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对农村普通高中推进新课程改革困难的思考

关于对农村普通高中推进新课程改革困难的思考

关于对农村普通高中推进新课程改革困难的思考2007年秋季始,我省全面铺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于是乎,三湘四水的旮旮旯旯,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都扛着新课改的大旗,在上上下下的呐喊助威声里奋然前行,学校从课程功能到课程结构,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从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改革,教师与学生夙有的那种自主、快乐、丰富、幸福的校园生活的期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一片新的气象便派生出来: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更加全面,更加科学,而且,学校的发展也更加长足,更加和谐。

然而,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普通高中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当中却也表现出了些许的无可奈何和无所适从。

因为一些困难的存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是缓慢的,也是不均衡的。

具体说来,这些难处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一是校长难以担当。

首先,一所学校沿着怎样的轨道去发展,坚持着怎样的办学理念,全在于学校校长观念是否创新。

高中新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学校解放思想,依据时代要求,为社会培育出能适应建设要求的有创造精神的劳动生力军后备力量,不在于这些人读书能考出多少分,而在于他们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后能力的高下。

这个观念和以往以精英教育为主以知识教授为主的应试教育是迥然不同的,它要求校长淡化升学概念,把学校的重心工作放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平衡发展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先是德才,然后再是人才。

然而,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甚至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怎么也离不开升学率这把尺子,一方面说不排对,不奖惩,一方面又喊要评价,要完成指标。

自相矛盾中把一个沉重的包袱扔给校长,让他们左右为难!其次,学校地处农村,条件落后、信息闭塞、视野狭窄,在所难免,于是想要得到的投入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人才无法得到,人钱不到位,光有权,也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达不到新课程改革培育人才的目的,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却又无可无奈何的事。

二是教师难以承受。

农村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农村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究后 的回眸。

求 和教育发展 的内在需要 , 更成为 了一种 保障生命
个体健 康和可持续发 展的生命需求 。 正是 在这样 的 背 景下 , 教 育改革 应运而生 , 势在必行 。 课 程改革作为教育 改革的核心 内容 , 成为教育 界人 士普 遍关注 的课题 , 成为 了推动教育 改革 的突
发 生质 的改变 。 因此 , 深化课 程改革 成 为当前 推进
教育改 革的必 然之举 。
育 领域作为社会意识形 态 的主领域 , 也 正面临着一
次又一 次变革 的 内外需 求 。 近 几年 , 随着 高校 招 生 的不断扩大 , 受高 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需 要人才缺 失 的不对称现象 日益突出 , 出现 了大学 生找工作难 与某些领域和行业人力 资源严重 缺失 的怪现象 , 出 现 了基 础教 育育人 模式 的 “ 千 人一 面 , 千校一 面 ” 的办学个性模糊现象 , 再加上学业压力严 重摧残学 生 身心健康等诸多 因素 , 教育改革成 为一种社会需
口 甘建 国
( 上虞 市崧 厦 中学 , 浙江上虞 3 1 2 3 6 5 )
三十余载 的改革 开放 , 推动 了我国经济社会 的
迅 猛发展 , 社会 的意识 形态发 生 了深刻 的变化 。 教
办学 的 自主性 、 学校 培养模式 的多 样性 、 学生 发展
的选择性 等衡量 教育 改革成 效 的价 值 因素仍 没有
勇气和牺牲精神 远远不够 。 为切 实保 障课程改革有
序、 有 效地 推进 , 我 们把全 面构建 课程 实施 的要 素
是从 历史文 化 的视角对 中美 高 中选 修课 作
比较 研究 , 让广大教 师在 比较研究 中领悟 到深化课

关于高中生物课改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生物课改若干问题的思考

标” 基础上再创 造 的结果 , 任何 一本教 材都无 法适 合不
同地 区的学生 。同样 , 我们所 接触 到的新教材 ( 人教版) 虽然对现行教材( 大纲版) 有一定 的继承性 , 但毕 竟有不
少变化 , 比如教材 中的完 整探究 性活 动过程不一 定都适 合广西农 村的学生 , 这就要求教 师在课 堂教学 中要创 造 性地使用教材 , 这是广西农村 高 中的生 物教师在实施新
些对高 中生物新课 改的体会 。

改变 。实际上教材的编写者都无一 例外地 强调是“ 用教
材” 而非“ , 教教材” “ ,教材不是 唯一 的教学媒 体” “ ,教师 应不 断充实 补充新 的内容” ……这是 大势 所趋 , 是教 也
师 专 业 成 长 的 催 化 剂 和 重 要 途 径 。但 毕 竟 教 材 是 课 程
课 改 的 过 程 中应 该 注 意 的 因素 之 一 。 二 、 于教 学 方 式 与 学 习方 式 问题 关

