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 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3修正)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3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2月4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3年10月3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公布施行2020年1月2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2020年7月31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2020年8月2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公布施行2022年12月14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正2023年5月31日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23年6月3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筑牢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省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的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项目建设、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区域统筹,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
cnt c o l inhpbt entetoss ma cpo c n e o do o igv r u o . o s u t nr a o si e e yt t rj t i o erg na f l n ai scn r i et w h w e i e sn i n sv o
1 bu du i ng e cl c ae gte i s ial eeomet h ra e i p p r y on pw t Ya t geoo a sft t e rwt s t nbedvlp n.T eef r s ae h z i gl yo h h ua t t h
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在同一区域共建这两个系统工程的基本关
系, 决 目前导致共建进展缓慢 的各类 矛盾 , 解 不仅是长江上游地 区的当务 之急 , 关系着长 江流域 的生态安 全和可 更
持续发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合作机制, 坚持中央与地方合作共建, 统筹上游与下游、 上游各行政区域间协
p t a e p o t s t ov u h p o lms a e t s l h a n w c o r t e me h n s o r k te u st t r r i o s l e s c r b e o e t i e o p ai c a i h t h ii e r b a s e v m fma e . c n my n ito e C o o ,iss n t O—c n t ci n b t e n c n r n o a o e n n ,a d ar n e c mp h n h o sr t e e e ta a d lc g v r me t u o w l l s n ra g o r e ・ e s ey t e C i l O—c n tu t n b t e n t e u p r a d l w r r a h s s w l a e o e a n e a mi i. v h o sr ci w e p e n o e e c e ,a el s t n mo g t d n s o e h h h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学案_1
第三节中国国家开展举例自主梳理·探新知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确立的意义:促使区域开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3.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1)相宜开发的土地少: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相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打算了我国必需集约利用土地,削减对土地的占用。
(2)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拟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不相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开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4)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需协调区域经济开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开展水平差异。
4.主体功能区的划分(1)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
(2)主要类型: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二、推动区域协调开展1.长江经济带概况: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掩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 ,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 资源储量充分,种类丰富。
(3)工业根底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4)城市密集,市场宽阔。
3.长江经济带的开展规划: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4.长江经济带开展措施(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3)推动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三、拓展蓝色海洋空间1.海洋的作用:“能量的源泉〞“将来的粮仓〞“能量……〞“将来……〞。
2.我国海洋的国情(1)海疆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
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拥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资源。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生态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解决方法。
一、现状分析1、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长江流域内的化工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积存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许多水生物种和植被消失。
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长江水生态系统失衡将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并对整个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2、技术问题当前,许多长江流域内的水生态系统修复策略都依靠基础植物和生物研究。
然而,尽管这些方法有着一定的成效,却并不能解决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修复问题。
同时,制约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还有一些关键技术缺乏。
二、技术解决方案1、植被修复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首先需要基础的植被研究。
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人工释放植物和对原生植被进行修复,恢复水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
同时,加强植物原生通道的保护,可以更好地促进长江流域内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改进清洁技术长江流域需要更加普及高效的污水净化设备。
通过增强污水净化设施的综合性能,可以解决长江流域治理的瓶颈问题。
一些改进清洁技术,如微生物处理、超声波理化处理、活性炭吸附等,可以进一步解决当前技术问题。
3、科学管理与保护科学管理和保护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技术、增加绿化覆盖率、加强对长江流域污染源的管理、加强污水处理和控制等方法,加强长江流域内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三、结论综上所述,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除了需要加强植被修复和污水清洗技术等基础研究,我们同样需要采用全面性的科学管理方式,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大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拥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文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生态修复工作。
在长江上游流域,我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地面积,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治理力度,在农田中采取了保护耕地的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风险。
其次,我国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保护。
长江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水资源,我国实施了水资源整治工程。
通过修建水库和引水工程,调整水资源的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的水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污染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治理污染问题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工业污染,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减排工作。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城市污水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强了废水处理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减少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污染。
