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 6 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1.平台课就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均为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的学科,1997年,各院系的学科学术力量统合为一个研究中心,并率先(国内)以多方向联合申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获批准。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引领着5个主要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方向,杨启亮教授以传统与现代、域外与本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特色研究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单樽教授、涂荣豹教授、喻平教授在竞赛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融理论于实践的研究特色;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刘炳升教授在理科实验教学及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广有建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周志华教授、李广洲教授以注重教学心理学探究为特色形成了理科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研究的优势;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孙庆祝教授、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拓展研究体育信息化对策、国际体育课程比较、全民健身体育等领域里的重大课题。
本学位点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保障,不仅有充实的物质设备基础,更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还拥有国内唯一的专门化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结构均衡且实力雄厚,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多部,承担省及以上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及以上奖励10项。
本学位点的导师们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信息学》、《社会体育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等著作,《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体育领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展望》、《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论文;本学位点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阶梯及其教育的研究》、《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等。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首先需要明确课程要求。
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设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己感兴趣和正在研究的学科领域。
公共课程则涵盖了跨学科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2.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选择适当的研究生导师非常重要。
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的指引、建议和反馈,并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
3.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研究项目。
学校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4.学术交流: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研究生论坛,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讲座和导师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机会。
5.科研道德:培养博士研究生还应注重科研道德的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道德课程,教授学生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及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为学生提供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确定方面,应经过导师指导和专家评审。
2. 学位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并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核。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 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1) 逻辑清晰,观点明晰,结构完整。
论文应有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2) 研究方法论述准确,数据处理合理可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3) 参考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不少于50篇。
4. 科研和学术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还应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5. 学位论文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应按要求编写学位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严谨、有深度,并能对相关领域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三、培养时间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3-4年,学分要求一般为不少于30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应根据不同学校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规定执行。
四、培养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学生的个人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评审制度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教育评估与、教育心理与发展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二、培养条件1.具备硕士学历或以上;2.具备优秀的学术素质和科研能力;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时间及课程设置1.培养时间:3年,最长不超过6年;2.课程设置:研究生学期要开设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等,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理论课程:教育学原理初级、教育学原理中级、教育学原理高级等;(2)专业课程: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学专题研究等;(3)研究方法课程: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方法等。
四、培养模式本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均配有导师,有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方案。
1.选择导师:研究生入学时,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师;2.导师指导: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制定、指导以及专业技术培养;3.清晰的培养计划:在培养初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4.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五、研究生科研项目1.开展科研项目:每位研究生需参与科研项目或教育实践项目;2.硕博连读研究生将优先参与研究项目;3.导师会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讨论、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能力和发表论文的能力。
六、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培养过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具体要求如下:1.题目选定:研究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题目;2.论文答辩:完成学位论文后,学生需要进行正式的论文答辩。
七、学术交流与发表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1998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设有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综合艺术教学论三个方向,2001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导师有陈晓端、张立昌教授、南纪稳副、刘鹂、杨黎明、牛晓牧、何菊玲副教授。
该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论专题研究、课程论流派、教学思想史、综合艺术教学论、审美艺术教育、教育媒体与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文化学等。
博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学生两届。
导师有陈晓端教授、田建荣教授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位导师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研究能力,立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以来,各位教授、副教授承担与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其中获此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奖。
为学科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强调与国内外大学与学者的交流。
先后邀请了威廉姆•多尔、迈克尔•阿普尔等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视野与交流。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中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该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生发展理论和教育政策的深刻理解,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教育机构、师生家长等相关方进行合作。
4.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学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培养内容:1. 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学习和掌握学生发展的最新理论,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
2.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国内外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实践,了解政策对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并探索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设计、访谈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能够独立进行研究项目。
4. 教学设计与评估:学习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能够设计和评估学生发展和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
5. 实践与实习: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
该研究生培养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项目,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该计划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将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我院制定了以下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术才能:通过系统学习、实验训练、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学术基础知识,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学科交叉能力: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以及教学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体系1.专业课程学习:学生需修读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学位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获得该领域的扎实知识基础。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学术论文写作:博士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承担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学生需进行独立或合作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导师将定期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指导和评估。
3.科研训练和实践:学生需参与科研训练和实践,如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科研成果发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学术交流:学生需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以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合作能力。
三、培养流程1.入学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后,将进行入学教育和培训,包括学院规章制度的学习、教学计划的了解以及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培养。
2.学术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阶段将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3.学术研究阶段: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进入学术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此外,学生还需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在培养期满后,需要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生需通过学院评审,评估其培养成果。
四、培养保障1.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位负责指导学生的导师。
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以及论文撰写等事务。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科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掌握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2.具备独立开展教育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专门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原创性的教育学理论,推动教育学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研究生应修习一定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此外,研究生还应参加研究课程和学术研讨会。
2.学科研究: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学科研究,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
