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最大流问题
5-4 最 大 流 问题
(2)标号过程 标号过程
给起点v 标上标号( , 1给起点 s标上标号(-,+∞); ); (表示 s是源点(起点),能够得到任意多的量。 表示v 是源点(起点),能够得到任意多的量。 ),能够得到任意多的量 表示 vs称为已标记的点。让S表示已标记点的集合 S 表示 称为已标记的点。 表示已标记点的集合, 表示已标记点的集合 未标记点的集合, 未标记点的集合 VS ∈ S ) 2考察起点的所有相邻未标号点: 考察起点的所有相邻未标号 所有相邻未标号点 若存在以S中的点为起点, 若存在以 中的点为起点,以 S 中的点为终点的非饱 中的点为起点 [vi+ , ε j ] ,否则不加标记。 和弧( 否则不加标记。 和弧(vi,vj)则vj可标记为
从S出发到 S 终止的所有边的集合即割集。 终止的所有边的集合即割集。
v2
e1
e3 e6
v4
e8
v1
e2
e4 e7
v6
e5
v3
v5
e9
不包括从 S 出发到S终 止的边!
4、弧的分类
(1)在可行流X={xij}中,按流量的特征 在可行流X 分有: 分有: ①饱和弧——xij=bij 饱和弧 ②非饱和弧——xij<bij 非饱和弧 ③零流弧——xij=0 零流弧 ④非零流弧——xij>0 非零流弧
顶点3的标记化 顶点 的标记化: 的标记化 ∵ x s 3 = bs 3 , 但
正向饱和 弧 ∴不能从v 不能从
得到标记; 标记 s得到标记;
x
32
得到标记 标记。 > 0,故可从v2得到标记。
反向非零流
于是
ε ε3 = min { 2 , x 32 } = min {6 , 4 } = 4
运筹学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
S
2
4
7
2 A
0 5
S
5 45 B
98
14
5
13
D
T
C
E
4
4
4
7
最短路线:S AB E D T
最短距离:Lmin=13
2.求任意两点间最短距离的矩阵算法
⑴ 构造任意两点间直接到达的最短距离矩阵D(0)= dij(0)
S A B D(0)= C D E T
SABCDET 0 25 4 2 02 7 5 20 1 5 3 4 1 0 4 75 0 15 3 41 0 7 5 7 0
e1 v1
e5
v0 e2
e3
v2
e4
e6 e7
v3
v4
(4)简单图: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
(5)链:点和边的交替序列,其中点可重复,但边不能 重复。
(6)路:点和边的交替序列,但点和边均不能重复。
(7)圈:始点和终点重合的链。
(8)回路:始点和终点重合的路。
(9)连通图:若一个图中,任意两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 链,称这样的图为连通图。 (10)子图,部分图:设图G1={V1,E1}, G2={V2,E2}, 如果有V1V2,E1E2,则称G1是G2的一个子图;若 V1=V2,E1E2,则称G1是G2的一个部分图。 (11)次:某点的关联边的个数称为该点的次,以d(vi)表示。
步骤:
1. 两两连接所有的奇点,使之均成为偶点;
2. 检查重复走的路线长度,是否不超过其所在 回路总长的一半,若超过,则调整连线,改 走另一半。
v1
4
v4
4
1
4
v2
v5
5
运筹学第6章 图与网络
也就是说| V1 |必为偶数。
定理6.2有学者也称作定理6.1的推论。根据定理6.2,握手定理也可以 表述为,在任何集体聚会中,握过奇次手的人数一定是偶数个。
12 该课件的所有权属于熊义杰
另外,现实中不存在面数为奇数且每个面的边数也是奇数的多面 体,如表面为正三角形的多面体有4个面,表面为正五边形的多面体有 12个面等等,也可以用这一定理予以证明。因为在任意的一个多面体 中, 当且仅当两个面有公共边时,相应的两顶点间才会有一条边,即 任意多面体中的一个边总关联着两个面。所以,以多面体的面数为顶
