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素问》三则
【今译】 治病必须细看病人全身上下,诊测其脉候,观察其神志与疾病的状态。被鬼神思想束缚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高明的医道;对於针石等治病方法感到厭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精巧的医疗技术。患了病而不同意治疗的,病必不能治疗,勉强治疗他也没有功效。
(三)
五藏者,中之守也↑①。中盛藏满↑②,气胜伤恐者↑③,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欢↑⑤,言语善恶↑⑥,不避亲疎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⑦,是门户不要也↑⑧。水泉不止者↑⑨,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⑩,失守者死。
顺从阴阳规律就能生存,违反它就会衰亡。顺从它就能正常安定,违反它就会混乱无章。不顺从阴阳就成为逆,这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等已有疾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未病之前就注意防治,不等祸乱已成才去治理,而是化解在未成之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疾病形成而后治疗,祸乱酿成而后治理,不是晚了吗!
(二)
凡治病必察其下↑①,适其脈↑②,观其志意与其病也↑③。拘於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④;恶於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⑤。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⑥,治之无功矣。
④养阴:保育阴气。一说,阴指肺、肾;秋冬养肺、肾,则无肺气焦满、肾气沉浊之病。
⑤根:谓养生之根本原则。
⑥沈浮:谓升降、盛衰。《庄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⑦真:真气。又《庄子·山木》:“今吾游於雕陵两忘吾身。”晋·司马彪注:“(身)字亦作真字。”则此处“坏其真”亦可视为“坏其身”。
【注释】
①四时阴阳:据《汉书·律历志》:以阴阳言之,太阴为北方,於时为冬;太阳为南方,於时为夏;少阴阳西方,於时为秋;少阳为东方,於时为春。
②“万物”句:张志聪注:“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总结
黄帝内经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中医古籍:《素问》
中医古籍:《素问》《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成书背景:在《内经》问世以前,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流传版本:《黄帝内经》18卷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而将《素问》《灵枢》合称为《内经》,始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素问》《九卷》之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
这一时期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内容分门别类,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
齐梁间人全元起首次训解《素问》时,该书只剩八卷,可能已经亡佚了一卷。
隋唐时期,《素问》《针经》各有多种版本流传,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其中王冰对《素问》传世本进行了篇卷的较大调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删,并补入七篇大论。
《素问》三则
【今译】 阴阳四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圣人在春夏摄养阳气,在秋冬保育阴气,以顺从其根本规律,所以能与万物在生命领域里共同兴衰。违反其根本,就戕伐生命之本,毁坏其真元了。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死生的本源。违反它便产生灾害,遵循它便不会患病,这才说得上掌握了养生之道。这种自然规律,圣人奉行它,而愚者却违反它。
《素问》三则
【作者与作品】 《素問》是《黄帝内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九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它对人与自然、形与神的关系,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原则等,均以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进行论述和探讨,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它那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仍需我们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其成书年代,据后人考证,认为“非一时之书”,“亦非一人之手”,而是从战国到东汉这一历史階段,由若干作者次第编撰而成。《素问》之名,最早見於张仲景《伤寒论》自序,南北朝时已佚失一卷。齐梁之际,全元起〓为《素問》训解,是为最早的注释本,北宋以后已佚失。今本《素问》系经唐代王冰重新编次並加注释,又经北宋林亿等校正而流传下来的。隋唐的杨上善为《太素》中的《素问》经文作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文简析】 这三则短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校点本。第一则选自《四气调神大论》,阐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对生命消长的关系至为密切,人们应认识其规律并能掌握运用,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於养生有助,反之必罹病患。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积极预防思想。第二则選自《五藏别论》,强调医生诊察疾病应全面周详;病者应破除迷信鬼神思想,信赖医药科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便戟胜疾病。