关 于 教 材 问题
新 课 标 的 教 材 是 根 据 《 课 标 》 学 生 情 况 对 现 行 新 及 大纲 版 教 材 的 教 学 内 容 进 行 取 舍 。高 中 生 物 学 新 课 程
教材综合考虑高中学生 的发展 、 会 的发展 和生物科学 社
的发 展 需 要 , 原 教 学 大 纲 的教 学 内容 进 行 删 减 、 补 对 增
现 在 较 流 行 的 提 法 是 “ 教 材 ” 不 是 “ 教 材 ” 用 而 教 。
让我收获颇 多。近 日我 在工作 之余 抽空 学 习了广西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 室编写 的《 西普通 高 中 广 课程改革学习手册》 四册 内容 , 结合 多年的教学经验 , 谈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分析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分析

探索篇•课改论坛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分析刘阳(长春市第六中学)现在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大潮,在这个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尤其是在数学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也是数学老师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全面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历史遗留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难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1.在数学老师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

但有些数学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不知道如何去做,更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长期教学中一直是个优秀的教师,在学生教育上也得到了同行的赞赏,同时也让学生和家长感到自己碰到了一位好老师,感到自己在教学上很有经验,认为新课程改革没那个必要。

特别在典型示范教学基地的学校,有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教学改革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并没有任何的好处。

在这其中并不缺乏优秀的、高级的数学老师,他们并不认同新课程改革会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任何用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改革遗留下的历史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成绩成为教学好坏的标准。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是从事教学工作者都这么认为学生的成绩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大难题。

2.在教学改革期间,一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在思想上并不认同其改革带来的好处。

在我国,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主力军,中国也大力提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国家要想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得在教学上进行重新规划改革。

要想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就必须在思想上进行优化,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更应该在思想上去接受这种改革,让他们了解新课程改革的优缺点。

这样教学改革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

3.教学工作者在传授教学的时候,也存在着许多无法避免的问题,特别在学生培养上,教师发现有些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存在着逻辑性的差异,这给从事高中数学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高中课改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高中课改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读本” 的事实 , 背离 了“ 课改 ” 的方向。 学生对教 师存在 依赖心 理 . 传统 的学
习习惯仍没 有改变 , 加上某些学科作 业负
往容易 忽略学生对学科 知识 的落 实 , 效果
不佳 。
针 对 以上 问题 , 我 认 为要 做到 以下
本高而效率低 , 在实际操作 中有一定困难。 2 、 合作学 习流于 形式 。 学生很少提 出
问 题
基础 教育 课堂 改革 的重 要价值 之 一 就是促使 教师确立课程 意识 , 需要思考 的
略、 有效 的课堂 模式等 问题 , 更为重 要 的
新 的技能 。如搜集和处理 信息 的能 力、 课 程 开发 和整合的能力 , 将信 息技术 与课 堂 教 学有机结合 的能力 。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师 生共 同满足教学需要 、协 同教学活动 、 实 现教学 目标 的基本保 障 , 是 形成和谐 的课 堂氛 围、 激发学生 的高 昂的学习情趣 的直 接 因素。合理的 、 理想 的师生之 间的人际
担较重 ,各科学习基本 上只能通过课堂完
成。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 。 成
几点 :
1 :课程改革 需要深度传播新 的课程
理 念
改善 自己的知识结构 。 只 有获得 比学生更
丰 富、 更 详细的教 育资源 , 才能 在教 学 中 解决可能 出现 的问题 。同时 , 教师要具备
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 力。 在课程 日益
走向开放 性、生成性和创 造性 的态势 下 .
教材进行记忆练习 ,思考 的空间很小 . “ 灌
输” 的意味仍然很浓 。 这样忽略 了教材 仅是
统教学 , 课 改精神得 不到落实 。有些老 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 , 强调形成积 师资、 设备等软 、 硬件 ) 同 , 不 目前的课改国家投入不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j 所以, 同, 其课改的结果也一定不同。 从全国来看 , 我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l 国教育发展的地域间不均衡 , 教育发展的校际不均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目 多和缺 衡 ,都为课改的全方位设计和推动设 置了很大难题 , 科 过
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 l 所以, 要想把上述提到的 “ 课程中的所有问题通 旧” 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 l “ 课程全部解决掉, 过 新” 想必也是很困难的, 一次课 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J 改的效能究竟会有多大, 是否可以对传统课程的各个
“ 新”课程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产生 的。传统的 : 具体表现为 : 新课程” 务。 “ 要从课程 目标、 课程结构 、 课 程 , 就是 “ ” 也 旧 的课程 出现 了弊端 , 针对 这些 弊 f 程内容 、 实施 、 课 课程 课程评价 、 课程管理等等方 面 , 端, 人们催生 “ 课程 , 新” 并寄希望于 “ 课程来解 l “ 课程进行全面的革新, 新” 对 旧” 而且在实践层面也正 决这些弊端 。于是 , 新 ” “ 课程又好比是一把手术刀 ,I 在进行着课程改革的全方位操作 。这对教育行政 、 一 它要剖开的是什 么? 它要切除的是什么?它要拯救的 l 线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 , 课程改革与建设 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对新 l 不能就教育论教育, 它是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种 课 程本质 的思考 。 } 社会资源整合 的结果 , 前 我国的管理体制 、 目 财政 发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 于深 化教 育改革全 面推进 - 的状况 , 展 文化传统 的影 响 , 否使 得我们真正有条 是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

