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展开与折叠教案

合集下载

七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新部编本.doc

七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新部编本.doc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2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陶丽娜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及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并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能根据简单的棱柱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2.数学思考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像、交流、比较、描述、综合、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的能力,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

4.情感与态度(1)在解决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实物模型,发现并认识棱柱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对棱柱性质的理解和空间想像的验证。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本堂课所需的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五棱柱、圆柱、圆锥;教材图1-10的四个图片;剪刀、粘胶。

我的思考:在前面的两个课时中,学生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已有一些认识;并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感受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即“面面相交得线,线线相交得点”。

同时对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已经有所掌握,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展开与折叠》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和特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和简单的几何概念,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入手,逐步过渡到立体图形,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

2.能够将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3.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将立体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际操作,了解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展开和折叠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展开图,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折纸、包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和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合作,完成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如如何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立体图形》的第二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学习,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平面图形知识与立体图形知识相结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数学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平面图形的语言描述立体图形,能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用平面图形的语言描述立体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2.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每个学生有一张桌子,方便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纸箱、衣服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数学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尝试将它们展开成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将其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展开过程。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成果。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展开图形,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解释展开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2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简单的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复杂的立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原理,能够将平面图形正确地折叠成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原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复杂立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原理。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立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2.教学环境: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平面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这将是我们在立体几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

课时教案1.2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

课时教案1.2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

课时教案1.2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作好引入的准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通过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发展空间观念.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关键通过剪,折等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学会正确判断简单几何模型与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联系.突破方法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四、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索交流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上号码、上面可以活动的五棱柱及展开图;一底面可以活动的六棱柱、三棱柱的展开图;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学生准备:预习本堂课内容;课纸板;本堂课所需的五棱柱、六棱柱、三棱柱、四棱柱的展开图;剪刀、粘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投影展示立方体模型.小组讨论回答:(1)这个立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2)这个立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二)、讲授新课活动一探索立方体的展开图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交流.正方体有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裁剪,展开图也形状各异,可分为11种,下面归类梳理:6个图形第二类:“132”型;特点:三个连成一排,两侧分别连着1个和2个正方形。

如下面3个图形第三类:“222”型;特点:两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的两侧又各有两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 1.2 展开与折叠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数学上册 1.2 展开与折叠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数学上册 1.2 展开与折叠学案鲁教版五四制1、2展开与折叠【学习目标】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基础知识精讲】1、棱柱的分类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2、棱柱的特点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4)棱柱各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如下:名称底面形状顶点数棱数侧棱数侧面数侧面形状总面数n棱柱n边形2n个3n个n条n个长方形(n+2)个3、部分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将一个几何体的外表面展开,就像打开一件礼物的包装纸、礼物外形不同,包装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熟悉的一些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1)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图110(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作底面)和几个长方形(作侧面)图112【学习方法指导】[例1]三棱柱有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___形,__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点拨:n棱柱的数量特征如下:它有3n条棱,(n+2)个面,侧面一定是长方形、对于完全相同的面则需注意、棱柱的侧棱都是相等的但底面边长不一定相等,因此以底面边长和侧棱为长和宽的侧面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如:图114所示的平面图形是由哪几种几何体的表面展开的?(1)(2)(3)图115点拨:看能否围成棱柱,可参考“内容全解4”中的几条内容,如有不符合,就不能围成棱柱、解答:(1)侧面数(4个)≠底面边数(3条),不能围成棱柱、(2)两底面在侧面展开图的同一端,不在两端,所以也不能围成棱柱、(3)可以折成棱柱、[例5]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最多剪几条棱?最少呢?点拨:正方体是四棱柱,共有12条棱,要剪开纸盒使每个面相连,必须剪开部分棱,棱的总数不变(即12),若知道剩下未被剪开的棱数,就可以得到剪开的棱数了、解答:由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知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中都只有5条相连的棱,而正方体共有12条棱,那么需要剪开的棱数就是12-5=7条了、【拓展训练】1、矩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称为矩形、2、圆台与棱锥的展开图、(1)圆台:圆台的展开图是由大小两个圆(作底)和部分扇形(作侧面)组成的、图117图1—18。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展开与折叠》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折叠与展开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复杂的图形折叠与展开,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折叠与展开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