第三则选自《脈要精微论》,从人体物质构造着眼,论证精气充盛和五脏具有藏守精气的功能,是体魄强健的根本,并分别列举典型病证,使理论具体化。从上述不同的侧面,可以窥见我国古代广大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之可贵。这些短文,观点鲜明,要言不烦,警句叠出,寓意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篇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作者:胡澍学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目录><篇名>序属性:汉志录医家言首黄帝内经隋志有全元起注内经已佚不可尽见今所传惟唐王冰注本章句已非全氏之旧矣然古字古义尚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载籍勘正之多所发明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君谓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句也字之上失其指矣又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君谓奇当为苛字形相似而误苛亦病也古人自有复语字本作说文病也下文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上承此文而言则奇病之当作苛病明矣苛疾与灾害对举则苛亦为病明矣又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君谓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行人穿越道愚者倍道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佩或为倍是古通用之证又故圣人传精神君谓传当为抟字之误也抟与专同言圣人精神专一不旁骛也古书专一字多作抟系辞传其静也专释文专陆作抟昭二十五年左传若琴瑟之专一释文专本作抟史记秦始皇纪抟心揖志索隐抟古专字皆其证又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君谓能读为态荀子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态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态作能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徐广本态作能皆古人以能为态之登并因刊正文本达其训故别白精审涣然冰释虽于全书尚未卒业然绪已立必有赓续之者寿曾尝论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海内学人而知医者曷即王冰之注辅以全氏逸义用治疏法说其声训名物更采灵枢难经以下古医家言疏通证明俾轩岐大业昭揭于世不为庸师俗工所则君此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x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x<目录><篇名>户部郎中胡君甫事状属性: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八月十四日甫户部以疾卒于京邸年四十有八讣至培系为文哭之君所着内经校义今刑部尚书潘伯寅先生为刻于都中培系以南方学人不易观乃重为刊布自念与君少同学长同志知君最深刻既竟因撰次君之行事为状以乞志传俾后世有考焉君讳澍字甫一字甘伯号石生绩溪县城北人先世三山公讳舜陟宋大观三年进士历官徽猷阁待制赠少师宦迹见宋史本传着有论语义师律阵圆奏议文集咏古诗三山老人语录仲子苕溪公讳仔知晋陵县事着有孔子编年苕溪渔隐丛话国朝收入四库全书传至明充寰公讳思伸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宦迹见府县志着有督抚奏议边垣圆纪是为君八世祖自充寰公以下人国朝潜德弗耀君之曾祖公讳立三赠儒林郎祖时未公讳仕未例授登仕郎赠儒林郎晋赠朝议大夫父正晖公讳尚昱例授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赠奉政大夫曾祖母高氏赠安人祖母许氏赠安人晋赠恭人母周氏生母程氏俱赠宜人庶母叶氏例封安人州同公性孝友家夙贫虑无以供甘旨乃弃儒而贾柱来江浙间数十年遂致饶裕以好义博施着闻于时邑有善举无不预焉年五十尚无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谓积善之报君其长也幼颖悟父母奇爱之一日州同公过先君塾中见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先君视之异于群弟子年十四丁生母程太宜人忧哀毁如成人早有文誉年十六七与邑中知名士结社相酬唱辛丑秋修禊于邑东石照山绘图赋诗君年最少侪辈皆折服癸卯秋先君膺疾君与培系星夜走二十里求医药先君捐馆君补被就培系兄弟于苦中与同卧起古所谓心丧于君见之甲辰君与培系兄弟读书郡城之紫阳书院是岁以古学受知于督学季文敏公芝昌补徽州府学生丙午偕培系就试金陵棹邗江览红桥竹西诸胜阻风京口登金山寺浮图培系及半欲止君强捋培系手直窍其巅于是道吴门溯钱塘泛舟西湖经月始返是时购得洪稚存孙开如黄仲则诸先生着述慨然有志其为人开如先生集中有释人一篇君博稽古训为之疏通证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右曾见其书曰某行年五十阅人颇多英年嗜学如君者实所罕观君益自奋励常思发名成业以显扬其亲未几周太宜人暨州同公相继弃卷君营葬事毕乃负笈杭州从溧阳缪武烈公梓习制举业君弱冠以前所作时艺不甚合绳墨而时有英锐之气至是武烈公教以古文之法为时文君乃大喜每闻公绪论条记为一编曰尊闻录心摹手追务竟其学已未举于乡庚申春计偕入都至清江道梗折回是岁二月粤匪窜绩溪君旧居大厦一夕变为灰烬遗业荡然杭城旋亦失守君归则已无家乃携眷属奔走浙东西自是烽火惊天几无所托命矣壬戌杭城再陷君挈幼子良驹间关险难同至苏州遇救得脱旋由沪上附轮船北上乙丑会试报罢援例授内阁中书寻乞假南归戊寅会试复不第乃捐陆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是时仕途冗杂司员需次甚伙君资浅无可自见仍以着书为事不妄与人酬酢体素羸又以更历忧患精力损耗壬申二月与培系书云尝以风尘驰逐验轮号之铁每岁必销寸许况以脆薄之身当之无怪其然矣某入都来痔疮已成痼疾频发无休而他疾之婴身者靡月不有年未五十兴致索然数年后便料理归休矣人生能得数十卷书以传后而有佳子孙以葆守胜于万户侯多多矣某思之慕之而东涂西抹迄用无成可惧也此君之绝笔呜呼君固淡于宦情笃于撰述襄见家竹村先兄郝兰皋年丈皆官户部并以绝学名当世窃冀君踵其辙天柰何既啬其遇又啬其年使君仕宦既不成着书又不就徒抱其所蕴蓄而郁郁以终斯生人之极哀已君少有至性事父母愉色婉容终身有孺子之慕与诸弟尤友爱少弟祥麟以浙江候补府经历从戎衢州积劳成疾君得耗促装赴衢为之称药量水衣不解带者匝月弟殁又为扶榇归葬行路误哀之君身裁中人文弱如不胜衣而遇事有胆略于所亲浓同患难托死生毅然引为己任与人交不为崖岸和易温婉人以是亲之然胸中泾渭划然不肯随俗俯