v j V2
(m为G中的边数)
因式中 2m 是偶数, d (v j ) 是偶数,所以 d (vi ) 也必为偶数
v j V2
vi V1
( 两个同奇同偶数的和差必为偶数 ), 同时,由于 d (vi ) 中的每个加数 d (vi )
均为奇数,因而 d (vi ) 为偶数就表明, d (vi ) 必然是偶数个加数的和 ,
图论、算法图论、极值图论、网络图论、代数图论、随机图论、 模糊图论、超图论等等。由于现代科技尤其是大型计算机的迅 猛发展,使图论的用武之地大大拓展,无论是数学、物理、化 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科学,还是信息、交通、战争、 经济乃至社会科学的众多问题.都可以应用图论方法子以解决。
1976年,世界上发生了不少大事,其中一件是美国数学家 Appel和Haken在Koch的协作之下,用计算机证明了图论难题— —四色猜想(4CC):任何地图,用四种颜色,可以把每国领土染 上一种颜色,并使相邻国家异色。4CC的提法和内容十分简朴, 以至于可以随便向一个人(哪怕他目不识丁)在几分钟之内讲清 楚。1852年英国的一个大学生格思里(Guthrie)向他的老师德·摩 根(De Morgan)请教这个问题,德·摩根是当时十分有名的数学家, 他不能判断这个猜想是否成立,于是这个问题很快有数学界流 传开来。1879年伦敦数学会会员Kemple声称,证明了4CC成立, 且发表了论文。10年后,Heawood指出了Kemple的证明中
流体力学(刘鹤年)第六章-
同理可得: 所以圆管均匀流切应力分布为 或
0
表明有压圆管均匀流过流断面上切应力呈直线分布。
二、沿程损失的普遍表达式——达西公式
h
f
l v d 2g
适用于圆形管路
2
适用于 层流与 紊 流。
1 v h f 4R 2g 适用于非圆形管路
2
§6—4 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一、流动特征
由于层流各流层质点互不掺混,对于圆管来说,各层质点沿平行管 轴线方向运动。与管壁接触的一层速度为零,管轴线上速度最大,整个 管流如同无数薄壁圆筒一个套着一个滑动。
u dA
3 A r0 0
v3 A
gJ 2 3 ( r r ) 2rdr 4 0 2 3 gJ 2 8 r0 A
3
α——动能修正系数。层流α=2.0,紊流α=1.05~1.1,一般工程计算中常取α=1.0 。
5、动量修正系数
本节只对简单均匀流作分析,找出 hf 与τ 的关系。
一、均匀流基本方程 1、沿程损失: 因为流体的流动是恒定、均匀流, 以圆管为例
所以有:
1v12
2g
2 2 v2
2g
故有:
h f ( z1
p1
) ( z2
p2
)
2、均匀流基本方程: 如果流体的流动为均匀流,则流体的受力应平衡。
lg hf
D C
E A lg vcr
B
lg vcr‘
lg v
分析: 1> AE 段: 层流
v < vcr ,为直线段,
直线的斜率 m1=1.0, hf = kv.
E A lg vcr lg vcr‘ lg hf D C
第六章明渠恒定流解读
【解】 梯形断面最佳宽深比
m
b h
2(
1 m2 m) 0.61
根据已知的Q, i, n, m和 b = 0.61h, 得:
K Q 49.6m3 / s
i
水力最佳断面
1 Rm 2 hm
A (0.61h 1.5h)h 2.11h2
C
1
1
R6
1
1
(0.5h) 6
n 0.025
一、明渠横断面
1.天然河道的横断面 呈不规则形状,分主槽和滩地
枯水期:水流过主槽 丰水期:水流过主槽和滩地
主槽
滩地
一、明渠横断面
2.人工明渠的横断面 据渠道的断面形状分:
梯形、矩形、圆形、抛物线形等
断面确定:根据地质条件
岩石中开凿或条石砌筑或混
凝土渠或木渠
— 矩形
排水管道或无压隧道 — 圆形
土质地基
明渠水流分类:
明渠恒定流 明渠非恒定流
明渠均匀流 明渠非均匀流 无 明渠非均匀流
人工渠道、天然河道以及未被液流所充满的管道都是明渠流.