最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修复和保护。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掌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安全。
长江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
对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2011级行政管理本科班游亚莉四川森林资源富集,物种丰富独特,是全国重点林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摆在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全面部署,必将进一步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
一、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责任重大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发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
全省地表水资源约占整个长江水系径流量的1/3,全省1000多条支流中约有96.6%属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
三峡库区80%的水量和60%的泥沙来自四川境内。
四川还是黄河上游的重要供水区,年均径流量占整个黄河径流量的8.21%。
四川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和“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又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生态保障。
因此,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对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四川责任重大。
二、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来讲,四川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欠发达,经过“十一五”蓄势发力,“十二五”势必高位求进,未来发展和环境的矛盾可能更为突出。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地形独特,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成因复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的阻挡,是长江上游区域冬季气温高于东部低海拔的同纬度平原丘陵地区,日温10℃的开始期偏早,夏季由于季风、高海拔降温效应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多云少日照等因素,除四川平地部分河谷地带外,气温与冬季相反,普遍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二秋季开始先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并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偏小,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大约40℃的日数平均不足1天,1 水土流失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4.7%,地形不利,加上雨量丰沛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90年代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6.20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相当于每年有36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河流输沙总量的1.3倍。
2 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在流域中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每年流域长江的泥沙达5.3亿吨。
以洞庭湖为例,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由于调蓄洪带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使得洞庭湖不断萎缩,至90年代初期,湖面面积仅余2600平方公里。
另据调查,白龙江下游碧水电站建成后10多年中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33.6%,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6年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61.6%,有的小型水库甚至淤满而失效。
3.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造成长江流域最直接的损害,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便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及地域分布式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不平衡问题。
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 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降 低 了 4 %。 6
三 、 有 效 促 进 了 林 业 发 展 。 天 保工程 投资增 加 了农 民劳 务收 入 ,推 动 了特色林 业产业 的
发 展 ,加 快 了 多 元 化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的 步 伐 ,改 变 了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林 业 “ 头 产 业 ” 和 重 点 林 木 区 “ 头 财 政 ” 的 局 面 。2 1 年 , 全 省 实 现 林 业 产 业 总 产 值 1 7 元 、农 民 林 业 人 均 纯 收 入 5 6 木 00 5 亿 1 7
元 ,分 别 是 19 年 的 1 .倍 .1.倍 ;实 现 生 态 旅 游 总 收 入 2 0 5L元 , 占 林 业 总 产 值 的 1 .%; 97 4 2 94 6 : 1.t 73 工 程 区 国 有 林 业 单 位 在 岗职 工 平 均 工 资 2 0 3 1 7
元 /年 ,是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的 3 。 全 省 林 业 倍
二、有 效改 善了生态 环境 。据监测,全省天保工程管护森林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46 5 0 5 .7
万 吨 、 土 壤 有 机 质 和 土 壤 NPK损 失 量 1 2 .9 吨 、 涵 养 水 源 量 7 2 9 ' ;全 省 森 林 固 碳 能 力 03 3万 0 .3L吨 f 显 著 增 强 ,森 林 植 被 总 碳 储 量 达 7 1亿 吨 ,森 林 提 供 的 保 育土 壤 、 涵 养 水 源 、 固 碳 制 氧 、 积 累 营 60 养 物 质 、净 化 大 气 环 境 、保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和 森 林 游 憩 等 生 态 服 务 功 能 价 值 高 达 14 亿 元 , 约 占 .万 全 国总 量 的 十 分 之 一 。 全 省 5 平 方 公 里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得 到 有 效 控 制 ,近 十 年 来 输 入 长 江 的 泥 沙 万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长期监测与评估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 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和影响评估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水质改善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增强库区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 库区的水质,为下游地区提供清洁的水资 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结词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措施,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 衡。
详细描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了解库区生物多 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加强生态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
度。
03
CATALOGUE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引导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的方向和进程。
强化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的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
1 2
鼓励科技创新
加大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 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生态屏障建设的必要性
01
保护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屏障是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02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屏障建设有利于推动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自然资源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自然资源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1.08.09•【文号】自然资协提复字〔2021〕039•【施行日期】2021.08.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自然资协提复字〔2021〕039 杨鸿生、谌爱东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生态脆弱区域治理水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收悉。
