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牡丹亭_中的情

合集下载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情理冲突融合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

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

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

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戏剧杰作。

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剧作品,其中,尤以《临川四梦》著名,而《牡丹亭》更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

要想通过《牡丹亭》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须先从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说起。

一、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和所处时代思想氛围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参加科举人仕来光宗耀祖。

青年时期他已崭露头角,21岁中举,曾随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的道德规范,以致影响了他后来的出人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

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这与他刚直清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人“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地位汤显祖就在其罗致之列,但他拒绝了邀请,由此名落孙山。

这段经历对汤显祖打击很大,但同时也给他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

直到1582年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作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

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任无关紧要的闲职,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创作。

《牡丹亭》 论文#(精选.)

《牡丹亭》 论文#(精选.)

《牡丹亭》赏析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

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

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对《牡丹亭》的简单认识:一是《牡丹亭》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在春日渐暖时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及对自由的初步渴望。

杜丽娘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挣脱牢笼的束缚;二是《牡丹亭》把杜丽娘描绘的形象生动,散发着当时女性少有的光彩,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梦境与现实的不断交织,营造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故事传奇。

关键词:渴望自由呼唤个性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其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

从其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规矩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规矩”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

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

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怀春之情也随之萌发出来。

買恼擋議諭鴝弯删荭蘭龟闻聶缱芜軾倾壩鷂塹紗铍鏇詎謅锢詭悦筍鸢猕漬签顴饺韻臨攣膑鮞臨塋蔼谝殞堅鮚櫚询氩駿冁髋锄阗暈癱谐麽閣獻鹪謬褛躊跸簀详讵貶軛鑌詞內墳驶擔录渾繒靨爐讥墙冁滌礬谑兑财。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情论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情”的感悟。

本⽂将拟对其⾄情论作简要论述。

⼀、“情”与“⾮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鸡群,并在⽂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的欲望、⼈的追求、⼈对物的占有,是⼈的⾃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是⼈主动进取的⼀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鲜明的⼈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动⽽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定的困难。

因为在⼀定篇幅的作品中⼈物的⾏动总有⼀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到了男⼥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欲”的内涵要⾼,“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真、⾄善、⾄美之物,如杜丽娘⾃⾝所⾔“⼀⽣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与杜宝、陈最良三⼈始终围绕着“学⽽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个“⾮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以才⾃许,但⼀出场便堕⼊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辈⼦诗书,最终不过是⼀介陋儒⽽已。

⽽杜宝对宦途⽣涯总是充满着⼀种忧患与疲倦感,⼜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杨⽒,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2)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2)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2)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三、《牡丹亭》创作思想的矛盾《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现实的挣扎与反抗、追求与向往,其实隐含着汤显祖被“理”深深束缚的心态以及由之而来的困惑。

从汤显祖一生的奋斗过程看,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未在他心中停止过。

他在《牡丹亭》中描写了杜丽娘在虚境和现实两间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丽娘在虚幻世界里任自己的情流飞泻、爱火炽燃;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丽娘是知书识礼的闺秀,“不向人前轻一笑”,还魂之后,谈及与柳的婚姻,念念不忘的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耿耿于怀的是夫婿的状元及第。

这种矛盾在汤显祖的身上也存在,他在让丽娘为爱情东奔西突的过程中无法为她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归宿,只好在现实秩序中为她寻觅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稳妥结局。

杜丽娘那“情”的奔突力量在现实中的无奈处境,包含了汤显祖对其所信仰的“至情”的淡淡幻灭感。

另一方面,汤显祖在具有了进步的人性观念的同时,头脑中还滞留着很多传统伦理观念。

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公开宣称,戏曲应当为完善“三纲五常”、为维护封建教化服务。

他还在《南柯记》中大谈女性的“三从四德”。

“夫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而从子。

四德者,妇言、妇德、妇容、妇功。

有此‘三从四德’者,可以为贤女子矣。

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推祟的节妇义夫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

他在打破传统规范的同时,也想树立起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典型,但在现实中一时又难以实现。

茫然四顾之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占了上风。

于是,当杜丽娘还魂回生后以“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原则声明婚姻“必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曾被汤显祖所鄙夷、冲击的封建伦理规范制度下遵礼守德的封建贤良女子的形象又出现在眼前了。

汤显祖本人在《牡丹亭题词》中也明确点破了这个主旨。

他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展现现代情感的方式而著名。

本文将以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为核心,探讨《牡丹亭》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和意义。

一、《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点《牡丹亭》在古代戏曲中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地相思的浪漫描绘《牡丹亭》通过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的异地相思情感描写,展现出浪漫而悲切的情感体验。

两人在牡丹亭相遇,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他们通过书信和梦境来交流情感,无尽的思念和期盼增加了作品的浪漫主题。

2. 精神追求与超脱现实的浪漫精神杜丽娘在被迫嫁给他人后,选择了自杀,希望能在阴间与柳梅真相聚。

这种精神追求和对于灵魂自由的追求,体现了《牡丹亭》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3. 幻境般的夢境描写《牡丹亭》中的梦境描写独具匠心,通过夢境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

梦境的浪漫情节与现实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牡丹亭》与现代情感的关联尽管《牡丹亭》是古代戏曲作品,但其中展现的情感与现代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牡丹亭》展现了现代情感的特点:1. 自由恋爱观的呈现《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展现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

