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任务与面临的挑战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改进教育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按照学科知识和学科要求构建,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把教育的任务真正落实到学校、班级和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体现了自然、本位、综合、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与综合性”为核心,以工作坊化、团队化、个性化和情境化等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多方面综合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能自主掌握知识,自主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评价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是为了实现现代学科评价研究的目标,以深刻理解评价的本质、评价的目的和理解评价价值标准为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界定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改革不仅仅是将定期的考试改为更有针对性的测验,更是以个别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拓展性和个性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新课程对评价模式的提出,依据学科、课程、学生对评价进行分类、赋权和应用三大环节设计评价体系。

三、改革带来的好处: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新课程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变成主人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其次,评价方式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和素质教育,让传统的考试文化走向隐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拓展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了学术育人,技术育人与人文育人的教育综合体;最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也为推进全面、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履行了责任。

教育评价的创新与改进

教育评价的创新与改进

教育评价的创新与改进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评价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探讨教育评价的创新与改进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挑战与问题1. 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为导向,重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量化评估,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流于应试,丧失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2. 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往往将所有学生都套入同一标准中评估。

这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化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长和潜能的发掘。

3.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缺失传统评价方式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够充分。

学生如何发展创新思维、学会合作与沟通、具备实践能力等,都是现行教育评价所忽视的方面。

二、创新与改进策略1. 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引入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教育界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学科考试、课堂参与、作业和项目评估、社会实践、口头报告等。

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情况,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个性化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教育评价应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兴趣、天赋和学习方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特点,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 强调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传统评价偏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思考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学科知识、学业能力、创新思维、学习动力、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参考。

5. 教师的评价能力培养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对教师的评价能力进行培养。

课程评价与改革方案

课程评价与改革方案

课程评价与改革方案引言:课程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并为教师提供改进课程的方向。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与改革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评价与改革方案,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评价的定义与目的评价是对课程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反馈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并通过反馈促进教学的提高。

评价结果不仅反映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判。

二、评价的方式与工具评价的方式与工具有多种。

传统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而现代的方式则引入了观察、访谈、项目评估等。

评价的工具也不局限于笔识评价,如今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使得在线测试、互动游戏等工具如教学评价APP得以广泛应用。

三、评价的核心要素评价的核心要素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评价目标应明确反映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评价标准应合理公正,评价方法应科学可行。

四、课程评价与学生发展课程评价应当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因此,评价结果应准确客观,能够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

五、课程评价与教师发展课程评价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从评价中获得改进的启示。

因此,评价方案应当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提供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改进建议,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六、课程评价与教育管理课程评价是教育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评价结果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从而调整教育政策、分配资源、改进管理方式。

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推动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课程评价改革方案

课程评价改革方案

课程评价改革方案引言:课程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可以指导教学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目前的课程评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将提出一种课程评价改革方案,以期提高评价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一、评价目标的明确在课程评价改革方案中,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

只有明确了评价目标,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评价目标,需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方面。

定量评价可以使用考试、作业成绩等客观数据进行,而定性评价则需要通过观察、访谈、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表现。

三、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运用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评价,我们应该引入更多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开放性题目来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制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四、个性化评价的实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

评价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和存在的困难等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五、评价结果的透明化评价结果应该向学生和家长公开透明。

通过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解释评价结果,他们可以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六、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反馈机制。

通过与学生分享评价结果,并对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和学校也应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七、评价师资的培养和支持改革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评价师资的培养和支持。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评价工作。

学校应该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措施,帮助教师提升评价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导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我们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革命。

对于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作为一名学生,深感新课程改革给我带来的变化,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2023年,当我们回首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会如何评价它,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正文】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1. 追求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追求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其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学生发展素质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增强活动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学生参与程度加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增强探究性和创新性,提高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被灌输知识。

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

二、新课程改革的展望1. 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被加入到课程体系中,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真实需要。

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2. 落实“一师一策”和个性化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得到了更好地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需更好地落实“一师一策”和个性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3.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和推动,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评价的现状与改进

课程评价的现状与改进

课程评价的现状与改进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评价在各个学段、各个层级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针对当前课程评价的现状,不难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限制。

如何改进课程评价,提高其效力和有效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1.缺乏系统性当前的课程评价,常常倾向于片面地关注某些方面,而缺乏整体性的体系化和科学性的评估体系。

尤其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常常停留在背景资料、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等表面级别。

2.老师主导在很多教育机构中,课程评价常常是由教师来主导。

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师不能够真正听到学生的声音,往往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打分和评价,而忽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3.缺乏参与感在课程评价中,学生的参与感常常不够,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让学生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和价值。

而且,这种评价方式也会让学生对于课程评价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改进策略1.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同时更好地观察和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

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观察工具,如综合素质评估、课程记录、反思和设计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都应能够既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2.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为了改变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被动地位,有必要让学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

