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合集下载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范本(2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范本(2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和目标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系普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质量,增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适宜的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显得必要。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适宜的技术推广,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水平,增强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推广内容和重点1.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究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开发。

重点围绕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组织中医药专家和临床医生参与培训和指导,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操作水平和质控能力。

3. 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和诊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和诊疗中心,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

示范基地和诊疗中心将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实践场所和展示展览,吸引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参与。

4. 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质量监管和评估。

通过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监测机制,保证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三、实施措施和时间安排1. 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投入,并加强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____年上半年完成研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下半年开始实施项目。

2. 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活动。

____年上半年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并建立培训档案和证书管理系统。

3. 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和诊疗中心。

____年上半年确定示范基地和诊疗中心的建设计划,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下半年开始运营。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作者:倪丽伟卞金玲石学敏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6期关键词:经筋刺法;顽固性面瘫;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3-02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筋刺法配合刺络、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来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36.25±12.46)岁;面瘫左侧23例,右侧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长达13个月;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面神经功能评分2 治疗方法2.1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白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

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2.2 刺络拔罐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颊、颧、额部的2~3个穴位进行刺络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条隔姜灸取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面瘫,也称为口眼斜,主要表现为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发病速度较快,多发生在一侧面部。

手和足的阳明经都上升到头和面部,当病邪阻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认为,如果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就会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斜。

在西医学中,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诊断面瘫的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会有受凉吹风的经历,或者有病毒感染的历史。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体征方面,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辅助检查资料方面,脑CT检查通常正常。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中风病和口僻两种病,而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为了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需要考虑风寒袭络和风热袭络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前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面部受寒的历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对于后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论文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论文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取阳白、地仓、颊车、颧髎、四白、翳风、合谷等穴,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总有效率100%,并且发现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关键词】针刺药物周围性面瘫中图分类号:r2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22-02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或“口僻”。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僻。

也有因外邪引动内风或颅脑疾病压迫而发病的(临床少见)。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其病变主要与手足阳明和足太阳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1 临床资料1.1症状周围性面瘫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面部板滞、麻木。

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偏斜,口呈斜卵圆形;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或手将食物掏出。

少数病人伴有耳后或耳下部位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耳内剧痛等。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_申鹏飞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_申鹏飞

用大承气汤降其腑气,腑气一降,其喘自止。

还有第208条的/短气腹满而喘0等,亦为胃腑之气不降所致,治仍用大承气汤降其腑气。

至于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0其中之喘为太阳病误下后,邪热入里化热,里热壅盛,肺胃之气不降,上逆作喘,故治用葛根芩连汤,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喘证自平。

收稿日期:2009-04-18作者简介:申鹏飞(1974-),男,河北邯郸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

5养阴液肺为燥金,喜润而恶燥,若肺阴亏损,燥热内生,亦可影响肺之宣肃,发为喘证,故治喘亦应注意养其阴液。

5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6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0。

本条为虚热肺痿的证治,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气失于宣降,上逆而至喘咳,治用麦门冬汤,养阴润肺,清虚热。

本方妙在重用麦冬滋养肺胃之阴,轻用半夏,意在去性取用,取其化痰降逆之用,并用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气,有培土生金之意。

以上五法,或单用,或合用,贵在一个活字,临床上要辨证论治,灵活选用5种方法。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申鹏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

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关键词: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石学敏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1-0020-02Analysis Profess or S H I Xue-m i n c s Exp erience in Ji ng-jin Acupuncture Techn i queS H E N Peng-fei(T he F irst Affiliated H osp ital of T ianjin Universit y of TC M,T ianjin300193,Ch i na)Abstrac t:In TC M tendons are the syste m su mm ary on t he hu m an body structure and f uncti on of mo tor.T he12tendons are the an i ntegral part of m eridian sy stem,t hat w it h t he f unc ti on o f con tact li m bs j o i n ts,bound bone,contact ho le body and m anag e sport.R eflected m ainly i n t he l esion are the m ov e m ent d i so rders and pa i n.The12tendons can p l ay Integrated physiolog i ca l e ffect on l y when m er i dian c s qi and b l ood are suffic i ent to nutr iti on and regu l a ti on.A cco rding t o t he disease cha racte r of tendons, P ro fessor S H I Xue-m in establi shed Ji ng-ji n A cupunct ure and get g reat cli n i ca l e fficacy,for m ed unique cli n i ca l syste m.K ey word s:acupunct u re m ox i busti on;fa m ous docto r c s exper i ence;S H I Xue-m i n石学敏院士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著述颇多,被朱光亚先生誉为/鬼手神针0。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

