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合集下载

教师大会德育校长发言稿(精选4篇)

教师大会德育校长发言稿(精选4篇)

教师大会德育校长发言稿(精选4篇)教师大会德育校长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过去的一年既是我们播洒汗水和心血的一年,又是我们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过去的一年,我们既是在忧心忡忡下度过,又是在稳稳当当中迈进。

在这里,对在过去一年中通过自己的艰辛付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贡献的各位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老师们,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大,也很严峻,对我们教师的师德和人格挑战也很严峻。

因为只有在座的各位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才能稳定和有所发展。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矛盾和问题:1、教学质量整体不理想的问题;2、精品拔尖学生和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很好培养的问题;3、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问题;4、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品牌教师少的问题;5、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缺乏耐心、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较严重的问题;6、一些教职工对工作主动进取精神不足的问题;7、个别教师重个人利益,轻师德修养的问题;8、畏难情绪比较重,工作推进特色少。

在工作过程中,好办的事有利的事大家都愿意做,有矛盾有困难的事就讨价还价,一推再推,工作安排变成了工作“谈判”、工作“交易”,有时甚至变成了上级请求下级的过程9、教育科研校园文化氛围不高、科研工作仍停留在表面的问题,课改实验步子太慢、胆子太小、成效太低的问题,学校管理机制有时变成一潭死水、制度执行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拉大我们与先进学校之间的差距,而且将会给学校今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新的一学年,我们既面对困难和压力,也面对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都要着眼未来,着眼长远,培养一种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本领。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全体教职工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与时俱进,不继进取,锐意创新,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超越自我。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三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步阶段。

“万事开头难”,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的兴趣,把他们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二字就头疼。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1)过分呵护,禁锢了学生走向生活。

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中一大部分每天往返家校的方式是家长用车接送,只有个别学生每天是自己步行或者坐公交车。

因此他们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

(2)偏重学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亚里士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

”然而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双休日,但是他们就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于上“双休日的学科补习班”、“长年练琴”、“书画班?”等。

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3)单一休闲,弱化了学生的探求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难得的闲暇里,很少找自己的伙伴玩耍,基本上是关在自家的屋子里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

这种单一的休闲方式,使孩子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那么,如何把三年级学生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适度放手,丰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尽情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就是指丰富的生活。

学生要想有话可说,必须从生活中找“米”。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精选8篇)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精选8篇)1一、建设教师队伍要构建合理评价机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课改也得到大家广泛支持。

但在学校里,在新闻媒体中也屡屡看到,学校加班、加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罚学生等违规现象。

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升学率”是学校一切工作指挥棒。

考试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好坏重要指标。

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生存状态。

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肤浅”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新理论。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压力太大,教师往往不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方法去教学。

建设教师队伍,要对教师工作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

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

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不要把评价当做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把评价功能转向为导向、激励等功能。

评价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和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辅。

二、建设教师队伍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1、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的含义。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学者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教育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取创生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思想便有了双重含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

2、与经典为友的含义。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古老的智慧,经典比时尚更为真实。

因此,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要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在改革中不急于求成,通过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深化,将古老的智慧转化成教师的信念、行为,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更细致、深入。

3、教育即解放的含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

教育即解放,是指教育要拒绝灌输,因为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

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把人从互相敌视、互相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中解放出来。

其侧重点是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教育的力量之含义。

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公共设施的华丽,而是取决于公民的素养,即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1)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增长点;(2)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至关重要;(3)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教育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嫰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5、良好的教育的含义。

(1)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周红霞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周红霞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周红霞,女,1972年7月出生,中学一级教师,1995年河南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济源市高级中学物理教师,从教15年来,周红霞老师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15年来,她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她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学者之路多坎坷孜孜不倦收获多周红霞老师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然而谁知道她学者之路上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1995年7月,周红霞老师从河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济源市第五中学工作,从此踏上了教育征程。

年轻漂亮的她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同事的赞扬,并很快成为学科教学骨干。

她出色的表现赢得济源市各个学校的注意,2004年周红霞老师被济源市高级中学领导“挖”到这所重点中学。

然而,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却不时撞击着她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

回想过去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她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多,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面对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期待的目光,她却常常深感知识的日显陈旧、僵化,物理究竟该怎样教?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

