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几百个优秀题目推荐)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几百个优秀题目推荐)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几百个优秀题目推荐)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浅析政府低效率的成因及对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浅谈我国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析“官僚制”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我国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我国公共政策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深化新农合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研究浅谈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对策浅谈中国公务员的职业化问题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探究浅析中国市制改革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村民自治研究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我国村民自治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村民自治下的村民公共参与问题探讨论行政环境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我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及内容研究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浅析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挑战与对策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浅谈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我国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政府职能转变试论我国公共政策主体的现状一基于公众的视角我国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析太平天国政治理想的局限性事业单位的改革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事业单位的改革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下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论服务型政府权力自我约束机制的构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浅谈激励机制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1219浅析社区工作站模式一以深圳为例1220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分析与研究1221深圳市养老保障系统运行的现状及改革策略1222社区的外来人口管理分析一以宝安为例1223浅析深圳市大部制改革1224社区环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1225社区养老:需求与实施条件分析1226浅析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处理方式1227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1228日本町内会研究1229社区业委会选举制度实证研究1230深圳市行政改革历史经验及启示1231浅析中国资源环境税费政策1232社区民主与和谐社区建设1233民意代表的立职机制研究- -深圳与新加坡的比较1234深圳市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改革分析1332中小企业生存及发展问题的分析1336志愿精神和志愿者组织在大学的发展1337浅析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38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宅基地征用补偿问题1339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研究1340简析我国基层民主的理论和实践1341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42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研究1343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经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1344如何进-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45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1346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模式比较与分析1347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1348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制度问题研究1349公共治理新模式: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合作1350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问题研究1351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1352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问题研究1353论当前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的制约1354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政策参与过程研究1355社区自治制度建设研究1356新形势下的政府合法性塑造一对若干官员腐败案例的分析2000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以吉林市国税局实践为例2001论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2002论中国居住权制度2003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富伦理重构2004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公众信息沟通方式研究2005赛后我国奥运场馆的运营模式研究2006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2007体育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框架研究公关危机中的生机探讨公民社会成长与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和谐城市理念下的公民素质研究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阻力及路径选择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我国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一以富士康为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分析香港环保NGO的发展经验对促进内地环保NGO发展的几点启示香港廉政建设研究新加坡人才战略分析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探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新时期的社区治理:问题与出路新时期都市社会运动研究:深圳市业主维权的个案分析业主委员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研究以大鹏街道为例以A公司为例,浅谈新员I入职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影响的最新趋势分析渝港城市品牌标识设立程序模式之比较征地拆迁中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现象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实践分析2 :政府信任理论研究综述政府形象如何助推中国形象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责任追究志愿精神的动力来源及其培育途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证机制研究中国公务员晋升制度研究中国广电行政管理现状分析1357和谐社会与社会慈善制度的构建研究1358论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选择1359论网络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1360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1361政府职能转变下的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研究1362汶川地震中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1363关于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探讨1364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研究1365我国公益基金会公信力现状及建设研究1366当前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建设研究1367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研究1368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问题与对策研究136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与创新1370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研究1371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1372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与动力1373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下的劳工权益保护1374慈善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375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1376大学品牌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1377简论我国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378论公共危机中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1379简析行为选择中的道德与利益博弈1380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1381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机制构建研究1382简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138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384论第三部i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1385论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变革与创新1386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浅探1387服务型政府建设模式研究1388中外公务员养廉制度简论1389环境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90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研究1391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与模式研究1392论基于标杆超越的绩效管理1393非公蒡基金会内部治理机制研究1394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1395中国基层政府的绩效评估研究1396_工作满意度对企业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1397试论社区居家养老建设-以郑州市为例1398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估1399基于绩效管理的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1400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研究1401简析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1402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1403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1404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研究1405公共事业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1406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1328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探讨1329中山作为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1330 “一站式”行政服务机构制度建设研究- 以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1331 “疏堵”之策-破解大城市交通困局的思考1333 “官产学研”协作机制研究- 以江门市为例| 1334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问题分析21335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2。

关于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定)

关于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定)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作者:***学校:财贸分校专业:行政管理学号:*************指导老师:***2011年 11月目录内容摘要------------------------------------------------------------------------------11.本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22.“决策”原理在具体时间中的应用--------------------------------------53.学习体会和收获----------------------------------------------------------------8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3内容摘要行政组织学不仅主要是对行政组织及理论的内涵和作用进行概括和介绍。