“ 不通 则 痛 ” 。采 用 针 刺 方 法 并 通 以低 频 电流 以 刺激
注 : 组 比较 , 正 x 两 校 =0 1 7 , P>0 0 ; =4 7 1 P< . 5 . 7 3 .5x . 6 9, 00 。
经 络上 的穴位 , 以疏 通经 络 、 血 , 到 “ 则 不 痛 ” 可 气 达 通 的 目的 。从 现 代 医学 来 看 , 电针 疗 法 治 疗 LD 主要 I P, 是 通过 针 刺 的镇 痛与 消 炎 功 能 而 发 挥其 治 疗 作 用 的。
研 究发 现 , 电针 密 波 能止 痛 、 痉 和扩 张血 管 , 密 波 解 疏
3 讨 论
推 拿疗 法 治疗 LD I P的 目的主 要 是 改 善 腰 肌 高 张
力状 态 ; 变突 出物 位 置 , 解 神 经根 受 压 状 态 ; 强 改 缓 加
气血 循 行 , 使 神 经 根 及 周 围软 组 织 水 肿 的 吸 收 等 。 促 本推 拿 方法 所 采 用 的掌 根 按 揉 法 、 背 法 、 指 按 压 掌 拇 法、 弹拨 法 与点 按穴 位 可 以加快 患部 的气 血循 环 , 缓解 肌 肉紧 张 痉 挛 状 态 。腰 椎 斜 扳 法 可 以调 整 后 关 节 紊 乱 , 而 相对 扩 大椎 间孔 , 可 以改 变突 出物 与神 经根 从 还 的位 置 , 松解 突 出 物 与神 经 根 的粘 连 。 因 此对 照组 也 能起 到 较好 的 临床疗 效 。
1 资 料与 方法
常见 于贝尔 麻 痹 。本 病 可 发 生 于 任何 年 龄 , 明 显 的 无 季节 性 , 通常 急性 起 病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本 病 多 由风寒 或 自主 神经 功 能不 稳 等 引起 面 神经 血 管 痉 挛 , 局部 缺 血、 水肿 , 面神 经受 压 , 经营 养缺 乏 , 使 神 甚至 引起 神 经 变性 而 发病 。 临床 表 现 为 一 侧 面部 板滞 、 木 、 痪 , 麻 瘫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中医认为发病多由肌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录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录枢脉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通,百病皆治。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辩证分型及治疗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g 僵蚕9g 当归9g 防风9g 白芷12g 白芍12g 川芎6g 钩藤12g 天麻12g 全蝎1.5g(冲服)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g、制南星12g,以化痰开窍;口干咽燥者,加黄芩12g、生石膏30g,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g、麻黄9g,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g、红花9g、路路通9g,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脾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当归9g 赤芍12g 川芎6g 地龙12g桂枝9g 蜈蚣2条(冲服)全蝎粉1.5g(冲服)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g,以补益中气;头晕目花者,加枸杞子12g、菊花9g,以补肝而清利头目;心悸失眠者,加枣仁12g、夜交藤30g,以养心安神。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

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

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穴位、施以科学的针灸手法,才能做到预后更明确、疗效更肯定。

1面神经麻痹发病原因及病理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中医理论,以单侧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逐瘀血,止痉挛,通经络。

则痛可愈。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再次是七情六欲,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神经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2选穴原则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

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

张林昌选取主穴:牵正、翳风、禾髎、地仓,均取患侧;眼不能闭合配阳白、太阳,流泪配睛明,鼓腮困难配颊车,久病体虚加足三里。

刘萍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颊车、地仓透迎香、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健侧合谷。