他们追求真爱并不顾传统观念和道德约束,这与现代社会中对于自由恋爱观的呼唤不谋而合。

2. 情感表达的开放与直接性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梅真通过书信和梦境表达情感,他们直接而坦诚地向对方表达内心的感受,无需任何掩饰。

这种开放与直接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倾向相契合。

3. 爱情与生命的边界模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选择了自杀,希望与柳梅真在阴间相聚。

这种爱情与生命边界模糊的情感描绘与现代社会中对于爱情与生命的复杂关系的思考相呼应。

总结:《牡丹亭》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古代戏曲作品,通过异地相思、精神追求和幻境夢境等手法展现了浪漫的主题。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热情赞美了人世间的情感,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热烈追求。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汤显祖都重视“情”的存在和作用,《牡丹亭》则正是他“至情”思想的精彩演绎。

汤显祖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有情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

”在了解《牡丹亭》之前,从来都不知道世上能有这般纯粹的爱,爱如梦,梦相爱,却能爱到至死都不修。

只因梦一场而生爱,只因梦中爱而香消玉殒,又因爱的思念而人鬼相约,最后也是因为爱杜丽娘死而复生。

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掩藏着作者对“至情”的追求和对世间真正情感的理解。

《牡丹亭》中第三出到第五出交待了杜丽娘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出生于太守家庭的千金小姐,整天被关在房里学绣、读书,睡个懒觉也要被念叨,父亲还要怪罪“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父亲深怕她不知书,不知礼。

就选个思想腐朽的陈最良老先生来教她,这位先生为了避免提到男女之情而故意误解《诗经》中的关雎一篇。

正是杜丽娘所生活的无聊烦闷憋屈的环境,使得她对自由和情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渴望和追求。

正是这种渴望而使杜丽娘走上了“至情”之路。

《牡丹亭》围绕着杜丽娘的“至情”之路而展开叙述。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2、对情的思念与追求;3、对情的执着于捍卫。

一切都是为情而存在,为情而发生,为情而结局。

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杜丽娘有感于春光而萌生对爱情的渴望,在肆无忌惮的梦境中体会了爱情的幸福。

在人的世界里,封建社会的教育,压不住“情”的生长。

闺房的重门,也锁不住“情”的驰骋。

生于太守府中,杜丽娘是寂寞的,是不自由的,在她情窦初开之时却不能得到满足。

同时,她也是叛逆的,多情的,即使父母先生都不愿她了解男女之间的情感,甚至是阻止她了解,可她仍然能够从其他途径了解,就像她没有读过《诗经》却能够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正含义。

《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论《牡丹亭》中的情与理

论《牡丹亭》中的情与理

《 惊梦》 中刻画 的情人像 烟雾一样飘散 ,
留下 冰 冷 世 界 的 凄 凄 画 面 , 于 是 又 有 了
《 寻 梦》 , 在梦 中无法 找到 , 最后 感病而 死 的哀绝与无奈 。杜丽娘虽然死于莫名 其 妙的相思病 , 但此病 的病因却源 自封
建礼教 的无情压 迫 。她虽然 死了 , 但是
没落 的颓势 。在思 想上 , 明朝统治 阶级
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 , 从建 国一 开始就
继承元代的方针 , 以 程 朱 理 学 为 封 建 统
的武器不 过是 一种 人性 论思 想 。剧 中 所 歌颂 的那 种超 越生 死的爱 情 ,也不
过 是 一 种 带 有 神 秘 色 彩 的 幻 想 , 这 种
件 下 的必然结 果 。在 封建社 会 的土壤 中, 缺乏 彼此 了解 、 相 知相 许 的爱情 基 础, 冒进 、 仓促 的爱情 种子 催生 了一 幕 幕一见钟情 的罗曼蒂克 。于是便 出现了
材。 《 牡 丹亭 》 虽然也 取材 于此 , 却 有全 新 的突破 。 “ 情有 者理 必无 , 理有 者情 必无。 ” 这 是汤显 祖创作 《 牡丹亭 》 的思 想基础 。 剧 中的“ 情” , 不仅 指男 女之 间 的爱情 , 从广 义而 言 , 更是 指人 的 自然 本性 , 七情六 欲 。 《 牡 丹亭 》 极 力讴歌 和 渲染 至情 至爱 ,以批判 的姿 态展现 了
治 的正 统思想 , 以理学 教化 民众 , 选取 人才。被封为绝对权威 的理学发展到这 个时期 已 日趋教条 、 僵化 , 严重 束缚 了 人们 的思想 和社 会发展 的需要 。同时 ,
理道德 的束缚 , 热烈 、 大胆 、 执 着地追求 属于 自己的爱情 。这份火热 的爱情终究 只 能埋在地 下 , 一 旦破 土 , 将 遭受 现实 的灭顶之灾。这也是《 牡丹亭》 浪漫主义

论《牡丹亭》中情、理、势“并露而周施”

论《牡丹亭》中情、理、势“并露而周施”