明渠流与有压流区别
有压管流: ① 具有封闭的湿周; ② 压力是流动的主要动力。
明渠流: ① 具有自由水面(即水面压强为大气压); ② 重力是流动的主要动力; ③ 渠道的坡度影响水流的流速、水深。 坡度增大,则流速增大 ,水深减小; ③ 边界突然变化时,影响范围大。
2. 必须是长而直的棱柱形渠道。
(避免象弯管、阀门、滚水坝、桥孔等局部阻力对水流产生影响,而导 致非均匀流)
3. 渠道表面的粗糙系数应沿程不变。
(因为粗糙系数决定了阻力的大小,变化,阻力变化,有可能成为非均 匀流。)
运筹学最大流问题例题
运筹学最大流问题例题摘要:一、运筹学最大流问题的基本概念二、最大流问题的求解方法三、最大流问题例题详解四、总结与展望正文:一、运筹学最大流问题的基本概念运筹学最大流问题是一种在网络中寻找最大流量的问题。
给定一个有向图G(V,E),其中仅有一个点的入次为零,称为发点(源),记为vs;仅有一个点的出次为零,称为收点(汇),记为vt;其余点称为中间点。
对于G 中的每一条边(vi,vj),相应地给一个数cij(cij≥0),称为边(vi,vj)的容量。
最大流问题的目标是找到从源点到汇点的最大流量。
二、最大流问题的求解方法求解最大流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Ford-Fulkerson 算法。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寻找增广链,即在网络中找到一条从源点到汇点的路径,使得路径上的每条边的容量都没有被完全利用。
通过不断地寻找增广链并更新流量,最终可以得到最大流量。
另一种求解最大流问题的方法是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该方法通过将流量问题转化为费用问题,利用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的求解方法求解最大流问题。
在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中,每条边的容量被视为费用,目标是找到从源点到汇点的最大流量,同时使总费用最小。
三、最大流问题例题详解假设有如下网络图:```A -- 1 --B -- 2 --C -- 3 --D -- 4 --E -- 5 -- F| | | | | | | | | |4 3 2 1 0 -1 -2 -3 -4 -5```其中,箭头表示流向,数字表示容量。
从A 点到F 点的最大流量是多少?通过Ford-Fulkerson 算法,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增广链:A ->B ->C ->D ->E -> F该链的容量为:4 + 3 + 2 + 1 + 0 = 10当前流量为:4 + 3 + 2 + 1 = 10由于该链的容量等于当前流量,所以无法继续寻找增广链。
因此,从A 点到F 点的最大流量为10。
水力学教程第6章
第六章明渠恒定均匀流人工渠道、天然河道以及未充满水流的管道等统称为明渠。
明渠流(OpenChannel Flow) 是一种具有自由表面的流动,自由表面上各点受当地大气压的作用,其相对压强为零,所以又称为无压流动。
与有压管流不同,重力是明渠流的主要动力,而压力是有压管流的主要动力。
明渠水流根据其水力要素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恒定流和非恒定流动。
明渠恒定流动又根据流线是否为平行直线分为均匀流和非均匀流。
明渠流动与有压管流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明渠流的自由表面会随着不同的水流条件和渠身条件而变动,形成各种流动状态和水面形态,在实际问题中,很难形成明渠均匀流。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在铁路、公路、给排水和水利工程的沟渠中,其排水或输水能力的计算,常按明渠均匀流处理。
此外,明渠均匀流理论对于进一步研究明渠非均匀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6-1 概述1.明渠的分类由于过水断面形状、尺寸与底坡的变化对明渠水流运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水力学中把明渠分为以下类型。
(1) 棱柱形渠道和非棱柱形渠道凡是断面形状及尺寸沿程不变的长直渠道,称为棱柱形渠道,否则为非棱柱形渠道。
前者的过水断面面积A仅随水深h变化,即A=f(h);后者的过水断面面积不仅随水深变化,而且还随着各断面的沿程位置而变化,即A=f(h, s) , s为过水断面距其起始断面的距离。
(2) 顺坡(正坡) 、平坡和逆坡(负坡)渠道明渠渠底线(即渠底与纵剖面的交线)上单位长度的渠底高程差,称为明渠的底坡(Bottom slope),用i表示,如图6-1a,1-1和2-2两断面间,渠底线长度为A s,该两断面间渠底高程差为(a i-a2)= △ a,渠底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B ,则底坡i 为。
(6-1-1)在水力学中,规定渠底高程顺水流下降的底坡为正,因此,以导数形式表示 时应为i=si n所以,在上述情况下,两断面间的距离△ s 可用水平距离△ l 代替,并且,过 水断面可以看作铅垂平面,水深 h 也可沿铅垂线方向量取。
第六章 明渠均匀流最新版
c 1 Ry n
适用范围;0.1m≤R≤3m, 0.011≤n≤0.04。
粗糙系数n的重要性
1.若n 值选的偏小,计算所得断面也偏小, 易发生漫溢。 2.若n值过大,设计断面偏大,造成浪费。
G sin Ff
流量模数 K C R
C
1
1
R6
n
当断面形状尺寸、n、i一定时
h
1 m
α
b
梯形断面
K=f(h) Q=f(h)
h
α
b
梯形断面
2.顺坡、平坡、逆坡渠道
明渠渠底纵向(沿水流方向)倾斜的程度称为底坡。 以i表示。