你们通过分析我国生态脆弱区超载发展、资源错配、保护与利用错位现象,生态脆弱区在规划、管控、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把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脆弱区的管控、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区治理科技支持体系等建议,对于确保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现结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背景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结合部门职责,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
二、已开展工作(一)关于将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称“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屏障建设邓玲(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屏障。
现代经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要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体系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和亚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长江上游是指从长江发源地到长江干流宜昌段,全长4511km,干流和支流流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九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05.9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8.9%,全国陆地面积的11.1%。
截至2000年底流域总人口2.62亿,占整个长江流域总人口的40%以上,该区域是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群居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
长江流域因其自然资源富集、经济势能集聚、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成为推动东西经济的“大动脉”和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轴”,也是全国经济布局与资源配置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传输带”。
长江流域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开发、实现东西共富、促进民族团结与繁荣和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素有绿色生态屏障之称,是长江水资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
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上游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赋予了长江上游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探讨
载、 防灾 、 脱 贫致 富和 生 态 修 复 等 , 参 照 国 内外类 似 做 法, 划 定 特定 区域 , 建设 生 态屏 障 区 , 实施 统 筹管 理 , 十
分必要。
k m , 占 总土 地 面 积 的 5 1 %, 其中, 中度 以 上 流失 面 积
占总流 失面 积 的 8 2 . 5 %。
l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根据 历年 来 的三 峡 工 程 生 态 与环 境 监 测 公 报 , 三
( 3 )面 源污染 控制 任务 繁重 。三峡库 区面源 污染
主要 来 源于库 区及 其上 游地 区的水 土流失 、 农 业生 产 、
农村 生 活 、 规 模化 畜禽 养殖 等污 染源 。 目前 , 入 库 主要 污染 物 的等标 污染 负荷 百 分 比 , 面源 占 6 0 % 一 7 0 %以
利用 区, 并提 出 了三 峡 库 区生 态屏 障 区 的 建设 思路 与 措 施 。
关 键 词 : 生 态 保 护 带 ;生 态屏 障 区 ; 生 态 功 能 ;三 峡 库 区
中图法分类号 : X1 7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三 峡水 库库 周 地带 地 形 和地 质 条 件 复 杂 , 经 济 活 动密 集 , 紧邻 三 峡水 库 周 边 第 一 道 山脊 线 以 内 的 区域 是库 区人 口最密 集 的 区域 , 也是 库 区 面源 污 染 的集 中 来源 区和汇 集 区 。三峡 库 区城 镇迁 建 和农村 移 民后 靠
上 。三 峡库 区土 地贫瘠 , 为 了提 高农 作物 产量 , 库 区农 业生 产 中普遍 存在 着 过 度 施肥 和不 合 理 施 肥 , 农 作 物
未 吸收利 用 的营养 成分 随 降雨产 生 的地表 径 流进入 水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科学硕士专业简介
林学院071012生态学生态学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已经招生4届硕士生,培养毕业硕士26人。
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后备人选4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生态、恢复生态,生态工程、污染生态、土壤生态与全球变化等。
近年来,针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重点林业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090701林木遗传育种林木遗传育种学专业200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林木育种(含经济林)等。
近年来,主研部、省级课题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10个林木、竹类良种通过省级认定,其中自主育成的两个核桃早实新品种在四川山区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珍稀濒危植物和特用经济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09070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专业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1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质量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2008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进入前八,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林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已经招生26届硕士生,培养毕业硕士200余人。
现有硕士生导师17人,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工造林理论技术(含经济林),林木种子与种苗技术,林木栽培生理与森林生态,林木营养等。
近5年来,针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重点林业科技攻关等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090703森林保护学森林保护学是一门在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近年来,我校森林保护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领域已居国内领先水平,甚至有的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特别在林木病虫害生物防治、资源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开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自然特点
有利条件
主要地形区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主要支流及湖泊
汉江等长江众多支流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
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纽带;并且通过众多南北南北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兴修水库,植树种草,退田还湖,加固河流大堤
长江沿江地带
水污染
工农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
污染水质
树立保护意识,加强管理,完善法律制度
长江沿江地带
酸雨
煤炭的使用,工业废气的排放
污染土壤、体,对植物、建筑物造成危害
使用天然气、水电等洁净能源
长江沿江地带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呈“带”状区域。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主要河段
生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解决措施
长江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
人口增长,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放牧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水库淤积,河流通航能力下降,加剧中下游洪涝灾害
计划生育,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长江中下游地区
洪涝灾害
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降水多且集中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解决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和推动绿色发展。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的研究。
一、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现状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但同时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的聚集区。