把 领 口松 、 带 宽 ”的 直 言 不 讳 , 衣 强 抱 的 激 情 行 衣 牵
女 被 “ 动 情 肠 ”, 旦 得 知 自家 有 “ 花 园 ” 决 定 讲 一 后 且 游 园 , 迈 出 了叛 逆 者 青 春 朦 胧 觉 醒 的 第 一 步 。 离 经 便
叛道 意识原 是 在封建 礼教堡 垒 内部产 生 的。 游 园惊 梦 的 核 心 情 节 是 杜 丽 娘 与 梦 中 情 人 云 雨 交 欢 。尽 管 此 前 的 小 说 戏 曲 中 不 乏 才 子 佳 人 私 相 媾
“ 川 四 梦 ”中 的 《牡 丹 亭 》, 创 作 主 旨乃 是 歌 临 其 颂 至 情 战 胜 天 理 , 似 乎 已成 为 当 前 学 界 主 流 评 论 的 这 共识 。既然 如此 , 什 么 “ ” 代 表 杜 宝 、 氏 、 为 理 方 甄 陈 最 良结 末 是 全 都 封 官 加 爵 , 与 “ ” 代 表 杜 丽 娘 、 是 情 方
徐振贵 , 焦福民
( 曲阜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 宁 236 ) 7 主 旨乃 是 歌 颂 至 情 战 胜 天 理 , 似 乎 已 成 为 “ 牡 其 这
当前 学 界 主 流 评 论 的 共 识 。但 本 文认 为 , 牡 丹 亭 》 实 乃 是 情 、 、 “并 露 而 周 施 ”, 儒 《 其 理 势 是 释 道 s gc 对 立 又 日渐 融 合 的 大 势 所 趋 背 景 下 的 产 物 。 _  ̄ 关 键 词 : 曲 艺 术 ; 牡 丹 亭 》; 术 创 作 ; ; ; ; 露 周 施 戏 《 艺 情 理 势 并 中 图 分 类 号 :8 1 J0 文献标 识码 : A
人 ”的严 厉 训 诫 , 又 不 无 对 其 “ 议 婚 配 ” 身 大 却 未 终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
何 姗 罗 嗣 亮 2
(. 1 中国计量 学 院 图书馆 , 江 浙 杭州 30 1 ; . 1 0 8 2 中山大学 哲学系, 东 广 广州 50 7 ) 12 5
[ 要 ] “ 是 《 丹 亭》 一 个 重 要 主 题 , 该 剧 的 灵魂 。 汤 显 祖 将 “ ” 升 到 了本 体 的 意 义 , 该 剧 中 ,情 ” 先 是 一 种 自然 摘 情” 牡 的 是 情 提 在 “ 首
情 抬 到 了本 体 的高 度 。 当然 , 显 祖 不 是 哲 学 家 , 情 反 理 还 是 汤 以
汤显 祖 的 “ ” 当 时 的 反理 思 潮 密切 相 关 。 明 王 朝 定 程 朱 情 与
理学 为 正 统 思 想 , 学 在 政 治 的 调 教 下 日趋 僵 化 、 板 , 重 束 理 古 严 缚 着 人 们 的思 想 , 时 , 些 假 道 学 家 们 借 助 理 学 为 自 己谋 取 私 同 一
意义的情, 情欲 , 即 然后 才是 一种 社 会 意 义 的 情 , 即情 爱 , 过 对 情欲 和 情 爱 的 肯 定 ,牡 丹 亭》 际上 也 充 满 着 对封 建社 会 的“ ” 反 通 《 实 理 的 抗 和 对 自 由和 个 性 的 追 求 。 正 因为 《 丹 亭》 牡 中的 “ ” 着 丰 富 的 意 蕴 , 才 能 超 越 以 前 的 言情 题 材 剧 作 , 戏 曲 史 上 划 上 浓 重 的 一 情 有 它 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8期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e ka n z o u n
No. 20 6 8 0 Ge e a . n r 1 No. 55 1
总 第 1 5期 5

文学研究 ・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至情观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至情观

古代文学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至情观苟思渝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十娘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旨在赞美人世间的情感。

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于情感的热烈追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纲领,汤显祖都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灵长,就是因为挚情的观念。

世间万事皆有情,并由此衍生了诗歌和故事,情使人行于天下。

本文探讨了《牡丹亭》中杜十娘的至情观,旨在通过对于杜十娘人物的分析,讲述这场纯粹的爱情和汤显祖对世间真正情感的真挚理解。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至情观一、杜丽娘其人分析《牡丹亭》主要是围绕着杜十娘写就的故事,杜十娘原本就是一个如花美眷,无论从容颜,还是性格上都令人流连忘返。

杜十娘生于太守府中,但是却寂寞而不自由,她在情窦初开之时无法得到情感的满足,有感于春光,萌发对爱情的渴望,却只能在闺房的重重门锁之中,难以纾解。

杜十娘在一场梦境之中,体会到了爱情的幸福,这种叛逆而多情、寂寞而孤独的女人,最是希望能够了解男欢女爱。

杜十娘是一个对情十分执着的女人,在爱情不能实现之时,怀有一腔幽怨,最终接受柳梦梅爱情的时候,爱情倾泻而出、无怨无悔。

二、至情观人之所以心系于世界万物,就是因为人有情感,情感有局限于生死的情感,也有超越生死的情感。

至情观,就是指情感已经超越生死、终身相守、不离不弃。

这种事情的观点可以突破生死、突破界限,使得杜十娘为实现理想中的情感而起死回生。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但是却体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思想观点之中,人之所以超脱于动物,乃是因为这种事情观点的生发。