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着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教师对新课标准及新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要求相脱节、模块修习考试的试题水平和成绩评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建议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开展校本教研,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模块教学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建议自2007年秋季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高一年级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省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高中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和我省的系列文件要求与工作部署,抓住前期准备、制度完善与落实、师资培训和“三考一评”等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近一个学期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把握不准,尤其在我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及考试说明没有出台的背景下,又担忧2010年的高考成绩出现滑坡,由此在模块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处理上采取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做法,这必然要增加课时,这是导致课时不够的主要原因。

二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模块中也安排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尤其是理化生学科,需要时间较多,每周两课时确实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增加课时。

若为赶进度草草收场,又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浅显,影响教学效果。

三是因教材编写时考虑不周和教材体例变化等原因,导致初高中之间、同一学科各模块之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出现问题,在模块教学时不得不临时补课,也需要增加课时。

如生物学科,因是我省非中考科目,使得大多数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滑坡,导致高一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无法保证高中生物模块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历史学科,初中教材按编年体编写,内容又相对简化和浅化,再加上也是非中考科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经验积累都显不足,而高中教材是按专题史编写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及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给模块教学带来较大压力,教师不得不补充必要的初中历史知识;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现象。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

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

本文将就我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认识进行探讨。

背景介绍普通高中新课改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目的是推动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新课改的实施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调整和创新。

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放在次要位置,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交叉,新课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而新课改则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社会需求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改的实施能够培养更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竞争力。

新课改所面临的挑战尽管新课改有诸多的优点和价值,但其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师培训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和培训存在差距。

因此,新课改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课程内容调整问题新课改需要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调整可能存在不完善或欠缺的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动向。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感 受 的统 一 。
这一点在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 ,与其他艺术相比, 作 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 他往往不太注意 具体的生活细节 , 而着重从生活 中取得感受与启示 , 强调 对生活 的整体印象 、 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许更深入一 步 的是 生 活 巾的某 种意 境 、 神 韵 以及 对生 活 的本 质 的感 受 和理解等方面 , 这是 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 来 的创作特点( 现实生活及思想 、 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 、 隐 喻、 象征 、 概括 、 抽 象 等手 法 而被 间接 反 映在音 乐之 中 ) 。 作
曲 家也有 可能 通过 间接 的生活 体验 取 得创 作 的冲动 , 只要
有机的整体情节 , 用可能性 的假想逻辑弥补和接续在生活 具体事实中并未发生 ,或刚在发生却又偶然 中断的事情 , 使其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 2 . 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 的生活在典型普遍性上高于 普通的实际生活。前面说到完整集 中性 , 其实践 目的也就 是为 了创造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创造典型,
普通 的实 际生 活 。因为 源于 实 际生 活 的典型 创造 , 必然 使 艺术 的反 映 比之 于原型 的生 活 事实 更为 理想 强 烈化 。 在实
现这一点时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 即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 创造时, 一开 始就 是有 意 识 的 , 并且是“ 按 照美 的规 律来 创 造” 。就是使创作主体不仅能按照生活规律和美的规律来 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生活现象, 使之得到准确鲜 明的艺术表
【 教 师观 点 】
对高 中新课程改革下 的教学反思
— —
关 于进 一 步推 进 课 堂教 学 改革 的思 考
曾光微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已经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议程。

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评价相结合,这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只注重分数的取得。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对策:1.更注重课程灵活性:将课程设置为一种灵活的结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

2.开设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问题:1.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多的课程内容会导致课程负担过重,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

2.课程缺乏跨学科性: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的结合,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策:1.减少课程负担:对于过于繁杂的课程内容,应适当减少或调整,突出重点,精确把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2.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之间进行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师教育的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因此,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问题:1.教师缺乏综合素质评价教学经验: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学。

