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怀疑与学问》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怀疑与学问》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一、教学目标:理解“怀疑”和“学问”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二者的相互关系。
掌握“怀疑”与“学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二、教学内容:怀疑与学问的概念和内涵。
怀疑与学问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怀疑与学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怀疑与学问的应用实例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怀疑与学问的概念、内涵和作用。
讨论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入探讨怀疑与学问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感知怀疑与学问的应用实践和效果。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让学生掌握怀疑与学问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教师介绍怀疑与学问的概念和内涵,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节:讲授怀疑与学问的理论知识怀疑的概念和内涵。
怀疑的作用和意义。
怀疑的分类和层次。
怀疑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学问的概念和内涵。
学问的意义和价值。
学问的分类和层次。
学问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第三节:讨论怀疑与学问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怀疑与学问的相互依存关系。
怀疑与学问的互动作用。
怀疑与学问的协同效应。
第四节:演示怀疑与学问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实证研究方法和技巧演示。
逻辑推理方法和技巧演示。
批判性思维方法和技巧演示。
第五节:案例分析怀疑与学问的应用实例科学研究中的怀疑与学问。
企业管理中的怀疑与学问。
媒体传播中的怀疑与学问。
第六节:总结与展望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怀疑与学问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五、教学评估:学生做笔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小组和全班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的实验和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论。
学生的期末论文和综合评价的成绩。
六、教学资源:教材:《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
课件:《怀疑与学问》。
教具:投影仪、专业书籍、实验器材。
资料:案例分析、学术论文、行业报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
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
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
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2课时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é)便装(biàn)ē) 便宜(pián)shé)(2)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024最新-《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
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课文内容: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1)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2)三、论证方法: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譬如,是举例论证;4段):“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6段):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怀疑与学问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第二课时)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或许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同样用功,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点,而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点,那就是这些同学在该怀疑的地方怀疑了。当然,本文的论述十分有特点,语言也值得大家细细推敲一番,下面就这两个问题,我们一同探讨一下。
3.自己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书和学问
4.不轻信、不盲从、不迷信【解析】根据选文第二段来分析。
5.摆事实、讲道理【解析】第一、二段运用了事实论证;第三段运用了道理论证。
第三阶段: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环节,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上堂课对每段文字的梳理,探究文段所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以及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
2.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基本”二字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一句中的“自己的书”“自己的学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序号:课题:18.怀疑与学问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怀疑与学问》教案2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
点。
三、教学设想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
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
关联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重点)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
方法。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难点)重点:知识目标2难点:知
识目标4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课时一.复习: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2.什幺叫驳论文?3.批驳
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三.出示目
标:(略)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ai):有
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kuang):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
”的意思。
明确:课文开头引用了名人名言,提出了怀疑与做学问的关系的论题。本
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
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4)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幺好处?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宝宝宝宝嘻嘻嘻18《思疑与学问》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掌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培育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思疑,擅长发问的精神。
教课过程:一、回首知识,导入新课1.检查词语听写。
2.沟通对于“治学”的名言。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可以则学。
(董仲舒)(2)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3)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悉识之半。
(陈献章)(4)念书易,考虑难,二者缺一,便都全无用途。
(美·富兰克林)3.回首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二、合作研究,品读意会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几个层次?沟通点拨:第一层( 3、4 段),论述“我们对于传说的话,无论信不信,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虑”。
第二层( 5 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疑”。
2.第 3 段运用了如何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谈论并概括: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了然他人的传说,不必定靠谱。
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该经过一番思虑,不该该随随意便就信了”的道理。
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 4 段、第 5 段论述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如何的论证方法?沟通明确:论述了思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第4 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以“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详细论述了人们是如何以思疑精神做学问的,简洁易懂。
第 5 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对照论证,先正面论述经过“思疑”“考虑”“鉴别”三步此后,学问才是11 / 3自己的,而后反面论述,假如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最后又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4. 第 4 段、第 5 段论述既然论述了相同的内容,为何写了第 4 段还写第 5 段?两段内容有何不一样?谈论明确:( 1)第 4 段主要论述对于“传说”要用思疑精神对待,第 5 段主要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疑”,对于各种的书籍,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不时在评判,经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全面,遗漏了,将是缺点。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2课时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总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é)便装(biàn)ē) 便宜(pián)shé)(2)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精品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顾颉刚的笔下明白了: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那学习除了要有怀疑精神,还有哪些必要的条件呢?示范:持之以恒的毅力;刻苦钻研的精神。
(检查学生作业)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不仅有着鲜明的观点,而且还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那顾颉刚是如何有理有据地证明他的观点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过渡:叶圣陶先生说过:“议论文是以说服他人为成功的。
”那这篇成功的议论文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说服我们的呢?1.探究任务研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结合具体语句,试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2)归纳整理文章使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过程安排(1)研读课文,圈画出有论证方法的句子并尝试分析,明确该句证明的观点,做好批注。