仰尝历数交游私为籍记而第其甲乙培系戏谓曰君为月旦评乎抑为古今人表乎君笑谢之培系与君客缪武烈公前后六七年与同门余姚周君双庚会稽赵君叔溧阳王君西坨缪君芷汀稚循昆季以文章道谊相切磋数君俱负旧才然皆雅爱君每考古订今搜奇选胜非君在不乐也一时经学淹通之士如归安杨君见山德清戴君子高皆与君一见如旧相识居京师时潘伯寅先生方官户部侍郎引为文本交潘氏滂喜斋所刻唐释湛然辅行记君所掇录也君之援例户曹也王君西坨浓资之君殁潘司农暨家芸楣比部为之经纪其丧且为归其旅榇及其眷属又为刻其遗书数公风谊为不可及亦君之贤有以致之也君总角能诗初学太白稍长自以为不足传遂不复作骈体文有齐梁风味亦不多作先君授以段氏说文注顾氏音学五书江氏四声切韵表诸书遂通声音训诂之学后见高邮王氏书益笃嗜之虽在逆旅中尘积满案暇必展卷翌索每得一义则怡愉累日庚申以后不获常聚首然每见辄以所心得之相质证娓娓不倦少时所着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玄疏证俱毁于兵火中年多病因治医术时有超悟后于都肆得宋刻内经乃以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古书悉心校勘发明古义撰内经校义草创未就今存数十条诂说精确其义例略如王氏读书杂志又为从兄印溪校刊先苕溪公孔子编年于本书之外博考先圣事迹之见于他书者以为之跋极称赅洽又淮南子一切经音义均有校本又着有墨守编正名录俱未成君精刻印工篆书得秦汉人遗意至今学人珍之性嗜蓄意每下直辄至琉璃厂书肆搜求善本触其所好必购得之虽典质不少吝所积至五千余卷尝自言于春秋慕叔向于西汉慕刘向欲颜所居曰二向堂其志趣如此吾族人丁蕃盛培系与君自始祖以下十五传皆同祖嗣后各为一支培系于君为族叔祖君幼受经于先君遂倍相亲昵中更多难倚之如左右手遇困君恒典衣济之培系为戚某所君力为捍蔽不避嫌怨培系性褊急于内外人已闲每不善处多致缪郝君常婉言讽谕当抑郁不自得时得君一言辄涣然冰释亦不自知其何心也盖自少至老数十年共尝甘苦不以荣枯得丧易其心者惟君一人而已方谓生为我鲍叔死为我巨卿岂意君竟先我而逝耶伤哉君生于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二日卒葬邑南门外之洪上塘娶周氏封宜人再娶万氏子二长良恭议叙九品衔周出次良驹国子监生万出女二俱周出一适李一适孙男人孙女人良驹器宇魁伟举止颇肖君殆能世其学人\x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八月族叔祖培系谨状\x<目录><篇名>素问属性:宋林亿等校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俞氏理初持素目录序曰素问名义如素王之素黄帝以大神灵遍索先师所惜着之精光之论仍复请藏慎传古人刑名八索九医素索医皆空也刑病皆空设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汤液醪醴为而不用澍案全说固未甚明林说亦迁曲难通俞氏以索证素是矣而云素索医皆空也虽本刘熙张衡为说见释名及昭十二年左传正义实亦未安今案素者法也郑注士丧礼曰形法定为素宣十一年左传曰不愆于素汉博陵太守孔彪碑曰遵王之素素皆谓法字通作索(六节藏象论注八素经林校曰素一作索书序八索昭十二年左传八索释文并曰索本作素昭十二年左传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医贾逵曰八索三王之法)定四年传疆以周索杜预曰索法也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曰素问素问者法问也犹后世扬雄着书谓之法言矣三坟五典八索九医典索皆得训法夫曰五法八法之问义无乖牾若如俞说则是八索为八空九医为九空素问为空问不词孰甚焉故特辨之人将失之邪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邪人将失之邪澍案人将失之邪当作将人失之邪下文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也与邪古字通大戴礼五帝德篇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乐记正义引邪作也史记张仪传此公孙衍所谓邪秦策邪作也淮南精神篇其以我为此拘拘邪庄子大宗师篇邪作也是也上句用邪而下句用也者书传中多有之昭二十六年左传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故及此也史记淮南衡山传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货殖传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是也)征四失论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与此文同一例将犹抑也时世异邪将人失之邪谓时世异邪抑人失之邪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谓材力尽邪抑天数然邪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谓子年少智未及邪抑言以杂合邪注以将为且失之楚策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汉书龚遂传曰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也与邪通)楚辞卜居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以上将字亦并为词之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饮有节三句林校曰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澍案全本杨本是也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荀子大略篇曰蓝苴路作似知而非作亦诈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相对为文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相对为文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征四失论曰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又曰妄言作名亦以节度妄作对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氏改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则句法虚实不对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杨上善太素注误同)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既乖经旨又昧古人属词之法且使有韵之文不能谐读一举而三失随之甚矣古书之不可轻改也以耗散其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林校曰按甲乙经耗作好澍案以耗散其真与以欲竭其精句义不对则皇甫本作好是也好读耆好之