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回到马克思_与_发展马克思_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情况。

文章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意义。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以及其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义、基本原理、起源、发展、俄国、中国、传播、国际影响、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历史贡献、当代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运行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变迁都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导致的。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的法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持。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总体上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

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生平与马克思主义的发

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生平与马克思主义的发
• 全班有一半学生通不过毕业考试。马克思在全班排第8名,拉丁 和希腊诗文最好,宗教良好,法语、数学合格,历史最差。
• 保存下来的三篇文章: • 一是拉丁语作文: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 • 二是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书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和
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这里出 生。第二年,他们全家搬到了城 内另一栋三层楼房。
• 马克思在特利尔一直生活到17岁。,德国犹太人,但1817年 为继续担任职务,接受基督教洗礼。利特尔城市高级诉讼法庭法律 顾问,多年来一直担任利特尔城的律师协会主席。省最高法院执行 官评价他:学识渊博、异常勤奋、表达清晰、绝对正直。
• 马克思对男爵心怀感激之情,1841年把博士论文献给男爵:“我敬爱的 父亲般的朋友,请您原谅我把我所爱慕的您的名字放在一本微不足道的小 册子的开头。”“您,我的父亲般的朋友,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或生生的证 据,证明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马克思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写的三篇文章
• 马克思是全班32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毕业时只有17 岁,而班里平均年龄20岁。
• 母亲:罕丽达.马克思(家族姓氏:普列斯波克),?——1862, 荷兰犹太人,是一位朴素的、未受过教育的勤劳女性。
• 兄弟姐妹:生育9个孩子,卡尔.马克思排行老三;但只有一个姐姐 和两个妹妹长大。5个兄弟妹妹夭折。
马克思的恋人
•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 —1881年),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曾是“特里尔舞会皇 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祖父是德国中产阶级议员,被英国乔治三世国王封为贵族;父亲路 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秉承父亲自由进步思想,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曾 任萨克森北部萨尔茨韦德尔城的副长官和特里尔城市顾问。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 日

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增刊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成都体育学院李 蓉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是“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创始人。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从哲学基本理论方面向教条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

卢卡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历史与阶级意识》,该书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著作。

出版于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和探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以此为根本性前提,卢卡奇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重新理解活生生的辩证法,恢复被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忽视的辩证法的生动本质,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从实践和历史的高度探讨历史和自然,提出了自己关于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争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通过暴力来实现。

但是,新的困惑又出现了。

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测的西欧无产阶级的总体革命未能实现呢?《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了理论反思。

卢卡奇认为,欧洲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条件不成熟,即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成熟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批判了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庸俗化的倾向,主张重建马克思主义,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阶级意识。

卢卡奇努力通过重新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本质,在当时是一种最新的尝试,但是,由于卢卡奇的理论观念深受德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卢卡奇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某些过分的黑格尔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理解也不全面和完整。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是建立在其总体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推荐下载】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推荐下载】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键入文字]
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倾向的思潮。

其流派众多,成员复杂,观点各异,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西方学者西姆将其分为背弃的和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两大类,并将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前者的典型代表。

作为背弃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利奥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企图颠覆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恰恰相反。

 青年利奥塔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在当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重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接受大学教育,深受导师阿尔都塞等人的影响,再加上法国知识分子的左派传统和早期想担任僧侣的志向,使利奥塔有一种对政治的反思精神和实践事业的献身精神。

他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力量,认为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时期,他奉行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加入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这一激进政治组织,投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

他坚信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所有的社会矛盾都能在革命运动中得到解决。

 但是,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利奥塔发现,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对阿尔及利亚解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贡献了许多对社会科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考与合作之中。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这些著作揭示了私有制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限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作的《资本论》。

这部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通过对国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讨,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独特而复杂的历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情的变革。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阶段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调整和丰富。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探索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并对全球化、环境问题等新情况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传播与发展、中国化和当代五个阶段。

卢卡奇晚年论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化

卢卡奇晚年论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化

卢卡奇晚年论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化张翼星匈牙利著名思想家卢卡奇在晚年(60年代末)所完成的三本著作: 审美特征 、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 民主化的进程 ,体现了他晚年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和倡导的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化。

