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_2_省略_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_褚宏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下面就跟福建教师招考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吧!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分析21世纪中国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概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分析中国教育改革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和本土化发展需求下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文章揭示了我国教育目标转型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国民素质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全文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核心素养不仅被视为个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我们来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21世纪技能框架”。
该框架强调了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这些技能涵盖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环境的公民。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八大关键能力”,包括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技能力、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
这些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欧洲公民。
在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21st Century Learning Framework)提出了四大支柱:核心学科与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这一框架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和创新,以及技术与生活的融合。
从国际视野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成长,也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世界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
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世界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作者:林杰王儒雪陈妍君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01期摘要:中國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
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世界格局;中国方位;行动方略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4)01-0032-09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
国际话语权的争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其中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对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支撑作用。
也就是说,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与前提,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进行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的优先选项。
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学界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成有说服力与解释力的广泛共识,更鲜有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构建与提升问题的专门研究,甚至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问题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当然,如果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变革而在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如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并不新鲜,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史。
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建构
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建构摘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与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也完全契合。
因此,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英语高段“教-学-评一体化”主要包括小学英语教学多元化目标的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多样化教学任务体系和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科学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特别是语篇教学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是目前国内外小英语教学中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以为核心整合小学英语课堂目标也是当前我国小英语课堂中所提倡的,也因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是当前不同类别各级教育机构教学的共同目标。
因此我国小学英文"教—学—评一体"是贯彻"以内涵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最有效方法。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小学英语课堂,将呈现出更具体的三个层次:一是围绕而设置的小学英语课堂多元化目标体系;二是指向的多元化课程任务体系建构;三是以为中心的科学性课程评估系统的建立。
一、围绕核心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学多元化目标的发展设置根据核心素养的国小英语教学多样化要求,并按照教育多样化要求对国小英文的"教—学—评一体"进行优化整合,能使之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进而最好地金融服务于孩子英文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一体"将英文专业核心能力列为重点导向,为国小英文"教—学—评"制订规范并提出依据,意在提高学生语言认知和语篇水平,深化他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养成优秀的民族文化品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最终促使孩子核心能力全面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一体化"多元化目标制定的核心,就意味着任务、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的高度统一。
因此,根据核心目标设定了国小英语学习的课堂多样化要求,就是要确保任务、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彼此契合与一致。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思考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思考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如何从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角度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为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从单纯“教”向“学”与“评”转变,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并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实现自我成长【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英语教学不应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应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语言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Are you hungry?”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饮食的。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一份个人食物清单,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人负责一份食物清单。
教师在课上只需要检查小组完成情况即可。
由于小组内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引导和帮助。
在课上,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内其他同学针对该主题进行讨论。
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食物或水果来分享自己的食谱。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指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该框架由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十大方面组成,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道德品质方面包括爱国情怀、公民素养、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责任方面包括文化传承、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民主法治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文化自信,理解、尊重、欣赏中华文化,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科学精神和民主法治观念。
国家认同方面包括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国际理解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祖国,了解国情历史,认同中华文化,关心国际局势,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际理解方面包括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国际理解素养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尊重、欣赏国际文化,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学习能力方面包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沟通能力方面包括人际沟通、语言表达、文化差异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理解、尊重、欣赏他人,善于语言表达,具有文化差异敏感性。
创新能力方面包括问题意识、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问题意识,掌握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方法,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方面包括知行合一、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注重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
它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实现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提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它包括道德品质、学科素养、跨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八个方面,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四是强调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五是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各学科课程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能力四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五是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理据与价值意义