很多人一股精气神儿之所以凝聚而不散去,正是因为其总相信人间有爱,相信世间有爱的情怀。

(一)杜十娘与柳梦梅爱情经过杜十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可谓情不知所起,却因为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杜十娘对于情郎的爱,源自于万物对于其的成全,这种成全是对于人间有情观点的描述和迎合。

牡丹亭至情论的理解

牡丹亭至情论的理解

牡丹亭至情论的理解引言《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而闻名,其中包括了至情论的主题。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至情论的理解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至情论的概念和含义至情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关于人性和情感的哲学思想。

它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体利益和欲望,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

至情论强调人类应当追求这种至高无上的情感,并将其视为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恋关系展现了至情论。

主要角色杜丽娘和柳梦梅都表现出对爱情追求的渴望,并将爱情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他们的情感超越了个体利益,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之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都面临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真挚的爱情。

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现了至情论的精髓。

1. 杜丽娘杜丽娘是一个积极向上、勇敢坚定的女性形象。

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屈不挠,始终坚持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即使被迫下嫁他人,她仍然保持对唐伯虎的深深思念,并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换取与唐伯虎相见的机会。

她以自己生命为代价,表达了对至高无上爱情的追求。

2. 柳梦梅与杜丽娘不同,柳梦梅是一个内向、温柔而受害者意识较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面对家庭的强迫婚姻时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她的死亡被视为对至情之恋最大的牺牲,也凸显了至情论中对爱情价值的肯定。

三、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观杜丽娘和柳梦梅都具有独特而坚定的爱情观,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与至情论有着紧密联系。

1. 杜丽娘的爱情观杜丽娘认为真挚的爱情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事物。

她将自己与唐伯虎之间纯洁而深厚的感情视为超越一切利益和欲望,追求至高无上爱情。

她愿意为了与唐伯虎相见而舍弃自己生命,这种牺牲体现了她对真挚爱情价值的坚守。

浅谈《牡丹亭》中“情”的丰富性

浅谈《牡丹亭》中“情”的丰富性
族 , 长在 名门 ,年已及笄 ,不得 早成 佳赔 ,溅为虚度 肯舂。光 明如 过隙 耳 ,可惜妾身颜 色如
花,岂料命如~叶乎 ! ‘ … 没乱里春情难遗 ,舄地里怀人幽怨 。则 为俺生小 婵娟 ,拣 名门一 例 ,

例 里神仙脊。甚良缘 ,把 青春抛 的远 。俺 的睡情 准见?则 索因循腼腆 。想 幽梦谁边 ,和 春
光暗流转?迁延 ,这衷怀哪出 占?淹煎。泼残生 ,除向 天! ’ '作为名门闺 秀,她 本来 应该成为
维普资讯
S CD
茂 林 修 竹
双 幅上 引 首 四 寸 , 下 引 首二 寸 七 分 。
两 幅半 上 引首 四 寸 二 分 下 引首 二 寸 九
子们 卜 分注意这一点 ,他们 之所以追求 一种 索朴 自然的美之境 界 ,原 因也 正在这 里。徐渭 在
讲到这一点时就说 艺术创作 “ 宜俗 、宜 真,不 可若一文宇 ,越俗 、越 家常 ,越 警醒 ”“ 俗越 越 雅 ,越淡薄越滋味” ( 又题 昆仑奴杂剧后》 。“ 《 ) 俗”成为明后期文人士子追求 的一 种美 的艺术 境界 。如 《 牡丹亭》中杜 丽娘对理学 的叛逆精神 。红 《 惊梦》一出 中杜丽娘叹 道 :“ 吾生 于宦
判。
即使有封建礼法 的束缚 ,作暂 住喇中依 然对社 会的 黑暗进行批判 。如 《 谒遇》一 出 ,作 者借 柳梦 梅之 口,表达 了他对朝廷重 财而 轻才 的不满 。在 《 圆驾 》一 出中 ,杜 丽娘也 唱 出 _ 『 对现实社会 的愤恨 ,“ 问浮殿见 了些青 面獠 牙 ,也不 似令番怕” 在 ,十八层地 狱中 的判官最 终 尚且 通融人情 , 而人 问的金銮宝殿 卸显得 比地狱还 要阴森 。生 身之父 竟然不 能容 忍女 儿用生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爱情的至情:牡丹亭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柳永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至情论。

这段爱情发展过程中,柳永对杜丽娘产生了强烈的爱情感受,并表达了他对杜丽娘至情至性的追求。

在柳永被困牡丹亭后,他饱受相思之苦,对杜丽娘的爱情愈发深沉,甚至愿意为了能与杜丽娘重逢而放弃一切。

这表明了至情论中爱情的至情和坚守。

2. 生命的至情:牡丹亭还通过柳永因相思而隐退山野,追求自己的艺术和文化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至情。

柳永在被困牡丹亭期间,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仍然不忘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将自己的心境寄托于创作中。

这体现了牡丹亭对于生命至情的追求,即通过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实现生命的至高价值。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是元人高大维提出来的一个关于爱情观的理论。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纯粹且超脱世俗的。

在牡丹亭这个故事中,柳永和杜丽娘的爱情就被认为是至情的典范。

至情论强调人们应该追求真爱,而不是只是追求一时的欢愉。

真爱是纯粹的感情,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而柳永和杜丽娘的爱情正体现了这一点。

尽管他们相遇的时间短暂,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在剧中,柳永不顾一切地追求杜丽娘。