前两本著作试图从事哲学体系的完善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革新;后一本著作则意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阐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化问题。

本文拟就他晚年多次谈话中所涉及的这两个方面,略作梳理和分析,以示其对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革新的迫切性在青年时代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和德国古典哲学薰陶的卢卡奇,是在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走向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道路的。

尽管他在思维模式、理论结构上与列宁有着重大差别,但他始终对列宁主义怀有深厚的感情,抱坚决支持的态度,而且他一生的活动都在致力于马克思思想与列宁思想的融合。

列宁逝世后的头几年里,他也曾对按列宁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抱有希望,但随后却是日益严重的失望。

不论是在匈牙利任要职,还是侨居苏联作研究,他在斯大林思想占支配地位的环境下生活了近30年。

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他对斯大林的思想和政策的某些方面,作过策略性的妥协和支持,但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着与斯大林思想的原则分歧。

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对斯大林主义的公开批判中,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复兴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迫切需要走革新的道路。

1 停滞和僵化的状态必须打破在卢卡奇看来,革新,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早在1946年发表的 列宁与文学问题 一文中,他就谈到,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有机物培植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列宁既在世界范围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又与俄国的进步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

1957年,他更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天才的、双重的革新: 一方面,列宁清除了在几十年中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切偏见。

这种清除工作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许多直到那时还没有被发现的认识。

浅析晚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浅析晚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浅析晚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摘要]众所周知,卢卡奇晚年对自己青年时期的许多观点都做了修正。

这里仅对其中的历史概念进行一个粗浅的解析。

在他看来历史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还是一个自然范畴的概念。

卢卡奇用“劳动”把历史与自然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他的历史概念有了很大地丰富与提高。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劳动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当青年卢卡奇确立了历史的本体地位时,自然的属性也就被规定了。

为了高扬历史的主体性,自然仅仅被当作一种社会范畴来理解,只承认社会中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

针对早年的这种错误,卢卡奇在“67序言”中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说:“我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

”也正是这种忽视或否认,“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世界观之间真正彻底的区别被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特征被消弱,它们真正高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东西被无意识的取消了。

”[1]为了真正地回到马克思,消除在黑格尔逻辑框架内来理解马克思的唯心主义本质,晚年的卢卡奇在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修正了他的自然——历史观,重新规定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劳动”这一中介将自然和历史有机的统一起来。

一、重新规定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历史概念本身的理解上,卢卡奇的早期和晚年有所不同。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历史仅是一种人类史,而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历史不仅是人类史,也包括自然史。

这个观点直接来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在对自然和历史,或自然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上,晚年卢卡奇作了重新规定,他把自然本体论确立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史。

从《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书名上看,卢卡奇的目标是要从本体论角度探讨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国的建构摘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代中国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必须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

在学理层面,要坚持文化结构论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传统;在方法论层面,要坚持返本、对话与开新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层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理论自觉自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国内成为一种“显学”后,学者们在文化现象、文化批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特征和命运、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精神的冲突、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化哲学也因此被学者们称为“走向21世纪的世界哲学主潮”①。

然而,笔者发现,作为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结构论,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充分,未形成较全面的理论体系,甚至出现了一种淡化倾向。

文化结构的优化,关系到文化的交流、变迁与创新,在当今“回到马克思”、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学术号召下,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深入系统地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对进一步发展文化哲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的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不能简单地追随别人的思想和方法印记,既不是“顺着讲”,也不是“对着讲”,而是要具备自己的理论自觉意识“接着讲”,这种“接着讲”必须是“独辟蹊径”的。

一、学理层面的自觉: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传统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首先必须要弄清楚马克思理论是否承认其“合法性”。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今天,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对于整个文化大系统来说,文化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因为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只有结构合理优化了,系统的功能才会增强。

文化结构论虽然较早地出现在西方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著作中,但是,作为人类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时,不可能忽视文化结构问题,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概念。

研究马克思 必须回到马克思——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严谨学风和演进过程

研究马克思 必须回到马克思——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严谨学风和演进过程
学 风 和演 进 过 程有 清 楚 的 认 识 与 了解 。