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环境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长江以及其流域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治理挑战,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来解决。
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江经济带地区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制定了相关环保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等。
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环保力度不一致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环境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长江经济带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
长江经济带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突出,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阻碍。
在实践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能源的高耗费等问题。
长江经济带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推动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是指各地区和部门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通过协作、协调等方式,形成合力,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
为了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要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协同机制。
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实现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协同发展。
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14000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体现在,森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森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受威胁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对策研究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的对策研究
邓 玲
6 O6 ) 1O4 ( 川 大 学经济 学 院 , 川 成都 四 四
摘 要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我 国西部 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 事关全 国的生态安全。搞好 长江上游
生 态屏 障 建设 , 必须建 立 生 态环 境 管理 系统 、 境 评价 制 度 和 投入 保 障机 制 , 用 价 格 、 收 杠 杆 规 范 企 业 生产 行 环 运 税
维普资讯
总 1 0期 第 6期 8 2002 年 l 1月
贵州 社 会 科 学
S c a c e c s i i o o ilS in e n Gu z u h
Vo . 8 N 6 1 1 0. o. No e e .2 0 0 2 v mb r
为 。 育 良好 的人 口环境 , 整 经济 结构 。 培 调
关键词 : 长江上游地区; 生态屏障建设; 原因; 对策
.
长 江 流域在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中历来
中 。 态 环境 变 迁剧 烈 , 生 自然 生态 系统 处 于极 大 的 不 稳 定和 强烈 的变 化之 中。 寒冷 、 干旱 、 风 的气 多
候 和 强烈 的太 阳辐 射使 地 表寒冻 风 化 和风 蚀作 用 强烈 。8 年 代 高 原 气 候 更 是 处 于 异 常 的 剧 烈 波 0 动 之 中 , 候 向偏 暖 、 旱 方 向发 展 , 成 冰 川 后 气 干 造 退、 湖泊 萎缩 、 流径 流量 下 降 。这种 气候 特征 使 河 生 态环 境 日趋 脆 弱 , 自然 生 态 系 统 的 自我 调 节 和
重建 生 态屏 障 的 重 大 举 措 有 : 长 防” “ 治 ” “ 、长 工 程 ; 国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重 点 工 程 ; 然 林 保 护 工 全 天 程 ; 业 建设 工 程 ; 耕 还林 工程 。这 一 系列 的 建 林 退 设 项 目 , 需 要 通 过 加 强 管 理 与 研 究 来 保 证 其 顺 都 利实 施 ,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 方 面 : ( ) 态 建 设项 目管 理 最 明显 的 一 个 特 点 就 1生 是 把 管 理 的 基 点 放 在 项 目上 。 一 是 在 每 个 项 目开 工 前 , 根 据 其地理 位 置 、 会影 响及 施 工特 点 逐 要 社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江流域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长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等。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废气直接或间接排入长江,导致水污染严重。
此外,长江流域的林木砍伐和城市建设也让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医疗、食品安全等。
另外,过度的养殖、林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导致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这些问题不仅与环境质量有关,还牵涉到社会发展、公共卫生等课题,其影响不容小觑。
生态保护的现状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针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对污染者进行了处罚,并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一些志愿组织和NGO也积极参与了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绿色环保理念等方式,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虽然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推动相关生态环境法规的顺利实施,提高监管力度。
同时,需要引导公众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环保理念在民间的普及,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及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3期2006年5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 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Vol.15No.3May2006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6)0320310205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昭通市为例张晓平,樊 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 要: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
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屏障;长江上游;昭通市文献标识码:A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由于流域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负荷越来越重,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5]。
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屏障建设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之上,用发展经济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
昭通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是云南省连接长江经济带及通往其他省区的北大门,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昭通市为例的研究对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1 昭通市社会经济系统特征1.1 人口密集,经济薄弱“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
昭通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悠久,已有2200年的历史。
多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
2003年全市总人口515.07万人,人口密度224人/km2,是云南省(111人/km2)的2.01倍和全国平均(134人/km2)的1.67倍。
密集的人口与薄弱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2003年昭通市人口占全省的11.9%,而GDP仅占全省的4.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370元,仅相当于云南省的41.9%和全国的26.1%(图1)。
部分偏远山区县如镇雄(1138元/人)、彝良(1301元/人)等县域经济更为薄弱。
1.2 农业转型缓慢,农业人口比重居高不下2003年昭通市城镇人口81.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6.1%,远低于云南省(26.6%)水平。
全市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生活条件非常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量农业人口高度依赖于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土收稿日期:2005207225;修回日期:2005208222基金项目:中欧环境管理合作项目“云南省昭通市生态屏障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资助.作者简介:张晓平(1972~ ),女,河南省南阳人,博士,主要从事产业布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2mail:zhangxp@图1 2003年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状况与云南省的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dicatorsof Zhaotong City with those of Yunnan Province in2003地产出,农业结构转型非常缓慢。
