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参考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案1岳麓版
第二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课 型:新讲课 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讨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要紧情形,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时期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把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式,同时做出简单的或要紧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咱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明白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搜集或狩猎获取食物,咱们都是农村的学生,咱们此刻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确实是农业,那咱们先人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咱们就体验一下咱们先人的农耕生活。
咱们的讲义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当选出了三个供同窗体验,哪三个呢?同窗们快速阅读讲义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咱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原 始 居 民 时 间地点与流域居住 房屋原始农业 原始 养殖业 原始 手工业音乐绘画工 具作 物教师需讲解:一、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确实是用的旧石器。
二、在讲述的同时PPT 展现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一、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以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本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利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讨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本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利用。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村落生活的形成。
内容包括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定居、村落生活的形成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特点和村落生活的面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原始农业和村落生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方面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村落生活的形成,掌握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发展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艰辛,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村落生活的形成。
2.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准备课堂讨论。
3.准备好教学板书,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始农业是如何发展的?村落生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发展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原始农业的特点和村落生活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村落生活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弄清原始农业的产生,和新石器时代与陶器的发明的基础知识。
2.结合已有知识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认识我国远古人类对世界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以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不同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靠狩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随着人口的增多,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行不行?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样该如何生存呢?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师:采集和狩猎难以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所以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师: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获取固定食物的问题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农耕传说。
神农氏播种五谷。
在这个传说中我们知道了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
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
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共同感受那段生活吧。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
妇女在长期采集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他们就在住处附近栽培一些植物,这样就慢慢地出现了原始农业,因而当时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故这一阶段属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而且是其繁荣阶段。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共5篇)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共5篇)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远古居民的成就,感受远古先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学习方法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重点难点重点: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导入】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
【自主学习】半坡聚落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新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历史科集体备课课时设计
备课时间
9.18
地点
办公室
主备教师
赖伟卫
参加教师
教学课题
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以及村落生活的状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为学生提供了关于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的全面认识。
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工具的演变、村落生活的特点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原始村落生活的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对农业工具的演变、村落生活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掌握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农业工具的演变以及村落生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农业工具的演变以及村落生活的特点。
2.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原始村落生活的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的状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古代农业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农业工具的演变。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农业工具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村落生活的特点等。
4.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原始农业的耕作过程,感受原始村落的生活风貌。
解析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说课稿
解析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说课稿
解析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先民的村落生活、新石器时代与陶器的发明三个部分的内容。
农业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原始农耕生活是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较高,但是他们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史前时代课件1
制陶业的发展
距今1万年的陶片
距今7000—4500年制陶技术 有了很大提高,器型多样复杂。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彩陶、 黑陶、白陶和灰陶。
当堂诊学
1.(2010·苏州中考)2009年11月,
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
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
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
二、先民的村落生活
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是定居生
1、村落的出现(原因)
活的主要原因
原始农业的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促使先民
建造房屋保护自己、家畜,储藏粮食。
抵御野兽和敌人袭击,将房屋建在一起, 外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出现。
独立自学1: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 上画下来。比一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5分钟)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独立自学1: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 上画下来。比一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分钟)
(阅读课本第7页)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考古发现原始农业的 格局是什么?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1、时间:距今约1万年
2、产生: 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植物的生长。
原始农业
房屋结构
原始饲 养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距今约
7000 多年
长江流 域(浙 江余姚)
种植水 稻
干栏式 房屋
猪狗 水牛
半坡 原始居民
距今约
6000 多年
黄河流 种植粟
域(陕 西西安)
和蔬菜
半地穴式 猪 狗
房屋
鸡
想一想
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1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是目前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的发源地;2. 能够概括、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聚落选址的共同点和房屋建造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其成因。
3. 明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认识到原始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1.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2.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视频:播放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制作的从距今 10 万年前至今人口数量变化的动画视频,并截取其中 10 万年至公元元年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仔细研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从中发现信息。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在公元前 10000 年到公元元年的这段时间中人口数量猛增。
出示材料:距今 10000 年至2000 年的8000 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 万直线上升到13300 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 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 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猜测该人口增长的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距今 10000 年前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以世界人口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教师活动:引出本课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指出材料中“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250 万年到约 1 万年前,主要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距今 10000 年至2000 年为“新石器时代”,主要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
提问学生,祖先们从倚靠大自然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对待原始农耕生活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
如当时有什么食物;采猎有肉有鱼,当时的人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吗;食物是否能保存,在哪里保存等。
教师活动:板书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为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这四类相关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2)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通过图片、文物等资料,了解原始农耕工具的使用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原始农耕工具的使用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演变。
(2)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景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演变。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原始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讲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出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口号。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合作探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初一历史《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初一历史《原始农耕生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原始农业的兴起。
2. 难点对原始农业兴起原因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图片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现代农耕的图片,提问学生:“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怎样的吗?那么在远古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农业生产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兴起展示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种子、农具等图片,介绍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地区和标志。
分析原始农业兴起的原因,如气候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等。
强调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河姆渡人的生活展示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介绍河姆渡人的生活时间、地点。
从房屋建筑、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手工业等方面分析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
重点讲解干栏式房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意义。
半坡居民的生活展示半坡遗址的位置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介绍半坡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
从房屋建筑、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手工业等方面分析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重点讲解半地穴式房屋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因,以及半坡人种植粟的意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耕生活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河姆渡、半坡完整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主生促进了先民的定居生活学生叙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表示:北京人主要以狩猎收集维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落,存活问题一直就是人类问世之初遭遇的最小问题。
但是,至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指导学生写作第7页内容,思索:2、主要人物:二、先民的村落生活1、指导学生阅读第8-9页内容,填表:2、意义:农业的产生,并使人类趋向移居,生活更加平衡,食物来源不再只倚赖收集、狩猎,安全更存有确保,人口也已经开始快速增长。
三、新石器时代与陶器的发明1、新石器时代:采用研磨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2、陶器:新石器时代有了早期的制陶业。
半坡出土了彩陶,主要是红色。
巩固小结1、《完整的农耕生活》写到了三种代表。
其中,了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栽种水稻的国家。
完整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栽种粟的国家,也就是世界上很早栽种的国家。
(半坡、河姆渡、蔬菜)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2023年《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2023年《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学问目标1.驾驭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娴熟驾驭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相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相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实力目标1.通过细致视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育学生视察文物图,找寻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学问,初步分析、说明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实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育学生比较实力和学科交叉学问运用的实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1.故事导入法。
2.探讨法。
3.联系讲解并描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供应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
这些词语是:传闻、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
我将给同学2分钟打算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闻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真长出了谷苗。
他非常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2021年整理〗《原始农耕生活》参考优秀教案1
《原始农耕生活》参考教案1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和标志;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异同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分析法、讨论法、图文结合法、对比法教具准备:电脑和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如何生存呢?从而引出农耕生活。
二、新课教学(一)课件展示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的图片,学生看书找出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及意义。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探究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点拨1: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探究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点拨2:半坡人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和石刀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麻和蔬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烧制陶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并有了原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让学生查找有关网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习服务,既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导致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教学】
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
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
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
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牛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①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
②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
③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
④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 (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
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
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①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
②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③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
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