好好亦欲也(凡经传言耆好即耆欲言好恶即欲恶孟子告子篇所欲有甚于生者中论天寿篇作所好荀子不苟篇欲利而不为所非韩诗外传作好利)作耗者声之误耳王注谓轻用曰耗乃臆说不可通不时御神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林校曰按别本时作解澍案时字是解字非也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曰时善也广雅同解与时形声均不相近无缘致误亦无由得通盖后人不明时字之训而妄改之且善亦有解义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正义曰善犹解也是也愈不必改为解矣天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林校曰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澍案全本杨本孙本及杨说是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句)下皆为之(句)下皆为之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王本作谓者为之借字耳僖五年左传曰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昭元年传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十年传曰佻之谓甚矣而一用之二十一年传曰登之谓甚吾又重之周语曰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晋语曰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大戴礼少间篇曰何谓其不同也(此从元本楚策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管子霸言篇曰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我不谓贪者)韩诗外传曰王欲用女何谓辞之又曰何谓而泣也淮南人间篇曰国危而不安患结而不解何谓贵智列女传仁智传曰知此谓谁新序杂事篇曰何谓至于此也汉书文帝纪曰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以上并以谓为为为与谓一声之转故二字往往通用说苑君道篇则何为不具官乎晏子春秋问篇为作谓吕氏春秋精输篇胡为不可淮南道应篇为作谓文子微明篇居知所为淮南人间篇为作谓(此从道藏本)汉书高帝纪郦食其为里监门英布传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史记为并作谓正如素问下皆为之而王氏所据本为字作谓盖假借皆主乎声语辞之为通作谓行为之为通作谓作为之为通作谓故化为之为亦通作谓王氏不达误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句也字之上以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为句皆谓之三字下属为句失其指矣恬虚无恬元熊宗立本明道藏本均作恬澍案一切经音义十六引苍颉篇曰恬也是与同(之为犹澹之为淡文选潘安仁金谷集诗绿池淡淡李善曰淡与澹同)然释音作恬则宋本本作恬阴阳应象大论乐恬之能(藏本作恬亦与澹同淮南真篇注定也后汉书冯衍传注澹定也澹与淡同故淮南泰族篇静漠恬其字亦作淡)移精变气论此恬之世亦并作恬其民故曰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林校曰按别本曰作日(宋本曰上衍云字今据熊本藏本删)澍按曰字义不可通别本作日是也日与孟子尽心篇民日迁义之日同义言其民故日以朴也作曰者形似之误大戴礼曾子天圆篇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淮南天文篇日作曰误与此同发始堕发堕须眉堕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又下文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长刺节论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熊本藏本作)王于堕字均无注澍案堕本作说文发堕也字通作堕堕之为言秃也墨子修身篇华发堕颠而犹弗舍堕颠即秃顶今俗语犹然发秃谓之堕须眉秃谓之堕毛羽秃谓之。
黄帝内经素问
返回
返回主页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今译:他们每天都能疗效有所创新,对百姓有很大的帮助,像鲜花 绿叶递相繁荣,名声与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 也是天资对他的帮助吧。
返回
返回主页
弱龄:男子二十岁左右,即弱冠。《礼记•曲礼上》 “男子二十冠而字。”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 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对年龄的称 谓丰富多彩。《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于是志 学十五、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命五十、耳顺六 十、从心七十,表明不同的年龄段。
今译:我从年轻时就仰慕医学,一向喜好养生,有幸遇上《素问》 这部真经,用作借鉴。
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今译:何况将要攀登泰山,没有路怎么登上?想要去海上扶桑国,
没有船就不能前往。
返回
返回主页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今译:经历了十二年,才达到领会要领的程度,探讨收获,深感实 现了我早年的心愿。
返回主页
重点内容
字:迺乃、迳径、蒸烝、华花。
词:黎元、仁寿、羸劣、序、三坟、趣、候、契、 忒、天机、蒇谋、标格、目牛无全、赞、蒸人、华 叶递荣、假。
句: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 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今译: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真气,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 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不是三圣的学说,就 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返回
返回主页
东方苍龙
