸虫卵
大小:比受精蛔虫卵大 形状:椭圆、多态 颜色:金黄色 卵壳厚薄:厚薄不均 卵盖:大、倾斜 卵内含物:卵细胞、 卵黄细胞
文本内容
姜片虫卵
大小:最大的虫卵 形状:长椭圆形 颜色:淡黄色 卵壳厚薄:薄、均匀 卵盖:较小 内含物:卵细胞、 卵黄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