对策:1.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教学水平,使之能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2.鼓励教师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深化——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深化——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绩- 9差距 , 提 出了在相 互适 应 中我们 理 当把握 的基 线和酝酿 的改善 以及深化课 改中我们 的应然行 动。
【 关键词 】 江苏普通高 中 新课 程 改革
江苏于 2 o 0 5 年 秋季整 体进 入高 中新课 程实 验 , 坚
持“ 迈 小步 、 不停步 , 走一步 、 看一 步 , 坚决不走 回头路 ” ,
与 价 值 观 目标 的 达 成 。
为进 一 步 全 面 了 解 我 省 普 通 高 中的 教 学 改 革 现 状 ,
研究 分析教 学 中所 存在 的突 出问题及 解决 的方法 与途 径, 加强课程 内涵建 设 , 深化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 加 快提
升全 省 高 中 整 体 办 学 水 平 和 学 生综 合 素 质 , 江 苏 省 中小 学 教 学研 究 室 于 2 0 1 1 年 在 全 省 范 围 开 展 了普 通 高 中教 学情 况的问卷调查工作 ( 本 文 中 的 相 关 数 据 均 来 源 于 此 次调查 ) 。 调 查 围绕 课 程 实 施 、 教 师发 展 、 教学情况 、 学 生
为学生的 自主选择创造 了条件 . 学生学 习的 自主性有所
增强。 师生关 系得 到了有效 的改 善 , 为学生的 自主、 合作
学 习 奠 定 了基 础 。学 生 的学 习 渠 道 呈 现 多元 化 拓 展 , 学
难度 。三是高考 的影 响。考虑 到命题 的可行性 与试题 的 公平性 ,现行高考命题 只能选 择一部分作为考试范 围。
多 的 教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中主 动 采 用 多 种 教 学 方 式 。 并 能 积
1 . 学校 的课 程 建设 能 力得 到 了提 升 。 新 的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改 革 实 行 三 级 课 程 管 理 政 策 , 赋 予 了学 校 合 理 而 充 分 的课 程 自主 权 。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能 在 新 课 程 实 施 过程 中 不 断 增 强 课 程 意 识 , 在 学 校 课 程 开 发 与 实 施 过程 中 不 断 提 高 学 校 的课 程 建 设 与 管理 能 力 。 2 . 教 师 的教 育观 念 发 生 了显 著 的 转 变。

普通高中校长对新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中校长对新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础 教 育 乃 至 整 个 教 育 的发 展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是 关 系
到 国家 、 民族 兴 衰 的大 事 。在 素 质 教 育 要 求 和 高 考 升
学 压 力 面 前 ,校 长 怎 样 面 对 新 课 改 的机 遇 与 挑 战 ,怎 样 领 导 、组 织 和 推 进 新 课 改 ,笔 者 主 要 进 行 了 以下 的 思考 与 实 践 。
试 教 育 和 高考 指 挥 棒 的影 响 ,新 课 改 之初 ,多 数 教 师
对 新 课 程 心 里 没 有 底 ,对 新 教 材 中新 的 内 容 要讲 ,旧 的 内容 又 不 敢 丢 , 明显 感 到 课 时不 够 ,致 使 不少 教 师 的 课 堂 教 学 还 演 绎 着 “ 堂 灌 ” 的不 良做 法 。穿 老 鞋 满 走 新 路 的 现 象 非 常 普 遍 ,甚 至 有 人 把 国情 、校 情 跟 国 际发 展 现 状 、时 代发 展 特 点 割 裂 开 来 ,认 为 新 课 改 不 适 合 中 国 国情 ,也 不 适 合 学 校 校 情 。这 固然 与 当前 课 程 改 革 的 理论 基 础 还 不 够 完 善 有 关 ,但 更 多 的 还 是 在
点 点 滴滴 做 起 ,切不 可 脱离 实 际 ,人云 亦 云 。
二 、 重视 教 师培 训 。提 高适 应 能 力 课 程 改 革 如 果 没 有 教 师 的理 解 和 支 持 ,没 有 教 师 积 极 而有 创 造 性 的 工作 ,新 课 改 就 不 可 能 取 得 预 期 的 效 果 ,更 不可 能 取得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成 功 。 由于 受 传 统
的 历 史 性 转 变 。 这 是 一 次 全 新 的 变 革 , 它 将 对 我 国 基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考试问题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考试问题的思考