它还要介绍行政组织的发展历史,并对行政组织的类型、结构和体制等进行分解。

它还从各个角度探讨行政组织与内外条件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行政组织的建立、管理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并根据现实情况,讲解我国行政学的发展和行政组织的特点。

我国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并具有充分的人民性的特点。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行政组织学》一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行政组织的决策;第三部分总结了对《行政组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收获。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组织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度的组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完整版)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完整版)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对实践的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同时,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已是迫在眉睫.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的理性选择和使命,也是中国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和渴求。

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

继承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和思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鉴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追踪国际上关于行政领域的新理论,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对中国行政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总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空前繁荣和兴旺。

2.中国行政管理学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迄今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和新兴的学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专门化,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和议题。

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努力把中国行政改革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着重研究中国行政的规律和特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特有的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打下了基础.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性选择和使命趋势,也是中国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希望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是指立足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实践思考,透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而谨慎地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是完善行政管理学自身学科体系的需要,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行政管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国行政实践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加以指导.相反,中国特有的行政现实又推动着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向前发展,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素材。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

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

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

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

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不能想当然,不能长官意志;所谓民主化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体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决策体现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是对行政管理领域内已发表研究成果的整理与评析。

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关注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实践、政策制定过程、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学者们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比如新公共管理(NPM)、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来探讨行政管理的多元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创新、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等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献综述不仅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共识和分歧,还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

例如,当前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或者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跨域治理。

此外,对于公共行政伦理、领导力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管理等议题的探讨也日益增多。

通过对行政管理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内的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期为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 研究,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是指立足于现代社会条件,国家治 理体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领域现代变革的本质要求而对自身 所进行的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主 体的现代化、治理客体的现代化、 治理目标的现代化、治理方式的 现代化。俞可平认为,衡量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至少应包括: 公共权力运行制度化和规范化,公 共治理过程民主化、公共治理法治 化,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制 度安排协调化。郑言、李猛立足于 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本质对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认 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既包括国家 与市场、社会关系的处理,也包括
3.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的表达方式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基本观点高度一致,都认为两 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学者俞 可平就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相辅相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 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基 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充 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必要保 障。学者魏晓文立足于历史与现 实、本土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等多 重维度,在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一、概念与内涵:国家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界定
概念与内涵是研究“国家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点。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学理上的阐释和分析,形成了一批 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成果。
1.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学 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制 度论”,把国家治理体系定义为制 度体系。持这一看法的学者认为 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 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 序,它涵盖了规范行政行为、市场 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 序。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 包括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 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这一制 度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家和社 会事务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一整 套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 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二是“系统论”,把国家治理体系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 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 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届行政文化论坛观点综述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届行政文化论坛观点综述
2 0 1 3年 4月 第 1 1 卷 第 2期 总 4 0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A p r .2 0 1 3 V o 1 . 1 1 N o . 2 S u m N o . 4 0
加 强行 政 文 化 建 设 深 化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 —
首 届 行 政 文 化 论 坛 观 点 综 述
王 德 颖 张舒 婷
( 1 . 中 国行 政体 制 改 革 研 究 会 , 北京 1 0 0 0 8 9; 2 . 《 行政改革 内参》 编辑部 , 北京 1 0 0 8 9 )
全 面建成 小 康 社 会 作 出 了 新 的 决 策 部 署 。其 中重
要 的方 面 , 就是强 调走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政 治 发展 道路 , 扎 实 推 进 社会 主义 文化 强 国建 设 , 包 括 深 化 行政 体 制改 革 , 加 快 建立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行 政体 制, 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革 , 走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文化 发展 道路 。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行 政 文 化 , 既是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政 治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 也 是 中国 特 色社会 主义文 化建 设 的重 要 内容 。 … 周 文 彰认 为 , 当代 中 国社 会 主 义行 政 文 化 的建 设成 就斐 然 , 政 府 大 力 推 行 服务 型政 府 建 设 、 法 制 政府 建设 、 诚信 政府 建设 、 效 能 政府 建 设 , 大 力 转 变 政府 职 能 、 改善 行政 作风 、 净 化 行政 风 气 , 然 而 在行 政 文化 建设 方 面我们 仍 然任 重 道远 , 应 加 快 推 进 中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资料一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

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

行政主体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张小静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行政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了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脉络、行政主体的内涵与外延、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传统理论的批评和反思等。

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抑或重构不能脱离本土现实的需要,应当从实践层面增强对行政主体的理解,更好地回应行政体制改革的挑战。