角—室女 亢—室女 氐—天秤 房—天蝎 心—天蝎 尾—天蝎 箕—人马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神形俱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应时常春游,舒畅情志,切忌情志沉闷忧郁,夏季心情应平静淡泊,秋季应顺养收气,宜乐观,冬季应顺养藏气,含蓄宁静。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不然阴气就会竭绝。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第六篇:阴阳离合论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递于全身,气运千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第七篇:阴阳别论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
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第十篇:五藏生成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第十一篇:五藏别论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有别,因而体质及易患病症各异,进而治疗方法亦各有所宜。
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大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五十尚无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谓积善之报君其长也幼颖悟父母奇爱之一日州同公过先君塾中见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
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俞氏理初持素目录序曰
素问名义如素王之素黄帝以大神灵遍索先师所惜着之精光之论仍复请藏慎传古人刑名八索九医素索医皆空也刑病皆空设
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
神也小雅 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
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பைடு நூலகம்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
君俱负旧才然皆雅爱君每考古订今搜奇选胜非君在不乐也一时经学淹通之士如归安杨君见山德清戴君子高皆与君一见如
旧相识居京师时潘伯寅先生方官户部侍郎引为文本交潘氏滂喜斋所刻唐释湛然辅行记君所掇录也君之援例户曹也王君西
坨浓资之君殁潘司农暨家芸楣比部为之经纪其丧且为归其旅榇及其眷属又为刻其遗书数公风谊为不可及亦君之贤有以致
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
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
<目录>
<篇名>户部郎中胡君甫事状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一)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精神乃央。
”王注曰[2]:“央,久也。
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
何者?辛补肝也。
”《新校正》云[3]:“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
央乃殃也,古文通用[4]。
”樾谨按[5]: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6]。
央者,尽也。
《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兮”王逸注曰[7]:“央,尽也。
”《九歌》“烂昭昭兮未央”注曰[8]:“央,已也。
”已与尽同义。
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1] 沮弛:败坏;废弛。
[2] 王:指唐代王冰。
[3] 新校正: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素问》所撰的校勘记。
[4] 古文:指先秦两汉古文字。
[5] 樾:俞樾(西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
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晚年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名震遐迩。
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著作宏富,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其中《读书余录》有《素问》校记四十余条。
[6] 安:妥贴;稳妥。
[7] 离骚:《楚辞》篇名。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作。
西汉刘向将其编入《楚辞》。
下《九歌》同。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
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
所著《楚辞章句》颇为后世看重。
[8] 烂:明;有光采。
(二)黄帝内经素问校义《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1],使人偏枯。
”王注曰:“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者,拰宋本作润,此从熊本、藏本[2]。
久久偏枯,半身不随[3]。
”林校曰[4]:“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5]。
”澍案[6]:王本并注是也。
《一切经音义》卷十引《仓颉篇》曰[7]:“沮,渐也。
”《广雅》曰[8]:“沮、润、渐、洳也。
”《魏风》[9]:“彼汾沮洳[10]。
”毛传曰[11]:“沮洳,其渐洳者。
”《王制》[12]:“山川沮泽[13]。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学皆奉为圭臬,演绎发挥、考核综编次、注释研究,给后人留下许可有价值的资料,是后人学习《内经》不要缺少的参考文献,为今人学习《内经》的富贵资料。
现将历代对《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如下。
一、类分注解有些医家认为,《内经》162篇文章,内容博大精深,不宜偏废。
为了方便研究,很多著作虽然把每一篇拆散而重新归类编排,但也一字不遗地将所有内容全部选入。