2.难点:对于复杂的图形折叠与展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如六边形、八边形等。

3.准备一些剪刀、胶带等工具,让学生进行折叠和展开的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盒、衣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是如何通过折叠和展开形成的。

让学生体会到折叠与展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通过折叠和展开形成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折叠和展开。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展开与折叠(教案)【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数学2.课时:13.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一把。

【教学课题】鲁教版初一(上)《展开与折叠》。

《展开与折叠》内容,是新课标加强的内容(加强认识图形的位置与变换),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图形的变化”与“从三个方向看”之间,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做一做”、“教学实验室”、“练一练”、“阅读”四个栏目。

“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形式;“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阅读”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了解多面体的点数、棱数、面数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能够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分类记忆和有序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动手实践,在折展的过程中,体验正方体的展开图和立体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解决后面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展开与折叠》这一部分内容,掌握得好与坏关系到将来学习立方体几何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通过设计纸盒制作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加强重点知识的内化。
2.教学难点
-对立体图形进行展开时,如何正确地画出所有的边和顶点,并保持相对位置关系不变。
-从给定的展开图折叠立体图形时,如何正确识别图形的各个部分,并准确地折叠出立体图形。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与问题情境相结合,进行有效的问题分析。
-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设计纸盒,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展开图与实际尺寸和形状需求相匹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和调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展开与折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根据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情况?”(如折纸、包装盒制作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在绘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能够掌握基本方法,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立体图形,如四棱锥或圆柱体的展开,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需要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指导。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活动,增强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理解,提升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折叠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图形的折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折叠方法。

4.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图形,如纸片、几何模型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展开和折叠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过程。

通过展示实物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折叠过程,并讲解如何解决折叠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折叠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展开与折叠教案

1.2 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平远县石正中学石桂梅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找对面,还原成立体图形;情感与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方体平面展开图、能根据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找对面难点: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三、教学准备正方体模型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2、讲授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小结:展开图巧记1—4-1型(6种):中间四个面,上下各一面;2-3-1型(3种):中间三个面,一二隔河见;2-2-2型(1种):中间两个面,楼梯天天见;3-3型(1种):中间没有面,三三连一线。

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口诀”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相间、“Z”端是对面;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课堂小结学习判断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找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对面五、作业:习题1.31.2 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平远县石正中学石桂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学会判断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与目标:识别棱柱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别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难点:将平面展开图还原成立体图形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我手上拿着的是一个粉笔盒,你们知道是怎样做成的吗?相信学了“展开与折叠”后,你就会做了。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A CDE
F
方法点拨: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 个方向间隔一个面的两个面相对(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下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数字 6所对的数字是几?
1 2 345
6 (1)
12 34 5 6
(2)
123 4 56
(3)
12 34 56 (4)
北师大版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1.2 展开与折叠 第1课时
导入新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为了 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应了解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 面图形.
将纸盒完全展开后 形状是怎样的?
导入新知 做一做 下面图形中,都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吗?
(1)
(2)
(3)
(1)、(2)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3)不能
探究新知 需要七刀才能剪开
思考 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 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 否相同?
探究新知
正方体的11种不同的展开图
思考 你能找到规律进行分类吗?
探究新知
第一类:中间四个面,两边各一面.
2
3
4 51
6
4 5632 1
4 5632
1
4 5632
1
4 5632
1
一四一型
4 5632
1

×
探究新知
想一想 下图中的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盒子,折好以 后,与1相邻的数字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什么?
4 5 1 23 6
与1相邻的数字是:2、4、5、6. 与1相对的数字是:3.
探究新知
注意: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能出现的类型

1.2展开与折叠教案3

1.2展开与折叠教案3
第三环节: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内容: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
内容:1、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下面的平面图形?
2、图中的两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
(1)(2)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个人修订意见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并把它展开。
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印象深。
当堂
检测
课本P11页习题1
板书
设计
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学情
分析
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棱柱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难点:棱柱的展开与折叠
教法
启发式教学
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程序及内容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将图中的棱柱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
第二环节: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
内容: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你能将图形(1)、(3)修改后使其能折叠成棱柱吗?