关键词:行政主体;行政诉讼被告;行政机关;文献综述行政主体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在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行政主体理论贯穿于行政组织法、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中,对于当前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学者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评价,最后探讨行政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课题,以期对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行政主体理论的研究概况总体来看,行政主体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理论研究偏多。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进行主题“行政主体”检索,共找到5835条文献结果,其中期刊3211条,硕博论文1845条,会议177条。

文献发表年份始于1980年以后,在1999年以前的文献约400篇,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

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自王名扬先生的《法国行政法》,“行政主体”在国内被认为是一个“舶来品”概念。

在引入“行政主体”概念之前,我国行政法学上主要使用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

杨海坤先生和章志远先生认为,引进这一概念的背景情况主要有“一是行政机关概念在承载和传递‘行政权力行使者’的使命上的不足;二是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的需要;三是法国、日本行政法主体理论的外在影响。

”二、我国行政主体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行政主体的研究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行政主体的内部结构(概念、范围、种类等);二是行政主体与有关概念的外部关系,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行政主体与公法人;三是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行政分权;四是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五是对传统行政主体理论的批判和建构;六是其他相关问题,如特殊主体的行政地位问题、公众参与对行政主体的影响、授权行政主体、应急行政主体等。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一、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行政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计划、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则是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和行政组织管理等。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的活动,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行政组织管理是指管理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理论阶段和现代理论阶段。

传统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经典行政学派和行政行为学派,现代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和领导理论等。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观察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验证理论的方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和推理,来发现理论内在的规律和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来发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领导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变革管理理论等。

组织理论关注的是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决策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情况时做决策的方法,领导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和组织,绩效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评估和激励绩效,变革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变革和发展。

三、行政管理理论的现实应用及发展趋势行政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中。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数字化和社会化等。

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数字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四、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思考行政管理理论的学习内容对于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姓名:**学号:************* 年级:09 秋专业: 行政管理层次:专科2011 年10 月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组织化和有组织的管理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代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和成就,而取得了这些文明和成就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有新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组织和组织管理对我们的寒舍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政组织学讲述的是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反映出最新的知识和观点。

它的主要意图是帮助学习行政管理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理解关于行政组织及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及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的才能。

一、课程主要内容:一、行政组织学导论讲述了组织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化,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以及行政组织学的学习和研究三节内容。

行政组织就是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如我车的国务院及省、市、地、县、乡各级从民政府及其办事和机构。

行政组织是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大众谋取公共利益的核心。

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力量。

二、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和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度组织理论三个重要时期。

人类20世纪初到30年代进行了伟大而卓越的组织管理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理论体系。

三、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从行政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影响是巨大的。

环境对组织施加影响,而组织同时也改变着环境。

而现代组织应对复杂的组织环境提升组织生存发展的能力,就是现代组织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

四、行政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人事安排和配合的归依所在。

通过学习组织结构可展现组织当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节日作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硏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逬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硏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藝扶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走、理论硏究领域、实证硏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硏究不足对今后的硏究提出几庶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硏究;实证硏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汪有关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逬一步拓克硏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走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 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具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 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注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匾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 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潢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氏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启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弄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渗与咖公共】制」走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 网络参与对初"★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 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感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中击等.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洙坤则指岀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 政府对公民网络政J台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逬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召济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硏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硏究略显不足朋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 "参与一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硏究与改善. 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硏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岀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岀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岀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逬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岀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硏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硏究要不断拓展硏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硏究;逬一步开展实证硏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硏究方法与硏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硏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 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I丿帀范学院学报,2010(4).3. 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尸""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冲国社会科学岀版比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硏究.农业经济,2013 (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一解码网络舆论冲国广播电视出版比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宇【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走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十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衛去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弓I入初★"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引言随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4湄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丄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蔚I」.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迪市场操纵,都是同时^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將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岀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弓I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S!)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夕卜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财口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SJJ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丄炯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夕清关股票市场操纵硏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S!J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氐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迪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擾纵的涂径Benabou K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岀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ama D G 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细纵股价.Bagnoli M f 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S[2 ]硏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换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M、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CPutni游?留TJ[3]硏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曄最有可纵且】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4 ]硏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呈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岀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7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朋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夕卜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硏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隽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9]认为持有特走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硏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卅性9之后表现为低流动[10 ].Aggarwal R,Wu GJ[ 11 ]硏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L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 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逬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F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上创L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 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硏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岀”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迖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呈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岀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岀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呈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瞬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 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岀了她之后全力硏究的"情绪劳动" 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呈跟逬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逬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ft2010). 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f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闵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剎’(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餌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硏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一一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硏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1 司、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硏究中宙有大呈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 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 "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 笔者就'理学领域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 ~ I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將注意力固看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硏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0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爰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T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 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呈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 并看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I960 ~ 1989)这個时间段硏究者们将目光到了 "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T司,就巴空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 年,德国人Barbara Lea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1983年雇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45 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岀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诃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硏究:发展情绪智力启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七淅山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I以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 ~ 1995)1989年,斯坦利•格林斯潘普提出了f 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 ~ 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S啲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 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 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硏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走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关于行政文化的参考文献