(一)全文类分1.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本书为最早类分注解《内经》的著作。
2.明•张介宾(张景岳)《内经》本书为现存最全类分注解《内经》的著作。
(二)择要类分1.元•滑寿《读素问钞》本书择要分类研究《内经》当为元•滑寿所首创,对后来类分注解《内经》影响深远。
2.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由于本书所选内容量少而精且简练实用,释文浅近易懂又客观公允,并有不少独到发挥,阐发《内经》精义,颇受学者欢迎,为中医入门的读物,流传甚广。
3.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书注释引用唐•王冰、北宋•林亿、明•马莳、明•吴崑、清•张志聪等诸家之言约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占十分之三,经过删繁、辨误,使其语简义明,故名“约注”。
其注能结合临床经验,对阐释经旨颇多裨益,且不拘前人之论。
4.清•沈又彭《医经读》本书分为脏腑、疾病、诊法、治则四大类。
从实际运用来看,分类虽简,却也有可限之处。
(三)调整篇次类分1.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本书为黄氏注文,条理分明,详略得当,颇有裨于明畅经旨,为学习《内经》的参考文献之一。
但该书亦以错文为说。
2.清•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本书姚氏以王冰注为底本,参以宋之《新校正》,得以明•张介宾、明•马莳诸家注而参断之。
姚氏对王冰的讹误,发挥自己的见解,多有创见。
二、随文注解有些医家认为《内经》原貌不可轻易改动,将《内经》原篇逐字爱逐句阐释注解。
(一)单注《素问》1.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本书注释条理缜密,释词简而有法,对理论多有发挥,宋以后的注家多以王注为规范,它的整理、注释,对《素问》流传贡献极大,其著《黄帝内经素问》经北宋•林亿等校正后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现在《素问》的通告本。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一)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精神乃央。
”王注曰[2]:“央,久也。
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
何者?辛补肝也。
”《新校正》云[3]:“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
央乃殃也,古文通用[4]。
”樾谨按[5]: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6]。
央者,尽也。
《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兮”王逸注曰[7]:“央,尽也。
”《九歌》“烂昭昭兮未央”注曰[8]:“央,已也。
”已与尽同义。
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1] 沮弛:败坏;废弛。
[2] 王:指唐代王冰。
[3] 新校正: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素问》所撰的校勘记。
[4] 古文:指先秦两汉古文字。
[5] 樾:俞樾(西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
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晚年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名震遐迩。
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著作宏富,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其中《读书余录》有《素问》校记四十余条。
[6] 安:妥贴;稳妥。
[7] 离骚:《楚辞》篇名。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作。
西汉刘向将其编入《楚辞》。
下《九歌》同。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
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
所著《楚辞章句》颇为后世看重。
[8] 烂:明;有光采。
(二)黄帝内经素问校义《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1],使人偏枯。
”王注曰:“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者,拰宋本作润,此从熊本、藏本[2]。
久久偏枯,半身不随[3]。
”林校曰[4]:“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5]。
”澍案[6]:王本并注是也。
《一切经音义》卷十引《仓颉篇》曰[7]:“沮,渐也。
”《广雅》曰[8]:“沮、润、渐、洳也。
”《魏风》[9]:“彼汾沮洳[10]。
”毛传曰[11]:“沮洳,其渐洳者。
”《王制》[12]:“山川沮泽[13]。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阅读感受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 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才情。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详细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病证、 治则、养生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在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医家对于人体和自然 的深刻理解。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这段话说明了五 脏是藏精气的,六腑是传化物的。
“经脉者,人之气血流行之道也。十二经脉者,皆从手足始。”这段话解释 了经络的概念,即人体气血流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者,人之奇异之脉也。督脉者,阳脉之海也;任脉者,阴脉之海 也;冲脉者,血海也;带脉者,护带脉也;阴维脉者,维络诸经之阴脉也;阳维 脉者,维络诸经之阳脉也。”这段话解释了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 间甚之时。”五行理论在中医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 推断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藏象者,脏腑之表象也。脏腑者,五藏六腑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六腑者,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这段话解释了藏象的概念,即脏腑的表象和 功能。