这样他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各种能力。

学生可以从课程评价中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等方式更好的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等能力。

3.培养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原本教师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主导者,但在现实中,由于教育体制和传统理念等多种因素,许多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可能缺少了必要的专业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培养相应的教育专业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其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和加强操作技巧的跟进,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思考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思考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了许多问题。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旨在打破这一局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1.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教育评价改革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评价改革旨在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3.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评价改革有助于推动学校关注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过去,学校过于追求分数,忽视了教育品质的提升。

教育评价改革将促使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教育内涵发展。

二、教育评价改革的现状1.政策推进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等,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评价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少地区和学校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尝试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体育锻炼、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纳入评价范畴。

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试点,探索多元化录取机制,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自己的认识。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见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避免过度重视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现象。

2.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能够引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各地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可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依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施。

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忽视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的评价,等等。

因此,新课程教学评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实效性;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问题;改进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

在教学中把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力求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正确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发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源地”。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蕴藏的巨大潜力,正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手段,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1.1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课堂评价的常用手段是语言,这一点是无疑的。

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满口是:“你真棒!”、“你很聪明!”等评价语言,听得真是令人生厌,所以,我们在评价语言上不能太单一,不能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这些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握握手,或一声隆重的祝贺,或摸摸头,或一个小小的“奖品”、或一段亲切的寄语等方法,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用过了千遍万遍的语言评价。

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改革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注重个性化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注重过程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注重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采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品展示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与教学相脱节,评价结果对教学改进的指导作用有限。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以及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相信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反思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这是诸多国家发展的通则。

课程改革也是一样,它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是危机引发了改革:因为存在课程危机,我们才策划改革。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得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

奴役学生、摧残人才的应试教育同当今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应当寿终正寝了。

一方面。

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又产生了许多困惑:从观念到体制、机制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不过,应当说,许多矛盾和困惑并不是由新课程本身所产生的,它不过是催化旧体制、旧机制的问题浮出水面而已。

在笔者看来,特别是下面3个瓶颈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需要抓紧解决。

第一个瓶颈,高考制度滞后。

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大体的改革方向----“下放、多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但至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班子来具体地落实这些原则:尽管我们有一些考试院之类的机构,但它们的着力点好像不在于研究,而是行使职能,严格地说,是一种职能机构,谈不上研究机构。

中国的教育人口极其庞大,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指导性的、具体的操作规程的研究,那么,学科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可能崩溃。

而高中课改一旦崩溃,会影响到初中、小学,导致应试教育全面复辟。

第二个瓶颈,教育立法滞后。

《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制不到位。

比如,义务教育是一种免费的、强迫的教育。

义务教育的要件是如下4个义务:(1)就学义务----监护者(家长)送子女人学的义务。

f2)办学义务----国家或者地方公共团体设置学校的义务。

(3)就学保障义务----义务教育免费。

对由于经济缘由而就学困难的学龄子女的保护者,地方公共团体必须给以必要的补助----奖学义务。

(4)规避义务----限制学龄子女劳动的学龄子女雇用者的避止义务。

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分种族、信条、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以所有儿童为对象,实行“强迫的”、“免费的”教育。

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教育者,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让我们来看看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传统观念的挑战在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幼儿园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礼仪、道德和知识。

然而,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

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2.评价方式的挑战过去,幼儿园教育评价主要依赖老师的直观感受和家长的口碑。

然而,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我们采用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

这需要我们掌握专业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作品评价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3.师资力量的挑战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善于创新、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

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在教育理念、评价方法、专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虽然面临挑战,但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1.教育理念的更新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

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2.教育资源的整合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

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改革,优化教育环境,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师资队伍的提升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提升师资队伍的契机。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师资队伍。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便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在2023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1.教师素质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来支撑,而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而且要具备探究精神、教育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学科融通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通,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升华。

然而不同学科间的融通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而当前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重视学科分数,轻视跨学科融通”,使得融通的实践难以落地,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难题。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机遇1.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形式不仅包容多个学科知识,同时更强调实践教学和“天地课堂”,通过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也符合21世纪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和创造解决方案。

2.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改革又推崇教育开放,课程内外融通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育灌输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出具备现代素质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3.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当前社会快速变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这使得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变得至关重要。

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和对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然而,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考试制度、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和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探讨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考试制度问题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仍然以考试制度为主导,学生评价主要依赖于高考和各类竞赛考试的成绩。

这种制度导致了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对方法:1. 改变评价重点。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考试成绩外,可以引入课堂表现、作业质量、项目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

二、评价方式问题目前,教育评价普遍采取传统的定量评价方式,给学生设定一些固定的指标去评估他们的表现。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情况,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偏颇。

应对方法:1. 引入形成性评价。

采用观察、记录和反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

2. 采用综合评价。

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社会实践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力求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三、多元评价问题当前,教育评价依然以学科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和多元性。