”借阅了一摞又一摞书籍,做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一桌一椅、一盏小小的台灯,伴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静读的夜晚、忙碌的周末。

总感到时间脚步的匆匆,惟恐时光飞逝,机会不再,总想多读快读。

专业的、教育教学的甚至其他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积聚着沉淀于心底,眼前的路越来越亮了。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粗心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粗心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粗心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紧张。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变得粗心起来,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

而对于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粗心造成的,但是粗心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其实,粗心只是一个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许多人来说,粗心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忙碌等外部因素造成的。

在工作中,压力大、任务繁重很容易导致粗心。

因为当人们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时,大脑会负重过度,导致思维不够集中、分散,从而导致犯错的几率增加。

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也会让人们疲于应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注意细节,也容易表现出粗心的状态。

粗心可能还与心理状态有关。

比如说,当人们感到焦虑、烦躁、沮丧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粗心现象。

这是因为心理状态不佳容易使人分散注意力,难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导致粗心。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粗心都是因为肤浅的不重视,也许很多时候是因为心理负担过重导致的。

粗心可能还会受到个人习惯和个性特点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都不同,所以对事物的关注程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对细节非常敏感,很容易发现问题,而有的人却可能较为随意,容易忽略一些细微的地方。

由此可见,个人的习惯和个性也会影响到粗心的发生。

虽然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粗心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放纵自己的粗心。

因为粗心可能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和不便。

事实上,粗心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中的错误、生活中的疏忽等等,这些都可能对我们的个人形象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即使有很多原因容易使人粗心,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粗心的发生,培养自己的细心和耐心。

那么,如何预防粗心呢?我们要保持心态平和,遇事不慌不忙,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左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专注,减少粗心的发生。

我们要尽量避免分心,从而集中注意力在当前的任务上。

比如说,在完成一项工作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这样有利于我们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

美国华盛顿州《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精选】

美国华盛顿州《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精选】

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个《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26条,规定了教师面对学生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指出了教师职责的界限。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许锡良逐一点评这些行为守则,并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炬,而不是让某门学科变成“技术活”。

1、记住学生姓名。

这一条其实是既简单又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姓名都很关注。

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就是在开始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注意尊重人权的国家。

对他人的尊重,首先是把对方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尊重,而不作为一种身份来尊重的。

所以,对优秀教师的要求中记住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姓名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比而言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并无这一条。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这一条说明美国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注重历史和过程的,要求切合实际,做到客观公允。

不能因为过去的缺点错误,就戴上有色眼镜来看一个人。

也不因为过去优秀,就放松了对一个学生成长的警惕。

而要求“与辅导员”联系说明美国学校的教师并不是像我们这样,教师既育智又育德,一个人对学生的成长全包揽了。

而且要完全奉献,不完全奉献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教师。

教师与辅导员的身份不是同一的,而是有所分工的。

美国学校有大量的辅导员(相当于专职班主任或者专职生活导师),力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所以美国学校20人就是大班上课了,15人以下才叫小班。

辅导4 11 201628员专门是为学生的生活及品行而设的。

而教师主要是在知识与智慧上为学生提供服务。

在美国教书与育人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分工合作来负责完成的。

不像我们强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美国学校对教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具体的要求,教师要有自信,学生才可能有自信。

教师不能成为社会上的被压迫者。

真诚公正而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其实也容易得到到学生的好感。

美国教师普遍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智慧。

致新任教育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致新任教育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致新任教育部长的一封公开信——有关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八大恶性问题及其思考尊敬的袁部长:您好!适值您出任共和国教育部长之际,我——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以公开信的形式斗胆向您提出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十大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浅层思考。

所述所议,当属一孔之见,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之一: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八股文式的罗列出了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

但是,从教育的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

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是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

“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

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

因此,有人曾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

此言毫无虚饰的成分。

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漠视和无视了。

思考: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当面向苏霍姆林斯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你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卡娅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首先是人学”的论断是教育理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造。

但是,今天,在所谓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之后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目中无“人”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常态。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嘲笑。

更有甚者,一个个有灵性的人被模塑、一个个健全的人被摧残、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被杀戮,也已经成为教育成果中重要的副产品。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之二:师生负担的异常沉重导致师生一体化肤浅。

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当前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频繁出现各种生命伤害事件,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痛苦。

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

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21-02近年来,生命伤害事件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发生,主要有自杀,伤害家人、同学、动物,或被伤害等。