中小学语文学科对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关注较多,而对写作教学和表达能力的关注相对不足。
长久以来,因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效果与作用产生诸多不满。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解决语文教学的困境,有必要进一步澄清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在讨论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时,不同的人有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以交际言语领域为核心,兼顾艺术言语和科技言语领域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它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素养,进而提出“阅读与写作是整个语文学科相互依存的两大关键能力”[1];也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指语言文字知识,必备品格是指立德树人,关键能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感、语文情趣、创新思维等等”。
[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使得“语用”成为高频词,因此,从优质输入到优质输出这两点间的转换能力被视为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3]上述观点存在混淆语文素养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概念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我国语文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其中厘清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实践要点。
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依托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进行全面和客观的思考。
一、何为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应当作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辞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理据与价值意义● 李 莉摘 要: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热点话题。
沟通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即沟通能力,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
沟通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过程,抓住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人的品格、价值观决定了沟通能力的质量和效果。
关 键 词:核心素养;沟通能力;关键能力作者简介:李莉,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东关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教学。
口腔专业卫生士官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提升学生口语产出能力,从而有效实现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1] 彭湘岚,杨文滢.产出导向法实践与研究(2008-2018年):回顾与展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6):75 79.[2]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10 20.[3] 吴越.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教学设计———以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第十二单元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19(1):12 16.[4]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 558.[5] 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 43.[6] 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 114.(2019 12 29收稿 2020 02 04修回)(本文编辑 张 岩)口腔专业卫生士官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与研究陈英会,张林祺,张 昀,马 钢,张艺瑶,任晓娟,高 媛,白雪莲基金项目: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编号:2018KC01)作者单位:050081石家庄,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战救医疗系通讯作者:张林祺,E mail:zlq7772002@126.com [关键词] 卫生士官;口腔专业;培养模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 16485/j issn 2095 7858 2020 01 035 全军第四次口腔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军人员龋病患病率31.55%,牙周病患病率为56.3%,智齿冠周炎患病率16.26%[1],这意味着军队人员普遍需要口腔医疗和口腔保健。
据颌面、颈部战伤流行病学研究,口腔颌面外伤在战时发生率约20%,较以往有明显提高[2]。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更是决定了教育质量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当前中国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挑战,然后提出构建中国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原则与策略,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个概念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包括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核心素养还包括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健康心理的人。
在中国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传统艺术等,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展现个性和特长。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中国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其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框架中国核心素养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培养和发展人们具备的必要能力和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它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期待,不仅涵盖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
中国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框架,旨在引导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1.综合实践能力: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个体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心理健康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个体应具备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信息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挑战。
个体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辨别真伪,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4.创新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断适应和发展。
个体应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精神,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业意识。
5.文化素养: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个体应具备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性、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元发展的意识,培养全球视野、博雅素养和审美情趣。
1.学科知识:中国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科知识,学习各类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
2.学术能力: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社会与环境责任感:中国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和环境保护,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指从教育观、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设定的基本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的基本能力,涵盖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1. 文化素养: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等方面。
2. 道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纪守法、承担责任等方面。
3. 创新素养: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4. 交往与沟通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表达、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旨在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此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素养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拓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人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彰显责任担当更好立德树人——初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
student Parent society352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型教师必须要贯彻国家对于教师的指示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育人使命,争做现代化的四有教师。
尤其是初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立德树人还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新时代的优质人才。
1 道德与法治教师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探讨1.1 为学生创设经典的教学情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并且主观能动性的进行学习的探索和发现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教师要出在主导地位,而学生要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例: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在讲授新课前用新冠肺炎疫情视频导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
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利用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主动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
1.2 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精神,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比较、分析、综合三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探讨。