应对方法:1.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并进行评价。

2. 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开展相应的评价,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

四、评价结果利用问题教育评价即使得出了评价结果,但如何将评价结果更好地利用到教学中却是一个难题。

评价结果往往被学校和教师用于学生分班和选拔,而很少对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进行反馈。

应对方法:1. 提供专业的评价结果解读。

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的评价结果解读,帮助他们理解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变化。

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

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

这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

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它们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引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教育评价改革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旨在通过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机制,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评价改革涵盖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一:评价指标不全面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目前存在着评价指标不全面的问题。

在很多地方,仍然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动機和综合素养等方面。

这样的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育过度应试化,降低了学生的创作力和创造力。

问题二:评价方式不灵活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往往过于依赖标准化考试,缺乏个性化评价的方法。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也难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点。

因此,我们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观察、个人作品展示等。

问题三:评价结果不公正教育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现实中,评价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区差距、家庭背景等。

这样的评价结果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原因一:观念转变不到位教育评价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观念转变不到位。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难以迅速改变。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评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推动观念的转变,从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出发,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原因二:政策支持不充分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但事实上,在某些地方,政策支持不充分,导致改革进程受阻。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评价指标和方式,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原因三:评价机制设计不完善评价机制的设计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

课程评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评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评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2023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的课程评估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评估的定义、目的、重点和难点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在未来的课程评估过程中该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使评估工作更加有效。

一、课程评估的定义课程评估是指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它是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旨在不断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课程评估的目的课程评估的目的在于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教学的过程、效果和成果,分析问题的根源和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改进方案,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课程评估的目的包括:(1)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以了解教学效果,检查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协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3)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互信关系,增强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为学校领导提供科学准确的教育教学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依据。

三、课程评估的重点在进行课程评估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1)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价。

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性评价是课程评估的重点之一。

包括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设置、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2)学生成绩的评价和分析。

学生成绩是课程评估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指标之一,积极地收集、分析和综合利用各类学生成绩是课程评估的关键。

需要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能力、学科特点等因素,确定质量和求进步的目标。

2024年浅谈初中政治课改革

2024年浅谈初中政治课改革

2024年浅谈初中政治课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重要课程,其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改革内容、改革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初中政治课改革进行浅谈。

一、改革背景传统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社会的快速发展,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压力。

因此,初中政治课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内容初中政治课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改革的核心。

改革后的政治课应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政治课改革的关键。

改革后的政治课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政治课改革的重要保障。

改革后的政治课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单一评价带来的片面性。

三、改革意义初中政治课改革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后的政治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革后的政治课更加注重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初中政治课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实践将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四、面临的挑战初中政治课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改革后的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面临的十大挑战

课改面临的十大挑战

课改面临的十大挑战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涉及到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才选拔的机制问题,一个是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

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机制决定模式,模式又反过来冲击机制。

要真正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必然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育改革只有进行到课堂改革的层面,才算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因为课改不仅仅是要改课,更要通过以课改为切入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撬动整个教育的变革。

因此课改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革命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就必然面临许多重大挑战。

挑战一方面是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到达目标过程中要冲破的层层阻力。

这需要我们挑战传统,挑战世俗,挑战权威。

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立场、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颠覆与重建,其核心是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这两个基本点。

挑战一:来自功利主义教育的挑战传统教育是一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目中无人、重分轻德的功利主义教育。

政府、学校、教师、家长视升学率和成绩为命根子,教育过程违背人性,违背教育规律,不可能按照人才培养的模式去搞教育。

因此教育不能让人真正成为人,培养出的人才也就不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课改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

只有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我们国家能不能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素质教育,关系到我们能否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去搞教育,关系到新一代儿童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

搞功德教育还是搞功利教育,首先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其次是对校长良心和责任的考验,第三是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挑战二:来自传统教育立场的挑战教育立场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回答的是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新课改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立场的重新确定。

课程评价与改进制度

课程评价与改进制度

课程评价与改进制度在当今教育领域,课程评价与改进制度是学校运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评价和改进,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课程的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课程评价与改进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理解和定义课程评价是指对学校课程的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发现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二、意义和目的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课程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研究,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三、评价方法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反馈和考试成绩等。

问卷调查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观察记录可以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学生反馈能够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认可和不满,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四、评价指标课程评价需要基于一套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改进措施基于课程评价的结果,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可能包括更新教材和资源、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

这些措施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并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六、监督和反馈课程评价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还需要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反馈。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来负责监督课程的改进进程,并定期向教师和学生反馈评价结果。

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改进的持续性。

七、合作与共享课程评价应该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学校可以邀请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参与课程评价,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共享评价结果和改进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任务与面临的挑战本次课程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改变课程结
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同时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一、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二、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
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
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

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