这些生命伤害事件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开始反思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生命教育概述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生命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造成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温馨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不注重生命教育或者教育方式不科学,易导致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

1、家长忽视生命教育或教育方法当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父母普遍忽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自觉性和行动。

或者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不当,对生命这一话题含糊其辞,没有真正的让孩子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从而使中小学生不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

2、不恰当的家教方式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专制、溺爱和放任。

家长或对孩子严加管教,提出各种高要求,使孩子不堪重负;或溺爱孩子,使孩子情感脆弱,难以接受压力与挫折;或放任孩子“自由”成长,不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生命。

这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易导致孩子产生伤害生命的过激行为。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教育的45条新理念

家庭教育的45条新理念

家庭教育的45条新理念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45条新理念,希望有所帮助!1、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2、父母最需要意识到的就是,无论自己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一点一滴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才能“更配”为人父母。

3、在一个温和、充满善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不会出现大问题。

孩子性格与品行出问题,责任基本出在父母身上。

4、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一生的力量说出“我相信你,孩子!”5、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变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

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6、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

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

7、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

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

8、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小孩获得较好营养,较高学业成绩、较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

即使父母双方只有一人能赶上晚餐也会有上述效果。

孩子的未来,往往在餐桌上和客厅里就已经决定了。

9、切勿在就餐时训斥孩子,餐桌是共享食物,交流思想与见闻的佳所。

融融的亲情也有助于孩子学会感恩和餐桌礼仪。

10、切勿在孩子临睡时进行教育,时常怀着恐惧、带着泪水入眠的孩子,生命会变得十分晦暗。

11、快乐的孩子,都有伙伴,孤独的孩子,性情容易变得古怪。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鼓励孩子参加户外运动,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2、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的,你便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

13、和孩子交谈,六岁之前适宜面对面,六岁之后要逐渐改为肩并肩。

辛勤汗水铸辉煌

辛勤汗水铸辉煌

辛勤汗水铸辉煌潘曼萍同志,女,中学化学一级教师。

2003年进入弘毅新华中学,9年时间,一直担任班主任,从事初三化学教学。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全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政治素质过硬、德艺双馨潘曼萍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她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的社会责任,能立足本职,拓宽视野,不断深化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法规知识的学习,强化专业教育技能培养,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强练内功,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她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育教学得失,强化育人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她能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修养,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查漏补缺,塑造优秀品格,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作为初三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她十年如一日,年年勇挑重担,每年都是从初三毫无怨言地接手初二最差的班并担任班主任,每天她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检查学生上早自习情况,帮助打扫教室卫生,督促学生早点进入学习状态,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

她精心研究中考形势,从复习资料的选用到测试题的使用都亲自把关,只要有老师向她请教问题都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她对中考的敏锐性和对教材的精确把握,使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平均分年年稳居全市第一并遥遥领先。

潘老师多年来一直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她没有放弃工作,却放弃了自己的身体。

来弘毅九年,潘老师从来没有因病因事请过一天假,每次生病都是上完课再去打点滴、看病,然后又回到课堂。

今年她肠道出现毛病,医生建议要住院治疗,可她放不下学生,都是晚上治疗,白天坚持上班。

在她心中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

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了一个教师把工作、把学生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一切更重要的无私情怀。

潘曼萍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舍自己,为大家,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当代风采。

潘老师爱学习、善总结,工作再忙,也没有放松学习,她说“要武装别人的头脑,必须先武装自己的头脑”。

高三补充阅读(6)——走近爱因斯坦

高三补充阅读(6)——走近爱因斯坦

高三补充阅读(6)——走近爱因斯坦自由和科学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

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

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

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1.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2.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固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

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着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精选五篇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精选五篇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精选五篇生活中总有些先进个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回首该同志九载的教学生活,现借此机会将他的个人成绩梳理如下,以期其更上层楼。

一、勤思的教学。

该同志明白教育教学并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还要考虑多种善变的因素。

尤其是新课改推进的现在,作为教师的他仔细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效率最大化。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淀之后,教学教法上有了独特的理念。

主要是依据互动式教学法,践行“学生的主导”原则,积极开创了“乐学与理解”的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建构在“互动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是对它的一种细化和量化处理。

互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评估和相互促进的。

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交流、鉴赏、总结,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解疑释难。