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为高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1.3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较为特殊,在教学方面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复杂多变的关系》中,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力量,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用学生更为接受的方式来展现复杂的国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整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4 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与指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及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评价理论充分利用评价工具和技术,分析材料内容,最终形成较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还需要教师可以提升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OBE理念下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 教师• TEACHER2021年5月May.2021〇B E理念下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翁秋珠(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文章立足“云物大智”时代,分析了目前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在成果导向0BE理论的 指导下,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围绕“核心素养需求—学生毕业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闭环系统进行教育教学,此过程中辅以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关键词:成果导向(0BE)理论;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3-10文章编号:1674-120X (2021 ) 13-0064-0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无疑对服务于地方产业,承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工科类中职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落实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这成了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 正视问题,重析当前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指工科类中职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知识、品格和能力等的综合表现,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精准解决问题。
为了精准了解目前企业对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情况,在福建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职校英才”项目的带动下,各专项组以我校所在市用人单位为调查区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向福建诺博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福建有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通过对线上和线下收集的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存在以下问题:毕业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不匹 配;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较弱;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二、基于成果导向理论,聚焦工科类中职生核心素养 的培育成果导向(OBE )理论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或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以预见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评价的教育模式。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China's Stance of Key Competencies——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Qual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in 21st Century in China
作者: 褚宏启[1,2]
作者机构: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045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8-1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 核心素养;世纪;行为能力;创新能力;现代人;教育现代化
摘要: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
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
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要凸显中国立场与主体意识,要反映现实国情与未来诉求。
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六种核心素养是中国21世纪现代人素养的清单,为国民素质提升指明了基本方向,也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确定了战略重点。
其中,创新能力是中国"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优先目标。
核心素养
(一)素养是行为能力,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素养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的超越和统整,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3]Mirabile,. J.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Competency Modeling[J]. Training & Development,997,8).或者说,养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一系列行为模式,些行为与绩效表现密切相关Woodruffe,. Competent by Any Other Name[J]. PersonnelManagement,991,9).素养=(知识+技能)^态度,亦即C=(K+S)^A。
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的。
若态度为正值,识与技能皆会产生乘数效应或者放大效应;若态度为负值,识与技能皆会产生缩小效应甚至出现负面效果。
(二)核心素养是21 世纪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全面素养或者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是在21 世纪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少数素养经合组织对它的界定是“使个人在21 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8]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 http:///pisa/35070367.pdf,005-05-27.(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同于基础素养美国特别强调四个“超级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4Cs),超越传统的读写算(3Rs)这一基本素养目标。
(四)核心素养是人人都需要的高级共同素养,面向全体国民的国民核心素养,同于职业素养人需要具备两类素养:一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类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或称职业素养、专业素养)。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2015年10月23日 09:49 阅读 2378编者按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
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国教育学会将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于2015年11月28-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
为了让您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知识和类型。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一】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一】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栏目。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
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素养,作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和多元发展需求时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丰富。
本综述旨在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对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国纷纷开始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教育界也开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二、国内核心素养的主要观点(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综合性能力和品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钟启泉等学者将核心素养概括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必备品格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
另一些学者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定义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关于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等。
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中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族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整体目标 学业质量
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中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族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整体目标学业质量
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中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族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明确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要求,并强调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目标,最后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人才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
人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未来。
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呈现着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它是时代话语,不是赶时髦,不是玩花样,不是搞形式,我们应有使命感、责任感、敏感性。
核心素养不是坐等国家研究的结果,而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校本化的研究和解读。
这样,寻找到学生发展的具有根基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基本结构,而其实质是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发展竖起支柱。
这是个过程,应该积极,但不必太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褚宏启[摘要]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
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
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要凸显中国立场与主体意识,要反映现实国情与未来诉求。
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六种核心素养是中国21世纪现代人素养的清单,为国民素质提升指明了基本方向,也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确定了战略重点。
其中,创新能力是中国“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优先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21世纪;行为能力;创新能力;现代人;教育现代化[作者简介]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5)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话题。