( ) 试 的 内容 以课 程 标 准 为 依 据 , 二 考 体 现 新 的人 才 观 和 教 育 观
这次考试 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 。所 以, 考试 内容改革要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体现新的 人才观和教育观 ,改变 以前只重视学生学业成就 、 忽视学生非学业素质发展的状况 , 全面关注学生各 方 面的 进步 与成 就 。具 体来 说 , 试 的 内容会 在 以 考 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
4 改进考 试 的方式 , . 倡导 灵活 多样 、 多次 机 会 、
双 向选 择 的原 则
现代 认 知或 学 习理 论都 强 调学 习 的真 实性 、 情
境性 。 这种趋势 同样反映在考试中。 传统考试 中那 种 抽 象 的孤 立 的 问题 或 测 验条 目, 缺乏 与 真实 生 活 的相似性 , 学生在这种考试 中所得 的分数 , 对他们
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 而教育 的真正价值 ,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 中的表现 ,
更 在 于学 生 在非 学校 情 境 中的表 现 , 于学 生 解决 在
传统考试一直存在着“ 一纸定终身” 的现象 , 给

7 ・ 7

西







l 老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 同时, 只依
2关 注对 学生 的情 感 、 度 、 值观 的评 价 . 态 价
习, 认为今后考试会发生 以下几方 面的变化 , 希望
能给老师们一点启发。
( )考 试 将 会 突 出 考 试 的 诊 断 性 和 发 一 展 性 功 能
现行考试制度过分突出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 , 带来 了考试的诸多弊端。 新课程 中考试制度改革在 目标 上 就是 要 改变 只强 调 考试 的选 拔 功能 的状况 , 突出考试 的诊断 、 发展 的功能 , 以使考试成为发现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改是一个必要的举措,但也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课改应该注重提高
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在课改过程中,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课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
往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改中,需要引导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另外,课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包括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语言
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社会实践的参与等。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可以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

最后,课改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学科知
识和教育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
需求。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课改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
养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

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能 因 为困 难 或者 为 了应试 需要 , 保 不 将选
修 I l 的课 时 用于 其他 课程 。各学 校 应至 少 开 设一 门具有 地 方 特 色或学 校特 色的校 本 课程 ,有条 件 的学 校 应逐 步 增大 校本 课程 在选 修 l 的比例 。 l 中
的最 低要 求 。选修 l l 是地 方课 程和 校 本课 程 ,要 努 力创 造条
满 足学生 多样 性 、 个性 化选择 需求的学校 课程体 系。 学校 要成 立
由课 程专 家、 校领导 、 学 教师、 学生 和家长 、 区代 表等共 同组成 社 的课程委 员会 , 结合学 校发 展规 划和 学生 、 社会 需要 , 认真 研 究 学校 的课程 设 置、 发和建 设等 问题 , 断完善 学校 课程 规划 , 开 不
时的 必修模块 和 一个 课时 的时 事政 策及其 他专 题教 育。 学校 要科 学合理 地安 排教 学活动 , 保证 学 生有 充足 的时 间
( ) 实开展模块考试考核工作 二 切
模块 考试 考核 指模 块修 习结 束后 举行 的全面 、 系统 的考 试 考核 , 学分 认定 的重 要依据 。其 中语 言 与文 学、 是 数学 、 文与 人 社 会、 学 、 术、 科 技 艺术 、 育与 健康 学 习领 域 中的 必修 和选 修 体
学 分认定 一定 要体 现 管理功 能 , 学生 的学 习过程 和学 要把
习状 态纳 入评 价 认 定的 范 畴 :应包 括 学 生学 习过 程 中 的情 感 态度 、 完成 作业 的情 况 、 与课 堂 学 习活动 情 况 、 事与 修 习 参 从
内容 相 关 的实验 和 实践 活 动及 阶段 性测 试成 绩 等 :应 采取 学 生 自评 、 生 互评 小组评 价和 任课 教 师评价 相结 合 的方式 。 学 要 防止 艺术 类、 术 类科 目和活 动类 课程 在学 分认 定上 放 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 省秋 季全 面铺 开 的普 通 高 中课 程 改 革 提 供 借 鉴 。