颈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对比观察

颈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对比观察

面瘫 口眼联 带运动的疗效 。方法 : 6 惠周 围性 面瘫 6个 将 O例
月以上 具有 后 遗症 患者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 3 0例 与对 照 组 3 O 例, 治疗组采 用颈穴配合 常规取 穴针刺 治疗 , 照组采用传 统 对 取 穴针 刺 治 疗 。结 果 : 疗 组 显 效 率 为 2 . , 效 率 为 治 33 有 5 . , 6 7 总有效 率为 8 . 。对 照组 显效 率 为 1 . , 效 0O 33 有
因。笔者 通过针刺 颈部 穴位联 合 常规取 穴 与传统 取穴 对 比 ,
观察 2 患者治疗 后 的疗效 , 组 以探 讨 颈穴 在治疗 面瘫 后 口眼 联带 运动的治疗机理及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I I 诊断及辨证标 准 . 西 医诊 断标 准 : 参照《 内科疾 病诊 断
现代医学认为 , 围性 面神经 麻痹 是 面神经 茎乳 突管 部 周
发 生水肿 、 脓性炎 性反 应 , 时失 去功 能 , 侧 面部表情 肌 非 暂 一
治 疗 。方 法 : 5mL一 次 性 注 射 器 抽 取 复 方 当 归 注 射 液 2 用
mL、 维生素 B 注射 液 1 0mg 维生素 Bz 0 、 l 注射液 0 5ng混合 . a 液分别 注射 于双侧足三里 , 每穴各 2 5mL, 日 1 , 次 为 1 . 隔 次 5 个疗程 。然后 用最小号玻璃火罐在 患侧 面部 及颈部 行闪罐 治 疗 , 日 1 , 次 为 1个疗 程 。与穴 位注射交替 进行 , 隔 次 5 2个疗
程超 过 6个月 以上 , 患侧仍 面肌 瘫痪 , 口眼联动 征 , 部分病 例
兼有 鳄泪症和耳颞症候群等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关键词 : 口眼联 带运动 ; 颈穴配合常规取 穴; 刺 ; 针 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发表时间:2017-11-16T14:26:28.0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8期作者:张红艳[导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当中十分常见,患者在发病之后眼部及口部会向一侧歪斜。

淳安县中医院针推科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针刺治疗当中,患者治疗时机的不同对治疗产生的具体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68例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针刺治疗,我院根据患者病程的不同将其均分成为早期组与晚期组,早期组患者需要在发病7日内接受针刺治疗,而晚期组患者则是在发病后7d后接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早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晚期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接受对比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针刺治疗时机选择当中,患者在早期接受针刺治疗的效果相对更好。

关键词:面神经;周围性;麻痹;时机;针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当中十分常见,患者在发病之后眼部及口部会向一侧歪斜,这类疾病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当中,且不带有季节性等特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虽然生命安全等不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患者的面部容貌及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且如果患者治疗不够及时,患者甚至会出现面肌痉挛、瘫痪肌萎缩等相关情况[1]。

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口眼均会歪斜,患者的眼睑无法完全闭合,且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患侧耳后疼痛、头部疼痛等一系列反应[2]。

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针刺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针刺时机的选择极为必要,我院对该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以下为主要研究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6年1—12月阶段内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当中选择6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相关分析,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作,面部一侧的表情肌出现了明显麻痹,患者的额纹消失,眼裂明显变大,患者鼻唇沟出现了变浅且口角的下垂向健侧歪等,一些患者还出现了耳后及耳下的疼痛等。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哎呀,要说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

但咱别怕,因为有一种神奇的疗法——经筋刺法,能帮咱们解决这个难题。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老张,他是个特别开朗的人,整天乐呵呵的。

可突然有一天,他的笑容变得奇怪起来,嘴巴歪了,眼睛也闭不上,这可把他急坏了。

原来,他得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咱们先来了解了解这个病,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啊,就像是脸上的“电路”出了故障,导致面部的肌肉不听使唤啦。

那为啥会这样呢?原因有好多,像病毒感染、着凉啦,都可能惹祸。

而这经筋刺法呢,就像是个神奇的“修理工”。

它可不是随便扎扎针就行,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医生在给老张治疗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仔细。

先找准穴位,就跟瞄准目标一样,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然后轻轻把针插进去,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得掌握好力度和深度。