关于行政文化的参考文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行政文化的参考文献篇一: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学号1361001207160姓名曹二林目录摘要1一、引言1二、行政文化的概念2(一)国内主要研究文献综述2(二)行政文化概念与功能2三、现代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3(一)对政府角色认识定位不够科学3(二)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挑战3(三)人治主义浓厚4(四)形式主义泛滥4四、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5(一)理论意义5(二)现实意义51.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关键52.重塑行政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53.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6五、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6(一)不断更新行政观念,重塑行政价值观6(二)要积极改革创新并要建立一整套行政行为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行7 (三)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71.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72.从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83.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8参考文献9 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摘要:尽管中国行政改革已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一些原有行政文化要素弊端仍然存在,我们要在扬弃传统落后的行政文化过程中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因此行政文化的重塑对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为特定研究对象,阐述了行政文化的概念,以及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弊端,为现代中国行政文化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探讨了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行政文化研究路径建议一、引言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

中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结果。

行政管理理论简介怎么写

行政管理理论简介怎么写

行政管理理论简介怎么写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管理公共事务来提高社会效率,保障公共利益。

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了组织的结构、职能、权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其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从古代封建国家到现代民主国家,行政管理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地演化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中的重要工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理论、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将从组织管理和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一、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研究了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旨在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绩效。

组织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管理理论、人类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等多个分支。

1.1 传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福尔德和马克斯•韦伯等。

传统管理理论主张科学管理方法,通过任务分工和规范化的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

其核心思想是“一切都以效率为标准”。

1.2 人类关系理论人类关系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兴起的管理理论,强调组织中的人的因素。

代表人物有埃尔顿•梯奇、亨茨•硕尔和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等。

人类关系理论主张尊重员工的需求和情感,提倡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以此来提高组织绩效。

1.3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管理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对组织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克里斯•阿奇博尔德和罗宾斯•斯蒂夫曼等。

行为科学理论主张对员工的动机进行激励和激励,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1.4 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合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班级:12春行政管理专科学号:35姓名:孔祥育指导老师:赵立锦作业题目:《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目录内容摘要---------------------------------------第3页关键词-----------------------------------------第3页一、《行政组织学》的主要内容--------------------第3页二、理论联系实际-------------------------------第4页三、《行政组织学》学习体会----------------------第6页四、结束语-------------------------------------第6页致谢-------------------------------------------第6页参考文献---------------------------------------第7页《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内容摘要:组织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度的组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取得了无数的成就,而获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人类建立了实现各种目的的组织,以及展现出的卓越的组织能力。

在今天,政府的行政组织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总称。

行政组织学是对行政组织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内容丰富且不断发展学科,学习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和运行的规律;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效率;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组织体制;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国际竞争力;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行政组织学是所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和具体行政事务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行政组织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国家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都离不开行政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也就难 以实现行 政 管理 中的“ 治 ” 善 。不 过作 为

