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基于对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1. 引言1.1 现实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农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导致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管理和技能,使其在城市转移就业时面临竞争压力较大。
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小,无法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造成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技能培训不足,农民缺乏适应城市就业的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政策支持不足也是一个现实困境,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以有序进行。
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进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1.2 转移路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引导这部分劳动力有序转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寻合适的转移路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有序、高效地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实现就业和增收。
转移路径需要考虑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能力。
很多农民在农村生活中缺乏一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他们在城市找工作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农民提升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转移。
转移路径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速度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如果城市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城市就业市场饱和,无法吸纳足够的农村劳动力。
需要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转移政策和措施。
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匮乏、农民素质、城市化进程、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创造合适的转移路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就业。
2. 正文2.1 资源匮乏资源匮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
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生产技术落后,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在农村务农收入有限,生活贫困。
这种资源匮乏给农民转移就业带来了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去外出找工作或创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要点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 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 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2、转移方向多元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是逐渐向服务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拓展。
3、转移方式多样化除了自发外出打工外,通过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机构推荐等方式实现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4、年龄结构年轻化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年轻人占据了较大比例,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1、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外出务工,农民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推动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
4、提高农民素质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工作稳定性差,频繁更换工作。
2、社会保障缺失很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面临着较大的生活风险。
3、子女教育问题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门槛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质量。
4、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闲置或流转不规范,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5、心理适应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孤独感。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N o n g j i n g l u n t a n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业的组织与指导。
5.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市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这是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情决定的,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了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我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9万人,实现劳动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笔者试图分析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所在,结合我市的现实情况,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大秘书网-找文章-到大秘书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其它职业、产业和地区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暂时性人口迁移。
其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流动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只是劳动力与家人的分离,家庭的召唤力是其回归的主要力量;劳动力的流动是当事人及其家人所作的决策,与政府指令性计划无关;其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比较低,所从事的职业及地位较不稳定,一般进入城市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餐饮、搬运、建筑、装修等服务行业;劳动力的回流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其回流的主要时间;另一方面,当劳动力所在的城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形势不利时可随时回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1、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导致。
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4.5亿,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4%左右,抽样显示,当前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其中约有40%的农民存在隐性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由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等原因而剩余下来的劳动力。
这部分人口需要在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改善生活水平。
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却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将对这些困境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解决的路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由于城乡差距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就业市场时,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城市生活成本高等问题。
由于他们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者低技能工作,这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城市内的居民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涌入持观望态度,这使得这部分劳动力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们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而在农村,又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返乡后也难以得到合适的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家庭问题。