i等于渠底线与水平线夹角θ的正弦,即
i=
△z △l
=
sinθ
水面线
实际底坡i<0.01
i≈
△z △l’
=tanθ
底坡线
△z θ
△l △l’
水面线
底坡线
θ
i>0 顺坡、正坡
i=0 平坡
i<0 逆坡、负坡
因素
防止植物滋生、淤泥或沙的 vmin:不淤允许流速。沉分积别,不渠低道于中0.6断m面/平s、均0流.2速m
/s或0.4m/s。
第四节 明渠均匀流水力计算的基本问题
Q C Ri f (b, h, m, n,i) 计算依据:
k i
一、验算渠道过流能力
问题:已知b、h、m、n、i;求Q 方法:直接代公式。
通常i<0.01,过水断面由 铅垂断面代替
明渠分类总结
沿程断面形状 尺寸是否变化
明渠
底坡i=sinθ
棱柱形 渠道
非棱柱 形渠道
f (h) f (h,s)
网络最大流问题
以经过调整,得到一个新的可行流,其流量比原来的可
行流要大,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不存在关于该流的增广 链时就得到了最大流。
寻求最大流的思路:利用定理1中对V1*定义,根据vt是 否属于V1*来判断D中有无关于f的增广链。 实际计算时,可以用给顶点标号的方法来确定属 于V1*的点。
在标号过程中,有标号的顶点表示是V1*中的点,
l(v3) = min[l(v2), f32]=min[1, 1]=1
v2 (-v1,1) (4,3) (3,3) (0,+∞) vs (5,1) v1 (vs,4) (2,2) v4 (v2,1) (5,3) (3,0) (2,1) v3 (-v2,1) vt
(1,1)
(1,1)
(5) 在v3, v4中任选一个进行检查。
v4 (v2,1) (5,3)
(3,0) (2,1) v3 (-v2,1) vt (v4,1)
(二) 调整过程 (1) 按点的第一个标号找到一条增广链。
v2 (-v1,1) (4,3) (3,3) v4 (v2,1) (5,3)
(0,+∞) vs
(5,1)
(1,1)
(1,1)
(3,0)
(2,1)
vt (v4,1)
(2)未标号点。
标号过程: (1) 给发点 vs 标上 (0 , +∞) ;这时 vs 是标号而未检查
的点,其余都是未标号点。
(2) 取一个标号而未检查的点 vi,对于vi的所有未给 标号的相邻点vj按下列规则处理: (a)若在弧(vi,vj) 上,fij<cij,则给vj标号(vi,l(vj))。这 里l(vj)=min[l(vi), cij-fij]。这时点vj成为标号而未检查的点。 (b) 若在弧 (vj,vi)上, fji>0 ,则给 vj 标号 (-vi , l(vj)),这 里l(vj)=min[(l(vi),fij]。这时点vj成为标号而未检查的点。 这样,vj成为标号而已检查过的点。
第六章 图与网络分析
28
第三节 最短通路问题
29
一、最短通路问题
最短通路问题:就是从给定的网络图中找出 最短通路问题: 任意两点之间权重之和最小的一条路。 权重之和最小的一条路 任意两点之间权重之和最小的一条路。
8
例:图
e1
v1 e2 e4 e5 e3 e6 v3 v5
9
v4
v2
6、子图:图G1=(V1,E1)和图 2=(V2, 、子图: 和图G ( ( E2),如果 V1 ⊆ V2 和 E1 ⊆ E 2 ,称G1是G2的 ),如果 一个子图。 一个子图。 V 的支撑子图。 当V1= V2,1 ⊂ V2 时,称G1是G2的支撑子图。
32
①令P(vs)=0,T(vi)=+∞,i=(1,2,…,n-1,n) , , 计算T(vj)=min[T(vj), P(vi)+ ωij] ②计算 比较所有具有T标号的点 把最小者改为P标 标号的点, ③比较所有具有 标号的点,把最小者改为 标 号,即: P(vi)=min[T(vi)] ;当存在两个以上 最小者时,可同时改为P标号 标号, 最小者时,可同时改为 标号,若全部点均 标号则停止计算。 为P标号则停止计算。 标号则停止计算
39
2、流量:弧(vi,vj)实际通过量或安排的通 、流量: 过量,记为f 过量,记为 ij。 3、流:弧集E上所有边的流量所组成的集合, 、 上所有边的流量所组成的集合, 弧集 上所有边的流量所组成的集合 记为f={fij}。 记为 。
40
v1 (8,8)
(9,4)
v3 (5,5) (6,1) (10,8) vt
图论教案
第六章图论(Graph Theory)◎知识目标:掌握图的方法与原理;图的基本概念;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的概念、计算与应用;了解中国邮路问题与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图的方法与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的计算与应用◎本章难点:最短路的应用、最大流的计算引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
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
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有关图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18世纪初普鲁士的柯尼斯堡,普雷格尔河流经此镇,奈发夫岛位于河中,共有7座桥横跨河上,把全镇连接起来。
当地居民热衷于一个难题:是否存在一条路线,可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
这就是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L.欧拉用点表示岛和陆地,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连接它们的桥,将河流、小岛和桥简化为一个网络,把七桥问题化成判断连通网络能否一笔画的问题。