但是,如果在互动中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这一切将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因而,“乐学与理解”要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促其互动式学习;然后才能乐在其中;同时,还得要考虑到个别差距,师生形成互解,最后共成和谐学习。

在平时教学中,该同志具体做了以下几点:首先,抓住了课堂基本知识能力培养;其次,开展了第二课堂培养兴趣,加深理解,如创办语文学习社、文学社,甚而举办书法比赛等等;最后,还及时组织测试、总结。

让课堂和课外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习由“被动、乏味”变为“主动、有趣”,实现了学习的效率化,落实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行为是很有用处的。

自03年至今,他所带班级的成绩总是名利前茅,遥遥领先。

03年的高一8班、04年高二10、06年的高一2班、08年的高二2及09年高三2班的成绩都极为出色。

到今年所带的高一15班和高一7班的成绩皆在年级前列。

学校文化的立与破

学校文化的立与破

学校文化的立与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确实,“文化的力量”已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发展的软动力。

一个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内部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某一项产业谋求长远发展思路,就精益求精挖掘自己的“产业文化”;一所学校要成功,同样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良好的“学校文化”。

查一查文化的定义,当代人学家,文化学者张荣寰给其定义为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单讲学校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国良阐述为:学校文化意谓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

这种解释比较冠冕堂皇一些,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理解的,很客观,但也很麻木。

相比之下,上海北郊学校校长郑杰给出的定义更为通俗: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坚持的一整套信念和行为方式,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习惯,而且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生活方式。

那是因为他深切意识到,作为要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校文化最终应该达到的程度——必须达到每个人都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才是顺理成章的程度。

那是因为他努力着,也达成了一些,因而为此而骄傲着。

然而,反观我们身边学校的状况呢?的确,“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念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且校长们经常接受“培训”,新的教育观念正悄悄形成。

每个校长都在培养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期望将优秀的“作品”贴上自己的标签成功上市。

然而,如果我们悉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学校文化的内部往往矛盾重重,哪是“标签”“广告”所说的那样啊!也许思路的确很多,可是到学校看一看,状态却看不出丝毫端倪,甚至正挂着羊头卖狗肉……首先,学校内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学校文化建设寸步难行。

教育是一种诗意

教育是一种诗意

教育是一种诗意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或许在希腊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潜力的发展。

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教育的闲适,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

我们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点,于是,在爱的名义下,悄悄地偷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把孩子过早地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

而一位美国母亲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第一天孩子回来,拿着一张画了一个圆圈的纸片,告诉妈妈,这是数字“0”,是教师这天教他的。

妈妈表扬了孩子,但随后就起诉了那位教师。

她认为教师过早地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没有认识“0”之前,他能够把这个圆圈想像成很多东西,能够是一个金灿灿的太阳,一个红彤彤的苹果,一个滚动的铁环……此刻,他只明白这是个“0”,而不会想成别的什么了。

在这位母亲看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不灭的好奇心。

过早地教给孩子知识,恐怕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闲适地生长,才是教育的自然之道。

教育的闲适,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

教育的身影,总是会忙忙碌碌的。

课堂,往往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一个资料之后一个资料,一个环节之后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之后一个问题……学生常常应接不暇,甚至手忙脚乱;课间,往往有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题目……没有了休息的时间,没有了游戏的时间,也没有了自由呼吸的时间。

学生似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地旋转着,茫茫然地旋转着。

一个经常拖拉作业的孩子偷偷地说:“我就是不想早点做完!做完了,妈妈还会加作业。

”长时间的紧张忙碌,窄化了学生思想的空间,浮躁了学生学习的心态,消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没有了闲适,教育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短视,也越来越逼仄。

而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却依然深陷其中,或者推波助澜,那就是学生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了!教育的闲适,是拒绝了平庸肤浅后的一种深刻。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由社会意识薄弱的未成年者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时期。

他们必须在这一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为走向生活作好准备,为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这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健康的体,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自由度,善于选择生活,并接受生活的选择,成为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儿童的这种发展。

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这种发展是基础性的、全面性的,同时由于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需要得这种发展,所以,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普通中小学还承担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任务。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普通中小学为学生做人和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基础,也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

义务教育程度和质量的高低,是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普通中小学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起着奠基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政治性质,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它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本领和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健体,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消极评价的危害及规避方法浅议