由于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年轻人,他们的转移也意味着他们与家人的分离。
长期的城市生活使得他们缺乏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就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一些矛盾。
而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缺席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生产生活。
针对以上困境,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在城市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需要完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包括扩大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权益,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应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心理关爱和辅导。
政府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团队,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
家符合发展经济学 中对 劳动力转移的相关
论断 。 到2 0 1 2 年, 农 村 人 口 占全 国 总 人 口
新 时 期 江 苏 省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存 在 问题 的 成 因分 析
农村 人 口在江 苏省 占有较大 比重 ,在
农业技 术水平提高、农 民自身素质不断增 强的情况下 ,农村劳动力流动 已成必然趋
因素 。最后 ,文章提 出对策 :调 整户 籍、 加 快推 进 城 镇 化 建 设 , 以及 加 强 对 农
村 劳动 力 的培 训 。
新 时 期 江 苏 省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存 在 的 突 出问 题
江苏省 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其
而低端行业又有大批人待业 ,岗位不足造
茹 蕊 鳓黼 8 霞
需求 , 福利待遇、 保 障等都已经深入人心 。
一
方 面 企 业 在 挑 选 他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问 题的 原因 分 析
基于 江 苏 省 农 户 的 调查
■ 秦有 娟 ( 南京 师范大 学商 学院 南京 2 1 0 0 0 0 )
劳动力控制得较好 , 而苏 中和苏北地区由于
势并取得一定成功。但从江苏省 目前 的现
实情况来看 ,在江苏省农村剩余 劳动 力转 移过程 中仍然有许 多不合理 的因素导致 了 上述矛盾的出现 ,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 一 )现 行 户籍 制 度 的 限 制
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 ( S c h u l t z ,
1 9 4 5) 。 针对此 问题 。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 为解 决好 “ 三农”问题是关键 ,而解决途 径必 须转 移农村 劳动力。
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 ,又 由于人 口增长 的 惯性 ,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 的数 量很大 。 但是经济的发展又 尚未赶上人 口规 模的增长 , 岗位数量有限 , 而且江苏省本来 就是~个农业大省 .这就更使得农村 劳动
“招工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以苏北地区为例
农 村 观 察
[ 关键词 ] 招工难; 农村剩余 劳动力; 苏北地 区; 刘易斯模 型; 供需模型 [ 中图分类号 ] 2 92 F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0 8— 0 1 2 1 ) 3 0 1— 7 10 8 9 (0 1 0 —00 0
一
示企业招工十分困难。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稀缺的转变原 因是什么 , 苏 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愈演愈烈的 “ 招工难 ” 问题 如何尽快解
决?本文将运用 日 工折算法计算苏北五市 的剩余劳动力并且运用农业经济
学 原理 分析 企业 出现 “ 招工 难 ” 的原 因并提 出相 关 政策建 议 。
自 2 1 以来 , 00年 随着 我 国经济 复苏 , 企业 工人 需 求量 急剧 增加 , 国很 全 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难 的问题 。就江苏省而言 , 据江苏省就业
管理中心发布(0 1 ( 1 年全省企业春季用工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2 显示 , 节后 企业用工需求将迅速增长, 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春季招工会有困难 , 全省企 业提 供 岗位 比节 前 净 增 2 . % ( 划 新 招 员 工 人 数 减 去 弥 补 流 失员 工人 04 计 数) 增幅创 20 , 06年以来新高 。苏北企业用工需求更是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 提供 岗位 比节 前净增 3 .% , 于苏南 苏 中增 幅。其 中 , 安 市 、 迁 市 和 63 高 淮 宿
段。 …也有研究认为“ 招工难 ” 是就业市场短期
内调整 的过程 , 不是真正意义上 劳动力短缺 的
信 号 。李 大 玮 , 周 胜 (00 运 用 日工 折算 法 郑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探讨摘要: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在制度建设、权益保护、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就业,并对解决劳动力转移困难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教育体制和机制;城镇化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随着转移劳动力人数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难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如果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农业总产量没有降低,那么这部分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是指农业边际生产力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1.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庞大当前,我国农村究竟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学术界一直还存在争议和分歧。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17个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在农村劳动力中,有26.51%外出打工,21.06%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只有52.43%从事传统农业,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比例比国家统计局数据低17.61个百分点。
[2]以此为基数,粗略估算,2007年4.7亿农村劳动力中,已转移和未转移人数分别约为2.3亿人和2.4亿人。
虽然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具体数量的多少还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一个基本的事实: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探讨首先,教育水平的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大难题。
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大部分人口只接受了初等教育,技能水平较低,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工作。
而城市的工作机会往往需要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缺乏教育和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难以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面临的住房问题也是一大困难。
在城市,房价高昂,租金不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租房成本往往过高,难以承受。
此外,城市的住房难题也影响到了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居住条件恶劣,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再次,户籍制度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在农村,他们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待遇,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公平待遇。
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转到城市去工作。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的探讨:首先,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城市的就业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和技能比赛等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并鼓励农村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住房支持。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廉租房或租赁补贴等方式,降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租房成本,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同时,也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向城市转移的需求。