值论 的一 些 最 基本 的命题 ,从 而 奠定 了古 典政 治 经 济学 的 基 础 。但 是 , 第不 理 解价 值 的社 会 性质 , 配 因 而不 可 能 科 学 地理 解 价 值 的实 体 ,他 是 用 交换 价 值 代替 价 值 , 价 值 与交 换价 值 混为一 谈 ; 把 他不 仅 没有 从交 换 价 值 中 、 没有 从价 格 中抽象 出价值 来 , 而 也 因 又把 价 值与 价 格 混为 一谈 。此外 , 他还 将 价 值和 使用
生。
年 ) 大 卫 ・休谟 (7 l 76年 ) 詹 姆 斯 ・ 图亚 、 11 一17 、 斯
特 ( 7 2—1' 11 7 0年 ) 8 、本 杰 明 ・富 兰 克 林 ( 7 6— 10
威 廉 ・ 第 ( 6 3—1 8 配 12 6 7年 )作为 英 国古 典 政 治经 济 学 的 创始 人 ,他 在 政 治 经济 学 方 面 的最 大 贡
理 论 中存 在 着 几 种 规定 的 混乱 。 配 第 以 后 ,英 国 的 约 翰 ・洛 克 ( 6 2—10 13 74
节 ,这 样 就 有 必要 改 变 原 先 重 商 主义 把 研究 的 出发 点放 在 流 通 领域 的 做 法 , 将 其 转 移 到生 产 领域 , 而 于
是 就导 致 了重 商 主义 的解 体 和 古典 政治 经 济学 的 产
劳 动 时 间来 测 量 。配 第提 出 了诸 如此 类 关 于劳 动 价
握 马 克思 。这 就要 求 除 了对 马克 思 劳 动价 值论 的 深 邃 的 、严 整 、科 学 的理 论 体 系进 行 深人 全面 研究 以 外 ,还需 要 对 马克 思 创立 科 学 的劳 动 价值 论 的严 谨

近年来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概述

近年来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概述

义经典著作 的文本研究 中,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 本研究在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 以来 , 国内学术 界 中存 在 着 各 执 一 端 的 片 面做 法 : 是 “ 本 中心 主 一 文 义” 向, 倾 即把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研 究 等 同于 对 马 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文本 内涵 的简单发掘和理论 阐释 ; 二 是轻视 文 本研 究 , 开 马克 思 主义创 始 人 的哲 学 文 离 本, 片面 强调所 谓 “ 理论 创新 ” 这 二者都 是 片面 的 , 。 他 们 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关系 , 因 此, 有学者提出要从“ 回到马克思” 发展马克思 ” 到“ , 科 学 地 理 解 马 克 思 主义 文本 研 究 与 理 论创 新 的辩 证 统 一关 系 。 复旦 大学 俞吾 金认 为 , ⑥ 我们应 该拥 有 自己 的观念 , 但却不应该陷入观念 主义 的陷阱 ; 我们应该 阅读文本 , 尤其是经典文本 , 但却不应该 陷入本本主 义 的泥 淖 。 要 的是返 回到马 克思 的历史 唯物 主义 的 重
V o _ 1 N 0. l1 3
近年来我国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研究概述

( 南科 技 大 学 西

611 ) 2 0 0
政 治 学院 , 绵 阳 四川
摘 要 : 年 来 , 内学界 非 常 重视 马 克 思主 义 经典 著 作 的文 本研 究 , 德 意 志意 识 形 态》 以算 近 国 《 可 是其 中突 出性 的代表 。文章在 分 析 目前我 国对 《 意 志意 识形 态》 德 文本 研 究 的特 点 以及在 我 国编译 出版 情况 的基础 上 , 对文 本研 究 中存 在 的 几个 问题 进 行 了阐述 。