3.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以提高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4.实践教学:研究生应参与教学实践,如作为助教、辅助教师等,从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学术研究阶段两个阶段。
1.学科基础阶段:学科基础阶段主要是通过修习基础课程和研讨会,建立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素养。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术研究阶段:学术研究阶段是研究生独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选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四、研究生培养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学术研究表现评估和学科综合考核。
通过这些评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以上是一份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简要说明。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校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和要求。
大学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XXXX大学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根据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XXXX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我校全日制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现重新修订本方案。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方案规定了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各学科应根据学科培养需求和本方案制订培养方案细则,规定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
在本方案公布后获批新增学位授予学科,在招生目录公布前应设立相应培养方案细则。
第二章培养目标与要求第二条博士学术学位旨在培养能够深入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能自主设计并运用必要的研究方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有科学创新能力及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学术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践行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医疗卫生事业,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评判、思辨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对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3.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4.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及外文专业写作能力。
第三条基本培养年限为三年,最长培养年限为六年。
第三章培养内容及时间安排第四条培养内容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以科学研究为主。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和专业技能培养、学位论文与答辩。
第五条培养时程入学后两年内完成课程学习,累计时间约三个月。
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两年。
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不做必须要求,导师可根据需求自行制定其临床技能培训计划。
第四章课程学习与考核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学术活动讲座课程。
第六条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实行学分制。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和教育科学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4、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2、课程与教学管理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学校允许其提取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23学分)(1)公共课程:8学分(2)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3)专业课程:9学分2、非学位课程(10学分)(1)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2)跨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3)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3、学术活动(2学分)(1)科研成果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 1学分(2)学术报告至少听6次、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 1学分4、实践活动(2学分)(1)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 1学分(2)社会实践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 1学分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不计学分。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I)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45100)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原则上不低于4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3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五、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论文写作资格。
考生需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运用、文献述评、案例研究三方面各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2)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两位能起到学术支持作用的副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导师负主要责任,副导师除学术支持外,在研究生是否进入博士论文阶段、论文是否可以答辩等重大问题需要表决时,副导师有独立投票权。
积极推进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 语文课程与教学2. 数学课程与教学3. 课程与教学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5. 学习科学研究6. 科学教育7.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8.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9. 科学能力发展及测评10. 物理课程与教学11、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满15学分。
公共选修课不作修读规定(其学分不计入15学分之内)。
博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二)课程设置五、科研成果要求(一)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附件一)发表1篇学术论文;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40101,授教育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2.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教育基本理论2.教育研究方法论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生必须修完规定课程,按期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相关文献研究和课程论文。
2.博士生修完规定课程并全部合格,可申请进入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考试,其他还包括学术活动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由研究所给出学生综合成绩。
综合考试由研究所组织教师命题,考试内容应涵盖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
未通过综合考试者视为中期考核未通过。
博士生只有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撰写阶段。
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半年后方可再次申请进行中期考核。
第二次未通过中期考核或四年内未通过中期考核且无特殊理由者,将被中止学业。
3.博士生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开题环节时,须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中博士生应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相关文献的阅读量不少于80篇(部),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1/3。
博士生应对所读的重要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归类,阐述其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指出现有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和不足之处,由此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半年内再次开题;再次开题仍未获通过者,将被中止培养。
开题报告获通过后最少1.5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责任感;
2.掌握广博和扎实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和学术交流;
3.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
2.文科课程与教学论
3.理科课程与教学论
三、修业年限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6年。
在职博士研究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若成绩优异,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可申请提前答辩,具体要求由指导小组确定。
硕博连读学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四、培养方式
1.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
课程学习旨在拓宽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和熟悉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本专业成立博士生培养总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按研究方向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
导师为博士生指导小组第一负责人,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面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博士生在第二学期期末需进行资格考试。
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导小组确定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考查专业知识扩展情况和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综述与问题分析等。
资格考试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开题。
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
两次未通过者,中止学业。
5.博士生学习期间至少需参加1次全国或国际性专业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应在学院范围内至少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共同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研究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备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秋季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60 3 秋季 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
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40 2 春季 面向本方向全体学生 必修课
专业文献阅读 40 2 秋季
第一外国语 40 2 春季
第二外国语 40 2 春季 专业外语 40 2 春季 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40 2 春季 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 40 2 春季 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40 2 春季 教学交往问题研究 40 2 春季 至少选择2学分
选修课
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 40 2 春季 每一个学科开设一门
选修课
专业补修1 40 补修课
专业补修2 40 适于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学生
合 计 12
说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由博士生导师团队共同负责,并请国内外有关专家讲授专题。
《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为专业方向课,由博士生所在方向导师共同承担。
《专业文献阅读》课打好专业基础和扩展学术视野为目的,由导师和博士生共同研究制定计划,确定阅读文献。
2.考核与评价
必修课和中期考查为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考核,选修课为考查课程,记合格或不合格。
必修课需取得75分以上成绩,选修课合格方能开题和进行论文写作。
六、学位论文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研究须经过前期审查、中期审查、后期审查三次审查。
前期审查:前期审查以开题报告为主。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确定研究方向,并经指导小组审查同意。
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
合格者可根据研究计划进入论文研究和撰写阶段。
不合格者需再次申请开题报告审查,两次审查时间间隔不少于2个月。
中期审查: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博士生向指导小组提交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和研究论文初稿,进行预答辩。
至少在CSSCI检索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后期审查:博士生应在正式答辩前一个半月提交论文完成稿,并以第一作者署名(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在CSSC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且其中至少1篇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预审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注:本方案自2007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组 长:马云鹏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尹爱青 郑长龙 袁孝亭 熊 梅
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组:
组 长:马云鹏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陈旭远 熊 梅
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组:
组 长:郑长龙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史宁中 孟昭辉 解月光 文科课程与教学论组:
组 长:袁孝亭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尹爱青 高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