高 国 民素 质 面 向大 众 的 基 础 教 育 ” 。其 目标 是 :提 升 学 生 的生 “ 存 能力 、 养 学 生 学 习 的 欲 望 和 兴 趣 、 他 们 的终 身 发 展 奠 定 培 为 基 础 。这 种 全 新 的 理 念 摈弃 了传 统应 试 教 育的 狭 隘 观念 , 全 ” 是
致 课 程 内容 、 师 教 学 理 念 、 法 、 段 。 生 学 习 目的 、 度 、 教 方 手 学 态 方法 以 及 学 校 的 各 层 次 管 理 都 已完 全 不 能适 应 新 世纪 社会 经
要 特征 的知 识 经 济 时代 。科 学技 术 的迅 猛 发展 。 际竞 争 E趋 国 l 激烈 。 国力 的 强 弱越 来 越 取 决 于劳 动 者 的素 质 ; 会 的信 息 化 、 社 经 济 的 全 球 化 使 劳 动 者 的创 新 精 神 与 实 践 能 力 成 为 影 响 整 个 民族 生 存 状 况 的 基 本 因 素 。冷 战结 束 后 。 了增 强 综 合 国力 、 为 提 高 人 口素 质 。 界 各 国 特 别 是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 把 目光 转 向 世 都 基 础 教 育改 革 方 面 来 。 美 国在 ( o 0年 目标 : 国教 育 法 ’ 如 2o 美 中 提 出了 “ 项 教 育 目标 ”其 中直 接 与 学 生 的 基 础 知 识 或认 知 素 八 。 质 有 关 的 “ 使 用信 息技 术 和 其 他 工 具 。 备批 评 性 思 维 、 会 具 决策
燥 、 味 的 校 园 生 活 剥夺 的 不仅 仅 是 学 生 生 命 成 长 过程 中的 生 乏 机勃 发 的乐 趣 。 是精 神 的 萎缩 、 情 的 丧失 和人 格 的 扭 曲 。 更 激 这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霉衽 西 免
E l }i j { 醢 f i 臻£ E 《 j S A 1 j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改 革 专 业 支 持 的 策 略 思 考
湖北 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青凤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改 革 是 一 项 复杂 而艰 巨 的 任 务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除 了 需 要 政 府 的强 势 主 导之 外 ,还 必 须 建 立 健 全 专 家指 导 与 咨 询 系 统 ,对 课 程 改 革 进 行 强 有 力 的 专 业 支
的 特 征 主 要 表 现 在 专 业 支 持 队 伍 对 课 程 改 革 的服 务 性 、研
究 性 、指 导性 三方 面 。

1 样 本 学 校 为 示 范 , 建 立 专 业 支 持 队 伍 的 联 系 制 . 以 度 。改 革 不 能一 哄 而 上 ,必 须 先 试 点 ,后 推 广 。专 业 支 持
领 学 校 分 别 开 展 专 项 研 究 ,突 破 一 点 ,应 用 一 点 ;成 熟 一
项 ,推 广一 项 。切 忌 在没 有做 好理 论与 实践 准备 的情 况
下 ,仓 促 上 马 ,给 学 校 的 管 理 和教 学 工 作 带 来 不 必 要 的损
失。
3以 综 合 素 质 发 展 为 核 心 , 建 立 科 学 的 课 程 评 价 制 . 度 。在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改 革 的推 进 中 ,课 程 或 质 量 评 价 是 一
价 学 生 或 质 量 ,成 为 课 程 改 革 的 难 点 ,专 业 支持 队伍 应 该 在 科 学评 价 上 下 大 力 气 ,引 领 学 校 思 考 和研 究 , 为 高 中课
价 与 激 励 ,专 家 咨 询 系 统 的各 方应 在各 司其 职 的 基 础 上 ,

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辩证地认识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关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与认知能力的进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关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与学习兴趣等的培养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为如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特别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构成部分,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出发点与归宿。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就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误解,甚至片面懂得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等倾向;在师生地位上,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地位,而忽视教师的地位,导致教育过程的自由化;在学习方式上,可能只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同意学习。

因此,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与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进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与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毕竟怎么改才是科学合理的,才会取得大的效果。

这无疑有个方法论的问题。

要深化当前的课程改革,有必要讨论思想方法问题。

深化课程改革不仅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课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要克服课程改革上以往存在的就教育论教育倾向。

众所周知,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却一直存在着就教育论教育、在教育的小圈圈里转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方 式 的 多样 化 却 是 课 程 改 革 的 必然 要 求 教 师应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的不 同来 采 取 不 同 的教 学 形 式 . 为 重 要 的 是 . 应 设 法 更 还
t l f z
0 】 ■ 、. ¨ 7
的 理 解 和 应 用 问题 : 通 高 中 普
程 改 革 又 是 普 通 高 中 教 育 改 革 的 核 心 伴 随 着高 中课 程 改
革 的深 化 . 革 的 成 效 也 逐 步 改
3: - t 、 : 3
z : 0 j j :二 l 。I
! 0 。 。 1
势 . 只 有 将 课 程 权 力 同 信 息 优 势 相 结 合 . 能 促 使 课 程 改 革 也 才 政 策 更 好 体 现 出 现 实 的 需 求 目前 . 些 省 市 正 在 积 极 推 行 的 一
种 各样 的 问题 也 随之 显 露 出
0 一 . .一 : r
0,一 J 一 r
| 一 【_ ~ ~ l 。
lf 3 j