卢卡奇

卢卡奇

卢卡奇本人把写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说 成是对自己的哲学良心的一种自我批判。确实,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充满着对其以 前的缺点、错误,特别是他青年时代的著作《历 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批判精神。1967年,他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新版写了序言,在这篇序 言中,他对这本书中重要的理论错误作了反思。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这种反思、自 我批判则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所以,考察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首先应考察卢卡奇是 怎样改正以前的理论错误的。
无产阶级:同一的主体—客体 “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 识整个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 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 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 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 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才能成为可能。”
只有无产阶级产生以后,整个社会就是这 个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阶级的命运 成为一个总体的社会的命运,因而“对于 这个阶级来说,自我意识同时意味着对整 个社会的正确认识”,“这个阶级同时既 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 “这个同一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体, 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
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 年)
1963 年 , 《 审 美 特 征 》 (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 的一卷。(《审美特征》、《艺术作品与审美 态度》、《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1971 年 , 《 关 于 社 会 存 在 的 本 体 论 》 (Ontology of Social Being),是计划中的两卷 本的《伦理学》的一卷。(《关于社会存在的 本体论》和《伦理学》)。
重建总体的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与延伸的过程, 必须把人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作为历史 主体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名词解释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

《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_读孙伯钟癸教授的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_读孙伯钟癸教授的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读孙伯钟癸教授的 卢卡奇与马克思张 量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210093卢卡奇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青年卢卡奇严厉抨击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理论传统,为20世纪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这部著作因此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圣经 。

不过,晚年卢卡奇却创作了一部长达4000个德文打印页的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回到了自己曾经严厉批判的立场上。

面对这种 之 字形的思想历程,国际学界由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依据 历史与阶级意识 ,把卢卡奇视为 马克思之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

他们要么回避对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进行评价(例如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里希特海姆),要么认为它是卢卡奇屈从于意识形态压力、思想扭曲的产物(例如晚年卢卡奇的学生赫勒等,以及美国学者帕金森)。

前苏东学者正相反,他们认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 是卢卡奇不成熟的作品, 在歪曲马克思主义方面卢卡奇还是有他的 贡献 的 ,经过漫长的 祛毛 过程,卢卡奇终于在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中达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为什么在承认卢卡奇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前提下,东西方学界会形成如此尖锐的对立呢?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卢卡奇,而在于对马克思哲学的正确理解。

西方学界从 历史与阶级意识 对后世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出发,并把这种客观效果理解为卢卡奇所发掘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因此,自然地得出厚 青 薄 晚 的结论。

前苏东学界则以自己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为标尺,把卢卡奇的思想发展看作一个进化论式的线性过程。

在这里,因为不是以马克思哲学这个卢卡奇一生追求的恒定目标,而是分别以马克思哲学相互冲突的两个历史性副本为坐标,所以,完整的卢卡奇、 一生都坚持不渝地追寻马克思的思想踪迹 的卢卡奇消失了,卢卡奇之于马克思的统一的个人思想史就被割裂了。

探究卢卡奇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探究卢卡奇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探究卢卡奇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乔治·卢卡奇(GeorgLukacs,1885~1971),匈牙利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者,1918年加入匈牙利,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1933年起侨居苏联,1945年二战结束后回到匈牙利并创立“布达佩斯学派”。

卢卡奇晚年(1945年一1971年)所著的《民主化的进程》、《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及其谈话,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想(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革新论),他指出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马克恩的辩证方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发展和运用,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结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并为无产阶级制定新的斗争策略提供正确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卢卡奇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一是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偏见;二是对现实提出的新问题,不靠经典作家“无可置疑的”引文。

1.回到马克思的方法卢卡奇既反对苏联的“官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潮,而提出要回到马克思的方法,复苏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不在于对其某个论点的信仰,而在于唯物主义辩证法,它的本质是总体性。

总体性指的是“总体对各个环节在方法论上的优越性。

”“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

”坤这样做并不否定各个环节的差异性。

总体性的方法是一种在思维中再现现实的方法,它离不开现实,但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

所以总体陛的方法既与唯心主义相对,也与庸俗唯物主义相对。

从根源上讲,总体}生范畴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将总体性范畴提升为本体论上的支配范畴,并被纳人了逻辑主义和等级的框架当中。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将总体性范畴从逻辑主义的框架中解救出来,赋予了它现实的内容。

马克思成长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成长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成长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成长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

他在人生的不
同阶段不断探索、思考、实践,最终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回顾一下马克思的成长历程。

1.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于德国特里尔一个富裕家庭。

在童年时代,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开始对哲学、历史等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18岁时,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

在那里,他开始研究哲学、历史和
文学,并逐渐形成了他的思想基础。

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转向
在1843年后,马克思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视野从哲学和文
学领域转向了经济和社会问题。