这本书的注释和校释非常详尽。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原文的含义, 还通过注释和校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医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这些注释和校 释不仅对于理解原文有帮助,也对于我进一步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 的参考。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虽然书中有些内容比较深奥,但是通过注释和 校释的帮助,我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含义。书中的语言简练而生动,读起来非常 流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才 情,这让我对于中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专陆作抟昭二十五年左传若琴瑟之专一释文专本作抟史记秦始皇纪抟心揖志索隐抟古专字皆其证又此阴阳更胜之变病
之形能也君谓能读为态荀子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态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态作能汉书
五十尚无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谓积善之报君其长也幼颖悟父母奇爱之一日州同公过先君塾中见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
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
先君视之异于群弟子年十四丁生母程太宜人忧哀毁如成人早有文誉年十六七与邑中知名士结社相酬唱辛丑秋修禊于邑东
石照山绘图赋诗君年最少侪辈皆折服癸卯秋先君膺疾君与培系星夜走二十里求医药先君捐馆君补被就培系兄弟于苦 中
与同卧起古所谓心丧于君见之甲辰君与培系兄弟读书郡城之紫阳书院是岁以古学受知于督学季文敏公芝昌补徽州府学生
丙午偕培系就试金陵棹邗江览红桥竹西诸胜阻风京口登金山寺浮图培系及半欲止君强捋培系手直窍其巅于是道吴门溯钱
时有英锐之气至是武烈公教以古文之法为时文君乃大喜每闻公绪论条记为一编曰尊闻录心摹手追务竟其学已未举于乡庚
申春计偕入都至清江道梗折回是岁二月粤匪窜绩溪君旧居大厦一夕变为灰烬遗业荡然杭城旋亦失守君归则已无家乃携眷
属奔走浙东西自是烽火惊天几无所托命矣壬戌杭城再陷君挈幼子良驹间关险难同至苏州遇救得脱旋由沪上附轮船北上乙
塘泛舟西湖经月始返是时购得洪稚存孙开如黄仲则诸先生着述慨然有志其为人开如先生集中有释人一篇君博稽古训为之
疏通证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右曾见其书曰某行年五十阅人颇多英年嗜学如君者实所罕观君益自奋励常思发名成业以显扬其
亲未几周太宜人暨州同公相继弃卷君营葬事毕乃负笈杭州从溧阳缪武烈公梓习制举业君弱冠以前所作时艺不甚合绳墨而
将天数然也(也与邪古字通大戴礼五帝德篇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乐记正义引邪作也史记张仪传此公孙衍所谓邪秦策
邪作也淮南精神篇其以我为此拘拘邪庄子大宗师篇邪作也是也上句用邪而下句用也者书传中多有之昭二十六年左传不知
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故及此也史记淮南衡山传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货殖传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是也)征四失
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汤液醪醴为而不用澍案全说固未甚明林说亦迁曲难通俞氏以索证素是矣而云素索医皆空也虽本
刘熙张衡为说见释名及昭十二年左传正义实亦未安今案素者法也郑注士丧礼曰形法定为素宣十一年左传曰不愆于素汉博
陵太守孔彪碑曰遵王之素素皆谓法字通作索(六节藏象论注八素经林校曰素一作索书序八索昭十二年左传八索释文并曰
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徐广本态作能皆古人以能为态之登并因刊正文本达其训故别白精审涣然冰释虽于全书尚未卒业
然绪已立必有赓续之者寿曾尝论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海内学人而知医者曷即王冰之注
辅以全氏逸义用治疏法说其声训名物更采灵枢难经以下古医家言疏通证明俾轩岐大业昭揭于世不为庸师俗工所 则君此
督抚奏议边垣圆纪是为君八世祖自充寰公以下人
国朝潜德弗耀君之曾祖公讳立三 赠儒林郎祖时未公讳仕未例授登仕郎赠儒林郎晋赠朝议大夫父正晖公讳尚昱例授
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赠奉政大夫曾祖母高氏 赠安人祖母许氏赠安人晋赠恭人母周氏生母程氏俱赠宜人庶母叶氏例封
安人州同公性孝友家夙贫虑无以供甘旨乃弃儒而贾柱来江浙间数十年遂致饶裕以好义博施着闻于时邑有善举无不预焉年
培系与君客缪武烈公前后六七年与同门余姚周君双庚会稽赵君 叔溧阳王君西坨缪君芷汀稚循昆季以文章道谊相切磋数
君俱负旧才然皆雅爱君每考古订今搜奇选胜非君在不乐也一时经学淹通之士如归安杨君见山德清戴君子高皆与君一见如
旧相识居京师时潘伯寅先生方官户部侍郎引为文本交潘氏滂喜斋所刻唐释湛然辅行记君所掇录也君之援例户曹也王君西
二日卒葬邑南门外之洪上塘娶周氏封宜人再娶万氏子二长良恭议叙九品衔周出次良驹国子监生万出女二俱周出一适李一
适孙男人孙女人良驹器宇魁伟举止颇肖君殆能世其学人
\x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八月族叔祖培系谨状\x
<目录>
<篇名>素问
属性:宋林亿等校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非韩诗外传作好利)作耗者声之误耳王注谓轻用曰耗乃臆说不可通
不时御神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林校曰按别本时作解澍案时字是解字非也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 弁篇尔淆既时毛传