他愿意为了杜丽娘付出一切,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名利和地位。

这展示了他对爱情无私的追求,体现了至情的价值观。

牡丹亭的至情论也表达了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

在剧中,柳永情愿以死来表达对杜丽娘的爱,他认为真爱应该超越世俗和道德的束缚。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了感情的至高无上性格。

总之,牡丹亭的至情论通过柳永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传达了真爱应该是无私、纯粹且超脱世俗的观念。

它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真爱,而不是只是追求一时的欢愉。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和戏剧中具有深远影响。

牡丹亭至亲论的理解

牡丹亭至亲论的理解

牡丹亭至亲论的理解
《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

该剧讲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至情”理念的探讨。

“至情”理念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宣扬的一种情感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不受礼义、道德的约束,是一种纯粹、深沉、执着的情感。

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描绘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至情”理念的赞美和追求。

杜丽娘是一位深闺中的千金小姐,偶然梦见一位英俊的书生柳梦梅,便对他一见钟情。

尽管她知道这样的爱情是不被世俗接受的,但她依然无法抑制自己对柳梦梅的思念。

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她不顾一切地离家出走,甚至不顾生死。

最终,在阴间和阳间的帮助下,她和柳梦梅得以重逢,实现了他们的爱情。

杜丽娘对柳梦梅的爱是深沉而执着的,她不惜冒着风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种爱情观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表达了一种对真爱至死不渝的追求。

这也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倡导的“至情”理念。

然而,在《牡丹亭》中,作者并没有将“至情”理念贯穿始终。

在剧的后半部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美满的结局。

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至情”理念的力量,使得剧作未能完全跳出传统礼教的束缚。

总的来说,《牡丹亭》中的“至情”理念表现在杜丽娘对柳梦梅深沉的爱情上。

这种爱情观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表达了一种对真爱至死不渝的追求。

然而,在剧作中未能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使得“至情”理念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背景介绍及对《牡丹亭》的概述二、《牡丹亭》与汤显祖的至情论1.至情论的内涵2.《牡丹亭》中至情论的体现三、至情论在《牡丹亭》中的表现1.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3.反对理学教条,争取个性解放四、总结:《牡丹亭》对后世的影响及至情论的意义正文一、引言《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爱情戏曲。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之间深厚的爱情,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

二、《牡丹亭》与汤显祖的至情论至情论是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提出的,主张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一切事物皆由情感生发。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1.至情论的内涵至情论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个体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情感束缚。

2.《牡丹亭》中至情论的体现《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是至情论的集中体现。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阶级,是至情论的典型代表。

三、至情论在《牡丹亭》中的表现至情论在《牡丹亭》中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而死,柳梦梅为爱而生。

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是至情论的强烈体现。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

他们的爱情,是至情论的又一重要体现。

3.反对理学教条,争取个性解放汤显祖的至情论,是对当时理学教条的反对,他主张个性解放,主张真实的情感。

这一观点,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总结:《牡丹亭》对后世的影响及至情论的意义《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的杰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_牡丹亭_中的情

试论_牡丹亭_中的情

分的表达了情的力量。
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
“有情之天下”的表达
云 处 处 生 。” “ 正 是 , 官 也 清 ,
汤 显 祖 认 为 “ 世 总 为 情 ”, 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
这种情在 《牡丹亭》 中固然是以 两三声。”“千村转岁华,愚父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为代表, 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
之天下”更是一种全民性的。在 包括亲情在内,但为了表现杜丽
遂昌任知县期间,汤显祖最大程 娘、柳梦梅之间“情之至”的状
度的实现自己“有情之天下”的 态, 《牡丹亭》 中的亲情的表达
理想,他兴教劝学,拿出自己的 被大大的淡化了。但是我们如果
俸禄筹备了遂昌的第一座书院, 仔细阅读还是会发现,在杜丽娘
重视培养民众淳朴、善良、勤奋 与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可磨
绝倒于丽娘之“至情” 《牡丹亭》 里的“情”,杜 丽娘的爱情当属代表,她一个闺 楼里的小姐,“为诗章讲动情 肠 ”, 感 到 “ 关 关 睢 鸠 , 尚 然 有 洲诸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在诗歌的感发下萌生了对爱情的 追求。对于自己的青春与美,丽 娘最初是不自觉的,当她看到了 后花园一片繁盛的春景时,终于 认识到自己也正处于人生的春 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 何 天 , 赏 心 乐 事 谁 家 院 。” 春 本 易逝,人生之春天又何尝不如 此,丽娘不愿自己的春天如这后 花园之春天一样无人可识,这正
是她感梦的因由。因怀春而伤春 的女性比比皆是,并没有什么难 得,杜丽娘得为“至情”的代 表,正在于她之“生可以死,死 可 以 生 ”。 能 为 了 爱 情 超 越 生 死 的界限,“梦其人即病,病即弥 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她的爱情发生得何其浪漫,后花 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的莺燕, 刺激了她青春的觉醒,当她渴望 如古代的佳人一样早成佳配之 时,柳梦梅来到了她的梦中,在 芍药栏前,湖山石边与她“千般 爱 怜 , 万 般 温 存 ”。 梦 中 的 一 次 甜蜜而短暂的相恋,竟让她追忆 成病,最终夭亡。难得的是,即 使成为鬼魂的杜丽娘仍然大胆追 求自己的爱情,与柳梦梅再次相 恋,并在爱人的协助下“死三年 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 生 。” 这 正 是 汤 显 祖 所 要 表 现 的 “情”的力量。它超越生死,也 超越了一般所谓“必因荐枕席而 成亲,待挂冠而为密”的爱情。 在汤显祖看来,情是生命的冲 动,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它 生生不息,因为它,丽娘感到了 生命的力量,体会到渴望情爱乃 是人的天性使然。它使人无故而 喜,无故而悲,为它断尽肝肠。 它的巨大力量足以让杜丽娘为情 而死,而又在情的感念下而生, 其中的兜转曲折没有情的驱使是 万万实现不得的。汤显祖深切的 认识到青春的美好,女性的美 好,生命的美好,情的美好,他 也坚信世间必有“至情”之人, 他想真正写出“情之至”的状