来 要 继 续 推 动 普 通 高 中课 程
簿 黪豢■ l等一 。一0 0一叫 r 。 :.~一丰一.0一一 0 00 誓 素●,h, 一..r在普 通 高 中教 育实 施 课 程 改 革 一一 J ■≮0材■ ≈_ 容.一 一_ 一一0。■■以此 ~t童 童 √.=一 r誊.富一, _ ,每 0 一N,0 .0.■ , ■ . 鼻 '一 一来,蒙 . 一 | 0 ¨ 0 0 . 教一 t 一 矗 f,一 学0 . 一 氯 一 1 _ . ~ . .~ 0 内 ~, 。
实 需 求 来 进 行 相 关 制 度 的 设 计 . 能 更 好 地 推 动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才
关 键 词 : 通 高 中 : 程 改 普 课
革 : 题 问
普 通 高 中 是 基 础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生 的 发 展 对
具 有 奠 基 性 的 作 用 . 国 民 教 在 育 体 系 中 处 于 承 启 地 位 . 上 对 承 担 着 为 高 等 教 育 提 供 生 源

关 于 教 材 的 问 题
与原 有 的课 程 相 比 . 通 高 中 课 程 改 革 所 带 来 的 最 大 变 化 普 就 是 教材 . 最 直 观 、 外 在 的角 度来 看 . 程 改 革 过 程 中 出现 从 最 课 问题 较 多 的也 是 教 材 在 课 程 改 革 过 程 中 . 多 教 师 还 把 精 力 很 主 要 放在 “ 统 意 义 的 教材 ” 上 最 为 显 著 的 表 现 是 不少 教 师 传 之 仍 然 片 面地 以教 材 为 中心 .一 切 教学 活 动 都 围 绕 着 教 材 转 . 始 终 无 法 跳 出教 材 的局 限 ,教 材上 说什 么 ,教 师 就 讲 什 么 ” “ “ ,教 材 上 是 怎 么说 的 . 师 就 怎 么 样 对 学 生 进 行 讲 解 ” 既 无 法 有 效 教 . 地 联 系学 生 的 生 活 现 实 . 无 法 引起 学 生 的共 鸣 . 时 还 不 能 也 同
四 、 于 学 校 制 度 建 设 的 问题 关
凸 显 . 随之 产 生 的各 种 问 题 但 也 不 容 忽 视 . 们 只有 正 视 问 我
题 . 并 且 给 予 积 极 地 政 策 回
应 . 能 充 分 扩 大 普 通 高 中 课 才
一 ≯■ 0一 0 : 0 j 0 0 I rl 00 l l? l l
“ + ” 案 就 有 较 好 的借 鉴 之 处 . 是 在 正 视 不 同 地 区 差 异 的 3X 方 这 基础上 . 考试 的管理权下放 给各个省市 . 把 以便 于 各 个 地 区 的 教 育 主 管 部 门 结 合 自 己的 教 育 实 际 . 定 适 合 学 生 和 学 校 发 展 制 的 考 试 制 度 . 而 适 应 各 地 的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改 革 . 好 地 促 进 从 更 普 通 高 中的 课 程 发 展 , 让 学 生 、 校 和 教 师 得 实 惠 , 让 教 育 既 学 也 本 身 得 实 惠 . 而 实 现 教 育 的 良性 发 展 从
的 任 务 . 下 又 作 为 义 务 教 育 对
‘ ^3 3 : 芷
行 同 时 在 高 考 改 革 的 过 程 . 们 只有 将 高 考 同课 程 改 革 的 理 我
念 与 要 求 结 合 起 来 . 能 加 速 高 考 改 革 的进 程 . 才 否则 高 考 改 革 也 就 失 去 了生 命 力 从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改 革 的 权 力 配 置 来 看 . 实 现 中央 政 府 的 应 适 度 集 权 与地 方 政 府 的适 度 分 权 的有 效 结 合 地 方 政府 相 对 于
网上 下 载 . 衍 了 事 . 付 上 级 。介 于 此 . 敷 应 我们 应该 重视 对 学 校
制 度 的重 建 . 先 要 求 学 校 领 导 应 具 有 正 确 的 态度 和认 真 负 责 首 的精 神 。 其 次 . 校 领 导 班 子 还 应 组 织 教 师 及 其 相 关 人 员 认 真 地 学 学
的教 师 应 把课 程改 革 的 理念 吃 透 . 刻 地 领 会 课 程 改 革 的 精 神 深
常运 行 和学 生 的 全 面 发展 总 之 , 中课 程 改 革 是 一 项 庞 大 的 高
实 质 . 研 究 新 教 材 . 出新 教 材 与 传 统 教 材 的差 别 之 处 。然 要 找
课 程 改 革 与 初 中 课 程 改 革 的
t :0 。 。