个学术研究 领域 , 当前 我国的行政文化研究应 该说
阶段 , 内学者重点探讨 了行政 文化与政府改革 的 国
还是处在一个探索发展 阶段 , 对其基础理论还 没有形
成较 为一致 的认 识 。这无 疑对行 政文化 研究 的深人 带来极大 的困惑。通过文 献研究 法试 图对 当前我 国
文化就是 在特定历史 阶段 , 社会 民众 在社 会化过程 中 所形成 的关 于公共行政 系统 的普遍性认 知 、 情感态度
体 。 这是行政 文化研 究早期 的观 点 , 2 随着行 政文 化 及相关 学科研究 的深入 , 坚持这种观点 的人 已经不多 了。张康 之教授也是从此角度 出发 , 他认为行政 文化
价值观念。这种观点 揭示 了作 为行政 主体 的政府 官 员和公 务员所 表现的行政主体的行 政文化 , 却忽视 了 作为环境主体 的其他 人员所 表 现的环境 主体 的行政 文化。李金龙 也持相 似观 点。而武汉 大 学 的陈世香 博 士则是后一种 观点 的代表 。他认 为 , 谓公共行政 所
第2 6卷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平 顶 山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ig igh n Unv ri o ra fP n dn s a iest y
V0 . 6 No 1 12 . F b 2 1 e.0 1
我 国行 政 文 化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年代 , 是我 国当代行政 学重建 和发展 的初期 。最初 的
研究是直接从对西方行 政文化概念的译 介开始 的 , 行
需要解决 的问题 。它既 包括对 行政 文化 的 内涵 与外
延 的认识 , 也是对行政文化研究对象 的界定。不过从 目前 的研究来看 , 学界 尚未达 成共识 , 主要 有如下 几
化 , 中国共 产党执政 的这 6 在 0多年 中, 们对政 府能 人 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 , 而任何一个行政系统 的行 政体 制 、 政过程 和行政结果都直接或 间接地受制 于文化 行 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应 , 人们 的关注焦点 , 从程 序 、 心 理、 情境转移到 了更为 根本 的文化 因素 , 相对 于公共
政文化作为一个 外来 的研究术语 , 也一 同被 引入并未
真正进入 学术视野 。我国学 者在行 政文化 研究 的起
种代表性 的观点 。 第一种观点是从 行政 文化 与行政 的 内在 关联 来 界定行政文化 内涵 。认 为行政文 化是 文化在 行政 管 理 中表现 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 , 是一定行政 组

3 ・ 6
平 顶 山学 院 学报
2 1 年 01
织 中行政员工集体创 造并公认 的文化 , 是行政 物质文
文化形态的 , 他认 为 , 行政 文化 是政府 官吏 和公务 人
员所应共 同信守 的行为 模式 、 活方 式 、 生 人群 关系 及
化、 行政制度 文化 和行 政精 神 文化 的有机 结合 的整
行政领域而言 , 就如有的学者指 出的那样 :行政文化 “
是行政管理之魂 。 …因此 ,化建设指导意义 , 有限政府 、 服务型政府 、 电子
政府 、 和谐社会 的构建 与行政 文化 的关系 , 公共 管 新 理理论 的行政 文化创 新等 问题进行 深人 的探讨 。这
刊上也发表 了一大批行政文化 的专题研究论文 。
二、 当前 我 国 行政 文 化 理 论 研 究


我国行政文化研究的发展 历程
( ) 政 文 化 的 概 念 及 其 内涵 一 行
我 国对 行 政文 化 的研 究 开 始 较 晚。2 0世 纪 8 0
行政 文化 的 内涵 问题是 我 国行 政文化 研究 首先
行政文化的基础理 论研究 的现状 作 以粗 浅 的梳理和 总结 , 以期对我国行政文化研究有一个较为 全面的认
识。
关系 , 行政 文化与 公共管 理实践 的关 系 。因此 , 的 总 来说 , 国的行 政文 化研究 发展 比较迅速 , 我 已逐 渐成 为具有 中国特色 的行政学研究 的重要研究 领域 , 出 并 版 了一批行政文化或行政文化学 的专著 , 各种 专业期
殷 文 洁
( 南大 学, 南 开封 4 50 ) 河 河 7 0 1
摘 要: 行政 文化是行政体 系的深层 结构 , 是行政 管理 之魂 , 公共行政 领域 内一 个重要的理 论范畴 , 是
行政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公共行政而言意义重大 。主要从 行政文化 的 内涵 、 类型 、 构成要 素和功 能等 四个
等 。直至 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 , 随着 认识 的深化 , 学 者们开始多视角 、 多角度地对行 政文化进行探讨 。主
要涉及传统行政文化 、 转型期行政文化 的探讨 以及行 政文化对行 政管理各个 方面 的影 响等 问题 。进 入 2 1 世纪 以后 , 学者们 除继续 对前两个 阶段提 出的相关 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 以外 , 同时对领导人 的文化观 与当代
步阶段主要探讨 了行政文化 的概念 、 结构 、 能 、 功 分类 和特征等基本 理论 问题。代 表性论 著 有 《 行政 学 新
论》 行政生态分析》 行政文 化学》 中国行 政文 化》 《 《 《
收藕 日 : 1 1 一 6 期 2 0— l 2 0
作者简介 : 殷文沽( 97一 , , 18 ) 女 河南省周 口人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 管理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方 面 对 我 国现在 的研 究现 状加 以 总 结 并进 行 评 述 。 关 键 词 : 政文化 ; 行 内涵 ; 述 评
中图分类号 :6 D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17 (0 1 0 — 0 5— 4 17 60 2 1 ) 1 0 3 0
当今世界 的发展 日益趋向信 息化 、 全球 化和 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