试论_牡丹亭_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

试论_牡丹亭_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26XIANDAI YUWEN2008.01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明万历26年(1598),至今已经400余年。

这部传奇一直演出不断,而且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高度评价。

特别是其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和争论的热点。

本文仅就《牡丹亭》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做一探讨。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而戏剧冲突不能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予以体现。

这不仅仅是要表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对作者和作品的影响,也会体现其中。

而汤显祖所处的明代中晚期是一个思想激荡,矛盾激化的时代。

一方面,统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鼓吹以孔子为神圣,以儒学为正宗,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

二程宣扬“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二程集》第312页)“道心”即“本心”,是“天理”;“人心”是“情”之不善,是“私欲”。

人心与道心的对立,就是人欲与天理的对立。

所谓天理,就是社会道德伦理的最高原则以及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

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二程集》第1272页)因此要“灭私欲”,“明天理”,以免于禽兽。

所谓人欲,既是私欲,又是物欲,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被眼、鼻、耳、口、身的色、香、声、味、安等物欲所引诱,以至“灭天理”而不能迷途“知返”。

朱熹认为“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二) 而且进一步发挥说:“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百姓的生存欲求,男女的爱情自由,都被视为万恶的“人欲”。

宣扬“天理存,则人欲亡”。

另一方面,随着明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期间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出现了“末(工商业)富居多,本富益少”的局面。

共入临川梦中梦_试论陈寅恪先生的_牡丹亭_之杜丽娘_至情_说

共入临川梦中梦_试论陈寅恪先生的_牡丹亭_之杜丽娘_至情_说

一、“共入临川梦中梦”陈寅恪(1890-1969年)先生《诗集》中有1957年5月作《丁酉赣剧团来校演牡丹对药梁祝因缘戏题一诗》,诗云:金楼玉茗了生涯,(年来颇喜小说戏曲,梁祝事始见于萧七符书也。

)老去风情岁岁差。

细雨竟鸣秦吉了,故园新放洛阳花。

相逢南国能倾国,不信仙家果出家,共入临川梦中梦,闻歌一笑似京华。

[1](P126)此“玉茗”即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文集》。

“共入临川梦中梦”,当与汤显祖相涉。

陈寅恪先生强调中国诗学中有古典与今典,“古典”为旧籍之出处,今典为当时之事实。

[2](P7)以“古典”言之,1550年,江西临川诞生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同时代人。

其剧作有“临川四梦”,即1598年完成的《还魂记》(《牡丹亭》)、1600年完成的《南柯记》、1601年写作的《邯郸记》和《紫钗记》。

郑培凯先生在大著《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一书中,第四章《汤显祖的文艺观与〈牡丹亭〉曲文的艺术成就》所论,从李贽的“童心”、“真心”、“本心”的“绝假纯真”,论及汤显祖所塑造之杜丽娘的“情至”与“情真”;第六章《解到多情情尽处———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亦分析了《牡丹亭》的情至情真。

[3](P218-232)如后节所述,陈寅恪先生1919年即提出《牡丹亭》杜丽娘之“至情”说,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所作“共入临川梦中梦”诗句的背景。

以“今典”言之,《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1957年条云:“本年前后,先生喜听京剧、昆曲等[藉抒思古之幽怀,如遇京中名角来穗],时驱车市内欣赏之。

”如该年诗中有“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共入临川梦中梦———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说作者简介姜伯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姜伯勤[摘要]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

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

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

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

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2000字《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其情理思考是其戏曲艺术的核心,也是其被后人不断传颂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牡丹亭》中的情理思考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一、形式上的情理思考《牡丹亭》的情理思考首先表现在其戏曲艺术形式中。

这一形式不仅体现了剧情的发展,还反映了演员和观众的心理和情感。

首先是角色的设定。

《牡丹亭》中的角色众多,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通过不同的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

例如主角杜丽娘,她的娇嗔、妖娆、浪漫等特点都通过演员的表演得到了准确的体现。

这种角色设定的差异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曲中的情感。

其次是节奏和音乐。

《牡丹亭》的节奏忽快忽慢,有时悠扬动人,有时高潮迭起,能够有效的抓住观众的情感。

音乐也是《牡丹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能够直接表现情感,抒发角色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情感的媒介,也是观众与角色之间产生共鸣的桥梁。

最后是对白和动作。

在剧中,角色的对白能够有效的表达情感,而动作则能够更深刻地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杜丽娘的痛哭流涕,反映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