(2)归纳整理文章使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分析时应该语言简练,观点明确。
3.成果展示预设一:举例论证(1)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分析: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明白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进一步证明了“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思疑与学识顾颉刚教课目的1、理清文章论证构造,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要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照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理解朴素、简短正确、通畅流利、长短适宜的语言。
4、认识“思疑”对做学识的重要意义,勾联学习和生活实质,培育思疑精神和创建意识。
教课要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尝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课难点理清文章论证构造,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课时间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今世有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而且念书时就不愿盲以古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爱考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边画着很多儿童,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鞭炮,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 个儿子,认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据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有的书中只获得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异,为何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这样难考据。
以后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不过一种谀颂之词,并不是实事。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谈论文——《怀疑与学识》。
二、认识谈论文有关知识:1.谈论文的定义: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经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谈论文的三因素: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②论据(用什么来证明)③论证(怎样进行证明)三、解题:“思疑与学识” 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环绕这个论题睁开谈论,说明了“思疑”与“学识”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 1 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 2 段:“学则须疑。
”——张载第3 段:学识的基础是事实和依据。
第 4 段:我们关于传说的话,应该经过一番思虑,不该该随随意便就信了。
第 5 段:我们无论关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识,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疑,鉴别是非。
第 6 段:疑不是从悲观方面辨去妄的必需步,也是从极方面建新学、启示新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教案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把握本文主题和论证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
今天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出示课件29)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应该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去分析能否前后对换。
预设:不能。
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30)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教师:同学们齐读上面的文字,然后讨论思考、分析回答。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们怎么看?(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学生:不绝对。
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出示课件31)(学生分析语境,整体分析回答。
)预设:顺序不能调整。
因为这四个“常常……”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句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出示课件3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生讨论,共同分析。
)学生:不能互换。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这两个词能互换?学生: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 》教案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执教者:上课时间: 第 14周 12月 2 日上课班级:902 课时总时数:40课题: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2.学习议论文思路缜密,论证充分、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预习能够找到文章的论点和分论点;2.通过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怀疑精神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求学一定要抱有怀疑精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本篇文章语言准确、透辟周密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讨论法,引导法教具准备:课件PPT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篇课文的总论点是“学则须疑”,并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方面是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文章是如何论证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朗读3-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第3段中“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
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2.第4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对比论证—“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举例论证—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腐草为萤”。
3.第4段中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明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4.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5.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明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怀疑与学问》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检查词语听写。
2.交流关于“治学”的名言。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3)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陈献章)(4)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美·富兰克林)
3.回顾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二、合作探究,品读领悟
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
第一层(3、4段),论述“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2. 第3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4段、第5段论述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交流明确:
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第4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以“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具体论述了人们是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的,简明易懂。
第5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才是自己的,然后反面论述,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最后又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4.第4段、第5段论述既然论述了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内容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1)第4段主要论述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主要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对于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2)第4段侧重论述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论述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目的:“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追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
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
所以顺序不能对换。
5.第6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1)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具体论证第①句的论点,“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以及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接着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从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小结:
本文作者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
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三、细读品味,赏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逻辑严密,准确精当。
揣摩下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一切
..抱怀疑的态度,..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度,说说你的理由。
2.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他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交流明确:
1.不绝对。
因为凡是能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顺序不能调整,这四个“常常”所开头的短句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规律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2.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道理论证(引用名言)
分论点:一消极方面举例论证
二积极方面对比论证
逻辑严密语言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