最后,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可以逐步放宽农村户籍在城市落户的条件,给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平等权利。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确保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待遇。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就业机会不足、职业技能不匹配、薪水待遇低、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培训、发展产业经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路径来加以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一个现实困境是就业机会不足。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大量进入市场寻找工作,但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
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失衡、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城乡产业一体化,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中的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就业。
还可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另一个现实困境是职业技能不匹配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相对较低,很难适应城市市场需求的变化。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开设职业培训课程,提供技能培训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第三个现实困境是薪水待遇低。
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较低,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的劳动回报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合理的劳动报酬政策,确保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回报。
拓宽劳动力的收入渠道,鼓励他们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村经营、养殖、种植等活动增加收入来源。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后一个现实困境是社会保障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待遇,缺乏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可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平台,将农村劳动力注册纳入,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保障待遇,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保障问题。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韩艳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2期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业的组织与指导。
浅析苏北地区招工难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苏北地区招工难的成因与对策1. 引言近年来,苏北地区的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旨在分析苏北地区招工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该问题。
2. 成因分析2.1 人口老龄化苏北地区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量劳动力逐渐流失。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劳动力供给越来越不足,导致招工难的情况逐渐加剧。
2.2 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传统产业减少,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苏北地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从而造成招工难的问题。
2.3 教育水平偏低苏北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了大量劳动力技能不足的情况。
许多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导致企业很难招到适合的员工。
2.4 生活成本高企苏北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大城市附近地区。
高昂的房价、生活费用以及教育费用等,使得许多劳动力不愿意来苏北地区工作,从而造成招工难的问题。
3. 对策建议3.1 拓展劳动力市场苏北地区应积极拓展劳动力市场,寻找外来劳动力补充。
可以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政府、企业合作,引进外地劳动力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苏北地区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推出相关职业培训计划,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
3.3 降低生活成本针对苏北地区生活成本高企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降低房价、生活费用等。
此外,可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降低教育费用,提高留人意愿。
3.4 加强跨部门协作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政府可以加强与企业、教育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招工难的措施和计划。
同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提高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增加吸引力。
4. 结论苏北地区招工难问题的成因包括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教育水平偏低和生活成本高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拓展劳动力市场、加强技能培训、降低生活成本和加强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着手。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市场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城市就业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给城市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市场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足,二是城市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增强。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足意味着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年轻人在农村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流动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而城市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则表现在城市工资相对较高、就业机会丰富、职业发展空间广阔等方面。
这些因素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给城市就业市场带来了许多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这些劳动力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和一些基础产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也使城市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就业岗位得到了更多的填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劳动力效率和生产力。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给城市带来了就业压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难度增加。
城市就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新涌入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由于教育和培训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城市找到的工作可能是低薪、低技能的工作,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梦想。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浅谈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究(一)
浅谈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究(一)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的如火如荼,江苏作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已更加具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条件。