有时候,还得根据老张的反应调整针的位置。

你可能会好奇,这针都扎哪儿啊?比如说,在脸上的一些特定部位,像攒竹、阳白、地仓这些地方。

每一针下去,都带着医生的期望,希望能尽快帮老张恢复正常。

老张一开始还挺紧张,毕竟那么多针要扎在脸上。

但慢慢地,他发现每次治疗后,自己的症状都有一点点改善。

从刚开始眼睛只能半闭着,到后来能闭得差不多了;嘴巴也没那么歪了,笑容也逐渐自然起来。

这经筋刺法啊,不仅要扎针,后续的护理也很重要。

不能受风着凉,要注意休息,饮食也得注意清淡。

老张可听话了,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张终于又变回了原来那个开朗的他。

走在街上,又能大大方方地跟人打招呼、说笑了。

所以说啊,这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真有一套。

要是您或者身边的人不小心得了这个病,别害怕,找对方法,积极治疗,一定能重新找回那自然的笑容!不过,也不是说所有的面神经麻痹都能用经筋刺法一下子治好。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治疗的效果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但只要咱们有信心,配合医生的治疗,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总之,经筋刺法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马显军【摘要】"阳白四透"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中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病皆可从经筋论治.此穴位具有补气血、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加速神经水肿吸收,从而是使面肌恢复其功能.而周围性面瘫正是由于正气不足、劳累过度等原因,使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闭阻,经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在基层临床工作中,此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阳白四透"为主的经筋刺法治疗此病,临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11【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阳白四透;经筋刺法理论;周围性面瘫【作者】马显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心血管科,天津 30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患皆可从经筋论治。

周围性面瘫在西医学中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石院士指出本病发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经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发为本病[1]。

1.1 阳白穴起源、含义有学者研究认为阳白穴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书中论述了阳白的定位、治法及主病[2]。

另有学者认为阳白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3]。

综合各家记载,得出阳白穴的含义:阳对阴言;白,明也。

因其位高,为日光所照之处,善治头面疾患,故名阳白。

1.2 阳白穴的定位《医经理解》记载“在眉上1寸,直瞳子,足少阳、阳维之会,四面光白之地也”。

西医解剖位置:本穴位于额肌中,面神经颞支支配之处。

而额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眉弓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分期 目前没有统一的划分 , 根据临床
表现和损伤神经 恢复的一般 『 青况, 可将发病 7 天之内称为急性
期 , -4 8 5天称为稳定期,发病超过 4 5天称为神经变性期及 后遗症期。本疗法适合各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无明显禁忌证。
3 技术操 作方 法
4 1 m ; 太 阳透地 仓 :太 阳 向下 穿 颧 弓透 向地 仓 ,进 03 2
针 2. 5寸 , 施捻 转泻法 ,针具规 格为 0. 0 m 5 m。 3r X7r a a
②配穴 : 闭 目露 睛加 四 白两 透 、睛明 ,口歪甚 者加 下 关 , 发病 初起 加风 池 、翳 风 、对 侧 合谷 。四白两 透 :采 用一 穴 两 针 ,针 尖 与表 皮 呈 1 。角 ,分 别针 向 目内 眦 、目外 5 眦 ,进针 1寸 ,施 捻 转 泻法 ,针 具 规格 为 0. mm × 3 0 4 mm ;睛明:直刺 0 5 , 0 . 寸 不施手法 , 针具规格为 0 3rm .0 a X4 rm;下关 :直刺 1 , 0 a 寸 施平补平泻手法 , 针具规格为 0 3 rm 0 m ;风池 :向对侧 眼球斜刺 , .0 a X4r a 进针 1寸,施 捻转泻法 ;翳风、合谷 :直刺 1 寸,施捻转泻法 , 针具规格为
之处 , 确定穴位 。 通过揣摸按压可 以探查患者的感觉和反应 , 了解穴位情 况,改善肌紧张 ,减轻疼痛 ,提高机体对针刺 的 反应性 。常规 消毒针具器械 、术者手指 和患者的施针 部位 。 3 3 针刺操作 . ①主穴 :阳白四透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
乘虚入 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 , 经筋功能失调 , 肉失于约 筋 束 , 出现 口眼歪斜。气虚为本 , 则 风邪人 中, 气血痹 阻为标 , 证属本虚标实之证。若治疗不当则预后较差 , 可终生不愈 , 有 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 挛缩 , 至影响正 常生 活与工作。 甚