他不仅解决了此问题,且给出了连通网络可一笔画的充要条件是它们是连通的,且奇顶点(通过此点弧的条数是奇数)的个数为0或2。
当Euler在1736年访问Konigsberg, Prussia(now Kaliningrad Russia)时,他发现当地的市民正从事一项非常有趣的消遣活动。
Konigsberg城中有一条名叫Preg el的河流横经其中,这项有趣的消遣活动是在星期六作一次走过所有七座桥的散步,每座桥只能经过一次而且起点与终点必须是同一地点。
Euler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
后来推论出此种走法是不可能的。
他的论点是这样的,除了起点以外,每一次当一个人由一座桥进入一块陆地(或点)时,他(或她)同时也由另一座桥离开此点。
所以每行经一点时,计算两座桥(或线),从起点离开的线与最後回到始点的线亦计算两座桥,因此每一个陆地与其他陆地连接的桥数必为偶数。
水力学教程 第6章
第六章明渠恒定均匀流人工渠道、天然河道以及未充满水流的管道等统称为明渠。
明渠流(Open Channel Flow)是一种具有自由表面的流动,自由表面上各点受当地大气压的作用,其相对压强为零,所以又称为无压流动。
与有压管流不同,重力是明渠流的主要动力,而压力是有压管流的主要动力。
明渠水流根据其水力要素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恒定流和非恒定流动。
明渠恒定流动又根据流线是否为平行直线分为均匀流和非均匀流。
明渠流动与有压管流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明渠流的自由表面会随着不同的水流条件和渠身条件而变动,形成各种流动状态和水面形态,在实际问题中,很难形成明渠均匀流。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在铁路、公路、给排水和水利工程的沟渠中,其排水或输水能力的计算,常按明渠均匀流处理。
此外,明渠均匀流理论对于进一步研究明渠非均匀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6-1 概述1.明渠的分类由于过水断面形状、尺寸与底坡的变化对明渠水流运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水力学中把明渠分为以下类型。
(1)棱柱形渠道和非棱柱形渠道凡是断面形状及尺寸沿程不变的长直渠道,称为棱柱形渠道,否则为非棱柱形渠道。
前者的过水断面面积A仅随水深h变化,即A=f(h);后者的过水断面面积不仅随水深变化,而且还随着各断面的沿程位置而变化,即A=f(h,s),s为过水断面距其起始断面的距离。
(2)顺坡(正坡)、平坡和逆坡(负坡)渠道明渠渠底线(即渠底与纵剖面的交线)上单位长度的渠底高程差,称为明渠的底坡(Bottom slope),用i表示,如图6-1a,1-1和2-2两断面间,渠底线长度为Δs,该两断面间渠底高程差为(a1-a2)=Δa,渠底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θ,则底坡i为。
图6-1θsin 21=∆∆=∆-=sas a a i (6-1-1) 在水力学中,规定渠底高程顺水流下降的底坡为正,因此,以导数形式表示时应为dsdai -= (6-1-2) 当渠底坡较小时,例如i <0.1或θ<6°时,因两断面间渠底线长度Δs ,与两断面间的水平距离Δl ,近似相等,Δs ≈Δl ,则由图6-1a 可知θtan =∆∆≈∆∆=la s a ii=sin θ≈tg θ (6-1-3) 所以,在上述情况下,两断面间的距离Δs 可用水平距离Δl 代替,并且,过水断面可以看作铅垂平面,水深h 也可沿铅垂线方向量取。
工程水文学 第6章答案_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第六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一、概念题(一)填空题1. 防护对象免除一定洪水灾害的防洪标准2. 水库大坝等水工建筑物自身安全的洪水标准3. 大,大,高,小4. 设计频率,设计频率5.正常运用标准,非常运用标准6.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用推理公式法、地区经验公式法。
7.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8.连续系列,不连续系列9.均值,均方差10.同频率放大法11.包含特大值的矩法公式,三点法12.年最大值法13.独立样本法,统一样本法14.同倍比放大法,同频率放大法15.大,产流过程,汇流过程16.小于,大于17.入库断面洪水,区间洪水,库面洪水18.大,提前19.设计流域洪水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工程要求20.分期内的年最大值法21.大22.典型年法,同频率法23.相交,合理24.大25.大26.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27.大28.洪峰,短历时洪量,长历时洪量29.设计流域洪水特性和水库的调节性能30. 0.01%(二)选择题1.[b] 2.[a] 3.[d] 4.[a] 5. [c] 6. [b] 7. [b] 8. [d]9. [c] 10.[a] 11.[c] 12.[d] 13.[a] 14.[b] 15.[a] 16.[c]17.[a] 18.[b] 19.[a] 20.[b] 21.[b] 22.[c] 23.[c] 24.[a]25.[c] 26.[d] 27.[c] 28.[a] 29.[c] 30.[a] 31.[b] 32.[a]33.[b] 34.[d](三)判断题1.[T] 2.[T] 3.[T] 4.[F] 5. [T] 6. [F] 7. [F] 8. [F]9. [F] 10.[T] 11.[F] 12.[T] 13.[F] 14.[T] 15.[F] 16.[F]17.[T] 18.[F] 19.[T] 20.[T] 21.[F] 22.[T] 23.[F] 24.[F]25.[T] 26.[T] 27.[T] 28.[T] 29.[F] 30.[F](四)问答题1、答:一次洪水,涨水期短,落水期长。