之后,他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成为
了朋友,并相互交流着他们个人的思想和研究。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此时,马克思已经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并继续不断完善他的思想。

4. 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推动
马克思逝世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
播和推动。

在俄国,列宁将其进一步发展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毛泽东将其运用于农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球
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总的来说,马克思成长发展的历程是极为坎坷和动荡的。

但是,
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维普资讯
堡途篮 : 垦 盟 撞蔓
理 论 信 息 时 论 摘 要 ( 则 1) o

回到 马克 思与发展ຫໍສະໝຸດ 马克 思 《 光明 日报》2 0 0 6年 4月 2 5日刊 登邵汉 明 、吴海 霞的文 章认为 ,回到马克 思与发展 马克思 ,是 消除对马克思 主义 的 、 教条式 的理解 ,廓 清对 一些重 大 问题 的需 要 ,是 坚持 马克思 主义意识 形态主导地位 不动摇 的需要 ,是实 现马 克思 主义哲 学 当代转化 的必 然要求 。 文章 在论 及 回到 马克思 与发 展马 克思是 坚持 马克 思主义 意识形 态主导地位不 动摇 的需要 时说 ,一 方 面 ,随着我 国加 入 WT O,经济全球化愈 来愈直接参与 我们 日常生活世 界的构 成 ,带来 了意识形 态渗透 与反 渗透之 间斗 争 的加剧 ,西方社 会所鼓 吹的意识形 态终 结论 、意识形 态 多元论 、意识 形态全 球化等思潮 ,其 实质都是要 求 中国放 弃马 克思主 义在 意识形 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 。另一 方 面 ,国 内由传统 的计 划经 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型 ,对社 会生 活的 各个领 域产 生并将 继续 产生深刻 的影响。如经济领 域多 种经 济成 分的 同时并存 和共 同发展 ,思想意识 形态领域 多种 文化 与多种 思想 的并存 和相 互作用 ,是 不依人 们 的意 志 为转 移 的客观 现实 。由于 上述 国 内外 多种 因素的影 响,使 我 国意识形 态 面临严 峻 的挑 战 。怎 样迎接挑 战 ,在挑 战 中寻 找发 展 的机 会 ,是 我们 目前 必须解 决 的一个 重大时代课 题 。马克思 主义 能指 导人们 正确认 识并 看待社会 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和社会 主义运动 过程 中 的暂 时挫 折 ,并坚信社会 主义必将 取得 最后 的胜利 。马克 思主义 是社 会 主义 意识 的核心和 统帅 ,是 维护 社会稳 定 的思想基 础 ,它 可 以引导人们正确 看待 个人 、社 会 和集体 三者 的关系 ,并引 导人们在社会 和集体 中正 确实 现个 人 的人 生价值 ,它 在调控 社会运行 、保证社会 主义 社会 的和谐 稳定 、巩 固社 会 主义制 度 等方面都起 着并将继 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因此 ,当实 践 的 迅 速发 展所提出的许多新 课题 需要 面对和 解决 之时 ,当发展 的挑 战与压 力无情 地摆在 我们 面前 之际 ,发 展 马克思 显得尤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解读马克思的五种方式及“回到马克思”

解读马克思的五种方式及“回到马克思”

Five Ways of Decoding Marx and 'Recurring to
Marx'
作者: 郝敬之[1]
作者机构: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100
出版物刊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页码: 11-15页
主题词: 解释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重构马克思;解构马克思;回到马克思
摘要:解读马克思,必须为马克思的解读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在国内外种种解读马克思的思路和方法中,实际上存在着'五种'解读方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回到马克思',是客观地解读马克思的学术口号,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发展的历程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世界的发展,并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发展历程,从他的早年生活到他的学术成就。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普鲁士的特里尔市。

他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

尽管马克思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机会,但他的早年生活并不幸福。

在他年轻时,马克思目睹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这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并开始接触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这成为他在后来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柏林的时候,马克思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产生兴趣。

184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前往巴黎,并开始活跃在革命运动中。

在巴黎,他们结识了各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许多人都对他们的观点表示赞赏。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公开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