本文力图从理论上阐明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与本质要求,分析核心素养的深层社会背景,阐明核心素养的中国立场,重点阐述核心素养与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以及国民素质提升的关系,力求揭示核心素养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意义和深层价值。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或者Core Competencies)这个词舶来于西方。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胜任力”或者“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汉语的“素养”更为恰当。
在英文文献中,“competency”,“competence”,“literacy”几个词常常互换使用或者并列使用,表达的都是相同的含义,都可以译成“素养”,[1]没有必要刻意做出区分,[2]在翻译问题上也不必聚讼不休。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
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含义,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素养是行为能力,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素养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的超越和统整,是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
[3]或者说,素养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BEDA16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系列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与绩效表现密切相关。
[4]素养之所以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与融合,是因为素养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而任何行为,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态度所能支撑的,需要三者统合方能达成。
素养=(知识+技能)态度,亦即C=(K+S)A。
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的。
若态度为正值,知识与技能皆会产生乘数效应或者放大效应;若态度为负值,知识与技能皆会产生缩小效应甚至出现负面效果。
在素养的“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裸露在水面以上的表层部分,是容易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针对性教育或培训习得的;而态度(内驱力、社会动机、价值观等)则潜藏于水面以下,不易观察和测量。
在素养的“洋葱模型”中,最外一层是技能,由外向内依次是知识、态度(动机、价值观等),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与改变;越往外层,越相对容易观察与培养。
“洋葱模型”与“冰山模型”的本质基本一致。
人存在的样态即行为,亦即实践。
人在实践(做)中生存和发展。
人类存在的实践本性意味着,人的本质是由其实践或行为的样态所界定和决定的。
这要求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行为能力或者实践素养。
可以说,人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实践素养。
对于素养的这种界定,就要求在确定核心素养时,要用“行为能力”或者“能做……”来表述某种核心素养的名称。
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陈述九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时,都表述为“能够做……”(the ability to…)。
此处的“能力”即行为能力,其含义比技能要宽泛,是技能、知识、态度的复合体。
因此,在表述某种素养时,常用“XX能力”来表述,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从行为的视角去表述素养、分解素养(把大的行为领域分解为若干小的行为),具有明显优点。
其一,可以使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让人能够看得见、抓得住,拉近了远大目标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既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也利于对核心素养的培育结果进行评价。
从培养目标实现的角度讲,核心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可评价的。
从行为视角表述的培养目标,对可教、可学、可评价最为有利。
而且,对行为的评价是综合性评价,已经包含(甚至可以替代)对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单项评价。
从素养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可知,“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
目前欧盟国家中存在的一种思路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5]。
其二,素养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践力行,有助于破解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中心”的弊端,有助于从学生整体发展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破解教学中只见学科知识不见整体人的问题。
欧盟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从知识到素养”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学科知识随着技术进步而数量激增,这些知识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可以迅速获取和快捷传送,在此背景下,“人们记忆这类知识的必要性急剧下降”,人们更需要具有“选择、处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素养,“而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素养的培育而非事实性知识的传授”。
[6]素养的这种特点,对核心素养的语言表述提出了更为规范、严格的要求。
应该从行为的视角去清晰表述核心素养,似是而非的表述需要纠正。
以此为标准去衡量目前的各种表述,则会发现一些表述是不规范的。
例如,“具有……的知识”、“有创新的愿望”、“具备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等,都不是从综合性的行为视角,而是从知识或者态度视角去表述的。
这样的表述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单一知识视角的表述,可能会使教育教学走向“知识中心”的老路;而单一态度视角的表述,容易让实际工作者难以把握,“倘漠视素养的表现(即行为表现——引者)之维,必然走向神秘主义的素养观,由此导致素养教育的空泛和虚幻”[7]。
素养是行为能力,对它的表述应该是行为指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把行为式的素养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式说明。
例如,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在对每一个核心素养进行行为导向的界定后,又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解式说明,让人们看到了素养模型结构中“冰山”或者“洋葱”的全貌。
这种分解式说明对于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于修订课标、修订教材是绝对必要的。
(二)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关键少数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或者综合素养顾名思义,核心素养是指“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的素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少数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全面素养或者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的数目绝非多多益善,而是越少越好。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通过研究遴选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1世纪的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是以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社会,其更加复杂、变化更快、不确定性更大,要求劳动力有更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核心素养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素养是在21世纪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少数素养。
经合组织对它的界定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8]。
个人发展意味着个人能有效就业、参与政治活动、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社会进步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多样、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为关键少数的核心素养,能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指明培养目标的重心和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教育目标问题上,核心素养的使命,不是解决“全面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在21世纪“重点发展什么”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不同于基础素养基础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如基本的读写算素养,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要求,如学会排队、遵守交通规则、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高声喧哗等。
在21世纪,只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21世纪要求教育目标的改造升级。
例如,欧盟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对于成功的成人生活而言,掌握读写算只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9]。
美国特别强调四个“超级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4Cs),以超越传统的读写算(3Rs)这一基本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涉及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归纳和假设等高阶素养(higher-order skills)[10],也涉及自主自觉的行动、错综复杂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具有高层次水准心智复杂性的展现”[11]。
从这个意义上看,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素养。
“应试教育”所培养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养,但绝非高级素养,因为这种能力以“简单记忆”、“机械记忆”为中心,而不是以“高阶思维”为重心。
虽然核心素养凸显了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非认知素养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素养重要性的下降,反而对认知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为简单的低阶认知素养已经被计算机所替代,但分析、批判、创新等高阶认知素养计算机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
因此,未来教育应将重心转向高阶认知素养和各种非认知素养的培育上。
[12]在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一个易犯的错误是把基础素养也看作核心素养,纳入核心素养的清单中。
尽管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common competencies),再加上基础素养的确重要,人们往往容易把基础素养列入核心素养之中,导致核心素养的数目膨胀。
使得核心素养的清单名不符实,成为全面素养、综合素质的清单了。
强调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的区别,不是否认二者的联系,也不是否认基础素养的重要性。
基础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例如,没有基本的母语、外语的读与写的素养为前提条件,高水平的交流素养就不可能形成。
不能因为强调核心素养而在实践中尤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削弱基础素养的培育。
(四)核心素养是人人都需要的高级共同素养,即面向全体国民的国民核心素养,不同于职业素养核心素养不是人的素养的全部,只是素养谱系中的一部分。
人需要具备两类素养:一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一类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或称职业素养、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