运筹学第六章6.5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预处理步骤
初始化
为每个节点和边设置相应的容量和费 用。
残量网络构建
寻找增广路径
在残量网络中寻找增广路径,即从源 点到汇点存在一条路径,该路径上的 所有边都未满载且具有正的残量。
根据边的容量和费用,构建残量网络。
05
算法的复杂度和优化
时间复杂度分析
算法时间复杂度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通常使用Ford-Fulkerson算法或其变种来解决,时间复杂度为O(V^3 * E),其中V是 顶点数,E是边数。
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算法效率,可以采用预处理、动态规划、记忆化搜索等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重复计算 。
空间复杂度分析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可以应用于多种 实际场景,如物流运输、能源分配、 通信网络等。
背景和重要性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作为网络流问题 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计算机科学、运 筹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解决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有助于优化 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对 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此外,随着计算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如 何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求解最小费用最大流问 题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例如,如何设计更高效的算法来求解大规模的最 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如何处理具有特殊性质的最 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如何将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
因此,未来对于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的研究仍具 有广阔的空间和挑战性。
案例一:简单网络流问题
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有向图G(V,E),其中V是顶点的集合, E是边的集合。每条边(u,v)有一个非负的容量 c(u,v)和一个非负的费用f(u,v)。求从源点s到 汇点t的最大流,使得流的总费用最小。
第四节 最大流问题
v4
(11,6)
v1
(3,3)
(17 ,2)
v6
v5
8
v3
(6,3)
v2
(10,5) (3,2) (4,1) (8,3) (5,1)
(5,2)
v4
(11,6)
v1
(3,3)
(17,2)
v6
v5
µ = (v1,v2,v3,v4,v5,v6 )
+ µ ={(v1,v2) ,(v2,v3), (v3 , v4),(v5,v6)}
23
(-v2,2) v1
(5,1) (2,2) (2,2)
v3 (v1,2)
(6,3) (2,0) (5,2)
(3,3)
(0, +∞)
vs
(6,2)
vt
(v3,2)
(vs,4)
v2
(3,2)
v4
(v2,1)
24
(-v2,2)v1
(5,1)
(2,2) (2,2) (3,2)
v3
(v1,2)
(3,3)
1 (-2, l(v3)), 这里 l (v3 ) minl (v2 ), f32 min ,1 1,
18
在弧(v1,v3)上,f13=2, c13=2,不满足标号条件。 (4)检查v2,在弧(v3,v2)上,f32=1>0, 给v3标号
(-v1,1)
v2
(4,3) (1,1)
如所有fij=0, V( f ) 零流。
V( f ) 称为可行流 f 的流量,即发点的净输出量。
6
(3). 最大流
若 V(f *) 为网络可行流,且满足: V(f *)=Max{V(f )∣f }为网络D中的任意 一个可行流,则称f *为网络的最大流。
图论教案
第六章图论(Graph Theory)◎知识目标:掌握图的方法与原理;图的基本概念;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的概念、计算与应用;了解中国邮路问题与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图的方法与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的计算与应用◎本章难点:最短路的应用、最大流的计算引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
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