然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受到世人的认同和重视。

他和恩格斯被迫流亡到英国,继续他们的研究和政治活动。

在英国,马克思继续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整合到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这本巨著探讨了资本主义运行的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平。

《资本论》成为了马克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在生活的最后几年里,生活相对较为贫困,但他并没有停止他的学术研究和写作。

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事业,希望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

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他于1883年在伦敦去世。

尽管马克思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思想却在后来的年代中获得了巨大的认可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Apr.2003第26卷第2期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Vol.26 No.2 回到马克思 与 发展马克思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杨建梓(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 卢卡奇一生都在致力于 回到马克思 ,而本体论的重建则是他回到马克思的途径。

但他早期在 回归 中 偏离 了马克思主义,而晚期在 回归 中 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回归;偏离;发展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203(2003)02-0011-03回到马克思 是卢卡奇首先提出的,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论目标。

他的这种追求是通过他对马克思本体论的重建而表现出来的,其重建从主观上说是试图 复原 和 复兴 马克思本人的理论。

一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的哲学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说明,恩格斯晚年就在为说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努力。

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争论,如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内容、什么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 马克思理论的真正哲学本质是什么 这一根本性问题。

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卢卡奇认为必须回到马克思自身的理论当中去。

卢卡奇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人发生了分裂和异化,即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但人又在自己所创造的现实中树立起了 第二自然 ,即以自然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本来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 产品 ,即对人类采取了客体运动的形式,像从前的 第一自然 一样统治着人,压制着人。

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哲学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从意识出发构造对象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对人的主观能力的颂扬、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近代哲学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困境。

近代 唯理论 ,特别是康德哲学就是对这种现实的理论概括。

卢卡奇指出: 表现在这里的近代理性主义形式体系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纠缠和隐蔽地藏在他们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之中,他们作为由 我们 所创造的体系,和他们必然与人疏远和异化的宿命论之间的冲突,只是现代社会状态的一种逻辑上的和系统的阐述。

1 (P143)但他也指出,整个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包括康德、黑格尔哲学都只是描述了 事实 ,而没有进一步 扬弃 它,没有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都陷入了思维和存在、形式和内容、概念和事实、主观和客观的 二难 困境之中,而没有找到出路。

无论是康德求之于在个人的伦理实践中通过道德自律而达到主体与自身、灵与肉的统一,还是费希特从 自我设定非我 原则出发,主张用仅停留在抽象思辨的领域的 行动 来克服康德的矛盾,或是黑格尔把主客体都看成是 绝对精神 的产物,从而得出了主客体同一的结论。

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卢卡奇认为,只有走向 历史 ,以 历史 为本体,才是解决矛盾、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

他指出,几乎每一个我们察觉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时都把我们引向了历史。

在历史中客体以主体的产品、结果的形态出现,从而克服了自然客体和主体相分离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又可被把握为主体,从而抛弃了以往思辨的主体的那种与客体性疏远的特性。

所以历史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消除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立,成了新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石。

卢卡奇认为,这一思想的真正发现者是马克思,其科学表达就是唯物史观,拯救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

所以卢卡奇说,只有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笛卡儿、康德、黑格尔所留下的辩证法的问题,以及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扬弃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他高度评价了维科在 新科学 中的这一思想:我们所认识的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人类世界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

在他看来,维科是真正抓住了历史本质的人。

历史作为客体不是与主体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的产物。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客体摆脱了死板的面孔而具有了人性,主体和客体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完全相容了。

而且,历史不11收稿日期 2002-12-21作者简介 杨建梓(1967-),女,山西长治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哲学博士。

仅仅是客体,同时也是主体,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同一。

所以,卢卡奇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历史问题, 实践是历史的本质 。

马克思早在1845年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就提出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命题,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正是抓住了历史的这一本质特征,才在黑格尔停止不前的地方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把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倾向推到了它的逻辑的顶端:他在根本上把社会和社会化的人这两方面的所有现象转变成了历史的问题 ,历史不再是 绝对精神 的环节,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本身,历史的真正主体就是 创世的 我们 ,也就是无产阶级 。

这样,马克思就以历史本体论取代了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本体论。

这种历史本体论揭示了社会制度的历史起源,从而证明了社会制度的每一方面都服从于历史,包括历史的衰退。

由于历史本体论的确立,形式和内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 矛盾的扬弃问题 就变成了现实。