消极评价的危害及规避方法浅议

消极评价的危害及躲避方法浅议消极评价的危害及躲避方法浅议摘要:在当前形势下,确实存在一些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有消极评价的促成因素在其中。

消极评价阻碍学生成长,损害师生关系,但消极评价可以得到有效躲避。

关键词:消极评价;危害;躲避方法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学生杀害老师已不是什么新闻,学生跳楼“自杀〞也是接二连三的发生。

当然,这些事件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可妄论,但是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首先,我们对各地一些师生纠纷的案例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案例发生之前,这些学生均产生过感觉学习压力大,活着已无意义的念头!那么其压力,来自哪里呢?答案无非三种:家长、社会、学校!一些孩子在出事之前,往往受到过家长的打骂或班主任老师的批评!当然,我们无意把责任都揽到教师身上,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少数教师对其学生,尤其所谓“双差生〞,流露出来的是是不加掩饰的厌恶之情,排斥之意!消极评价已成为其对学生评价的主导状态,这种老师肯定不多,但事情往往就发生在这些老师身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同学生们谈话〞。

一、消极评价产生的根源分析少数老师为什么会习惯消极评价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是因为如下因素左右着他们的情绪:1、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上线率成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杆,高考内容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各地中学应对措施之一,就是纷纷建立与高考升学率挂钩的评价鼓励机制。

也就是说,考得好的学生,必然给老师带来荣誉、地位、影响力和物质利益,而“差生〞自然是上述一切的“克星〞。

久而久之,“嫌差爱优〞成为教师中的一股不小风气和情感价值取向。

2、枯燥、乏味的本职工作教师是个体劳动者,在其十几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教学生涯中,即便是不停换教材,不断去完成教学大循环,也会把相同的教学内容教个很多遍,此外还不算期中、期末复习及高考复课要求下,对教学内容的重复次数!年复一年,再有教学激情的人,也难免厌烦和麻木。

负担过重导致肤浅

负担过重导致肤浅

负担过重导致肤浅
负担过重导致肤浅,在于负担过重使得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的知识,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愿,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

游戏的心态就是超功利的心态,就是只重过程二不问结果的生活态度。

闲暇时一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会、理解与把握。

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的压力的沉思冥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

思想的自由翱翔,需要广阔的心理空间,而负担过重只能使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逼仄。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发生,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课余负担过重是不可能带给学生一种闲适的心境的,到极有可能使学生整日处于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

学生如此,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想每个人都是如此。

因此我想我们必须要有闲暇的空间、闲适的心境,否则一辈子就只能是忙忙碌碌而又碌碌无为,这只能叫活着,决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丰富的、独到的。

学生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学生考试存在的问题1.1 高度焦虑与压力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在考试前会产生高度焦虑和压力。

这种焦虑和压力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的身心健康。

1.2 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考试仍然以笔试形式为主,注重知识记忆和机械运算。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成绩波动较大,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真正的水平。

1.3 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内容繁杂且量大,使得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复习和记忆,从而导致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变得肤浅。

长时间高强度的复习也容易引发厌倦情绪,使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1.4 考试教育与创新教育矛盾传统的考试模式更注重对知识点数量与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评估,而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两种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会导致考试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学生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2.1 教育体制过于功利化当前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中心,追求成绩与升学率。

因此,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予极高的重视,将其视作衡量学生能力优劣的唯一标准。

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临各种压力和焦虑。

2.2 老师评价方式单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通常通过检查作业和笔试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这种方式限制了对学生真正能力与潜能的发现,并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社会竞争压力社会上对高分人群优先录取及职位晋升等偏重于成绩评价导致家长迫于孩子未来的竞争压力将重点放在提高分数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及积累经验等能力。

这种社会竞争的压力传导给了学生,使他们更加注重应试技巧和应试内容。

2.4 考试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目前的考试内容大多停留于知识与理论层面,缺少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实践性考察。

这使得学生在应对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爱因斯坦论教育
爱因斯坦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足――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

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

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
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着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

在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准则的关系极为重大。

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

同样一件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以很不相同,这要看推动这项工作的主囚究竟是怕受到损害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对快乐和满足的追求。

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会没有影响。

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

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

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

只有这
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

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

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分别选自《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论教育》与《教师和学生》。

许良英等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