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有关图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18世纪初普鲁士的柯尼斯堡,普雷格尔河流经此镇,奈发夫岛位于河中,共有7座桥横跨河上,把全镇连接起来。
当地居民热衷于一个难题:是否存在一条路线,可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
这就是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L.欧拉用点表示岛和陆地,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连接它们的桥,将河流、小岛和桥简化为一个网络,把七桥问题化成判断连通网络能否一笔画的问题。
他不仅解决了此问题,且给出了连通网络可一笔画的充要条件是它们是连通的,且奇顶点(通过此点弧的条数是奇数)的个数为0或2。
当Euler在1736年访问Konigsberg, Prussia(now Kaliningrad Russia)时,他发现当地的市民正从事一项非常有趣的消遣活动。
Konigsberg城中有一条名叫Pre gel的河流横经其中,这项有趣的消遣活动是在星期六作一次走过所有七座桥的散步,每座桥只能经过一次而且起点与终点必须是同一地点。
Euler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
后来推论出此种走法是不可能的。
他的论点是这样的,除了起点以外,每一次当一个人由一座桥进入一块陆地(或点)时,他(或她)同时也由另一座桥离开此点。
所以每行经一点时,计算两座桥(或线),从起点离开的线与最後回到始点的线亦计算两座桥,因此每一个陆地与其他陆地连接的桥数必为偶数。
第六章流变学
从微观结构上来看,胀性体系的悬浮体是高浓度的,固含 量高达40%以上,润湿性能良好;震凝性体系的固含量很 低仅1-2%左右,而且粒子完全不是对称性的,因此形成凝 胶完全是粒子定向排列的结果。但震凝性体系并不很多。
触变性是指一些体系在搅动或其他机械作用下,能使凝胶 状的体系变成流动性较大的溶胶,静置一段时间后又恢复 原来的凝胶状态。超过一定浓度的Fe(OH)3、V2O5溶胶以 及粘土泥浆、油漆等均有这种性质。
8.2 粘度的测定
测定粘度是研究流变学的最基本方法,测定方法有多种, 如落球法、振动法、毛细管流动法和转筒法等。
8.2.1 毛细管粘度计---液体的管式流动
毛细管粘度计是测定粘度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 是在一定压力下液体通过一定长度和半径的毛细管,测定 它的流速就能计算液体的粘度。
常见的毛细管粘度计有Ostwald型和Ubbelohde型两种。
只有悬浮体粒子浓度达到彼此可以相互接触时才会有塑性 现象。
8.5
假塑性体系 羧甲基纤维素、淀粉、橡胶等高分子溶液均为假塑性体 系。
特点是体系没有屈服值,流变曲线从原点开始,粘度不 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与牛顿流体的差别在于有不对称取向,在高切速率下转 而定向,粘度不再变化。
8.6 胀性体系
达到新平衡所需的时间叫做松弛时间,此过程叫松弛过程。 在外力作用下,体系内部会有应力产生,开始时应力很大, 然后随时间应力逐渐松弛下来,这个过程叫应力松弛效应。
8.8.2 Weissenberg效应
Weissenberg效应是粘弹性的另一重要特征,1947年提出。 如果搅棒在粘弹性液体内搅动,液体会沿着棒向上爬, 爬的高度决定于液体的粘弹性和棒的旋转速率,这种能 克服地心引力和本身旋转离心力而又与切力方向无关的 现象,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v4 5 3 0 1 v3 3
1
22
vt
2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二步:寻找增广链——标号过程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二步:寻找增广链——标号过程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二步:寻找增广链——标号过程
第三步:调整过程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三步:调整过程
(-v1, 1)
v2
43 1
(v2, 1)
v4
33 (0, M) vs 51 1 1
v1
5
1
22
3 0 1 v3 (-v2, 1)
3
vt
2
(v4, 1)
(vs, 4)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三步:调整过程
(-v1, 1)
v2
44 3 1
(v2, 1)
v4
(0, M) vs
33
5 1 0 1
v1
1 22
3 0
1 v3 (-v2, 1)
4 3 (v , 1) 4
vt
2
51 2
(vs, 4)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二步:再标号过程
33 (0, M) vs 5 v2 1 0 4 4 11 22 v4 5 3 0 1 v1 (vs, 3) v3 4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二步:寻找增广链——标号过程
(-v1, 1)
v2
43 1
(v2, 1)
v4
(0, M) vs
33 1 1
v1
5 1 22 3 0 1 v3 (-v2, 1)
3
vt
2
(v4, 1)
51
(vs, 4)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v1
1
82
v3 (v1, 6)
如果调整数量增大就改变
算法出现的问题