2003年,昭通市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6%,与1978年相比仅下降了7.5%。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
1.3 工业化水平低,结构失衡工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结构单一。
烟草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点,2004年两大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0.5%,占利润总额的86.9%,占工业增加值的76.5%,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①。
全市工业经济高度依赖于以昭通卷烟厂、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侨通公司为主的三大企业,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
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更为弱小,仅有昭阳区、水富、镇雄3个县(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亿元,三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6%。
县域工业经济滞后,使其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1.4 旅游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昭通市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旅游业起步晚,基础薄弱。
2003年昭通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GDP的2.5%。
旅游经济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
尤其是旅游景点的通达性差,使景区景点不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另外旅游景点前期规划不足,散、乱、差、小问题突出,无法形成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
2 昭通市生态—经济问题解析2.1 人口增长压力与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实践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昭通市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貌。
全市总面积23021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5%,河谷区占23.8%,平坝区占3.7%。
全市耕地中25°以上陡坡耕地占15%以上,有的坡地、陡坡耕地熟土层仅10~15cm。
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生态环境的本底脆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本底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积累的人口高速增长的惯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为了生存而大量开垦荒山荒地、过度放牧、砍伐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2.2 工业结构亟待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有生态隐患工业发展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落后的工业无法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改变昭通市工业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迫在眉睫。
目前昭通市政府已着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目标是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
这一目标充分结合了地区的资源优势,但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必然使地区发展面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产生的环保任务将更加繁重。
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工业污染加剧,其产生的废气、粉尘、化工废料等问题将给该市生态环境建设蒙上新的阴影。
2.3 旅游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面临资源保护与加快开发的两难选择 昭通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今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资源保护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部分景区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旅游资源的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云南省级历史名镇豆沙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独特,但现在小镇的古代建筑与现代民居差次交错,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品质大打折扣。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则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
人为因素破坏湿地和草甸引起的水土流失,不仅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影响,更需支付高昂的生态环境修复成本。
3 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互动机理3.1 生态建设产业化是稳定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的出路 昭通市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①昭通市统计局,昭通统计(特刊),2005年第1期(内部资料).113 第3期 张晓平等: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家为保护和恢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
但是,退耕还林等政策所要解决的毕竟只是地区的生态问题,如果生态建设不能与农民增收有效结合,农村经济仍然落后,那么生态环境即使获得一时恢复也将再次遭到破坏。
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它实质上是要把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中。
这样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3.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 昭通市的农业开发强度大,农业人口比重居高不下,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如何使农民摆脱对耕地的依赖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所在。
应以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业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的工业化,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才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带动农民致富。
3.3 增强产业经济实力是生态屏障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增强昭通市产业经济实力,在生态屏障建设中意义重大。
因为只有产业获得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只有培育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只有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特色产业,才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①;只有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建立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提高昭通市经济竞争力。
因此,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些资源密集型和环境压力型的产业也可以适度发展。
3.4 优化产业结构是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尽管昭通市已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建设难度仍然很大。
未来如果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导致自然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失衡。
因此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4 服务于生态屏障建设的产业发展战略 作为生态屏障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昭通市产业发展必须与生态屏障建设有机结合,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6]。
产业发展涵盖的内容很广,昭通市“绿色”经济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这里重点论述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4.1 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农业以提高生态效益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型的立体生态农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