而苏北作为江苏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严重影响江苏城镇化进程。
本文苏北的淮安市为例,就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点探究。
一、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劳务输出大市,面积10072平方公里,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地跨淮河两岸。
据淮安市2009年统计年鉴,淮安市总人口554万人,农村339.12万人,劳动力总量192.02万人,转移155.54万人,劳务输出104.82万人,转移比重81%,输出比重54.59%,其中新增转移5.1万人,新增输出3.83万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就地转移或异地输出,近五分之四劳动力脱离了传统农业生产,正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符合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要求。
然而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和自身的一些原因,还是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尚未转移的劳动力除农业生产的需要外,大部分属于老弱病残,这部分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转移就业。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思想观念落后,对技能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苏北农村本来经济就比较落后,农民又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信息接受不畅通,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他们对于教育和再教育等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又不愿意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而急于出去找工作,但是又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这部分农民大多无序流动,盲目乱跑,在城市中从事一些辛苦且又赚不到钱的体力活。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务工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浅析苏北地域“招工难”的成因与计谋
浅析苏北地域“招工难”的成因与计谋
摘要:自2020年春节后,我国经济趋稳回暖,企业用工量明显上升。
据统计显示,苏北地域的企业提供职位比节前净增%,明显高于苏南苏中增幅。
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招工难”问题日趋突出,引发社会关注。
文章从多方面着手分析苏北地域“招工难”的成因,并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计谋。
关键词:招工难、苏北地域、农人工
就业乃民生之本,职工为企业进展之基。
而自202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苏醒,企业工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全国很多地域都不同程度地碰到了招工难的问题。
就江苏省而言,据江苏省就业治理中心发布《2020年全省企业春天用工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节后企业用工需求将迅速增加,全省企业提供职位比节前净增%(打算新招员工人数减去弥补流失员工人数),增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
苏北企业提供职位比节前净增%,高于苏南苏中增幅。
其中,淮安市、宿迁市和徐州市以%、%和%的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一直以来,苏北地域都被以为是经济进展掉队,劳动力多余的地域。
而此刻苏北地域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治理人员都表示企业招工十分困难。
从劳动力多余到劳动力稀缺的转变缘故是什么?愈演愈烈的“招工难”问题如何尽快解决?本文将通过对地域经济、企业及职工三方面分析企业显现“招工难”的缘故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 业 经营者 应重视研 究职 工需要 、动机 、情 感 、个 性 ,在 物质 、制度 、精神等多种层 面上尽量满足职工
需 求 ;组 织 员工 学 文 化 学 技 术 ,开展 岗 位 技术 技 能 比
注 : 本 文 是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农 村 经 济 与 金 融 研 究 所 、 中 国 农 业 银 行 农
( ) 三 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i和职业 导 J J I 旨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 出,由于企业技术要求与就业农 民的技能不适应,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情况普通存 在,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尤为必要。
根 据 调 查 结 果 , 建 议 在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之
定价的话语权,提高公司的营业额与利润率 ,从而降低 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缓解 “ 招工难”问题。
的 机 会 ,由此 避 免 职 工 因知 识 老化 过 时 而 面 临 下 岗淘
1 、提高工人工资与福利待遇。对于经济条件较差
的农 民工 ,决定劳动力 流向的主要 因素是价格 ,劳动
收益是劳动者选择就业的首要 因素 。企业要确立 “ 职
工 就 是 企 业 财 富 ” 的理 念 ,真 正 把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提
价 格 与 价值 的相 对 平 衡 ,按 时 发 放 工 资福 利 ;积 极 参
参考文献 :
l [ ] 费景 汉 ,古斯 塔 夫 、 美
版社 ,18年 。 99
拉 尼斯 . 力剩 余 经济 的发 展【 . 劳 M]华夏 出
2 蔡防. 中国 的劳动 力 市场 发育 与就业 变化 [J经济研 究 ,20 ()。 J. 07 7 3 、张晓 波 ,杨进 ,王 生林 . 国经济 到了刘 易斯 转折 点 了吗 ? 中 一 来 自贫 ……- 困地 区的 证据 [ . 江大 学学 报( J浙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 99。 ,2} () 0 4 、陈钊 ,陆铭 . 割 到融 台 :城 乡经 济增 长 与社 会 和谐 的政 治经 济学 从分
( ) 二 改善劳资关系
劳 资 关系 差是 导致 苏北 地 区 “ 工难 ” 的 又一重 要 招 原 因 。为 吸 引更 多 优 秀职 工 ,苏 北 企 业 应 从 如 下 几 点 着手。
前 ,基层政府 的劳动保障服务 部门应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掌握市场对人才和 岗位的具体要求 ,建立适合各 类求 职者 的培 训体 系 ,积极 推广定 向式和 定单式培 训 ;职工进入企业后 ,企业要 为职工提供接受再教育
加五大社会保 障保 险,消 除员工养老 、就医、失业 的
后 顾 之忧 ;改善 员工 生 活 和 文 化 基 础设 施 ,有 条 件 的
8 郭金 兴 . 余劳 动 的理 论 发展 、估算 方 法 与 中国 经验 f1中国 农村 观 、 剩 J.
察 ,0 8 () 。 20 5
企业 自建员工宿舍和食堂 ,暂时不具备条件 的企业 , 也应统一租用附近民房 ,廉价提供给员工租住 ,对就
}{ 济研 究 ,2 o () J. 经 o81。
5 、马 晓河 ,马建蕾 . 中国农 村劳 动 力到底剩 余 多少 ? . 中国农 村 经济 ,
20 (2。 071)
6 、钟 钰 ,蓝海 涛 . 中国农 村劳 动力 的变 动及 剩余 状 况分析 I】中国 人 口科 . J
学 ,20 () 096。 7 、李 大玮 ,郑 周胜 . 对我 国 “ 工难 ”问题 的实 汪研 究_]中小 企业 管理 招 J. 与科 技( 旬刊 ) 0 00 ) 下 ,2 1(1。
餐实 行补 贴 。 3 、倡 导企 业 丰 富人 文 内涵 ,增 强 企业 的 凝 聚力 。
9 、钟 甫宁 国能养 活 多少 农 民? 一…一1 我 2 世纪 中国 的 “ 农 ”问题 [】中 三 J. 国农村 经 济பைடு நூலகம்,2 0 ( )。 03 7 l O、章铮 . 工供 给 量 的统 计 分 析 一 一 论 “ 民 …-兼 民工 荒 ”【] 中国 农 村 经 J. 济 ,2 0 ( )。 05 1 】 、王检 贵 ,丁 守海 . 1 中国究 竟 还有 多少 农 业剩余 劳 动力 []中 国社 会科 J.
“ 订单经济” 如替 国外知名品牌做 “ 外包”,生产一 些低附加值 、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等。这些一般都处于国
际化生 产 的最底 层 ,利 润率 非 常低 。 因此 ,苏北 一些 发
展状况较为 良好的企业应尽快树立 自己的品牌和提升本
企业 产 品的质量 , 增加产 品 的副加值 、 国际竞争 力与产 品
汰的困局 ,使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 招工难”问题。
高职工工资待遇作为 企业 的~ 项硬投入 。过去苏北地
区 出 口产 品 的 竞 争力 主要 来 源 于 低 价 ,现 在 这 类 企业
应该主动降低对 由廉价劳力形成低本高利的预期和依 赖 ,转而适应劳动力供求的市 场变化 ,合理提高员工 的工资福利待遇。从而使 员工感到劳有所值 ,以保持 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 2 、改善职 工就业环境 。应加强企 业生产计划 管 理 ,杜绝长期加班加 点,依法保证员工节假 日正常休 息 ,对 必要的加班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企业发展生 产与改善提高员工工 资福利待遇要并重 ,保 持劳动力
利 经 济 与 金 融 研 究 中 心 资 助 课题 的部 分 成 果 , 谢 教 育 部哲 学 社 会 科 感
从企 业 经营 来说 ,苏北地 区 目前 的 主要 经营模 式 是
为本 ,建立协作伙伴型劳动关系 ,唤起职工的工作主 动性 和创造性 ;企业 管理要 实现从 “ 任人 唯亲” 向 “ 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 ,真正保证 由家族式管理 向 职业化管理 的过渡 ,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建 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