2. 一个点已被标号,它的标号是否会改变
(v1, 7)
v2
83
(v2, 5)
v4
(0, M) vs
10
3
9 5 1
3
vt
1
92 (vs, 7)
v1
1
82
v3 (v1, 6)
如果调整数量不能增大就不改变
算法出现的问题
3. 对已检查的邻点不再进行标号过程
(v1, 7)
v2
53
(v2, 2)
v4
(0, M) vs
10
3
9 5 1
3
vt
1
92 (vs, 7)
v1
1
82
v3 (v1, 6)
算法出现的问题
4. 收点vt已经被标号,标号过程是否还要继续
(v1, 7)
v2
83
(v2, 5)
v4
(0, M) vs
10
3
9 5 1
3
vt (v4, 5)
1
42 (vs, 2)
f (v2 , v4 ) f (v1 , v3 ) f (v2 , v3 ) 3 2 1 4
vs
33
v2
43 1
v4
5 1 1 v1
1 22
3 0
1
3
vt
2
51
v3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v2 5 3 1 8 v4
10
v1
11 3
5 v3 3 v5
v6
17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1 给定一个有向图D(V, A), 在V中 指定一个点作为发点,记为Vs;指定另外 一个点作为收点,记为Vt ;其余的点称为 中间点。 定义2 对于有向图D(V, A)中的每一个 弧(Vi, Vj), 对应有一个值c(Vi, Vj), 称为弧的 容量。对于赋权的有向图D(V, A, C) ,特称 为网络, 记为D(V, A, C)。
算法思想:
首先得到一条可行流。
然后在可行流的基础上,寻找增广链.如果 找到,得到新的流量更大的可行流; 如果找不 到,说明当前的可行流就是最大流。 由于可行流的流量不能无限增大,因而总 可以得到最大流。
6.4.2 标号法(Ford-Fulkerson算法)
第一步:构建一条可行流
33 vs 51
v2 1 1 v1 1
v1
1
82
v3
不再继续,直接进入流量调整过程
最大流可能有多条
33 (0, M) vs 5 2
v2 1 0
4 4
v4 5 3 0 1 v3 4
11
22
vt
2
v1 (vs, 3) 33 (0, M) vs
v2
1 0
4 3
10 22 3 0
v4 5 3
5
vt
2 2
2 v1 (vs, 3) v3
vt
2
2
6.4.3 最小截集的获得
V1 {vs , v1} V1 {v2 , v3 , v4 , vt }
(0, M) vs
33 5
v2 1 0
4 4 11 22
v4
5 3 0
1
4
vt
2
2
v1 (vs, 3)
v3
算法出现的问题
1. 哪个未检查但标号的点先被检查的问题
(-v1, 1)
v2
43 2
增广链的形式
vs 10 5
v2
52
v4
11 6
vt
vs
10 5
v2
52
v4
11 6
vt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8 10 5 v1
v2
55 2 23 51 33
v4 3 3 0 v5 11 6 2 5
1 4 83
v3
v6
17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V1 {vs , v1 , v2 } V1 {v3 , v4 , vt }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3 网络上的流,是指定义在弧集合A 上的一个函数 f = { f (Vi, Vj) }。并称为f(Vi, Vj) 为弧(Vi, Vj)上的流量。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网络流的两个性质:
性质1 每个弧上的流量不能超过该弧的 最大通过能力即容量。 性质2 中间点的流量为0。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4 满足下述条件的流成为可行流
a. 容量限制条件。对任意一弧(Vi, Vj), 均有
0≤f (Vi, Vj) ≤c (Vi, Vj)
b. 平衡条件
1. 对于中间点:流入量等于流出量,流量为0; 2. 对于发点: 只有流出量, 流量为可行流的流量 为v(f) 3. 对于收点: 只有流入量, 流量为可行流的流量 为-v(f)
the Maximum Flow Problem
一、最大流问题(the Maximum Flow Problem)
许多系统包含了流量问题。例如,公路 系统的车辆流,控制系统中的的信息流、 金融系统的现金流。
最大流问题就是指一个出发点最多能 发送多少流量到一个接受点。
最大流问题
• 引例:如下输水网络,南水北调工程, 从vs到vt送水,弧旁数字为管道容量,问 应当如何输水使得流量最大?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5 容量最大的可行流成为最大流.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v2 10 3 1 8
5
v4
11 3
v1
5 v3
3
v6
17
v5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10 5 v1 83
v2 1 4
52
v4 3 3 v5 11 6
23
51 33
v6
2 17
v3
6.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v2, 1)
v4
(0, M) vs
33 2 2
v1
5
2
44
3 0 2 v3 (-v2, 2)
3
vt
4
(v4, 1)
52
(vs, 4)
先检查调整数量最大的点
算法出现的问题
2. 一个点已被标号,它的标号是否会改变
(v1, 7)
v2
53
(v2, 2)
v4
(0, M) vs
10
3
9 5 1
3
vt
1
92 (vs, 7)