1.2 展开与折叠

1.2 展开与折叠

1.2 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通过折叠棱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了解棱柱的相关概念,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教学重点:棱柱的特性.教学难点:某些平面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棱柱的思索.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展开图形是什么样?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什么样的几何体呢?2.让学生拿出各自制作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通过观察和测量回答:(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三棱柱有几条恻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共同总结出棱柱的性质:棱柱的所有侧棱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图形;侧面都是长方形.3.课堂练习:P11 1.4.展示正六棱柱模型.(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二.解疑合探(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展示下列图形: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哪些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哪些图形不能围成正方体?结合以上问题,全班进一步分组讨论:你能否指出具有什么特征的平面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图形不能?(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总结结论:(1) (2) (3) (4) (5)(6)(7) (8) (9)基本图形 变式图形凡符合以上基本图形或变式图形的平面图形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三.质疑再探:上例中为什么是旋转90度?探索并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四.运用拓展:1、课堂练习P10想一想2、小结①.棱柱的相关概念及特征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③作业P12习题1.3每人用纸制作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以备下节课使用.。

1.2展开与折叠教案1

1.2展开与折叠教案1

1.2展开与折叠教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重点难点】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2.使学生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知识概览图新课导引图1-2-1是一些漂亮的茶叶包装盒,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吗?相信学了“展开与折叠”后,你就会做了!教材精华知识点1 棱柱的有关概念及其特点(1)棱柱的有关概念: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2)棱柱的三个特征:一是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二是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都是多边形;三是侧面都是长方形.(3)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它们的底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4)棱柱中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底面多边形的边数n确定该棱柱是n棱柱,它有2n个顶点,3n条棱,其中有n 条侧棱,有(n+2)个面,n个侧面.知识点2 关于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多边形和一些长方形组成的.沿棱柱表面不同的棱剪开,可得到不同组合方式的表面展开图.知识点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一边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另一边的长是圆柱的高;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长是圆锥母线(即圆锥底面圆周上任一点与顶点的连线)长,而扇形的弧长则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课堂检测基本概念题1、根据你所了解的棱柱的有关特点填空.(1)正六棱柱的侧面是形,底面是形.(2)正三棱柱有个侧面,底面是形.(3)经过正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个面,条棱.2、图1-2-2是某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那么这个多面体是.基础知识应用题3、图1-2-3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B,C内分别填入适当的数使得它们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之和为6,则正方体A,B,C三个面上各填什么数?4、如图1-2-4所示图形是一个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包装盒?综合应用题5、图1-2-5是一张铁皮.(1)计算该铁皮的面积.(2)它能否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若能,画出它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它的体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体验中考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1-2-9所示,将它折成正方体后“建”字对面是()A.和 B.谐 C.凉 D.山学后反思附: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答案:(1)长方正六边 (2)三等边三角 (3)三三2、解析:欲判断是哪一种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应根据棱柱和棱锥的特征判断,因有三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三角形,故是三棱柱.答案:三棱柱3、解:折叠成正方体后,A与l相对,B与2相对,C与0相对,所以A,B,C 三个面上的数分别是5,4,6.点拨将表面展开图折叠,找到对应面是关键,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4、分析:这个表面展开图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构成,应是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因此折叠后应为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盒.解:这是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盒.点拨根据表面展开图识别几何体的方法是通过想象或通过实际操作把表面展开图进行折叠,然后识别.5、分析:能否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就看相对的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大小是否相等.解:(1)该铁皮的面积为(1×3)×2+(2×3)×2+(1×2)×2=22(米2);(2)能做成一个长方体盒子,如图1-2-6所示,它的体积为3×l×2=6(米3).体验中考解析:通过折叠可得,“建”字对面是“山”字.答案;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 展开与折叠教案2 精编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 展开与折叠教案2 精编