调 动 学 生 参 与 的积 极 性 , 引学 生 参 与 到 教 育教 学 活 动 中来 吸
三 、 于 课 程 改 革 和 高 考 关 系 的 问题 关
衔 接 问题 : 通 高 中 的课 程 改 普 革 与 高 考 的 关 系 问题 : 校 实 学
后 . 师 应 根 据 课 程 改 革 的 理 念 . 对 新 教 材 与 传 统 教 材 的 区 教 针
工 程 . 重 而 道 远 。 不是 一朝 一夕 能够 完 成 的 , 有 通 过 各 种 任 绝 只
相 关 群 体 的 不 懈 努 力 . 能 走 出 一 条 富 有特 色 的课 改 之 路 。 才

为 了配 合 课 程 改 革 的 实 施 . 些 学校 编制 了 自己 的制 度 文 一 本 . 出 了许 多规 章 制 度 . 这 些 文 本 材 料 大 部 分 是 照 搬 上 级 拿 但
政 策 的 产 物 . 者 是 稍 加 变 动 . 法 体现 出学 校 的 实 际 要 求 。有 或 无
中央 政 府 而 言 . 接 面 对 着 课 程 改 革 实 践 . 有 更 强 的 信 息 优 直 拥
的 终 结 而 存 在 . 正 是 这 种 地 也 位 使 得 普 通 高 中 教 育 改 革 成
I 二 f 0 “ . 鼍 一 r . : :~ .

为 社 会 关 注 的 焦 点 . 高 中 课 而
程 改 革 的 实 效 . 而 带 动 普 通 从 高 中 教 育 的 整 体 性 提 升 故 此 . 文 针 对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改 本
革 中 所应 着 重 关 注 的几 个 问题 进 行 了 分析 . 以期 能 为 推 动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改革 的继 续 深 化 提 供 一 定 的 借鉴
教 育 与 管 理
一、 崭一 囊 . ~
? j r x j 。 t 、 0: ≯ : -. 。 . | | t ¨ . 囊2 ’ l一 Xl 0

摘 要 :伴 随 着普 通 高 中课
一 ^ . 一 : . 。
别, 以及 学 生 的 知 识 储 备 程 度 和 心 理 准 备 程 度 . 择 合 理 的授 选 课 方 式 和 授 课 节 奏 。 次 , 师 应 不 断 地 充 实 自身 的知 识 储 备 其 教 应 充分地利用 现有 的资料数 据库 , 多跑 图 书 馆 、 案 馆 、 料 档 资
室 , 可 以利 用 互 联 网 , 寻 找 教 材 以外 的 文 字 、 片 、 像 带 也 来 图 录
一 ●. _ 一 一 . 一 , √ 1 I _ , ' 0 . , r I 。 一
程 改 革 的 不 断 深化 . 程 改 革 课
的 实 效 逐 步 凸 显 出来 . 是 各 可
的背 景 下 , 管 我 们 无 法 彻 底 否 定 “ 堂 灌 ” 教 学 方 式 . 是 尽 满 的 可
蔓 。: t , r


改 革 的 深 化 就 必 须 处 理 好 四
个 方 面 的 问题 . 教 师 对 教 材 即

0 0 0 l l
。 曩 ■ ~
的 质 疑精 神
针 对 上述 问题 . 师 在 实 施 课 程 改 革 的过 程 必 须 从 以 下几 教
神 吃透 . 牢 把 握 制 度 的精 神 实 质 . 后 按 照 实 事 求 是 的原 则 牢 然 因地 制 宜 地 分 析 学 校 的实 际情 况 . 而 制 定 出 适合 校情 的制 度 进 和规 定 . 只有 这 样 . 能 真 正把 课 程 改 革 的要 求落 实 到 位 。 才
施 课 程 改 革 的 制度 建设 问题
要 处 理 好 课 程 改 革 与 高 考 的 关 系 . 为基 本 的要 求 就 是 不 最 应 再 站 在 旧 有 的立 场 上 去 看 待 新 的课 程 改 革 课 程 改革 是 国家 推 行 的政 策 . 现 着 国 家 的 意 志 . 体 高考 作 为 当前 我 国 进 行 人 才 选 拔 的重 要 途 径 . 然 是 国家 意 志 的 体 现 . 者 的最 终 目标 应 仍 两 是 统 一 的 .都 应 体 现 出对 受 教 育 者 的促 进 和 对 公 共 意 志 的 维 护 . 正 是 出 于 这 个 原 因 . 们 也 有 理 由 相 信 高 考 必 将 随 着 课 也 我 程 改 革 的 推 进 而 改 变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正 进 行 着 改 革 . 考 同 样 高 也 面 临 着 改 革 在 课 程 改 革 的 过 程 中 , 们 只 有 参 照 高 考 的 现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