因为在历史中,形式不再是某种超越于内容之外的先验的东西,而是就在历史的内容中,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思维不再是脱离存在的纯粹思辨,而是以存在为对象,是对存在的观念把握;客体也不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孤立存在,而是主体的创造物,与主体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上述卢卡奇的对马克思社会历史本体论的分析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具有高于自然界的特点,只有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才能作为历史的基础。

所以他认为,只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本体论,把全部现实看做历史,即看做我们的历史,就能够克服康德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思想的 二难 困境,就能解决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就能驳斥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但是他否定了这种社会历史本体的前提即自然的独立存在性,认为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 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无论什么被认为是自然的,那么这种自然是与人类相关的,人所涉及的自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也就是说,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内容,自然的范围和客观性总是被社会所决定的 。

1 (P252)自然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只有人和社会才有历史。

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而不存在什么自然辩证法;他突出了人的实践能动性,却忽视了人的受制约性;他看到了人是历史的 剧作者 ,却忽视了人同时也是历史的 剧中人 。

对此,他曾多次进行了自我批评。

在1967年 历史和阶级意识 再版序言中他反省道: 这本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同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反, 即它们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基础。

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的哲学,从而忽略和否定了它关于自然的理论 。

1 (P20)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正是沿着他的思路,揭露了当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和人的真实境遇,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为一种抽象的哲学批判和伦理批判,导致了他们在解决西方人的解放之路的战略和策略上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印记。

二卢卡奇在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中则着手从理论上对早期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建立了社会存在本体论,而且这种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为前提和基础的。

卢卡奇的晚期仍然在为 回到马克思 而努力。

他认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那里一直内含着的哲学基础忘却了,只是在列宁那里才开始了一种真正的马克思复兴。

列宁的事业代表着惟一大规模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中重建马克思主义 。

卢卡奇这里主要指 哲学笔记 中的辩证法研究,并认为那个时代 最精通黑格尔 的普列汉诺夫也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所以由于历史原因,列宁的这一事业未能发扬光大。

他认为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批判与马克思相比则 缺少原则性和深度 。

2 (P658)他把后来的葛兰西、考德威尔的观点,包括他自己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等著作都看做是一种想真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尝试,他认为这些尝试在 成熟和正确性上 是不相同的,但方向是对的。

所以 如果今天马克思主义要再次成为一种哲学发展的活力,那么必须在所有问题上返回到马克思自身 。

2 (P659)这种 回到马克思 就是 为了重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即 重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阐述的本体论 。

卢卡奇为1968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14届国际哲学大会写了一篇论文,即 维也纳论文 。

他认为: 马克思的本体论排除了黑格尔的历史进化本性中的全部逻辑 演绎的和目的论的成分 ,即 逻辑 哲学的唯心主义 , 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向唯物的历史的本体论概念 。

卢卡奇要重建的就是这种作为马克思哲学基础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就已经提出了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原则,这一本体论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那里是贯彻始终的。

卢卡奇甚至认为马克思所有的哲学著作都是论述本体论的。

所以 回到马克思 ,就是回到本体论。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的本体论首先在于从本体论出发考察存在,也就是说,对社会的研究不是要把思想范畴强加到现实上面,而是要揭示客观存在于那里、并与研究者无关的独立存在着的东西。

卢卡奇强调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对现实进行客观的研究。

对于社会存在进行的本体论式研究的方法,贯穿了整个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

他认为,西方哲学长期以来由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但认识论不能达到存在的真理,反而掩盖了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

所以他提出要 回到存在 ,也就是说,必须恢复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解决历史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系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有时与本质相一致,有时则是颠倒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直接性, 才能把握住真正自在的存在 。

这种超越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在把握存在的思维方式进行中实现的, 只有让对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同对于现实的科学把握正确地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近乎12认识真实的存在性质 。

2 (P399)也正因为如此,过去人们在考察存在问题时常常远离真正的存在,如康德的 自在之物 、黑格尔的 逻辑本体论 、存在主义的 个人本体论 等等。

卢卡奇把存在分为三种: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存在。

一方面,这三种存在是同时并存的;另一方面,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又是由前两者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