之跋极称赅洽又淮南子一切经音义均有校本又着有墨守编正名录俱未成君精刻印工篆书得秦汉人遗意至今学人珍之性嗜
蓄意每下直辄至琉璃厂书肆搜求善本触其所好必购得之虽典质不少吝所积至五千余卷尝自言于春秋慕叔向于西汉慕刘向
欲颜所居曰二向堂其志趣如此吾族人丁蕃盛培系与君自始祖以下十五传皆同祖嗣后各为一支培系于君为族叔祖君幼受经
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
神也小雅 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
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
心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荀子大略篇曰蓝苴路作似知而非作亦诈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相对为文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
度相对为文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征四失论曰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又曰妄言作名亦以节度妄作对文)作古读若胙上与
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氏改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则句法虚实不对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
读作为作为之作(杨上善太素注误同)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既乖经旨又昧古人属词之法且使有韵之文不能谐读一举而
三失随之甚矣古书之不可轻改也
以耗散其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林校曰按甲乙经耗作好澍案以耗散其真与以欲竭其精句义不对则皇甫本作好是也好读耆好之
好好亦欲也(凡经传言耆好即耆欲言好恶即欲恶孟子告子篇所欲有甚于生者中论天寿篇作所好荀子不苟篇欲利而不为所
于先君遂倍相亲昵中更多难倚之如左右手遇困 君恒典衣济之培系为戚某所 君力为捍蔽不避嫌怨培系性褊急于内外
人已闲每不善处多致缪郝君常婉言讽谕当抑郁不自得时得君一言辄涣然冰释亦不自知其何心也盖自少至老数十年共尝甘
苦不以荣枯得丧易其心者惟君一人而已方谓生为我鲍叔死为我巨卿岂意君竟先我而逝耶伤哉君生于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
坨浓资之君殁潘司农暨家芸楣比部为之经纪其丧且为归其旅榇及其眷属又为刻其遗书数公风谊为不可及亦君之贤有以致
之也君总角能诗初学太白稍长自以为不足传遂不复作骈体文有齐梁风味亦不多作先君授以段氏说文注顾氏音学五书江氏
四声切韵表诸书遂通声音训诂之学后见高邮王氏书益笃嗜之虽在逆旅中尘积满案暇必展卷翌索每得一义则怡愉累日庚申
论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与此文同一例将犹抑也时世异邪将人失之邪谓时世异邪抑人失之邪材力尽邪将天数然
也谓材力尽邪抑天数然邪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谓子年少智未及邪抑言以杂合邪注以将为且失之楚策曰先生老悖
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汉书龚遂传曰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也与邪通)楚辞卜居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
诸弟尤友爱少弟祥麟以浙江候补府经历从戎衢州积劳成疾君得耗促装赴衢为之称药量水衣不解带者匝月弟殁又为扶榇归
葬行路误哀之君身裁中人文弱如不胜衣而遇事有胆略于所亲浓同患难托死生毅然引为己任与人交不为崖岸和易温婉人以
是亲之然胸中泾渭划然不肯随俗俯仰尝历数交游私为籍记而第其甲乙培系戏谓曰君为月旦评乎抑为古今人表乎君笑谢之
料理归休矣人生能得数十卷书以传后而有佳子孙以葆守胜于万户侯多多矣某思之慕之而东涂西抹迄用无成可惧也此君之
绝笔呜呼君固淡于宦情笃于撰述襄见家竹村先兄郝兰皋年丈皆官户部并以绝学名当世窃冀君踵其辙天柰何既啬其遇又啬
其年使君仕宦既不成着书又不就徒抱其所蕴蓄而郁郁以终斯生人之极哀已君少有至性事父母愉色婉容终身有孺子之慕与
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 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
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载籍勘正之多所发明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君
谓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
丑会试报罢援例授内阁中书寻乞假南归戊寅会试复不第乃捐陆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是时仕途冗杂司员需次甚伙君资浅无
可自见仍以着书为事不妄与人酬酢体素羸又以更历忧患精力损耗壬申二月与培系书云尝以风尘驰逐验轮号之铁每岁必销
寸许况以脆薄之身当之无怪其然矣某入都来痔疮已成痼疾频发无休而他疾之婴身者靡月不有年未五十兴致索然数年后便
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
\x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x
<目录>
<篇名八月十四日 甫户部以疾卒于京邸年四十有八讣至培系为文哭之君所着内经校义今刑部尚书潘
伯寅先生为刻于都中培系以南方学人不易观乃重为刊布自念与君少同学长同志知君最深刻既竟因撰次君之行事为状以乞
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以上将字亦并为词之抑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饮有节三
句林校曰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澍案全本杨本是也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
以后不获常聚首然每见辄以所心得之相质证娓娓不倦少时所着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玄疏证俱毁于兵火中年多病因
治医术时有超悟后于都肆得宋刻内经乃以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古书悉心校勘发明古义撰内经校义草创未就今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