1.2 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2 、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教学重点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2 、能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师生互动)1、棱柱的特点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棱柱的侧面都是______________.(3)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_____________.(4)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图形的边数______________ 。

*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你来试一试(带*为选做)1、如图:( 1 )长方体有_________个顶点,_________条棱,____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____。

( 2 )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 )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2 .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两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师生小结:三、用心做一做[例1] 三棱柱有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___形,__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例2] 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学生小结:四、巩固强化:1、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例3] 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右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 cm ,侧棱长 4 cm 。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 )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下图中哪一个是六棱柱的平面展开图(A)(C)(D)3、如右图所示的八棱柱,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侧棱长都是8 cm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八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 2 )这个八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3 )沿一条侧棱将其侧面全部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4*、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所有侧棱长和为36 cm,求每条侧棱的长.反思小结:预习资料:1、棱柱的展开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2、准备一个用纸做的正方体。

1.2展开与折叠 第1课时 教案

1.2展开与折叠 第1课时 教案

3 2 1 64 5 达 标 检 测板 书 设 计、一、复习1.复习上节课学习和认识的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这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何分类?2.正方体属于棱柱吗?它的棱和面与一般的棱柱有哪些不同? (1)在正方体中,共有 6 面、 8 顶点、 12 棱 (2)在正方形中,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条棱都相等.二、新课导入问题情境: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正方体,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实践动手来给出它的表面展开图呢?如果可以,那可以给出哪些表面展开图呢?三、课堂讲授1.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条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学生进行裁剪,教师巡视.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可以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2.分类问题1、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学生讨论得出分为4类: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3.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对面问题2、下列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子.折好以后,与 1 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4.总结规律: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四、课堂练习如右图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每个面上都标注了字母,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如果面A在多面体的底部,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2)如果面F在前面,从左面看是面B,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3)从右面看是面C,面D在后面,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五、课堂小结1.正方体有11种形状的平面展开图2.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展开与折叠(1)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
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 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 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 体会棱柱的性质
做一做
活动一:
1. 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
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以同桌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良好
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
(图1) 2. 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
所示的棱柱。

4. 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活动二:
1.任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教师请学生从围成这
个棱柱的各个面(底面、侧面)以及棱的角度看看棱柱有
哪些特点。

(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补充、完善。


2. 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归纳棱柱的主要特性。

3. 请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 对照棱柱的特性, 引
导学生认识到正方体、长方体也是棱柱。

活动三:
我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对棱柱进行分类,底面是三边形的叫做三棱柱,是四边形的叫做四棱柱,是五边形就叫做五棱柱,是六边形的叫做六棱柱,以此类推。

(出示实物等帮助理解)
1、请同学们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属于几棱柱?
2、课堂练习一(P
9
页的随堂练习):
⑴长方体有
————个顶点,
————
条棱,
————
个面,这些
面的形状都是
————。

⑵哪些面的形状与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⑶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想一想:
1.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所示,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3)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样一个六棱柱?
2.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⑴⑵⑶⑷
(1)大家对棱柱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你们能不能从这些认识出发,猜想一下这四个图形中哪些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鼓励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请学生说明其猜想的理由,教师不进行评价,只把所有的猜想板书。

)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不妨以小组的形式,每个人都动手折一折,然后交流你们折叠的结果, 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交流结果。

⑵、⑷可以,⑴、⑶不可以,教师小结。

(4)探究1:
我们知道⑴和⑶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是不能围成棱柱的,那么如何修改就可以了呢?(交流)
探究2:
⑵和⑷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都可以围成这样一个棱柱,反过来⑵和⑷
都是这个棱柱的平面展开图,而它们的形状不相同,这能给你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师指出通过下一节的学习,你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下一节课铺垫。

)
课堂练习二:
1.下列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如果能,请说出名称?
⑴⑵⑶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棱柱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2、小结在操作活动中运用到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布置作业
习题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