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读——悟——赏——拓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知内容自由快速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
)(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
(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人教部编版(2017)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1.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三、朗读训练:1.正音;注解、查阅;2.朗读:范读、齐读、自读。
四、自读感知1.题目解析:何为誓言?(表示决心、态度时说的2话。
)谁的誓言?(作者对土地的誓言。
)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内容与土地有关。
)2.两段的主要内容?①段:关东原野上的一切让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②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3.两段都写土地,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同:结构――都抒情、回忆、抒情;内容――都描写、回忆、赞美故乡。
异:选取景物不同――①特产(富饶);②生活(美好)。
4.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原文回答)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5.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爱:对美丽故乡的赞美思念,对家乡祖国的深沉热爱;恨:对国土沦丧的强烈悲愤,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为家乡、为祖国而战斗。
)6.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土地的誓言专题一标题祖国情怀——《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教案序号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室、多媒体、导学案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学生活动设计一:学生听音乐,看图片,诉说感受。
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学生识记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小组内检查。
2.组内交流作者原名、作品,老师补充。
学生活动设计三:初读,感知誓言1.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归纳: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老师小结并导入新课:“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3。
字音字形: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lán明确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8.布置作业
9.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4.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六.课堂练习
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
某事物的依恋。
(1)“当我……当我……当我……”
(2)“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七.拓展提高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但现在的国际环境也并非良好,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段:
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这句话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评价方式
积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2、一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画生字新词(要求:10分钟,前三名小组各加2分)
①注音:4号展讲,小组指正。
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炽痛()嗥鸣()谰语()
②解释:3号展讲,小组指正
挚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泛滥: 怪诞:
③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号展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作(10分钟)
1、小组合作以上问题,前三个小组各加4分
2、举例说明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展(10分钟)
全班抢展
(五)点(5分钟)
(六)、测(5分钟,每题3分)
综训9—12题
(七)作业:收获(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主备:集体备课: 备课日期使用日期: 使用人:
教学内容
土地的誓言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理解全文结构五、小结况。
怪诞(dàn)亘古(gân)默契(qì)污秽(huì)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教师明确: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留恋、赞美、怀念故土、热爱家乡、忧伤、愤怒、热爱、悲愤、渴盼、决心、牺牲等)。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学生按要求听读。
1、同学们,说了这么久,到底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师生互动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誓言——誓死保卫家乡对土地——爱对家乡——眷恋家乡——原来:美丽富饶现在:凋零凄凉对敌人——愤恨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朗读课文导入。
二、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探究问题:教师明确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教师明确2: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遣词造句、人称等方面来品味语言。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情感的深层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土地的情感深度,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写作练习来加强理解。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首先,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土地情感的共鸣。实践证明,这个话题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例句分析和实际操作来讲解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运用时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结构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文章结构图的绘制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土地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土地保护、家乡变化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修辞手法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运用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述自己的家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土地情感。这是一种对家乡、对故土深深的热爱和敬畏。这种情感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尊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表达。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土地的情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7土地的誓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7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挚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和九一八事件的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并赏析本文优美而富有激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3.德育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
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mp3伴奏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一个日子应该被所有的中国人铭记。
那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拉开了这悲剧的序幕。
从那天起,沈阳、东北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与抗争,那就是1931年9月18日十年后,一位流亡在外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满怀悲愤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文章所反映的爱国情怀。
-抒情手法的学习: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 “在讲解‘滋养’一词时,可以通过例句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含义。”(词汇和句型掌握)
-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路,提高写作的创造性。”(写作创造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土地的思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与我们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文章的背景,构,掌握文章的抒情手法。
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词汇和句型,提高写作能力。
4.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显得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土地这个话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成果。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7《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 新版
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标提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 教材分析对于生活优越的当代初中学生来说,对“战争”、“国土陷落”、“亡国之恨”等没有深切体会,有的学生甚至“九一八”事变都所知甚少。
因此,对于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故土情和爱国情怀是难以体会的,因此,对课文背景的充分呈现显得很有必要。
另外,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且有情感引领,才能进一步唤起学生们的爱家乡爱国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语文课应注重文本解读,通对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进行赏析使得课堂语文味十足。
3. 学情分析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薄弱,本单元着重强调了“祖国”的主题,语文是极好的爱国教育载体。
所以,在课堂上渗透爱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还没有更多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到导入很重要。
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跳读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找出关键词或修辞等方法并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并展示课文主题。
评价任务1、对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土情、爱国情。
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歌曲导入加强理解,激发爱国情。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找出自己认为的关键词来品析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全班交流展示。
3、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深入品读文章,理解重点句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总结概括,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景:故土呼唤乡愁难忘情:(热血喷涌)(誓要解放)反思与评价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活动:勾画出文中描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方——的笔下故乡的特征。
题。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古老的东方有一片美丽的土地,他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
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某某、东北三省乃至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14年的苦难与抗争。
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洪亮,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下面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走进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圈画出最能扣动你心弦的语句二、初读,感知誓言:1、听X读学生勾画(7分钟)2、师: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3、生:谈论打动自己的语句。
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三、研读,品味誓言(一)研读第一段1、让学生快速在第一段,找出描写土地的语句学生回答2、生放声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3、生: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富饶的、美丽的、神奇的、生机勃勃的土地(教师板书)4、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土地的誓言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失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
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学准备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三、文本链接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
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四、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己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五、课文精读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说是那样的熟悉。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
从深层看,这是虚写。
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
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
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这里用“埋葬”,比“飘荡” “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六、文章脉络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牺牲!七、写作特点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
例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满怀激情的誓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作者感情的表达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
例如,作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层叠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作者的盛情也包含在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他火热的心。
3.语言凝练,饱含深情。
本文饱含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以及要为之奋斗的激情。
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召唤与自己时时对家乡的回忆,再加之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凝练,情感更加真挚。
教案B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3.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整体感知文意,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①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