而对白中太后的批示和旁白,则为整个故事提供更为丰富的背景和情感交代。

二、内容上的情理思考除了形式上的情理思考,还有是具体内容上的情理思考。

首先是对人性的思考。

乐春园是一个极富人性的宫廷,其中的角色也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杜丽娘与柳梢青的爱情,李公子和奵盘结的故事,都很好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普遍性。

情感的起伏和波折,使角色们更加具有生命力。

其次是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牡丹亭》中,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的个性解放意识交融在一起。

在杜丽娘与柳梢青的爱情中,传统的婚姻和家族观念受到了挑战。

尽管最后他们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但他们的爱情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

最后是对死与生的思考。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死和她重生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0文学教育
鉴赏者
孙文静
试 论 《牡 丹 亭》 中 的 情
“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 唱牡丹词。”汤显祖在 《图南邀 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 中这样 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 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 昌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 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 《牡丹亭》 终于完成。如果说他 的前一部剧作 《紫钗记》 还只是 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 《牡 丹亭》 他则寄予了厚望,尽管辞 官不作,汤显祖的生命活力与热 情并没有消退,他希望通过自己 的创作来抒发自己对于生命的关 注,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汤 显祖自己曾表示“一生四梦,得 意还惟在牡丹”,态度十分自得, 这不仅仅来自“《牡丹亭》 一出, 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成 功的满足感,更源于这种家传户 晓的传播,能够把他“唯情”的 观点传达出去。
分的表达了情的力量。
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
“有情之天下”的表达
云 处 处 生 。” “ 正 是 , 官 也 清 ,
汤 显 祖 认 为 “ 世 总 为 情 ”, 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
这种情在 《牡丹亭》 中固然是以 两三声。”“千村转岁华,愚父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为代表, 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
之天下”更是一种全民性的。在 包括亲情在内,但为了表现杜丽
遂昌任知县期间,汤显祖最大程 娘、柳梦梅之间“情之至”的状
度的实现自己“有情之天下”的 态, 《牡丹亭》 中的亲情的表达
理想,他兴教劝学,拿出自己的 被大大的淡化了。但是我们如果
俸禄筹备了遂昌的第一座书院, 仔细阅读还是会发现,在杜丽娘
重视培养民众淳朴、善良、勤奋 与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可磨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罗汝芳所代 表的泰州学派重生、贵生观念的 影响。因为弘扬人的生命之情, 不压制人的生命力,正是贵生、 重生的表现。而为汤显祖所倾慕 的李贽与达观和尚的济世之情, 也深深影响了汤显祖。达观为了 阻止矿税,毅然向皇帝进言,明 知生命遭受威胁但仍然义无反 顾,因为他深知既然自己的生命 宝贵,那么天下人的生命皆当宝 贵。受到他们的影响,汤显祖当 然不能满足于一己之闲适,他要 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这“生生之 仁”的力量,写出人天性的真情 的不可抑止。他要写出人的情 感,表现一个有情的世界,写出 自然赐予人类的情感力量。他希 望自己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释 放出人的天性,创作出“情”的 颂歌。
但是汤显祖的情的内涵则远远不 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
止于此。汤显祖向往“有情之天 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
下”,他在 《青莲阁记》 中提出 雨露桑麻。”这里清乐和美,老
“有情知天下”的说法:“世界 少相安,春耕以时,人民生活祥
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和恬美,官民易亲。在这里,人
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 们自觉自愿的耕作劳动,没有官
《牡丹亭·劝农》 里,剧中杜宝于 一出中,当他得知女儿白日闲眠
农忙时节亲自下乡劝农,经历了 十分的恼火,加以严厉训斥。在
他心中,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培 养与女儿自身的材质将她培养成 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为此他花 心思为女儿觅良师,展读诗书, 无非也是希望“他日嫁一书生, 不 枉 了 谈 吐 相 配 ”。 甚 至 包 括 后 来他得知杜丽娘起死回生,他仍 然“刁打状元郎”辞不认女,都 可以看做是杜宝对女儿的另一种 爱。丽娘作为他唯一的孩子,他 对女儿是十分疼爱的,所谓爱之 深责之切,对她的期望也很高。 从一个严于礼教的父亲的立场和 角度出发,他当然不会认同丽娘 与柳梦梅这种不遵礼教的结合, 而女儿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居 然不惜抛头露面,公然走上金銮 殿宣布自己爱的誓言,这对于杜 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的行为 与他对女儿的爱的理解有关,在 他眼里,对女儿最大的爱是帮助 她维持淑女的风范以及名声。亲 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理解方式 的差别。杜夫人作为女儿的教育 上的一个协助者,相对杜宝她对 女儿的更加的宽容和娇宠,最初 她尽责的协助杜宝将女儿培养成 一个严格遵从礼教的大家闺秀, 但到后期,作为一个母亲她更在 乎的女儿的生死和幸福,态度是 十分柔软宽容的,在剧中对杜丽 娘父母亲不同的亲情表达的表现 是十分恰切的,与现实十分相 符。