直刺 0. 5寸 ,施捻 转 泻法 ,针 具 规格 为 0. O 3 mm X
气 ,鼓舞 阳明经气 ,健运脾 胃以培气血生化之源 , 促进气血
运行 , 散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活络 , 气血畅顺 ,营卫和调 ,肌 肉经筋得 使 以充足 的营养 ,颊筋 自利而僻得愈 。经筋剌法 的特色是能直 捣病 所 ,发挥 “ 经络 ,调 气血 , 经筋 ”的作用 。 通 荣
议 ,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 , 否则会加重局部水肿。但我们
在临床工作 中发现 , 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 、预防 慢性致残有 很大帮助 。因此 ,一旦发病应立即予经筋刺法治 疗, 早期刺激强度宜轻 ,每 日针刺 1次 ,1 5天为 1 个疗程 。 3 5 关键 技术环节 ①针刺方 向与深度 。根据 经脉所过 , . 主治所及 , 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理论 , 阳针刺宜透 向地仓 , 太 进针 2 5寸 。②透刺 。阳白四透 :分别针 向上 星、头维 、攒 . 竹、丝竹空 ;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 , 针尖与表 皮呈 1 。 5 角 ,分别针 向目内眦、目外眦 ;太 阳向下穿颧 弓透 向地仓 。
取面部 阳明经穴为主 ,配合太 阳、少 阳经穴 ,以疏通面部经 气 。病位在经筋 ,经筋刺法采用透穴刺法浅刺经筋 , 所选穴
位均 是手 足三 阳经 筋循行 于面部 的要穴 ,可 以激 发经络之
循行 , 采取多针浅刺 ( 以进入皮 内为度 ) 排 刺,每隔 05寸 、 .
1针 ,施 捻转 泻法 ,针 具规 格为 0. O 3 mm 0 m ;颧 X4 r a
中 国 乡村 医药 杂 志

农 村适 宜技 术 ・
国家 中医 药管理 局农 村 中医 适宜 技 术推 广专 栏 (9 5)
经筋刺法治疗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韩 景 献 ( 津中医药 天 大学g - 医院 8 1 ) -m ̄ , 0 09 3
周 围性面 神经麻 痹( 简称 面瘫) 由面神经 管段急 性非 是
根据 经络理论 阳明经行于面部 ,为多气、多血之 经 , 故
经筋排刺 、颧髂 、 阳透地仓 。阳白四透 :采用一穴 四针 , 太 针 尖与表皮 呈 1 。角 , 别针 向上 星 、头维 、攒竹 、丝竹 5 分 空, 进针 1 , 寸 施捻转泻法 , 针具规格为 0 3 rm ×4 rm ; .0 a 0 a 地仓 与颊车之 间阳明经筋排 刺 :指两穴 之间按照 阳明经筋
穴位 充分暴 露 , 肉充 分放 松 ,体位 舒适 安稳 ,且 能持久 肌
保持 。可取坐 卧位 ,建议初 次针刺者选 用卧位 ,以防晕 针 。 3 2 揣定 穴位 及消毒 . 务必 在针 之前用 手揣摸 按压 欲针
化脓性 炎症所 致的周 围性面神 经麻痹 。临床 以突然 发生一
侧面部瘫痪 、口眼歪斜为主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 2 ~ O 6 0岁为 多 ,男性 略多 。 本病属 中医学 的 “ 口眼歪斜” 卒 口僻”等范 畴 , 、“ 认为 劳作过度 , 机体正气不足 , 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 , 风寒或风热
③排 除其他原 因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如小脑桥脑 角
病变 、脑干病变 、手术损伤 、 腮腺病变及格林 巴利综合征等。
2 适应证
0 3 rm 0 m。以上诸穴均每 日 .0 a X 4r a 针刺 1 次,留针 2 0分钟 。
3 4 治疗 时间及疗程 . 急性 期是否 针刺在学 术界有 较大争
1 疾病诊 断标 准
根据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 ,
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 , 少数患者
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
性或亚急性 发病 ,出现一侧( 偶为两侧)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可
伴舌前 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 、 / 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