是她感梦的因由。因怀春而伤春 的女性比比皆是,并没有什么难 得,杜丽娘得为“至情”的代 表,正在于她之“生可以死,死 可 以 生 ”。 能 为 了 爱 情 超 越 生 死 的界限,“梦其人即病,病即弥 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她的爱情发生得何其浪漫,后花 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的莺燕, 刺激了她青春的觉醒,当她渴望 如古代的佳人一样早成佳配之 时,柳梦梅来到了她的梦中,在 芍药栏前,湖山石边与她“千般 爱 怜 , 万 般 温 存 ”。 梦 中 的 一 次 甜蜜而短暂的相恋,竟让她追忆 成病,最终夭亡。难得的是,即 使成为鬼魂的杜丽娘仍然大胆追 求自己的爱情,与柳梦梅再次相 恋,并在爱人的协助下“死三年 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 生 。” 这 正 是 汤 显 祖 所 要 表 现 的 “情”的力量。它超越生死,也 超越了一般所谓“必因荐枕席而 成亲,待挂冠而为密”的爱情。 在汤显祖看来,情是生命的冲 动,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它 生生不息,因为它,丽娘感到了 生命的力量,体会到渴望情爱乃 是人的天性使然。它使人无故而 喜,无故而悲,为它断尽肝肠。 它的巨大力量足以让杜丽娘为情 而死,而又在情的感念下而生, 其中的兜转曲折没有情的驱使是 万万实现不得的。汤显祖深切的 认识到青春的美好,女性的美 好,生命的美好,情的美好,他 也坚信世间必有“至情”之人, 他想真正写出“情之至”的状
孙文静,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
097
的道德风尚,他扶植农桑,亲自 灭的深厚的亲情的。对于女儿出
下乡劝农,轻刑宽狱,关心民众 众的人才,杜宝夫妻是颇为自得
的衣食和疾苦,以情感人,遂昌 的,杜宝对女儿的评价是才貌端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治”的境 妍,女工精巧过人,从中可晓得
界。他在遂昌的从政经历,在 杜宝对女儿极为宠爱,但同时他
《牡 丹 亭》 中 得 到 了 反 映 。 在 对女儿也颇为严格,在 《训女》
阳明心学在中晚明的流行, 带来了“言情”的社会风潮,汤 显祖的故乡临川“王学”一度盛 行,因此心学对他有较大影响。 十三岁时,汤显祖遇见了“王 学”的后继者罗汝芳,并受到他 亲自的教导。当时的罗汝芳已经 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世称明德先 生,以“赤子之心”为其哲学思 想的核心,主张“生生之仁”是 人天生所具备的素质,人只须保 持和发扬他,不汤显祖一生都对这位人生哲 学的启蒙导师怀念不已,他认为 “人生而有情”的唯情观点,在
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 这种上下同心,充满欢乐祥和的
面,岂足道哉?”这个作品是为 气氛,类似世外桃园式的农业社
他的好友鸣不平之作,但是从中 会的描写,对于每一个人平等自
也可以看到汤显祖对“有情之天 由发展的尊重,正是汤显祖对于
下”的向往。“有情之天下”充 “有情之天下”的表达。
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上下同
不可避免的亲情
心,人的才智性情得到自由的发
“爱父爱母,不须学,不须
展。虽然在这篇文字当中,汤显 虑,天地生成之真心也。”子女
祖着重强调了如李白、李季宣或 对于父母赤子般的真心是每个人
者汤显祖自己这样的高才之士的 天性都存在的,而父母爱子女的
自由的发展,但是从汤显祖的从 心又何尝不是天性。汤显祖所推
政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有情 崇的出自人天性自然的情当然也
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 吏的驱赶和压迫。剧中,杜太守
从阶升,娱广寒。令白也生今之 亲近民众,赠与农民牛鞭,插
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 花,赏酒,扶植农桑,奖励耕
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 作,与民众其乐融融,达到了一
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 种政清人和的升平景象,是一个
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 民众得到自由发展的有情世界。
绝倒于丽娘之“至情” 《牡丹亭》 里的“情”,杜 丽娘的爱情当属代表,她一个闺 楼里的小姐,“为诗章讲动情 肠 ”, 感 到 “ 关 关 睢 鸠 , 尚 然 有 洲诸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在诗歌的感发下萌生了对爱情的 追求。对于自己的青春与美,丽 娘最初是不自觉的,当她看到了 后花园一片繁盛的春景时,终于 认识到自己也正处于人生的春 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 何 天 , 赏 心 乐 事 谁 家 院 。” 春 本 易逝,人生之春天又何尝不如 此,丽娘不愿自己的春天如这后 花园之春天一样无人可识,这正
096
鉴赏者
文学教育2010.10
态,他让丽娘与柳梦梅在梦里结 几番与民众的对答,汤显祖生动
合,梦可能是非真的,但是情的 细致的描绘了这种官民同乐的场
力量,生命的冲动确是无比真实 景。“众父老,此为何乡何都?”
的。而丽娘的死而复生,虽然是 “南安县第一清乐乡。”“美哉此
一种超现实的情形,但却恰如其 乡,真个清而可乐也。你看那山
《牡丹亭》 作为戏曲艺术中 最高成就的代表,影响了后世一 代又一代的作家,感染了一代又 一代的读者,正在于汤显祖在 《牡丹亭》 中创造了一个有情的 世界,写出了上天赋予人的真实 的情感的不可抑制,后代的读者 在牡丹亭中读出了真实的情感, 感受到人性真实的力量,并为之 鼓舞,这正是汤显祖愿意见到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